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建议和条目“327”国债期货风波合并“327”国债期货事件,又称为“中国的巴林事件”。定义“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为240亿,1995年6月到期兑付,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但财政部是否对之实行保值贴补,并不确定。事件过程1995年2月后,“327”国债期货价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间徘徊,但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不会贴息,坚决做空,而其对手方中经开则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种上联合做空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抢先得知“327”贴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为做多,使得“327”品种在一分钟内上涨2元,十分钟内上涨3.77元。做空主力万国证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履行交割义务,其亏损高达60多亿元。为维护自己利益,“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后,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事发当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教训现货市场不发达和市场机制不健全是该次事件的祸根。
记者获悉,随着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的交易规定及配套细则出炉,各家保险机构已经展开准备,期货公司也在积极对接服务,国债期货市场将迎来扩容。 明确参与国债期货规则 7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规定》,并同步修订《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办法》和《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 系列文件的发布,统一了监管口径,完善了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规制体系,有利于扩大保险机构的选择权。 险资参与国债期货仅限于风险对冲、不得投机,多头合约价值不得超过组合净值的100%,构成了对保险资金的重要约束,体现了对保险机构放开国债期货衍生品交易的谨慎。 银保监会在文件中表示,将有序推进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市场交易,促进国债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同时,持续加强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完善信息系统,做好风险监测、识别和预警。 保险机构纷纷备战 在利率下行阶段,保险公司承受的利差损风险增加,这也是压制保险股股价的重要因素。 保险资金规模大、负债久期长,而国内长期资产品种少,几乎每家保险公司都存在资产负债久期缺口。 系列规则的发布,有利于丰富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对冲工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保险机构是市场上最大的国债现券持有者之一,一直盼望早日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记者从保险业内了解到,平安资产、中再资产、太平洋资产等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经行动起来,从投资、交易、风控等多条线展开准备。 平安资管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对国债期货业务的筹备已久,包括制度流程、风控体系、人员储备、系统建设、产品设计以及投资策略等方面都已有安排,以备为保险、银行等第三方机构客户提供各类定制化的服务。据悉,平安资管一直主张积极推动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业务,就此与相关监管机构积极沟通。 据了解,太平洋资产除了在研究、策略、系统以及仿真交易等方面积极准备外,还补充了多名国债期货相关的利率衍生品投资研究交易人员。 期货市场迎来扩容 南华期货固定收益分析师徐晨曦对记者表示,《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规定》主要对期货公司的资质、保险公司参与国债期货的方式、风控具体细则等内容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对于所选择的期货公司,除了监管评价要求以外,还要求成立5年以上、上季末净资本达到3亿元及以上,且净资本与公司风险资本准备的比例不低于150%等。该条主要是对于期货公司进行要求,规模大且成熟的期货公司往往会有更好的风控制度,并且更快帮助保险资金适应期货市场的波动。 徐晨曦表示,除了对期货公司有所要求外,对于参与市场的保险资金本身也是有明确规定的。文件各处都体现出对风控的重视,稳步开放国债期货市场,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也是对监管层关于金融防风险的呼应。 目前国内国债期货市场相比海外市场体量小很多,保险资金的参与能起到市场扩容的作用,提升国债期货的流动性。而保险机构作为大体量资金的参与者,以套保与风险对冲为目的入市后,将会进一步完善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其定价更为合理,从而促进市场走向成熟。
通货膨胀保护债对减低政府筹资成本的作用 理论上讲,由于相对于普通国债,通胀债为投资者提供了对未能预见到的通胀风险的补偿,因此,投资者相应要求的收益率也就应低一些。普通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中应该包括了当期资金的实际成本(真实利率部分)和投资者为保证资金收益不被上涨物价所侵蚀而要求的必要回报(通货膨胀预期部分)。但通货膨胀预期与若千年后实际通货膨胀率极有可能存在差距,因此,投资者势必要求为这种不确定性取得一定的补偿,这就是普通国债收益率中的通货膨胀风险溢价部分。由于通胀债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通胀风险,尽管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它在实际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息中也包含了普通国债收益率中通胀预期部分,但它不必再支付给投资者通胀风险溢价的部分。这也就是理论上通胀债能够为债券发行者节约的债务成本。Campbell和Shiller在1996年发表的“A Scorecard for Indexed Government Debt”一文中,曾使用通货膨胀和真实利率的历史数据,通过资产定价模型(CAPM)估算过在5年期国债中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在0.5一1个百分点。因此,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这部分额外成本是通胀债实际节约的发行成本,也是外国政府发行通胀债的最初的理论设计思路。如果在通胀债的存续期内,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发行时的预期,或是政府提高名义利率的时机快于物价的上涨,通胀债对于发行者来说,都能取得相对于同期限普通国债的成本优势。因此,有人认为,发行通胀保护债券可以提高政府抑制通胀的决心与力度。不过,从现阶段美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通胀债占的比例还很小,政府相应的利息支出还不足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中,由于通胀债收益率中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存在,又使通胀债相对于普通国债定价变低,缩小了通胀债与普通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别,提高了政府的发债成本。例如,美国2004年1月15日和7月15日发行的10年期通胀债的票面利率均为 2%,而2月17日、5月17日发行的相同期限普通国债的票面利率分别为4.755%和4.75%。2.75个百分点的平准通货膨胀率低于同期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Brian Sack和Robert Elsasser(2004年)估计,美国财政部截至2003年7月已经发行的22期通胀债中,只有1997年最初发行的三只通胀债为美财政部相对节省了债务成本约12亿美元,而以后发行的通胀债相对成本都高于普通债券,尤其是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发行的两期通胀债,由于流动性风险溢价在金融危机后的高企,通胀债的利息相对于普通国债更是多支出了17亿美元。在整个债务的存续期内,通胀债的全部相对成本则取决于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别。两人估算,1.7%以下的年通货膨胀率才能使通胀债保持与同期限普通国债同样的收益率水平。通货膨胀率每高0.01个百分点,通胀债相对成本将高出1.5亿美元。而按2.5%的年通货膨胀率计算,这22期1520亿美元本金额的通胀债相对成本将高出123亿美元。当然,政府的债务成本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投资者获得了超额回报。这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投资通胀债的综合回报有可能超过股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