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东方海皇集团简介 2002年6月,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和东方海皇集团(NOL Group)旗下的物流支柱美集物流(APL Logistics)公布共同投资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志勤美集科技物流,旨在为中国IT市场提供供给链治理服务。 美集物流(APL Logistics Ltd.)(简称APLL)是全球闻名的3PL提供商,在100多个国家设有300多个办事处,拥有200个分拨中心,总仓储面积超过3百多万平方米。目前,APLL在中国已经建立了10个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其在亚洲的经营比例占公司全球业务的36%。约有4000多名物流专业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为当地客户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确保公司提供的全球客户供给链服务得以高效实施。 APLL于1989年进入中国,是国内首批从事国际货运代理和物流业务的全外资企业。为国际知名的零售和汽车等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业务覆盖全球172个城市。2001年该公司被国家经贸委列为34家现代物流联系企业之一。 APLL的母公司东方海皇集团(Neptune Orient Lines,NOL)是在新加坡注册的全球运输和物流公司,集团在亚洲有150多年的经营历史,目前是新加坡股票市场上最大的运输公司。 2001年度,NOL集团总收入额为47亿美元,这其中包括APLL当年7.2亿美元的创收。不仅如此,2001年1月,APLL 还以2.1亿美元的金额收购了以做美国本土物流业务见长的美国第二大仓库治理公司GATX,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经营能力,扩大了运作范围。 APLL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货物运输,全球货物代理,客户治理,区域仓储,网络配送以及物流IT技术服务,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使APLL在为客户提高供给链治理能力,削减运作成本方面成为全球物流领域的典范。 海皇东方以发展为本 新加坡海皇东方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海尔德博士日前在新加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海皇东方2006年贸易航线平均货运价格偏低和全年燃料油价格上涨是造成公司息税前收益和纯利润双双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海皇东方轮船公司(NOL)2004年的净利润最高,达到9.43亿美元,而2005年净利润下滑到8.3亿美元。与此对应的是,海皇东方2004年的营业额为65.4亿美元,而2005年的营业额为70亿美元。 海皇东方2005年的净利润低于2004年,而2005年的营业额反而高于2004年的7%。这个事实说明海皇东方在2005年遭碰到燃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运营成本举高不下,还有航线配置和调度等具体经营治理方面的众多不利因素。此外,海皇东方的承租船2005年费用高出2004年3500万美元。 截止2006年底,海皇东方所属的美国总统轮船集装箱班轮公司(APL)在全球集装箱运输班轮公司排名第六,拥有100艘集装箱船舶,其中包括陆续竣工的13艘运力为3500标准箱的新造集装箱船,运力为 425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舶2艘。2艘运力为635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舶也从2006年起逐步加盟于美国总统轮船集装箱运输公司,迅速扩大其集装箱船队的运力。总统轮船2005年的集装箱运量为195万标准箱,与2004年同比增长11%,这是得益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集装箱运量不断扩大,其2005年集装箱运输平均收益同比提高5%,达到2841美元。 海皇东方的物流服务业务十分发达,并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的核心。海皇东方表示,今后的任务就是强化各个层次和点均必须强化治理,优化经营,增收节支,进一步减轻来自各个方面,尤其是燃料油价格飞速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 海皇东方2006年纯利润3.4亿美元,于2005年同比下跌57%,其2006年息税前收益为4.1亿美元,比2005年同比下跌55%;这在常人看来,经济效益下滑的海皇东方似乎在2006年蒙受严重挫折,而海皇东方自己却不这么看。 与2005年相比,海皇东方2006年船用燃油费用整整上升2.37亿美元。此外,2006年平均货运价格偏低和燃料油价格上涨也同样影响其他远洋承运人当年船队经济效益。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06年海皇东方的投资回报率为15.43%,每股收益为25美分,在经营治理效益在当代世界众多全球远洋承运人中仍为佼佼者。 海尔德透露,2006年,其下属的美国总统轮船物流公司在中国等亚洲5个国家与美国之间定班贸易航线上已经成功地为广大客户开创远洋保证零担集装箱货运服务,获得巨大的物流服务业绩。2007年初,海皇东方已经完成与印度新铁路合资服务公司的各种预备工作,所有安排已经全部到位,运输路线从印度首都新德里到孟买铁路走廊,注册商标名称为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印度铁路货运公司,从2007年4月1日起开始正式运营。 他说,他领导下的海皇东方在2007年仍将以公司发展为本,继续强化贸易航运网络经营治理,提高各条集装箱运输贸易航线的箱位运力利用率,竭尽所能克服平均货运价格偏低和燃料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获取最大化效益。在物流方面,2007年,海皇东方在志必夺的目标是,坚持贯彻集团公司制订的利润增长和革新战略,其中包括其属下美国总统轮船公司新增7艘集装箱船舶和扩大船队运力10%,按计划引进干货集装箱和冷冻集装箱设备,完成公司集团到全球各个办事处的电子信息技术更新工程,国际货物运输线路的进一步延伸,物流服务品牌的多元化创新等措施,进一步促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始发港货源扩大。此外,海皇东方还将围绕集团经营治理能力的有机增长,抓紧时机进行收购兼并等活动,扩大海皇东方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确保2007年提高物流服务行业的年收益,为每一个股东创立长效机制和。 海尔德再次强调,墨守成规的公司企业肯定没有前途,海皇东方“发展为本”战略就是在不断创新过程中求得发展,而其核心基础就是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不断创立和坚持维护集团公司的信誉。惟有如此,作为服务供给商的海皇东方才能确保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各项成本得到控制,从而达到最佳经济效益。
什么是库存治理 库存控制(inventory control)又称库存治理,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治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 库存控制的意义 (1)库存控制的作用 主要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把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2)库存的合理控制 库存量过大所产生的问题: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货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治理水平。 库存量过小所产生的问题: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给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使订货(生产)成本提高;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正确理解“库存控制” 在谈到所谓“库存控制”的时候,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仓储治理”,这实际上是个很大的曲解。 传统的狭义观点认为,库存控制主要是针对仓库的物料进行盘点、数据处理、保管、发放等,通过执行防腐、温湿度控制等手段,达到使保管的实物库存保持最佳状态的目的。这只是库存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可以定义为实物库存控制。那么,如何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库存控制呢?库存控制应该是为了达到公司的财务运营目标,非凡是现金流运作,通过优化整个需求与供给链治理流程(DSCM),合理设置ERP控制策略,并辅之以相应的信息处理手段、工具,从而实现在保证及时交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积压与报废、贬值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物库存控制仅仅是实现公司财务目标的一种手段,或者仅仅是整个库存控制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从组织功能的角度讲,实物库存控制主要是仓储治理部门的责任,而广义的库存控制应该是整个需求与供给链治理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责任。 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库存控制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实物库存控制呢?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我们的企业不重视库存控制。非凡是那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只要有钱赚,就很少有人去考虑库存周转的问题。库存控制被简单地理解为仓储治理,除非到了没钱花的时候,才可能有人去看库存问题,而看的结果也往往是很简单,采购买多了,或者是仓储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好。 第二、ERP的误导,非凡是一些国产所谓ERP的误导。一些简单的进销存软件被大言不惭地称之为ERP,企业上了他们的所谓ERP就可以降低多少库存,似乎库存控制就靠他们的小软件就可以搞定了。即使像SAP、BAAN这些世界ERP领域的老大们,也在他们的功能模块里面把简单的仓储治理功能定义为“库存治理”或者“库存控制”。这样就使得本来就不太明白什么叫库存控制的我们,更搞不清楚什么叫库存控制了。 其实,从广义地角度理解库存控制,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我们知道,所谓世界级制造的两个要害考核指标(KPI)就是,客户满足度以及库存周转率,而这个库存周转率实际上就是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二、库存控制的手段。库存周转率的提高,单单靠所谓的实物库存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整个需求与供给链治理这个大流程流程的输出,而这个大流程除了包括仓储治理这个环节之外,更重要的部分还包括:猜测与订单处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料计划与采购控制,库存计划与猜测本身,以及成品、原材料的配送与发货的策略,甚至包括海关治理流程。而伴随着需求与供给链治理流程的整个过程,则是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治理。也就是说,库存本身是贯穿于整个需求与供给治理流程的各个环节,要想达到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须控制好各个环节上的库存,而不是仅仅治理好已经到手的实物库存。 第三、库存控制的组织结构与考核。既然库存控制是整个需求与供给链治理流程的输出,要实现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须要有一个与这个流程相适应的合理的组织结构。直到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只有一个采购部,采购部下面管仓库。这是远不能适应库存控制要求的。从需求与供给链的治理流程分析,我们知道,采购与仓储治理都是典型的执行部门,而库存的控制应该预防为主,执行部门是很难去“预防库存”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考核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供给(生产、客户)。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需求与供给链治理流程,从而设置与之相应的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值得我们很多企业探讨的问题 库存治理模型的分类 根据供给和需求规律确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经济合理的物资存储量的治理工作。库存治理应起缓冲作用,使物流均衡通畅,既保证正常生产和供给,又能合理压缩库存资金,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果。 1915年,美国的F·W·哈里斯发表关于经济订货批量的模型,开创了现代库存理论的研究。在此之前,意大利的V·帕雷托在研究世界财富分配问题时曾提出帕雷托定律,用于库存治理方面的即为ABC分类法。随着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库存治理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许多库存模型,应用于企业治理中已得到显著的效果。 库存治理模型的分类:(1)不同的生产和供给情况采用不同的库存模型。按订货方式分类,可分为5种订货模型。 ①定期定量模型:订货的数量和时间都固定不变。 ②定期不定量模型:订货时间固定不变,而订货的数量依实际库存量和最高库存量的差别而定。 ③定量不定期模型:当库存量低于订货点时就补充订货,订货量固定不变。 ④不定量不定期模型:订货数量和时间都不固定。 以上4种模型属于货源充足、随时都能按需求量补充订货的情况。 ⑤有限进货率定期定量模型:货源有限制,需要陆续进货。 (2)库存治理模型按供需情况分类可分为确定型和概率型两类。确定型模型的主要参数都已确切知道;概率型模型的主要参数有些是随机的。 (3)按库存治理的目的分类又可分为经济型和安全型两类。经济型模型(图1)的主要目的是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安全型模型的主要目的则是保障正常的供给,不惜加大安全库存量和安全储备期,使缺货的可能性降到最小限度。库存治理的模型虽然很多,但综合考虑各个相互矛盾的因素求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则是库存治理的共同原则。 库存治理的1.5倍原则和存货周转 销售人员在处理生意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库存治理的知识和技巧。库存治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1.5倍原则,另一个是存货周转,以下分别阐述。 一、1.5倍原则 1.5倍原则是库存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经过很多公司的销售实践总结出来的安全存货原则,具体数据是建立在上期客户的销量基础上本期建议客户订单的依据。1.5倍原则备货是销售人员必须把握的工作职责之一,是主动争取客户订货量并时刻把握客户销售情况的营销策略。它是建立在提高客户销量和利益基础之上,因而能赢得客户信任,客户轻易采纳。 1.5倍原则也是一个科学依据。但是,正如很多营销规律一样,必须灵活把握和应用,避免生搬硬套。比如,假如碰到非凡情况应适当变化(如天气、节假日等),否则会影响生意。 1.5倍原则用好了以后,可以保证客户有充足的存货,减少断货、脱销的可能性,保证客户随时都能买得到所需产品,帮助客户不漏掉每次成交的机会。 (1)1.5倍库存原则与做订单的关系 在销售人员做销售拜访时,要向客户建议合理的订货量,这就是“做订单”,是销售人员在拜访客户时必做的工作之一。所谓的做订单就是根据客户前一阶段的销售量,结合新的促销活动或者季节时机或者天气等等因素,向客户建议合理的订货量,并动员他按建议订货。在做订单时要用到客户卡上所记录的资料,所以做好订单的前提,就是正确地填写好客户卡。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利用1.5倍原则进行库存治理,提高拜访的效率和效益,尽最大可能扩充销售,这也是销售人员的要害职责之一,是直接作用于销售的。 也有销售人员是以“拿订单”的思想从事工作的。拿订单与做订单是不同的,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拿订单意味着主动权把握在客户手中,而做订单则是主动的,它是根据客户的销售和库存研究以后的结果做出的订单计划。显而易见,两个工作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做订单保证对客户销售情况的准确把握,也保证客户的资金、空间、精力和时间等最有效地利用,创造最大利润。 (2)做订单的步骤 “做订单”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检查客户记录卡上的数据; 第二步:计算自上次拜访后的实际销量; 比如:上次拜访时的库存数;上次拜访时的订货量;本次拜访时客户的现有库存数。以上这些数据销售代表在拜访客户时都已填入客户卡,在计算自上次拜访后的销量时,销售代表将使用它们,因此客户卡上的这些数据应正确无误。 第三步:建议新的订货量。 在建议新的订货量时要强调1.5倍的安全存货原则,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安全存货量=上次拜访后的实际销量X1.5 建议的订货量=安全存货量-现有库存 (3)怎样让客户接受1.5倍原则下的订货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由很多销售人员同样十分清楚上面的步骤,并且能够准确计算出按照1.5倍原则得出的订单数,但是却得不到符合该原则的订单。怎样才能够避免这类情况呢? 要害在于在做订单的时候要注重把握让客户接受建议的技巧。有些客户并不了解按照1.5倍原则做订单的好处,销售人员必须能够让客户明白: 按照此原则建议的订货量是比较合理的,保证客户维持合适的存货数量,避免断货,货架空间可以得到高效地使用; 有了一定的存货量,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不会遗漏任何成交机会; 1.5倍的存货原则可以帮助客户有效地利用空间和资金,不致带来货物积压、资金、空间无效占用等损失; 1.5倍的存货原则再加上存货周转可以保证客户提供给消费者的永远是新鲜的产品,这可以很好地改善售点形象,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让客户了解销售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客户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客户的销量和利润; 销售人员必须利用自己所把握的知识和技巧取得客户的信任,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客户就会接受1.5倍原则做订单的建议。 假如销售人员是严格按照拜访路线和频率进行销售的,对每一个客户的拜访都有一定的周期,还可以告知客户1.5倍安全库存可以有效保证客户在这一拜访周期内既不断货,又不压货。 二、存货周转 存货周转是对客户进行库存治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公司销售人员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销售到客户处的商品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卖完,必定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且存货总是存在的,对于食品来说,更加复杂的是它存在一个保质期的问题。由此可见,存货必须被科学有效地治理。 (1)什么是存货周转? 存货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存货周转。什么是存货周转呢?它包括两种类型:前线存货和后备存货的周转。前线存货是指陈列在货架或者零售商购物环境处的散装商品;后备存货指的是存放在仓库内的用于补货的货物。存货周转的内容包括前线存货和后备存货的周转。它要求销售人员一方面应及时向客户的货架上补充货物,保证货架里面的产品陈列符合生动化标准;另一方面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存货周转,目的是保证客户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永远是新鲜的。实际上,所谓存货周转就是对暂时未卖出的货架上的产品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循环。 存货周转是销售人员在销售拜访时必须动手做的一项日常工作,保证客户提供给消费者的永远是最新生产日期的产品。存货周转不仅仅是销售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且要指导并影响客户做日常的存货周转。销售人员必须使客户明白: 存货周转可以有效而且直接刺激销售。显然,假如陈列在货架上的货物卖完了没有及时补货,就会失去许多销售机会,而且,存放在仓库里的产品也无法卖出去,失去的销售机会将永不再来。 没有存货就没有利润。货架上没有的产品是无法卖出去的,合理的产品存货是保证有货可卖的最简单的方法。 促进进货并且帮助客户正确地预备商品库存。大多数的客户都是根据他们的存货情况来决定订货的品种和数量。假如仓库里的产品快没有或已经没有了,店主就会订货,所以假如销售人员帮助客户将他们库存的产品摆放到货架上,使他们的仓库空出来,自然会订货。 销售人员在日常拜访时帮助客户进行货架补货,这不仅能刺激销售,而且节约客户的时间,节约自己的时间。这个工作不仅是销售代表的工作职责,高级别的销售主管、经理在拜访零售商时也要帮助客户做存货周转,而且还要影响客户帮助做及时补货。优秀的公司和销售人员明白:销售工作不只是将产品卖给客户就结束了,而是直到消费者购买到并开始实际消费新鲜的产品才算告一段落。为了保证消费者购买到的一定是新鲜的产品,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这样就可能避免产品过期现象,避免客户退货的事情发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会为客户嬴得销量和利润。 (2)怎样进行存货周转? 如何进行存货周转?销售人员根据公司的规定和标准及时更换不良品,对客户的存货进行治理,努力做客户的专业顾问,主动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存货治理服务,而不仅仅只是“接订单”。要做到这一点,销售人员必须做到: 对公司的产品知识把握全面,例如保质期、代码的意义、产品存放的条件等。再比如,将产品放在太阳直照的地方会退色,进而影响品质,不易卖出。 其次,销售人员必须了解各种包装的适用范围和库存量的多少。也就是通过了解消费者和客户的需求,了解各种品牌、包装的知识、向客户推荐正确的包装和品牌的产品组合,这是保证客户正在销售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进行客户治理的前提条件。 再次,要深刻理解存货周转的原则。有三个原则必须遵守:动手周转货架上的陈列产品;落实先进先出的原则;把存货数记入客户卡。 另外,存货周转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全面的产品知识可以帮助把握保质期、储存条件、消费者购买的最佳时机设定;各种包装的适用范围和库存量的熟悉可以帮助销售人员判定不同零售商执行的分销标准以及根据该零售商的出货情况设定合适的库存数量;猜测机会可以帮助销售人员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并提前考虑到一些影响生意的因素,比如季节的影响等;了解经营和空间上的限制条件,帮助你根据这些情况发展不同的生意主张并成功地销售给零售商从而取得合作和促进业绩提升的机会;商品化活动显然可以通过现场的销售刺激提高销量。 再比如,存货周转对客户而言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主要有,帮助客户治理货架和后备仓的存货可以节约客户的时间;可以节约厂家的时间;准确的存货周转更可以随时了解存货量,判定销售状况、做好补货工作;等等。 相关条目 拉动式库存治理 推动式库存治理
什么是国际物流管理 国际物流管理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合理、高效地组织国际间的货物流动,以最小的成本、最优的服务质量保证国际贸易和国际化生产高效、有序的进行,最大限度地在供应链中创造价值,以顾客满意的价格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 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包括: ①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即采购、包装、流通加工、储存保管、装卸和运输、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管理; ②对国际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国际物流系统一般要素、物质支撑要素等的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设备等要素的管理; ③对国际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国际物流经济管理、国际物流质量管理和国际物流工程管理等。 国际物流经济管理 国际物流经济管理是指以物的国际流动过程(含储存)为主体,运用各种管理职能,对物的流动过程进行系统的统一管理,以降低国际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也就是用经济方法来研究、管理物的国际流动中的规律问题。 国际物流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国际物流计划管理。 国际物流计划管理是指对物的国际化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整个过程的计划管理,也就是在国际物流大系统计划管理的约束下,对国际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的计划管理,具体体现为国际物流系统内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修正及监督的全过程。 (2)国际物流统计管理。 国际物流统计是对国际物流全过程中经济活动的数量研究。国际物流统计管理就是要对所统计的数字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国际物流工作,提高物流经营水平。它是国际物流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 (3)国际物流费用成本管理。 国际物流总成本和企业的利润、税金合起来,构成国际物流总费用。一般情况下,国际物流总费用中占比重最大的部分是国际物流总成本。国际物流成本可以反映企业活动的经济状态。通过货币形态可以客观地评价国际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不同经济效果,利用物流成本这个尺度可以简单明了地对条件差不多的国际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和分析比较。控制合理的物流成本构成,是加强国际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4)国际物流设施管理。 国际物流设施是指在国际物流全过程中为物的流动服务的所有设施(如交通运输设施、仓储设施等),它们是国际物流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国际物流设施是保证物以最快速度和最小耗费保质保量地从生产领域进入到国际消费领域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各类设施的配套管理,要注意设施的维修、养护:要不断革新技术,补充原有的设施,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加强各类物流设施管理是国际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国际物流质量管理 国际物流企业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国际物流的质量既包含物流对象的质量,又包含物流手段、物流方法的质量。国际物流质量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1)商品的质量保证及改善。 国际物流过程并不单是消极地保护和转移物流对象,还可以是采用流通加工等手段改善和提高商品的质量。因此,国际物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商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2)物流服务质量。 可以说,整个国际物流的质量目标,就是客户对其服务质量的高满意度。服务质量因用户的要求不同而异,因此国际物流一定要掌握和了解客户要求,这样才能提高物流服务的满意度。 (3)物流工作质量。 物流工作质量指的是对国际物流各环节(如运输、搬运、装卸、保管等)的质量保证。提高国际物流工作质量应在搬运方法、搬运设备、设施与器具上狠下工夫,如加工件应固定在工位器具内,以免磕碰等。工作质量和物流服务质量是两个有关联但又不大相同的概念,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取决于各个工作质量的总和。所以,工作质量是物流服务质量的某种保证和基础。重点抓好工作质量,物流服务质量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4)国际物流工程质量。 物流质量不但取决于工作质量,而且取决于工程质量。在国际物流过程中,将对产品质量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人的因素、体制的因素、设备因素、工艺方法因素、计量与测试因素、环境因素等)统称为“工程”。很明显,提高工程质量是进行国际物流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能提高工程质量,就能做好“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 国际物流是一个系统,在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国际物流质量管理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明确“事前管理”的重要性,即上一道物流过程要为下一道物流过程着想,估计下一道物流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预防。 国际物流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向用户提供满足要求的质量的服务”和“以最经济的手段来提供”这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优化的途径,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为此,必须全面了解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等各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从中分析出真正合理的、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要求,并以其作为管理的具体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际物流质量管理可以解释为“用经济的办法,向用户提供满足其要求的物流质量的手段体系”。 国际物流工程经济管理 国际物流工程经济管理的对象不是物流的纯技术问题,也不是物流的纯经济问题,而是物流工程的经济效果问题,也可以说是物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问题,实质上就是对物流工程客观经济规律的研究。物流工程经济研究的任务就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物流技术和经济节约之间的辩证关系,亦即寻找物流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合理关系。 国际物流工程的经济评价标准为“多、快、好、省”。 “多”:是国际物流的数量要求; “快”:是国际物流的速度要求,同时也是国际物流最基本的要求; “好”:是国际物流的质量要求; “省”:是国际物流的经济要求; 综上所述,可以用“多流、迅速、及时、准确、安全、少损、经济”七条原则来概括国际物流“多、快、好、省”四个方面的要求。 国际物流管理的步骤 从总体上说,国际物流管理按管理进行的顺序可以划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 1、国际物流计划阶段的管理 计划是作为行动基础的某些事先考虑。国际物流计划是为了实现国际物流预期达到的目标所做的准备性工作。首先,国际物流计划要确定国际物流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先后次序。其次,要分析研究在国际物流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外界影响,尤其是不利因素,并确定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对策。最后,即要制定出贯彻和指导实现物流目标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措施。 2、国际物流实施阶段的管理 国际物流计划确定以后,为实现物流目标,终将要把国际物流计划付诸实施。国际物流的实施管理就是对正在进行的各项国际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它在国际物流各阶段的管理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中各项计划将通过具体的执行而受到检验。同时,它也把国际物流管理与国际物流的各项具体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3、国际物流评价阶段的管理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国际物流实施后的结果与原计划的国际物流目标进行对照、分析,这便是国际物流的评价。通过对国际物流活动的全面剖析,人们可以确定国际物流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确认国际物流实施阶段的成果与不足,从而为今后制定新的计划及组织新的国际物流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按照对国际物流评价的范围不同,国际物流评价可分为专门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专门性评价是指对国际物流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活动作出的分析,如仓储中的物资吞吐量完成情况,运输中的吨公里完成情况,物流中的设备完好情况等。国际物流的综合性评价是对国际物流活动在某一物流管理部门或机构的管理水平的综合性分析,如某仓库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某运输部门的运输成本、某部门对物流各环节的综合性分析等。 按照国际物流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国际物流评价又可分为国际物流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所谓纵向评价是指上一级物流部门对下一级部门和机构的物流活动进行的分析结果,这种分析通常表现为本期完成情况与上期或历史完成情况的对比。所谓横向评价,是指执行某一相同物流业务的部门之间的各种物流结果的对比,它通常能表示出某物流部门在社会上所处水平的高低。
澳大利亚TOLL公司简介 Toll拥有一百二十年历史,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运输和物流供给商,Toll的服务范围涉及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以及仓储,配送和搬运,是澳大利亚唯一的一体化完全物流供给商。随着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市场快速地向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的方向转移,Toll偏重于电子商务的应用。 2006年12月,Toll公司公布将现有业务一分为二。现在的公司保留Toll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的物流业务和蓝维珍航空持有的股份。计划命名为基建公司的板块由Toll的澳大利亚港口和装卸资产、Patrick公司和铁路货运公司太平洋国家公司组成。 公司历史History The Toll business was founded in 1888 by Albert Toll in Newcastle hauling coal with horse and cart. It became part of the Peko Wallsend Group in the 1960s when it transported goods associated with diversified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In 1986 Toll was sold to a management buyout team led by current Managing Director Paul Little and former Chairman Peter Rowsthorn, and in 1993 Toll listed on the ASX. Since listing on the ASX, Toll has progressively built and grown its unique logistics model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customer demand for a complete end-to-end logistics solution, incorporating th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operational expertise, scale, diversity of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solutions. Today, Toll is one of the Asian Region‘s leading providers of integrated logistics services. Toll‘s focused integrated logistics strategy, when combined with its seamless use of technology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enhanced supply chain efficiencies. This integrated customer service offering is sought after in the market place, globally.
什么是联合战略 联合战略是虚拟经营物流产业的战略之一,又称水平一体化战略。物流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与同行企业进行的联合或合资,有利於对现有资源的强化组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优质治理的组合,形成产业新优势。
什么是传统物流 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治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就是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 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 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治理; 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 5、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6、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治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精益物流:精益思想是指运用多种现代治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治理理念。精益物流则是精益思想在物流治理中的应用。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趋向 2003年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二年,服务业有关领域有的已经对外开放,有的即将开放,更多的跨国企业将进入中国参与市场竞争;2003年也是我国物流业继续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一年,物流市场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向。 专业化趋向。我国入世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必然促使企业更加关注其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将企业内部物流交由专业物流公司经营。但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比重不大,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美智治理顾问公司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被调查企业中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只占22.2%,而美国这些类型的企业中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占58%。因此,我国第三方物流潜力很大,有待发展。 规模化、集团化趋向。发达国家的一些物流公司通过重组、资本扩张、兼并、流程再造等形式,已经形成了跨国综合物流企业。这些物流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先进的治理理念与经验、全球性的服务网络。而我国的物流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能力低,在与国际大型物流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国内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有一部分将利用拥有国内网络及设施、人力资本成本低等本土优势,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部分将可能被大型物流公司收购、兼并;还有的将进行战略性重组和改造,向综合物流发展,为大型跨国物流企业配套,成为供给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元化趋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我国入世后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递服务等领域的逐步开放,市场主体将出现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外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服务于外资企业,从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方面的物流活动。二是以多元化股权结构为特征的民营物流企业,这是目前物流市场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国有经济中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批发企业,现在仍是物流市场的主力军。2003年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物流市场将呈现一个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局面。 国际化趋向。由于世界制造业和OEM中心在向我国转移,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与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要求我国必须在物流技术、装备、标准、治理、人才方面与世界对接。因此,我国物流业在国际化方面将会发展较快。 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转变。由于国外物流企业纷纷来到中国,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的中小物流企业进入内地物流市场的速度加快,给国内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因此,2003年将有更多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转变,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客户群,提升市场竞争力,与国外和境外的物流公司合作或开展竞争。 物流配送仍将是热点。一是物流配送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积极推动物流配送的发展,近年来对物流配送的发展更加重视。二是随着连锁经营的发展,要求配送快速响应、准时送达,推动了物流配送的发展。2003年,像摩尔这样全新的商业业态正在兴起,与其配套服务的物流配送也将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三是前几年像海尔这样的大型生产企业介入现代物流,新建和改造了一些物流配送中心,这种势头还将持续。四是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都在规划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以提高企业的物流能力。 物流需求将首先从部分行业释放。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但这种局面随着部分行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增长,对其他行业起到示范作用,而会逐渐得到改善。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首先对物流有较大需求的是医药、烟草、家电、服装、汽车、日化、饮料等行业。物流需求除了向自建、合建的物流公司释放外,今后将会更多地向专业物流公司释放,非凡是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将首先释放物流需求。据相关媒体主持的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统计,来华跨国公司物流外包比例高达90%左右。 物流服务更加深入。入世后,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物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主要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单纯的运输、仓储服务将逐渐转向全程服务,服务的对象将细分,延伸服务受到青睐。 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化的新形势下,物流的信息化应该走在其他行业前面。2003年,物流业的信息化主要还是打基础,但同时将有新的变化和进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将研究建立物流与采购业统计和信息体系;一些物流软件开发企业的产品经过几年来的测试、试验,将进入物流应用阶段。
CP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