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什么是流程银行 2认识流程银行 3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 4流程银行的特点 5“流程银行”:“部门银行”改革的方向 6业务流程再造的三个关键词 7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 8流程银行的实质 9流程银行的变革 10如何构建“流程银行” 11流程银行变革的基本路径 什么是流程银行 所谓流程银行是指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颠覆性地改造部门银行模式并使其彻底地脱胎换骨,由此形成的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1] 流程银行的概念是由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于2005年10月在 “上海银行业首届合规年会上”提出来的。会上刘主席列数了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一系列弊端,譬如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失效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有章不循、长期不执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现象仍大量存在,银行内部相互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给银行业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损失等等。他认为,这些弊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目前的合规化管理仍建立在“部门银行”基础上,而不是“流程银行”基础之上。此种状况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地限制,出了问题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难以查处。因此根本出路在于对目前的部门银行模式进行再造,建构流程银行。在刘主席看来,流程银行是相对于已有的以“部门银行”为特征的银行而言的一种全新的银行模式。 认识流程银行 从理论层面而言,刘明康主席的流程银行概念可以追溯至迈克尔·哈默的企业流程再造理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和保罗·阿伦的银行流程再造理论(bank process reengineering)。1990年,美国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再造工作》一文,提出再造(reengineering)概念。1993年,哈默与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合作出版《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保罗·阿伦在总结美国等发达国家自70年代银行再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哈默的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引入银行业,于1994年出版了《银行再造——存活和兴旺的蓝图》一书,提出银行流程再造理论。他认为,银行流程再造就是“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巨大改变,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经由此种“根本性”和“彻底性”重构而成的银行可以称作流程银行。 由此,我们可以将流程银行的概念理解为,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颠覆性(而不是修修补补)地改造部门银行模式并使其彻底地脱胎换骨,由此形成的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总、分、支行部门的垂直考核机制被称为是“部门银行”,这种机制从表面上看制度、流程都很完备,而一旦出了问题,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推委扯皮,推卸责任。种种弊端,均须通过建立“流程银行”来克服解决。 流程银行的特点 相对于部门银行模式,流程银行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客户中心理念是流程银行架构的基础。前述银行流程再造理论认为,银行之所以进行以流程为核心的根本性再造,首要的原因是作为“3C”挑战之一的来自客户(customer)的挑战,已经到了必须重新从根本上考量并改变过去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的程度。“3C”的另外两个是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工具的证券化、金融机构业务的综合化以及信息披露的日益完善化使得在银行和客户的博弈关系中,客户的弱势地位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客户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选择空间的日益弹性化,使得客户营销失败或流失风险越来越高。所以,流程银行的架构应首先从根本上摆脱部门银行模式中过于精细的劳动分工羁绊,从生产或产品导向彻底走向消费者导向和服务导向,时刻围绕顾客价值考虑“客户想买什么”,而不是“银行要卖什么”。以客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进而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再造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从而最终在市场末端和决策高端架设起为客户 “量体裁衣”,且“一票直达”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业务流程再造是构建流程银行的切入点。正如前述,流程银行的构建是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而业务流程的再造则是构建这个“核心”的切入点,以此来引发组织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其中的机理在于流程银行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在此种导向下,业务流程是与客户最贴近也最敏感的环节,只有从这里切入,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口味和偏好,并制作出客户满意的“饭菜”。而部门银行则是正好相反,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官僚主义作风滋生和“忽悠”客户的事情发生。 “流程银行”:“部门银行”改革的方向 流程银行运行模式作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银行发展的总结,有助于解决国内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低下的体制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国内银行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国内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它不仅是解决我国“部门银行”运行模式弊端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强经营实力、全面迎接国际金融竞争的必然选择。 但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变存在着不少障碍,主要表现在:组织流程上的障碍、业务流程上的障碍、监管方面的障碍、行政环境障碍。 流程银行建设是一项宏大而长期的艰巨任务,涉及银行内外,触及银行内部的方方面面,必须在总体规划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纵向组织架构;构建业务条线垂直运作管理和考核为主、横向为辅的管理机制;推进后台业务集中化处理;实施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整合与优化;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业务流程再造的三个关键词 业务流程再造的特征是三个关键词:“根本”、“彻底”和“巨大”。“根本”是指不是枝节、表面的,而是本质、革命性的。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彻底的怀疑和再造,强调用敏锐的眼光看出企业的问题。“彻底”是指要动大手术,要大破大立,不是一般性的修补。“巨大”是指效率和效益要有十倍、百倍的提高,而不是改组了很长时间,才提高20%-30%。这种巨大的改变是在原来线性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一个非线性的飞跃。总之,业务流程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组织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 国内不少银行对业务流程再造,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抓住业务流程再造的三个关键,对传统的流程进行“根本的”思考、“彻底的”再设计,和能带来流程“巨大的”改善,就一定能够成功。比如,在同一城市中,取消对各支行的存款、贷款考核,支行只起到柜台窗口的服务作用;同城分行成立统一的营销团队,以及信贷审查团队,考核指标落实到团队中的每个人。对于联系到的存款客户,请其到距离最近的支行办理业务,可以极大地方便客户;对于贷款客户可以用计算机系统,随机抽调审查人员进行调查、复查,这可规避支行内部人员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协助客户美化贷款申请、审查条件,由此,减少了信贷风险点,也缩短了信贷审批流程。 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 业务流程的再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托马斯·里彻(Thomas Reichert)就零售银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提出了七个步骤。第一步是将每个产品“端到端”流程中相似的流程步骤进行组合,着重根据业务范围和性质进行流程组合。第二步是对于组合好的流程步骤,对其共同性程度进行评定。这些流程在产品线范围内的相似度如何?在渠道内怎样?在“端到端”流程内又如何?第三步是对于共同性业务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这些业务存在的不同之处要仔细推敲。很多情况下是主观决定或缺乏商业判断才造成了这些不同。第四步是将流程步骤组结合,形成流程模块。对于每个流程模块的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都进行清晰地界定。第五步是评价模块之间的战略相关性和运作相关性。该模块应该独立运作还是应该和外部商业伙伴进行整合?该模块是否只属于设施性服务而与竞争优势无关?第六步是深入了解银行在信息系统、法律和监管方面所受的限制。第七步是为每个流程模块设计特定的信息系统工具。 概而言之,业务流程的构建包括两个要点。 其一是突出核心业务流程。即根据诸业务流程对客户价值贡献度的大小,区分核心业务流程和边缘业务流程并予以不同的解决办法。所谓核心业务流程即那些最能体现一个银行竞争优势,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业务流程,诸如零售业务或零售业务中的理财业务、高端客户业务、微小贷款业务、产品研发和创新、独特的服务手段等等。业务流程的再造应将这些业务流程的重构作为重点。而所谓边缘业务流程即指那些附加值低或不能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诸如对于小银行来讲的大客户业务、成本高昂的IT技术;对于大银行而言的微小贷款业务、社区银行业务等等,这些业务流程或者通过采用外包手段,有偿委托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银行或公司,或者果断予以放弃。这种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业务流程的再造,有助于银行致力于核心业务,既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大大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的回报率。当然,以外包方式与外部公司或银行的优势互补型的合作,在部门银行模式中是难以想象的,而在流程银行的建构中,外包成为一种公认的智慧型路径选择,帮助银行有效克服资源瓶颈或摆脱竞争劣势,尽快达成战略目标。 其二是突出业务流程的多样化。部门银行模式由于过分注重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越来越难以应付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流程银行的业务流程则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不同客户群的需要,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业务流程。如根据客户的收入水平,分别设计出针对高收入客户、中等收入客户、低收入客户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的信用水平,设计出分别针对高风险客户、中等风险客户和低风险客户的业务流程等等。如花旗银行在全球业务中,对越南这样的不发达市场地区,主要业务方向是为美国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提供现金管理、短期融资和外汇交易服务。对于印度等国家的客户,则还开办银团贷款、项目融资以及债券和零售业务。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则提供更为复杂的证券业务、金融衍生品等项目的服务。而在像日本这样的处于成熟阶段的国家里,花旗银行致力于提供包括投行、信托、证券、租赁、期货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组织和管理流程的重构紧紧围绕业务流程进行。部门银行的组织管理特征是 “科层制、多级分行制”,整个结构呈金字塔型。这种结构因为管理层次过多、信息传递周期过长、部门间职能交叉重叠、业务审批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官僚主义、相互扯皮、重复劳动、交易成本高、运行效率低和服务功能差等弊端,如一项贷款业务从客户提出申请到拿到贷款再到贷款收回,需要十多个环节;一张信用卡的申领也得用六个左右的环节,而且往往是越是优质客户、大客户,审批环节越多,周期越长,效率越低。此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客户和竞争的需要。流程银行的组织和管理流程则是配合业务流程再造推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的业务管理结构,实现资源集成和组织扁平化,形成高效率的模块化结构。 模块化(modulization)是时下诸多解释流程银行的人士的“流行语”。此概念是从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领域借用过来的。按照日本经济学家青木的解释,模块化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其他同样的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我们可以将流程银行视为一种模块化结构,这个结构如同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各个模块都是个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统一。每个模块遵守决策者设定的共同界面,以保证整体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同时各模块可以不依赖主系统而自动独立运行,内部竞争、研发和创新并形成“1+1>2”的整体效用,保证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成为持久不衰的“百年老店”。 流程银行的建构离不开不断创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流程银行对部门银行的颠覆性改造是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将部门银行的业务、组织和管理流程进行“根本性”再造,并把新的模块化的业务、组织和管理流程虚拟化,以此“获取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巨大改变”。离开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流程银行的建构是无法想象的。 围绕客户关系根本转变和业务、组织及管理流程的再造,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重构成为必然。流程银行的模块化特征使得这样的银行如同一只团队,它要求全能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既可独立作战,高质量地处理客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又能有效从团队寻得支持和对团队提供支持。流程银行的模块化特征,需要一种以子模块自主创新和相互间积极合作为特征的企业文化。 综上,刘明康主席提出流程银行的概念,将其作为解决目前我国银行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的有效路径。这是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银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相吻合的。当然,从仍然无处不在的部门银行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既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但正如托马斯·里彻所言,如果银行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一模式转换,必将迎来业绩的大幅改观。而那些漠视流程改革的银行,很可能会被他们的竞争对手所超越和取代。 流程银行的实质 流程银行的实质:是以模块化为核心的银行变革 所谓银行再造是指银行为了在成本、质量和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获得显著性的提高,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再设计。流程银行是以银行再造为基本内容的银行变革,银行再造就是以客户和银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再造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最终在金融市场和银行决策层建立起满足客户立体化、多层次服务需要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流程银行的变革 以客户和银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流程银行变革,说起来简单,实践中非常复杂,它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银行如何通过输入客户需求,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合现有资源,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输出客户满意的经营成果呢? Image:流程银行变革路径图.jpg 图表1:流程银行变革路径图 上图中,把某银行作为相对闭环的系统,系统从外界输入(Input)客户需求、资源、监管要求等变量,整个流程再造看作一个“黑箱”,用方框代表。方框内是需要完成的流程银行再造的设计框架和实现路径。“黑箱”——流程再造的实现需要外部银行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等控制,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机制Mechanism)保障,通过流程银行变革,输出合适的产品(含服务),最终体现在经营成果上。输入、控制、机制和输出通过流程再造的“黑箱”紧密联结,形成一个完善的流程银行变革体系。这里引用“黑箱”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在对流程银行没有统一认识的现实条件下,首先明确流程银行不是孤立的一项活动或一类管理,它与许多外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使暂时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通过研究它对输入因素的反应——输出产品(经营成果),也可判定流程银行的优劣。 未来的银行管理特征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矩阵式的网络化体系。而模块化组织是网络化的组织形态。通过建立模块化(modularity)的组织体系,银行内部传统协作的中间产品虽仍在内部各业务单元间流动,但采用公开市场定价方法,银行内部传统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融为一体。 鉴于上面的分析,真正意义的流程银行应是以模块化管理为基础的银行变革,其实质是模块化管理在银行业的全面应用。 如何构建“流程银行” 银行在具体构建“流程银行”的再造过程中,可参考按以下程序进行: 第一步、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银行现行的业务流程,绘制细致、明晰的业务流程图,并从以下方面分析现行业务流程的问题:寻找现有流程中增加管理成本的主要原因,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的环节,分析现存业务流程的功能、制约因素以及表现的关键问题;根据市场、业务、技术变化的特点及银行的现实情况,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切入点;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变化,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各环节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和排序。 第二步、设计新流程的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在设计新流程改进方案时,要对流程进行简化和优化,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将现在的多项业务或工作组合,合并为一;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权力下放,压缩管理层次,给予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力;为同一种工作流程设置若干种进行方式;工作应当超越组织的界限,在最适当的场所进行;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尽量减少检查、控制、调整等管理工作;尽量使串行工程改为并行工程。对于提出的多个业务流程改进方案,还要从成本、效益、技术条件和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选取可行性强的方案。 第三步、制定与业务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系统的业务流程重组方案。银行业务流程的实施是以相应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业务规范、沟通渠道甚至企业文化作为保证的,所以,只有以流程改进为核心,形成系统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第四步、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方案,必然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必须精心组织,谨慎推进,要克服阻力,在组织内形成共识,才能保证业务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 流程银行变革的基本路径 1、流程再造 银行的流程可分为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支持流程。业务流程是流程银行建设的核心,管理流程应确保业务流程目标实现,充分保证业务流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支持流程应以有效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为衡量基准。 “流程再造”不同于“流程银行”,流程再造是对某一组织、业务或管理模式局部的重新设计或变革,而“流程银行”是基于客户中心和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流程变革,它尽管也以流程为核心,它要涉及战略、组织构架、业务重组、管理优化等各方面,是个复杂的、系统的运营体系。 2、流程银行的概念 流程银行是指围绕客户的需求,通过根本性变革,建立贯穿前中后台,高效、灵活、创新的各类流程,变革组织构架、资源配置与考核体系,体现核心竞争力,并能实现良好经营绩效的商业银行。 3、流程银行变革的路径 首先,确立模块结构。模块化是流程银行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实现流程银行建设,首先要确立模块化的设计规则,并对现有业务和管理进行模块化切割。 一是“设计规则”。流程银行建设的设计规则应由总行的决策部门制定,采取由上而下的方式推行。在征求恶劣下级行的意见(自下而上)后,进行完善和优化。 二是隐形模块。流程银行目标下的模块可划分为:业务执行模块(含业务实现)、资源支持模块和外部联盟模块,在各模块下可细分为下一级子模块。外部盟友模块的选择,应遵循比较优势,进行科学评估确定。 三是系统集成与检测模块。多个隐形模块被组装成系统后,可协调解决各模块间的部分矛盾与摩擦。设立监管与反馈部门承担系统集成与检测模块的作用,主要解决各模块间的不协调、设计规则没有被执行等问题。 Image:流程银行模块结构图.jpg 图表2:流程银行模块结构图 其次,变革路径。流程银行的模块化变革,包括:变革路线图、模块簇群划分、业务流程的模块化设计、组织构架重建、资源匹配、变革固化等方面,这里分别阐述: 变革路线图。流程银行模块化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采取由上到下的方式推进,同时要建立规范的实施路线图:①成立流程银行改革领导小组,统一思想认识,提出变革的日程表,并成立总行行长挂帅的改革办公室,负责流程银行模块化设计、方案审议等重大决策。下设改革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宜。②聘请外部专家和专业咨询公司作为流程银行改革的协助单位,公开竞标,全程参与项目实施。③制定实施计划,完善总体设计原则、框架、思路和流程,设计过渡性方案和最终实现方案。④分解改革时间表和具体任务,强化沟通和落实,稳步推进流程银行的模块化改革。⑤进行阶段性改革成果的试运行和试验,持续改进和完善,以规范的制度体系固化。 模块簇群划分。按照流程银行建设的基本理念,根据客户需求,把银行的各类业务和管理等进行分层级的模块化划分: 一级模块:按照客户类别划分业务执行模块,相应设计资源支持、银行决策和监管反馈模块。 二级模块:各类模块按照客户需求和业务流程需要,分解为二级模块,如:业务执行模块按客户类别,划分为:公司业务执行模块、私人业务执行模块和零售业务执行模块三大类二级主模块簇群。 三级模块:各类二级主模块簇群可细分三级子模块簇群。如:公司业务执行模块簇群可划分如下六类子模块簇群:①延期支付(贷款类)模块;②投资收益类模块;③资金移动类模块;④风险管理模块(如保险、远汇、期货、换汇交易等);⑤咨询服务模块 (如财务顾问、投行业务);⑥数字资讯模块(如网上银行、外汇买卖等)。 四级及以下子模块:按照上述模块簇群划分的原理,更加细致的划分四级或更低级的模块簇群。 业务流程的模块化设计。可参照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七步法:①根据业务流程和性质,运用拼组技术,采取添加、拆分、转移、退出或者融合业务板块等多种形式,构建业务模块,形成规范的模块标准化信息库,将产品“端对端”相似产品组合。②将组合好的流程步骤,对其共同性程度进行评估。③对共同性业务进行标准化处理。④将流程步骤组结合,形成流程模块。⑤评价模型间战略相关性和运作相关性。⑥深入了解银行信息系统、法律和监管的限制。⑦为每个流程模块设计特定的信息系统工具。 组织构架重建。根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块簇群,相应建立不同的组织架构,划分各级别相对独立的模块单位。同级的模块单位之间建立契约化的合作关系。不同模块间,按照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公开市场定价的战略联盟,如果某一模块单位需要某一产品或服务,可以评估并筛选组织内外几个模块化单位,每个模块化单位根据自己的技能、交易记录、产品或服务获得难易、竞争动态提出竞价,供使用单位选择确定,从而建立业务或服务外包体制。如:信用卡的信息录入和打卡外包业务,可实行模块化管理机制。 与以模块化为基本理念的流程银行建设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应包括:总行层面,建立以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和私人业务为主体的三大业务条线垂直管理的组织模块簇群;以风险监控和审计等为条线的集中监控的监管反馈模块簇群,以人力资源、结算处理、授信审批等为条线的资源支持模块簇群等。 分行或区域中心层面,根据不同行的规模、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建立垂直条线或交叉管理的各模块簇群。 支行层面,是否设立各类模块,设立哪些模块簇群,各模块间如何定价,要根据银行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求评估确立。对非核心和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保卫、采购、软件开发、呼叫中心等模块,实行系统内跨条线、跨地域或系统外的模块化外包,实现资源优化和整合。 资源匹配。流程银行模块化,能力和资源的配置是基础保障。如何进行能力要素的配置,是流程银行建设的重要一环。 能力模块存在的理由和目标是客户需求,客户需求的变化引发能力模块的重组。模块化组织中各个能力模块间是相对的客户服务关系,模块间有服务需求或需要提供服务,服务价值由购买服务的客户评价,并商定支付价格。资源和能力的匹配要根据划分模块簇群和不同流程,进行有效的配置。同时,要根据战略规划要求,进行各模块授权管理,赋予各模块簇群相应的管理和利润分配权,进行模块能力要素的最优匹配。 变革固化。根据流程银行建设划分的各级模块,建立了不同的模块簇群。这些模块簇群之间什么关系?相互之间如何合作?如何进行利益分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都需要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组织体系、规范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严谨的绩效评估办法等予以固化。 根据模块簇群设置和流程银行建设的要求,制定并实施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满足变化了的银行管理变革的需要,相对固化各类流程和管理体系。 按照模块化流程银行设计,建立管理会计核算体系,设定市场价格,全面推行利润考核,授予各模块单位选择合作单位的推荐权和剩余利润的分配权。 持续改进。模块化管理的流程银行不是静态的,各类模块按照可变性,可分为相对固定和临时组合模块两大类别。目前相对固定的模块,可能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改变而调整,目前的临时性模块,也可能演变成相对固定的模块,这与流程银行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因此,要根据银行发展战略和客户需求变化,适时进行模块优化和变革,不断完善模块化簇群的功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录 1什么是核心存款 2核心存款比率 3国外对核心存款的研究 4核心存款的估算 5参考文献 什么是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又被称为无到期日存款(non-maturity deposit)或流动性存款(liquidity deposit)。对于核心存款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美国通货监理局(Office of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认为,所谓核心存款就是指那些能够稳定客户关系的活期和定期存款,银行可以在一定时期,通常是数年内使用这些资金。 Becher(1962),Parson(1972)以及Flannery(1982)认为,核心存款是指由于存在整置成本(setup cost,又译为起动成本、整备成本等)和交易投资成本而使银行和储户都愿意继续持有的那部分存款。 McGuire(1995)从储户的角度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核心存款是指那些主要用于满足交易支付需求且可以随时提取的存款。 纵观上述定义,笔者认为,核心存款就是储户在银行持有的对市场利率变动不敏感且可以随时支取的那部分资金头寸。 核心存款比率 核心存款比率表现为核心存款和总资产比率以及核心存款和贷款总额的比率。 核心存款比例=核心存款/总资产 核心存款指那些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对利率变化不太敏感的存款,季节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也较小,所以核心存款是银行资金的稳定来源,这一比率反映了银行流动性大小; 国外对核心存款的研究 1.核心存款余额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一般认为,核心存款余额对利率不敏感,因而比较稳定。Becher(1962),Oi(1962) 以及Parson(1972)发现,储户设立新帐户(在银行开设新帐户)会产生整置成本,该成本会促使银行和储户维持现有的关系。虽然从短期来看维持这种关系对双方可能都不是最优的,但长期而言是最优选择。Flannery(1982)的结论同上述观点相似。他认为,签署新的存款合同会同时给银行和储户都带来整置成本和学习成本。银行在资金充裕时为了节约资金成本,就可减少核心存款余额。但由于存在上述成本,再加上未来的资金需求量可能较大,所以银行一般并不愿意减少核心存款余额。对于储户而言其原理也是相同的。笔者认为,核心存款体现了银行和储户的互利关系:银行乐意长期为储尸提供各种优质服务,而储户也愿意长期接受低于市场利率的存款收益。这种互利关系使得核心存款余额的变动不会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而核心存款的余额比较稳定。 虽然核心存款余额比较稳定,但由于核心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所以它不像定期存款那样有确切的到期日,如3年。Flannery和James(1984)指出,由于储户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核心存款来满足日常交易以及应付突发事件产生的支付需求,因而核心存款具有较长的实际到期日。然而他们并未指出核心存款的具体到期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只有准确地了解每一笔资金来源的期限才能合理地安排资金贷放,才能避免出现资金闲置或不足的问题。因而仅研究核心存款余额具有较长的实际到期日是不够的,商业银行关注的是,“较长”到底有“多长”,3年还是5年,抑或10年。因此,测度核心存款余额的实际到期日已成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993年,美国学者Chambers最先给出核心存款余额的实际到期日。他的研究表明,核心存款的平均持有期是5年。在他之后还有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研究。Morgan和Cates(1994)的实证分析表明,通常银行在8年后失去50%的核心存款储户,而在20年后则将失去所有的核心存款储户(不考虑新储户的加入)。就平均而言,核心存款的持有期为6—8年。他们的研究不仅给出了核心存款余额的实际到期日,而且还得出“核心存款消亡的速度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的重要结论。Berger和Udell(1995)的研究显示,核心存款的实际到期日约为12年,而Pennacchi(1996)的实证结果是6年。从总体看,核心存款的实际到期日约为6年。造成Berger、Udell(1995)与其他学者结论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选取不同性质的样本。在分析了他们所研究的银行核心存款构成比例后,笔者发现,前者的研究对象,即所选取银行的核心存款主要以个人活期存款帐户为主,而后者所研究的对象则以企业活期存款帐户为主。由于企业存款的金额较大,因而对利率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其期限比个人活期存款短也属正常。如此看来,尽管核心存款没有确切的到期日,但其实际到期日却非常长。因此,对于银行而言,核心存款余额具有稳定和长期的特性。同时,上述学者研究结论的分歧也告诉我们:在研究核心存款实际到期日的时候,应该将不同种类的核心存款,分别计算其实际到期日,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 2.核心存款利率的决定因素及其特性 从表面看,核心存款利率是由商业银行直接制定的。实际上,银行在制定这一利率时还需要考虑储户的反应和市场的状况。Whitesell(1992)和Hutehison(1995)强调了储蓄和交易功能在核心存款定价方面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储户的储蓄意愿(与投资意愿相对应)越强,核心存款的交易功能越多,则利率越低。 McGuire(1995)认为,商业银行和储户的博弈决定核心存款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对核心存款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便利程度是储户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储户的偏好又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现行市场利率条件下制定一个最优利率。在一些经济因素发生变化以后,原来的均衡就会被打破,于是产生新一轮的博弈,最终达到一个银行和储户都不愿改变的现有策略的纳什均衡点。 目前,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核心存款利率的特性上。Small(1990),Harman和Berger(1991),Neumark和 Sharp(1992)以及Ausubel(1992),在分析了美国银行的统计数据后指出,核心存款利率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核心存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一般指一年期存款或国债利率);二是短期内核心存款利率呈现粘性(核心存款并不立即对市场利率的调整作出反应,其调整存在一定的时滞);三是从长期看核心存款利率调整趋势不对称(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核心存款利率并不随之上升,呈现刚性特征;当市场利率下降时,核心存款利率随之下降,呈现非刚性特征)。核心存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核心存款的流动性要高于一年期存款和国债,因而其收益率就相对较低。而短期内核心存款利率呈现粘性的观点是由O’Brien (2000)提出的。他认为,从理论上讲,在外部因素影响市场利率以后,核心存款利率应当随之发生变动。但实际上,如果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就提高核心存款利率,则会增加利息支出。为了控制成本,银行就会降低对核心存款储户服务的质量,并减少服务种类。储户也意识到,如果存款的利息收益增加,那么就不可能享受原先的优质服务,获得的便利也会减少,因而储户乐意接受原先的利率。由于银行和储户都不愿改变原先的策略,核心存款利率在短期内就不会上升。同理,如果市场利率下降,银行和储户也仍然会采取原来的策略,核心存款利率也不会随之下降。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不会因为市场利率的变动而频繁调整核心存款利率,核心存款利率在短期内具有粘性。但从长期来看,核心存款利率具有不对称调整的特性。Ausubel (1992)认为,信息有限以及搜寻成本的存在是核心存款利率不对称调整的主要原因。其模型结论为当市场利率不断下降时,商业银行核心存款流失的概率也非常大。而实际情况是从长期看,当市场利率不断上升时,储户由于受高利率的诱惑而不断将核心存款转向其他投资工具。Sharpe(1997)依据消费者搜寻成本的建模,解释了核心存款利率调整不对称的.原因,但他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Kahn等(1999)利用消费者的有限记忆试图对存款利率调整进行解释,但他们还是未能明确解释核心存款利率为什么在市场利率上升和下降时会出现不对称调整的现象。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位学者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3.核心存款的估价方法和溢价特性 国外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的定价及风险预测和防范管理方面,一般都倾向于运用定量模型。但核心存款的定量分析却没有一个类似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标准模型,主要原因在于核心存款缺少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二级市场。Ausubel(1991),Calera和Mester(1995)以及Hutchison和Pennaechi(1996)通过研究发现,核心存款之所以难以估价,是因为市场竞争不完全,商业银行一般不会将其核心存款出售给其他银行。同时,搜寻和转换成本、监管壁垒以及逆向选择问题等也使得核心存款的估价变得更加困难。 核心存款的估算 1.HP滤波法原理 HP滤波法是由Hodrick和Prescott于1980年在分析美国战后的经济景气时首先提出的。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分析研究中。HP滤波法是一种时间序列在状态空间中的分析方法,相当于对波动方差的极小化。HP滤波可以看作是一个近似的高通滤波器(High-Pass Filter),其理论基础是时间序列的谱分析方法。谱分析方法把时间序列看作是不同频率的成分的叠加,时间序列的High-Pass滤波就是要在这些所有的不同频率的成分中,分离出频率较高的成分,去掉频率较低的成分,也即去掉长期的趋势项,而对短期的随机波动项进行度量。 HP滤波的原理,可以表述为: 假设经济时间序列为Y={y1,y2,…,yn},趋势要素为G={g1,g2,…,gn}。其中,n为样本的容量。因此,HP滤波可以将yt(t=1,2,…n)分解为: yt = gt + ct 其中,gt和ct均为不可观测值。 一般的,时间序列Y中不可观测部分趋势G常被定义为下面(1)最小化问题的解: 其中,B(L)是延迟算子多项式 B(L) = (L − 1 − 1) − (1 − L) 将(2)代人(1)式,则HP滤波的问题就是使下面损失函数最小,即 对(3)式y1,y2,...,yn进行一阶求导,并令导数为0,得: g1: c1 = λ(g1 − 2g2 + g3) g2: c2 = λ( − 2g1 + 5g2 − 4g3 + g4) gt: ct = λ(gt − 2 − 4gt − 1 + 6gt − 4gt + 1 + g4) gn − 1: cn − 1 = λ(gn − 3 − 4gn − 2 + 5gn1 − 2gn) gn: cn = λ(gn − 2 − 2gn1 + gn) 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c = λFg F为如下系数矩阵: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得到: y − g = λFg 整理后,可得: g = (λF + I) − 1y 并且,在上述F矩阵中,每一列元素之和均为零。因此,根据C=\lambda Fg可知,短期波动之和为0。即: 最小化问题用来调整趋势的变化。并且,的取值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的λ值决定了不同的随机波动方式和不同的平滑程度。当λ = 0时,有gt = yt,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等于序列Y;随着λ的增加,估计的趋势越光滑;当λ→∞时,估计的趋势也就接近于线性函数,这时,HP滤波就退化为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趋势。从统计意义上讲,λ的值的选取是任意的,因为任何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都可以分解成为无数个非平稳趋势成分与平稳周期成分的组合。但λ的取值决定着趋势要素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光滑度之间的权衡选择。分别用 和 表示时间序列中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的标准差,那么,λ的最优取值即为 。根据一般经验,\lambda的取值如下: 100,年度数据;1600,季度数据;14400,度数据 2.应用HP滤波法求核心存款 采用HP滤波方法计算出来的长期趋势反映了商业银行存款总额变动的平均状态。实际存款总额总是围绕长期趋势而上下波动, 且由可以得知,各期波动存款之和为零。而我们所要求的核心存款是指存款中长期稳定部分, 波动存款在核心存款之上浮动。核心存款与波动存款之间具有关系: 波动存款=存款总额-核心存款 因此, 用HP滤波求出的长期趋势成分和短期波动成分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核心存款和波动存款,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计算,以得出稳定的核心存款金额。 为此,本文把用HP滤波法计算出来的长期趋势做下移,从而以一定的概率保证实际存款总额总是在核心存款之上波动。 假设由HP滤波求得的波动部分ct满足正态分布N(μ , σ2),其中μ为ct的期望,σ2为方差。则由 和 即可求得N(μ,σ2)。取存款总额在核心存款之上的概率为置信水平(1- α),满足置信水平(1- α)的区间为(-C,C),则有: 由于α、σ均为已知量,因此,可以反求出C。将HP滤波法求得的稳定部分gt向下平移C即得到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 gt − C 如图所示,存款总额、核心存款与通过HP滤波方法得到的长期趋势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参考文献 ↑ 1.0 1.1 吴许均.国外核心存款研究综述↑ 高宏.商业银行核心存款的估算和管理
目录 1什么是存贷合一账户 2存贷合一账户的优缺点 什么是存贷合一账户 存贷合一帐户就是存款和贷款合设一个帐户。企业的一切收付都通过该帐户核算,该帐户付方(资产)余额为贷款,收方(负债)余额即为存款。 1959年起,我国银行对商业企业实行“存贷合一”帐户管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83年起,银行将商业企业的“存贷合一”基本上改为“存贷分户”管理。为支持少数效益好,管理优,信誉高的大中型商业企业,1987年起,允许在坚持“存贷分户”的条件下开办限额透支贷款;个别银行对少数信用极好的企业提供“存贷合一帐户”。国外银行对信用很好的客户,一般都使用“存贷合一”透支方式。 存贷合一账户的优缺点 国内银行的存贷合一账户属透支融资方式。但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资金运用而言, 透支方式对客户较为有利,但对银行却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银行的透支利率通常高于贷款利率[2]。 1、存贷合一帐户的优点: 对于银行来说,简化了贷款发放与收回的手续,节约了社会劳动,减少了费用支出。 对于企业来说,有利于企业灵活使用资金,手续简便,相对于“存贷分户”来说,减少了资金在货币形态上的占用。 2、存贷合一帐户的缺点在于: 存在无偿占用银行信贷资金的可能性,还容易套取银行利息。例如:企业上午贷款10万元,下午还款10万元,当日帐面余额不变,可不付贷款利息。如果下午存款大于上午贷款的数额,使当日帐面出现收方余额,这样就套取了银行的利息。
存款创新(Deposit Innovation) 目录 1什么是存款创新 2存款创新的类型 3存款创新的产品介绍 什么是存款创新 存款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达到规避管制、增加同业竞争能力和开辟新的资金来源的目的,不断推出新型存款类别的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银行存款业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银行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这都促使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存款产品种类。另外,中央银行等政府管理部门过时的管理规定也束缚着商业银行存款创新的手脚,突破这些限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存款创新的类型 存款创新可大致分为三类: 1、增强流动性的存款业务创新,即增强存款方式的流动性、变现性和可转让性。 2、增加服务便利的存款业务创新,即增加各种附加服务,便于客户存取款。 3、增加客户安全性的存款业务创新,即采取措施保障客户存款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失。 存款业务创新不是针对某一种风险设立的,主要是从市场经济和合法竞争的角度来考虑的,目的是减少风险,稳定存款。 存款创新的产品介绍 国外商业银行的存款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英语全称为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简称为NOW) 这是一种计息并允许转账支付的储蓄存款账户。最早出现在1972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储蓄银行所创立,存款对象限于个人和非盈利机构。美国1933年《银行法》规定:支票存款不许支付利息,储蓄存款可支付利息但不允许开立支票。这种账户的创立突破了这一规定,深受存款人的欢迎。该账户名义上是储蓄账户,可按规定支付利息,但存款人每月可以开出若干次数的支付命令书,该支付命令书和支票具有同等效力,银行收到命令后给予办理转账支付,因此,这种账户又具备支票账户的部分功能。 2、超级可转账支付命令(英语全称为super 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简称为super NOW) 这是一种计息、允许转账且无转账次数限制的储蓄存款账户,是由可转账支付命令发展而来的,创办于1983年的美国。这种账户和可转账支付命令账户的区别在于没有转账次数限制,利率较高,且有最低存款余额要求。 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英语全称为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s,简称为MMDAs) 这也是一种计息并允许转账支付的存款账户,由美国商业银行于1982年推出,目的是以优惠条件吸收货币市场上的游资。该账户的特点是:没有存款最短期限限制;银行计付利息;不限定开户对象;提款需提前若干天通知银行;可使用若干次数的的支票。银行不需对这种存款交纳准备金。在规定的限额以上,银行按照较高的市场利率计息;在限额以下,按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计息。 4、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英语全称为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s,简称为CDs) 这是一种面额较大,可以流通转让的定期存款凭证,由美国花旗银行初创于1961年,是对传统定期存款的创新。这种定单面不同于传统存单的特点有:一是面额较大且为整数(美国此种存单的面额通常为10万至100万美元),票面上载明息票利率;二是存单采用记名和不记名两种方式发行,不记名存单发行后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到期前不允许提前支取;三是利率可固定也可浮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兼顾了收益性与流动性,深受存款人的青睐,也为银行增加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开辟了银行负债证券化的先河,已成为跨国银行主动负债的一种重要形式。 为增加这种存单的吸引力,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又推出了"滚动式定期存单",例如,存款者按协议存入5年期定期存款,银行签发的存单上的存款期限只标明六个月,银行按约定把这六个月的存单连续转期10次,存款人可随时出售该存单。 5、自动转账服务账户(英语全称为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s,简称为ATS) 这是一种存款可以在储蓄存款账户和支票存款账户之间按照约定自动转换的存款账户。开办于1987年,是在电话转账服务账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电话转账服务账户的不同之处在于存款在账户间的转换不需存款人电话通知而由银行按约定自动办理。 与电话转账服务账户一样,存款人需要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即支票存款账户和储蓄存款账户,支票存款账户只保持一美元的余额,此外均存在储蓄存款账户上。当存款人收进一笔款项时,银行先存入支票存款账户,然后马上转入储蓄存款账户,支票存款账户始终保持一美元的余额。银行收到存款人的支付命令后,立即将所需金额从储蓄存款账户转入支票存款账户办理转账。这一存款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同时规避储蓄存款不能开立支票、支票存款不许支付利息的规定。 6、协定账户(英语全称为agreement account) 这是一种存款按照约定可以在储蓄存款账户、支票存款账户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之间自动转账的账户。 存款人开立账户时与银行达成一项协议,协议规定,存款人在银行同时开立三个账户即储蓄存款账户、支票存款账户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其中支票账户保持在一美元,储蓄存款账户保持一个较低的余额水平,其余存款全部存入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当存款人需要开出支票时,银行主动把所需资金从储蓄存款账户中转入支票存款账户,然后再从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划入储蓄存款账户相应金额,以补足于约定余额;储蓄存款账户余额高于约定余额时,银行主动将多余部分划入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的收益率高于储蓄存款的利率,故协定账户保证了存款人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可以看出,协定账户是银行对自动转账服务账户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7、个人退休金账户(英语全称为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 这是专为工资收入者开办的储蓄养老金的账户,由美国商业银行于1974年创办。如果存款人每年存入2000美元,可以暂时免税,利率不受Q条例(即美联储关于限定存款利率的Q字条例)限制,到存款人退休后,再按其支取金额计算所得税。这种存款存期长,利率略高于储蓄存款,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深受存款人的欢迎。 8、定活两便存款(英语全称为time-demand deposit) 这是一种存款时不需约定期限、随时可以支取、利率按照实际存款期限而变动的存款。该账户存款不能使用支票,一般有一个基本期限,在该期限内取款,以活期存款计息;超过这一期限,按照实际存款期限计息,利率低于相应期限的定期存款但高于活期存款。
目录 1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概述 2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难点及对策 3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概述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指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向银行申请融资。由于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实施与变现的特殊性,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此项融资便利,而且一般需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加保。尽管如此,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中小企业仍可一试。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难点及对策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不甚完备。如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权是否属于《担保法》第79条规定的可以转让的权利不确定;“专利权”这一术语在《担保法》和《专利法》中是否包括许可使用权不确定;是否能对专利许可使用权进行质押登记不清楚;《著作权实施细则》中也缺乏关于著作权或者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权的质押登记规定等。 二是知识产权价值不易确定。知识产权质押最重要的环节是知识产权的评估,但我国欠缺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执业主体对行政机关依附性强而造成能力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差影响了评估质量,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规则而影响了评估的结果。同时,其价值评估不仅存在评估方法上的差异,而且还存在对产品市场估计的差异。 三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问题。鉴于知识产权融资存在较大风险,西方大部分商业银行均采取了谨慎的操作态度,即由专业贷款机构、风险投资者或投资商以取得股权的形式参与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目前,我国尽管在知识产权法律现代化方面进步很大,但国家对适用于知识产权担保的担保法律制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存的我国法律即使在处理一般动产的担保权益方面都还有欠缺。 四是银行驾驭知识产权质押的能力不够成熟。目前,国内一些银行对企业静态资产担保较为重视,但对具有无形资产特征的知识产权担保形式缺乏了解。传统的银行贷款需要借款方提供第三方担保或有形资产担保,但由于知识产权质押并无担保物的可转换性,而是知识产权担保品的未来的现金流入。这让银行感到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易产生风险。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较少,更缺少具体的操作办法。 五是知识产权变现的可能性不易预测。同传统的担保贷款相比,知识产权的流动性不及不动产,因而处分就相应地困难。特别是在现阶段,国内知识产权意识普遍不高、知识产权转让市场小的情况下,知识产权的变现尤显困难。 要有效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亟须从完善法律体系和价值评估制度等方面入手,具体建议主要有: 首先,要建立现代担保物权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对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完善,建立现代担保物法律体系,为知识产权可抵押、担保、质押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操作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是知识产权质押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合理确定评估人员,组成由商标、专利、著作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各行业或商业界代表,资产评估师、律师、会计师及相关管理机构参加的评估组进行评估;二是要在评估人员产生后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因评估人员过错产生的责任应由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要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推广,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政府部门应专项拨款,建立风险补偿基金,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在确认贷款无法偿还或者无法全部回收时,弥补银行的部分损失,这有利于提高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的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的法律风险确切地说是金融风险的法律方面。凡是在贷款期问,足以导致质物的价值减少、消失、转移 或者担保权无法实现的法律事实 都叫法律风险。其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质物既存的瑕疵 另一类是质物或者担保物在贷款期间发生的既发性的一些法律事件、法律事实或者法律行为,比如法律的变更 或者专利被他人申请宣告无效等 从而导致银行拿到的质物变成空质,或者价值极剧减少。这两类法律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借款人 出资人资质方面的风险 这方面风险除涉及现行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外,也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法律法规,比如民法 公司法,包括借款人相关的重要法律文件缺失,或者没有履行必要的年检、登记、变更手续,从而无法符合银行的申请条件等。 1、法律文件缺失有一些是权利凭证的缺失 以至从根本上无法确立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权利 应该是有权利凭证的 一旦一些权利凭证缺失 或者能够证明权利的既授关系的法律文件缺失 会导致无法查证 或者无法确立这项权利的归属。 2、我国规定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 要履行一些必要的年检、登记、变更等手续。有些公司没有履行也会造成无法贷款。 3 当借款期,或者借款申请的时间跨了年检的年度 例如某公司4月份贷款,6月份应该年检 贷款期到第二年的4月份到期,这个期间就要求由律师和银行的客服经理督促其进行必要的年检 否则会带来金融风险。 4、出资人不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出资人是设定担保的人 可以是贷款人,也可以是担保人,但必须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如果出资人没有国家正式授权文件证明其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肯定会造成金融风险。 (二)质物存在瑕疵带来的风险 1、质物(商标或者专利)没有取得国家商标局或者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授权 包括正在申请过程中的和已经过期失效的。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不能取得贷款。 2、质物的权属不清。首先质物必须是借款人或者出资人的 否则它的权属问题可能涉及到很多公司法的问题。可能导致发放贷款以后 由于权属问题借款人、出资人或者相关的第三人之间发生争议、纠纷或者诉讼 以致质物被冻结、被查封或者无法变现,也可能直接造成借款人不还款。 3、质物存在侵权纠纷,或者提前终止 或者被申请宣告无效等法律风险。按照我国专利法 专利权可以在任何时候被申请宣告无效,因此这种法律风险不是质物本身的瑕疵 而是一种继发性。这就需要在事前做一些法律上的防范,从而保证借款的安全。 4、其他法律瑕疵。 (三)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导致的风险 1、权属有争议,权利存在不稳定性。公众对专利或者商标权属有争议 均可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或者商标评审机构提出,一经核审,就有可能推翻原来的权属状态。这样就使知识产权的权属处在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不利于保护质权人 以及相关受益人的权利。 2、知识产权质押要进行登记。国家知识产权局或者商标局是专利权或者商标权质押登记的法定行政部门。由于现在工商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国家商标局没有联网.如果出资人的工商登记有变化,但没有到国家专利局或者工商局做相应权利人的变更,有个别企业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办理登记手续,影响质权人的权利。 3、公示。商标质押后 应该如何公示7对此 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公众很难通过一些便捷的方法查询。这样就使商标的质物权属在审查上有一定的难度。 4、相关信息的披露。知识产权的权利上存在的有些权力限制信息,有关行政部门并不主动向公众披露。公众无法通过便捷的方式查询。 5、自由裁量。国家商标局办理质押登记部门要求提供质物,要将与质物是 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一并质押。如何评判是 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主观性太强 导致商标局审查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 加大了质物审查的难度。 (四)其他风险 1、银行贷款规程不完备的风险。银行的操作规程和基本政策规定可能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从而带来法律方面的风险或者漏洞。 2、质物处置的风险。现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因此,知识产权变现相对困难 也就存在一些处置风险。 3、法律和价值评估的交叉风险。法律负责的是质物的质的方面,而评估主要是对其量的规定性做评估,两者之间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交叉部分。在这些交叉点上需要律师和评估机构配合。存在法律瑕疵的质物,即使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亦会导致其价值评价失真;反之法律上符合要求但没有价值的质物是没有意义的。 二、风险防范和处理 由于存在上述风险,交通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律师事务所参与模式、流程的设计和设置。律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的策划、设计与流程制定工作。从制度上预防风险的发生,并且一旦发生风险,也可以有效的控制。 (二)律师参与贷前审查、贷后管理、质物处置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经银行认可其资质的律师事务所介入金融服务,从法律的专业角度对借款人资质、借款用途、质物权属、出质人资质及借款人借款用途、还款来源、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见证、评审。贷后管理主要是对重大的经营变化进行贷后的监控 例如质权的变化 或者公司的关停并等。而担保机构主要对它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贷前监控。如贷款期内出现法律风险要及时应对 要做好质物处置的法律准备。律师服务要跟踪到质物处置完毕 做好正常还款和对质物做处置两方面的法律准备。同时 资产评估机构在前期评估时 也要考虑将来的处置问题。 (三)建立由银行、律师、评估、担保等中介机构参加的金融平台。风险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不是静止的,在贷款之前和贷款期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个风险和一个法律事实都会和其他的事实相互联系 所以仅仅有银行,或者仅仅有律师,或者仅仅有评估师,从防备风险这个角度来说都是不完备的。这几个中介机构同时提供这些服务需要以下条件:各自独立,不互相串通,但是最后要达成共识。 (四)参与相关行政部门对一些管理办法的起草、修订的工作,从源头上解决风险的防范问题。
硬贷款(hard loan) 目录 1什么是硬贷款 2世界银行的硬贷款的贷款条件 3软贷款与硬贷款的区别 4相关条目 什么是硬贷款 硬贷款是国家开发银行利用借入资金(包括在国外发行的债券和利用的外资)发放的贷款,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 世界银行的硬贷款的贷款条件 硬贷款的条件为:还款期限对我国是20年,含宽限期5年。承诺费为年率0.75%,从贷款协定签订后第60天算起,按已承诺未拨付的贷款余额计收。利息按已支付未偿还的贷款余额计收,利率较国际资本市场低,贷款中约有70%是靠发行债券筹措的。 软贷款与硬贷款的区别 软贷款是指条件优惠的贷款,国际开发协会多提供软贷款,也称为信贷;硬贷款是指普通条件的贷款,贷款条件较严,世界银行提供的通常是硬贷款,也称为贷款。 相关条目 软贷款
所罗门美邦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 官方网站:http://www.smithbarney.com/ 所罗门美邦公司现已不存在,业务已被拆分为日兴所罗门美邦(Nikko Salomon Smith Barney)和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 所罗门美邦简介 所罗门美邦隶属于全球最大金融控股公司花旗集团(Citigroup),由银行持股公司Citicorp与保险业巨头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于1998年合并组建,组建后即向客户推出可提供多项服务的“一站式金融超市”。通过将证券包销与信贷额度等赢利较低的服务捆绑在一起,所罗门美邦赢得了更多的包销业务。汤姆森金融证券数据的专家称,一直以来,所罗门美邦坐上华尔街的头把交椅只是时间问题。所罗门美邦夺魁也许正是证实了“金融超市”概念的行之有效。 所罗门美邦公司系一家世界性的投资银行大企业,在企业特许权以及各种主要产品类别方面都拥有顶级的实力: ●资产净值 ●应税和免税的债务 ●企业的合并和购置 所罗门美邦公司在许多的合并和购置交易和筹集资金项目上提供广泛的财政和战略建议服务,包括资产净值的保险和分配、债务和衍生的有价证券;它处理诸如资产出售、LBOS、财政重组和私有化等事物的专家。 所罗门美邦公司具有渊博的企业知识,有地方性的专长和市场经验,它和顶级公司及金融机构以及世界各国政府相配合,在一切金融领域内发挥他们的专长。 所罗门美邦公司有1000多位投资银行家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2个办事处。 2001年全球证券包销总额比2000年的3.27万亿美元上升了25%,创下了新的纪录。2001年华尔街的一大亮点是债券的发行。据汤姆森统计,2001年12月31日公布,2001年收入最丰的是所罗门美邦,净收益是24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同时,所罗门美邦(Salomon Simith Barney)已取代美林证券公司(Merill Lynch),成为华尔街最大投资银行,结束了美林长达11年的霸主地位。 2001年,所罗门美邦营业额达4869亿美元,瓜分了总额为4.18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的12%,而屈居第二的美林,营业额为432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0.6%,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位列第三,营业额为3469亿美元。 所罗门美邦踌躇满志。隶属于全球最大金融控股公司花旗集团(Citigroup)的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SSB),以往的中国业务乏善可陈。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及加入WTO后市场的开放,该公司及时调整了中国策略。2001年5月,所罗门美邦邀得大中华投行传奇人物—法国巴黎百富勤副主席梁伯韬出任亚太区主席,希望其能在入世后的中国市场再掀“红筹股”和“创业板”风云。 所罗门美邦从“传统的”投资银行界消失 所罗门美邦公司现已不存在,业务已被拆分为日兴所罗门美邦(Nikko Salomon Smith Barney)和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 2005年夏,在已经有很多预兆的情况下,所罗门美邦这个名字从投资银行界消失了;严格地说,是从“传统的”投资银行界消失了。假如你仅仅把投资银行定义为证券承销、交易和经纪,那么所罗门美邦的确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叫“花旗全球投资银行”的机构。这个转换过程没有引起多大注重,消失的只是三个荣耀的姓氏:所罗门、史密斯和巴尔尼(后两者被中国人合称为“美邦”)。 按照比较广义的看法,所罗门美邦这个名字仍留在“投资银行”之列,不过其业务范围只剩下金融咨询和研究;而且,在那三个荣耀的姓氏前面已经加上了“日兴”这个生疏的名字——日兴所罗门美邦。 关于日兴所罗门美邦 1999年初,日本第三大证券公司日兴证券公司与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之一的所罗门美邦合资成立了一家新的证券公司——日兴所罗门美邦公司。新公司主要将日兴证券公司在日本的证券、固定收入、研究、投行部门与所罗门美邦在日本的业务部门合并。 在新公司中,日兴证券公司占55%的股份,所罗门美邦占49%的股份。日兴证券公司之所以与所罗门美邦合资,是由于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景气,证券市场大幅下跌,日兴证券公司经营出现较大困难,与所罗门美邦邦合资。
美国道富银行(State Street) 道富银行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statestreet.com/ 美国道富集团成立于1792年,现为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和最大的资产治理公司之一,托管的资产高达9.1万亿美元,治理着超过1.2万亿美元的资产。 美国道富银行总部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在全球金融资产服务业处于领先地位。美国道富银行是美国道富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美国道富集团 State Street Corporation(NYSE:STT) is a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based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trades o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under the ticker symbol STT. State Street provides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portfolios of investment assets. State Street focuses its services o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 Its customers include mutual funds and other collective investment funds, corporate and public pension funds, corporations, unions and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 State Street employs 21,950 people in 25 countries[1], one-third of whom work in IT. State Street Corporation has been in business since 1792 and is one of the oldest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te Street Bank %26amp; Trust Co. v.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 is the landmark case in which the Washington, DC Court of Appeals ruled (July 23, 1998) that a computer algorithm can be patented to the extent that it produces "a useful, concrete and tangible result". On February 5, 2007, State Street announced the US$4.5 billion acquisition of Investors Financial Services Corporation. The deal closed on July 2nd, 2007 and created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custodian with approximately $14.1 trillion of assets under custody. As of December 31, 2006 the bank claims assets under custody of $11.9 trillion and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of $1.7 tri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