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什么是延期上限 2延期上限的数据分析 什么是延期上限 延期上限是上限与上限期权在期限上的组合,指的是买入一定期限的上限,同时卖出相同执行价格但期限不同的上限。其适用情况是套期者预期利率将会按照远期利率所隐含的方式上升,并且需要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利率进行套期。 延期上限的数据分析 设当前利率为5%,某套期者需要为今后第四至五年内的6个月短期利率进行套期,并且相信利率会按照远期利率隐含的方式上升。则他可买入5年期上限(X=5%,C=193bp),同时卖出3年期相同执行价格(X=5%,C=35bp),则前三年上限的头寸被相互抵消,只剩下与套期者利率风险暴露期间相符合的上限,同时套期者也有效地降低了套期成本(套期成本为193-35=158bp,,下降18%)。
“保兑仓”是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或仓储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银行向生产商(卖方)及其经销商(买方)提供的以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种金融服务。 通俗一点讲企业向合作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开出承兑汇票,且由合作银行承兑,收款人为企业的上游生产商,生产商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前开始向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若融资企业无法到期偿还银行敞口,则上游生产商负责回购质押货物。 在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购买商向银行申请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 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购买商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 保兑仓融资基本程序 1.买方向银行缴存一定比例的承兑保证金 2.银行签发以卖方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 3.买方将银行承兑汇票交付卖方,要求提货 4.银行根据买方缴纳的保证金的一定比例签发提货单 5.卖方根据提货单向买方发货 6.买方实现销售后,再缴存保证金,重复以上流程 7.汇票到期后,由卖方支付承兑汇票与保证金之间的差额部分 保兑仓融资的优势 1.对生产商(卖方)而言,通过增强经销商的销售能力,解决了产品积压问题,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其次锁定销售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产业链竞争优势。再次无须向银行融资,降低了资金成本,同时也减少应收帐款的占用,保障了收款。 2.对经销商(买方)而言,银行为其提供了融资便利,解决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买方可以通过大批量的订货获得生产商给予的优惠价格,降低销售成本。而且对于销售季节性差异较大的产品,可以通过在淡季批量订货,旺季销售,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 3.对于银行而言,通过保兑仓的业务,能获取丰富的服务费及可能的汇票贴现费用,同时也掌握了提货权。 保兑仓融资的风险 1.对于生产商,其风险显然来于经销商的失信和销售不力。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如果买方缴付的保证金余额低于银行承兑汇票的金额时,即买方不能完全实现销售,则卖方就必须将承兑汇票于保证金的差额部分以现款支付给银行。 2.对于银行的风险,存在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合谋骗贷的可能。虽然经销商有向银行缴纳保证金,生产商对差额的担保,但对于最为重要的提货权目前是定义为物权还是债权的争议比较激烈。作为物权的话,银行就有无限追溯权和排他权,但如果作为债权,银行的保障力量就大大减弱,仅限于普通的债的请求权
图书版权 书 名: 金融海啸中那些人与事 作 者:巴曙松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ISBN: 9787543855816 开本: 16 定价: 28.00 元内容简介 全书共20万字,分成五篇,以一种类似拍照的方式,以金融危机中一些关键的人、关键的事为经纬,分别从房市、投行、银行、股市四个角度讲述与诠释次贷危机,揭示发生在这四个领域中的故事的借鉴意义,注重全球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的教训与借鉴。结尾为反思篇,阐述中国如何在此次金融海啸中趋利避害,谋得更大的全球话语权,从中崛起。作者简介 巴曙松,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还担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博士后流动站指导专家。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并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先后获“中国基金业10年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地方金融贡献奖”(2008年8月),被评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2007年4月,巴曙松研究员借调到香港工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编辑推荐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为金融业的研究提供了百年不遇的难得案例。巴曙松研究员同他的研究团队一道,从金融风暴中的关键人物与事件着手,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海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金融业是典型的PEOPLE’SBUSINESS,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不同的人士演绎着不同的喜怒哀乐,巴曙松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从这些人与事中,看到了全球金融业的重构趋势,反思了其对中国金融业的挑战与机遇。 ——肖遂宁(深圳发展银行行长) “危乎机乎,且行且看”,“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巴曙松研究员的《金融海啸中的那些人和事》在分析当前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啸的过程中,又让我们重温了古老的东方智慧。 ——吴卫军(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合伙人)目录 引子无业的山姆大叔/001 第1章当大幕缓缓拉开/002 1.1最美好的年代/002 1.2次级贷款使用说明书/006 1.3大泡泡破了/014 房市篇 第2章金融海啸之房市泡沫/018 2.1房地产行业是美国的命脉/018 2.2美国特色房地产金融业/019 2.3房市过山车,引发惊天危机/020 2.4不得不说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024 关键人物一:华尔街炼狱之落马“两房”CEO ——丹尼尔?马德和理查德?塞伦/032 第3章酝酿危机的温床/037 3.1危机蔓延:全球房市跌入谷底/037 3.2借鉴之辩:日本走过的道路/045 结语/048 投行篇 第4章投行遭遇滑铁卢/054 4.1投行的黄昏/054 4.2“雷曼现象”——危机的全面爆发/060 4.3传统的华尔街模式投行时代一去不复返/068 4.4投行如何走向未来?/071 关键人物二:落难的CEO——斯坦利?奥尼尔/076 关键人物三:“飘摇的”保尔森/079 银行篇 第5章“前赴后继”的次贷牺牲品/088 5.1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主角/088 5.2以史为鉴/098 结语/107 第6章唇亡齿寒的全球银行业/109 6.1全球金融业“连坐”/109 6.2老师出了问题,学生应当如何办/115 关键人物四:希望不是没有暴露的华尔街裸泳者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尽显掌舵人价值/117 股市篇 第7章遭到黑色风暴袭击的美国股市/124 7.1烽烟四起的美国股市/124 7.2越演越烈的救市方案和愈走愈低的美国股市/127 7.3流逝的崩盘岁月留给我们的启示/132 关键人物五:股神巴菲特与金融大鳄索罗斯/141 第8章全世界行情的“拐点”/149 8.1“黑色星期一”再现/149 8.2冰岛之危/151 8.3次贷风暴至,汇丰长淌血/153 8.410月,金融海啸爆发/155 8.5全球“长期繁荣”的结束/158 8.6实质:全球经济的“去杠杆”过程/159 关键人物六:控诉格林斯潘:央行艺术家成危机元凶?/161 关键人物七:风暴中的联储掌门人——伯南克/165 反思篇 第9章看到危险,更要看到机会/172 9.1从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172 9.2危机产生的根源/176 9.3金融海啸的影响及传导渠道/181 9.4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程度远大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85 9.5看到风险,更要看到机会/189 尾声经历危机洗礼的中国,崛起的步伐会更稳健/195 参考文献/196 大事记/204 2007年/204 2008年/207 后记/214 ……
台湾银行业 目录 1、 台湾银行业发展简史 2、 台湾银行业银行种类 3、 台湾银行业银行机构特点 4、 台湾银行业资金来源运用 5、 台湾银行业动向 台湾银行业(banking in Taiwan) 台湾银行业发展简史 ...... 台湾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1949年以前台湾省原有的经过改组的金融机构和国民党1949年从大陆撤至台湾的官僚金融机构混合组成。 台湾在清朝已有银行萌芽,即民间的银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有了买办性质的“妈振馆”及外国银行的代理店。现代银行是自日本占据台湾以后才出现的。1895年5月,日军登陆基隆,9月日本大阪中立银行在基隆设立出张所”,1897年公布《台湾银行法》,设立“株式会社台湾银行”。这是日本踞台时的金融中心。抗战胜利时,台湾共有7家银行:台湾银行、台湾储蓄银行、彰化银行、台湾商工银行、华南银行、三和银行、日本劝业银行台湾分行。另有1家台湾产业金库,未列入银行范畴以后的台湾金融机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1945年底至1949年底,台湾当局接收改组日本占领时期的金融机构,构成仍以台湾银行为金融中心的该地区金融体系,与大陆金融机构无密切关系。②1950年初至1959年底。国民党撤到台湾初期,官僚金融机构也先后撤至台湾。为安定台湾的金融,限制增设银行,除中心信托局外,迁台银行均未正式对外营业,因而仍以台湾原有的银行为主体。③1959年以后,为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迁台的金融机构先后复业,台湾当局陆续放松增设新银行及对外国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逐渐形成了以台湾中心银行”为金融中心的金融体系,主管机关为台湾“中心银行”与台湾“财政部”。1946年,台湾地区金融体系总分支机构为452个,到1990年9月增至2693个。 台湾银行业银行种类 按照台湾银行法的规定,除台湾“中心银行”外可分为: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专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 中心银行:台湾“中心银行”复业前大部分有关业务均委托给台湾银行代理,1961年7月1日复业后主要任务是领导台湾地区金融,促进金融稳定,健全银行制度,维护币值稳定,协助经济发展其业务是“调节金融、调度外汇、发行货币、经理国库”。调节金融的主要手段有利率政策、存款预备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和选择性信用治理等。 商业银行:以收受支款存款、供给短期信用为主要业务的银行。主要有:①一般银行,包括中小企业银行以外的专业银行及各合作金库,是台湾银行业的主体:②外国银行在台分行,但不得在台附设储蓄部,并被限制收受的存款额,因此其经营业务的范围比台湾本地商业银行狭窄得多。虽然财金当局对其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有所放宽,其业务营运量增加较快,但占台湾银行业的比重很小。 储蓄银行:以收受存款及发行金融债券方式吸收国民储蓄,供给中期及长期信用的银行,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及各银行附设的储蓄部。 专业银行:为便利商业信用的供给而设立或指定的银行,大致可分为:①工业银行,主要任务是供给工矿、交通及其他公用事业所需要的中、长期信用,如交通银行;②农业银行,主要任务是调节农村金融及供给农林、牧渔生产及有关事业所需信用,如台湾土地银行等;③输出入银行,主要任务是供给中、长期信用,协助拓展外销及输入工业所必需的设备与原料,如国际商业银行、输出入银行;④中小企业银行,以供给中小企业中、长期信用,协助其改善生产设备、财务结构及健全经营治理为主要任务,如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等;⑤不动产信用银行,以与供给业务范围有关的中、长期信用为主要任务,如土地银行;⑥国民银行,供给地方信用的专业银行。 信托投资公司:以受托人的地位,按照特定目的,收受、经理及运用信托资金与经理信托财产,或以投资中间人的地位,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特定投资金融机构。包括各类信托投资公司、各银行附设的信托部、中华开发信托公司。 按照银行法的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与储蓄银行,均不得办理支票存款业务。 台湾银行业银行机构特点 ①银行机构的组成原则上采取全台湾地区性分支银行制度; ②银行大都采取综合经营,甚至专业银行亦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各类银行业务之间有所交叉; ③主要银行多为公营。 台湾16家当地一般银行,民营只有4家,而其中国际商业银行官股所占比例很高。民营中小企业银行总行有7家,均属地方性银行,总资产额尚不及一家公营中小企业银行。民营银行占优势的只有信托投资公司,不但总家数较公营多,资产总额也超过公营的几倍。 台湾银行业资金来源运用 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有企业及个人存款、政府存款国外负债对“中心银行”负债、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等。大多数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都是以存款为其主要来源,以企业及个人存款比重最大,约占60%左右银行资金运用主要有国外资产放款、证券投资、对“中心银行”债权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库存现金等。其中以放款所占比重最大,最高曾达77%,资金分配主要为公营事业、大企业与生产事业。 台湾银行业动向 台湾金融机构一直以公营银行为主,在50年代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和发展出口导向经济过程中,为配合台湾当局的经济发展目标及各项经济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官办银行自身的弊端,如缺乏效率和竞争力、缺乏弹性等逐渐暴露,以致无法配合经济自由化发展的新需要,为此于1989年7月17日公布实施银行法部分条文修正案,以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修正重点包括开放民营银行的设立,放宽银行业务限制,废除利率管制等。台湾当局继续开放外商银行在台增设分支机构,放宽来台湾设立分行标准,并准许经营证券及承销业务。台湾当局也鼓励本地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以扩大资金调度与运用效益。为配合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与之配合的金融政策还有如台湾“中心银行”调整外汇市场操作方式、修正证券交易法等。
分保赔款支出是指分入分保公司接受分入分保业务时,因保险标的发生损失向分出分保公司支付的应承担的赔款支出。 分保赔款支出的核算 “分保赔款支出”科目核算保险公司分入分保业务向分保分出人支付的应由其承担的赔款。该科目属损益类科目,借方登记应承担的分保赔款数,贷方登记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数,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分保赔款支出”科目应按险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 巴克莱银行网站:http://www.barclays.com/ 英文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英国最大商业银行之一,1862年成立,叫Barclay %26amp; Co. Ltd,1917年改用现名,总行设在伦敦。1998年总资产为3652亿美元。巴克莱银行是位于汇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之后的英国第三大银行公司。巴克莱银行在全球约60个国家经营业务,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巴克莱银行经营消费及公司银行、信用卡、抵押贷款、代管、及租赁业务,此外还提供私人银行业务。 公司业绩:1999年营业收入21,573.0百万美元。2000年前半年,巴克莱银行的税前营业收入达到了八亿四百二十万英镑,股票总价值是二十亿英镑,一层资本率是8.0%。 公司业务:巴克莱银行通过银行网点、自动取款机、电话、互联网向英国的个人客户和小型商业部门、非洲的一些集团公司提供一系列的服务。除此之外,巴克莱银行还为全世界富裕的人们提供财产治理服务,非凡是投资、资产评估、长期金融计划等业务。 公司规模:巴克莱银行以英国为中心,提供金融服务,主要业务是银行业及投资业。假如以资产来衡量,巴克莱银行是英国最大的金融银行之一。巴克莱银行在其他的许多国家设有分行,是一家影响巨大的跨国银行。巴克莱银行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业务范围覆盖到了60多个国家,包括所有的金融中心。到2000年6 月,巴克莱银行在全世界的雇员大约有70300名,其中的52300名在英国工作。 巴克莱银行发展历程 The Barclays Group is based in One Churchill Place, Canary Wharf 十七世纪晚期,尽管伦敦的街道上没有铺设黄金,但是伦敦城中满是银行家,为皇家和商人提供资金。其中的一家这样的企业是John Freame和他的合作者Thomas Gould创立的,位置在伦敦的Lombard大街。“巴克莱”的名字是1736年以John Freame的女婿James Barclay命名的。 私人银行业务在18世纪变得非常普遍,为顾客保管黄金,向有信誉的商人提供贷款。到了90年代,这样的银行已经有了几百家。1896年,其中的20家银行合并成为新的股份制银行,因为家庭、业务、宗教关系而联系起来,新银行的负责人是Barclay。 新的银行共有182家支行,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存款共有600万英镑,在那时,这已经是很大的一笔钱了。通过兼并其他银行(包括1905年兼并的Bolithos银行,1916年兼并的United Counties银行),新的银行的营业网得到了迅速的扩展。 1918年,巴克莱银行与伦敦地区银行和西南银行合并,从而成为英国最大的五家银行之一。到1926年,以“巴克莱”命名的银行已经达到了1837家,其中的曼彻斯特联合银行在1940年开始独立经营。 1969年收购Martins银行是国内进行的最后一次收购活动,Martins银行是最后一家总部没有设在伦敦的银行,成立于1831年,1918年由伦敦的一家银行和利物浦的一家银行合并而来。 巴克莱银行在世界范围内业务的扩展是1925年开始的,三家拥有巴克莱银行股份的银行进行了合并,这三家银行是:殖民银行、英国-埃及银行、南非国家银行。新的巴克莱银行的业务活动主要在非洲、中东地区和西印度地区开展。1954年,银行的名称更改为巴克莱银行DCO以适应变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 1981年,巴克莱银行成为华盛顿担保和交易数目最大的外国银行,提高了在纽约的市场份额。1986年8月,巴克莱银行成为在东京股市上市的第一家英国银行,1986年9月,巴克莱银行的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1986年成立的投资银行BZW银行加速了巴克莱银行的国际发展。这之后,有着9年历史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并。1997年,巴克莱银行进行了重组,BZW银行的大部分部门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巴克莱资本银行。 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坚持发展业务,从而满足现代经济工业提出的挑战。巴克莱资本银行将发展先进的服务措施,做到使顾客高度的满足。 巴克莱银行的主要业务 拥有超过300年历史和专业银行知识,巴克莱银行的主要业务集中于以下6个方面: 英国银行业务,为超过1, 400万名个人顾客和76.2万家公司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 巴克莱信用卡,是最大的全球信用卡发行公司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大约1,500万名用户。 巴克莱资本,是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为大型公司、机构和政府客户提供融资和风险治理解决方案。 巴克莱全球投资者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经营者之一,也是领先的投资治理产品和服务供给商。 巴克莱财富治理公司,治理着超过740亿英镑的客户基金 国际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为遍及加勒比海、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非洲和中东的公司客户提供一系列银行服务。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治理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治理: 1、风险治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巴克莱银行风险治理的特点之一是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基本的职责分工贯穿于整个集团组织内部。具体分工如下: ◇ 董事会需要治理保持一个合适的内部控制系统,并检查它的有效性;批准风险偏好,并监控相对于偏好的集团风险轮廓(Risk Profile)。 ◇ 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治理其业务条线的风险。 ◇ 在集团首席执行官和集团财务总监的授权下,风险总监负责有效地进行风险治理和控制。 ◇ 分类风险主管和他们的团队负责建立风险控制框架,并进行风险监控。 ◇ 在业务风险主管的治理下,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和治理他们总体的业务风险,并实施正确的控制。 ◇ 内部审计负责独立地对风险治理和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检查。 此外,在巴克莱银行内部还有许多专业委员会来负责相应的风险治理职责。 2、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强化经济资本应用 风险偏好是巴克莱银行选择的平衡收益与风险的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巴克莱银行内部使用。确立集团和各业务条线的风险偏好,建立风险偏好体系,首先能够保证集团的业绩表现;其次,能够识别无用的风险容量,提高盈利能力;再次,能够提升治理信心,统筹考虑集团的整体风险轮廓;最后,能帮助高级治理层提高不同业务风险程度的控制和协调。 巴克莱银行确立风险偏好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并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而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 风险偏好体系为每个业务条线配置风险容量提供了基准。巴克莱银行的风险偏好体系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通过两个方面的观察设定来进行实施。一个是收益波动(Earnings Volatility)。在战略规划的偏好设定下(包括分红保证以及保证巴克莱银行在极端环境下的评级水平),考虑每年的猜测财务表现的潜在波动。在巴克莱银行内部,一般采用四个较有代表性的水平来对其资产组合进行分析。(1)预期表现水平,这主要是根据多年历史数据来度量的平均损失水平。(2)中度压力水平(即不经常发生的情况,如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下的损失。(3)严重的压力水平(即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形)下的损失。(4)极端但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压力水平下的损失,这往往用来决定集团的经济资本。另一个方面是授权和规模(Mandate and Scale)。这主要是设定业务层面的授权和限额规模来保证单个的风险构成处于一种适当的平衡状态。通过设定限额来控制可能由组合集中度而造成的不可接受水平的损失,目的是将非预期损失控制在集团的可接受范围内。 3、建立规范统一的风险治理程序 巴克莱银行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了一套由五个步骤组成的风险治理程序,所有风险统一按照此套程序进行治理。 (1)指导(Direct):主要包括理解实现集团战略的主要风险,建立风险偏好体系,沟通建立包括职责、权限和要害控制的风险治理框架。 (2)评估(Assess):包括建立识别和分析业务风险的程序,批准和实施计量和报告的标准以及方法。 (3)控制(Control):建立要害控制程序和操作,包括限额结构、资本补充标准和报告要求;监控控制的进展、风险的动向和限额;提供与偏好或控制相背离的早期预警;确保风险治理的操作和条件与业务环境相符合。 (4)报告(Report):解释和报告风险暴露、风险集中度以及风险承担的结果;解释和报告风险的敏感性和要害风险指标;与外部群体的交流。 (5)治理和分析(Manage and Challenge):检查和分析集团总体风险轮廓的各个方面,评估新的风险与收益机遇,建议优化集团总体的风险轮廓,检查分析风险治理的操作实践。 4、严格按照风险治理程序,科学有效地对各类风险进行治理 虽然巴克莱银行对其内部风险的分类已经超过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要求,并为各类风险配置经济资本,但对于巴克莱银行来讲,对三大风险的治理仍是其主要任务。在规范统一的风险治理程序指导下,巴克莱银行对三大风险的治理卓有成效。 信用风险仍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治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治理程序和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治理。利用自己的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对于内部评级,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自己内部开发的模型来进行。当然,巴克莱也采用了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不过这些工具在引入前都要经过相关的验证。 对于市场风险来讲,巴克莱银行将市场风险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交易市场风险、资产和负债风险、其它市场风险。在巴克莱银行内部,风险治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类型市场风险的风险偏好;市场风险总监负责市场风险的整体控制,并在风险总监和风险监控委员会的授权下,在市场风险偏好范围内设定限额治理体系。市场风险总监的工作由专门的市场风险治理团队和业务条线的风险治理部门来支持协助。天天都要形成一份巴克莱银行整体市场风险的报告,主要是相对于许可限额的风险暴露。另外,业务条线的负责人在业务条线风险治理部门的协助下,负责与其业务相关的所有市场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治理。同时,业务条线还要考虑与业务相关的流动性风险。 巴克莱银行在市场风险治理方面采用了日在险价值(Daily Value at Risk)、压力测试、年在险收益(Annual Earnings at Risk)和经济资本等方法和技术。DVaR采用历史模拟法,利用两年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同时利用返回检验(Back-testing)方法进行校验。 AEaR主要度量年收益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置信区间为99%,时间跨度为一年,主要用来度量结构性利率风险和结构资产治理风险。 对于操作风险来讲,巴克莱银行已经建立了集团范围内的操作风险治理体系,并在所有风险识别的重要区域设立了最低控制要求。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和治理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风险事件数据的收集与报告、报告、以及经济资本配置四个方面。在风险评估中普遍采用了情景分析和自我评估技术来作为风险识别和评估监控能力和控制有效性的工具。在风险事件数据的收集与报告中,巴克莱银行建立了一套标准的程序用来收集、评估、分析、报告整个集团范围内的风险事件。另外,巴克莱银行还利用了一个外部的公共风险事件数据库来支持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对于经济资本的配置,巴克莱银行是采用历史数据来进行估算的。 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1、强化分工,在风险治理部门建立分类风险治理团队 在巴克莱银行内部风险治理分工比较明确,风险治理部门中设有专门的风险治理团队负责分类风险的治理,职能团队与业务条线职责界定清楚,有利于风险治理的高效运作。目前,部分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治理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的治理,风险治理部门的内部设置没有按照风险的分类进行设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治理在风险治理部门内部并没有设置功能性的专业团队来进行指导和监控,这不利于对各类风险在集团层面的监控和协调。 2、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风险限额治理,强化经济资本运用 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治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治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这也是国际活跃银行风险治理成功的普遍经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启动了此方面的相关工作,但与国际活跃银行的成熟做法还有些差距,还应继续深化此方面的工作,科学设定集团和各业务条线的风险偏好,确立相应的限额治理体系,根据要求为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条线配置经济资本,并结合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 3、树立资产组合治理理念,对资产进行初步的组合治理 通过国际活跃银行的风险治理可以看出风险治理的三个层次,最底层的是业务品种的风险治理,中间层面是风险种类的职能风险治理,最高层面是资产组合的风险治理。对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组合的风险进行治理,从资产组合层面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是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最终目标,它有助于解决商业银行风险集中度等问题,降低银行的整体风险,节约经济资本。积极主动的资产组合治理是商业银行的成熟表现,在此环境下,符合资产组合要求的业务才会获准许可,同样,随着资产组合的变化,当资产组合与设定风险偏好不相符合时,也要通过市场不断进行调整,使其最终保持与风险偏好相一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普遍处在单项资产的风险评估阶段,还没有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从整个资产组合的层面进行考虑。当然,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组合的风险治理不仅需要对银行总体资产组合损失分布曲线的拟合,高级内部评级法以及先进的贷款定价等技术条件,还需要相应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比如,对于信贷资产而言,国内缺乏贷款的二级市场,就不能实现对信贷资产组合的灵活快捷调整。因此,目前资产组合治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实现的,不过加强资产组合的限额治理,实施以限额控制为核心的组合治理是商业银行逐步走向资产组合治理的前奏。 4、借鉴成熟的市场风险治理经验,加强市场风险治理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在巴克莱银行内部是一个投资银行部门,专门负责交易市场风险。巴克莱银行近年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巴克莱资本业务的快速稳健拓展。同样,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除了零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治理业务也都是银行利润的新的增长点。这两项业务的开展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风险治理能力,就目前的国内金融环境来讲,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衍生产品的推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的建立都为国内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平台。国内商业银行应及早加强市场风险治理方面的工作,组建专业的市场风险治理团队,学习先进的市场风险治理技术,开发或引进先进的市场风险治理系统,为资本市场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重视国家风险,加强国家风险治理研究 国家风险对商业银行安全的重要性已经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充分显现。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快速拓展,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不仅考虑贷款对象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要考虑其国家风险,国家风险对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治理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在巴克莱银行内部有专门的国家风险研究团队,每个重要的国家都有专门的国家风险经理具体负责,而且经过验证构建了自己的国家风险评级模型,并开发了专门的内部国家风险评级系统,该系统与信用风险治理系统整合在一起,任何跨境的交易都会提交给该系统,产生相应的评级和相应的经济资本配置要求,评级越低,要求配置的经济资本越高。虽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所涉及的境外业务相对于国际活跃银行还比较少,但从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应该及早着手此方面的研究预备工作,逐步将国家风险纳入自己的全面风险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内部国家风险评级模型和系统,合理设定国家风险限额和国别限制,为相关业务的拓展提供支持。 6、强化IT系统的规划整合,增强系统的实时性 风险治理的高效运作离不开IT系统的支持。加强IT系统的规划整合,增强系统的实时性益处有三:一是能够使风险治理部门迅速对所有业务条线和部门的风险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控制、报告。二是能够加强对分行风险的整体控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分行普遍还是以利润中心的形式存在,IT系统规划整合后,只要分行前台部门的交易一经产生,就会传到总行的治理系统内,并且实时更新,与治理信息系统相连接产生一系列的报告,保证交易数据及时转化为治理数据。三是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快速拓展。对于新开设的分行而言,只要接入系统就马上可以营业,分行的一切业务活动和风险都能把握在总行层面,可实现由过去的分行定期向总行进行汇报,变为总行定期向分行发送报表,分行进行确认。
马达加斯加法郎简介 马达加斯加法郎于2004年经历冲击,贬值超过一半,从而引发严重通胀。2005年一月一日马达加斯加阿里亚里 (Malagasy Ariary,MGA)取代之前的法郎,兑换率为0.2阿里亚里等于1马达加斯加法郎。2005年五月通胀率上升,引起骚乱,不过之后物价回落,局势渐趋稳定。 马达加斯加法郎由马达加斯加中央银行发行。 马达加斯加原为法属非洲殖民地,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独立前后的一段时期使用的货币为“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自1962年11月1日起, 改用“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成为法郎区国家。1963年7月1日,马达加斯加发行自己的货币马达加斯加法郎(简写FMG),与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等值,1 法国法郎兑50马达加斯加法郎,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246.853马达加斯加法郎。 1967年7月1日,马达加斯加取消所有外汇管制,马达加斯加法郎外汇帐户也停止使用。1968年1月1日开始又逐渐恢复这些管制。1969年8月11 日,马达加斯加法郎随法国法郎贬值11.11%,新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277.71马达加斯加法郎。 1971年8月15日,美元实行自由浮动,马达加斯加法郎仿照法国法郎,也实行双重汇率,马达加斯加法郎的固定商业汇率适应于外贸交易,自由浮动金融汇率 则适用于其它交易。1971年12月22日美元贬值,官方汇率调整为1美元兑255.785马达加斯加法郎,含金量不变,此汇率也适用于商业汇率。 1973年2月13日,美元再度贬值,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230.207马达加斯加法郎,含金量仍然未变,同年5月22日马达加斯加政府宣布退出法郎 区,但其货币仍与法国法郎维持以往的关系。1973年6月12日,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中央银行成立(1976年改称马达加斯加中央银行),7月、日开始营业, 定出对法国法郎的买卖价格,1法国法郎兑49.75(买入价)/50.25(卖出价)马达加斯加法郎,取消过去的1法国法郎兑50马达加斯加法郎的单一汇价。 1973年8月6日,马达加斯加取消双重汇率制,所有外汇交易均按贸易法郎结算。 1982年4月2日,马达加斯加法郎不再钉住法国法郎,改与一揽于货币挂钩,根据1美元兑303.21马达加斯加法郎的汇率,中央银行每日定出马达加斯加法郎对外币的汇率。 马达加斯加法郎币值与换算 纸币有500、1000、5000、10000马达加斯加法郎 铸币有1、2、5、10、50和100马达加斯加法郎和5、10、20、50分 1法郎等于100生丁(Centimes) 马达加斯加法郎样币 马达加斯加法郎铸币 马达加斯加法郎铸币
郑荣禄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太平,是隶属于国务院的国有金融保险集团,原名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金融保险控股集团公司,2009年6月启用“中国太平”新名。 “中国太平”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929年创立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1年创立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1949年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 目前,中国太平共有各级营业机构1188家。其中,子公司20家,省级分公司和子公司直属分公司125家,其他各级分支机构1043家;经营区域遍及中国内地、港澳、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截至2009年7月,中国太平全集团总资产逾1000亿元人民币,管理资产近1300亿元,客户近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