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分析(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目录 1 什么是历史比较分析 2 历史比较分析举例 3 历史比较分析的优缺点 什么是历史比较分析 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强弱的判断,必须要分析历史各期的变动,以便于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变动趋势做出判断。有利于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改善企业的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的历史比较分析采用的比较标准是过去某一时点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实际指标值。 这种比较分析对评价企业自身偿债能力是很有益的。比较标准可以是企业历史最好水平,也可以是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的实际值。在分析时,经常采用与上年实际指标进行对比。此时,把上年实际指标值作为历史标准。分析方法与流动比率的同业比较分析是相同的。 历史比较分析举例 以A企业2007和2006年资料为例,说明历史比较分析的过程。该企业实际指标值,见表1: 指标本年实际值上年实际值 流动比率1.591.41 应收账款周转率7.88.2 存货周转率65.5 速动比率1.O61.O9 现金比率0.25O.72 分析如下: 1、流动比率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该企业流动比率实际值高于上年实际值,说明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上年提高了,但差距不大。为进一步掌握流动比率的质量,应分析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强弱,主要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流动性。 2、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流动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上年值,存货周转率比上年有所提高。说明该企业应收账款存在问题。 3、速动比率分析。为进一步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要比较速动比率。A企业本年速动比率低于上年实际值,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上年值。可见,是应收账款的问题。 4、现金比率分析。在分析了速动比率低的原因之后,应进一步计算现金比率。A企业的本年现金比率只相当于上年实际值的三分之一,说明企业用现金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大幅降低。主要是企业现金资产存量大幅降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A企业主要问题出在应收账款,其占用过大、周转速度慢是主要矛盾,应重点进行深入分析。如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判断应收账款的质量。 历史比较分析的优缺点 采用历史比较分析的优点: 1、比较基础可靠,历史指标是企业曾经达到的水平,通过比较,可以观察企业偿债能力的变动趋势; 2、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便于找出问题。 历史比较分析的缺点: 1、历史指标只能代表过去的实际水平,不能代表合理水平。因此,历史比较分析主要通过比较,揭示差异,分析原因,推断趋势; 2、经营环境变动后,也会减弱历史比较的可比性。
影响因素 债务期限结构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和经验研究识别出许多影响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公司未来成长机会、自由现金流量、公司规模、现存资产的期限、公司质量、信息不对称程度、实际所得税税率和波动性等。总的说来,解释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理论有契约成本假说、信号传递假说和税收假说等。本部分根据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对影响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进行归类和分析,并给出捕捉这些因素的代理变量。 一、契约成本假说 (1)成长性。 Myers(1977)认为公司未来的投资机会类似选择权。这些选择权的价值取决于公司对其进行最优选择的可能性。公司资本结构中具有风险性的固定索取权,使承担盈利性投资项目实现的利益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进行分割。在某些情况下,债权人获得足够多的利益以至使一个盈利性项目不能给股东提供正常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具有拒绝正的净现值项目的激励,即产生投资不足问题。由于投资不足问题,公司成长机会影响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Myers,1977;Myers和Majluf,1984;Hutchinson,1995;Mauer和Ott,2000)。 公司投资机会集(IOS)中具有更多成长机会时,股东和债权人对这些选择权执行的冲突更大。Myers认为公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控制这个激励问题:①在资本结构中包括更少的债务;②在契约条款中包括严格的条款;③缩短债务的有效期限。Myers注意到如果在执行真实投资选择权前债务到期,这种妨碍投资的活动将被消除。因此,在投资机会集中具有更多成长选择权的公司应该使用更多的短期债务。Stulz(1990)、Hart和GordonMoore(1990)认为债务能阻止公司进行不良投资。他们建议具有更少成长选择权的公司应发行更多的长期债务,因为长期债务能更有效地限制管理者自由度。因此,拥有大量未来成长机会的公司应使用更多的短期债务,债务期限与成长机会负相关。这里用资产市场的账面价值(M/B)度量成长机会。 (2)自由现金流量。 代理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量理论,Jensen,1986)认为债务能减少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债务的控制作用在于降低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保证管理者行为符合股东目标,进而降低代理成本。Jensen(1986)进一步认为,当管理者存在着利用公司自由现金流收益从事获得非金钱私人利益的过度投资道德风险行为时,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并通过破产的可能性,增加管理者的经营激励。Hart和Moore(1995)认为,短期债务融资契约的治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公司的清算与约束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随意决定权方面,而长期债务融资契约的治理效应主要表现为防止管理者的无效率扩张。因此,具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应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债务期限与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这里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总资产×(M/B)]度量自由现金流量。 (3)资产期限结构。 成长机会的融资涉及到为新项目资产投资的融资。然而,公司也必须决定随着现存资产的到期如何为现存项目资产投资进行再融资。如果债务期限与这些资产的寿命相匹配,公司将减少债务代理成本。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匹配原则是作为对风险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控制。Myers(1977)认为投资不足问题能通过这一匹配原则加以缓和。Emery(2001)认为公司通过匹配债务和资产的期限能避免条款贴水。Hart和Moore(1994)通过表明缓慢的资产折旧意味着更长的债务期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匹配原则。因此,可以预料债务期限应与资产期限正相关。与Guedes和Opler(1996)一样,这里用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度量资产期限。 (4)公司规模。 可论证地,大公司具有更低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拥有更少的成长机会,因此,更容易进入长期债务市场。小公司被迫使用短期债务的原因包括更高的失败率和在长期债务融资中缺乏规模经济。大公司能够利用长期举债中的规模经济,甚至有同债权人讨价还价的能力(Marsh,1982)。大公司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水平较低、破产风险低和融资成本较低而具有发行长期债务的优势,而小公司不易发行长期债务,因此倾向于使用短期债务(Fama和Jensen,1983;Rajan和Zingales,1995)。股东和债权人间的代理问题(如风险转移、索取权稀释等)对小公司而言特别严重。那么,债权人试图通过限制债务期限的长度来控制借贷给小公司的风险。于是,大公司应具有更多的长期债务。因此,这些论点意味着公司规模和债务期限正相关。这里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度量公司规模。 债务期限结构二、信号传递假说 (1)公司质量。 Flannery(1986)、Kale和Noe(1990)检查了公司债务期限选择的信号传递含意。Flannery(1986)认为,当公司具有关于其前景的私有信息时,其所有的证券将被错误定价。然而,与短期债务相比,长期债务对公司价值变动更敏感,长期债务被错误定价的程度大于短期债务。如果债务市场不能辨别公司质量的优劣,价值低估(高质量)的公司就会选择定价偏离程度较小的短期债务,而价值高估(低质量)的公司就会选择定价偏离程度较高的长期债务。理性投资者在对风险性债务估价时将意识到这些激励。然而,在均衡中,高质量公司将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低质量公司将发行更多的长期债务。即信号传递假说认为,高质量公司偏好选择短期债务向市场传递其质量类型的信号。因此,公司质量应与债务期限负相关。与Barclay和Smith(1995)一样,这里用公司异常未来盈余度量公司质量。 (2)信息不对称程度。 除分离信号均衡(公司选择债务期限显示其质量类型)外,混合均衡(poolingequilibrium)也是可能的。在混合均衡中,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都发行期限相同的债务。Flannery(1986)、Barclay和Smith(1995)认为,由于长期债务产生更大的信息成本,信息不对称性严重的公司(如高成长型公司)更可能发行短期债务。面临较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公司将较少关注其债务期限选择的信号效应,更可能发行长期债务。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应与债务期限负相关。这里用一虚拟变量度量信息不对称程度(见变量定义表)。 三、税收假说 债务期限结构(1)实际税率。 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也受公司应税能力的影响。因为选择长期对短期债务产生了回购或再发行这一债务的纳税时机选择权(taxtimingoption)。当收益曲线是正倾斜时选择长期债务也能产生更多的债务税盾。公司的边际税率越高,这些效应越重要。因此,面临更高实际税率(effectivetaxration)的公司将发行期限更长的债务(参见Mauer和Lewellen,1987;Emery,Lewellen和Mauer,1988;Brick和Palmon,1992;Leland和Toft,1996和Brick和Ravid,1985)。Scholes和Wolfson(1992)建议用税收委托人观点预测债务期限结构与税收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尽管源于展期短期债务的交易成本变高,但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能发行长期债务。Scholes和Wolfson主张具有高边际税率的公司应构建一个廉价的长期债务自然委托人(长期债务产生更高的税盾)。因为公司能使用正在进行的长期债务税收优势,他们预料债务期限与边际税率正相关。 (2)公司价值波动性。 Kane等人(1985)在他们的模型中考虑了税收因素,且表明最优债务期限与公司价值波动性负相关。由于关注预期破产成本,低价值波动性导致公司频繁地重新权衡其资本结构。于是,这些公司被预期发行长期债务而不是短期债务。也就是说,由于资本结构调整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高水平公司价值的任一变动将导致其定期发行短期债务。因此,债务期限应与公司价值波动性负相关。这里用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动百分比与这一变动的平均值之差度量波动性。 公司价值 债务期限结构国外学者在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研究的同时,也有少数学者对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Schiantarelli和Srivastava(1996),Schiantarelli和Sembenelli(1997)经验研究了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 Schiantarelli和Srivastava(1996)使用印度私有化公司面板数据经验检查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且检查了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资产的构成,具有较高固定资产比例的公司支持较高的债务期限;更长的债务期限与随后更高盈利性、销售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表明长期债务对公司水平生产力具有正面影响。 Schiantarelli和Sembenelli(1997)采用英国和意大利公司面板数据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决定因素以及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经验调查。在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中,他们发现公司倾向于资产和债务的期限匹配。他们的研究没有支持短期债务通过更好地监督和控制以提高公司价值的假设。他们研究发现,这两个国家的初始债务期限与公司随后的中期业绩(用盈利性和销售收入增长率度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当期及滞后的债务期限变量同时进入方程时,总要素生产与债务期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特点 债务期限结构综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问题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经验研究逐步受到重视,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内,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问题研究是目前较为新颖和值得研究的课题。现有国内外有关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侧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甚少。在国外,Schiantarelli和Srivastava(1996),Schiantarelli和Sembenelli(1997)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和公司价值之间关系做了经验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信息含量问题进行研究。在国内,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且主要集中在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上,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2)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的研究,多数研究采用横截面“快照(Snapshot)”框架,从静态视角进行研究。然而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决策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公司对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是个动态过程,因此应该在一个动态框架内进行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构建动态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3)经验检验模型没有控制时间特征效应(Time-specificeffects),如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利率等可观察或不可观察的宏观经济因素;没有系统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没有控制时间不变的不可观察公司特征效应(Time-invariantimobservablefirmspecificeffects),如管理者能力、动机和对待风险的态度等。没有考虑债务期限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内生性(Endogenous)问题。 债务期限结构(4)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公司特征因素上,缺少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影响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CEO任期、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控制权市场和产品竞争市场等。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认为,当管理者存在利用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收益从事获得非金钱私人利益的过度投资道德风险行为时,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成立的一个前提是股东能够很好地监督、制约管理者。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极易导致管理者壕沟效应(Managemententremenchmenteffect),因此,研究管理者壕沟对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缺乏对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制度背景分析。中国正处于转轨经济体制中,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特殊制度环境。西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及经验结果在中国可能不适用。即使可能适用,也得按中国的特殊国情做一定的修改。所以做中国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经验研究决不能把中国的资料往西方的模式上硬套。目前国内学者在做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问题研究时,没有对中国的制度背景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1]
等级筹资理论概述 等级筹资理论是由梅耶斯提出的,该理论指出认为: (1)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 (2)债务筹资优于股权筹资。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 (3)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编辑]等级筹资理论中心思想 等级筹资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 (1)偏好内部资金; (2)如筹集外部资金时,先债务资金,后股权资金。 因此,公司融资的合理顺序是:留存收益、折旧(内部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债务资金)发行股票(权益资金)。该理论认为不存在明显资本结构。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的价值增加就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敢应。负债比率较小时,第一种效应大;负债比率较大时,第二种效应大。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所以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应有一定数量的负债。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但是对于新兴证券市场来说未必如此。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上企业股票筹资增长迅速,虽然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比之于成熟市场严重得多,但是企业对股票筹资十分热情,具有明显的股票筹资偏好,企业筹资秩序的选择几乎与等级筹资模型是背道而驰的。例如,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法律环境不完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服东的监控较薄弱,大多数企业的筹资偏好顺序是:内部筹资(多留存收益)优于发行股票,而前两种筹资方式(即多留存收益和内部筹资)又都优于举债筹资;如果可能(股票发行与上市条件宽松),肯定是将发行股票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上。目前,全国在创业板市场排队等待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数千家企业就是明证;即使是上市公司,也通过配股或增发等手段拼命“圈钱”。 股票筹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不健全的资本市场机制前提下,市场和股东对代理人(企业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效率很低,经理们有较多的私人信息和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第二,代理人认为企业股权筹资的成本是以股利来衡量的,而股利的发放似乎是按代理人的计划分配的,从而使他们认为股票筹资的成本是廉价的c第三,经理利用股权筹资可使他们承担较小的破产风险。在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很低,使代理人错误地认为股权筹资的成本很低。另外,在我国的财务实务中,有相当多的代理人还没有把最优债务比理论和筹资优序理论应用到企业筹资中去,多半是以简单的直观判断和表面的资本成本来选择筹资方式,这无疑走进了股权筹资偏好的误区。实际上,在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股票筹资的成本是较高的,远远高于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对于处于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讲,股票筹资并不经济。 由此可得如下启示:股票筹资的成本并不低,也不是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筹资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对于已经进入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说,其筹资的最优策略选择应是发行债券及可转换债券,或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借贷更为合理。无理性地进行大规模的股票筹资,不仅带来资本成本的提高,而且其经营业绩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西方国家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举债筹资回购股票的主要原因。因此,股票筹资并不是企业筹资策略的唯一选择。参考文献↑ 王景新 马秀萍.第六章 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管理》
相关法规 中央国家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中央国家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促进后勤事业的发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95]国资事发第89号)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98]国管财字第7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机关后勤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部门及其机关后勤事业单位)。 第三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指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通过其后勤企事业单位,或各部门后勤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将完成国家行政任务和开展业务活动的资产,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行为。 第四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主要方式:用非经营性资产投资注册,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开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领取《营业执照》开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附属营业单位;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合资、入股、联营、出租、出借等。 第五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要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91号令)进行评估,核定价值量。土地、房屋等大宗资产应请专门机构进行评估;对不足立项标准又无专门机构鉴定其价值的资产,主管部门要组织国有资产、财务、物价和技术鉴定部门共同估价。评估价值作为国家投入的资本金,以此作为占用这部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基础。 第六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各部门及其相关后勤事业单位须提出申请,经本部门管理国有资产的机构审查同意,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 经营性资产第七条办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手续时,须报送下列文件、证件及有关资料:申报单位的申请报告;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出资单位财务报表;资产评估确认证书或主管部门出具的资产证明;拟开办经济实体的章程或投资、入股、合资、联营、出租、出借的意向书及协议等;申报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行政事业单位)》;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印制的《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其它需出具的文件、材料。 第八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应坚持有偿使用原则。收取的费用,用于国有资产的更新改造。 第九条各部门及其机关后勤事业单位管理国有资产的机构负责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单独建帐,对经济效益、收益分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存在问题。 第十条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有权对各部门及其机关后勤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以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其资产的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不得出借或用国有资产开办集体性质的经济实体。 第十二条凡违反本办法的,按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95〗国资事发第17号)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本办法颁布之前,已办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单位,需按本办法的规定规范。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相关事件 山东查高校经营性资产严防滋生"小金库" 山东省针对高等学校经营性资产清查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山东省将全面查清经营性资产现状,并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以防止滋生“小金库”和堵塞财务管理漏洞,维护学校合法权益。这次经营性资产清查的基准日为2007年12月31日,清查的范围是:高校用于承包经营和出租、出借的各类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学校附属的具有营业执照的非独立法人经济实体,学校全资或对外投资合作兴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校办企业或控股、参股的股份公司。省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在清查报告中予以说明,在2007年资产清查核实中经财政部门批准核销的资产、学校后勤的学生食堂、澡堂、学生公寓不列入此次清查范围。 区别 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区别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也称之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各级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公检法机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以及事业单位所依法占有。正确界定企业中那些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是实施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前提条件。按照一般的认识,企业中的医院、职工宿舍、幼儿园、浴室、学校、招待所、食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都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应当根据情况加以剥离。 做为非经营性资产,有三种特征:(1)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2)使用目的的服务性;(3)补偿、扩充的资金来源的非直接性。 依据以上特征,非经营性资产具体包括的内容有以下几项:社会管理部门占有的资产,社会公益福利占有的资产,企业服务部门占有的资产。 申报审批表 一、“申报单位”:指拟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单位的全称。二、“用途”:指本表一式三份各自的作用,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后,由经办人分别加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保存”、“申报单位主管部门保存”的戳记。三、“编号”:指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时赋予的统一编号。四、有关“投资单位申报”的内容:(一)“投资单位”:指拟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单位。 1、“单位名称”:指投资单位的全称,与单位公章一致。 2、“法人代表”:指投资单位的法人代表。 3、“单位性质”:指投资单位的性质。如行政、事业、社团或其他等。 4、“主管部门”:指投资单位上一级主管机关。 5、“单位地址”:指投资单位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的详细地址。 6、“单位邮编”:指投资单位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 经营性资产(二)“接受投资(拟开办)单位”:指经批准机关批准的接受投资或拟开办的单位。 1、“单位名称”:指接受投资(拟开办)单位的全称。 2、“法人代表”:指接受投资(拟开办)单位的法人代表。 3、“单位地址”:指接受投资(拟开办)单位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的详细地址。 4、“组织形式”:指接受投资(拟开办)单位的财产组合方式。一般包括国有独资创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联营企业、其他形式等。 (三)“申请转为经营性的资产”:指投资单位拟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的资产。 1、“资产来源”:一般包括单位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无偿调入和接受捐赠形成的资产等。 2、“资产总额”:指投资单位拟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评估(重估)前价值总和。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3、“转经营形式”:一般是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联营、出租、出借、其他等方式。 (四)“申报理由”:填写拟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原因。 1、“经办人”:指申报单位具体负责办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手续的人员。 2、“电话”:指经办人的联系电话。 3、“负责人”:指申报单位具体负责分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产项目的人员。 4、“(公章)”:盖申报单位的公章。 五、有关“资产评估(重估)确认结果”的内容:(一)“评估(重估)后价值”:指经投资单位的主管部门批准的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价值总和。 (二)“评估(重估)后的价值”:指已批准的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再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重估)的价值总和。 (三)“评估单位”:指受拟开办单位委托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进行资产评估的资产评估机构。 (四)“确认价值”:指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重估)后,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价值的总和。 (五)“确认单位”:指确认价值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六)“确认文件”:指确认价值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确认文号。 六、有关“审核审批意见”的内容:(一)“主管部门审核意见”:指投资单位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的意见。 1、“经办人”:指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办理审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项目的人员。 2、“负责人”:指主管部门负责审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项目的领导。 3、“公章”:指主管部门的公章。 (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意见”:指负责审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的意见。 1、“经办人”: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受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工作的经办人员。 2、“负责人”: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领导。 3、“公章”:指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经办人员加盖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公章。 七、有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清单”的内容:(一)“名称”:指投资单位拟转经营性资产的非经营性资产的名称。 (二)“结构、规格、型号”:指上述资产的结构、规格、型号。 (三)“购建时间”:指上述资产的购建时间。 (四)“单位”:指上述资产的实物计量单位。 (五)“数量”:指上述资产的实物数量。 (六)“账面原值”:指单位在购建上述全新资产时所发生的全部支出。 (七)“账面净值”:指上述资产的账面原值减去已提折旧额以后的余额。[1]
什么是收益 长期以来,对收益的解释,传统会计学与经济学存在明显的差异。正确揭示其含义,并且完善传统会计收益理论,对准确评价企业整体收益水平非常重要。一、经济学上的收益概念从历史上看,收益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1890年,艾·马歇尔(AlfredMaarshell)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把亚当·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提出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1)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2)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3)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在上述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因此,经济学家只侧重于研究实际收益。经济学家林德赫尔将收益解释为资本在不同时期的增值,视收益为利息。按照林德赫尔的说法,在特定时期的利息和预期消费之间的差额就是储蓄(该期间内的资本增长额),而收益则是既定时期内消费与储蓄之和。194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J.R.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他认为,计算收益的实际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不使他们自己变为贫穷的情况下可以消费的金额。据此,他下了一个普遍得到认同的定义:“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希克斯的定义,虽然主要是针对个人收益而言的,但对企业也同样适用。就企业来说,按照这一定义,可以把企业收益理解为:在期末和期初拥有同样多的资本前提下,企业成本核算期内可以分配的最大金额。由于希克斯的收益概念没有明确说明什么叫做“同等富裕程度”,因而这一收益概念构成了许多收益概念争论的基础,并对会计收益理论特别是资本保全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会计上,人们习惯于把“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称为资本保全。二、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为实际销售收入所支出的成本得出的。这些经济业务,既包括外部交易,也包括内部交易。与外界的业务活动使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发生转移,由于它通常是直接的货币收支,因而其量度一般也是确切的。企业内部的资产之使用或转移,由于是非直接的货币收支,因而其量度通常并不确切。按照传统会计观点,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变动不包括在内部资产转移之列。当发生交易时,旧资产的价格通常转移到新资产中,这便是计量收益的交易法。交易法自然而然地会推导出在销售或交易时确定收益这一程序以及会计中成本转移惯例。2、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的,它指的是某一特定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早期的会计收益是根据现金收付制来计算的,而现代的会计收益则是按权责发生制划分当期收入和费用,在进行了恰当的配比后计算出来的。不过,以现金制确定的收益更易于被使用者所接受。3、计算会计收益的成本是以历史成本计列的。由于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以交易法推导的已消耗成本自然就是历史成本的转移,因而作为确定收益一项重要因素之一的成本也是历史成本。4、会计收益的确定要遵循收益确认的原则。现行会计实务和法律对收益的意见仍然是:只有在与资产价值增加相关条件得到满足以后,才能产生收益。收益和增值必须能够客观计量,而且是确定或不可改变的,还必须通过一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来加以证实。也就是说,会计收益的确定要依据以下两项原则: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和收益确定的稳健原则。根据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企业收益应划分为营业收益和持产损益。营业收益的确定必须在商品或劳务销售等关键性事项发生以后,而持产损益是指持有资产的已实现损益,因物价变动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则不予以确认。根据收益确定的稳健原则,当企业某项经济业务有多种会计方法可资选择时,应选择最不会高估收益的方法,它包括不应高估收入和不应低估费用两个方面。5、会计收益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6、会计收益受谨慎原则约束。根据谨慎原则,与企业某项经济业务有多种会计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既不高估也不贬低收益的方法。企业操纵盈利,以追求利润均匀化,大多采用高估收益的方法,并主观选择安排增值的期间。[]两种收益概念的比较由于经济学家将收益理解为实际物质财富的绝对增加,会计学家认为产出价值超过投入价值的差额才是收益,因而两种收益概念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为:1、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会计收益只包括已实现收益,而将未实现损益排除在外,经济收益则将企业的经营收益与持有利得同样对待,而不考虑收益是否已经实现。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会计收益小于经济收益,其差额主要是持有利得。2、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会计收益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责任。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原则内在的缺陷,特别是收入按现时价值计量而费用按历史成本列支,使得会计收益的计算缺乏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而且使配比原则难以贯彻执行,以至于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成本也不能得到足额补偿。而经济收益按现时价值计量,它反映的是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利于成本的足额补偿。3、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的差别。会计收益维护财务资本保全,即只是要求业主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受到侵蚀,企业收入超过投入价值部分即作为会计收益。会计注重报告经营财务成果。经济收益则坚持实物资本保全,只有当业主投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得到保全时,才能确认收益。认为只有保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企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实物资本保全比财务资本保全确定的收益更有实际意义,但难以计量。[编辑]真实收益理论的选择通过对上述两种收益概念的比较和分析,就可以发现会计收益的内在缺陷,即:会计收益没有考虑通货膨胀、持产利得、商誉提高以及它们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而只追求可靠性、可验性和可计量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会计学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注意吸收经济学的收益概念中某些合理内核,引导现代会计理论的收益概念朝着经济学的收益概念方向发展。在这方面最早作出努力的是坎宁、亚历山大、穆尼兹和斯普劳斯等人。坎宁1929年的《会计中的经济学》一书中引用了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资产价值是由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所决定的。穆尼兹和斯普劳斯在其《企业主要会计原则初探》一文中,不仅强调要及时地确定利润,而且强调有必要通过划分经营收益、持产利得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紧随其后的是爱德华兹和贝尔在其1961年出版的《企业收益的理论和计量》一书中,将本期经营利润定义为销售收入超过本期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数额,可实现的成本节约是本期所拥有的资产价格的增加额,可实现的成本节约是已销商品的历史成本与现时购进价格之间的差额;已实现的资本利得则是处理长期资产时销售收入大于历史成本的数额。他们认为:“这些增量的总和为投资者提供了测定相对富裕程度的尺度和详细分析公司经营成果和可比财务状况的合理出发点”。他们强调:任何完整的收益分析,都应考虑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持有利得,并按来源进行分类。当持有利得发生时,如不予记录,不仅会导致本期收益不能如实反映,而且还会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时将收入与不相关成本进行错误的配比;另一方面,营业收益和持产利得通常是由不同管理决策产生的,而且采用了不同的循环形态,因此,对两者作同样的评价,将会削弱收益表的作用。更值得会计人员注意的是: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概念框架》(SFAC)NO.6阐述的收益概念。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指出收益也包括未实现的利得。1997年,FASB的FASBN0.130要求呈报全面收益;1998年,IASC的IASNO.1要求编制权益变动表即全面收益表,包括反映企业资产的持有利得。
目录 1什么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2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3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4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 什么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体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主要用企业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去评价。 盈利能力分析是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盈利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 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其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是获取利润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又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地获取利润的基础上,企业才可能发展;同样,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比盈利能力软弱的企业具有更大的话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盈利能力是企业经四人员最重要的业绩衡量标准和发现问题、改进企业管理的突破口。对企业经理人员来说,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盈利能力的有关指标反映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企业经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各项收益数据反映着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表现了经理人员工作业绩的大小。用已达到的盈利能力指标与标准、基期、同行业平均水平、其他企业相比较,则可以衡量经理人员工作业绩的优劣。 2.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盈利能力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活动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通过对盈利能力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收益水平: 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长期债务而言。盈利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举债时,债权人势必审查企业的偿债能力,而偿债能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企业则盈利能力。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债权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股东(投资人)而言,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更是至关重要的。在市场经济下,股东往往会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财务状况、营远能力更重要。股东们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利润,因为对于信用相同或相近的几个企业,人们总是将资金投向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股东们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率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股息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紧密相关的;此外,企业盈利能力增加还会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股东们获得资本收益。 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因为尽管利润额的分析可以说明企业财务成果的增减变动状况及其原因,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利润额受企业规模或投入总量的影响较大,—方面使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不便于对比;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因此,仅进行利润额分析一般不能满足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还必须对利润率进行分析。 利润率指标从不同角度或从不同的分析目的看,可有多种形式。在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中,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形式也不同。在这里,我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与投资有关的盈利能力分析 与投资有关的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对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 2.与销售有关盈利能力分析 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即利用损益表资料进行利润率分析,包括收入利润率分析和成本利润率分析两方面内容。而为了搞好利润率因素分析,有必要对销售利润进行因素分析。 3.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即对每股收益指标、普通股权益报酬率指标、股利发放率指标以及价格与收益比率指标进行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可从企业盈利能力一般分析和股份公司税后利润分析两方面来研究。 一、企业盈利能力一般分析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股东权益利润率。 (一)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Rate of Return on Sale)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销售收入净额达比率。它反映企业销售收入中,职工为社会劳动新创价值所占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100% 该项比率越高,表明企业为社会新创价值越多,贡献越大,也反映企业在增产的同时,为企业多创造了利润,实现了增产增收。 (二)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耗费所取得的收益越高、这是一个能直接反映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的指标。企业生产销售的增加和费用开支的节约,都能使这一比率提高。 (三)总资产利润率 总资产利润率(Rate of Return on Total Assets)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即过去所说的资金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量/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平均总额为年初资产总额与年末资产总额的平均数。此项比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益越好,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四)资本金利润率和权益利润率 资本金利润率是企业的利润总额与资本金总额的比率,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 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本金的利用效果越好,反之,则说明资本金的利用效果不佳。 企业资本金是所有者投入的主权资金,资本金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权益,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当企业以资本金为基础,吸收一部分负债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时,资本金利润率就会因财务杠杆原理的利用而得到提高,提高的利润部分,虽然不是资本金直接带来的,但也可视为资本金有效利用的结果。它还表明企业经营者精明能干,善于利用他人资金,为本企业增加盈利。反之,如果负债资金利息太高,使资本金利润率降低,则应视为财务杠杆原理利用不善的表现。 这里需要指出,资本金利润率指标中的资本金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但是用来作为实现利润的垫支资本中还包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留用利润(保留盈余),这些也都属于所有者权益。为了反映全部垫支资本的使用效益并满足投资者对盈利信息的关心,更有必要计算权益利润率。 权益利润率(Rate of Return on Equity)是企业利润总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它是反映股东投资收益水平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权益利润=利润总额/平均股东权益×100% 股东权益是股东对企业净资产所拥有的权益,净资产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平均股东权益为年初股东权益额与年末股东权益额的平均数。 该项比率越高,表明股东投资的收益水平越高,获利能力越强。反之,则收益水平不高,获利能力不强。 权益利润率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包含了总资产和净权益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按利润总额计算的)销售收入利润率这三个指标所反映的内容。各指标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股东权益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股东权益=(总资产/平均股东权益)×(销售收入/总资产)×(利润总额/销售收入) 为了反映投资者可以获得的利润,上述资本金利润率和股东权益利润率指标中的利润额,也可按税后利润计算。 二、股份公司税后利润分析 股份公司税后利润分析所用的指标很多,主要有每股利润、每股股利和市盈率。 (一)每股利润 股份公司中的每股利润(Earnings Per Share,缩写EPS)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该指标中的利润是利润总额扣除应缴所得税的税后利润,如果发行了优先股还要扣除优先股应分的股利,然后除以流通股数,即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其计算公式 普通股每股利润=(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股数 (二)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Dividends Per Share,缩写 DPS)是企业股利总额与流通股数的比率。 股利总额是用于对普通股分配现金股利的总额,流通股数是企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平均数.计算公式如下: 每股利润=股利总额/流通股数 每股股利是反映股份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得股利多少的一个指标。 每股股利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同时,还受企业股利发放政策与利润分配需要的影响。如果企业为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的后劲而多留,则每股股利就少,反之,则多。 (三)市盈率 市盈率,又称价格一盈余比率(Price---Earning Ratio,缩写P/E)是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利润的比率。它是反映股票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对从某种股票获得1元利润所愿支付的价格。计算公式如下: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利润 该项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获利的潜力越大。反之,则表明企业的前景并不乐观。股票投资者通过对市盈率的比较,用作投资选择的参考。
目录 1 什么是责任成本报表 2 责任成本报表的意义和内容 3 责任成本表的编制 4 责任成本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5 责任成本表的分析方法 什么是责任成本报表 责任成本报表是根据成本责任中心(或单位)的日常责任成本核算资料定期进行编制,用以反映和考核责任成本预算完成情况的内部成本报表。它应以责任单位(如车间、部门等)逐级按月进行编报,主要的责任成本项目还可以按月或按旬进行编报,其资料来源于责任成本计划和责任成本核算。因此,编制这一张报表的前提是有进行责任成本计划和核算的企业。 日常责任成本是指责任者的可控成本,是根据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要求,按成本划分责任进行管理的成本。 责任成本报表的意义和内容 责任成本报表的编报内容取决于各成本中心(车间和部门)控制成本的责任范围,内容的详简程度应服从于各级成本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在一般的情况下,越低层次的报告越详细,越高层次的报告越概括。 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报表,一般只按该中心可控成本的明细项目列示其计划数(即责任预算)、实际数和差异。其指标可用金额、实物或时间量度表示。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差异的揭示,是考核成本中心对责任成本控制的业绩。如果计划数大于实际数,称为“有利差异”,通常在差异后用符号F表示,表示可控成本为节约;如果出现计划数小于实际数,称为“不利差异”,通常在差异后用符号U表示,表明可控成本为超支。 不可控成本,在报告中可以不予列示,以突出重点或者作为参考资料列示,让管理机关了解该成本中心一定时期发生消耗的全貌,并便于考察责任成本信息与产品信息相互印证。 责任成本表的编制 责任成本报表是根据有关成本中心(即车间或部门)的责任成本记录和有关的计划资料进行编制的。责任成本表的具体格式由于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内容以及核算方法不同而有所区别,其编制方法也不一样,现按生产车间、供应部门、管理部门分述如下: 1.生产车间责任成本表的编制: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 (1)、按制造成本法 表1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加工车间 200×年12月 单位:元 成本项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划全部费用 不可控费用 实际 差异 计划实际差异 ①②③④=②-③⑤=①-④⑥⑦⑧=⑥-⑦ 直接材料40 000 44 3001 400 42 900 2 900(u) (略) 直接人工10 000 11 200 11 2001 200(u) 制造费用15 000 13 50013 5001 500(F) 合 计65 00069 0001 40067 6002 600(u) 企业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其责任成本表可按成本项目列示,反映各项目计划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和差异。 (2)、按变动成本法 表2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加工车间 200×年×月 单位:元 成本性态成本或费用项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划实际差异计划实际差异 变动成本 直接材料40 00042 9002 900(u) 直接人工10 00011 2001 200(u)(略) 变动性制造费用 4 500 4 000 500(F) 小 计 54 500 58 100 3 600(u) 固定成本工资及福利费 3 000 3 100 100(u) 办公费 1 000 1 300 300(u) 折旧费 4 000 4 0000 劳动保护费 2 000 2001 800(F) 水电费 300 500 200(u) 其 他 200 400 200(u) 小 计10 500 9 5001 000(F) 合 计65 00067 6002 600(u) 企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其责任成本表应分为变动责任成本和固定责任成本两部分。变动责任成本可以按成本项目分别列示,固定责任成本可以按费用项目分别列示。该表也分别反映各项目的计划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和差异。 2.供应部门责任成本表的编制; 表3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供应部 200×年×月 单位:元 成本性态成本或费用项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划实际差异计划实际差异 外购材料成本 原材料85 000 89 6004 600(u) 包装物 7 000 6 800 200(F)(略) 低值易耗品 4 000 4 100 100(u) 小 计96 000100 5004 500(u) 管理成本办公费 300 280 20(F) 差旅费 1 500 2 000 500(u) 水电费 100 120 20(u) 运输费 2 000 2560 560(u) 其 他 100 140 40(u) 小 计 4 000 5 1001 100(u) 其他费用 料废损失 代用材料损失 1 4001 400(u) 小 计 1 4001 400(u) 合 计100 000107 0007 000(u) 供应部门责任成本表分为材料采购成本、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三部分,分别反映其计划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和差异。其中,材料采购成本按材料类别分别列 示,管理费用按费用项目分别列示,其他费用是指由其他责任单位转入由本责任单位承担的损失性费用,也按费用项目分别列示。 3.其他管理部门责任成本表的编制。 其他管理部门责任成本表一般分为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两部分,也分别反映其本月计划责任成本、本月实际责任成本和差异。其填列方法与供应部门责任成本表的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的填列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责任成本表应逐级上报和逐级汇总编制,下一级的成本中心编制的责任成本表应定期向上一级成本中心报送,上一级成本中心收到其下属所有的成本中心报来的责任成本表后,应予汇总,再加上直接属于自身的可控成本,编制本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表,并再向更高层次的成本中心报送,直至最后汇编出整个企业的责任成本表,通过责任成本表的逐级上报汇编形成整个企业的连锁责任。 假定某公司设有一个制造部、一个供应部和一个销售部,分别由各部门经理负责;制造部下设铸造、加工和装配三个车间,均为成本中心。则该公司的责任成本 表分为车间、供应部、销售部和公司三个层次,除前述表11-10和11-11所列的加工车间和供应部责任成本表外,下面着重说明由各生产车间责任成本表汇 编制造部责任成本表,以及由各部责任成本表汇编公司责任成本表。 表4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制造部 200×年×月 单位:元 项 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 划实 际差 异计 划实 际差 异 制造部管理费14 00013 600 400(F) 铸造车间责任成本38 00037 0001 000(F) 加工车间责任成本65 00067 6002 600(u)(略) 装配车间责任成本40 00045 0005 000(u) 可控成本合计157 000163 2006 200(u) 表5 责任成本表 责任单位:公司总部 200×年×月 单位:元 项 目本月责任成本累计责任成本 计 划实 际差 异计 划实 际差 异 公司总部管理费 30 000 28 4001 600(F) 制造部责任成本157 000163 2006 200(U) 供应部责任成本100 000107 0007 000(U)(略) 销售部责任成本 80 000 78 0002 000(F) 可控成本合计367 000376 6009 600(u) 责任成本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通过对责任成本表进行分析,将各责任成本中心(单位)的实际责任成本与计划责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责任成本的节约或超支,并分析其具体的原因是企业按责任归属考核成本中心控制成本业绩的重要方法。每个成本中心必须根据计划期开始前编制的责任预算,和平时责任成本实际发生数额的记录以及所编制的工作实绩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发生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改善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具体的信息。 对责任成本的分析是通过责任完成实业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考核其责任完成情况。对责任成本的考核过程,也是对责任成本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责任成本的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分析范围包括责任实体的价值指标分析与非价值指标分析,即综合分析。它是落实责任成本指标实绩及奖惩兑现的手段。狭义分析是指责任实体中的价值指标的分析,它是责任成本分析的核心。对责任成本的考核分析必须贯彻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各成本责任中心的利益如何,完全决定于责任履行情况。通过考核分析,把职工利益与经济责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原则,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实际责任成本包括该成本中心本身归集的可控成本,由其他成本中心按责任归属转来的应由该中心负责的成本,以及下属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表的分析方法 以加工车间的责任成本表为例分析说明责任成本表的分析方法。 分析责任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应剔除计划产量与实际产量统计口径 不一致的影响,如加工车间本月计划产量为100件,实际产量为110件,则应区分成本项目,以产量完成情况调整变动费用,再以调整后的变动费用与实际费用比较,以计划固定费用与实际固定费用比较。 进行调整时,对确定的变动费用项目,可按下列公式调整: 按实际产量调整的变动费用项目计划=(调整前变动费用项目计划/计划产量)×实际产量 对混和费用项目应设法事先确定其变动费用部分与固定费用部分的比重,再进行调整。例如,对未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的制造费用项目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调整: 按实际产量调整的制造费用计划=制造费用调整前计划总额×固定费用部分比重×制造费用调整前计划总额×变动费用部分比重×产量计划完成百分比 以表11-10资料为例,假定其变动费用占30%,固定费用占70%,则: 调整后制造费用计划=15000×70%+15000×30%×(110/100)=15450(元) 根据上述资料,加工车间责任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表如表6所示。 表6 加工车间责任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表 200×年×月 成本项目计划计划调整实际差异差异率 栏 次①②③④=③-②⑤=④÷② 直接材料40 00044 00042 9001 100(F)2.5%(F) 直接人工10 00011 00011 200 200(u)1.8%(u) 制造费用15 00015 45013 5001 950(F)12.62%(F) 合 计65 00070 45067 6002 850(F) 4%(F) 由表6可知,加工车间本月实际责任成本比计划要求降低了2 850元,降低率为4%,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直接材料实际比计划降低1 100元,材料费用的节约,主要是加强了管理,减少了损失浪费,使消耗水平有所下降;直接人工实际比计划超出200元,主要是生产工人协调不好,产生了个别窝工现象,造成生产工时的浪费;制造费用实际比计划降低了1 950元,是降低幅度最大的成本项目,应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制造费用中固定费用部分,计划为10 500元,实际为9 500元,实际比计划节约1 000元(见表11-10的资料),其原因是由于各项目支出水平变动的影响,虽然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水电费及其他费用等共超支800元,但由于劳动保护费节约1 800元,仍使固定费用部分节约1 000元。但对这种情况还应进一步分析责任成本单位有无为了降低可控成本压缩劳动保护费合理支出的情况。劳动保护费用与安全生产和劳动条件的改善相关,不能认为越少越好,否则将给企业带来相应隐患。制造费用降低额扣减其固定费用部分降低额后(见表11-10资料)就是变动费用的降低额,根据表12-9资料,本例为950元(即1 950~1 000),主要是由于单位产品工时耗用和小时费用率变动的影响,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另外,由于产量增加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形成固定总成本的相对降低,产量减少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升高,形成固定总成本的相对超支。其计算公式为: 产量变动相对超支(或节约)的固定费用=(产品计划产量-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计划固定成本 本例中制造费用中固定费用计划数为10 500元,则制造费用由于产品变化而形成的相对节约额为: (100-110)×(4 500÷100)=-450(元)
公式定义 什么是PRVit公式?定义 PRVit公式是由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开发的,用来衡量公司股权表现、投资风险和估值的一套计算方法。PRVit是一个纯粹的数量化的、以EVA[经济增值]为基础的股票评级和投资评估系统。 思腾思特以Russell 3000指数的所有公司为样本,对这些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跨时期的统计分析,从而得到PRVit公式。 PRVit将公司的运营绩效、经营风险、价值评估放到全行业,与同行及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PRVit公式包括以下三个因素:绩效(Performance)风险(Risk)估值(Valuation)并通过计算公司风险调整后的每单位估值的绩效潜能, 从而开发出这一投资及时性的综合指数。 从公式上来看,就是 用P值减去R值,然后再除以V值。通过对风险调整,PRVit公式有效地考虑到了公司内在的MVA[市场增值],从公式上我们能够看到,分母V值是实际市场增值的代表。 公式的运用 PRVit按照相对的估值比例,对行业内的各个公司的绩效、风险和估值进行折中比较。其结果PRVit值——从0到100——反映了公司较之Russell 3000公司的相对投资吸引力。 PRVit的值等于50时,则反映公司的绩效、风险和估值三者相对平衡,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司内在价值与其交易指均衡。 当PRVit 值大于50时——例如,在67到100之间——则意味着投资者能够以合理的估值价格获得高额的业绩回报,如果市场条件保持不变的话,公司股票亦会释放潜能,有较好的市场表现。 当PRVit值较低——例如,在0到33之间——则说明该公司的市场价值较其过去绩效表现过于冒进。 没有充足理由的话,投资者应该避免购买此类公司的股票,因为这些公司的绩效表现注定要低于行业平均水平。PRVit的计算 公式 PRVit具体含有12个指标,为了PRVit值的精确,必须仔细选取、认真计算和反复测试这12个指标值, 正是它们承载着公司绩效、风险和估值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