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赛道已经被市场筛选出来,逻辑可以看很久;而且这些领域涌现出很多能力和价值观都很优秀的公司,值得买(行情300785,诊股)入并长期持有。这些赛道中的二线龙头市值和估值性价比更高,也许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基金抱团成为当前市场最热话题。“买入业绩增速高的板块,板块表现好形成跟风效应,让板块继续表现亮眼再吸引增量资金跟风”的循环链条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 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一边是爆款新基金不断,去年四季度以来成立的近7700亿规模权益基金正在寻求建仓方向;另一边是被视作基金抱团目标的消费、科技、医药、高端制造等板块不少个股估值偏高。是继续抱团这些高估值领域,还是寻找新的方向? 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人士,他们认为,7000亿资金建仓,消费、医药、科技等“核心资产”仍是重点方向,不过将会均衡一些,同时也开始关注一些“二线龙头”。 7700亿权益新基金寻找建仓方向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2020年四季度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达到10733.12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7690亿元。作为重要的增量资金,其建仓方向备受市场关注。 “美日股市近50年的经验表明,消费、医药和科技是资本市场的长跑冠军,其背后体现的是时代脉络和产业变迁。在国内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大背景下,我们会继续加大对医疗、科技、消费升级、高端装备、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军工等优质赛道的投资。”博时基金宏观研究部表示。 招商安达基金经理王奇玮认为,新基金大概率会在消费、医药、科技和高端制造等赛道中配置一定的比例。“这些赛道被市场筛选出来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逻辑可以看很久;而且这些领域涌现出能力和价值观都很优秀的公司,值得买入并长期持有。”王奇玮强调,这些领域不光有“龙一”,还有“龙二”,二线公司市值和估值的性价比更高,ROE也在稳步提升,增速可能比龙头更快,也许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董事,基金经理李振兴也表示,“估值越高,潜在收益空间越小、风险越大。相应地,估值越低,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也会降低。好的投资机会很多时候来自于市场关注度较低的地方,难点是如何在其中找出未来的赢家。2021年投资要尊重朴素常识, 自下而上筛选卓越的好公司。” 银华远兴一年持有期拟任基金经理贾鹏谈及新基金建仓策略时表示,新基金会考虑组合的均衡性。“估值偏贵的核心资产,如果基本面没有问题,也会适当配置一些。” 创金合信ESG责任投资基金经理王鑫认为,代表中国经济转型方向的新兴产业仍然是配置的重点。但单纯的赛道模式在现有高估值的背景下,存在较大风险,需要自下而上持续跟踪,对其成长性不断做出验证。 盈利驱动+风格再平衡 “2021年市场盈利驱动和风格再平衡是确定性趋势。”泓德基金量化投资部负责人苏昌景表示在投资中关注四个方面,一、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不断扩张的消费、医药、科技;二、具备产业优势并向全球扩张的行业,如先进制造;三、受益于经济复苏且市场份额能逐步扩大的行业,如周期成长;四、具备安全边际顺周期低估值的金融地产。在定性结合辅助方式下选择具备良好治理结构、竞争优势且基本面预期稳定的企业。 王鑫认为,在盈利向上、流动性向下的背景下,2021年市场整体风格将会再平衡,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更合理的公司风险收益比最高。“站在当前时点,无论是‘黄金赛道’、还是‘顺周期板块’,甚至部分仍处于疫情影响中的行业,估值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而估值最低的一些行业又可能处于其行业景气周期的相对高点。因此,影响任何一类‘风格资产’价格变动的关键因素都是业绩兑现,这种兑现最好能够与其行业景气度和长期竞争力形成正反馈。”相对来说,王鑫更看好具备较强进口替代能力公司的业绩表现,包括电子元件、高端设备、汽车零配件、创新医疗(行情002173,诊股)器械、人工智能、新材料等。 “A股行情会继续向均衡演绎,从历史复盘情况看,股票市场的整体估值可能会下移,但景气明显向上的行业或板块则仍能获得估值的继续提升。”华南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建议,投资者可围绕再通胀、出口链寻找优质品种。 王奇玮认为,2021年机构化主导的结构性牛市仍将持续,相对看好三大领域:一是港股;二是景气细分领域的结构进一步分化,比如白酒中的中高端大单品逻辑,电动车或者军工行业的上游,半导体中的紧平衡环节等;三是优质赛道中的二线龙头。 德邦基金专户业务部执行总经理孙博巍认为,2021年的选股难度会比去年更大,要更努力地从二线龙头、港股等领域去挖掘机会。“不过,我们仍然认为好公司股票仍将是市场增量资金的重要配置方向,只是要适当降低收益预期。” “投资机会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2020年因疫情受损的可选消费品,如大众消费品、餐饮、酒店航空等板块,随着疫情的修复,这些板块的业绩也有望同步恢复;二是在科技领域,重点关注电动车和光伏板块。虽然短期涨幅较大,有一定的回调风险,但长期看仍然是非常好的赛道;三是在低估值的股票中关注保险、银行的投资机会,在经济周期上行阶段,这些板块的表现相对更好一些。”贾鹏说。
最近几年,龙头股、核心资产、赛道股等股票表现生猛,买绩优股买龙头股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少投资者希望找到专投龙头股的基金。 中国基金报记者梳理,目前以龙头命名的基金,有被动指数型,也有主动偏股型,有全市场优选各个行业的龙头,也有专注某个风格、主题或行业的龙头股基金。 全市场龙头基金:沪深港三地优选成风尚 早在10年前,就有基金公司推出龙头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便是2010年11月成立的上证龙头ETF,主要投资于上交所(沪市的)各行业龙头股,该指数覆盖行业较多,成分股数量也多。不过,从2010年成立以来长期回报不算很好。龙头ETF成立以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65%,年化收益率5.07%。 2012年8月,汇丰晋信成立恒生A股行业龙头指数基金,至今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221%,年化收益率14.76%;2020年以来该基金净值增长41.26%;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茅台、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美的、恒瑞、伊利、万科、海康威视(行情002415,诊股)等沪深两市的行业龙头。 被动指数型产品当中,2020年5月恒生前海基金还成立了恒生前海沪深港通细分行业龙头指数基金,成立以来不到1年收益率28%。该基金最新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中国平安、腾讯、茅台、建行、五粮液、工行、恒瑞、小米等沪深港三地龙头股。 沪深港三地市场龙头,正成为越来越多基金投资的新风尚。在主动偏股基金中,2018年3月有广发沪深港行业龙头基金,2020年12月又有德邦沪深港龙头基金成立,沪深港三地可以优选出更全方位的行业龙头。 此外,2020年成立的财通行业龙头精选、富国龙头优势、民生加银龙头优选,成立都满半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成立以来分别有47%、57%、89%的收益;2018年成立的广发龙头优选、建信龙头企业和万家新机遇龙头企业,成立以来年化收益分别38%、31%和29%,不过这几只基金规模较小,都不到1亿元。 主题行业龙头基金:消费、科技主题多 还有不少基金专注于某个主题、行业、风格的龙头股,尤其是最近几年火爆的消费、科技板块以及成长股。 2019年12月成立的华宝中证消费龙头指数基金,成立以来一年多一点的收益率达到75%,该基金重仓白酒、家电、养猪、奶制品、调味品等消费股,前五大重仓股为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五粮液、美的、格力、伊利。2020年8月成立的汇安消费龙头,成立不到半年收益率已经达到29%。此外,华夏消费龙头基金发行在即。 科技类的龙头基金也在陆续走来。华夏科技龙头两年定开基金,2020年10月底刚刚成立,目前单位净值1.1255元;该基金投资于科技龙头主题相关的证券资产占非现金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另一只科技龙头基金,工银瑞信中证科技龙头ETF上周刚发行募集。此外,还有2只证券龙头ETF与高股息龙头ETF基金。
受宏观经济显著复苏影响,自去年底以来顺周期板块走势强劲。包括银行、券商、保险在内的大金融板块近期也轮番出现一波可观的反弹行情,其中细分行业龙头表现更为突出。 在业内人士看来,2021年,权益市场结构大概率会向着顺周期板块和价值风格切换,估值偏低的大金融板块依然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 在华安基金看来,伴随工业企业利润改善,企业贷款投资扩产的意愿与能力增强,从而推动利率与息差上行,并带动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复苏。“从长周期看,在疫情冲击下,银行ROE处于历史底部区间。从短周期看,净息差处于周期性低位。净息差修复有望推动ROE修复至历史疫情前水平。” 华商基金则表示,宏观经济的确定性复苏是支撑银行板块估值的关键驱动力,受益于经济复苏和业绩拐点的双轮驱动,优质城商行、优质股份行有望成为选股主线;非银金融方面,经济复苏带动利率上行+负债端持续回暖有望推动保险板块的估值修复和进一步抬升;证券行业在大投行时代政策红利下腾飞逻辑持续,看好券商板块高景气延续和ROE(净资产收益率)中枢抬升,可重点关注板块内的结构性机会。 据了解,估值偏低的金融板块成为不少基金经理的组合配置目标。 北京某平衡风格基金经理表示,当前A股市场处于冰火两重天,市场估值割裂达到历史极致水平。一方面,部分行业估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15年顶点;另一方面,部分行业估值仍在历史底部。比如,非银金融行业目前市净率在1.97倍左右,位于历史市净率分位数25.5%,依然属于低估水平。随着板块景气度上行,大金融估值中枢也有望迎来抬升。 在该基金经理看来,今年地产保险等顺周期会比科技板块表现更佳。在其看来,目前市场的风险点主要是稳货币但信用会收缩,由此高估值的股票压力会很大,存在杀估值的风险。 考虑到不同风格之间的估值收敛或将延续一段时间,上述基金经理对基金组合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小幅减持成长方向的头寸,适度增持金融等在内的经济复苏受益板块。 银华基金贾鹏认为,低估值股票中,相对看好与经济周期相关的保险、银行的投资机会。“因为保险和银行总体估值处于偏低位置,而在经济周期上行阶段,保险、银行走势都会偏强一些。”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权益类基金普遍取得不错的收益,基金发行大热。步入新年,爆款基金依然频出。随着A股一度涨破3600点,在大量资金等待入市之际,“建仓难”成了市场热议话题。 爆款基金频出 恰逢A股突破3600点 新年刚过去半个月,公私募基金发行便呈现井喷态势。据Wind数据,截至1月15日,2021年内共有50只公募基金成立,合计发行规模超2500亿元,短短半个月已超过去年1月份的募集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发行的公募基金中,至少有12只当日售罄。私募基金也发行火爆,仅1月4日至1月8日,246家证券私募管理人共备案产品345只。 在新基金发行热潮中,百亿基金频频现身。1月11日,南方阿尔法混合募集规模超过700亿大关,富国价值创造募集规模超过320亿,工银圆丰三年持有期混合募集规模突破160亿元,易方达战略新兴产业、博时汇兴回报的募集规模也均超过100亿。此外,1月13日,华夏新兴成长募集规模超300亿元,景顺长城产业趋势混合募集规模超100亿元,均超过首发规模上限。 权益类基金在这波发行热潮中“唱主角”。据Wind数据,1月以来新成立的公募基金中,有25只新成立的基金为主动权益类,发行规模超1600亿元,大量增量资金将进入股市。 巨额资金等待入市之际,上证指数已站稳3500点。1月12日,上证指数更是在蓝筹股的带领下突破3600点,创五年新高。部分投资者和业内人士担忧:A股涨势迅猛,估值是否过高,新基金建仓会否因此受到影响。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市盈率的角度看,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并未出现泡沫。 和聚投资认为,“整体市场估值合理,当前A股的总体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长周期的中位水平。2000年以来,上证指数市盈率从60x下降到16x,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盈利变化将越来越影响股市涨跌。上证综指当前市盈率为15.8x,低于2015年牛市顶峰的20x,高于2018年底的10x。目前上证指数3500点附近,处于历史中位。” 但和聚投资也提到,目前A股市场估值分化严重,下阶段有望结构性修复。内外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消费、科技全面抬升估值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下阶段机会在于寻找业绩确定性较高的细分行业和公司。 建仓挑战确有增加 虽然股市整体估值目前依然相对合理,但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在目前行情水平下,新基金建仓难度确实有所增加。 北京一中型基金内部人士称,“市场如此迅速的上涨,其实许多人并没有预料到。与之前股市不到3000点时相比,在3500点附近建仓,难度肯定有所提升,现在的市场行情对基金经理的挑战加大。白酒板块、新能源车板块等热门板块的估值,近半年内迅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投资操作产生一定影响。” 但上述人士也提到,“‘种一棵树的最好时点是十年前’这个戏谑段子,恰好适用于现在的市场环境。近几年最好的建仓时点,肯定是股市在2500点左右的时候。现在建仓看似错过了之前1000点左右的涨幅,但放长远来看,现在收益或将依然可观。” 展望未来,不少业内人士对A股市场的长期走势充满信心。基于这一预判,部分受访人士认为,打好投资基本功是化解建仓挑战的关键。北京一头部公募基金经理认为,“只要有扎实的研究能力和长远的产业眼光,即使在当前时点,建仓也没那么难。部分板块的公司确实估值涨得很快,但只要他们的盈利涨速能跟上,现在看来的所谓‘高估值’也会被消化。以最低价格买入最优质的公司并不现实,关键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最优质的公司。只有选股能力过硬,待到优质公司调整之时,就是建仓良机。” 神农投资陈宇认为,“从估值角度看,若干领军行业呈指数型爆发式增长。新股机会层出不穷,个股成长百花齐放。便宜货其实遍地皆是。价格是不是友好,关键看研究跟不跟的上进度。” 除股市行情外,基金经理的能力也是影响基金投资者长期收益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诞生的爆款基金,大多由长期历史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这为投资者的收益带来了更多的保障。
日前,商道融绿与中国责任投资论坛联合发布的《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0》。报告显示,从责任投资资产规模来看,全球可持续基金资产规模在2019年底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并于2020年第三季度攀升至1.26万亿美元。同时,2020年国内ESG投资迎来蓬勃发展。 《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0》显示,从责任投资机构数量上看,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简称PRI)签署机构数量在2020年经历了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11月11日,全球已有近3500家机构签署PRI,较2019年新增787家投资机构,签署机构总数增幅近30%。其中,截至2020年10月,共有13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入了PRI,包括华夏基金、易方达、嘉实基金、鹏华基金、华宝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大成基金、招商基金、兴证基金、汇添富、银华基金。签署PRI的公募基金数量逐年增加。 同时,在ESG投资中往往还有“ESG基金”和“泛ESG基金”之分,“ESG基金”指的是在投资策略中完整包含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投资理念的基金;而“泛ESG基金”则指未完整纳入ESG投资理念,但考量了其中某一方面的基金。 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泛ESG指数数量增至52只,泛ESG公募基金数量则增至127只,资产规模1209.72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若以五年为单位,“十三五”(2016-2020)期间,我国泛ESG指数数量增长34%,泛ESG公募基金数量增长79%,资产规模增长109%。 据统计,在上述52只泛ESG指数中,包括ESG优选类15只,公司治理优选类6只,绿色低碳优选类2只,节能环保行业类27只,扶贫发展主题类1只,海洋经济主题1只。中国最早的泛ESG公募基金于2005年推出,2020年较前一年亦增长了20余只。同时,泛ESG公募基金的规模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增至2019年的两倍多,是增幅最快的一年。截至2020年10月底,共有49家基金公司发行127只泛ESG公募基金。我国的ESG投资已经进入快车道。 浦银安盛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助理杨岳斌此前接受中国责任投资论坛采访时表示,过往国内许多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重视公司治理,往往伴随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的问题,最后导致业绩爆雷、股价暴跌。相信未来随着监管层加大对上市公司治理的整顿,强调退出机制,ESG与价值投资有机结合的策略将会面临更好的投资环境。 易方达郭杰指出,ESG投资理念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接受度不高,需要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实现从认知到支持的过程,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在ESG投资过程中,一方面评估体系需要结合中国市场的国情,不论是指标体系的完善、还是评估数据的获取,都需要在我国当前情况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兼顾评估体系的可得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投资中需要把社会责任与股东价值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运用,才能在保障持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其社会价值的体现。 南方基金章晖认为,ESG投资是中长期的投资策略,对于短期市场投机并不适用。此外,公司股权激励一直以来是筛选股票的一个重要标准,不仅在于其对公司的业绩增长有一个数量化的指引,更在于,只有充分与员工和社会分享经营成果的公司才可能在长期给予市场超额回报。
开年不过半个月,基民入市热情高涨,截至1月17日,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已达2535.42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发行突破2300亿元。 不过,基于目前部分白马股估值偏高等多种因素的考量,部分即将新发的基金在发行前夕或募集成立之前主动控制发行规模,部分销售渠道也通过公开信建议投资者降低今年对权益市场的回报预期。 多只新基金 临时增设募集上限 近期,针对新基金发行火热局面,部分基金公司对旗下即将新发基金临时增设募集上限。 1月15日,大成基金公告称,为充分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做好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大成基金决定提前结束大成企业能力驱动混合基金的募集,该基金认购截止日提前至2021年1月14日,从2021年1月15日起该基金不再接受投资者的认购申请,并对该基金设置80亿元人民币的募集规模上限,并采取末日比例确认的方式实现规模的有效控制。 在同一天,华商甄选回报混合基金对外发布提前结束募集及募集规模上限的公告。公告称,华商甄选回报原定募集期为2021年1月14日至2021年1月27日,基金公司决定于1月15日提前结束募集,且将控制该基金募集规模上限为60亿元。 原定于1月18日公开发售的博时成长领航混合基金,在1月13日发布了募集规模上限的公告,将首次募集规模上限设定为120亿元。 针对这一现象,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王蕊表示,2020年公募基金市场发行火爆,特别是权益类基金发行持续火爆,单日售罄或规模超百亿的基金频现。“在基金发行火爆的另一面,不仅仅新发基金增设募集上限,基金经理自身管理的规模也大幅增加并不断突破上限,很多存续产品也对基金单日申购金额做了限制。整体而言,这些举措都是通过规模的管控,一方面让投资者保持理性的投资、避免行业为了募集规模屡创新高而损害持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基金规模的大幅上涨也不利于组合的稳定运作,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也形成挑战,因此基金规模管控上需要结合基金公司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产品线布局等合理的规划,管理好产品的规模增长预期,这也是一种对持有人负责任的态度。”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认为,实际上,基金公司增设募集上限并非新发事件,早在2020年年中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今年增设募集上限再次出现的原因与新基金发行市场持续火热或有一定关系,截至2021年1月15日,今年以来已有10只百亿级基金产品成立,在投资者购买热情持续不减的状态下,基金公司通过设立募集上限,合理控制基金规模,也是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一种体现。 适当降低回报预期 除了基金公司主动控制管理规模,近期,部分销售渠道也建议投资者适当降低回报预期,做好理性投资。 例如,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港股03968)表示,市场不会一直涨,高收益不是常态。有涨有跌是A 股市场历史规律,A股持续快速上涨的同时也在积攒下跌的风险,目前偏股混合基金已经持续两年平均年度收益率超过40%,明显偏离过往收益率水平,在获取超额预期回报之后,也需要降低今年对基金收益的预期。在依旧看好A股优质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的同时,在中短期内也需要提防投资风险。 支付宝理财智库2021年新年来信中写道,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进入高分位区间,上证指数15.7倍市盈率,中小板34.1倍市盈率,628只个股市盈率甚至已超百倍,虽然中长期看配置价值依然很大,但短期存在一定压力。所以,在连续两年持续获取超预期回报之后,有必要降低对2021年权益市场收益的预期。 此外,信中还提到,最近两年善于进攻的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表现亮眼,但随着市场短期波动的加大,建议关注善于防守的价值型或攻守兼备的均衡型基金经理,灵活调整大类资产配比,可以关注稳中求进的固收+品种。建议投资者合理规划闲置资金,选择优质的投资产品,拉长投资周期,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获得稳健的长期回报。 针对2021年的投资,王蕊也表示,基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担忧以及不少行业大幅上涨后累积的估值风险这一考量,建议降低2021年的回报预期,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看,今年市场的操作难度也会比较大。 “理性投资最主要的还是要从追热点调整到稳健投资上。这里面包括重新审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回看自己选择的基金基本面情况,审视自己是否有追涨杀跌或是择时的行为发生导致回报不好。调整的方法还是选择一些稳健的产品,并采取定期定额的方式进行投资。”王蕊表示。 刘亦千倡导投资者不管在何种行情下都应当树立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平常心对待市场短期震荡、适度调整收益预期、拉长产品持有期限,借助专业评价机构选择基金,从长远出发看待基金投资,获得长期投资、理性投资带来的业绩稳健增长。在资产配置上,他建议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合理配置股债资产,实现合理回报。
2020年,公募基金迎来发行大年和业绩大年,行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同时,也迎来了人才流动的高峰。 去年257位基金经理离职 中小公募离职率较高 Wind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257位公募行业基金经理离职,创5年新高。此前,在市场行情相对极端的2015年,年内共有302位基金经理离职。而2016年至2018年的3年间,离职基金经理数量均不超过200位。2019年,这一数量为234位。 其中,在离职基金经理人数方面,嘉实基金共有9位,东吴基金、中邮基金各有7位,国投瑞银基金、人保资产等4家基金公司超过5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嘉实基金团队庞大,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基金经理总数超过60名的基金公司,因而其去年的基金经理整体离职率并未超过20%。 从离职去向来看,已确认新岗位的基金经理大多跳槽到了行业内的其他基金公司,“奔私”及入职券商资管的基金经理并不多。 北京一中型公募基金内部人士表示,“因为可以拿大量业绩分成收入,部分基金经理奔私后薪水比原来高很多。但公募讲相对收益,私募讲绝对收益,投资逻辑并不完全一样,并非所有人奔私后都能很快适应,目前离职的基金经理还是以行业内跳槽为主,完全离开公募行业的并不多。” 从离职率的角度看,去年共有金信基金、华润远大基金等7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离职率超过20%,多为中小型公募。 上述中型公募内部人士对记者称,“随着行业不断成熟发展,公募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优胜劣汰十分残酷。小型公募基金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大平台能提供更多的投研支持和发展空间,肯定是基金经理更为偏好的选择。” 然而,在离职潮之下,依然有华安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等37家基金公司去年无一位基金经理离职。 去年新增419位基金经理 新基金密集发行是主因 Wind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公募基金行业增聘基金经理419位,大批“新生血液”涌入,使得基金经理总人数达到2396人,再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广发基金去年新增基金经理15位。此外,华夏、博时、富国、国泰、鹏华等7家基金公司新增基金经理数量超10位。在现有的143家基金公司中,127家去年都不同程度地扩充了基金经理团队。 对此,华北一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去年基金经理人数大幅增加与公募基金的整体火爆行情密不可分。一方面,不断成立的新发基金,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掌舵;另一方面,各家公司经过多年的培养以及人才引进,满足考核标准的研究员、基金助理晋升成为基金经理发行新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从基金经理来源方面来看,除业内跳槽外,目前大中型基金公司多采用内部培养的形式,不断输送新生力量。 天弘基金股票投资研究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天弘基金的人才多来自于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尤其在内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在主动权益投资领域,公司通过赛道分组制强化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沟通,确保投资、研究理念的一致性,使得研究员能够得到充分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仍有16家基金公司未增聘基金经理,20家新增和离职基金经理人数持平,42家出现基金经理“入不敷出”现象,离职基金经理多于新增。
随着中长期投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淡化短期择时、鼓励长期持有的封闭运作类基金开始站上风口。开年来的基金新发市场中,持有期运作模式的权益类新品占据较大份额,甚至将出现首只指数型持有期产品。业内人士表示,预计持有期模式运作的权益型基金数量将在2021年迎来爆发。 持有期权益基金密集发行 1月刚刚过半,权益基金已引爆天量发行市场,其中不少新基金的一个显著共同点便是采用一定期限的持有期模式运作。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年内已有121只权益类基金(各份额合并统计)公告披露起始认购时间,其中23只基金已募集结束并宣告成立。整体来看,其中31只基金名称中带有“持有期”,1只基金名称中带有“封闭运作”,在所有新发基金中占比超1/4。这些基金设置的持有期限或封闭运作期限从3个月、6个月到2年、3年不等。 年内新发的权益类新基金中,博时汇兴回报一年持有、工银瑞信圆丰三年持有等8只持有期基金均取得了不错的首募成绩。其中,银华基金李晓星掌管的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基金首发,全天认购金额超135亿元,当日就结束募集,认购份额全部确认。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优质企业6个月持有当天进入发行,认购金额达到269亿元,远超100亿元的目标募集上限,最终有效认购申请确认比例约为37.44%。陈宇管理的兴全合兴两年封闭运作认购资金也达到273亿元,该基金募集规模上限为80亿元,有效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不到3成。 深圳一家公募产品部人士直言,“去年投资者对于持有期模式的封闭类基金接受度还不高,由于产品持有周期长、流动性受限等因素,很多基金首发都不顺畅。因此基金公司纷纷派出精兵强将挂帅,配合各种营销手段,这类基金今年才更加好卖。当然这也侧面表明,经过机构的投教努力,基民对基金投资和产品的理解更深刻,对较长封闭期运作模式的基金认可度提高了。” 目前设置持有期的权益基金多为主动管理产品,但市场上即将迎来首只指数型持有期产品。1月28日,申庆管理的新基金兴全中证800六个月持有期指数增强将正式起售。 “其实这个最短持有期是我个人比较坚持的一个条款。”对于这只指数产品设置持有期的原因,申庆表示,“设定6个月的持有期主要是避免投资者非理性的频繁短线交易。我们通过对基金持有人交易行为的分析发现,短线交易是基金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我希望持有人在指数持续上升或者下跌过程中都能保持冷静,特别是在指数下跌过程中逐步增持,通过更长时间的持有,去提升投资胜率和投资回报。” 封闭运作基金或迎来爆发 以持有期基金为代表的封闭运作基金正经历快速发展阶段。Wind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54只持有期基金(各份额合并统计)成立,是2019年的近3倍;发行规模4096.6亿元,同比增长12倍。 此外,2020年运作周期内封闭,不同运作周期之间开放申购赎回的定期开放基金迎来井喷,全年有283只产品成立,较2019年增加近百只;募资总规模达到6841.48亿元,同比增长62.6%。 业内人士表示,近些年定期开放式基金、持有期基金数量和占比都在提升。第一,因为监管层引导长期投资,不少权益类基金采取了持有期形式,摊余成本法债基采取定开模式,都吸引了大量资金认购;第二,产品锁定份额,可以避免投资者频繁交易和不恰当择时,长期可以让持有人获取更好收益,有利于打破“基金赚钱,投资者亏钱”的魔咒;第三,定开或持有期基金的规模变动,相对开放式基金要更有预期,基金经理可以免受或少受基金规模变化带来的流动性冲击,按照自身投资规划和节奏,更容易实现投资目标。 上述公募产品部人士表示,长期投资理念引导下,封闭运作模式的基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基金业绩最核心的影响因素还是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只有挑选那些长期业绩优异、管理风格稳定、有较好回撤控制的基金经理,结合产品运作形式的创新,才可以带来更好效果。如果基金经理管理能力不佳,定开和持有期形式反而可能“套牢”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