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期利率 目录 1、 什么是即期利率 2、 即期利率的公式 3、 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 即期利率(Spot Rate) 什么是即期利率 ...... 即期利率是指债券票面所标明的利率或购买债券时所获得的折价收益与债券面值的比率。它是某一给定时点上无息证券的到期收益率。 债券有两种基本类型:有息债券和无息债券。购买政府发行的有息债券,在债券到期后,债券持有人可以从政府得到连本带利的一次性支付,这种一次性所得收益与本金的比率就是即期利率。购买政府发行的无息债券,投资者可以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获得,债券到期后,债券持有人可按票面价值获得一次性的支付,这种购入价格的折扣额相对于票面价值的比率则是即期利率。 即期利率的公式 t年期即期利率的计算公式: Pt是t年期无息债券的当前市价,Mt是到期价值,St是t年期即期利率。 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 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的区别在于计息日起点不同,即期利率的起点在当前时刻,而远期利率的起点在未来某一时刻。例如,当前时刻为2005年9月5日,这一天债券市场上不同剩余期限的几个债券品种的收益率就是即期利率,如下表第2列所示(利息为每年支付一次): 剩余期限即期利率远期利率(一年期) 12.52.5 22.83.101 33.03.401 44.07.059 54.88.062 在当前时刻,市场之所以会出现2年到期与1年到期的债券收益率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投资者认为第2年的收益率相对于第1年会发生变化,例如上表中的情况是市场认为第2年利率将上涨,所以2年到期的利率2.8%高于1年到期的利率2.5%。
联邦商业银行(Union Bank of Taiwan) 联邦商业银行网站:http://www.ubot.com.tw/ 联邦商业银行开业日期:民国八十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联邦商业银行是政府为推行金融自由化及国际化政策下,开放民营银行设立之第三家银行,在本行全体发起人本著开创永续经营之共同理念,于民国78年3月 29日成立筹备处,民国81年1月21日正式开始对外营业,民国84年9月19日于柜台买卖中心正式挂牌买卖,民国87年6月29日股票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受社会大众肯定及认同之上市公司。本行为朝国际化目标迈进,分别于民国87年2月25日及88年8月24日在越南、香港成立越南胡志明市代表办事处及香港代表办事处。 联邦商业银行自开业以来即秉持热忱、稳健、效率、创新为经营理念,戮力充实营业项目及增设营业据点以服务社会大众,截至93年底,国内已有40家营业单位,其中大台北地区有22家、桃竹地区有10家、中彰地区有3家、嘉南地区有2家及高雄地区有3家;94年3月19日概括承受中兴商业银行各营业据点后,分支机构家数增加为74家,分别为大台北地区37家、桃竹地区12家、中彰地区10家、嘉南地区8家及高屏地区7家,此外将陆续于未来5年内恢复中兴商业银行已裁撤之12家营业单位,并将原中兴商业银行信讬部改设为一般分行,使本行营业据点扩增至87家,并分布全台各主要城镇。 联邦商业银行除在本业上迅速扩充外,亦转投资多项金融相关事业,陆续转投资票券、租赁、期货、投信、投顾、保险代理等金融事业,奠定企业永续经营之基石。
理论概述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 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 Ct = a + b×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其两重特性。一方面,它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 c[,w]=x(y[,w])。 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数量。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 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四)定义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 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五)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 基本框架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减少。进一步,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由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高低,而后者则与利息 率呈反方向变动。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利润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这样,消费倾向、流动偏好、货币供给和资本的预期收益是说明总需求进而说明国民收入的因素。依据凯恩斯理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陷阱和预期收益不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并且递减导致消费不足。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条件下,流动偏好陷阱导致利息率较高,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因为预期收益不足而偏低,从而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很难超过利息率,这就使得投资不足。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经济萧条。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为此,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货币政策是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但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 基本假设 假设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他从心里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是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因为人们所增加的收入并没有完全消费。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C和收入的增量△Y之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比率,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为:MPC=△C/△Y或β=△C/△Y,0 假设二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假设三 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C在收入总量Y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APC=C/Y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1、等于或小于1(因为收入为0时,即使动用储蓄或借债 也必须要购买基本消费品) 根据以上三个假设,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C=a+βY 式中a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就是当收入为0时,即使动用储蓄或借债也必须要有的基本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上市的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地位 凯恩斯指出:《通论》“分析之最终目的,乃在发现何者决定就业量。”“就业量定于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之交点。总供给函数主要系于供给之物质情况,其中道理大都已为人熟知。”但是“一般人却忽视了总需求函数之地位,”(《通论》第79页)。所以,凯恩斯的重点放在总需求如何决定就业量这方面。 凯恩斯通过三大基本规律的揭示来说明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预期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和人们的灵活偏好。三者导致人们将收入以货币形态保持在手中,而消费和投资则减少,因而减少了有效需求,结果使经济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在凯恩斯理论的这三大支柱中,以其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最为根本。他固然把有效需求不足分为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但他认为前者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而后者最终不过是前者引导出来的派生现象。因为“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通论》第90页),“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费倾向一经减低,便成为永久习惯,则不仅消费需求将减少,资本需求亦将减少。”(《通论》第92页),由此可见消费理论在其理论中独特的基础地位。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揭示,使推翻萨伊定理有了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即“供给会自行创造其需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增减不如收入增减之甚,从而打破了供给恒等于需求的教条,克服了理论观念上的障碍。承认市场调节会带来盲目失衡,即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从而为他的整个就业理论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同时,几乎所有解决需求不足,增加就业的办法都与消费有关,由此也可见消费理论在其整体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消费理论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通过边际消费倾向的揭示,建立了乘数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奠定了基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其波动的幅度比收入的波动幅度较小,从而说明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投资波动引起的。另外,边际消费倾向的提出致使乘数可以计算,乘数:k =1/(1-边际消费倾向),这为进一步分析增长周期理论提供了定量工具。 理论缺陷 第一,凯恩斯理论建立在主观的心理分析基础之上,而且逻辑也较不严密。在概括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时,把它称之为“正常心理法则”(《通论》第98 页)。虽然也指出尚须若干修正,但也不是难事。但对此却再没有更充分的证明或修正了。只是归结为“人类天性”。作为经济理论的支柱建立在心理分析基础之上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凯恩斯局限于总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响消费的现象,而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消费的收入背后是收入的分配,进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所以,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结构差异及其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差异,而只是笼统地称“公众”、“居民”,虽也提及“富人”与“穷人”但也只是细枝末节。 第三,由其理论得出的许多结论也是不合情理的。如战争、地震之类都可解决失业问 题等等。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论断看上去“奇怪荒谬”,但在凯恩斯理论中则是顺理成章的,由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斥之为不近人情,凯恩斯由人之天性为基础,结果推出不合人情的结论,足以促使后来者对其理论本身的反思了。 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布等。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消费函数实质上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消费危机论 理论渊源 (一)自辟蹊径的史料研究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第六卷《一般理论引起的若干短论》体现了凯恩斯对前人消费理论独特的借鉴研究。他对反经典的消费不足妨碍社会繁荣论进行了三个时期的考察。第一时期,是以曼德维尔《蜜蜂寓言》出版为标志的消费不足论幼年期。凯恩斯谈到,早在16、17世纪的赫克舍尔、拉菲马斯、配第、巴尔邦、卡里等学者先后阐述了奢侈有利,节俭有害,如果每个人都多花钱,那么所有人都会有更多收入的思想,经过《蜜蜂寓言》的渲染,流行起来。通过该书,曼德维尔阐发了他的道德观——繁荣可以通过花钱而不是储蓄的得以增大。由于该消费理论与主流理论的背离,遭到了严厉的批判。第二时期,以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消费不足论正式提出期。马尔萨斯认为,消费不足会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为财富的不断增加只能靠对商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来维持,“如果每个人都满足于简单的食物、最破旧的衣服和最简陋的住屋,那么其它各种较好的食物、衣服和住屋就肯定不会存在。”然而,这种担忧因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受到李嘉图的忽视。第三时期,以J.A.霍布森和A.F.穆默利合著的《工业生理学》出版为标志的消费不足论成长期。凯恩斯认为《工业生理学》提出的消费理论虽然未能撼动正统学派,但霍布森他们却是第一次明确地宣称“资本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储蓄倾向所导致,而是它对实际的和将来的消费所造成的需求的反应”原理的人。 尽管前人的消费“反”论,受到了多方排斥和打击,但凯恩斯却因从表层看到了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消费不足,及致富的依赖路径——多消费,而勇敢地挑战经典,系统地提出了“消费不足危机论”的旷世之论。 (二)凯恩斯“消费不足危机论”的要旨 凯恩斯认为,社会总供给依赖于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社会总有效需求。就消费来说,短期内由收入决定。然而,由于消费者普遍受一种心理规律的影响,即“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么多”,致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MPC)。假定投资诱导不变,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引起的消费不足,就会使商业、饮食业不景气,使投资者产生悲观预期,降低他们的资本边际效率,产生更强的流动偏好,诱发投资不足。也减弱投资及就业的乘数效应。可见,消费不足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源头,又是产品滞销、非自愿失业、贫困屡屡出现、生产过剩危机频繁爆发的直接原因,即消费不足→经济危机凯恩斯“消费不足危机论”。为此,凯恩斯提出政府不能甘当“守夜人”,要施加宏观干预,不断注入新的购买力,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疏通流通渠道,拉动生产。他指出:“对于消费倾向,国家要部分通过赋税制度、部分通过利息率的涨落,和部分通过其他手段来施加引导的作用。”换言之,通过实施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有效消费需求,拉动生产、就业、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形成多消费——多投资——高收入——高消费……的指数增长循环圈。事实证明,由消费不足论,引出的政府干预主义,快速修补了被大危机毁坏的生产链条,改良了与生产力不协调的生产关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前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发生而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对凯恩斯理论的质疑,也波及到在可持续发展命题中是否应该扬弃的问题,因为该理论旨在解决短期问题。 实用性 畅通的流通渠道是保持生产持续、不中断的必备条件。马克思指出:“交换过程是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商品一到它充当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从商品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这“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即流通(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或纽带,如果纽带断裂、或桥梁过于狭窄,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G…P…W…G就无法实现。前已述及,可持续发展是无数连续的、短期生产点的连接,断裂式的生产,不是可持续的生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更加富足的产品过剩时代,此时,“流通对生产、分配、消费不仅起被动的‘联结作用’,更重要的是起能动的“调节作用”,“流通……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位的一个助推器。”因此,不断向流通中注入购买力,疏导流通,实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顺利转移,也是保持可持续发展曲线上的“点”连续.、不中断的必备条件。 凯恩斯的刺激消费政策,为可持续发展畅通了流通渠道,为短期生产不中断创造了条件。实际上,凯恩斯不断为流通注入购买力的刺激消费政策,就是拓宽流通渠道的流通政策。首先,凯恩斯从宏观高度确立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为流通渠道的畅通奠定了基础。凯恩斯消费理论蕴含着一张经济方向图:消费一生产一消费。该图表明,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对象。”制约 生产的也是消费——“资本是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的事物。”消费既是终点又是起点的性质,把“人”真正摆在了“本”的地位,是对经典理论“生产→消费→生产”那种为生产而生产路径的彻底扬弃。消费者宏观主体地位的确立,易于从政策措施上引导生产,使生产结构与消费者需求结构统一起来,易于实现市场出清。其次,凯恩斯所发现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于在流通中注入更多购买力起到了方向性作用。凯恩斯谈到,相对来说,富人的消费倾向较低,穷人的消费倾向较高。那么,增加穷人的收入,收入中会有更多的份额成为现实购买力,能够为产品开拓更宽广的市场。最后,刺激消费、拓展流通,避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导致的生产链条断裂,满足生产“连续性”要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得西方国家大量企业倒闭、物资废弃,造成生产链条大断裂的例子触目惊心的。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实施后基本避免的大的生产过剩危机。诚然,凯恩斯的刺激消费政策旨在解决短期产品过剩问题,似乎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永续性,显得格格不入。然而,长期是短期的累加,无数短期经济的持续、不断裂发展才可能构成长期的持续发展。可见,消费不足,不仅造成短期生产中断,也会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断裂”;凯恩斯刺激消费政策,或者说是,拓宽流通渠道政策,是促成短期无数生产点得以连续的外推力,也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加剧资源匮乏的局限性 1.充裕的资源是保障产出持久增长的物质基础。诚然,短期增长的连续性取决于旺盛的需求亦或畅通的流通渠道,但是,持久的增长则来自于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就连首创需求论的新古典学派马歇尔也承认:“就一般而论我们所考察的时期越短,我们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间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逾加重要。因为生产成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当前,日益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为,可持续发展要求,产出曲线不仅短期不能中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具有无限延长、增长的趋势,如果资源逐渐走向耗竭,即使生产能够不间断的维持,那也是低位运行(斜率变为负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保证资源数量的充裕,增长的持久性才成为可能。 2.消费不足论的资源环境负效应。如果说资源短缺问题早已存在的话,那么,“滞胀”是资源危机凸现的标志。该问题快速升级,与长期单方面实施刺激消费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凯恩斯对消费拉动经济的强调,推动了资源环境恶化的进程。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就业不足,“就业的机会必然受到总需求多寡的限制。总需求只能来源于现行的消费以及现在为将来的消费所作的准备。……消费不可能被无限期地推迟下去。”要“预先消费”就得“举债支出”进行负储蓄,但是,只要消耗就会促进生产,哪怕是浪费也会致富。这种对消费作用的强调,促成了后工业社会新意识形态“物质主义(materialism)”的形成,即,不顾及资源承载力、不顾及后代人福利的畸形消费——高消费、炫耀消费和浪费消费。这种消费,对一国资源环境的掠夺是贪婪和疯狂的,且以其强大的感染力,促成资源难题全球泛滥。因此,“从全球变暖到物种灭绝,我们的消费者应对于地球的不幸承担巨大责任。”对资源更具破坏性的畸形消费意识仍来源于《通论》:“建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都可以起着增加财富的作用。”尽管,这些话是出于对那些固守经典理论的政治家的讽刺,但被相当数量的人所误解,以至于,西方社会的军备竞赛、频繁战争、浪费性政绩工程等都以此为理论根据。尽管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也从二战中得到了繁荣的好处,然而,破坏性消费对资源环境的摧毁却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强烈的短期意识是诱发资源问题快速升级的又一原因。凯恩斯在《通论》中坦言,他所陈述的思想及政策主张都是针对短期经济问题的,这无可厚非。然而,他在处理短期问题时往往把短期与长远、当代与后代的利益对立起来,所形成的策略通常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当代不顾后代人。例如,他认为古埃及的就业得益于金字塔的建造,中世纪就业得益于造教堂和做道场,为此他告诫道:如果“我们在为后代建造住房时,要是仔细考虑这样做对后代所增添的‘财务’负担,从而,我们就没有象埃及和中世纪那样简便的避免失业问题的方法了。我们就不得不接受失业的存在……”。他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在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去”,意思是说,既然到了那个时候,人们都会死掉,那么,经济事物的长期均衡状态就没有实际意义了。这种短视化的思想,既迎合西方政府政治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也与西方大众的人文价值观相弥合,因此,在实践中,消费上的吃光花光带动资本的极度扩张,必然衍生大量投入、大量消耗的增长模式。第三,单方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忽视生产源泉的管理可能对持久消费的制约。必然带来连锁负外部性的全球传递。西方发达国家接受凯恩斯刺激消费政策,带来了产业快速升级和信息化实现的良好效应。信息化似乎是减少甚至替代了资源的大量消耗,但事实上,支撑过度消费的产品加工和生产地点已经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并且,同时转移的还有以资源高投入、高耗费、高废弃物排放为特征的增长模式,由此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的负外部性在全球范围蔓延,留给其他国家乃至后代可发展的道路日益狭窄。 对于凯恩斯刺激消费政策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加尔布雷斯早有微辞,并指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虽然为改善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他们不能为解决当前困扰现代社会的经济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的确,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凯恩斯的刺激消费政策是以大量闲置资源为条件,在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稀缺情况下,不加节制使用,必然造成资源的不可持续。 相关图书《凯恩斯传》 图书信息 译者: 储英 / 相蓝欣 作者: (英)斯基德尔斯基 ISBN: 9787108024152 页数: 905 定价: 79 出版社: 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4-1 内容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同中国或者亚洲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他对印度的情况比较了解,因为这曾是大英帝国的版图,而且他在印度事务部做过短期的文官。他的第一本书是关于印度的金融问题,尽管他从未想过到印度去访问是写作这本书的必要条件。但是,他对中国的事情并不是一无所知。 他对中国金融的了解来源于他的朋友——汇丰洋行的董事查尔斯·艾迪斯爵士,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则通过另一个朋友,曾在中国服务过的英国领事官员阿吉·罗斯。 1912年,他在《经济学杂志》上撰文评一位中国学者的著作,这就是陈焕章撰写的《孔门理财学》(陈焕章是康有为的弟子,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泽注)。凯恩斯在这篇书评中指出中国学者很早就懂得“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译注)和“货币数量说”。他引用了明初叶子奇在1378年就提出的“价格下降,应当发行纸币;价格上升,应把纸币收回”。他对中国的人口数字大惑不解。他说,中国众多的人口显然是在近代产生的。中国人口从18世纪初的1亿上升到1842年的4.13亿。他发现在中国并没有发生西方世界的那种经济或自然条件的巨大变化。因此,中国人口的迅速发展令人无法解释。他担心“中国的黄金时代恐怕一去不复返,因为享受这个条件的人口太多”。 凯恩斯是作为一个货币经济学家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因而只有涉及中国的货币问题才让他感兴趣。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货币改革家。他设计的第一个货币计划是1910年的中国“金汇兑本位”计划。他不赞成在中国发行纸币,因为中国人的历史经验表明,纸币“将无可避免地带来经济不稳与最终的灾难。而且它将阻挠农村地区从实物贸易到货币贸易的过渡”。他建议“ 一种以白银为流通的货币,但以黄金为本位货币”。他认为中国不应当积累黄金,而应当在伦敦保留生息存款,在对外支付时可把这些存款转换为黄金。他举日本为例,说它把大多数的储备都转换成英国的国债券。凯恩斯的这个计划一直被锁在一个抽屉里,直到他去世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看,凯恩斯对W.S.杰文斯笔下的亚洲十分着迷。杰文斯把亚洲称为“贵金属的巨大储藏地和市场”,他还认为“东方产品的低廉价格引起了贵金属向东方的不断流动”,“从我们手上拿走了成百上千万的金砖。而这些金砖在西方放在那里毫无用处”。这种强烈的形象化描述在凯恩斯的脑子里触发了一个经济史的“货币”理论,把长时段的经济兴衰同黄金和白银的升降联系在一起。尽管西方的贵金属不断向亚洲流失,但由于亚洲人偏爱囤积贵金属而不使用之,所以他们仍然很贫穷。西欧则在16世纪充分利用从南美洲流入的金银,和在18世纪攫取的印度黄金财富开始了商业和工业革命。凯恩斯关于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也许就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产生的。1918年,中国又一次进入凯恩斯的视野。他反对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援引强加于中国的“庚子赔款”为先例。1937年,他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日本不愿放弃对中国的侵略时,中断与之的全部贸易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与了对中国发放贷款的讨论。总体而言,他确实是中国的一个朋友,不过他对中国知之甚少。 尽管凯恩斯的《和平的经济后果》已被译成中文,我并不知道他的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如何。凯恩斯本人留下来的凯恩斯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短期的就业理论。他把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设为“已知条件”,仅仅寻求保证对该社会的工业产品的足够的有效需求。因此,凯恩斯主义似乎同经济发展所涉及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经济发展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做大规模的改造。凯恩斯的弟子琼·罗宾逊和罗伊·哈罗德在凯恩斯经济学的结构里加上了长时段的发展视角:我不知道他们的理论对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思想有何影响。 凯恩斯理论也许对今日的中国没有多大用处,中国面临的是转型问题— —即摒弃低效率的国有经济,推进同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融合。然而, 假定政府是称职和诚实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凯恩斯政策能够通过为基础建设项目提供临时工作来帮助经济结构的转型——这就是人们过去所说的“公共工程”。在20年代的英国,老的出口工业被新型的消费品出口工业所取代,产生了大量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政府额外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够加快新型工业的发展步伐,最终能够吸收老的出口工业所丢弃的劳动力。英国一直没有采纳这个政策,但对一个总需求由于传统工业领域( 或社会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的工业领域)的失败而长期受压抑的经济来说,这个政策仍然有用。 90年代初,“华盛顿共识”似乎已经把凯恩斯主义彻底埋葬。但从那以后发生的大量事件某种程度上驳斥了90年代初的那种简单的思路。我在这里只需要指出日本和德国经济的长期停滞,1997—1998年间的亚洲金融崩溃以及2001年的华尔街股市的崩盘。这些事件尚不足以表明“资本主义已进入全面的危机”,但它们也显示出在很多领域里,经济潜力得不到发挥,经济状态十分不稳。凯恩斯如果还活着,对此一定有话要说。 凯恩斯的三个信条同今天特别有关系。 第一,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自由贸易鼓吹者。他认为,由于没有保障充分就业的国内政策,很多国家不得不过分依赖出口推动的发展方式,最终引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应。他写道,在推动一个国家同国际经济的融合过程中, “强有力的自我节制”是必要的。在中国快步奔向全球化的时刻,凯恩斯的这个警告是适宜的。 第二,他相信工商业活动受到无法降低的不确定性的制约。生意上的决定取决于长远预期,而对长远预期“不可能找到科学根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预测的概率”。这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市场的波动是一种特有的流行病。 最后,在汇率问题上经济学界至今似无定论。凯恩斯本人信任用国际协定来调节的固定汇率制。他经历了20年代和130年代的货币战,亲眼目睹了国家操纵汇率以达到贸易上的竞争优势的手段。他把英国在1921年的经济衰退归罪于东亚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因此,他必定会反对一个国家利用汇率偏低的货币来不断积累外汇储备以达到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的目的。他不厌其烦地指出,外汇储备不是为了囤积而是为了使用。因此我认为他一定会敦促中国多花少省。 正如我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中所说的,“只要这个世界有需要,凯恩斯的思想就会一直存在下去”。然而,一本凯恩斯的传记不可能只描述他的经济思想。正如他的夫人莉迪娅·卢波科娃用她那种带俄国腔的英语所说的,他“不仅仅是个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哲学。他在这些领域里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这些领域也对他思考经济学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影响。尽管经济学家都致力于“做至善的事情”,很少有人把伦理学当成一回事。经济学家们以为,只要能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就是对他们有好处。然而凯恩斯坚持认为,经济发展只有在当它能够使人们在道德上得到改善时,才算是正当的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学和伦理学应当携手并进。但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超出一定的标准时,经济学和伦理学就开始分道扬镳。今日的西方出现了失控的消费主义浪潮,文化和精神价值成了“酷爱金钱”的牺牲品。凯恩斯对此一定非常不快。 在哲学方面,凯恩斯是一位直觉主义者,相信人们对善与恶、真理与谬误、对与错的行为有直接的、先验的认知。这种直觉是在一个人的经验之外就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更加信奉的是康德主义而不是功利主义。他对艾萨克·牛顿的评价是: “他的直觉肌肉最强壮,最有韧性。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受到上天如此的厚爱。”这段话对凯恩斯也适用。他的朋友奥斯瓦尔德·福尔克怀疑他的脑子“是否真是典型的西方式的,抑或只是徒有虚表”。凯恩斯认为对任何问题的分析只是他的“思想结构的外表,而不是实 质”。这更像艺术家的头脑,而不是科学家的头脑。 从个性上看,凯恩斯具有审美家和管理人才的双重性格。他的情趣和爱好是唯美的:他的经济学佳作都有一种诗意。但这些艺术火花是为保卫受到威胁的社会秩序这个任务服务的。他常常愿意牺牲他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以换取他认为可以得到的东西。他在这方面的直觉十分敏锐。他意识到:“文明是少数几个人的个性和意志建立起来的一种单薄、脆弱的外壳。人们只能通过巧妙地制定和不择手段地维护规则和习俗来维持文明。”他之所以能够继续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他正是属于那“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和思想贡献给了捍卫“单薄、脆弱的”文明外壳的事业。 作者简介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1934年7月19日出生在中国哈尔滨一个俄籍犹太富商家庭,婴儿时就同父母一起被日本关东军拘押在日本一年。战后由于无法拿回在哈尔滨的巨大家产,移居英国,六十多年后才重新访问幼时的故园(2005年9月曾来华讲学)。 他的《凯恩斯传》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享誉国际学术界,并被英国女王封为勋爵。这本积三十年功力的著作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伦理学的一种应用,经济学家首先应该具有文化和道德观。
Theta值概述 期权的风险指标通常用希腊字母来表示,包括:delta值、gamma值、theta值、vega值、rho值等 Theta(θ)是用来测量时间变化对期权理论价值的影响。表示时间每经过一天,期权价值会损失多少。theta=期权价格变化/到期时间变化。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不论是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到期时间越长,期权的价值越高;随着时间的经过,期权价值则不断下降。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变动,即越来越少。 目录 1Theta值的计算公式 2Theta值的作用 3 Theta值的特点 4 Theta值在权证中含义 5影响Theta值大小的因素 6Theta值的案例分析 Theta值的计算公式 公式为:Theta=期权价格的变化/流逝时间的长短变化(passage of time)。(此处时间不是指距离到期日的时间长短) 一般用负来表示,以提醒期权持有者,时间是敌人。对于期权部位来说,期权多头的theta为负值,期权空头的theta为正值。负theta意味着部位随着时间的经过会损失价值。对期权买方来说,Theta为负数表示每天都在损失时间价值;正的Theta 意味着时间的流失对你的部位有利。对期权卖方来说,表示每天都在坐享时间价值的入。 举例来说,以6月 5日的收盘数据计算,国电JTB1的理论价格为9.337元,内在价值为9.31元,Theta值为-0.107,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持有国电 JTB1理论上大约每天损耗0.04分钱。值得一提的是,Theta一般都是负值,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权证的时间价值将减少。 Theta值的作用 衡量权证的时间价值的折损的速度。 Theta值的特点 Theta的数值通常为负值,其绝对值会随时间消逝而变大, 也就是说愈接近到期日,权证的时间价值消失的速度会愈快, 最后到期时权证的时间价值应等于0。 Theta值在权证中含义 随着权证的剩余期限的缩短,Theta的数值理论上会相对上升。也就是说,越临近到期日,时间值损耗得越快。尤其是临近到期日的价外权证,由于内在价值为零,其价值仅仅包含时间价值,因此时间值损耗非常厉害。投资者如果投资这样的权证,一旦看错方向,持有权证的成本是很高的。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时,投资者可以利用Theta值粗略计算继续持有权证的时间成本。Theta的数值越大,成本就越高。因此,在震荡行情中,长期持有权证,尤其是Theta数值较高的权证是不划算的。因为即使其他条件不变,投资者也将不断遭受权证时间价值损耗所带来的损失,临近到期的权证更是如此。因此,只有在趋势明朗时,投资者长期持有权证才较为划算。 影响Theta值大小的因素 Theta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期权的剩余期限的长短,而且还取决于标的物价格与协定价格的关系。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当期权处于平价时,其~heta的绝对值最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时间价值在期权处于平价时最大;而当期权处于实值或虚值时,尤其是期权处于极度实值或极度虚值时,其Theta的变化比较复杂。在一般情况下,对看涨期权来说,极度实值时的Theta的绝对值将大于极度虚值寸的Theta的绝对值;而对看跌期权来说,实值期权的Theta的绝对值通常将小于虚值期权的Theta的绝对值。特别是在看跌期权处于极度实值时,其Theta甚至为一正值。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Theta值的大小还与标的物价格的波动性有关,一般地说,波动性越小,Tbeta的绝对值也越小;反之亦然。 Theta值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飞机测量工具的例子 以飞机测量工具的例子为类比,Theta可以想像为燃料测量工具。它计量期权还有多长时间并将在什么时间耗尽“燃料”。 下图中的Theta价值包括平价、盈价和亏价看涨期权的价值。Theta告诉我们,期权的价值将一天天失去。例如还有60天到期的平价期权的Theta为0.0002126,这意味着每天期权价值失去0.0002126/0.0002=1.063点或1.063×12.50=13.28美元。人们注意到,非平价期权具有时间衰减线性比率。一个理由是期权时间价值相当小。时间衰减与期权交易策略产生的影响相比,前一影响是重要的。 Theta值
邮政国际汇款,是中国邮政开办国际汇款业务,包括汇出汇款和汇入汇款两部分。汇出汇款,指邮政外汇机构受国内发汇人委托,通过某种方式,支付一定金额给境外特定收汇人的业务;汇入汇款,指邮政外汇机构受境外合作机构的要求,通过某种方式,支付一定金额给境内特定收汇人的业务。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简介 中文全称: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 中文简称: 非洲法郎、西非法郎(FCFA) 进位换算:1XOF=100 centimes(分) 非洲法郎区目前包括西非经货联盟的8个成员国(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及多哥)与中非经货共同体的6个成员国(喀麦隆、中非、刚果、加蓬、赤道几内亚与乍得)以及科摩罗。西非经货联盟的统一货币称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简称为西非法郎(FCFA)。 法国银行和西非有关各国银行是西非法郎的共同发行部门。西非法郎是法国和西非8国之间金融、经济合作的重要工具。1960年新的法国法郎开始流通使用,一个新法郎兑换50个西非法郎,直到1994年1日12日西非法郎贬值时。 为保证西非法郎的价值稳定和与法国法郎的可兑换性,法国财政部为其开设了专门帐户。这样法国财政部就起到了联邦银行的作用。法国对西非法郎的发行严格保护。1994年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成立,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和西非开发银行成为该联盟的有自主权的专门金融机构。 西非法郎和法国法郎的历史和法国弁弃法郎而使用欧元的现状,使得西非法郎和法国法郎的100:1的固定比价现在也演变成为西非法郎和欧元的 656:1的固定比价了。近期一盎司黄金价格约为219876.32西非法郎;1欧元兑换656西非法郎;1美元兑换548.32西非法郎;1瑞士法郎兑挨426.99西非法郎(上面所说近期金价及欧元、美元、瑞士法郎与西非法郎的比价仅供参考,以当日银行牌价为准)。由于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对欧元,美元对西非法郎的汇率比价下跌己成定局。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的汇率 西非法郎和欧元的汇率,是西非法郎兑换欧元时的比价或者反过来说也是欧元兑换西非法郎时的比价。汇率分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自由定价等三种。这三种形式,那种为好各有说法。在欧盟各国货币未统一之前,法国法郎和西非法郎的汇率是固定的,即一个法国法郎兑换100个西非法郎是不变的。欧盟各成员国统一货币共同使用欧元后,欧元和西非法郎的汇率仍保持固定不变,即一个欧元兑换656西非法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协定确认了货币的金本位标准。各国货币的发行以本国的黄金储备量为根据,对汇率的裁定也以金价为准。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的建立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是根据一系列经济和金融协定建立的,法国曾通过这些协定对它的殖民地实施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属殖民地都把它们自己的货币以平价牢牢与法国法郎挂钩。战后,货币体制大为简化,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货币合并为一种单一货币,称为法属太平洋殖民地法郎(CFP),其余所有国家(绝大部分在非洲)的货币合并为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这两种货币都能以固定的平价自由兑换成法国法郎。各参加国的中央银行在法国财政部设立了“业务帐户”,把它们的大部分外汇存入该帐户。如有必要,可对此帐户进行透支,这些规定保证了货币的可兑换性。这一体制允许资本在该法郎区流动,并通过制定共同的贸易和金融政策,鼓励扩大国际贸易。这些原则至今仍通行于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区。 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区最引入注目的特点是40多年来与法国法郎的汇率一直没有变动。战后立即出现了一些早期的不稳定因素,那时的汇率被确定为0.5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兑换1法国法郎。1968年,法国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新法郎,规定每100旧法郎兑换1新法郎;而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的价值则保持不变,因此,汇率变成50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兑换1新法郎,并一直保持到1992年。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变化,反映了世界这个地区经历的政治和经济动荡。首先,成员国的数量有所变化。在头30年中,几个国家——主要是与别国不相邻的国家(如马达加斯加和吉布提)脱离了该法郎区,建立了独立的货币或采用法国法郎。然而到80年代,成员国数量有所回升,这是因为马里在脱离 22年后于1984年重新加入,赤道几内亚也在1985年成为该法郎区第一个与法国没有殖民联系(甚至没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的成员国。自那以后,该区横跨中、西非赤道地区的13个成员国形成了一个连成一片的集团。(第14个与法国法郎挂钩的国家是科摩罗,它自己有独立的货币,以与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相同的比价与法国法郎固定在一起;此外,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也使用法属太平洋殖民地法郎,但与法国法郎的比价各不相同。)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这一体制越来越不依靠法国。各成员国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相继取得独立,重要的“非洲化”改革也于1974年完成。这些改革加强了各成员国对中央银行的控制,同时保留了由法国任命的中央银行总裁的参与权。作为对这些变化的反映,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的殖民地货币概念被废止。今天,有两种不相干的货币人们都称之为CFA法郎,但其全称已发生变化。西非的7个成员国——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使用的货币称之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它们已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组织——西非货币联盟,并授权一个共同的中央银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指导货币政策。中非6 个成员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和加蓬——使用的货币称之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并建立了它们自己的中央银行——中部非洲国家银行。 随着这些政治和制度的变化,经济多样化的程度日益增加。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该法郎区与法国的国际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比例从近50%降到大约30%,但与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填补了大部分空白。在上述20年里,该地区出口中的食品和农业原料的份额,从75%降到不足50%,石油和其他矿产品填补了上述空白。9种不同的产品构成了13个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有7个国家的矿产品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5个国家的农业原料(棉花和木材)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80年代中期,只有两个国家主要出口食品:科特迪瓦出口可可,塞内加尔出口鱼。由于经济状况不同,人均产值变得十分悬殊,生产棉花的乍得,每年不足200美元,而石油丰富的加蓬每年则超过3000美元。 在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有三项基本机制控制货币的增长。第一,业务帐户透支要收取利息(按信贷平衡支付利息)。第二,业务帐户平衡低于规定目标时,要求有关中央银行采取限制信贷膨胀的政策。限制措施要着重提高与中央银行进行票据再贴现的费用,并限制流入其他再贴现机构。强调再贴现既反映了国内金融市场的有限发育,也反映了银行储备必要条件的缺乏。为了实施限制信贷的规定,各中央银行业务帐户的盈余从理论上讲是在成员国之间分配的,余额归银行自己。第三,中央银行对各国公共部门的信贷,最高不得超过前一年财政收入的20%。这些规定虽未严格确定国内信贷总额增长的最高限额,但却是一项有力的金融纪律措施。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体制的运转 自80年代中期开始,货币区内各国的经济都严重和持续地恶化了,因此,人们在过去几年中,更加细致地研究了货币区协议的效能。由于受到货币即将贬值等谣言的影响,该区货币经常受到资本外逃等形式的投机性打击。有关国家最近已对此作出反应,在1992年夏举行的部长级和政府首脑级会议上,它们确定要加强而不是放弃这些协议。在这些会议上提出的值得注意的建议包括:建立政府间协调货币、财政和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理事会计划,以及促进地区间实际(不仅仅是货币)一体化的计划。如果该区域自身是根据经济状况而合理地组成的,那么这些努力从长期来看会获得成功。 分析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作用的一个方法,是看它是否符合成功的货币联盟所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包括下述因素: (1)工资和价格的灵活程度; (2)劳动力流动程度; (3)各国间在来自外部干扰的影响方面是否相似; (4)地区内的贸易额。所有这一切都具有积极的方面,但从经济角度上看,没有一条能说明货币区就是建立共同货币区域的必然方案。 实际上,整个世界经济都限制降低物价和工资的灵活性。如果价格和工资高度灵活,那么最合适的安排就是,通过固定汇率促进金融稳定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而把所需的各种调整留给各自的市场。对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区国家的研究表明,有一些迹象显示,在通货膨胀时期,实际工资的灵活性在下降;而在通货紧缩时期,又有未能降低名义工资的明显例子——特别是在公共部门。此外,当80年代中期咖啡价格猛跌一半时,整个地区对咖啡种植者支付的价格仍保持不变。 在该法郎区的一些地方,国家间劳动力的流动十分重要。最近的一项研究估计,1975年,在科特迪瓦的受雇人口中有25%是外国人,而劳动移民是与经济状况相联系的。这种形式的移民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失业工人向劳动位置相对多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这种移民,变动汇率也可能是恢复劳动市场平衡的一个可选择的办法。然而,由于该地区人口中心之间相距遥远,运输工具有限,以及一些成员国采取限制政策等,因此,把劳动移民作为对经济状况变化灵活反应措施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没有对某一国家造成冲击可能是认为调整汇率必要性不大的另一种原因。不幸的是,在80年代,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正是受到严重冲击的一个地区。这个时期的主要不利冲击是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这些国家出口的很多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下跌。但各种商品下跌的程度大不相同。从1980年到1990年,棕搁油、可可豆和铀下跌了50%或者更多;石油、鱼粉、磷酸盐岩、棉花和牛肉下跌了20%或不足20%,木材价格略有上升。如上所述,本地区各国的出口结构大不相同,因此,这种多样化的价格动向在贸易变化方面带来了相当大的差别。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的区内贸易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欧洲高度发展的区内贸易是欧洲货币联盟倡导者引证的关键论点之一:使用共同货币会减少联盟内进行交易的费用,贸易额越高,收益就越大。例如在1985—1987年间,法国国际贸易的57%是与欧共体其他成员国进行的。在同一时期,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只有7.5%的贸易是在该区内进行的。这一相当低的比例是由与限制劳动力流动相同的因素造成的。 将非共体法郎作为货币本位区 对该法郎区作用的另一个看法是,作为货币本位区它是否有意义。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把国家集团使用的共同货币与外部的支撑货币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并与支撑国进行积极的合作。这种固定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独立的中央银行,实施财政纪律和保持货币的可兑换性,带来了潜在的好处;但因失去了汇率这种调整的手段,也付出了潜在的代价。但总起来看,这种做法给该体制带来的好处更大一些。 该法郎区继续存在的关键是它实行的金融纪律和对金融政策的信任所带来的好处。在整个80年代,所有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接近或低于法国的通货膨胀率,这与非洲地区其他很多国家的高通货膨胀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该法郎区消费物价未加权的平均膨胀率为4.2%(1980—1989年),法国为6.5%。更重要的是,这种物价稳定是在没有付出长期经济增长明显代价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些国家的实际产出年平均增长率约2.5%,法国为2%,而其他非洲邻国则不足2%。这种简单的跨国比较并不表明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会使增长率降低,但它确实表明,该法郎区的成员国至少与他们的邻国(这些国家都有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干得同样出色。 判断该法郎区硬通货协定作用的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方法是,检查一下他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力度和稳定性。即使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成员国由于其他国家改变了汇率或受到贸易条件的冲击,它可能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在这方面,人们特别注意到少数几个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的例子:从1985年至1988年,科特迪瓦的货币升值36%;从1982年到1987年,喀麦隆也差不多升值36%。然而这种情况在整个时间内则倾向于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没有系统性的升值趋势。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5个国家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发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上。从1980年到1990年,只有喀麦隆出现了净升值(刚刚超过 10%);多哥贬值20%多,加蓬贬值10%,科特迪瓦和中非共和国则贬值3—4%。 这些数据并不表明在国际竞争方面没有问题。由于上面所说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实际汇率指数已经下降,在外贸方面,只维持在最初的水平上。所产生的巨大外贸赤字表明了严重的结构失衡。象80年代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大多数成员国的经常帐户赤字越来越多,耗尽了国外净资产,使它们再次要求重新安排外债的偿还期。但是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外来伤害引起的,而不是由金融上的失误造成的,所以用汇率的灵活性或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其他措施来解决,其可能性必然是有限的。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的前途未卜 西非法郎(FCFA)在经历了1993年贬值一倍的重创后,于1999年开始与欧元挂钩(固定比价为:1欧元=655.957 FCFA),从这时起,货币与金融学家即对FCFA的前景各持己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非洲事物的主管认为:通过对非洲经济指数的分析得出,FCFA正处于良好状态。西非中央银行行长也认为:FCFA将不会贬值。持相反见解的人士通过经济数字来阐述自己的观点:1993至2002年间,非洲人均收入明显减少,唯有贝宁保持了人均收入380 美元的原状和赤道几内亚略有增长。2004年,45%以上的人每天的生活水平不足1美元。更有甚者,象布基纳法索的众多穷人每天的生活水平不足 200FCFA。也就是说,非洲的减贫目标还远远未能实现,贫穷现象不但没减少,反呈猛增趋势。美元的疲软导致欧元涨势强劲,与欧元挂钩的FCFA也不断扶摇直上,实现货币增值36%-40%(与美元的比价)。 美元的下跌关系重大,其它货币经受着考验。此时,欧元是否贬值的议论在金融界此起彼伏,许多人表示了对欧元前景的担忧,力主欧元升值步伐减缓,否则,它不仅对FCFA区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将使欧元区陷入困境。 2003年11月,一缕曙光出现,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这改变了西非法郎的汇率状况。 关于FCFA的由来 下面简述FCFA的由来: FCFA即称“非洲法国殖民地法郎(Colonies francaises d’Afrique)”,1945年12月26日科摩洛岛和非洲法国殖民地货币诞生。1958年9月,几内亚退出。但货币名称的简写未变,而货币改换了名称。人们称FCFA 为“非洲法属共同体法郎(Communauté francaise d’Afrique)”。非洲各国相继独立后,出现了两个法郎区,各区对法郎的定义各异。在西非经货联盟内,人们称FCFA 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Communauté financière d’Afrique)”;而在中非中央银行各成员国内,人们称FCFA 为“中部非洲金融合作法郎(Coopération financière en Afrique centrale)”.
次贷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次贷危机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投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目录 1什么是第一危险赔偿方式 2第一危险赔偿方式举例 什么是第一危险赔偿方式 第一危险赔偿方式是财产保险在处理赔款中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把保险财产的价值分为实际上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价值和保险金额相等,可以算作十足投保;超过保险金额的第二部分价值,则认为完全没有投保。凡首先遭受保险事故的,在保险金额限度以内的任何一部分财产,保险人都认为是十足投保的,因而这种赔偿方式的特点,就是赔偿金额和损失金额相等,但以不超过保险金额为限。超过保险金额的损失部分,保险人不予赔偿。保险人只对第一危险责任部分承担赔偿责任,损失多少,赔偿多少。但要按分项投保、分项赔偿的原则,超过保险金额部分不能承担赔偿责任,由被保险人自行负责。应该说,这种赔偿方式对被保险人较为有利。当保险金额高于实际损失时,按实际损失赔偿;当保险金额低于实际损失时,按保险金额赔偿。总之,是就低不就高。 我国保险公司对于家庭财产保险采取第一危险赔偿方式。 服装、家具、家用电器、文化娱乐用品等室内保险财产,其赔偿处理原则是“第一危险赔偿方式,保险金额范围内的损失属于“第一危险”,超过保险额部分属于“ 第二危险”。即在不超过保险金额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按照出险的实际价值获得赔偿。如你投保家电,保额5000元,出险后,经过鉴定你实际损失2000元,那你获得赔偿金2000元;若你实际损失了8000元,你获得的赔偿则仍然是最高保额5000元。 第一危险赔偿方式举例 例标的价值10万,保额8万,此时保险人承担的风险限额8万即为第一危险,剩余的2万元风险限额由被保险人自留,称为第二危险。这里的第一、第二取的是承担责任顺序的意思,事故发生后由承担第一危险的首先承担责任。 保险价值10000元,保额8000元 第一危险赔偿方式实际业务的处理过程是: 1、首先确定保险财产的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2、然后保险人按照保险财产的重置价值和年折旧率计算赔偿(如房屋年折旧率为2%,其他财产为5%),以保险金额为最高限;或按照实际损失和损失当天的实际价值(即当天该地市场国家规定的商品牌价)计算赔偿,以保险金额为最高限。保险财产遭受损失后的残余部分,可以作价折旧给被保险人,并在赔款中扣除。 由于确定保险金额的方式不同,家庭财产保险的赔偿方式也不同。 (1)单一总保险金额制的赔款计算主要是使实际赔款控制在保险金额限度内。例如:某人投保家庭财产的保险金额为20000元,发生保险责任范围的保险事故后,经剔除折旧因素并扣减残值,保险财产的实际损失为26000元;由于保险金额为20000元,保险人支付20000元赔款后结案。 (2)分项总保险金额制方式下的赔款计算应该使实际赔款控制在分项保险金额和总保险金额限度内。例如某家庭财产保险单列明的总保险金额为20000元,其中家具保险金额10000元,家用电器保险金额7000元,衣物保险金额3000元;发生保险责任范围的保险事故后,经剔除折旧因素并扣减残值,保险财产的实际损失为:家具13000元、家用电器9000元、衣物2000元,总损失为24000元。由于保险金额为20000元,保险人实际赔款19000元(10000+70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