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R集团 目录 1、 KKR集团简介 2、 KKR集团发展历程 3、 KKR的投资体系 4、 KKR的典型操作程序 5、 KKR亚洲掘金之旅 KKR集团(KKR)KKR集团(Kohlberg Kravis Roberts %26amp; Co. L.P.,简称KKR集团) 老牌正宗的杠杆收购天王 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 全球历史最悠久也是经验最为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 KKR集团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kkr.com/ KKR集团简介 ...... 1976年,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和表兄罗伯茨(George Roberts)以及他们的导师科尔博格(Jerome Kohlberg)共同创建了KKR公司,公司名称正源于这三人姓氏的首字母。KKR公司是以收购、重整企业为主营业务的股权投资公司,尤其擅长治理层收购。KKR的投资者主要包括企业及公共养老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大学基金。在过去的30年当中,KKR累计完成了146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超过了2630亿美元。 KKR在1988-1989年以310亿美元,杠杆收购RJR.Nabisco (当时美国的巨型公司之一,业务范围为烟草和食品),是其巅峰之作,也是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收购之一,该收购完成后,KKR的资产池有近590亿美元的资产组合,而监督这些资产的仅有6位一般合伙人和11位专业投资合伙人,加上一个47人的职员班子;而同期,只有4家美国公司——通用汽车、福特、埃克森、和IBM公司比它大,但在这些公司的治理总部,职员数以千计。 截至2006年9月30日,KKR投下去的270亿美元资本已经创造了大约700亿美元的价值。 KKR集团发展历程 克拉维斯、罗伯茨表兄弟在1970年代初一起进入了贝尔斯登的企业金融部。在那里他们碰到了科尔博格。他们能够熟练的利用借贷资金收购一些经营状况良好或者拥有优良资产的公司,以杠杆收购闻名世界。杠杆收购所聚集的资金,大约有60%来自原商业银行的贷款,仅有10%左右来自收购人。而剩下的30%最初大多来自于保险公司。但他们的资金承诺往往需要等待几个月。而后来垃圾债券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快了杠杆收购的速度,促进了杠杆收购的浪潮。 1970年代初由于股市下滑的原因,许多公司大量出售分公司。最初没有人知道KKR是什么公司,但是到了1981年他们迎来了6笔生意为他们带来了财富。科尔博格领先华尔街其他投资公司率先熟悉到,假如治理层拥有公司的股票,他们将会更主动有效的治理好公司。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尔博格的步步为营法逐渐改变。他最初的观念是他和合作伙伴一定要在项目中自己进行投资。更重要的是,要同收购的治理层以及他们的投资者一同获利。科尔博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致富,所有人一起挣钱的多赢局面。KKR可以通过友好合作成为治理层的盟友。公司可以收取相应的佣金,但这只是用来承担挑选适当收购候选人的成本以及帮助合作伙伴度过不能套现的非常时期。但在1980年代中期当科尔博格从脑部手术恢复后发现,KKR公司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已经无法统一。随着收购规模的增大,收取的佣金也随之增加。无论投资者如何,公司都能够盈利。 1983年里 KKR收购了3家公司并且预备筹集10亿美元组建一个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而这时候科尔博格开始头痛难忍,检查发现,他脑部长了一个良性肿瘤,但这一阶段,克拉维斯兄弟甚至很少电话联系科尔博格。当1985年科尔博格重返公司时,他发现这已经不是他当初参与创办的KKR,1987年,他退出了。 克拉维斯和罗伯茨的确十分繁忙:在1980年代早期,KKR公司的许多长期投资还未赢利,公司的资金十分紧张,新的竞争对手已经出现。到了1985年,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公司开始考虑开设或者扩大自己的杠杆收购部门。而到了1987年杠杆收购公司在华尔街随处可见。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前私下同治理层谈判收购的时光不再。每一次收购KKR公司都必须面对投标一样的竞争。 而1985年它收购Storer Communications有线电视公司的交易价值24亿美元,在投资仅为250万美元的情况下KKR公司得到了惊人的2300万美元治理费。但从来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种收费方式的逻辑,难道处理一笔价值30亿美元的交易就真的要比一笔3亿美元的交易多耗费9倍的脑力吗?这一收费方式,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各方面的默许。于是华尔街狡猾的公司们很快就发现了KKR找到了一种轻松赚大钱的方式。美林看到了杠杆收购带来的好处,1985年迅速组建了一个4亿美元的基金,1年后又投入了15亿美元。 既然大交易能够轻松赚到大笔的交易费用,KKR开始专注于大型收购。KKR最终以82亿美元成功收购Beatrice。在它还没有对这家公司有任何实质性动作的时候,KKR已经得到了4500万美元的治理费。摩根士丹利也不肯落后,到1987 年已经投入了17亿美元的资金,而在1989年中摩根士丹利的基金达到了20亿美元。雷曼兄弟也说服母公司美国运通掏出7亿美元,公司自身也投入了5亿美元。随着这些大玩家的进入,给KKR带来巨大的压力。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悠然自得的同那些治理层和董事谈判,轻松获得有利的价格。如今每一次收购都会出现2、3家竞争对手,竞争十分激烈。 在KKR的收购名单,收购烟草巨头纳贝斯科最为闻名。1988年至1989年的这笔大型收购轰动全美,动用资金达到310亿美元。这笔资金在1980年代已是并购历史上的天文数字。籍此一役,KKR的知名度已经超出一家华尔街投资公司的范畴,而为全世界所瞩目。 KKR的投资体系 在KKR的投资模式中,有两个要点至关重要:一是寻求价值低估、低市盈率的收购对象,二是创造足够的现金流,未来的现金流足以偿还债务又不至于影响公司生产经营。KKR的高杠杆收购虽然布满风险,但是在这两条铁律的制约下,他们抵制了无数布满诱惑的收购。 1)基本形式:KKR与目标公司治理层联手完成杠杆收购(LBO/MBO),并在收购后赋予目标公司治理层极大的自主权,在目标公司竞争实力增强、价值上升后,通过上市等方式退出公司,取得高额回报; KKR在LBO/MBO交易中具有三重角色: 财务顾问; 投入自己的资本,本身也是所有者,成为其中的一个合伙人,与参与LBO/MBO股权投资的其它有限责任合伙人(通常是机构投资者)共担风险; 作为LBO/MBO股权投资团体的监管代理人。 2)治理模式:KKR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使用公司治理机制——债务、经理持股和董事会监督。 债务的硬约束作用能使治理层经理吐出企业中“闲置的现金流量”,使他们无法把这部分资金用于低效率的项目上;KKR通过治理层经理的大量持股,使他们像所有者一样决策;同时,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董事会,KKR向人们展示了作为股东和大股东以及债权人的代表,是如何妥善处理董事会和治理阶层之间职能分离的。 KKR通过强化公司的治理结构,降低了公司两权分离所带来的代理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KKR的利润,正是来源于代理成本的降低。正由于这一点,KKR展现了它作为一个经济机构、一种经济模型所独具的魅力。 3)投资条件:KKR设定目标企业的主要条件: 具有比较强且稳定的现金流产生能力; 企业经营治理层在企业经营治理岗位的工作年限较长(10年以上),经验丰富; 具有较大的成本下降、提高经营利润的潜力空间和能力; 企业债务比例低。 4)投资优势:KKR的优势是从财务角度(金融投资者角度)分析企业,了解现金流的能力,从而判定企业承受债务的能力和规模,最终选择能够控制企业现金流来偿还债务的治理人员; 一旦LBO/MBO交易完成,企业成败的要害就取决于日常的治理,但KKR并不参与LBO/MBO企业的实际经营治理,基本上是甩手掌柜,通常只是在每月一次的董事会上和经营治理层见面。 5)投融资结构:KKR参与的企业LBO/MBO后,股权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 一般合伙人,通常由KKR充当,负责发起LBO/MBO交易,作为LBO/MBO企业经营业绩的监管人; 有限合伙人,负责提供LBO/MBO所需要的股权资本,并主持LBO/MBO企业的审计委员会以及治理人员薪酬委员会; LBO/MBO企业高层人员,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 KKR和治理层经理们在开始时就有明确的熟悉,所谓的“交易”并不仅仅是融资交易本身:它是治理层、债权人和收购者间就公司在今后5—7年试图实现目标的一系列的计划和协议,这些规划以偿付时间和债务条款的形式包含于融资结构中,共同使债务约束、股权和高绩效标准三者环环相扣。 KKR的典型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通常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资金的筹措。首先由公司的最高层治理人员和/或接管专家们领导的收购集团以少量资本组建执行收购的空壳公司。他们提供约占收购总资金的10%的资金作为新公司的权益基础,所需资金的50%~ 60%通过以目标公司资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有抵押的收购贷款。该贷款一般由数家商业银行组成的贷款提供(这有利于分散和控制风险),也可以由保险公司或专门进行风险资本投资和杠杆收购的有限责任合伙企业提供。其他资金由各种级别的次等债券形成,通过私募(面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风险投资企业等)或公开发行高收益率债券(即垃圾债券)来筹措。到9 0年代,由于垃圾债券声名狼藉,使这一部分的资金转为主要依靠投资银行的桥式贷款提供( 这些贷款通常在随后的几年被公司发行的长期债券所替代); 第二阶段,在成功筹措资金后,组建起来的收购集团购买目标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股票并使其转为非上市公司(购买股票式)或购买目标公司的所有资产; 第三阶段,治理人员通过削减经营成本、改变市场战略,力图增加利润和现金流量。他们将整顿和重组生产设备、改变产品的质量定价,甚至是改变生产线和经营方向; 第四阶段,假如调整后的公司能够更加强大,并且该收购集团的目标已经达到,那么该集团可能使公司重新变为上市公司(即反向杠杆收购),以降低公司过高的财务杠杆率,并使收购者的利益得以套现。 KKR亚洲掘金之旅 开杠杆并购之先河 KKR之所以能引起众人的关注,与其开创的杠杆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不无关系。 对劲霸电池(Duracell)收购就是KKR运用这种并购方式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收购前,劲霸电池仅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的一个事业部。经过众多买家5个月的角逐,KKR于1988年5月得到了劲霸电池。当时的分析普遍认为劲霸总值不超过12亿美元,但KKR出价18亿美元,至少高出竞争对手5亿美元。KKR的方案也十分有利于劲霸的治理层,公司的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而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让他们拥有公司9.85%的股权。这大大出乎治理层的意料。 买断后劲霸的第一年现金流就提高了50%,以后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在这基础上,KKR把CEO坎德的资本投资权限从收购前的25万美元提高到5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把治理下级经理报酬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 1991年5月,劲霸的3450万股票公开上市,IPO价格是15美元,KKR销售了它投在公司的3.5亿美元资本金的股票。1993年和1995年,劲霸又进行了二次配售股票,加上两年分红,KKR在1996年的投资收益达13亿美元,并将收购劲霸时借贷的6亿美元债务偿清。 1996年9月,KKR把劲霸卖给了吉列公司,每1股劲霸股票可得到1.8股吉列股票,总价值相当于72亿美元。交易结束时,KKR仍拥有劲霸34%的股权。 而在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闻名的恶意收购——纳贝斯克(RJR Nabisco)的收购过程中,KKR名声再次大振。在收购中,KKR一举击败所有的对手,而付出的代价极小,由于公司发行了大量垃圾债券进行融资,并承诺在未来用出售被收购公司资产的办法来偿还债务,因此这次收购资金的规模虽然超过250亿美元,但其中使用的现金还不到20亿美元。 尽管这次恶意并购并没有给KKR带来什么好效益,但却让KKR戴上了“华尔街野蛮人”的帽子。 亚洲成投资热点 随着美欧两地大型收购交易逐渐进入疯狂状态,亚洲成了大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的另一投资热点。 虽然亚洲市场的竞争现在还不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激烈程度也在与日俱增。今年春天,BlackstonepuorgLP表示将向印度投资多至10亿美元;Bain Capital LLC公布成立香港办事处。 对于这样的“香饽饽”,KKR自然也不会放过。在公布将在香港和东京设立亚洲办事处的同时,该集团日前表示,它有爱好参与对三星人寿保险高达18%股份的竞拍。三星人寿保险是韩国最大的寿险公司。这也是KKR 29年历史上首次投资亚洲。 前不久,已是61岁的罗伯茨,还不远千里,到亚洲作了为期三周的商务旅行。他当时表示,希望在中国做3件事情:第一,调查 KKR所投资的公司在中国开设的工厂,以便了解如何更好地为自己的业务寻找更好的“资源”;第二,会见希望投资于西方世界的中国公司;第三,考察中国的投资机会。过后,他满足地说,他发现中国商界人士对于KKR的品牌相当了解。 这些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之所以对亚洲产生爱好,是由于他们在美国和欧洲投资的公司为保持 竞争力急需削减成本。 不过,虽然亚洲市场普遍被看好,但难以预见的敌意监管条例,加征的税收等,都是投资亚洲的潜在风险。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中国某些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将为投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在韩国和日本,企业交叉持股现象越来越少,很多债权人寻求剥离在一些现金拮据的企业中的持股权,这里将产生更多的并购机会。
Hapoalim银行 目录 1、 Hapoalim银行简介 2、 Hapoalim银行应用Teradata数据仓库案例 本条目包含过多不是中文的内容,欢迎协助翻译。 若已有相当内容译为中文,可迳自去除本模板。 Hapoalim银行(Hapoalim) Hapoalim银行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bankhapoalim.com/ Hapoalim银行简介 ...... Bank Hapoalim (Hebrew: ??? ???????? lit. Bank of the Workers) 是以色列最大的银行,其业务量约占以色列银行业的三分之一. The bank was established in 1921 by the 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 and the Histadrut(National Israeli Trade Union). The bank operates several international branches, in the USA (New York City, Miami), in Canada, Europe (Switzerland, Luxemburg), South America, and the Cayman Islands. The bank‘s stock‘s are traded in the Tel Aviv Stock Exchange. The bank was owned by the Histadrut until 1983, when it was nationalized following the Bank Stock Crisis. The bank was held by the Israeli government until 1996 when it was sold to a group of investors led by Ted Arison. During the period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the bank grew considerably to become the largest bank in Israel (a title previously held by Bank Leumi). As of 2006 the bank employs about 10,000 employees. It is controlled by Arison Holdings, which is owned by Shari Arison. Hapoalim银行应用Teradata数据仓库案例 Hapoalim银行虽然是以色列的主导金融机构,仍然面临着如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项目,并提升服务水平以保持和巩固客户的问题。Hapoalim银行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来与其业务增长保持同步。 Hapoalim银行曾采用大型主机来存储其客户数据和业务数据。 其现有IT基础设施不足以对数以百万计的客户交互活动进行分类处理,使该银行的市场和销售团队能够有效地为每个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因此,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用以获得纵览全局的业务信息势在必行。 通过与Teradata专业服务顾问合作,Hapoalim银行围绕其CRM项目框架建立了数据仓库。通过在数据仓库中收集客户信息,该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特定要求开发新产品、方案和服务。该银行也可以识别高利润贡献度客户,并采取措施以改善其服务体验,从而将他们培养成回头客。 通过使用Teradata 数据仓库,Hapoalim银行现在不仅可以访问当前交互活动中的数据,还可以访问三年前的同类数据。通过从帐户角度到客户角度的视点转换,该银行能够针对新客户开发新型业务。 凭借从其Teradata 数据仓库所获得的要害信息,Hapoalim银行的营销战略已从提供广泛的业务信息转变为以个性化服务为核心。除营销活动效果更好之外,该银行的利润和客户满足度也随着Teradata数据仓库的启用不断增加,例如,其因特网促销的成功率已从17%上升到40%以上。
GE商务融资集团 目录 1、 GE商务融资集团简介 2、 GE商务融资的本地化发展战略 GE商务融资集团(GE Commercial Finance) GE商务融资集团官方网站网址:http://gecommercialfinance.gecapsol.com/ GE商务融资集团简介 ...... GE商务融资集团是美国通用电气集团(GE)旗下的B2B金融服务机构,目前在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的总资产超过2300亿美元。 为促进世界各地商业的增长,GE商务融资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和产品,包括租赁服务、融资项目、商务保险和再保险等。 GE商务融资的本地化发展战略 商务融资集团(GE Commercial Finance)将继续着重本地的中小型企业市场,打算在三年内使本地业务至少增长一倍。 为了达到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公司也将加倍壮大其销售队伍。GE商务融资集团的新加坡董事经理游纬强透露,公司计划在明年中之前增聘人手,使目前的将近20名客户关系经理加倍。 他说:“我们打算留在这个市场,引起市场的注重。”除了增聘销售职员之外,公司也打算提升市场对公司品牌的熟悉。 GE在2001年斥资53亿美元,收购美国海勒金融公司(Heller Financial),并通过接管海勒金融在本地的业务进入新加坡中小型企业融资市场。1974年在本地开业的海勒金融,是我国第一家客账融通(factoring)公司。 GE商务融资延续了海勒金融着重于中小型企业的传统,仍然非常活跃于政府机构推行的本地企业融资计划(LEFS)等协助本地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措施。 近年来,本地的银行和金融公司都积极争取中小型企业客户,使这个市场出现激烈的竞争。 游纬强说:“这个市场的景观改变了。我们不再只是跟同业的公司或金融公司竞争,银行现在是我们的竞争者——它们有一整套产品,有广大的网络和资源。实际上是它们侵入了我们的业务领域,而不是我们进入它们的地盘。” 专注本身优势以及利基市场 至于公司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区别自己时,他说,与其跟银行“硬碰硬”,GE商务融资专注于本身的优势和利基市场,例如物流业、供给链行业等。公司提供银行所没有的产品,例如营业租赁(operating lease)、不附追索权(non-recourse)的客账融通等。 营业租赁是GE商务融资的专长之一,也是本地的银行和金融公司所无法提供的产品。跟一般银行所提供的贷款融资方式不同的是,提供营业租赁的机构将持有租赁设备的所有权,承租者则支付使用设备的“租金”。因此,租赁的设备不会在承租者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有助于减少承租者的负债水平。 游纬强也强调了GE环球业务网络给予公司的优势,因为公司可以借助GE广泛的环球网络以及对各行业的深入熟悉,协助客户开拓海外市场。 GE商务融资有一组客户关系经理专门负责营业额低过100万元的小型企业,另外有一组人负责中型企业。公司过去几年也开拓了本地上市公司及跨国企业的业务,由另一组熟悉这群客户需求的职员负责。 游纬强说,多数的客户来自制造业,但公司也增加了服务业客户,例如保安公司、清洁公司等,为它们提供营运资本方案。 中小型企业是继续推动公司增长引擎 他透露,公司的股本回报率是8%到9%。中小型企业业务目前占公司的七成比重,而接下来,中小型企业将是继续推动公司增长的引擎。 GE商务融资为今后三年的发展定下了很高的目标,预备积极扩展本地业务。“我们已达到一个有机会将业务发展到更高层次的阶段。”
CHIPS 目录 1、 CHIPS系统简介 2、CHIPS的发展历史 3、 CHIPS系统参与者 4、CHIPS系统风险防范 5、 CHIPS系统的变革 6、 CHIPS的优势 7、 CHIPS系统的应用特点 8、 CHIPS的运行 9、 CHIPS基于Intenet的新服务 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The 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s,CHIPS) 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网站网址:http://www.chips.org/ CHIPS系统简介 ...... 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是“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的简称,于1970年建立,由纽约清算所协会(NYCHA)经营。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 纽约清算所: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最早的清算机构,创立的目的是解决纽约市银行间混乱的交易情况,建立秩序。在美联储于1913年成立之前,纽约清算所一直致力于稳定货币市场的流通波动,在那以后,清算所则开始运用自己的技术和组织能力来满足银行系统内部日益分化和交易量不断扩大的要求。 CHIPS的发展历史 1970年,纽约清算所协会(NYCHA)建立CHIPS,代替原有纸质支付清算方式,为企业间和银行间的美元支付提供清算和结算服务。 1998,Chips归ChipsCo公司所有并处于其管理之下。 2001,CHIPS采用新系统,开始向实时净额清算系统过渡。 2007,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拥有安全、可靠、高效的支付系统,处理全球95%左右的国际美元交易,每天平均交易量超过34万笔,金额约1.9万亿美元。 CHIPS系统参与者 参加Chips系统的成员分类: 1.清算用户:在联邦储备银行设有储备帐户,能直接使用该系统实现资金转移。目前共19个。 2.非清算用户:不能直接利用该系统进行清算,必须通过某个清算用户作为代理行,在该行建立帐户实现资金预算 参加Chips的单位可以是纽约的商业银行、埃奇法公司、投资公司以及外国银行在纽约的分支机构 Chips对参与者的要求: 一、在每天交易开始前储蓄一定数量的资金。 二、在系统运行时间内,只有参与者当前的资金头寸足以完成借记CHIPS才释放支付指令,而且任何参与者当前的资金头寸都不得小于零。 三、需要接受CHIPCo的信用评估。CHIPS参与者需要向CHIPCo董事会提交财务情况方面的文件,接受董事会定期问讯。 CHIPS系统风险防范 作为最大的私人运作的支付系统,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必须处理支付清算风险问题。 清算风险涉及信用风险(到期一方不能履行承诺的支付义务),操作风险(给资金接收方的支付指令可能被颠倒),流动性风险(由于缺乏流动性到期支付指令不能执行)。 联储要求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和其他私人批发转账系统保证清算的顺利进行,防止由于主要参加者不履行支付义务的情况发生。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有一个处理两家最大参加者失败的程序。尽管风险涉及到国际清算,但迄今为止,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还没有未清算的交易。 CHIPS系统的变革 (一)第一次变革 背景 80年代美国进行了放松金融管制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项法令上:《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1982年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 80年代金融市场的动荡:众多金融机构的倒闭 (1)创立“联邦储蓄与贷款公司清理基金”,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经营,以解决储蓄业的危机。 (2)加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管理能力和权限。包括将缴纳存款准备金的要求从联储会员扩大到非会员银行以及非银行存款机构,凡受缴纳存款准备金约束的存款机构应定期向该委员会提供资产负债情况的报表等。 1990年,为了加强对差额清算系统的风险管理,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共同制定了兰佛鲁西标准(Lamfalussy Standard)----- 规定“多边轧差系统的最低限度应保证当具有最多净借记头寸的参与者无法结算时,每日的结算会按时完成。” 内容 自1990年起,CHIPS规定在一天清算结束时,若有一家或多家银行出现清偿问题,且这些银行找不到为其代理的清算银行的话则被视为倒闭,这时,由其造成的损失由其余各成员行共同承担,以确保一天清算的完成。 作用 这些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不仅控制了成员行的风险,而且也控制了整个系统的信用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说CHIPS为国际美元交易支付提供了安全、可靠、高效的系统支持。 (二)第二次变革 背景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实时交易成为可能 与同类交易系统竞争者竞争,保持自身系统的优越性 内容 2001年,CHIPS采用了新系统,逐步成为了实时清算系统。 透支息的变革:由免息到收取利息,也是控制风险防范的新措施。 作用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双方都能时刻了解账户上的信息。 CHIPS的优势 (1)是实时的、多边网络系统 (2)全球处理时间 (3)94%的支付可直接进行处理 (4)排除日间透支费用 (5)最大的流动性 (6)联机的资金管理工具 (7)汇兑信息提交 CHIPS系统的应用特点 (1)允许事先存入付款指示 (2)完善的查询服务功能 (3)自动化程度高 (4)安全性好 CHIPS的运行 从2001年1月起,CHIPS已成为一个实时的、终结性清算系统,对支付指令连续进行撮合、轧差和结算。CHIPS的营业时间是从早上7时至下午4时30分,资金转移的最终完成时间为下午6时,遇到节假日则营业时间适时延长。对支付指令的处理通常只需几秒,85%的指令可在下午12:30以前完成清算,这极大地提高了流动性。一般的,新系统为从CHIPS队列中释放的支付指令提供实时的最终清算,支付指令的结算可以有三种方式: (1)用CHIPS簿记账户上正的资金头寸进行支付; (2)由反方向的支付来对冲; (3)以上两者结合。 为实现这一处理,纽约的联邦储备银行建立了一个CHIPS 预付金余额账户(prefunded balance account ,即CHIPS账户)。在结算是实时、终结性的安排下,每个CHIPS参与者都有一个预先设定的起始资金头寸要求(pre-established opening position requirement),一旦通过FEDWIRE资金账户向此CHIPS账户注入相应的资金后,就可以在这一天当中利用该账户进行支付指令的结算。如果参与者没有向CHIPS账户注入这笔资金,未达到初始头寸要求,则不能通过CHIPS发送或接收支付指令。在东部时间凌晨0:30,CHIPS和FEDWIRE开始运行以后,这笔规定的资金头寸就可以随时转入CHIPS账户,但不能晚于东部时间上午9:00。 在CHIPS运行时间内,参与者向中心队列提交支付指令,该队列由CHIPS维护。在不违反CHIPS第12款规定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算法从中心队列中寻找将要处理的支付指令。当进行某一次结算时,优化算法将相关的支付指令从中心队列中释放出来,对支付指令做连续、实时、多边匹配轧差结算,根据结果在相关参与者余额账户上用借记/贷记方式完成对支付指令的最终结算,同时标记CHIPS记录反映资金头寸的增减变化。在系统关闭前,东部时间下午5:00,参与者随时可以从队列中撤出指令。对当前头寸的借记、贷记只是反映在CHIPS的记录中,并未记录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簿记账户中。按照纽约法律和CHIPS的规定,支付指令的最终结算时间是从CHIPS队列中释放的时间。 东部时间下午5:00,CHIPS试图进行撮合、轧差和结算,并尽可能多的释放尚在队列中的指令,但不允许某个参与者出现负头寸。当这一过程结束以后,任何未释放的指令将通过多边轧差的方式进行处理。因而,对每一个参与者而言,轧差后的净头寸与其当前头寸(为零或为正)相关,若轧差后的头寸为负,其数值是参与者的“最终头寸要求”(final position requirement)。 有“最终头寸要求”的参与者必须将所要求的资金转入CHIPS账户,这可以通过FEDWIRE完成。当所要求的资金转账后,资金将贷记到参与者的余额中去。当所有FEDWIRE资金转账收到后,CHIPS就能够释放余下的支付指令,并对其进行结算。这一过程完成后,CHIPS将账户中尚存的余额转账给相应的参与者,日终时将其在CHIPS账户的金额减为零。 由于预付资金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对支付指令的清算和结算是在多边匹配轧差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预付资金2,40万美元,就可以进行超过1,200,0亿美元的支付,一美元资金的平均效率乘数达到500以上。这加速了资金再循环,减少了流动性需求和日末流动性短缺的风险。 CHIPS基于Intenet的新服务 2003年11月4日,CHIPS对系统接入方式做了新的调整,并且提供基于Internet的管理报告和更高效的清算处理,参与者和其他用户可以利用Internet更加方便地使用该系统。 首先推出的网上服务是追加资金(Supplemental Funding),它允许参与者追加资金并指定某些支付指令优先处理,立即清算。CHIPS作为具备终结性的多边净额结算系统,对多个参与者的支付指令进行匹配,然后进行实时的清算和结算。大部分指令的清算在15秒内完成,但有时银行会希望某些指令具有更高的优先级,能够立即清算。通过这项服务,银行就可以在网页上控制这一过程,根据需要更改支付指令的处理顺序。 此外,CHIPS提供在线的管理报告,而以前该报告只能在客户端生成。现在,金融机构在登录后就可以看到自己与交易对象的相对头寸,查询支付状况,进行与CHIPS相关的管理。 追加资金和管理报告这类网上服务为CHIPS的参与者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以前,CHIPS提供新服务后,参与者必须调整自身的系统才能享受到新的服务。而现在CHIPS则调整了自身的系统,并通过网络提供这些服务,这样参与者的维护费用下降,而且很快就可以利用上这些服务。
CHAPS 目录 1、 CHAPS 2、相关条目 本条目包含过多不是中文的内容,欢迎协助翻译。 若已有相当内容译为中文,可迳自去除本模板。 CHAPS(自动支付清算系统/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Payment System) CHAPS ...... The 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Payment System or CHAPS is a British company established in London in 1984, which offers same-day sterling and euro fund transfers. CHAPS is a member of the trade organisation APACS, and the EU-area settlement system TARGET. A CHAPS transfer is initiated by the sender to move money to the recipient‘s account (at another banking institution) where the funds need to be available (cleared) the same working day. Unlike with a bank giro credit, no preprinted slip specifying the recipient‘s details is required. Unlike cheques, the funds transfer is performed in real-time removing the issue of float or the potential for payments to be purposefully stopped by the sender, or returned due to insufficient funds, even after they appear to have arrived in the destination account. CHAPS is used by 19 settlement banks including the Bank of England and over 400 sub memb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its first year of operation, average daily transactions numbered 7,000 with a value of 5 billion pounds sterling. In 2004, twenty years later, average daily transactions numbered 130,000 with a value of 300 billion pounds sterling. CHAPS transfers are relatively expensive, with banks typically charging as much as £30 for a transfer. The cost of fast transfers and the slow speed of free transfers (such as BACS) is sometimes a subject of controversy in the UK, although low value transactions are now available from CHAPS from its Faster Payments Service The Sterling members: Abbey ABN Amro Bank N.V Bank of England Bank of Scotland (HBOS) Barclays Bank Plc Citibank N.A Clydesdale Bank Plc Cls Bank International The Co-Operative Bank Plc Deutsche Bank A.G HSBC Bank Plc Lloyds TSB Bank Plc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Plc 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 Plc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The Euro members: Abbey ABN Amro Bank N.V Bank of America N.A Bank of England Bank of Scotland (HBOS) Barclays Bank Plc 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 Ltd Citibank N.A The Co-Operative Bank Plc Deutsche Bank A.G Dnb Nor Bank ASA HSBC Bank Plc Jp Morgan A.G Lloyds TSB Bank Plc National Australia Bank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Plc 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 Plc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Wachovia Bank N.A CHAPS clear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UK banks may be found in the Industry Sorting Code Directory 相关条目 银行自动清算业务
BACS 目录 1、 什么是BACS 2、相关条目 本条目包含过多不是中文的内容,欢迎协助翻译。 若已有相当内容译为中文,可迳自去除本模板。 BACS(银行自动清算业务/Bankers‘ Automated Clearing Services) 什么是BACS ...... BACS (originally an acronym for Bankers‘ Automated Clearing Services) is a United Kingdom scheme for the electronic processing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s. Direct Debits and BACS Direct Credits are made using the BACS system. BACS payments take three working days to clear: they are entered into the system on the first day, processed on the second day, and cleared on the third day. BACS was invented by Dennis Gladwell and was started in 1968 as the Inter-Bank Computer Bureau, set up to develop electronic transfer of funds between banks and avoid the need for paper documents as part of the money transfer process. The company operating the service adopted the name "Bankers Automated Clearing Services Limited" in 1971. A telephone service, BACSTEL, was introduced in 1983, reducing the need for magnetic tapes. More banks and building societies joined in 1985, and the company shortened its name to "BACS Limited". On 1 December 2003, BACS Payment Schemes Limited (BPSL) was split from BACS Limited: BPSL is a "not for profit" body with members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which promotes the use of automated payment schemes and governs the rules of the BACS scheme; BACS Limited owns the infrastructure to run the BACS scheme. BACS Limited was permitted to continue to use the BACS name for one year, and became Voca Limited on 12 October 2004. Voca Limited has since been merged with the UK national switch provider link Interchange Network Limited, the new company being called Vocalink. It is based at Rickmansworth in Hertfordshire. Since 2003, BACS has been moving from the telephone dial-up BACSTEL service to an internet-based service, BACSTEL-IP, which is claimed to be quicker and more secure. All BACS users, including businesses that make payments to their suppliers or operate their staff payroll electronically, were required to move to BACSTEL-IP by the end of December 2005 or return to using cheques. When the BACSTEL-IP service was introduced all software used to make a connection to BACS required BACS approval. It is now only possible to make a connection with software from the list of BACS Approved Solution Suppliers (BASS). The BACS system, and in particular the time taken for money to move between accounts, has been widely criticised by consumer groups as inefficient and archaic, especially as it is the system used for money transfers made by telephone or internet banking. This compares unfavourably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Scandinavia, where the "Elle" system ("Early Late / Late Early") allows money transferred before lunchtime to reach a payee‘s account on the same working day, or money transferred after lunchtime to reach the payee‘s account the following morning. In March 2005, the Office of Fair Trading proposed that such a system be introduced in the UK. In December of that year, plans were announced for its introduction in 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2006 to 2008, with estimates of the time taken for such payments being between 15 minutes and 3 hours depending on the banks/building societies at each end of the transaction. Voca link are providing this service in the UK. On 27 May 2008 the new Faster Payments system went live. This new system has improved money transfer speeds between different banks in the UK enabling account holders with one bank to make virtually instant payments to those with another bank. The system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and currently has a membership comprising the following banks: Abbey, Alliance %26amp; Leicester, Barclays, Citigroup, Co-operative Bank, Danske Bank (Northern Bank), HBOS, HSBC, Lloyds TSB, 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 National Australia Group (Clydesdale and Yorkshire Banks), Northern Rock and RBSG(including Natwest and Ulster Bank). Between them, they represent 95% of the payments made in the UK. Those remaining banks and also building societies will be making decisions on how, when and if to join the scheme between 2008 and 2009. 相关条目 自动支付清算系统
三菱东京UFJ银行 目录 1、三菱东京UFJ银行简介 2、三菱东京UFJ银行的前身 3、 三菱东京UFJ银行的合并历程 4、三菱东京UFJ银行的持股情况 5、参考文献 株式会社三菱东京UFJ银行(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BTMU;中文译为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或,三菱东京联合银行,NYSE:MTU) 三菱东京UFJ银行网站网址:http://bk.mufg.jp 三菱东京UFJ银行简介...... 株式会社三菱东京UFJ银行(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BTMU;中文译为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或,三菱东京联合银行,NYSE:MTU)是一家由东京三菱银行与UFJ银行在2006年1月1日合并而成的日本银行,2006年1月4日正式宣布营业[1],为日本资产最多的金融集团“三菱UFJ金融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业务单位。以资产计,该行是日本以至亚洲最大的银行,资产高达162万亿日元,是三菱联合金融集团的子公司。总行位于东京都内邻近皇居的丸之内商业区。 三菱东京UFJ银行的前身 三菱东京UFJ银行由东京三菱银行与UFJ银行合并组成,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合并。 关于东京三菱银行 株式会社东京三菱银行(株式会社东京三菱银行;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Ltd., BTM),为三菱UFJ金融集团的成员之一,亦是三菱集团的子公司之一。由以下两间银行合并而成: 三菱银行(株式会社三菱银行;The Mitsubishi Bank, Ltd.):创立于1919年8月25日,是三菱集团的核心成员公司之一。 东京银行(株式会社东京银行,The Bank of Tokyo, Ltd.):是一家以外汇为主要业务的银行,在1946年由被GHQ强制解散的横滨正金银行的资产为基础成立。 关于UFJ银行 UFJ银行(株式会社UFJ银行;UFJ Bank Limited),中文译为“日联银行”,成立于2002年,由位于大阪的株式会社三和银行(The Sanwa Bank, Ltd.)与位于名古屋的株式会社东海银行(The Tokai Bank, Ltd.)所合并组成。 因其前母公司UFJ控股与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在2005年10月1日的合并,而成为日本资产最多的金融机构“三菱UFJ金融集团”的一部份。 三菱东京UFJ银行的合并历程 2004年 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同意与UFJ控股合并 2005年 东京三菱金融集团与UFJ控股合并,三菱UFJ金融集团创立 2006年 东京三菱银行与UFJ银行合并组成株式会社三菱东京UFJ银行(注:UFJ银行透过与丰田汽车公司的东洋信托银行合并组成) 三菱东京UFJ银行的持股情况 美国加联银行之控股公司(Union Ban Cal)(2005年2月约63%,2004年为 68%,2008年为 100%)加州第二大银行 香港创兴银行(9.66%) 香港大新金融(15%) 日本AcomCo(40.04%) 摩根士丹利(20%) 参考文献 ↑ 世界最大银行三菱东京联合银行开始营业
TOPSIS法 目录 1、TOPSIS法概述 2、TOPSIS法的基本原理 3、TOPSIS法的数学模型[1] 4、参考文献 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理想点法 TOPSIS法概述...... 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法是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TOPSIS法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理想化目标(Ideal Solution)有两个,一个是肯定的理想目标(positive ideal solution)或称最优目标,一个是否定的理想目标(negative ideal solution)或称最劣目标,评价最好的对象应该是与最优目标的距离最近,而与最劣目标最远,距离的计算可采用明考斯基距离,常用的欧几里德几何距离是明考斯基距离的特殊情况。 TOPSIS法是一种理想目标相似性的顺序选优技术,在多目标决策分析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归一化后的数据规范化矩阵,找出多个目标中最优目标和最劣目标(分别用理想解和反理想解表示) ,分别计算各评价目标与理想解和反理想解的距离,获得各目标与理想解的贴近度,按理想解贴近度的大小排序,以此作为评价目标优劣的依据。贴近度取值在0~1 之间,该值愈接近1,表示相应的评价目标越接近最优水平;反之,该值愈接近0,表示评价目标越接近最劣水平。该方法已经在土地利用规划、物料选择评估、项目投资、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多目标决策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最优解同时又最远离最劣解,则为最好;否则为最差。其中最优解的各指标值都达到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最劣解的各指标值都达到各评价指标的最差值。 TOPSIS法中“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是TOPSIS法的两个基本概念。所谓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优的解(方案),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好的值;而负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劣的解(方案),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坏的值。方案排序的规则是把各备选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做比较,若其中有一个方案最接近理想解,而同时又远离负理想解,则该方案是备选方案中最好的方案。 TOPSIS法的数学模型[1] 遇到多目标最优化问题时,通常有m 个评价目标 每个目标有n 评价指标。首先邀请相关专家对评价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进行打分,然后将打分结果表示成数学矩阵形式,建立下列特征矩阵: 。 构造权重规范化矩阵 通过计算权重规格化值vij,建立关于权重规范 化值vij 的权重规范化矩阵 。 其中,wj是第j 个指标的权重。在基于ASP的动态联盟制造资源评估模型中,采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有Delphi法、对数最小二乘法、层次分析法、熵等。 确定理想解和反理想解 根据权重规格化值vij来确定理想解A * 和反理想解A − : 。 。 其中,J1是收益性指标集, 表示在第i个指标上的最优值; J2是损耗性指标集, 表示在第i个指标上的最劣值。收益性指标越大,对评估结果越有利;损耗性指标越小,对评估结果越有利。反之,则对评估结果不利。 计算距离尺度 计算距离尺度,即计算每个目标到理想解和反理想解的距离,距离尺度可以通过n维欧几里得距离来计算。目标到理想解A * 的距离为S * ,到反理想解A − 的距离为S − : 。 其中,与分别为第j个目标到最优目标及最劣目标的距离, vij是第i个目标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规格化值。S * 为各评价目标与最优目标的接近程度, S * 值越小,评价目标距离理想目标越近,方案越优。 计算理想解的贴近度C * 。 式中,。当时, Ai = A − ,表示该目标为最劣目标;当时, Ai = A * , 表示该目标为最优目标。在实际的多目标决策中, 最优目标和最劣目标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根据理想解的贴近度C * 大小进行排序 根据C * 的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各评价目标进行排列。排序结果贴近度C * 值越大,该目标越优,C * 值最大的为最优评标目标。 参考文献 ↑ 李浩、罗国富、谢庆生.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动态联盟制造资源评估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