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七动机说概述 新剑桥学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种动机不能说明全部现实状况,应该予以扩展。英国经济学家西德尼·温特劳布(Sidney Weintraub)提出了货币需求七动机说,认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扩展为七个。 目录 1货币需求七动机说内容 2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三动机说的联系与区别 货币需求七动机说内容 文特劳布的货币需求七动机说: 1、产出流量动机; 2、货币——工资动机; 3、金融流量动机; 4、预防和投机动机; 5、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 6、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 7、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文特劳布认为,由于某些货币需求的目的、用途、特点基本相同或相近,并且其决定因素和影响面也大致相同,可以简要地将上述七个动机归纳为三类: 1、商业性动机。 它包括产出流量动机、货币—工资动机和金融流量动机。由于这三个动机都与商业性有关,故可归结为同一类。商业性动机是与生产或流通活动相连的。这种生产流通活动主要是企业家发起的,其流量是整体经济活动、工资率和产出价值的函数。在发达国家,由于工资的年增长率比就业的年增长率高得多,因此货币-工资动机在其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由商业性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可以称之为商业性货币需求。这部分货币需求主要有三个特点: (1)商业性货币需求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商业性需要,媒介商品交换; (2)商业性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取决于人们收入中的支出部分,包括实际的消费支出和实际的投资支出; (3)商业性货币需求引起的货币流通,其变动影响的主要是商品市场的价格。 2、投机性动机。 它包括预防和投机动机、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以及弥补通货膨胀损失动机。由投机性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可以称之为投机性货币需求。这部分货币需求的特点主要有: (1)投机性货币需求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投机性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活动,使现有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因此,这部分货币需求形成的货币流通,是货币的金融性流通。 (2)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将直接影响其经济决策和行为。 3、公共权力动机。 这是因为政府干预经济时需要一定的货币量,尤其是在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时,货币需求就会加大。由公共权力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可以称之为权力性货币需求。其特点主要有: (1)权力性货币需求虽然主要为满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动机,但并不形成独立的货币流通范围,其最终流向将融入商业性货币流通或金融性货币流通。 (2)权力性货币需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当政府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权力性货币需求就会增大,反则反之。 (3)权力性货币需求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波及面是不固定的,并且最终通过商业性货币流通和金融性货币流通对经济发生影响,其影响的大小及其波及面主要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货币。 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三动机说的联系与区别 文特劳布的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凯恩斯的三动机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它是在凯恩斯三动机说的坚持上发展而成的,并包括了凯恩斯的三个货币需求动机,在分析方法上也采用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分析方法,对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的不同动机分别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将相近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它们不同的特征以及影响所在。其区别主要在于一是论述的角度不同,文特劳布的七动机说从现实经济中经常存在的现象入手进行分析,更为关注货币需求与商品市场.
外生货币供应论概述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与供给弹性几乎等于零密切相关。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
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The nonmonetary overinvestment theory) 目录 1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概述 2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贡献 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概述 投资过度理论又分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两种。 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则强调非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威克塞尔(K.Wicksell)和德国经济学家斯皮托夫(A.Spiretuoff)。该理论并不否认货币因素对引起投资过度的作用,但认为这种影响是次要的,导致投资过度的主要因素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的开辟、以及农产品的丰收等。 非货币投资理论与货币投资理论之间的最大差别,很明显就在于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投资过度。非货币投资理论在理论上并不以货币为依据,他们也提到货币力量,但把它放到了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对他们来说,货币因素可以看作是当然现象而不是一种推进力量。他们所着重的是属于生产范围内的那些因素,如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开辟等等。也就是为新投资提供机会的那些环境。 庇古和熊彼特的分析,则在很大程度跟这种理论相接近。该理论所描述的扩张过程,跟货币投资过度学派的论调大致相同。投资活动的恢复,产生了收益和购买力。需求增长了,首先是资本品和投资资料的需求增长,然后是消费品需求的增长。价格上涨了,主要是资本品和投资资料(钢、铁、水泥、木材、砖瓦等等)价格的上涨。 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贡献 非货币投资过度学派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正是繁荣走向崩溃这一转折过程的解释。 斯庇索夫认为,之所以会发生危机,是由于资本在实际上的不足。他进一步指出所谓资本不足的意义,并不只是货币资金的缺乏,而是在一定的有限种类的商品生产中发生了严重不均衡的现象。繁荣走向崩溃的造成,不是由于储蓄过度,而是由于储蓄不足;引起资本不足并使繁荣终止的原因,并不是消费不足,而是在某种意义下的消费过度。进入萧条时期以后,普遍存在的是悲观情绪。悲观情绪和对投资的厌恶,使购买力的量趋于萎缩。资本并不用于投资或购买生产品,却都被贮藏了起来,或用以填补亏损。萧条持续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工资削减、原料价格下跌、利息率下降、生产方式改进等原因,使资本设备的建造成本降低,因此新投资受到了鼓励。新投资的出现,形成了促成萧条走向复苏的力量。 但斯庇索夫认为,萧条时期自动形成的这类调整,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打破萧条下的僵局,他认为还必须借助于如新发明、新发现、农产品收获量增加等等外来的突出的刺激力量,才能打开投资的新局面,提高预期利润率。现在有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十九世纪的周期现象,就是由种种新发现和新发明酿成的。在种种新发现和新发明等外生因素刺激下,经济又进入了另一轮繁荣阶段。
太阳黑子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 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农业的收成又会影响整个经济。 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
名称 Logit模型 相关介绍Logit模型(Logit model,也译作“评定模型”,“分类评定模型”,又作Logistic regression,“逻辑回归”)是离散选择法模型之一,属于多重变量分析范畴,是社会学、生物统计学、临床、数量心理学、市场营销等统计实证分析的常用方法。 逻辑分布(Logistic distribution)公式P(Y=1│X=x)=exp(x'β)/1+exp(x'β)其中参数β常用极大似然估计。 目录 1Logit模型概述 2Logit模型的预警效果 3Logit模型的优缺点 Logit模型概述 基于滞后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的Logit模型由Kumar,Moorthy和Perraudin在2003年提出,该模型基于利率调整引起的汇率贬值构建了两个投机冲击预测模型:未预期到的贬值冲击模型和总贬值冲击模型。如果令et为在直接标价法下本币对外币的汇率;rt为本币的利率;为外币的利率,γ1为未预期到的货币的贬值程度(5%或 10%)。则当: 时, 即投资外国货币或资产的收益大于本币的贬值率时,投资者会抛售本币,引发货币危机。公式左边表示投资者减少国内货币的持有,投资于外币直到到期日时所获得的报酬。当 时, 投机性冲击也会发生,以至引发货币危机。其中:γ2指本币的汇率的贬值幅度,值为5%或10%,γ3 = 100%。 Logit模型的预警效果 Kumar等在2003年用该模型对32个发展中国家 1985年1月至1999年10月的危机进行验证,在较高的贬值水平上,两个冲击模型发生的概率均在1994年一月份以后;在解释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阿根廷危机和中期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爆发的亚洲货币危机以及1998年俄罗斯、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并且样本内预测更为稳定。实证结果也表明,样本外预测对货币危机的发生同样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且它也进一步证实了早期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模型结果显示,外汇储备和出口的下降以及真实经济的虚弱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最重要解释变量。此外,货币危机的传染性在货币危机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Logit模型的优缺点 Logit模型的优点是: (1)模型考察了对两种货币危机定义情况下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即利率调整引起的汇率大幅度贬值和货币的贬值幅度超过了以往的水平的情形,而以往的模型只考虑一种情况。 (2)该模型不仅可以在样本内进行预测,还可以对样本外的数据进行预测。 (3)模型可以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克服了以往模型只能解释货币危机的局限。 虽然Logit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往模型事后预测事前事件的缺陷,综合了FR模型中FR概率分析法和KLR模型中信号分析法的优点,但是,它只是在利率、汇率等几个主要金融资产或经济指标的基础上预警投机冲击性货币危机,与我们所要求的一般货币危机预警还有所差异。所以仅用几个指标来定义货币危机从而判断发生货币危机的概率就会存在一定问题,外债、进出口、外汇储备、不良贷款等因素对货币危机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
市场分割理论(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也称市场区隔理论 目录 1 什么是市场分割理论 2 市场分割理论的分割 3 市场分割理论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源于市场的非有效性(或非完美性)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它的最早倡导者是卡伯特森(Culbertson,1957)。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预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因此也不存在预期形成的收益曲线;事实上整个金融市场是被不同期限的债券所分割开来的,而且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完全不能替代。 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法律、偏好或其他因素的限制,投资者和债券的发行者都不能无成本地实现资金在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的自由转移。因此,证券市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无差别的市场,而是分别存在着短期市场、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不同市场上的利率分别各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当长期债券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高于短期债券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时,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相反,当长期债券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低于短期债券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时,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 市场分割理论的分割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出于一些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市场参与者目标等因素,借款人和贷款人会把他们的交易局限于一个特定的期限。这些因素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由于政府的某些规章制度,借款人和贷款人被要求只能交易特定期限的金融产品。 2、市场参与者为了规避风险而将投资者局限于某一期限的金融产品。 3、按照西蒙的观点和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并不追求最优解,而是追求满意解。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政府的规章制度具有最强的约束力,受该因素制约的借款人和贷款人将不会进行期限债券之间的任何替代,这样将形成强式的市场分割。规避风险因素居于次席,出于该因素而形成的市场分割属于半强式的。第三个因素和其他因素对借款人和贷款人的约束力较差,从而形成一种弱式市场分割。 市场分割理论把金融市场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大市场: 1、短期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它们更关注的是本金确定性(或者说安全性)而不是收入的确定性。 2、长期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那些债务期限结构比较长的机构,比如人寿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风险回避态度,更注重收入的确定性。 3、虽然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的投资者的投资动机和目标各有差异,但是两个市场的参与者都同样受到法律、规章制度的制约以及降低风险的压力而集中于不同期限的市场,因此,这两个市场形成的市场分割基本上是强式的,参与者通常不会进行投资期限之间的转换。相比之下,中期市场的参与者身份就比较复杂,没有一群占主导地位的“忠实”的参与者,从而其功能是弱式的。 分割的具体原因: 1、投资者可能对某种证券具有特殊偏好或投资习惯。 2、投资者不能掌握足够知识,只能对某些证券感兴趣。 3、不同借款人也只对某些证券感兴趣,因为其资金的使用性质决定了他们只会对某些期限的证券感兴趣。 4、机构投资者的负债结构决定了他们在长期和短期证券之间的选择。 5、缺少易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统一的债务工具。 市场分割理论的现实意义 市场分割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市场分割对期限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德沃尔和科沃奇(Kidwell and Koch,1983)经过对美国市政债券和联邦政府国债的比较研究发现,市政债券市场(Municipal Bond Market)以到期日为口径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现象,换句话说,地方政府发行的短期和长期债券之间很难相互替代。 另外统计资料也显示:近年来,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可以在不完全影响长期利率的情况下调整短期利率。然而市场分割理论仍然受到了很多指责,批评主要来自于纯粹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要远远高于市场分割理论所形成的市场效率,投资者事实上更愿意在不同期限的市场之间转移资金,而不是固守于某一细分市场停滞不前。现实中,大约80% 的期限结构变动体现着利率水平的改变,这也预示着当收益率变化时,不同期限的债券基本上趋向于同步变化,因此市场分割的作用是有限的。
什么是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马科维茨于1952年提出,并经托宾等人的发展而成的理论。它主要讨论如何进行金融资产的组合以分散投资风险,并实现收益最大化。 目录 1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经典案例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既不要把自己的全部投资都放在一种股票的债券上,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要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把要投资的资产分为安全性资产和风险性资产两大类,然后根据风险大小把风险资产划分两类,确定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形成一个投资组合,使其收益最大而风险最小。资产组合理论是以各种资产的相互独立为条件的,因此,投资组合只能分散非系统性风险,无法降低系统性风险。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经典案例 联想投资与联想集团、神州数码并称为联想控股的“三驾马车”。所不同的是,联想投资的董事长是由“老帅”柳传志兼任的。2001年3月,联想投资注册成立,首期运作资金3500万美元。截至2002年底,联想投资已经在14个项目上投资了近30002r美元,其中50%的资金投到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企业。相对其他的风险投资商来讲,联想投资的投资风格一如其在媒体前的低调和谨慎:每一家企业的投资额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0%,这使得联想投资目前已经参股的企业已经有14家。其中投资额最大的是卓越网。联想投资曾三度对其进行增资,占有其股份一度达到30%。在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光桥科技有限公司、高维信诚和科大讯飞等几家公司中,联想投资也占有不少的股份。在投资组合上,联想投资似乎更偏好于处在成长期和扩展期的企业,这部分投资大约占其投资总额的80%。而种子期投资只占到20%。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S.Mishkin)是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院研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艾尔弗雷德·勒纳教授。他还是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助理研究员。自1976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以来,他曾先后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名誉教授。1994—1997年,他担任过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研究部执行副主席和主任,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助理经济学家。 米什金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总体经济的影响。他先后出版了十几本书,包括《金融市场和机构》(第四版)(AddisonWesley,2003)、《通货膨胀指标制度:国际经验和教训》(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9)、《货币、利率和通货膨胀》(EdwardElgar,1993)、《理性预期在计量经济学中的运用:对政策无效性和有效市场模型的检验》(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3)。另外,他还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金融杂志》、《货币经济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 米什金教授曾供职于《美国经济评论》编委会,并任《工商业和经济统计》杂志的副总编;他还曾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政策评论》的编辑。他目前担任七本学术杂志的副总编(编委会成员),这些杂志包括《货币、信用和银行》、《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文摘》、《国际货币和金融》、《国际金融》、《印度金融》、《经济政策评论》和《经济展望》。同时,他还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顾问,也是南非金融监管服务局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