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钢炮战法”,是指K线组合颇似处于发射状态的小钢炮。该方法适宜短线操作。 刚启动的板块龙头,在涨停第1天或连续涨停的第2天,尾市被巨单打开停板,盘面显示抛压很大。尽管抛压很大,但回落不超过3%。打开停板的次日,开盘后即下跌,但在2%左右止跌,随后放量上攻,几波段放量攀升。出现此种走势,一般可在放量上涨时介入,当日涨停的概率较大,短期收获颇丰。 分析 前日放量打开涨停板,说明市场抛压较大,次日回落居多。该回落而没有回落,或者在小幅回落后再次上涨,且能轻易上摸前收盘,说明上涨动力仍然充足。前日的放量打开涨停板,只能是意在洗盘;或者虽有人出货,但主庄家不认可目标,志在必得,仍要上涨。 实战注意事项: 1、必须用于板块龙头,且打开停板的次日,第1波涨幅达到3%以上,并且有效撑住,而后再次突破时,说明强势确立。如果贪图便宜,在趋势不明显时介入,可能吃套。 2、上涨不能太早,经过洗盘后,突破在中午收盘前比较可信,上涨太早只能当作反弹看待。 3、上涨要有力,上涨坡度较陡,显示出明晰的主力运作迹象,强势本色未改。
生平简介 拉尔夫·尼尔森·艾略特1920年,艾略特移居纽约,因为他的专长被美国政府所赏识,成为美国国际计画的一员,并于1924年被美国政府指派,至尼加拉瓜担任主会计长,负责重整 尼加拉瓜的财务(当时的尼加拉瓜还在美国的控制之下)。然而,到了次年,尼加拉瓜自美国独立,艾略特避居至瓜地马拉,并且在一家经营中美洲区域的铁路公司 担任财务主管,并负责审计及查帐的工作。此时(1926年),艾略特出版了2本书,其中一本与其本业有关,是《咖啡馆与自助餐馆之管理》 ,另一本则是《拉丁美洲之未来》 ,这本书不但分析了中美洲社会及经济等问题外,也提供了一些能使创造出中美洲经济稳定,进而富裕的方案,而这些新书也使得略艾特声名大噪。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艾略特出现了因感染阿米巴原虫而使消化系统受损疾病的征兆,而在1927年回美国休养。但在1929年病情加速恶化,迫使他必须卧病在床,甚至不得不进入医院疗养。虽然艾略特已进入58岁的中高龄,但因为天生以来所具有丰富的冒险精神及行动力,使他一点也不想因为疾病而退休,艾略特心中充满了焦虑感与急迫感,需要找到一些事情可以占领他的心,使他不受病痛的干扰。就在这个时候,艾略特就一头栽入了证券市场投资行为的研究之中。 艾略特在疗养期间收集了75年美国证券市场指数的资料,除了年线、月线、日线外,甚至是半小时线都加以详细研究。就在1934年5月,艾略特终于发现到, 在混沌的市场行为中,股价是以不同层次构成,并以波浪的型态,有规律的方式向前推进,而这个现象,则是由投资人的群众心理所造成。同年11月,艾略特与股市分析师查尔斯.柯林斯(Charles J.Collins)通信,而柯林斯也对艾略特的理论非常欣赏。 当时的美国股市是从1933年高点跌到1934年低点之后,重新激活行情,但在1935年第1季跌破了1934年的低点,此时,所有投资人及经济学家都惊 慌失措,认为美国股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就在跌势的最后一天,查尔斯接到来自艾略特的电报,语气坚定的告诉查尔斯,跌势不但已经结束了,而且还会走 一大波的多头行情,而之后数个月行情只证明了一件事,就是艾略特是对的。 艾略特不仅一举成名,查尔斯更为艾略特印制了名为「波浪理论」(The Wave Principle)的小册子。至此,艾略特就在一些投资期刊发表有关波浪理论的文章,并在1946年出版第2本波浪理论的专书《自然法则》 。而艾略特就在1948年病逝,结束其波澜万丈的一生。 大事年表 拉尔夫·尼尔森·艾略特1871年, 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出生在美国的堪萨斯州的玛丽斯维利镇,而后,全家向东搬迁了几百英里,到达伊利诺斯州的费里伯里,在那里艾略特度过了早期的孩提时代。 1880年末. 艾略特已经与他的父母和姐姐搬到德克萨斯州的圣按东尼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学会流利地读写西班牙语,并爱上墨西哥,年轻的时候, 艾略特曾经数次去墨西哥游览,而且实际上在15到16岁的时候生活在那里. 1891年, 艾略特在北美铁路兴盛的高潮中去墨西哥的铁路上工作.他被雇为巡道员、列车调度员、速记员、电报操作员和火车站管理人。 1896年,艾略特开始从事会计职业,专门发展出铁路会计。在随后的25年中,艾略特曾在几家股份公司供职,主要是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的公司中,其中的许多公司为美国人所有。在他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那个地方30年中,艾略特逐渐熟悉可所有阶层的人民。 50年出头的艾略特在纽约市有一处新营运基地,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保持着一张相当繁忙的时间表。 1902年或1903年的9月3日,艾略特与玛丽·伊丽莎白·菲兹帕特里克成婚。 1916年,艾略特回到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在随后的四年中,他曾经两次变换工作,研究了另两份工作,而且几次计划返回拉丁美洲。艾略特在这个时期主要目标是干他喜欢的工作,而且回到他度过了大部分成年生活的地方。艾略特再次决定专注某一行业,而且为了响应新流行的行业,他很快建立起第二中专长,当起了餐馆、自助餐厅和茶室的业务顾问,他显示出常有的活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他专业地位。 1925年,艾略特被雇用为中美洲国际铁路公司的总审计师,这是艾略特的最后一个专业职位。在此期间,艾略特写了一本176页的综合著作。名为《茶室与自助餐厅的管理》, 这是他早期杂志文章的延伸。这本书的出版宣布艾略特决意恢复作为餐馆管理专家的职业,因此他开始进行相应的规划。 1927年,艾略特发给美国国务院一份《拉丁美洲的未来》文件, 《拉丁美洲的未来》的主要意义在于揭示了这样一种见解,对于解决主要难点或困境这个目标来说,既吸收大量的细节,同时又纵观全局,这个发现并编撰波浪理论的必备能力。艾略特在致力于《拉丁美洲的未来》的同时结束了他在那个地区的职业生涯。 20世纪20年代,飙升牛市的波峰年,以及紧接着出现的历史上最惊人的熊市扣杀。这些事件点燃了艾略特的兴趣,他阅读了罗伯特·雷亚在1932年撰写的《道氏理论》 ,1932年,艾略特开始将他所有的注意力转向研究股票市场的行为。几年来,他通过研究经验证据,艰苦地揭开了股票市场行为的波浪理论,艾略特研究了复盖75年的股票市场行为的各种不同指数的年走势图,月走势图,日走势图,小时走势图。他从1932年10月5日开始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数据数列中构建了小时走势图,并从他在一家经纪行的交易室的价格带中收集的数值构建了半小时走势图。 1934年5月,就在他最后一次与死亡冲突的两个月之后,艾略特对总体市场行为的大量观察开始一同归结到了一套通用的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应用于股票价格平均指数的所有浪级的波浪运动。 1938年,艾略特潜心于波浪理论。 1939年.在《金融世界》 文章出版之后,艾略特还是深入撰写波浪理论的各个技术方面以及更加广泛预测的后续文章,他将波浪理论从市场的行为模式的详尽分类提升到了人类总体行为的广泛理论,这个理论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领域中独树一帜。 到20世纪40年代早期,艾略特已经建立起了他的概念,也就是人类情绪与活动的潮涨潮落遵循一种受自然法则支配的自然行进。 艾略特后来的《教育简报》根据他的论题进一步扩展,因为他有了新观察和新观念,这些论题包括“技术特征”、“交替”、“波浪后理论基础”、“持续期或时间要素”、“膨胀”“运动法则”以及“自然法则”。 1945年,艾略特写了最后一份《研判通讯》 ,并把剩下来的年景和1946年的头5个月花在他显然认为是自己的权威著作上,即《自然法则——宇宙奥秘》 。这部专论包括了艾略特关于波浪理论的所有想法。 1948年1月15日,艾略特因慢性心肌炎与世长辞。[1]
基本介绍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精明的投资人,都不可避免的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如买进的时机不对,或者买摊平操作法进价格高了等。因此,有经验的股票投资者都必定会摒弃赌徒心理,讲求逐步操作,即任何买卖进出都不用尽全部财力,以便下档摊平,或上档加码。 摊平操作法是指投资人在买进股票后,由于股价下跌,使得手中持股形成亏本状态,当股价跌落一段时间后,投资人以低价再买进一些以便匀低成本的操作方式。其实质是降低平均成本,由于股票的底部很难确定,所以这是一种扩大亏损的被动操作法。该方法试图回避证券操作中最重要的一项条件:正确的判断能力,而这是回避不了的,投资者获利必须有较正确的判断做基础。 具体分类 摊平操作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1、逐次平均买进摊平法 逐次平均买进摊平法,即将要投入股票的资金分成三部分。第一次买进全部资产的三分之一;第二次再买进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一最后买进,这种方法不论行情上下,都不冒太大的风险。 2、加倍买进摊平法 加倍买进摊平法有二段式和三段式两种。二段式为将总投资资金分成三份,第一次买进三分之一,如果行情下跌,则利用另外的三份之二,三段式是将总投资资金分成七份。第一次买进七分之一;如行情下跌,则第二次买进七分之二;如行情再下跌,则第三次买进七分之四,此法类似于“倒金字塔买进法”,适用于中、大户的操作。 3、加倍卖出摊平法 加倍卖出摊平法是将资金分成三份。第一次买进三分之一的,如发现市场状况逆转,行情确已下跌,则第二次卖出三份之二,即要多卖出一倍的股票。这样可以尽快摊平,增加获利机会。 上档加码就是买进股票之后,股价上升了,再加码买进一些,以使持股数量增多,扩大获利的比率。
概述 利奥·梅拉梅德梅拉梅德先生于1972年任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主席期间,开创了外汇期货产品.并且创建了世界第一个金融期货市场——国际货币市场(IMM),从而改变了期货的历史,使期货由“农业时代”发展到“金融时代”。 随后,他带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开辟了现金交割的期货交易新途径,包括外汇、短期国库券、欧元等,并在1982年开始了股票指数期货业务,成功推出标普500股指期货交易(S&P500)。梅拉梅德先生在美国期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的帮助下,美国的期货市场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并于1987年建立了全球第一个24小时电子交易系统。并由此确立了他做为该系统奠基人的地位。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纪念金融期货推出30周年时说:“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并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规避风险的能力。与30年前相比,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更灵活、更有效,同时还增强了经济本身对抗冲击的能力。”199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则将金融期货的产生誉为“过去30年中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创新”。 梅拉梅德先生一直担任日用品期货贸易委员会顾问,并出任各国政府在期货市场研究方面的特别顾问。早在1982年,梅拉梅德就先于美国国会,领导美国期货业创立了国家期货协会(NFA),并使之成为期货行业第一个自行管理机构。1982年至1989年间,梅拉梅德连任该协会会长,而后以永久特别顾问的身份继续为该协会工作。 梅拉梅德先生曾被授予多种荣誉或接受特别任命。1979年,芝加哥大学商业学院(GSB)设立了利奥·梅拉梅德奖,专门授予该学院具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及教授。1991年,芝加哥商业学院(GSB)又专门为期货市场研究设立了利奥·梅拉梅德名誉主席职位。1992年,梅拉梅德接受乔治•布什总统的任命,进入美国Holocaust纪念馆理事会,成为其战略计划委员会的一名成员。1998年,WeizmannInstituteofScience学院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分别设立了以Betty和利奥•梅拉梅德命名的奖学金。1999年,theUniversityofIllinois大学授予梅拉梅德先生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JohnMarshallLaw法律学院特设利奥•梅拉梅德研究基金,专门用于国际商贸法的研究。 同时,利奥•梅拉梅德先生还是一名专业律师,一位精干的期货贸易商。此外,他还担任Melamed&Associate公司全球市场咨询机构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梅拉梅德还曾是全球期货公司樱花黛尔雪(SakuraDellsher)的总裁和运行长、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理事会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理事。当前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名誉理事长、国际财务工程师协会的资深院士。 经历 利奥·梅拉梅德接受记者采访梅拉梅德出生于波兰。1939年二次大战爆发后,年幼的他与父母一起逃离纳粹魔爪,辗转经过苏联、日本,于1941年4月奇迹般地来到美国的芝加哥,从此,梅拉梅德和父母开始了在这个城市的新生活。他在芝加哥度过了其美好的中学和大学时代,并于1955年从马歇尔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参加工作后,梅拉梅德先是做律师,并一直很成功,同时他还坚持兼职做商业期货交易。由于更热爱期货,1965年他离开律师行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期货交易中。1967年,梅拉梅德被选进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董事会,并于1967年被选为主席。 作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主席,梅拉梅德打破了期货市场局限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传统,于1972年成立国际货币市场,交易金融工具。在梅拉梅德的领导下,国际货币市场推出了期货市场发展史上的首个金融品种———外汇期货。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梅拉梅德领导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多个金融工具,包括国债期货、欧洲美元期货等,并于1982年推出了股指期货。1987年,根据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市场的要求,梅拉梅德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引进了全球首个场外电子期货交易系统,并在1993年前,一直亲自担任主席。现在,金融期货占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总成交量的98%,使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期货市场。梅拉梅德现在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名誉主席和高级政策顾问。 美国金融期货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6年多时间里,美国期货业也曾遭受过怀疑、抑制和打击。 2002年10月26日,梅拉梅德在演讲中表示,过去每次出现金融危机,人们就责怪期货市场,现在情况已完全改观。在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股市泡沫到最近美国某些公司的不法行为所造成的股市下跌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把责任推给期货市场。事实上,期货市场在最近多次金融风波中的表现值得荣获最高荣誉。 逃亡之旅列奥•梅拉梅德1932年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都是当地犹太学校的教师,梅拉梅德是他们惟一的孩子。1939年8月,7岁的梅拉梅德刚刚进入小学不到一个月,德国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9月1日,德军进入波兰。波兰籍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命运成为人类历史的悲剧,这在幼小的梅拉梅德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9月的一天,梅拉梅德正坐在一家理发店的椅子上理发,突然,外面有人开始大喊,“德国人来了!”母亲将他从椅子上拽了下来,他来不及穿好外衣就和母亲跑到了街上,他记得许多人都在奔跑,在关门。 全城都笼罩在恐怖之中,他们全家也不得不搬到乡下居住。他的父亲是当地犹太人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在德军的“闪电战”刚刚开始时不得不逃亡异乡,德军曾到梅拉梅德的家中搜捕过他的父亲。在梅拉梅德幼小的记忆中德军就是噼啪作响的靴子、凶恶的咆哮,还有大声的斥问,但却没有面孔。 不久,逃亡在外的父亲和家里取得了联系,他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全家逃亡美国。就在母亲与父亲通上电话的当天,梅拉梅德和母亲带上简单的行李匆匆乘上了这个城市发出的最后一班列车,去与父亲会合。就在他和母亲出发的第二天,波兰的边境就全部关闭了,这意味着如果他们晚出发一天就会成为法西斯大屠杀的牺牲品。在立陶宛的维尔诺,他们一家团聚了,他们要继续横穿苏联广袤的土地到达东部港口海参崴,然后计划走海路取道日本,再从日本坐船横跨太平洋到美国。在几次签证失败之后,他们幸运地得到了当时日本驻立陶宛总领事杉原千亩的帮助。据后来的统计,杉原千亩在那段日子里拯救了6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这些人通过日本又到了世界很多地方。1985年,以色列的瓦西姆纪念馆向杉原千亩颁发了奖章,以感激他在二战期间为拯救犹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同时获奖的还有奥斯卡·辛德勒。 1940年8月31日,梅拉梅德一家拿到了日本的过境签证,漫长的逃亡之旅开始了。12月一个极其寒冷的早晨,他们登上了从莫斯科开往西伯利亚的列车。之后他们终于乘上了去日本的轮船。船在海上走了三天之后,停靠在日本敦贺。1941年4月18日这一天,他们全家横跨浩瀚的太平洋终于抵达了美国西雅图港。后受芝加哥犹太学校的邀请,他的父亲去那里任教,从此他们全家定居芝加哥。 芝加哥到芝加哥后不久,梅拉梅德和父母去听一场讲演,讲演者是著名的莎洛美·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充满激情的讲演吸引了少年梅拉梅德——“获得永恒的惟一途径,是将你的生命与你的理想结合起来!”这句话在梅拉梅德幼小的心里久久地激荡,那一年梅拉梅德10岁。 梅拉梅德开始爱上了芝加哥这座城市,他参加当地犹太人举行的各种活动。1946年秋天,他成为芝加哥北区罗斯福中学的一名学生,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他贪婪地读书,詹姆斯•乔伊斯、奥内斯特•海明威、阿尔德斯•贺胥黎、托马斯•曼以及劳伦斯•德雷尔等都成为他终生的挚爱,他完成了一个少年充满奇幻的世界文学之旅。 梅拉梅德的创业精神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出来。在芝加哥上小学的最后几年中,他开始挨门挨户地卖杂志。中学之后,他竟然做起了鞭炮生意。当时鞭炮在芝加哥是禁放的,因此他也有过被警察带回家的经历。中学时代他就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尽管都是些二手车。 1950年他成为依利诺伊州立大学医学院的预科学生,而在第二个学期他转入了法学院的预科班。那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梅拉梅德会成为一名很好的律师,因为在他身上似乎具备成为一名律师的全部优点——富有感染力的口才、睿智的头脑、冒险精神以及很好的写作才能。 但大学二年级的一次“打工”经历,却彻底改变了梅拉梅德的人生之路——当他去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应聘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全场的交易员都在大声地叫喊,并且在场子里来回飞奔。这场景神奇般地俘虏了年轻的梅拉梅德的心。 1954年,梅拉梅德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工作了15个月之后,他向父亲借了3000美元,成为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一名会员,不久,梅拉梅德就拥有了一间很小的办公室。1955年梅拉梅德获得依利诺伊州立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他既是一名律师又是一名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交易者。但这一时期梅拉梅德在期货方面的发展并不顺利,曾经两次濒临破产,而此时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那段时间梅拉梅德的日子很是窘困。 进入20世纪60年代,梅拉梅德的期货事业开始出现起色。1965年,他决定放弃律师职业,专注于期货事业。这个决定几乎遭到了全家的反对,尤其是他的父亲。在他们的眼里,律师是一个很体面的职业,而一名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员不过是一个赌徒而已。但能够成为一名全职交易员一直是梅拉梅德梦寐以求的事情,他沉醉于那种瞬间的大量信息流使你必须即刻做出反应的紧张气氛中。梅拉梅德希望他的每一天都像是一次历险,这种不确定性的诱惑对梅拉梅德来讲是无法抗拒的。如他所愿,此后他的期货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成功。1967年,梅拉梅德成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理事会理事,两年后他成为该交易所的主席。 开创金融期货 利奥·梅拉梅德正如一句拉丁谚语所说:“需要是发现的母亲。”此时,国际货币市场发生的事情让梅拉梅德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首先是英镑在1967年从1英镑兑换2.8美元贬值到只能兑换2.4美元,原先将美元和世界其他主要货币限制在很小的波动范围内的布雷顿森林协议开始变得无法维持,英国拒绝个人外汇交易。这些事件以及诸多的反思使梅拉梅德提出了一种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创建一个金融期货市场?于是,他请教了许多货币专家,作为期货交易所的主席,他急切地想尝试某种创新的可能。“金融期货”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胆创举,因为在人类几百年的期货交易历史中,交易产品全部是农产品,凭着直觉和对市场的了解,梅拉梅德相信,金融产品会有比农产品更为美好的未来。 而此时有人已经开始行动了,4月,纽约国际商业交易所开始提供货币的期货合约,但很快就因为项目的设计思路以及业务量太小等问题而不得不取消。这也给了梅拉梅德一个警示,使他认识到要想使金融期货这一全新的产品一开始就获得成功,合约的条款必须能够吸引银行和大公司的兴趣。他为自己订立了一个很高的目标:金融期货一旦推出,必须要能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干一番大事业。但他也认识到要想吸引世界的关注,就必须要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 1971年8月15日,一则爆炸性新闻使梅拉梅德的想法更加走近现实。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国将不再遵守其保证用外国持有的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此前,美国以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固定价格,向需要黄金的国家出售黄金。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基于美国创纪录的国际收支赤字,其数量已超过联邦政府储备的黄金数量。尼克松的这一政策对梅拉梅德阵营来说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消息,对金融期货的推出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美国黄金政策的结束将大大地改变美国人的投资心理,未来美元的价值将不再只取决于政府,而将更多地决定于其他世界主要货币的相对价值。随后,主要工业国家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此前允许货币上下波动2%的规定提高到4.5%,这就为金融期货大大增加了价格升降的空间。 现在是梅拉梅德动手的时候了。12月20日,梅拉梅德正式向世界宣布了他们将建立外汇期货市场的计划,交易的合约有7种: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意大利里拉、日元、墨西哥比索和瑞士法郎。梅拉梅德被选为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市场(IMM)的理事长,1972年5月16日,国际货币市场正式开始运行,几百年期货业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此后,虽然一直有声音对金融期货提出种种非议,但数次金融风波都证明,期货市场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为全球的套保用户和投资、投机者们提供价格。 1982年,梅拉梅德领导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与刚刚成立的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展开了竞争。由于地域和时差的关系,亚洲的交易商似乎更倾向于LIFFE,因为伦敦的早晨正好是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下午,而此时的芝加哥却是午夜。果然,LIFFE的欧洲美元持仓量持续上升,并且正在接近IMM。而IMM惟一的制胜法宝就是和远东的交易所联合。同时梅拉梅德正在着手考虑用相互对冲系统(MOS)来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通过这套系统,两个独立交易所的交易合约可以进行互换。于是,梅拉梅德开始在亚洲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可供梅拉梅德选择的有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梅拉梅德最后选择了新加坡。当时新加坡正意欲成为亚洲新的金融中心,也希望这种国际合作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于是,双方很快就走在了一起。巴林银行1995年倒闭时,MOS系统使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躲过了这场金融灾难。 1985年,梅拉梅德在亚洲又找到了新的机会,当年5月,他应邀参加了东京金融期货中心的开业典礼并做了主题讲演,这是他在二战之后首次重返日本。在这次访问中,梅拉梅德使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取得了上市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权利。 自1972年梅拉梅德创立金融期货以来,在他的领导下,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先后推出了多个金融衍生品工具,其中包括国债期货、欧洲美元期货等,并于1982年推出了股指期货。到1987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又引进了全球首个场外电子期货交易系统。金融期货的成交量占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总成交量的98%,使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期货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风格 利奥·梅拉梅德左作为金融期货的创始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永久性名誉主席梅拉梅德多年养成的习惯是,只要需要,他会在任何地方进行期货交易,而他最亲密的“伴侣”就是电话。他会在遥远的小岛上、在旅途中、在飞机上、在参议员的办公室里、在吃饭的时候,即使是在国会作证的时候他也不会放过交易的机会,无时无刻不进行交易这已经成了梅拉梅德的一种商标。1980年,在黄金市场最火爆的那段时间里,梅拉梅德正在医院接受胆囊炎的治疗。他会清晨5点打电话给他的秘书让他拿来前一天的图表和资料,7点他会让人把他撑坐在床上,嘴里叼着云斯顿牌香烟,鼻子插着氧气管、手臂上扎着注射器,手里拿着电话向场内的交易员吼着发出指令。梅拉梅德说,早年在交易大厅里他每天要喝无数杯的咖啡,抽上三包云斯顿牌香烟。而现在由于年龄的原因他的烟量已大大地减少,除此之外,他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主要著作 梅拉梅德曾就金融期货及自由市场做过很多次演讲,并撰写了大量文章。1988年,GeorgeMasonUniversity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编著的选集《弹性汇率的价值》一书。 1993年,利奥•梅拉梅德出版了《论市场》这本书。在他看来:“《论市场》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目的。它记载了那些很快就成为现代商业技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新型金融工具在最初20年的发展轨迹。” 此外,BonusBooks书局曾出版了梅拉梅德在1987年撰写的科幻小说《第十大行星》。 梅拉梅德的回忆录《逃离期货》,由JohnWiley&Sons公司于1996年出版。 与中国 利奥·梅拉梅德梅拉梅德与中国素有渊源,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在中国多家政府政策咨询机构担任高级专家顾问,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出谋划策。在其积极支持下,2007年6月中国金融衍生品研修院成立,他本人被聘为中国金融衍生品研修院名誉院长。 1984年9月,梅拉梅德首次率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代表团访问中国。他称那是一次难以置信的访问,通过这次访问他更加相信: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了解甚少。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在他们即将出发前,美国的一位官员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一些“规矩”时说,中国人不喜欢说“利润”这个词,还告诫他们说:“如果中国人向你敬酒,你一定得喝光,否则,他们会认为那是一种对他们的侮辱。”而就在他们到达中国后不久,中方的官员就向他们了解美国期货交易员每年的“利润”问题;在中方的招待宴会上,当梅拉梅德将中国的茅台——他称之为“地球上与航空燃料最相近的东西”——一口喝干的时候,他发现中方的人只不过是用嘴唇沾了一下而已,最后梅拉梅德不得不由他的夫人扶回了房间。 梅拉梅德多次来中国访问、出席各种会议,并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建议。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是由缺乏足够的监管体系及不规范不规范的交易方式造成的。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期货市场应了解和借鉴国际市场通行的规则和惯例,形成与世界期货市场一体化的管理和运作系统。中国应该发展金融期货市场,因为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将有益于整个中国经济。中国正在不断改善市场监管,这是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础。他认为,如果中国期货市场能够早日建立与世界期货市场相一致的规则体系,中国期货市场很快会在国际市场显现自己的实力。梅拉梅德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在北京、上海设立办事机构。2007年10月28日,梅拉梅德被新华社聘为“新华08”高级分析家。 [1]
投资理念 凭借与巴菲特二十多年的紧密接触,罗伯特通过多年的潜心钻研,他所潜心研究和总结的巴菲特投资与管理理念及实践经验被欧美财经界视为权威。 同时,罗伯特还是巴菲特理念的实践推动和发展者,罗伯特管理和运作独立的基金,客户群体主要是公司、企业以及独立投资者,遍及北美洲、欧洲、亚洲、澳洲,坚持“不盈利,不收费”的原则,现有的客户数量已有4500人。罗伯特所运作的最小资金额度为2500万美元,在美国股市低迷时期,他仍能保持税后平均年利润20%的快速增长。 美国通用(GE)前CEO杰克.韦尔奇对罗伯特说:“是您让我知道沃伦·巴菲特不单是一位投资天才,还是一位管理天才。”巴菲特说:“我听到了(对您)汹涌如潮的好评,我要在股东年会上赞扬您杰出的表现”。巴菲特的长期合作伙伴劳里·克罗宁、查尔斯·斯科布说“您的演讲实在是太精彩了!虽然我们都是巴菲特的至交,但您的见解却使我们耳目一新。” 投资新意 一、强调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投资原则。把你的原则写下来,它可以帮助你明确想法,指导你在股市里闯荡时如何承受从担心到贪婪的反复摇摆。"市场先生"只有在你遵从自己写下的信念时才能被驯服。 二、第一次提出在"主街"而不是在华尔街投资的概念。"主街"就是你家附近街区的日常用品商店,是你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主街"是关注内部的,是价值趋向的。而华尔街是一个没有面孔的交易世界,是电脑屏幕上代表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美元的电子光点,它是广告、利己的顾问、合同及迅速的交易。显然这是外在的形式,是价格趋向的。 三、从巴菲特的投资失误中吸取教训。例如:收购缺乏长久竞争优势的伯克希尔是巴菲特最大的失误;投资于另一个麻烦行业------航空公司;用股票而非现金购买;卖得太快;看到价值时没买------错过沃尔玛;现金太多等。 四、揭穿投资神话的真相。比如:巴菲特的购买并持有的战略行不通;他只是运气好;他在熊市或下跌的市场中表现不尽如人意;普通的投资者无法做到他已做的并将继续做的事情;不改变意味着冒险;他现在投资的内容跟他刚开始投资时不一样;他可以为你分析市场,所以你买他所买的就会获得同样的回报等。 五、讨论了财富的哲学,巴菲特关于拥有一个丰富人生的课程。他认为人生不仅仅是建立财富,财富不仅仅是金钱,它更多的是完整的人格、信誉、性格。巴菲特的财富是原则,而不是资本。巴菲特不是因为想要财富而把财富吸引过来,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财富,所以他才变得富有。 主要著作 他著述颇丰,主要代表著作有: 《沃伦巴菲特的CEO们:伯克希尔经理人的秘密》《拥有世界上最伟大投资的101个理由:沃伦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维》《沃伦.巴菲特的财富:世界最伟大投资人的理念及实践》《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管理奥秘》《伯克希尔.哈撒韦管理论丛》 音乐家 音乐家罗伯特·迈尔斯意大利dream-houseDJ罗伯特·迈尔斯成名于他1996年发行的传奇单曲“Children”。1969年出生于一个驻扎在瑞士的军队家庭,直到10岁他才到了意大利的Fagagna镇,随后以十多岁的年纪开始学习钢琴,并于13岁开始在当地的一些别墅聚会中担任DJ。80年代后期,他用RobertMilani的名字在威尼斯周遍的一些俱乐部里玩trance音乐,并成为当时的中坚人物。最终,他选用RobertMiles这个名字作为他在音乐领域里的艺名。在这期间,他搭建了一个标准的录音室为意大利的Metromaxx音乐室提供录音工作。[1]
小盘股投资策略概述 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博士R·班尼和M·瑞格曼提出了小盘股的高回报效应用来挑战有效市场理论。他们的论文验证了小盘股股票收益长期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小盘股投资策略选择流通股本数量较小的价值型股票进行投资。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由于小盘股流通盘子小,股价极易波动,投资者极易采用波段操作方法获得收益。Banz(1981)根据上市公司规模大小,将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的全部股票分为5组,发现规模最小一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比规模最大一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高1918%。这种股票收益率与上市公司规模大小负相关的现象,被称为规模效应。Siege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17%,而且,这种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元月,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公司元月效应。 当然,在这个定义中,关于小盘股的数量界定,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所谓小盘股,可能比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大盘股的盘子还要大。另外,不同的时期,对小盘股的数量定义可能也有变化。因此,在选用小盘股时要结合投资时实际情况。 [编辑]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操作 小盘股投资策略就是利用这种小公司效应,对小盘股进行投资的一种策略。在使用该策略时,投资者找到具有投资价值的小盘股,当预期小盘股的实际价值与将来股票价格的变动有较大的差距时,可以考虑选择该种股票;先前被低估的小盘价值股一旦有利好消息传出时,市场上可能导致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从而使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另外,由于小盘股流通盘较小,市场上投资者所犯系统性错误对其股价波动的影响更大,从而为掌握该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带来超额投资收益。 小盘股的特性主要是流通市值较小,炒作资金较之大盘股要少得多,较易吸引主力介入,因而股价的涨跌幅度较大,所以经常成为熊市独立行情的代表品种。应对此类股票的招式主要有:耐心等待股价走出缩量的上升通道,且上市公司行业景气度转好时买进,卖出时机可根据市场及上市公司的环境因素和业绩情况,注意在历史的高价区域附近获利了结。一般来讲,小盘股在1-2年内,大多存在数次涨跌循环机会,只要能够有效把握节奏且方法得当,套利小盘股获利大都较为可观。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投资策略。 操作方法: 首次,选中易受一系列的令人失望的消息的影响的公司,这些消息能导致一个股价长期下降的模式。对于这些公司,要求投资者对被选中的公司管理失出信心,并将业绩不好的表现类推到未来,预期从公司将带来更多的坏消息,从而忽略了公司得到改善的信号。 其次,决定是否一个在的公司价值改善的信号发生,这些信号如内部股票购买或公司股份回购等。 再次,分析公司价值改进信号的力量和质量,管理层乐观预期的合理理由,导致结果改善的潜在的催化剂是什么。 最后,当股票有下列情形时卖出:①当前股票价格已经反映公司价值的改进基础。②相对于同类或历史范围卖出己经有溢价收入。③来自管理层导向表明不再有好的市场预期。④有来自于管理层的负面信息。⑤公司发行股票。⑥内部抛售股票。⑦潜在的催发剂因素对公司无影响。⑧管理层对公司预期前景是错误的。⑨经营基础没有得到改善。 [编辑]小盘股投资策略的原理 根据行为金融学有关观点,在某种条件下,投资者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犯系统性的精神和心理错误。这些精神和心理错误是投资者犯代表性偏差和框定依赖偏差[等认知偏差的根源。由于代表性偏差或框定依赖偏差的存在,投资者对当前的负面信息会存在过度反应。利用投资者的过度反应,投资者要找到哪些在长期内业绩被低估的小公司股票,这些公司股票价值将被恢复的信息由于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而被忽视。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公司的投资价值会逐渐显现,当大家都认识到这种公司的价值时,行为投资经理则可以抽身离开。以这种策略可以获得较好地投资收益。 [编辑]小盘股投资策略实例 行为金融学的大师Richard Thaler和Russell Fuller一起发起成立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该公司实施的主要投资策略就是小盘股策略,从1992一2001年,其基金的报酬率高达31.5%,而同时期的大盘指数收益仅为16.1%。
个人简介16岁那年,他凭借出众的智商考入了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金融学院,19岁便提前毕业。 1960年,他在卡尔文·巴洛克互助基金里找到了一份证券研究的工作,从而开始了他在华尔街传奇的投资生涯。 斯坦哈特的真正发迹是在1967年,当时他在在利布·罗兹证券公司做首席分析员,进而认识了法因和贝科斯兹, 三人一拍即合,共同酬资770万成立新公司,首年获利30%,次年获利84%,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仅仅上升6.5% 和9.3%。如果投资者在1967年购买斯登哈德的基金,在20年后,便可获得100倍的财富,年平均增长率为27%。 1969年,三位合伙人都变成百万富翁,后来,法因和贝科斯兹相继离开开创新的基金,斯登哈德独自管理套利基金依然战果斐然,20年内,他成为了亿万富翁。 斯登哈德反应敏捷,思维跳跃有想象力,从不迷信任何的金科玉律,在短线操作上更是行家里手。后来,斯登哈德迷上了犹太教,甚至把他的资金投向了以色列。 短线高手与巴菲特不同,斯登哈德并不迷信长线投资,虽然他有时也会这样做。他立足于短线,认为10%、15%的收益积累起来要比囤积股票来日待涨要可靠的多。他觉得这种所谓的长期投资的收益是比较虚无的,"等到长期投资的股票赚到钱以后,短线上获利金钱已经摆在那里一年了"。基于这种理论,他把从117元启动的IBM股票在132元就获利了结了,同时在该价位做空,股价下跌到120元时平仓。斯登哈德承认IBM股票的确可以获得长线利润,但他不只是在那里等待股票涨到自己的价位,他做的更多也得到了更多。 斯登哈德喜欢短线,他对方向性的判断异常的准确,当他得知利率有可能下调时,便毫不犹豫买入了债券 。为了在第一时间知道信息,他每年花3500万美圆购买华尔街上所有的资料。经管如此,他从不夸大短线操作的效用,他希望各种短线技巧不要被炒得过热,他还希望人们可以在短线被夸大其词时重新关注长线趋势。 空头大师 迈克尔·斯坦哈特斯坦哈特表示:“做空需要克服自己正站在魔鬼一边和美国、母亲们以及传统价值观作对的怪念头;而且可能的损失是100%。”1973年,斯坦哈特卖空了10万股美国最大的建筑商考夫曼—布罗德合伙公司的股票,当时这只股票处在40美元的高位。当这只股票由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断交替攀升而崩溃时,斯坦哈特合伙公司大赚了一笔——他们以20美元的价格回补了全部空头头寸,后来这只股票最低跌到了4美元。斯坦哈特说:“做空时,我的目标是那些最有名气的上市公司,这些股票最容易投机过度。”1995年,他厌倦了市场买空卖空,关闭了自己的公司全身而退,当时公司共有资产26亿美元。此后,他一直积极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据《股市大亨》等资料整理 人物评价斯登哈德花费巨资购买华尔街的情报,但他从不相信经纪人的观点,"假如一个经纪人伟大,那么他便不会出卖他的观点,因为回报率太低"。他始终相信那些人只是随大流的,他们始终在做的事就是不断的改变他们的观点,然后找出一些理论依据。斯登哈德倾向于自己独立的思考,他的不受约束的 思维使他能把握那些"方向性"的变化。斯登哈德喜欢的股票通常在不久之后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而他也尽可能的利用新的投资工具,介入新的投资领域。如果一旦了解到他的投资组合,人们会惊奇的发现斯登哈德的注意力集中在股市的各个领域,股票杂乱没有内在的逻辑性,但是这却是威力最大的投资组合之一。斯登哈德的 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不盲从,对华尔街上满天飞的最新预测始终有清醒的认识。 斯登哈德用他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股评家,我们需要股评家,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股市热点,掌握全世界金融投资领域的最新动向,他们也可以对股市中的风云变幻说出个所以然来。正因为这样,股评家是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斯登哈德每年花费巨资购买华尔街的所有的消息的原因 。但是,股评家并不代表市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成熟证券市场,代表股评家多空观点的股市分析师指数一直是一个反向的指标,这很说明问题。所以千万不要迷信股评家,这和不要迷信任何的技术秘诀一样,股评 家即使没有道德问题,他们也只是凡人。 投资原则1、犯错要尽早。 下了决定立即实施,并不停地校正该决策。 2、永远做你喜欢地事来营生。 走这样的路,你的执著才能够确保长期成功的幸福感,而非短暂投机后的空虚。 3、保持相对机敏。 要随时研究可能带来财富的一切领域,要比别人更早感知大势的变化。 4、即使信息不充分也要尽量做恰当的决定。 许多信息都是无用的,关键是,怎么把握现有的信息,把焦点集中到最重要的问题上。 5、永远相信你的直觉。 经验是一种财富,不得不承认,直觉也是经验的累积,关键是如何在直觉和经验间取得平衡。 6、不做小投资。 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冒险投资的时候,要确保回报足以补偿支出。 相关书籍 《我不是多头》《我不是多头》“全球避险基金教父”、“世界级短线杀手”,华尔街历史上最为叛逆而又最为成功的空头大师迈克尔·斯坦哈特的力作!乔治·索罗斯强力推荐! 本书记录了帮助对冲甚金经理人迈克尔·斯坦哈特取得历史性成功的投资策略,包括他作为行业分析师和完美的选股专家使用的一些技巧。本书是一部令专业金融人士和人类本性学学生难忘的著作。 内容简介在20世纪的华尔街正史中,应该毋庸置疑地为迈克尔·斯坦哈特留出几页。作为华尔街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人之一,斯坦哈特以30%的年均收益率而出类拔萃——这是远远高于任何一个市场标杆的。在他长达30 年的对冲基金经理人生涯中,他为他的投资人和他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如果在他的旗舰对冲基金斯坦哈特合伙人基金(Steinhardt Partners LP )成立时的1967年投入1万美元的话,那么到1995年他从基金管理工作巾抽身出来时,它的价值就已经是481万美元了。《我不是多头》记录了帮助对冲甚金经理人迈克尔·斯坦哈特取得历史性成功的投资策略,包括他作为行业分析师和完美的选股专家使用的一些技巧。他还介绍了他知晓何时应该逆大势而为的超人才能是如何给他带来最大的几次成功的,然而这种才能并不是总能得到他以前的高级客户的欣赏。他详细描述了几场令人兴奋的漂亮仗——包括他1981年[1]
简介当股市处在换手、轮做,行情走势表现为“东升西跳”、“此起彼落”时,股票投资者不妨采用以静制动的做法,经常出入证券交易所的人,大都易受情绪的影响,如在股票轮做,行情东升西跳时,采取追涨的做法或跟随主力进出,很可能买到的是就要停顿或回头的股票,结果是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没什么收益,甚至会有损失。 既然在股票轮流跳动阶段,没有绝对把握去购买刚好发动涨势的股票,就不妨以静制动,选择涨幅较小,或者尚未调整价位的股票买进持有,等到其他同类股票的价位涨高了,自然会有主力发现这种未动股票的潜力,到时这种股票价格也会因主力的参与而上涨,你便可从中获利。这就是生意场上的所谓“大家都做的,我不做”,“迎风的树,结不牢果实”。 人为条件 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投资的人,一般不仅投资的技艺娴熟,而且修养也很深。因此,从事投资虽然旨在获利,但投资人的内在涵养也很重要,这即所谓的“场内工夫场外学”之道理。 采取以静制动法的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在股市的换手轮做阶段,善于发现那些股价平静且有发展潜力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