什么是物流战略计划 物流战略计划是指物流企业长期效益的系统性计划方法。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未来效益,而实际工作中了解到的物流领域内的各项活动,极大地影响著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故物流战略计划是企业成本控制和利润最优化的重要目标。是协调和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或服务)到最终消费的所有活动的方式。 物流战略计划过程 对物流服务的未来需求的预测 供应链资源全面管理(如何实现目标) 实现最佳的客户满意度(目标) 物流战略计划要素 长期目标(客户满意度,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 实现目标的方法(价值,客户服务) 实现目标的过程(预测,管理)
什么是分散采购 分散采购是集中采购的完善和补充,有利于采购环节与存货、供料等环节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增强基层工作责任心,使基层工作富有弹性和成效。 与集中采购相对应,分散采购是由企业下属各单位(如子公司、分厂、车间或分店)实施的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要的采购。 分散采购适用的采购主体 ① 二级法人单位、子公司、分厂、车间。 ② 离主厂区或集团供给基地较远,其供给成本低于集中采购时的成本。 ③ 异国、异地供给的情况。 分散采购适用的采购客体 ① 小批量、单件、价值低、总支出在产品经营费用中所占比重小的物品(各厂情况不同,自己确定)。 ② 分散采购优于集中采购的物品,包括费用、时间、效率、质量等因素均有利,而不影响正常的生产与经营的情况。 ③ 市场资源有保证,易于送达,较少的物流费用。 ④ 分散后,各基层有这方面的采购与检测能力。 ⑤ 产品开发研制、试验所需要的物品。 分散采购的程序和方法 分散采购的程序与集中采购大致相同,只是取消了集中决策环节,实施其他步骤。企业下属单位的生产研发人员根据生产、科研、维护、办公的需要,填写请购单,由基层主管审核、签字,到指定财务部门领取支票或汇票或现金,然后到市场或厂家购买、进货、检验、领取或核销、结算即可。采购时一般借助于现货采购方式。 选择分散采购时应该考虑的标准 一方面,集中采购相对于分散采购规模大,效益好,易取得主动权,易保证进货质量,有利于统筹安排各种物品的采购业务,有利于物品的配套安排,有利于整体物流的规划和采购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得到供给商的支持和保障,有利于物品单价的降低,有利于集体决策。另外,集中采购也有利于增加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减少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集中采购相对于分散采购又具有量大、过程长、手续多、轻易造成库存成本增加、占用资金、采购与需要脱节、保管损失增加、保管水准要求增高的弊端,且轻易挫伤基层的积极性、使命感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采购中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资源状况、市场需要,灵活地做出制度安排,并积极创新采购方式和内容,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在决定分散采购时,应该考虑下面的因素或标准。 (1)采购需求的通用性。经营单位对购买产品所要求的通用性越高,从集中或协作的方法中得到的好处就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大型公司中的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购买通常集中在一个地点(公司)的原因。 (2)地理位置。当经营单位位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时,这可能会极大地阻碍协作的努力。实际上,在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和治理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在欧洲范围内也存在着重大的文化差异。一些大型公司已经从全球的协作战略转为地区的协作战略。 (3)供给市场结构。有时,公司会在它的一些供给市场上选择一个或数量有限的几个大型供给商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力量的均衡肯定对供给商有利,采用一种协同的采购方法以在面对这些强有力的贸易伙伴时获得一个更好的谈判地位是有意义的。 (4)潜在的节约。一些类型的原材料的价格对采购数量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购买更多的数量会马上导致成本的节约。对于标准商品和高技术部件都是如此。 (5)所需的专门技术。有时,有效的采购需要非常高的专业技术,例如在高技术半导体和微芯片的采购中。因此,大多数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将这些产品的购买集中化,在购买软件和硬件时也是如此。 (6)价格波动。假如物资(假如汁、小麦、咖啡)的价格对政治和经济气候的敏感程度很高,集中的采购方法就会受到偏爱。 (7)客户需求。有时,客户会向制造商指定他必须购买哪些产品,这种现象在飞机工业中非常普遍。这些条件是与负责产品制造的经营单位商定的,这种做法将明显阻碍任何以采购协作为目标的努力。 除了以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外,选择集中采购时,还应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层次,加速周转,简化手续,满足要求,节约物品,提高综合利用率,保证和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等。 当然,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客观情况是复杂的,仅一种采购方式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大多数公司在两个极端之间进行平衡:在某个时候他们会采用集中的采购组织,而在几年以后也许他们选择更加分散的采购组织。 相关条目 集中采购
配套成套配送 这种配送方式是指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尤其是装配型企业的生产需要,把生产每一台件所需要的全部零部件配齐,按照生产节奏定时送达生产企业,生产企业随即可将此成套零部件送人生产线以装配产品。 这种配送方式中,配送企业承担了生产企业大部分的供应工作,使生产企业可以专致于生产,与多品种、少批量的配送效果相同。 配套成套配送的特点 配套成套配送的特点是用户所需的物品是成套性的。如,装配性的生产企业,为生产某种整机产品,需要许多零部件,需要将所需的全部零部件配齐,按生产节奏定时送达生产企业,生产企业随即将此成套零部件送人生产线装配产品。 相关条目 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 多品种少批量配送
什么是送货管理 送货管理是物流配送中心将配备的货物准确地送达客户的活动。送货是配送中心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环节,送货管理是物流配送中心业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1] 送货管理的内容[1] 送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送货计划。物流配送中心需要通过提高计划性来提高送货水平和降低送货成本,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特别强调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科学周密的送货计划十分重要,以减少送货的盲目性,避免送货出现手忙脚乱的混乱局面。 2、送货路线。合理选择配送路线,以降低运送货成本十分重要。不同的送货路线对送货成本影响很大,应选择最短距离,最优送货路线为标准,以减少送货费用。 3、送货车辆。根据不同送货要求,选择合适的车型和车辆并对车辆进行配装以提高其利用率和周转率,是送货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同的车辆对送货成本影响也很大,车辆的配装更大有潜力,我国物流车辆空载率极大,浪费惊人,合理的车辆选择对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大有可为。 相关条目 进货管理 配货管理 储存管理 客户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 1.0 1.1 李日保.《现代物流信息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什么是运输供给 运输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运输服务的数量。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有:技术、运输成本、政策与管理。 运输供给分析主要是根据各运输方式本身的特点和现有的设备条件,人员情况和组织方法,正确估计能够提供哪些类型的产品,满足哪些类型的运输需求,甚至还要分析,进行哪些类型的改进(设备和组织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运输需求。 运输供给的条件 运输供给在市场中的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运输生产者有出售运输产品或提供运输服务的愿望。 2、运输生产者有提供某种运输产品或提供运输服务的能力。 以上二者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形成有效的运输供给。 运输供给的划分 1、运输供给从范围上可分为个别供给、局部供给和总供给。 1)个别供给是指特定的运输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运输产品或服务。 2)局部供给是指某个地区的运输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运输产品或服务,或者是某种运输方式所能提供的运输产品或服务。 3)运输总供给是从全社会、整个国民经济角度来考察的运输供给,它是千千万万个运输生产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区、不同运输方式所提供的个别供给和局部供给的总和。 2、运输供给从地域上可分为区域内的运输供给、区域间的运输供给和为客货流通过(过境)所提供的运输供给。 区域内的运输供给是指所提供的客货运输的起讫点有一方在本地区,而另一方在其他地区,它是区域间建立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必要条件:通过(过境)供给是指客货运输的起讫点都不在本地区(国家),运输生产者只是利用其自身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交通线来为别的地区(国家)的旅客或货物提供位移的方便。一般来说,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运输通道上都会有大量此类的运输供给。 3、运输供给按性质来划分,还可分为生产性的运输供给和消费性的运输供给。 运输生产者所提供的货物运输一般来说都属于生产性的运输供给,它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运输生产者所提供的旅客运输既有生产性的运输供给,也有消费性的运输供给,前者如为通勤、出差等提供的运输供给,后者如为旅客的休闲、度假、旅游等提供的运输供给。 运输供给的特点 运输业是一种特殊产业,其产品的供给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 1、产品的非储存性。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即运输产品不能脱离生产过程而单独存在,所以不能像工农业可以将产品储存起来,具有非储存性的特点。 运输业是通过储存运力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而运输能力大小多按运输高峰的需求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量。运输能力的超前建设与运输能力的储备对运输市场来说,既可适应市场需求增长的机遇,又可能因市场供过于求而产生风险,因此,保持合理的运力规模是提高运输工具利用率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保证。 2、供给的不平衡性。运输供给的不平衡性既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运输需求的季节性不平衡,导致运输供给出现高峰与低谷。由于经济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地产业的不同特点,运输供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 运输供给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运输方向上,比如矿区对外运矿的运力需求远远大于其它生产及生活资料的向内运输,加上有些运输需求对运输工具的特殊要求等,导致回程运力浪费。由于供给与需求之间在时间空间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生产与消费的差异,使运输供给必须承担运力损失、空载行驶等经济上的风险。所以,运输活动的经济效果取决于供需在时间与空间的正确结合,这就要求运输生产者掌握市场信息,搞好生产的组织和调整,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部分可替代性。运输供给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运输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构成。有时存在着可分别由几种运输方式的多个运输生产者完成同一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移,即运输供给之间存在着替代性。这种替代性构成了运输业者之间的竞争的基础。 同时,由于运输产品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以及人们对运输服务的经济性、方便性和舒适性的要求等,使得不同运输方式间或同一运输方式中替代性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又使每种运输方式间或同种运输方式中的具有差别的运输服务都可能在某一领域的运输供给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因此,运输供给具有部分可替代性,它的替代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有条件限制的,运输市场的供给之间存在竞争也存在垄断。 相关条目 运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