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返程或起程空驶 空车或无货载行驶,可以说是不合理运输最严重形式。在世纪运输组织中,有时候必须调运空车,从管理上不能将其看成不合理运输,但是,因调运不当、货源计划不周、不采用运输社会化而形成的空驶,则是不合理运输的表现。 造成空驶的主要原因 1) 能利用社会化的运输体系不利用,却依靠自备车送货,这往往出现单程实车,单程空驶的不合理运输。 2) 由于工作失误或计划不周,造成货源不实,车辆空去空回,形成双程空驶。 3) 由于车辆过分专用,无法搭运回程货,只能单程实车,单程空驶周转。
德国超捷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德国超捷物流(Dachser)的海空货运部为它的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体化的全套服务。作为空运和海运业中强有力的合作伙伴,Dachser有一个在世界各地设有400多个基地的服务网络,300多个空港和经济中心。 遍布欧洲、效率极高的服务网络使得Dachser公司成为欧洲最领先的国际物流公司之一。建立在他们高IT技术基础之上的信息通信网络,使得他们在改进、优化物流流程方面成为最具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企业。利用他们的主动式信息传递系统使Dachser公司成为第一家实行一条龙全面治理的国际性物流服务治理企业。 Dachser公司是德国一流的食品专业物流运输企业,在为商业和食品工业企业进行的物资采购和物资运输过程中可以保证满足用户最高的质量要求。利用 Dachser公司的DIY物流治理方案,建筑市场行业的物流治理方案,公司实现了封闭式的全球范围的从生产厂家到收银台的经济增值链,天天向欧洲 8000家经销商供给物资。 在中国北京、广州、成都、大连、宁波、青岛、上海、深圳、中山、厦门、台北设有分公司。 Dachser Head Office in Kempten 超捷物流公司业务范围 空运和海运 欧洲境内的单件和大宗物资运输 Dachser食品运输物流服务 Dachser DIY物流运输 契约物资运输 物资供给保管仓库 物流信息治理 各行各业的智能化物流治理方案 物资采购 物资库存保管 分发配送 超捷物流公司历史 Amid the greatest economic crisis Dachser began in 1930 to transport the popular cheeses of the Allg?u to the Rhineland. In 1934 the first branch office was already opened in Memmingen, in 1938 the opening of a branch in Neuss in the Rhineland took place. Dachser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ransport companies in the Allg?u.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irtually all of the vehicles and driving staff were drawn in by the regime. All the branches were destroyed in the war. However shortly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the business was already once more meeting with success. In 1949 the entry of "Thomas Dachser Spedition" in the commercial registry took place. Swap Bodies (Dachser Neuss) In the‘50s the great growth of the business began. At home a multitude of new branches were opened, by land, air and sea international traffic was accommodated. In 1951 the first air freight office was opened at Munich airport. By the end of the decade Dachser had over 1,000 employees, who generated more than 70 million DM of revenue. In 1969 Dachser is a founder member of Kombiverkehr KG. The aim of the association is the linking of railway and road traffic. Among other things 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association to organise for its partners the transport of trucks and of swap bodies on the railway. This is also a reason why, by 1971, Dachser had converted its entire fleet to swap bodies. The chosen overall dimensions for the exchangeable carriers were also adopted by other manufacturers and transport companies and so became the standard within the industry. In 1979 Thomas Dachser the founder of the firm died. The shares in the company were taken over by his two daughters. In 1982 Dachser offered its customers warehousing and transport for temperature sensitive food. It originated the new business domain Dachser Food Logistics. In 1994 Dachser introduced for package identification the SSCC (Serial Shipping Container Code). The barcode thus established itself in the whole of transport-logistics as the unique identification number. In 1999 Dachser bought the French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 Graveleau and expanded its network in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The first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 are entirely dedicated to the expansion in Asia, Europe and the USA.
什么是混藏仓储 混藏仓储或称混藏式仓储是指存货人将一定品质、数量的种类物交付保管人储藏,而在储存保管期限届满时,保管人只需以相同种类、相同品质、相同数量的替代物返还的一种仓储经营方法。混藏仓储经营人的收入依然来自于仓储保管费,存量越多、存期越长收益越大。 混藏仓储的特点 (1)混藏仓储的对象是种类物 混藏仓储的目的并不是完全在于原物的保管,有时寄存人仅仅需要实现物的价值的保管即可,保管人以相同种类、相同品质、相同数量的替代物返还,并不需要原物返还。因此当寄存人基于物之价值保管的目的而免去保管人对原物的返还义务时,保管人减轻了义务负担,也扩大了保管物的范围,种类物成为保管合同中的保管物。保管人即以种类物为保管物,则在保存方式上失去各保管物特定化的必要,所以将所有同种类,同品质的保管物混合仓储保存。 (2)混藏仓储的保管物并不随交付而转移所有权 混藏保管人只需为寄存人提供保管服务,而保管物的转移只是物的占有权转移,与所有权的转移毫无关系,保管人无权处理存货的所有权。例如:农民将玉米交付给仓储企业保管,仓储企业可以混藏玉米,仓储企业将所有收存的玉米混合储存于相同品种的玉米仓库,形成一种保管物为混合物(所有权的混合)状况,玉米的所有权并未交给加工厂,各寄存人对该混合保管物按交付保管时的份额,各自享有所有权。在农民需要时,仓储企业从玉米仓库取出相应数量的存货交还该农民。 (3)混藏仓储是一种特殊的仓储方式 混藏仓储与消费仓储、保管仓储有着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保管仓储的对象是特定物,而混藏仓储和消费仓储的对象是种类物。 混藏仓储的优势 混藏仓储在物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提倡物尽其用、发展高效物流的今天,赋予了混藏仓储更新的功能,配合以先进先出的运作方式,使得仓储物资的流通加快,有利于减少耗损和过期变质等风险。另外,混藏方式,能使仓储设备投入最少,仓储空间利用率最高。存货品种增加,会使仓储成本增加,所以在混藏仓储经营中尽可能开展少品种、大批量的混藏经营。因此,混藏仓储主要适用于农村、建筑施工、粮食加工、五金等行业,对品质无差别、可以准确计量的商品。 相关条目 保管式仓储 消费式仓储
美国伯灵顿全球货运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是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之一布林克集团(BRINK"S)旗下的独资公司,在过去30多年来一直是空运、海运和供给链治理行业享有盛誉的专业公司。 总部位于加州尔湾市,在全球28个国家的205个地区拥有ISO9001和ISO9002证书。 伯灵顿拥有覆盖全球的通讯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供给链治理提供全程即时信息服务。伯灵顿公司业务范围涉及仓储、运输、货运代理、供给链治理等全方位物流服务。在北美洲拥有18架货机,并在俄亥俄州托莱多市设立了行业领先的物流中心。 伯灵顿在中国 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于1994北京建立了它在中国的第一个办事处。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在中国的物流行业处于领先的地位。伯灵顿中国依靠其在空运、海运、报关以及仓库治理等各个领域的一流服务,已成为许多闻名跨国企业的生意伙伴。 在中国,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在以下主要城市开设了独资公司和代表处: 北京、天津、青岛、西安、大连、上海、外高桥、宁波、苏州、厦门、香港、澳门、广州、 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成都、重庆、长沙等。 BAX Global 伯灵顿:戴尔物料保姆 2006年,伯灵顿全球货运物流有限公司(BAX Global)在中国来了一个大手笔,它和香港裕利集团共同投资1000万美元,在厦门建了一个仓库。这个位于象屿保税区内的现代物流保税仓库与众不同,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按照现代化物流模式设计的物流仓库。它由两个层高在12.5米到13米之间的高架仓库叠落而成,可同时容纳16个集装箱车辆的装卸进出。一层8000平方米完全由伯灵顿使用,服务对象是戴尔电脑,二层则可以给一些大跨国公司做国际采购分拨中心。 新仓库让伯灵顿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它在中国不断增长的客户群。伯灵顿亚太区总裁Steve Dearnley认为:“新仓库再次表明了伯灵顿要在中国市场长期投资和稳步增长的决心,同时也证实了伯灵顿在影响‘世界工厂’未来物流发展前景方面的引领作用。” 伯灵顿在中国已经“潜行”近10年,逐渐渗透进中国国际货运和供给链治理行业中。从1994年10月进入中国市场以来,10年间,伯灵顿东西南北四处落子布点,如今在上海、北京、厦门、天津、青岛、大连、西安、宁波、苏州等主要物流中心城市都设有代表处,在厦门象屿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分别拥有自己的独资物流公司。 在中国,这家在全世界167个国家拥有520多家分支机构的美国公司,依靠强大的服务网络,为众多着眼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提供服务。在世界很多地方,伯灵顿都是这些国际公司的生意伙伴。 虽然名气还不像UPS和联邦快递那样众人皆知,但伯灵顿为客户做采购治理和原材料供给治理方面的专长却不容小觑。有调查表明,包括VMI(供给商治理库存)、实时库存控制和交接运输等内容的增值仓储服务,正在成为全球物流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而这正是伯灵顿的优势所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选择把复杂的物流业务外包,凭借运作复杂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像伯灵顿这样术业有专攻的第三方物流(3PL)公司,也就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VMI高手 在通信和IT等高科技行业,VMI正在成为趋势,而伯灵顿是这个领域全球领先的服务商,戴尔、惠普、苹果、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诸多世界顶级公司都是它的客户。 简而言之,VMI就是把原材料库存从最终用户的手中交还给供给商来治理,从而降低供给链上各方的库存成本和风险。VMI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它帮助制造商根据市场——而不是猜测的需求--来生产。就像伯灵顿北京办事处北方区总经理张晔北所说的那样:“是先知道市场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决定生产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VMI无疑是在库存方面具有革命性的一项治理模式,它使得库存周转的反应速度从以前的数月变成了数周,并且砍掉了过剩的库存。 国际采购的传统模式是买进式。采购双方签定贸易合同,从下定单、供给商交货的那一刻起,产品就属于买方了。这样做风险其实很大。很多企业会把猜测性的生产计划做到6到9个月,加上在途运输的风险,原材料交货需要很长时间,占压了大量资金。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产品生产完了作为库存被放在仓库里,假如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就会立马贬值。非凡是电脑这种对生命周期极为敏感的产品,价格几乎每秒钟都在降,假如不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生产出来就有可能成为“崭新的废旧品”。 企业需要降低类似的运作和财务风险,而这是伯灵顿能做到的。 这个过程运作很复杂。伯灵顿经常会成为客户VMI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理VMI仓库的3PL公司,伯灵顿既为买主服务,也为卖主服务。某种意义上,伯灵顿更像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张晔北描述了伯灵顿为一家IT制造商实施VMI模式的过程:大制造商先和供给商们签定一个合同,要求每一个供给商都必须按照它的生产计划,把物料按照够两个星期左右使用的量放在由伯灵顿治理的VMI仓库里。仓库一般选址在OEM厂四周,与传统仓库不同的是,在这个仓库中,物料的所有权仍然是供给商的,只是以这种形式迫使他们快速响应。 当制造商生产线需要原材料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采购定单给伯灵顿,再由伯灵顿根据定单把各个供给商的物料送到生产线上。只有在这个时候,物权才发生转移。最后,供给商根据伯灵顿提供的送货单与制造商结帐,实现贸易转换。 对制造商来说,好处显而易见。没有了前端库存对资金的占用,还减少了由于市场变化带来的物料贬值的损失。对供给商其实也有好处,虽然表面上看,是制造商把风险转嫁给了他们。假如是实力较强的供给商,比如说它同时给惠普、戴尔、苹果供货,那么在VMI仓库里的货,它完全可以灵活调配,因为物权还在它手上。 不过,VMI的确加大了供给商治理产品和库存的难度。但伯灵顿认为要参与全球竞争就是这样,每一家公司都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对那些规模比较小的供给商,VMI会给他们带来经营压力以及资金和治理上的挑战。 “我们给很多IT厂商做VMI,他们的供给商中有些是重合的,通过伯灵顿全球连网的IT系统,供给商看到仓库里有货,假如一家不想要,他就可以调给另一家。” 张晔北说。这正是伯灵顿的优势所在,它能协助客户实现全球存取和调配,运用前沿技术提高供给链可见度和柔性,而这些因素,正在成为衡量3PL服务不容忽视的指标。 戴尔的零库存杰作 伯灵顿在厦门的新仓库,主要是作为戴尔公司在亚太地区的两座现代化物流仓库之一来修建的。 1994年10月,戴尔公司将其亚太区制造中心由马来西亚转移至厦门时,伯灵顿就以其合作伙伴身份一起来到了厦门。有和戴尔的紧密合作关系做铺垫,伯灵顿在厦门的业务得到了快速增长。过去两年,伯灵顿厦门的货物进出口量占到了整个象屿保税区总量的60%。 伯灵顿在厦门为戴尔治理和运作VMI,帮助戴尔(中国)实现“真正的零库存”,算得上是伯灵顿在中国的一大杰作。伯灵顿北京办事处北方区总经理张晔北说:“在厦门,伯灵顿能够保证只要戴尔要货,90分钟内物料就能直接上线。” 一般情况下,VMI仓库都会设在工厂四周,但生产线前还需要有一个“缓冲区”库存。张晔北打了一个比方:“就好象你去动物园,喂动物的食物不可能直接从卡车拿出来就送进动物嘴里,你会把食物先装在一个袋子里,拿在手边,再一点一点喂给动物。”在物流术语中,从缓冲区到生产线的这个过程也被叫做“喂”:物料先从VMI仓库运到厂家的缓冲区,再从缓冲区“喂”进生产线。 “在供给链上,动作越少越节省,多一个环节就多一个成本。现在戴尔的情况是,连这个‘喂’的动作都已经彻底取消。伯灵顿在厦门的集装箱卡车拉着物料过去,把车头掉过来,车门冲着戴尔的生产线,物料直接就上生产线了。”张晔北介绍说。 正因为戴尔不需要自己治理的仓库,零库存才有了可能。伯灵顿中国的一位经理说:“试想一下,假如有仓库,戴尔的成本会怎么样?要知道,戴尔在厦门虽然一个月的产值将近10个亿。可是,天天它的产量都是不同的,有时相差又会非常大。假如必须设立自己的仓库,它要建设多大的仓库才能满足自己产量最高峰时的需求?假如产量少了,这些空置的仓库又会让它增加多少成本?伯灵顿公司的运作消化了它的成本风险。” 戴尔的风险由伯灵顿和供给商一起来分担。对伯灵顿来说,规模经营方式可以降低被转移到自己这一环上的风险。VMI仓库中,除了戴尔,还有伯灵顿的其他客户。因为假如VMI仓库装不满,伯灵顿的运作成本就会成为大问题。而供给商也必须以规模来规避风险,规模太小的供给商几乎没有能力进入VMI,大的供给商一般同时给几家大企业供货,自由调配物料,把风险降到最低。另一个更前沿的做法是,供给商自己也可以采用VMI模式治理更上游的供给商。一些超大的供给商就同时扮演着双重身份,既是大制造商VMI中的一环,同时又有自己的VMI。 IT战略工具 伯灵顿的运作优势,在有着全球采购业务的制造商那里能够得到非凡充分的发挥。 有强大的国际运输网络和IT系统作为支撑,伯灵顿得以将所有处在同一条供给链当中的系统全部开放给它的客户。比如惠普公司的VMI模式,就由伯灵顿在亚太区的5个点同时运作,惠普美国总部随时可以通过系统直接查看这5个点的库存情况。 假如客户从国际货物运输的一开始就能把整个业务流程纳入伯灵顿的系统中,后面的环节就会变得很轻松了。因为整个过程都可以被实时跟踪,客户可以随时看到自己要的货到了哪里,是否已经在飞机上,几点几分会落地,这样它就能预计出大约在什么时候能够用到这批货。这样,伯灵顿的客户甚至能将在途货物作为库存的一部分考虑,从而减少制造工厂的库存。 伯灵顿把IT当作“业务发展的战略工具”,通过开发领先于行业标准的技术平台,使自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提供有别于对手的独特物流服务项目。它的信条是:“为了把IT提升为一种战略性的商业工具,我们必须远远超过竞争对手,领先于行业标准。这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系统必须是最新的,技术平台必须是严格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 FAMS系统业务软件是支持伯灵顿日常操作的核心应用软件,被广泛使用于操作部、客户服务部和财务部等部门。它答应用户将债务人、债权人和所发生的付款业务对应起来,大大加强了支付控制。其中的会计功能还可以和报关或货运功能相结合,作为伯灵顿货运治理系统的职能中心来操作。 伯灵顿货运治理系统则是一套高度集成的软件包,主要组件有会计、报关、货运操作、税收分类/到岸费用、空运进口/出口、海运进口/出口等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有很多功能,比如报关和货运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有客户货代档案治理、集运业务登录、操作控制与业务跟踪、集运业务控制与跟踪等。 伯灵顿的物流软件则致力于提供供给链的可见度,以及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强大功能。 客户供给链和伯灵顿供给链的密切结合,使得对信息的治理变得和对实际货物的治理同样重要了。利用IT工具,伯灵顿为自己创造出具有增值性的商业机会。IT不单是目前伯灵顿的运作方式,也已逐渐转变成为其服务过程中的一个紧密组成部分。
什么是自动化立体仓库 一般是指采用几层、十几层乃至几十层高的货架储存单元货物,用相应的物料搬运设备进行货物入库和出库作业的仓库。由于这类仓库能充分利用空间储存货物,故常形象地将其称为“立体仓库”。 立体仓库的产生和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和技术发展的结果。5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采用桥式堆垛起重机的立体仓库;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司机操作的巷道式堆垛起重机立体仓库;1963年美国率先在高架仓库中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建立了第一座计算机控制的立体仓库。此后,自动化立体仓库在美国和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6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兴建立体仓库,并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自动化立体仓库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对立体仓库及其物料搬运设备的研制开始并不晚,1963年研制成第一台桥式堆垛起重机(机械部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1973年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座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高15米,机械部起重所负责),该库1980年投入运行。到目前为止,我国自动化立体仓库数量已超过200座。立体仓库由于具有很高的空间利用率、很强的入出库能力、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治理而利于企业实施现代化治理等特点,已成为企业物流和生产治理不可缺少的仓储技术,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自动化高架仓库应用范围很广,几乎遍布所有行业。在我国,自动化高架仓库应用的行业主要有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电子、医药、食品加工、烟草、印刷、配送中心、机场、港口等。 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物流系统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节约用地、减轻劳动强度、消除差错、提高仓储自动化水平及治理水平、提高治理和操作人员素质、降低储运损耗、有效地减少流动资金的积压、提高物流效率等诸多优点。与厂级计算机治理信息系统联网以及与生产线紧密相连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更是当今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FMS(柔性制造系统)必不可少的要害环节。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构成 自动化立体仓库主要由三大类设施组成: (一)土建及公用工程设施 1.库房。库存容量和货架规格是库房设计的主要依据。 2.消防系统。对于自动化立体仓库而言,由于库房规模大,存储的货物和设备较多且密度大,而仓库的治理和操作人员较少,所以仓库内一般都采用自动消防系统。 3.照明系统。 4.动力系统。 5.通风及采暖系统。 6.其他设施。如排水设施、避雷接地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等。 (二)机械设备 1.货架。构铸货架的材料一般选用钢材或钢筋混凝土,钢货架的优点是构件尺寸小,制作方便,安装建设周期短,而且可以提高仓库的库容利用率。钢筋混凝土货架的优点在于其防火性能较好,抗腐蚀能力较强,维护保养也相对简单。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货架一般都分隔成一个个的单元格,单元格是用于存放托盘或直接存放货物的。 2.货箱与托盘。货箱和托盘的基本功能是装小件的货物,以便于叉车和堆垛机的叉取和存放。采用货箱和托盘存放货物可以提高货物装卸和存取的效率。 3.巷道机。巷道机是自动化立体仓库中最重要的设备,它是随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专用起重机。巷道机可在高层货架间的巷道内往返运动,其升降平台可作上下运动,升降平台上的货物存取装置可将货物存入货格或从货格中取出。 4.周边搬运设备。搬运设备一般是由电力来驱动,由自动或手动控制,把货物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这类设备包括输送机、自动导向车等,设备形式可以是单机、双轨、地面的、空中的、一维运行(即沿水平直线或垂直直线运行)、二维运行、三维运行等。其作用是配合巷道机完成货物的输送、转移、分拣等作业。在仓库内的主要搬运系统因故停止工作时,周边设备还可以发挥其作用,使作业继续进行。 (三)电气与电子设备 1.检测装置。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各种作业设备的物理参数和相应的化学参数,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判定和处理可为系统决策提供最佳依据,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2.信息识别设备。在自动化立体仓库中,这种设备必不可少,它是用于采集货物的品名、类别、货号、数量、等级、目的地、生产厂、货物地址等物流信息。这类设备通常采用条形码、磁条、光学字符和射频等识别技术。 3.控制装置。自动化立体仓库内所配备的各种存取设备和输送设备必须具有控制装置,以实现自动化运转。这类控制装置包括普通开关、继电器、微处理器、单片机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等。 4.监控及调度设备。监控及调度设备主要负责协调系统中各部分的运行,它是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信息枢纽,在整个系统中举足轻重。 5.计算机治理系统。计算机治理系统用于进行仓库的账目治理和作业治理,并可与企业的治理系统交换信息。 6.数据通信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个构造复杂的自动化系统,它由众多的子系统组成。各系统、各设备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以完成规定的任务,因此需要大量的数据通信设备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这类设备包括电缆、远红外光、光纤和电磁波等。 7.大屏幕显示器。这是为了仓库内的工作人员操作方便,便于观察设备情况而设置的。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优缺点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能充分利用仓库的垂直空间,其单位面积存储量远远大于普通的单层仓库(一般是单层仓库的4-7倍)。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立体仓库可达40多米,容量多达30万个货位。 2.仓库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一方面能大大节省人力,减少劳动力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能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3.采用计算机进行仓储治理,可以方便地做到"先进先出",并可防止货物自然老化、变质、生锈,也能避免货物的丢失。 4.货位集中,便于控制与治理,非凡是使用电子计算机,不但能够实现作业的自动控制,而且能够进行信息处理。 5.能更好地适应黑暗、低温、有毒等非凡环境的要求。例如,胶片厂把胶片卷轴存放在自动化立体仓库里,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控制可以实现胶片卷轴的自动出入库。 6.采用托盘或货箱存储货物,货物的破损率显著降低。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主要缺点: 1.由于自动化立体仓库的结构比较复杂,配套设备也比较多,所以需要的基建和设备的投资也比较大。 2.货架安装精度要求高,施工比较困难,而且工期相应较长。 3.存储弹性小,难以应付高峰的需求。 4.对可存储的货物品种有一定限制,需要单独设立存储系统用于存放长、大、粗笨的货物以及要求非凡保管条件的货物。 5.自动化立体仓库的高架吊车、自动控制系统等都是技术含量极高的设备,维护要求高,因此必须依靠供给商,以便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得到及时的技术援助。这就增强了对供给商的依靠性。 6.对建库前的工艺设计要求高,在投产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工艺作业。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 每个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都分几个主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要达到的目标。 (一)设计前的预备工作 需求分析(预备阶段)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要提出问题,确定设计目标,并确定设计标准。要通过调研搜集设计的数据,找出各种制约条件,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设计主要包括以几个方面: 1.要了解建库的现场条件,包括气象、地形、地质条件、地面承载能力、风及雪载荷、地震情况以及其他环境的影响。 2.在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总体设计中,机械、结构、电气、土建等多专业相互交叉、相互制约,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各专业的需要。例如,机械的运动精度要根据结构制作的精度和土建的沉降精度而选定。 3.要制定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仓储系统的投资、人员配置等计划,以此来确定仓储系统的规模和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 4.要对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系统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条件进行调查了解,例如,货物的来源,连结库场的交通情况,货物的包装,搬运货物的方法,货物的最终去向和运输工具等等。 (二)库场的选择与规划 库场的选择和布置对于仓储系统的基建投资、物流费用、劳动条件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城市规划、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运作,自动化立体仓库最好选在靠近港口、码头、货运站等交通枢纽,或靠近生产地或原材料产地,或靠近主要的销售市场,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费用。库场地址是否合理对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选择在受到交通限制的商业区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一方面与繁华的商业环境不协调,另一方面要花高价购买地皮。最重要的是,由于受到交通限制,只能天天半夜来运送货物,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三)确定仓库形式、作业方式和机械设备参数 仓库的形式需要在调查入库货物品种的基础上确定。一般都采用单元货格式仓库,假如存储的货物品种单一或很少,而且货物批量较大,可以采用重力式货架或者其他形式的贯通式仓库。根据出入库的工艺要求(整单元或零散出入库)来决定是否需要堆垛拣选作业,假如需要拣选作业,再确定拣选作业的方式。 为了提高出入库搬运效率,应尽量减少单作业方式(即单人库或单出库),要尽量采用复合式作业方式(即迂回或回程也进行搬运作业)。或者采用一次搬运两个单元格货物的作业方式,具体做法是:在堆垛机的台上设置两副货叉,它们可以分别伸缩,也可以同时伸缩,以存取两个单元格的货物。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货架的深度加大,设计成两个货物单元大小,相应的也要把堆垛机的货台增宽一倍,货叉要增长一倍,这样要叉取一个货物单元时,货叉只要伸出一半就可以了,假如要同时叉取两个货物单元时,只要把货叉全部伸出就可以了。在自动化立体仓库中还有一种作业方式常被采用,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货位"方式,即货物可以就近入库,非凡是对于出入库频繁和超长、超重的货物,应当尽量在到货和发货的地点四周作业,这样做不但可以缩短出入库时间,还节省了搬运费用。 自动化立体仓库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有很多种,一般都包括巷道堆垛机、连续输送机、高层货架,自动化程度高的还有自动导向车。在进行仓库的总体设计时,要根据仓库的规模、货物的品种、出入库频率等选择最适合的机械设备,并确定这些设备的主要参数。 (四)确定货物单元形式及规格 由于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前提是单元化的搬运,所以确定货物单元的形式、尺寸和重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会影响到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仓库的投资,而且会影响到整个仓储系统的配备、设施等问题。因此,为了合理确定货物单元的形式、尺寸和重量,应根据调查和统计的结果,列出所有可能的货物单元形式和规格,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对于那些外形和尺寸比较非凡或者很重的货物,可以单独处理。 在货物单元形式和规格都确定后,还应确定货格的尺寸,货格尺寸取决于货物单元四面留出的净尺寸和货架构件的有关尺寸。一般来说这些净尺寸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经验、数据来确定的。 (五)确定库容量(包括缓存区) 库容量是指在同一时间仓库可容纳的货物单元数,这对自动化立体仓库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由于在库存周期会受到许多预料之外因素的影响,因此库存量的波峰值有时会大大超出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实际库容量。除此之外,有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仅仅考虑了货架区的容量,而忽视了缓存区的面积,结果造成缓存区的面积不足,使得货架区的货物出不来,库房外的货物进不去。 (六)库房面积与其他面积的分配 由于总面积是一定的,而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建造自动化立体仓库时只重视办公、实验(包括研发)的面积,却忽视了库房面积,因此造成了这种局面,即为了满足库容量的需要,只好通过向空间发展来达到要求。但是货架越高,机械设备的采购成本和运行成本也就越高。除此之外,由于自动化立体仓库内最优的物流路线是直线形的,但在仓库设计时往往会受到平面面积的限制,造成本身物流路线的迂回(往往是s形,甚至是网状),这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投入和麻烦。 (七)人员与设备的匹配 不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具体运作时仍需要一定的人工劳动,因此工作人员的数量要合适。人员不足会降低仓库的效率,太多又会造成浪费。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因此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人员素质跟不上,同样会降低仓库的吞吐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招聘专门的人才,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 (八)系统数据的传输 由于数据传输路径不通畅或数据冗余等原因,会造成系统数据传输速度慢,甚至无法传输的现象,因此要考虑自动化立体仓库内部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上下级治理系统间的信息传递的问题。 (九)整体运作能力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上游、下游及其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有一个木桶效应的问题,即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有的仓库采用了很多的高科技产品,各种设施设备也非常齐全,但是由于各子系统间协调性、兼容性不好,造成整体运作能力比预期差很多。
中集集团简介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26lt;000039%26gt;,英文: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简称CIMC)初创于1980年1月,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中集集团于1982年9月22日正式投产, 1987年改组为中远、招商局、宝隆洋行的三方合资企业,1993年改组为公众股份公司,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起以集团架构开始运作。集团致力于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主要经营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机场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截止2005年底,中集集团总资产171.73 亿、净资产94.56亿元,在国内和海外拥有4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34000人。 集装箱制造为集团的主营业务,中集集团拥有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二十多个生产基地,产品包括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及其它各类特种集装箱,中集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箱公司,产品遍及北美、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海陆物流系统。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目前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中集集团在集装箱行业确立了世界级地位。 专用车产业是中集集团目前所确立的重点发展业务,目标是“为全球市场提供一流的陆路运输装备和服务”,同时推动中国公路运输装备的现代化。当前,中集专用车产业正进入了一个以提升实力为核心的规模扩张阶段。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成立的中集车辆集团,利用其在治理、技术、品牌和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建设的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规模性扩张,建立起覆盖北美及中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东北等区域的10个生产基地,形成中美互动、分布合理、互为支持的产业格局和年产10万辆各类专用汽车的生产规模。 中集集团的机场设备业务以机场旅客登机桥、全自动航空货物及物流处理系统、自动化立体停车库等为主要产品,目前登机桥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位,成功进入了北美、欧洲、非洲、东南亚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集还为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生产了全球最大客机A380的登机桥,并成为中国第一家登船桥制造商。 中集集团的使命目标 使命:在全球市场中,成为能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和相关服务的主要供给商,创造为客户所信赖的知名品牌,同时保持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增值,为股东和员工提供良好回报。 目标: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 业务发展战略: 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动力,提高集装箱产业的全球领导地位; 加快道路运输车辆发展,完善全球化营运平台,力争在5年左右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供给商; 搭建罐式储运设备全球化供给链平台,使之尽快成为业务支撑点; 适时启动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领域中有生命力的、适合中集进入并有能力整合行业的新业务。 中集集团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精神 自强不息、挑战极限 市场经济,企业间的竞争是实力的较量。中集20多年的创业和发展历程就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不断挑战极限的历史。中集的目标是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但和世界级企业相比,中集还有极大的差距,在迈向世界级企业的进程中,中集始终是一个追赶者,中集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在追赶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多一些心力的付出和投入,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没有这样一种精神,中集就只能亦步亦趋,世界级目标就会可望而不可及。 二、核心人力资源理念 “国强民富”、共同发展 公司在人力资源政策上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从1986年起就坚持了“国强民富、共同发展”的理念,并使之不断完善。“公司好,员工一定好”(为员工提供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职业机会);建立和完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机制,使人才与公司共同成长(为认同中集、“愿意做事”的员工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平台;始终坚持业绩导向,对创造业绩的员工的给予认可和激励;对不思进取,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员工进行调整和淘汰) 。 三、核心价值观 诚信为本 核心思想:老实 忠诚 务实 诚信为本是中集人的道德法则。 我们坚持为人正直、坦诚相待,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致力于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我们坚持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致力于营造一个相互信赖的工作环境。 客户至上 核心思想:更快 更好 更多 客户至上是中集人的目标法则。 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开展一切工作,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我们力求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服务能力,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效率更快、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价值。 简明高效 核心思想:效率 效能 效益 简明高效是中集人的流程法则。 8我们坚持责任清楚,权责明确,致力于运作流程简单化、组织运行高效化,促进企业人均效能与整体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我们坚持有效沟通、快速响应,始终保持对外界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我们坚持内部人际关系的简单明了,致力于专注工作目标达成的内部人文生态。 创新无限 核心思想:敢思 敢言 敢行 创新无限是中集人的发展法则。 我们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致力于推动客户价值增长的创新。我们坚持突破禁锢,挑战传统,致力于引领行业发展潮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创新;我们坚持知识共享,协同进步,致力于提升全集团持续创新和系统创新。 尽心尽力 核心思想:敬业 责任 协同 尽心尽力是中集人的态度法则。 我们坚持克尽职守,爱岗敬业,致力于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坚持以身作则,全力以赴,永葆激情,敢于承担更多责任与风险,致力于打造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我们坚持“一个中集”,集团利益最大化以及整体利益优先于局部利益的基本准则,致力于提升企业的系统竞争力。我们坚持做负责任的企业、受尊敬的行业领先者,致力于维护和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尽善尽美 核心思想:进取 学习 超越 尽善尽美是中集人的业绩法则。 我们坚持努力学习,精益求精,持续改进,致力于企业的和谐发展。我们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断超越,致力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中集集团的成功之道 *中集集团:成“世界第一”的成功之道 从1982年9月正式投产,中集集团不仅开始了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历程,而且在20年全球集装箱产业风云变幻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4年3月,中集集团作为国内首家同时发行A股、B股的上市公司,并创下了当时最高发行价。无论证券市场怎样潮起潮落,中集集团10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地恪守着“发展是硬道理,创新为生存之道,业绩是企业之命脉”的企业精神,谱写了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辉煌,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常青树”。 一组组数字,向我们展示了中集集团源源不断的生气和活力: 投产之初,资产仅300万美元,每小时生产不到1台集装箱,年产不足5000标准箱;2003年,总资产近100亿元,每条生产线2.5分钟生产1台集装箱,年产量突破100万标准箱。从1996年开始,取代了韩国在国际集装箱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全球集装箱行业最大的供给商,坐拥全球集装箱行业的半壁江山。 上市10年,公司实现了业绩持续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9.56%,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4.72%,年均净资产收益率19.5%。A股股价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5.6%,10年前投资者以发行价8.5元买进的1股中集A股,现已升值至99.95元(复权价),增长了近 12倍。 自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深综指下跌了45%,而同期中集集团按复权价格计算的A股股价上升了20%。 成功之道归于三大因素 中集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认为,公司之所以能持续发展,是因为具备了成功的三个因素:一是社会因素和市场机遇;二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三是良好的企业经营机制。 中集集团是我国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出口贸易趋向繁荣及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使全球集装箱生产基地由韩国向中国转移,由于当时集装箱制造的利润率高达30%,国内许多资本流入该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致使行业利润率大幅降低。中集正在此时凭借低成本生产的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抢占先机,通过一系列快速有效的战略性并购行动,使公司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1993年,中集收购大连集装箱公司51%股权,建立了北方生产基地。1994年,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72%股权,建立了华东基地。加上深圳原有生产基地,中集两年内便完成了在中国大陆全方位的生产服务格局。1996年,再次兼并广东新会一集装箱厂,同年,用B股增发的募资在上海建立了冷藏集装箱生产基地。1998年,收购韩国现代公司在青岛的两个箱厂以及中远集团的两个箱厂。至此,中集集团确立了中国沿海全方位的战略布局。目前,公司已形成了遍布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生产基地。 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认为,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就没有中集的今天。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公司实现了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快速扩张。 作为改革开放后诞生的首批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中集集团得现代企业制度风气之先,逐步构造了合理均衡的股权结构和层次分明、分权制衡的决策和监督体制,形成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的股权分散,不存在绝对的大股东,国有股、外资股和流通股股东之间形成股权的制衡作用,从而令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经营的标准。 多年来,在稳定的股东结构基础上,中集保持了经理层的相对稳定,自1991年起,董事长更换了几任,但总经理依然是麦伯良,治理团队也基本保持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司中长期规划和经营思想的一致性、连续性,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施。 自强不息挑战极限 “发展是硬道理”,正是它造就了中集持续的国际竞争力;“自强不息,挑战极限”是中集的企业精神,正是它让中集人重新熟悉“发展”这个词的新坐标。 自1995年起,中集以集团架构开始运作,通过市场机制,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产权为纽带,以收购兼并为主要发展手段逐渐发展壮大。 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外30多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人数达2.8万人,实现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研发、统一生产、统一核心干部治理的集团化治理;同时,通过构建多种协同与创新机制,推广集团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播,使集团所属各企业协同进步,集团自身和谐发展,成本领先战略得以充分实施,为中集赢得了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发展中求创新,为中集持续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动力源泉。 中集每年都要求集团各下属公司申报新项目,在2004年集团创新大会上,就收到200多个新项目的申报。作为全球唯一一家能提供三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产品并拥有全面知识产权的集装箱供给商,中集集团创造了不少的“世界第一”。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展并不简单地等于规模的扩大,而是定位在全球制造资源整合、全球客户服务体系建立及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001年,中集确立了“在巩固集装箱行业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发展战略,这是中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战略创新。 2002年,中集正式进入公路物流运输装备制造业务半挂车。目前初步形成了分布于中国东部和海外的半挂车生产基地。中集的目标是继集装箱之后再造一个“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新的奋斗目标,中集集团正把自身在集装箱经营中积累的治理、技术、品牌、市场和资源整合优势充分延伸到道路运输车辆领域,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慎用募集资金 合理回报股东 中集集团首任董秘顾弘人对公司上市有着自己的理解:善待股东的钱,还要慎用股东的钱。上市10年来,中集集团也一直遵循着这条戒律。 上市给公司带来了巨额资金,首发A、B股,加上1996年和1997年的两次B股增发、2003年A股增发,共募集资金24.66亿元。同时,也给股东带来了较丰厚的回报。1994年至2002年现金分红3.9亿元,同期累计募集资金7.14亿元;1994年至2003年现金分红共计7.63亿元,现金回报率达30.94%。1994年公司总股本2500万股,2003年为6.303亿股,股本扩张了24.21倍,但每股收益仍保持在1元左右。 中集集团上市10年,从未有过盲目融资的举措,无论是融资额度,还是融资计划,都十分审慎,没有偏移公司主营发展的轨道,从而使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真正成为推动上市公司新产业投资的巨大动能。 1996年B股增发的募集资金1.9亿元全部用于建上海冷藏箱制造公司,自2002年起该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冷藏箱制造企业。 1997年B股增发的绝大部分资金投入上海逸仙路高架项目和铁道部集装箱项目,取得了良好收益。 2003年A股首次增发,受到市场追捧,10倍的超额认购为当时少有。此次增发也是中集历次融资额最大的一次,共募集资金17.51亿元,所募资金主要投入集装箱和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包括7大项目,这将为公司新业务的启动和加速推进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经历了证券市场的10年风雨,中集集团以快速成长和优良业绩证实了自身价值,为股东、客户、员工及社会创造了财富和价值。中集集团坚信:以资本市场为依托,既有良好盈利能力,又有能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竞争的较强行业整合能力的上市公司,是最具发展潜力的。 中集集团延续成长故事 *中集集团:“中国制造”商机延续成长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短暂的二十多年中,这一因素培育了大量的商机,也成就了一批新的跨国公司,中集集团就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并正在成为中国的跨国公司级企业。 在世界制造基地转移中占据两个重要环节 集装箱运输是至今为止世界水路货物最便捷、最经济的运输方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集装箱运输与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集装箱制造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且需求伴随着货源流动方向不断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上一世纪60年代集装箱制造业发源于美国,70年代转移到日本、80年代转移到韩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转移到中国。中集集团在80年代初选择这一产业,实际上正是抓住了世界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中国具有集装箱本身的制造成本优势导致转移,到目前,世界90%以上的集装箱在中国生产;二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后,巨大的贸易和货物流量带来的快速成长的集装箱市场。 经过20年的发展,中集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企业,在全球集装箱领域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2002年,中集集团基于对“中国制造”和世界多式联运的深刻理解,将产品延伸至道路运输车辆,同时也将对机械制造和成本治理的成功经验,成功复制到道路车辆运输领域。2005年是公司进入道路运输车辆的第五年,全年销售车辆已经达到5.3万台,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车辆制造企业。 行业统御与资源整合形成的行业领先能力 中集集团是在我国最早的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其介入的行业无论是集装箱、登机桥还是道路运输车辆都是完全竞争性产业。因此,公司真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打磨中发展壮大起来。到目前,公司已在全球集装箱行业中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国内登机桥市场占据90%以上的份额,且在短短的五年间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车制造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公司已在国内外拥有50多家控股子公司,其中集装箱制造20多家,专用车辆企业9家。 干货集装箱进入门坎较低,因此,产业布局和规模经济效应是企业制胜的要害要素。中集集团在进入这一领域时即面临现代、进道等强大的竞争对手,但公司不仅在集装箱领域收购了集装箱的竞争对手,更在两年的时间内收购了国内最大的车辆企业扬州通华和驻马店华俊两家企业,并以400多万元的成本收购曾经在全美半挂车行业排名第五的Vanguard快速实现公司的产业布局。从目前各子公司的营运情况来看,2005年除当年投资较大的山东中集以外,其他集装箱企业和专用车辆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正常运行和盈利状态,充分显示了公司对集装箱行业的统御能力。 假如说因为干货箱产品的同质性创造了统一采购和统一销售的盈利模式的话,我们认为在个性化较强的车辆行业,公司仍可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规模优势。首先,公司可以统一使用集团公司共同的产品目录,其次,公司已经开始实施产品中心策略,各子公司集中优势产品组织研制和生产,并将经验移植到兄弟公司。一般来讲,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研制成本和制造成本相对较高,但以中集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可能将单件做成小批量、小批量做成大批量。 另外,作为行业龙头,中集集团不仅是集装箱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也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合作,参与制定我国专用车辆标准,在行业中彰显着龙头企业的地位。 历史上,中国曾经有70多家集装箱生产企业,到目前行业内只有10家左右,其中,中集和胜狮两家公司的比例超过70%。专用车辆是一个更加分散的行业,但从成熟市场来看,车辆的行业集中度也不算低,美国前10家专用车辆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美的60%以上。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成熟,货运公司的大型化和品牌化趋势的形成,车辆的集中度也将逐步提升,而中集集团必将在这种整合中占得先筹。 产业链稳步延伸市场空间无限 中集集团从干货箱到冷藏箱、特种箱,到成为全球唯一能够提供所有集装箱品种的供给商,再到进一步增加了集装箱堆场和维修业务;而公司所进入登机桥业务、车辆业务和罐式业务,实际上是延伸了集装箱产业链,从航运运输设备延伸至空中运输设备和陆路运输设备。 由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物流装备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司产品的相关多元化对平衡单一产品的市场波动将形成较好的平衡效果。 2005年公司干货箱产品出现了大幅波动,销售总量从2004年的280万TEU左右下降到240万TEU,销售价格更是从年初的2200美元/TEU 下降到年末的1500美元/TEU。面对剧烈的市场变化,公司业绩也出现了巨大的波动,公司单季度盈利从第一季度的0.9元下降至第四季度的0.01元。造成此等原因的因素在于,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全球贸易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集装箱采购量和价格随之上涨,并出现了持续14个月的超买,而 5月份开始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和超买后的存货使得集装箱价格迅速回调,第四季度销量锐减。基于此,市场对公司趋势的预期开始下降,但从公司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公司干货箱以外的产品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车辆是公司新进入的业务领域,罐式设备也是公司正在积极发展的第三个较大的领域,这两个产品2005年均保持了高速增长,并给市场留下了良好的预期。公司在集装箱制造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公司并没有局限于集装箱一类产品,而是迅速进入相关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并通过复制实现快速成长。全球专用车辆静态销量约200亿美元,相当于集装箱的3.5-4倍。公司目前已经形成明确的发展战略,定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其发展空间巨大。 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发挥中国制造优势 从公司成立之初,中集集团就是一个中外合资的外向型企业,公司未来发展的道路定位为“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全球化营运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放眼全球,非凡是北美、欧洲、亚洲等主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交通运输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中国优势,非凡是已经形成的自身优势”、‘使整个营运体系符合国际通行的商业运行规则,与全球客户的营运体系实现有效对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行业走引进消化的路线,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机械产品表现出较大的性价比优势,机械产品出口持续增长。但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机械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其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与高端客户间的沟通存在较大的障碍,不利于产品的改进与提高。但中集集团拥有较高的生产技术能力,且供销体系建立在全球基础之上,供给商和客户包括全球主要钢铁公司和运输公司,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的商业规则和客户都比较熟悉,可以因此迅速将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销售到相应市场。 与其他机械制造企业不同的是,中集集团通过收购兼并可以短时间内拥有一个产品全球最先进的技术或产品专利。公司基于对机械制造的深刻理解,充分发挥中国制造成本较低的优势,将国外企业的零部件放在国内生产,大大提高Vanguard在美国同行的竞争力。而和国内同行相比,其在国外固有的品牌形象、客户、生产基地及营销网络将表现出绝对的优势。 公司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04年、2005年,公司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超常的增长,由于干货箱的价格波动,中集再次被定位周期性企业。假如干货箱利润来看,我们认为2006年将恢复到比较正常的水平,公司利润将有所下降。但从公司经营体系来看,2006年的产业链将更加健康,主要业务也将保持增长。 首先,我们猜测2006年干货箱需求增长超过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猜测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为7.4%,高于2005年的7%。我国商务部猜测中国贸易增长率为15%。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第一季度,由于钢材下降预期和存量消化原因,导致集装箱购买积极性与2004年和2005年前五个月走出相反的行情。目前,市场存量基本消化,钢材价格回升,我们判定干货箱市场将比2005年下半年有明显的恢复。尽管行业内竞争格局有所改变,集装箱毛利率有所下降,但我们认为公司仍然能够维持15%左右的毛利率,且公司行业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 其次,道路运输车辆将有50%以上的增长。2005年公司车辆销量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了 39.89%和84.06%,但由于地方政府放松超载超限的治理,国内市场重型汽车和半挂车车头分别下降38%和42%。公司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其中山东中集亏损2000多万元。今年,国内重型车辆市场出现恢复性增长,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2%,我们预计全年有望增长20%左右。按照以往的经验,五年计划的头三年重型卡车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公司基本布点已经形成,2005年车辆毛利率达到14.23%,2006年公司将进一步整合集团资源,毛利率将继续上升。考虑公司现有生产产能和市场成长,预计公司车辆收入增长超过50%。 第三是公司罐式储运设备有望取得大的突破。公司收购全球最大的罐式储备企业博格公司正在报批中。公司拟收购的博格公司2004年完成营业额23584.4万欧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0483.7万欧元,净利润963.6万欧元。尽管公司2004年净利率只有4.1%,但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44.45%。该公司2002年-2004年销售收入保持20%以上的增长,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25.85%,目前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南非。预计罐式储运设备在亚洲和远东将有更加长足的发展,此项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预计2006年并表,可以给公司带来34亿元的收入和1亿元左右的利润贡献。同时该公司是欧洲最大的罐式储运设备制造公司,在荷兰、比利时、丹麦、芬兰、德国、波兰和南非共有27家企业和分支机构。目前中集集团车辆业务和集装箱业务已经在美国、英国有生产基地,而此次收购,更将使中集在欧洲的布局一步到位,这对中集的全球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是空港设备高速成长。2005年公司承接订单228 条,首次占全球总量的40%,并上升到世界第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的建设已经给公司带来了142台订单。 2006年,美国对公司的销售禁忌也将解除,预计这块业务未来将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科学的治理结构和稳健的财务状况应该给予溢价 招商局国际与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各自持有公司16.23%,股权结构分散,除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持有16.23%的股权以外,其余股权已经全部流通。公司共有8名董事,其中两大股东各有两名,经理层一名,独立董事三名,经理层、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形成了相对制衡的治理结构。 一般来讲,制造企业上升通道中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现金流压力较大。上市以来,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扩充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公司在财务成本控制上表现出较高的治理水平,资产负债率一直控制在合理范围,财务费用较低,现金流良好。2005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达到53亿元。 从公司发展的历史来看,2004年和2005年公司从业绩层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实际上我们认为,公司这两年由于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产品市场上获得了50亿元左右的超额收益。而恰恰是这笔收益为公司未来延伸产业链实现业务层面的跨越式发展预备了较好的条件。也就是说公司在产品市场上获取了本来要从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金额,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得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假如排除公司2004年和2005年所获得的超额收益,实际上公司复合增长率在25%以上。我们认为公司产业发展健康,且以2006年为基数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治理结构健康和财务稳定的成长性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溢价。 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更大机会 中集集团干货箱价格和销量下降的同时,恰逢中国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市场目光迅速聚集到股改补偿较高的企业。中集集团因为股权结构非凡没有股改补偿预期被抛售。鉴于目前公司动态PE不到10倍,目前公司推出10股送7份认沽权证、行权价10元的方案是一个防御性而非补偿性的股改方案。该方案对投资者来说肯定没有其他送股或送现金的方案优惠。但正因为没有补偿预期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因而对目前市场未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反倒是一个买入的机会。股改方案不仅透露了非流通股股东的难度,同时推出认沽权证也透露出其对公司股权的珍惜,和对公司发展的信心。我们认为从价值投资的理念出发,公司目前股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中集的纵横神话 *中集神话:纵向还是横向? 对纵向问题的把握保证了中集的成功,但是决定中集未来的却是横向的问题。 对于集装箱制造行业的企业来说,最头疼的两块成本就是钢材和木地板,而这两块合起来占据70%成本的东西,却往往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像中集这样已经做到世界第一的企业完全有能力去通过纵向整合来掌控这两块成本阵地,但有意思的是,中集对这两块同样重要的阵地有着完全不同的做法。 “处于同一风险周期内的纵向整合,的确一荣俱荣,但是也往往会对风险有放大作用。”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这样说道,“所以,除非像木地板那样,已经糟糕到需要中集迫不得以非得介入的地步,中集对于同一产业链上的问题并不太愿意直接介入。”实际上,中集现在对于横向的跨行业的合作(比如与GE等企业的合作)和处在不同风险周期的相关多元化(比如半挂车和登机桥等)要更感爱好。 木地板的破釜沉舟 占集装箱成本15%的木地板,是仅次于钢板的第二大原材料。每年,中集集装箱业务要采购50万~60万立方米的海量成品木地板。长期以来,集装箱木地板取材于热带雨林的“克隆木”树种,但这种专用于集装箱业的森林资源经20年的开采后已经趋于枯竭。5年前,中集主要采购印尼、柬埔寨等国出产的木地板,但供给国家的政局一直不稳,对热带雨林的开采受到了世界环保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压力,而导致开采政策变化无常;另外,集装箱行业的主要地板工厂都被垄断在几大供给商手中,随着集装箱业务旺季淡季的转换,集装箱地板的价格也跟着爆涨爆跌,市场混乱,投机行为肆虐。中集的决策层感到,木材供给的不稳定状态,已经威胁到集装箱主业的安全。 因此,投资木业成了中集“保主业”的一种战略行为。在介入木业之初,中集计划直接在国外购买森林资源,并就地加工成地板进口国内。 但中集在森林资源的投资却屡屡受挫。1998年,中集的子公司Gold Terrain Assets Limited.取得苏里南共和国45万公顷的原始森林20年开采权,2003年,苏里南政府以其中7.5万公顷系位于自然保护区内为由予以收回,致使中集不得不在2004年年底对开采权计提减值预备223.2万美元。同样的事件发生在柬埔寨等国家,因为投资地政策环境的变化,中集承受了不小的损失。 1999年中集开始调整策略,将单板加工成成品地板的后段工艺放到了新会,这才避免了木业的全军覆没。但在没有了供给地木材的支持后,新会工厂的生产就变成到处采购单板,然后生产地板成品的希奇模式。因单板利润率低、且冲击自身的成品地板销售,大部分工厂都不愿意向中集出售这种半成品。 但更大问题随之而来。2000年到2001年,成品木地板的价格从最高750美元/立方米跌到370美元/立方米的历史最低位,新会工厂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单板,生产出的成品地板却只值原料价格的一半,新会木地板工厂因此出现了巨额亏损。 尽管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中集还是决定继续将木业坚持下去。新会中集木地板公司副总经理刘金蕾说:“木地板厂尽管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赚钱要承受董事会的巨大压力,但说实在的,地板厂的经济效益,相比集团主业务的效益还是微不足道的,‘为主业服务’的存在价值是不能被忘记的。” 在经营最为艰难的时期,麦伯良对新会中集木地板公司总经理张宝清等人说,“投资木地板应该5年一算账,就是要追求一个长期的综合效益。” 2002年的时候,所有在中集从事木业的人都在想着能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搞替代产品来寻找一条出路。 在许多领域,使用成材时间较短的人工林木替换原有的不可再生树种变成了趋势,集装箱木地板也不例外。其实集装箱业者都明白,谁要是能够开发出可以和克隆木板竞争的环保型地板,就一定能在集装箱地板市场上大赚一笔。但是,实力雄厚的东南亚木业工厂,依靠于近在咫尺的资源优势,不会主动投入经费研究克隆木的替代品,而集装箱厂商对复合材料的尝试性研究,却找不到质量、性能和成本中的最佳平衡点。 “树种替代”和“新产品”成了新会中集研发部门的主攻方向,在研究的最后阶段,目标锁定在澳洲桉树身上。澳洲桉树是全球三大人工林之一,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便宜,在国内也有大量种植,适合将来本土化采购。但桉树用于集装箱木地板的生产,在生产效率和品质控制上都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学界基本上否决了桉树替代克隆木的可能。 但是中集并不死心。2001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工艺的反复调整,试验进入实质性阶段,因为桉木的生产工艺实在太难,连生产部经理都撤换了几轮,硬是把合格的桉木地板生产了出来。 在接下来的半年中,新会中集的市场人员竭尽所能向“箱东”们推荐使用新型的地板,中集找来了BV、GL、ABS、CCS等世界各地的船级社对地板进行质量认证,还推荐给国际集装箱租箱协会进行试验。在一次为全球最大的租箱公司之一Triton公司所做试验中,桉木地板承受了7吨重的叉车往返碾压76次,而传统的克隆木只能承受27个往返。 随后,短短半年时间就有大量海运公司接受这种新产品。据《World Cargo news》报道,2002年11月中旬,1.5万TEU上已经应用了桉木地板,其中包括马士基、P%26amp;O等大集团的产品。 2002年,正好赶上集装箱市场的急剧好转,手里拿着大笔集装箱订单的工厂首要任务是买地板,新会中集地板厂破天荒地安排24小时装柜发运,生产线开始加班加点彻夜不停。经中集事后计算,虽然新会木地板厂为了平抑木地板市场价格,本身减收了30万~40万美元,但按照市场放大效应(用20%的投入量可影响到100%市场的原理),却让中集集团十多个集装箱厂减少支出150~200万美元的木地板价格上涨费用。 进入2003年,采用新型木地板已经大势所趋,有25%的中集产品使用上了新型地板,而且这种比例还在不断提高之中。2004 年,中集出资1200 万美元组建内蒙古呼伦贝尔中集木业有限公司,并承包经营了浙江嘉善中辉木业有限公司,以满足各地箱厂的需求。 2004年,新会中集集装箱木地板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6192万元,同比增长了154.79%和468.79%,由于新会木地板团队的创新贡献,麦伯良把2004年技术创新金奖授予了新会团队。 钢铁的坐怀不乱 中集投资木业很好地缓解了木地板供给紧张局面,但2003年开始,另一块最主要的成本——钢材价格,因为受需求和上游成本推动而大幅度上升。仅2005 年2季度,宝钢的热轧钢板出厂价就增加了400元/吨,钢材已经占集装箱成本65%,钢材价格飙升,对中集盈利能力无疑又是一个严重考验。 为保障主业的安全,中集可以对钢材采取和木业一样的策略,但是中集没有那样做。 去年,中集的用钢量为250万吨,达到一个中型钢厂的年产量,从理论上推断,中集完全有理由自己投资收购一个500万吨年产量的钢厂,保障其一半的产品为中集所用,一半进入市场赚钱,但是中集依靠强化供给链治理来解决问题,而没有朝更加深度的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中集把钢结构的集装箱变成主流,为钢厂开拓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中集同时也推动了钢板本地化生产。7年前,国内的钢铁厂并无能力生产集装箱用的钢板,中集通过和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钢铁集团的联合开发,集装箱钢板的生产技术趋向于成熟和普及。 吴发沛说,中集的供给链治理得益于这种共同推进的过程,长期协作使得中集和各主要钢厂形成了非常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钢材供给紧张的时候,他们支持我们,当钢铁市场箫条的时候,我们支持他们,这就是‘战略合作’的真谛。”吴发沛说,“去年钢材极度紧缺时期,许多集装箱厂到处求购也买不到钢板,但是中集却没有因为钢板的短缺而停一天产,也没有被迫去市场上买高价钢材”。 通过与供给商之间的互利关系,中集采取了灵活的采购策略,如在2003年,出于对整个集装箱市场将全面旺盛的预期,中集对钢材的供给作了提前预备,支付了约5000万元给主要钢铁供给商以充当钢材采购保证金,这种对供给商资金上的支持,不仅保障了来年的供给,也客观上平抑了未来钢材供给价格的波动,为中集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热轧钢板和集装箱木地板价格的大幅提升,以及航运景气出现的集装箱缺货,导致2004年集装箱价格出现全行业性的上升,干货集装箱平均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40%以上,而中集把握了20年不遇的历史机会,使盈利率随销售规模同期大幅度增长,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4年,中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6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2.52%;净利润23.89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9.94%,利润上升的幅度远大于销售增长幅度。 当然,假如直接投资钢铁业,中集2004年的收获也许会更大,但是中集对此似乎并不后悔,它依旧考虑的是不景气时期“上下通吃”对风险的放大。周期性强、竞争激烈,中国的钢铁业相比木业,需要投入多出百倍的资金,而且未必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钢板的供给还没有窘迫到中集非得自己出手才能够解决问题的地步。 “对上下游的渗透一定要谨慎,比如有人建议,在行业过剩期,中集是否可以投资集装箱租赁业务以经营自己的集装箱,充分利用闲置的产能?”吴发沛说这一建议被立即否决了,因为这样做无疑是和中集的所有客户竞争,得罪客户意味着会死得很快。 集装箱业务的不景气往往会波及整个产业链,中集集团技术治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峰说,假如在纵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往往会“过分集中”,就意味着“风险过大”。因此,中集更加倾向于横向的相关多元化——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如半挂车(Semi-trailer)业务属于集装箱相关行业,是中集由海洋运输业向公路运输业的拓展,两者在生产和技术上有着紧密的关联,但是并不属于同一个风险周期内。 显然,作为有业绩压力的上市公司,中集已经看到了全球集装箱市场60亿美元的极限,开始考虑相关多元化的问题。中集的半挂车业务2002年正式开始,到2005年中集已兼并收购扬州通华专用车公司、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公司、华骏车辆公司、张家港市圣达因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并自建了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和美国Vanguard National Trailer公司。 2005年,被中集寄予厚望的半挂车业务还处于产业布局阶段,尚未进入真正的收获期,但是尽管如此,半挂车成为新支撑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2004年年报显示,中集半挂车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9.12 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325.11%。 显然,中集是依靠对纵向问题的合理解决才走到今天的位置的,但是,中集现在需要考虑的却已经不仅仅是纵向的问题了。即便是在其主业之中,中集也在开始横向的跨行业的合作,比如集装箱安全技术。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中集必须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与主业未来方向直接相关的横向合作甚至是整合的力度,这样才能在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当然,这也就保证了自己对行业未来的掌控。
比利时邮政简介 Belgian Post Group比利时邮政集团 De Post/ La Poste is the Belgian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delivery of mai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he Belgian Post Group is one of the largest civilian employers in Belgium. Today it provides a range of postal, courier, direct marketing, banking, insurance and electronic services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European market. Recent Changes企业发展 In January 2006, Post Danmark and CVC Capital Partners signed an agreement with the Belgian Government on the acquisition of 50% minus one share in the Belgian Post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