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零售物价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为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纺织品、中西药品、化妆品、书报杂志、文化体育用品、日用品、家用电器、首饰、燃料、建筑装璜材料、机电产品等十四个大类,国家规定304种必报商品,需要予以特别说明的是,从1994年起,国家、各省(区)和县编制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不再包括农业生产资料。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影响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因此,计算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 在美国,这个数据由美国的商务部每个月对全国性商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把用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的商品均做为调查的对象,包括家具,电器,超市上销售的商品和药品等,不包括服务业的消费。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市场物价变动情况的基本标志。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零售价格水平变动程度和趋势的相对数。许多外汇市场分析人员十分注重考察零售物价指数的变化。 如果社会的经济发展迅速,个人的消费就会增加,供过于求,导致物价的上升,这个指数就会上升,将为后来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该国的政府就会收紧货币政策,利率趋于上升,相应对美元汇率带来利好支持。 零售物价指数与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区别 其一是零售物价指数的观察对象是城乡居民购买的全部商品价格,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观察对象只限城市职工及其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 其二是零售物价指数只包括商品部分,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则包括商品支出和服务支出两个部分。 中国的零售物价指数 我国的零售物价指数主要有:零售商品牌价指数、零售商品议价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和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零售物价指数主要用来观察研究零售物价变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为平衡市场供求、加强市场管理、控制货币发行量提供参考。 零售物价的调整升降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费用节约或多支,直接关系国家财政的收支,直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商品供需平衡,还影响消费和积累的比例。 零售物价指数是编制财政计划、价格计划、制定物价政策、工资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统计工作中按月、季、年编制零售物价指数,计算工作量和采价工作量非常大。 零售物价指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公式计算。权数直接影响指数的可靠性,因此每年要根据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的资料调整一次权数。物价不可能全面调查,只能在部分市、县调查,在我国根据人力、财力,大约选200个市、100个县城作为物价变动资料的基层填报单位。在城市选商品350种左右,在县城选400种左右。每种商品的指数采用代表规格品的平均价格计算。 相关条目 国营商业零售物价指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零售价格的种类 零售价格可按多种标准划分: 按产品部门划分,有工业品零售价格、农产品零售价格、饮食业零售价格、服务收费价格和运输价格; 按消费性质划分,有消费资料零售价格和生产资料零售价格; 按价格管理方式划分,有国家规定的零售价格、国家指导的零售价格和由市场调节的零售价格; 按零售价格的适用范围划分,有全国统一零售价格和地区零售价格。 零售价格构成 零售价格由以下要素构成: 当地批发企业的批发价格,即进货价格; 从批发企业到零售商店的市内搬运费; 资金占用利息、零售商品损耗、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费,即流通费用; 零售企业营业税;零售企业利润。 零售价格特点 ①零售价格处于流通和消费两个领域的接合部,体现国家、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 ②处于价格体系的末端环节,工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最终要通过零售价格来实现; ③在劳动者货币收入一定的条件下,零售价格的高低决定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政治经济的大局。 零售价格作用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零售价格的作用主要是: ①使消费者的货币转化为消费资料,从而使商品的潜在使用价值成为现实的消费对象; ②价格水平的升降可以为生产经营提供信息,调节市场供求,促进工农生产结构的合理化; ③可以成为实现按劳分配的杠杆。 零售价格作价原则 制订零售价格要掌握以下原则: ①零售价格水平要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适应,既有利于国家积累,又有利于个人消费。对于高级消费品,价格适当从高,但要以消费者能接受为限; ②兼顾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双方的经济利益,批零利润的分配要与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成比例; ③要有利于调动零售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促进零售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流通费用,增加零售利润; ④要有利于稳定市场,稳定物价,安定人民生活。
零售业概述 零售业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包括个人和社会集团)提供所需商品及其附带服务为主的行业。 零售业没有一个统一定义。目前比较主流的零售业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营销学角度的定义:认为零售业是任何一个处于从事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营销活动的个人或公司,他们从批发商、中间商或者制造商处购买商品,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定义在近三十年的营销学的文献中非常普遍。另一种是美国商务部的定义:零售贸易业包括所有把较少数量商品销售给普通公众的实体。他们不改变商品的形式,由此产生的服务也仅限于商品的销售。零售贸易板块不仅包括了店铺零售商而且包括了无店铺零售商。 我国目前对零售业比较权威的分类、定义是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2004年联合发布实施的国家推荐标准《零售业态分类》规定的。该标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经营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17种业态。包括有店铺零售业态——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和无店铺零售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并规定了相应的分类条件。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最古老的行业之一。 零售业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行业之一。零售业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引发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零售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首先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消费品市场上表现出来。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就业渠道。由于零售业对劳动就业的突出贡献,很多国家甚至把扶持、发展零售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经济政策。 现代零售业是高投资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产业。现在,零售商们运用着最先进的计算机和各种通信技术对变化中的消费需求迅速做出反应。 西方零售业四次重大变革 零售业中的某些变化之所以能提升到重大变革的高度,必须满足三方面的条件,一是革新性,即这一变化应产生一种全新的零售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并取得支配地位;二是冲击性,即新的零售组织和经营方式将对旧组织和旧方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影响着顾客购物方式的变化和厂商关系的调整;三是广延性,即这场变革不是转瞬即逝,而是扩展到一定的空间、延续到一定的时间。从这几个方面考察,西方零售业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重大变革。 一、第一次零售变革:百货商店的诞生 零售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是以具有现代意义的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的。学术界称之为“现代商业的第一次革命”,足见其划时代的意义。尽管当时百货商店被称为具有革新性的经营手法现在看来十分平常,诸如明码标价和商品退换制度;店内装饰豪华,顾客进出自由;店员服务优良,对顾客一视同仁;商场面积巨大,陈列商品繁多,分设若干商品部,实施一体化管理等。但这些改革对当时传统零售商来说,已是一个质的飞跃。 1.销售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百货商店是世界商业史上第一个实行新销售方法的现代大量销售组织。其新型销售方法,概括起来就是: (1)、顾客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自在地进出商店; (2)、商品销售实行“明码标价”,商品都有价格标签,对任何顾客都以相同的价格出售; (3)、陈列出大量商品,以便于顾客任意挑选; (4)、顾客购买的商品 ,如果不满意时,可以退换。 这些销售方式,在现在看来虽然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它是由百货商店的诞生及其对零售销售的变革而来的。 2.经营上的根本性变革 当时出现的百货商店最大一个特点是,设有若干不同的商品部,这些商品就像是一个屋顶下的“商店群”,即把许多商品按商品类别分成部门,并由部门来负责组织进货和销售。而且,百货商店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中心,实行综合经营的大量销售组织。按不同商品和不同销售部位来经营,虽然每个部位的经营规模不大,但由于它是汇聚在一个经营体之中的,因而这种综合经营的规模比起之前的杂货店和专门店来说就十分庞大。因此,百货商店实行综合经营也是其适应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根本性变革内容之一。 3.组织管理上的根本性变革 传统的城市零售店和乡村杂货店,店主不仅亲自营业,而且自行负责人、钱、物的管理。与此根本性不同,百货商店由于同时经营若干系列的商品,企业规模庞大,因而其经营活动分化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性部门,实行分工和合作;而管理工作则是分层进行的,企业订有统一的计划和组织管理原则,然后由若干职能管理部门分头执行。因此,百货商店是在一个资本的计划和统制下,按商品系列实行分部门、分层次组织和管理的。 二、第二次零售变革:超级市场的诞生 1.革命性变化 超级市场标志着一场零售革命的爆发,其对零售业的革新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变化带来了以下影响: (1)、开架售货方式流行。开架售货尽管不是超级市场首创,但它却是因超级市场而发扬光大的,超级市场采用的自选购物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手段不仅冲击了原有的零售形态,而且影响了新型的零售业态,后来出现的折扣商店、货仓式商店、便利店等都采取了开架自选或完全的自我服务方式。 (2)、人们购物时间大大节省。随着女性工作时间增多,闲暇时间减少,人们已不把购物当作休闲方式,要求购物更方便、更快捷,超级市场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新要求,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各类商品集中到一起,大大节省了人们的购物时间,使人们能将有限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娱乐、健身等活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超级市场实施的统一结算和关联商品陈列,也大大节省了人们选购商品和结算时间。 (3)、舒适的购物环境普及。超级市场所营造的整齐、干净的舒适购物环境,取代了原先脏乱嘈杂的生鲜食品市场,使人们相信购买任何商品都能享受购物乐趣。 (4)、促进了商品包装的变革。开架自选迫使厂商进行全新的商品包装设计,展开包装、标识等方面的竞争,出现了大中小包装齐全、装潢美观、标识突出的众多品牌,这也使商场显得更整齐、更美观,造就了良好的购物环境。 2.产生背景 超级市场的出现和发展现在看来有其历史的必然,其产生背景是: (1)、经济危机是超级市场产生的导火线。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居民购买力严重不足,零售商纷纷倒闭,生产大量萎缩,店铺租金大大降低,超级市场利用这些租金低廉的闲置建筑物,采取节省人工成本的自助购物方式和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实现了低廉的售价,因而受到了当时被经济危机困扰的广大消费者欢迎。 (2)、生活方式的变化促成了超级市场。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加上城市交通拥挤,原有零售商店停车设施落后,许多消费者希望能到一家商场,停车一次,就购齐一周所需的食品和日用品,超级市场正是适应消费者的这种要求而产生的。 (3)、技术进步为超级市场创造了条件。制冷设备的发展为超级市场储备各种生鲜食品提供了必要条件,包装技术的完善为超级市场中的顾客自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后来的电子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推广运用,更是促进了超级市场利用电子设备,提高售货机械化程度。此外,冰箱和汽车在西方家庭中的普及使消费者的大量采购和远距离采购成为可能。 三、第三次零售变革:连锁商店的兴起 连锁商店是现代大工业发展的产物,是与大工业规模化的生产要求相适应的。其实质就是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化经营效益的目的。连锁商店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标准化管理。在连锁商店中,各分店统一店名,使用统一的标识,进行统一的装修,在员工服饰、营业时间、广告宣传、商品价格方面均保持一致性,从而使连锁商店的整体形象标准化。 (2)、专业化分工。连锁商店总部的职能是连锁,而店铺的职能是销售。表面上看,这与单体店没有太大的区别,实际上却有质的不同。总部的作用就是研究企业的经营技巧,并直接指导分店的经营,这就使分店摆脱了过去靠经验管理的影响,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3)、集中化进货。连锁总部集中进货,商品批量大,从厂家可以得到较低的进货价格,从而降低进货成本,取得价格竞争优势。由于各店铺是有组织的,因此,在进货上克服了盲目性,不需要过大的商品库存,就能保证销售需要,库存成本又得到降低。各店铺专门负责销售,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手段组织推销,从而加速了商品周转。 (4)、简单化作业。连锁商店的作业流程、工作岗位上的商业活动尽可能简单,以减少经验因素对经营的影响,由于连锁体系庞大,在各个环节的控制上都有一套特定的运作规程,要求精简不必要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孵化零售业第四次变革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影响绝不亚于前三次生产方面的技术革新对零售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网络技术引发了零售业的第四次变革,它甚至改变了整个零售业。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技术打破了零售市场时空界限,店面选择不再重要。店面选择在传统零售商经营中,曾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将传统零售企业经营成功的首要因素归结为:“Place Place Place” (选址、选址、还是选址),因为没有客流就没有商流,客流量的多少,成了零售经营至关重要的因素。连锁商店之所以迅速崛起,正是打破了单体商店的空间限制,赢得了更大的商圈范围。而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突破了这一地理限制,任何零售商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都可以将目标市场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真正国际化了,零售竞争更趋激烈。对传统商店来说,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大大下降,要立足市场必须更多地依靠经营管理的创新。 2.销售方式发生变化,新型业态崛起。信息时代,人们的购物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消费者将从过去的“进店购物”演变为“坐家购物”,足不出户,便能轻松在网上完成过去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购物过程。购物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商店销售方式的变化,一种崭新的零售组织形式——网络商店应运而生,其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成为全球商业的主流模式并与传统有店铺商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而传统零售商为适应新的形势,也将引入新型经营模式和新型组织形式来改造传统经营模式,尝试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结合网络商店的商流长处和传统商业的物流长处综合发挥最大的功效。零售业的变革不再是一种小打小闹的局部创新,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3.零售商内部组织面临重组。信息时代,零售业不仅会出现一种新型零售组织——网络商店,同时,传统零售组织也将面临重组。无论是企业内的还是企业与外界的,网络技术都将代替零售商原有的一部分渠道和信息源,并对零售商的企业组织造成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业务人员与销售人员的减少、企业组织的层次减少、企业管理的幅度增大、零售门店的数量减少,虚拟门市和虚拟部门等企业内外部虚拟组织盛行。这些影响与变化,促使零售商意识到组织再造工程的迫切需要。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企业内部作业方式,以及员工学习成长的方式,个人工作者的独立性与专业性进一步提升。这些都迫使零售商进行组织的重整。 4.经营费用大大下降,零售利润进一步降低。信息时代,零售商的网络化经营,实际上是新的交易工具和新的交易方式形成过程。零售商在网络化经营中,内外交易费用都会下降,就一家零售商而言,如果完全实现了网络化经营,可以节省的费用包括:企业内部的联系与沟通费用;企业人力成本费用;避免大量进货的资金占用成本、保管费用和场地费用;通过虚拟商店或虚拟商店街销售的店面租金费用;通过Internet进行宣传的营销费用和获取消费者信息的调查费用等。另外,由于网络技术大大克服了信息沟通的障碍,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漫游、搜寻,直到最佳价格显示出来,因而将使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导致零售利润将进一步降低。 在过去的20年间,国外的零售业又产生了: 1. 类型专卖店(CATEGORY SPECIALIST)是一种占地面积8,000平方英尺,经销的商品品种少,但种类多的折扣商店。如:Toys"R"Us玩具专营店等。 2. 家具改建中心(HOME-IMPROVEMENT)将传统的五金商店和木材贮藏场综合起来的类型专营商。如美国HOME DEPOT。 3. 仓储会员店(WAREHOUSE CLUB)是一种以低价格无服务的方式向顾客和小企业提供有限种类的商品的普通商品零售商。如:山姆会员店。 4. 折扣零售商(OFF-PRICE RETAILERS)是以低价经销具有时尚性,但并非总是一类品牌的纺织品。如:MARSHALL。 5. 目录商店(CATALOG SHOWROOM)是指其陈列室邻近期货仓的一种零售商。 各类零售店特点: 中国零售业 一、中国零售业的变革历程 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至1989年底,传统百货商店占零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2.第二阶段:1990—1992年底,超级市场开始涌现,动摇了百货商店的市场基础。 3.第三阶段:1993年—1995年底,各种新型零售组织崭露头角,出现百花齐放局面。 4.第四阶段:1996—1999年,跨国零售商进入,加速了零售业现代化进程。 5.第五阶段:1999年以后,零售竞争日益加剧,连锁经营趋势增强。 二、中国零售业变革的动因 对于中国这场正在进行的深入而广泛的零售变革,目前有三种说法解释其背后引发的原因和源动力。 第一种说法是零售业的变革源于技术进步力量的推动。近代以来,西方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并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正在酝酿第四次重大变革,如今西方国家发达的现代零售业就是这几次零售革命的必然结果。近代零售业的多次变革,每一次都能找到技术力量推动的影子,它是伴随着同期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产业革命而诞生的孪生兄弟。尤其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的兴起,迫使传统零售企业从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都将发生相应变革。而在中国,引发前三次零售革命的技术条件均已成熟,网络技术也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因而中国零售业变革是大势所趋。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零售业是多项变革同时进行,而不是呈阶段性发展,这就导致这场变革的复杂性和急剧性。 第二种说法是零售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导致零售业内部做出相应调整。根据“零售组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观点:零售企业必须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否则就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过程中,消费者逐渐成为控制市场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如果零售商不相应调整经营方式,则制造商极有可能越过中间商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同时,跨国零售集团的进入,以更先进的管理方式提供更优质的顾客服务,使中国零售竞争在更高平台上展开,这些都迫使中国零售商为赢得生存空间而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 第三种说法是经济发展进程中零售业自身发展规律所引发的内部结构调整。从近代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发展路径来看,零售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如西方学者总结的 “零售轮转学说”、“零售综合化和专业化循环学说”、“零售辨证学说”、和“零售组织生命周期学说”等,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零售业发展演变规律,说明商品流通系统通过自身的发展变革,能够在大量生产与多样化消费之间,通过创造新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功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零售组织的自我更新引起零售业的嬗变,西方新型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引入促进了零售业内部进行着质的变化。 三、中国零售商面临的挑战 1. 面临零售业自身变革带来的挑战。 2. 面临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 3. 面临消费者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 4. 面临竞争与合作的挑战。 关于零售业的25个概念 一、零售是变化 零售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零售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相应的调整也要“与时俱进”,包括业态的、商品结构的,组织架构的等等,只有在变化中零售业才能发展,否则只能被市场竞争的巨浪而掀翻。 二、零售是方便 零售业是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提供方便。这种方便要体现在商场的各个角落,各个细节之中,从代客礼品包装、免费寄存,到提供婴儿手推车,商家在悄然间随着时代进步。现在您逛商场,不仅体会着商家这种无处不在的服务项目,更体会到方便、快捷、舒适等现代的人文关爱,小到自动擦鞋机、手机充电站、吸烟室,大到会员俱乐部、顾客服务中心,可以说消费者越来越能在商场中找到上帝的感觉。 三、零售是服务 零售业是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零售就是服务,服务创造价值,服务工作管理到位,乃是企业形象塑造、无形资产的增值。“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顾客满意是我们永久的追求”、“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些企业的服务理念是通过实践而提炼出的精华。只有视顾客为上帝,顾客才会反过来将商场视为自己的家,有了家的感觉,双方才会在“双赢”中各自获益。 四、零售是管理 管理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想把企业做得好,做得活,使企业得以长足发展,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效率。零售业的管理更是要创出特色模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零售是活动 零售业的活动是企业不断保持活力的源泉。无论是文化公关还是业务促销活动,都是企业对外展示自身形象,促进企业效益提升的不二法宝。“不搞活动是等死,搞活动是早死”这是一家商场老总的肺腑之言,现在的商场竞争已从传统的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向现代化的营销竞争转变,商场不仅要练好内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 “打仗”,活动就是竞争的载体,是企业在开放性的市场中要直面的关隘。 六、 零售是纪律 强大的纪律保证了一支零售队伍战无不胜。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律即规章、制度、法制,“无规矩不成方圆”。零售团队好比作战队伍,市场亦即战场,只有纪律严明,才能打胜仗。这里涉及到团队建设、制度执行等诸多方面。 七、零售是激励 只有不断的激励,团队才能保持旺盛的取胜欲望。激励包括指标的激励、个人价值实现的激励,有激励,才有激情,企业才会保持永续向前的不竭动力。 八、 零售是体现 零售业就是体现业态,体现科技能力。零售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一个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在零售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真正的SHOPPING MALL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中,业态的丰富、商品的繁荣反映了地区在经济多层次、物流运输等诸多方面的实力。 九、 零售是效率 零售业就是保持高效率,高流转。商品的周转次数、是零售业重要的指标体系之一,它体现了零售业的效率,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将陷于库存积压,资金流不畅等诸多问题。市场在淘汰低效率的零售企业,零售企业也在选择中淘汰低效率的供应商。“末位淘汰”不仅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上,而且日益被商家所重视,从而应用在对于品牌和经销商的管理上。在效率问题上,不能单纯地追求速度和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和品质。 十、零售是系统 零售业就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独立统一的系统集合而成的。系统间的协调、组织如何直接影响到其整体的前行,系统内的每个单元更要发挥最大的功用,如何保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最佳配置和最优组合是零售业要重点关注的。 十一、零售是细节 零售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章。细节决定成败,这点对于零售业尤为重要。国内零售业与世界零售巨头的差距在此体现得更加明显,从收货到客服、营运、采购,每一个环节节节相扣,处处用数字说话。 十二、 零售是诱惑 零售就是诱惑消费者来赚取利润,同时又不断地抗拒诱惑。零售业的诱惑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店堂陈列、整体布局、商品品质来吸引顾客产生购买欲望,进而产生购买行为;另一方面是零售从业人员如何抗拒外来的利益驱使,从而不使企业自身肌体得以腐蚀。 十三、 零售是单品驱动 零售业就是靠单品来赢取利润。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品的品类更加繁多,单品管理已成为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十四、 零售是丰满陈列 零售业就是靠丰满的陈列赢取顾客“眼球”。终端促销在现代营销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除了现场促销活动,如折扣、减价、赠送、现场示范等,商品展示与陈列及POP广告等也愈发显得重要。强化品牌在终端的展露度,以增加销售。 十五、 零售是顾客满意 零售业就是靠顾客满意来赢取商誉。顾客的满意度如何会影响到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商誉度,所以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应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中来,而且要将顾客满意率控制到99%以上。顾客的口碑效应是巨大的,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消费客群。 十六、 零售是解决问题 零售业就是靠不断的解决问题来化繁为简,化整为零。问题不怕有,怕的是发现问题不解决,那样只会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零售业的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商品、服务、价位和渠道四方面,而要使问题顺利解决,不仅要配备专业、职业素养高的管理人员,还要使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作为企业领导虽不需亲力亲为,但也要做到不定期地了解不同的声音,从而做到政令畅通。 十七、 零售是降低成本 零售业就是靠不断降低成本来赚取更大的毛利。在零售业的利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不但要提高销量,而且更要降低成本。 十八、 零售是控制损耗 零售业就是靠控制损耗来赚取更大的利润。损耗是零售业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损耗一般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都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越了这个底线,就要从自身查找问题,及时解决。 十九、 零售是品种丰富 零售业就是靠丰富的品种来吸引消费者,达到赢利的目的。现代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只有品种丰富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光顾,才能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的需要。但品种丰富不代表“大而全”,而要在品类的宽度和深度上下气力,在“精”的基础上做“全”、做“大”。 二十、 零售是人旺货畅 零售业就是靠人气和货品的兴旺和畅通来凝聚财源。只有人气兴旺、货品畅通才能广聚财源,没有人气的商场离关门也不远了,而要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人气的提升除了商场自身具有积聚人气的魅力外,其营销手段的运用会让商场常处于社会的焦点之中,其人气自然而来;货品畅通则需要有颇具实力的供应商和廉洁、高效的营采队伍来通力作战,货品丰富、品类繁多,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光顾,商场才会人旺货畅。 二十一、 零售是市场导向 零售就是由市场来导向经营方针和策略。一切围着市场转,以市场为导向,才不会迷失方向,清醒地认识自我。不要轻视任何对手,也不要将对手想象得过于强大。现代营销越来越重视数字和表格的作用,将市场的声音快捷、科学地反映到营销执行者耳中,从而使营销的效应力达到最大。 二十二、 零售是销售商品 零售就是销售商品。就字面上理解,零售就是销售商品,而零售业就是研究如何将生产厂商生产的商品通过各种手段予以销售,从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十三、 零售是销售金额 零售就是销售金额。销售金额是衡量零售成功的重要指标,只有销售额上去了,才会赢得更多供应商的信赖,才会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才会谈发展,但指标的压力也使诸多零售人不堪重负,所以零售业也是经营人才更换最频繁的行业之一。 二十四、 零售是与众不同 零售就是与众不同,独具特色。有个性才有生命力,才能在竞争中长盛不衰。在千店一面中,如何彰显其独特的魅力,是零售业必做的功课之一。零售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店面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商品定位准确鲜明,服务超值高效,促销标新立异等方面。 二十五、 零售是增加会员 零售就是靠不断增加的会员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一个商店来说,如何锁定固定的消费群体,是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份额的重要举措,而会员制是零售业日益重视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 零售业的特点 与市场营销的其他领域相比较,零售业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零售业的销售对象是直接消费者。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城乡居民,也包括集体消费者,如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在零售业中,有许多购买是无计划的或凭一时冲动的即兴购买,为了吸引顾客,零售商必须考虑到有关商店位置,交通设备、营业时间、花色品种、停车场所和广告宣传等各种因素。在消费者无计划地购买许多商品的情况下,零售商在预测、预算和订货等方面的控制能力就减弱了。 其次,零售企业销售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转卖或加工。商品一经售出,即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其价值也就随着使用价值的被消费而得到实现。 再次,零售企业销售次数频繁,销售数量零星,平均销售额较低。这意味着零售企业成本必须帜廉,花色品种必须齐全,周转率必须高。信贷管理、存货控制、商品包装和加贴商标等方面,都是零售商必须严加控制的,以求提高效率。 零售业的作用 零售业在商品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制造商或批发商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媒介。零售商采购各种各样的货物与劳务并把它们出售给顾客,这个过程称为分配过程。一般制造商乐于生产一个新型的产品,并将其全部卖给一个买主。而一般顾客却希望从多类产品中选购,只买有限的数量,通过上述分配过程,零售商就在制造商与顾客之间架起了桥梁。 零售商大批量地采购制造商(或批发商)的品种有限的商品,这样,制造商(或批发商)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零售商通过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或劳务(从众多制造商或批发商采购得来)并分成小量分售给顾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零售商承担的另一个分配职能是:对顾客、制造商和批发商传播信息。他们将商业和劳务的可供量与性能,商店位置、营业时间,销售额等信息通知顾客,又将销售预测、顾客意见、产品缺陷、存货周转率等信息通知制造商,批发商和进口商,使之根据这些信息对产品和劳务作出改进。
什么是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集装箱运输虽然是一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但其发展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初始阶段(19世纪初~1966年)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早在1801年,英国的詹姆斯·安德森博士已提出将货物装人集装箱进行运输的构想。1845年英国铁路曾使用载货车厢互相交换的方式,视车厢为集装箱,使集装箱运输的构想得到初步应用。19世纪中叶,在英国的兰开夏已出现运输棉纱、棉布的一种带活动框架的载货工具,这是集装箱的雏形。 正式使用集装箱来运输货物是在20世纪初期。1900年,在英国铁路上首次试行了集装箱运输,后来相继传到美国(1917年)、德国(1920年)、法国(1928年)及其他欧美国家。 1966年以前,虽然集装箱运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该阶段集装箱运输权限于欧美一些先进国家,主要从事铁路、公路运输和国内沿海运输;船型以改装的半集装箱船为主,其典型船舶的装载量不过500TEU(20ft集装箱换算单位,简称“换算箱”)左右,速度也较慢;箱型主要采用断面为8ft×8ft,长度分别为24ft、27ft、35ft的非标准集装箱,部分使用了长度为20ft和40ft的标准集装箱;箱的材质开始以钢质为主,到后期铝质箱开始出现;船舶装卸以船用装卸桥为主,只有极少数专用码头上有岸边装卸桥;码头装卸工艺主要采用海陆联运公司开创的底盘车方式,跨运车刚刚出现;集装箱运输的经营方式是仅提供港到港的服务。以上这些特征说明,在1966年以前集装箱运输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其优越性已经得以显示,这为以后集装箱运输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阶段(1967年~1983年) 自1966年至1983年,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人们承认,以海上运输为主导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是世界交通运输进入集装箱化时代的关键时期。 1970年约有23万TEU,1983年达到208万TEU。集装箱船舶的行踪已遍布全球范围。随着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各港纷纷建设专用集装箱泊位,世界集装箱专用泊位到1983年已增至983个。世界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世纪70年代的年增长率达到15%。专用泊位的前沿均装备了装卸桥,并在鹿特丹港的集装箱码头上出现了第二代集装箱装卸桥,每小时可装卸50TEU。码头堆场上轮胎式龙门起重机、跨运车等机械得到了普遍应用,底盘车工艺则逐渐趋于没落。在此时期,传统的件杂货运输管理方法得到了全面改革,与先进运输方式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电子计算机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尤其是1980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了有84个贸发会议成员国参加的国际多式联运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该公约对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定义、多式联运单证的内容、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赔偿责任等问题均有所规定。公约虽未生效,但其主要内容已为许多国家所援引和应用。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集装箱运输发展速度减慢,但是这一阶段发展时期较长,特别是许多新工艺、新机械、新箱型、新船型以及现代化管理,都是在这一阶段涌现出来的,世界集装箱向多式联运方向发展也孕育于此阶段之中,故可称之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阶段。 3、集装箱运输的成熟阶段(1984年以后) 1984年以后,世界航运市场摆脱了石油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开始走出低谷,集装箱运输又重新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目前,发达国家件杂货运输的集装箱化程度已超过80%。据统计,到1998年世界上约有各类集装箱船舶6800多艘,总载箱量达579万TEU。集装箱运输已遍及世界上所有的海运国家,随着集装箱运输进入成熟阶段。世界海运货物的集装箱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集装箱运输进入成熟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硬件与软件的成套技术趋于完善。干线全集装箱船向全自动化、大型化发展,出现了2500~4000TEU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集装箱船。一些大航运公司纷纷使用大型船舶组织了环球航线。为了适应大型船停泊和装卸作业的需要,港口大型、高速。自动化装卸桥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了使集装箱从港口向内陆延伸,一些先进国家对内陆集疏运的公路、铁路和中转场站以及车辆、船舶进行了大量的配套建设。在运输管理方面,随着国际法规的日益完善和国际管理的逐步形成,实现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一些先进国家已从原仅限于港区管理发展为与口岸相关各部门联网的综合信息管理,一些大公司已能通过通信卫星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集装箱实行跟踪管理。先进国家的集装箱运输成套技术为发展多式联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开始进入多式联运和“门到门”运输阶段。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是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集装箱运输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先进国家由于建立和完善了集装箱的综合运输系统,使集装箱运输突破了传统运输方式的 “港到港”概念,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点,为货主提供“门到门”的优质运输服务,从而使集装箱运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门到门”运输是一项复杂的国际性综合运输系统工程,先进国家为了发展集装箱运输,将此作为专门学科,培养了大批集装箱运输高级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及操作人员,使集装箱运输在理论和实务方面都得到逐步完善。 虽然世界集装箱运输已进入成熟阶段,但也应看到世界各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集装箱运输是资本密集、管理技术要求高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短缺,起步也较晚,一般还处于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阶段,少数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集装箱运输已广泛用于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必须吸收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集装箱运输的特点 1、高效益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经济效益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简化包装,大量节约包装费用。为避免货物在运输途中受到损坏,必须有坚固的包装,而集装箱具有坚固、密封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包装。使用集装箱可以简化包装,有的甚至无须包装,实现件杂货无包装运输,可大大节约包装费用。 2)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由于集装箱是一个坚固密封的箱体,集装箱本身就是一个坚固的包装。货物装箱并铅封后,途中无须拆箱倒载,一票到底,即使经过长途运输或多次换装,不易损坏箱内货物。集装箱动输可减少被盗、潮湿、污损等引起的货损和货差,深受货主和船公司的欢迎,并且由于货损货差率的降低,减少了社会财富的浪费,也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3)减少营运费用,降低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装卸基本上不受恶劣气候的影响,船舶非生产性停泊时间缩短,又由于装卸效率高,装卸时间缩短,对船公司而言,可提高航行率,降低船舶运输成本,对港口而言,可以提高泊位通过能力,从而提高吞吐量,增加收入。 2、高效率的运输方式 传统的运输方式具有装卸环节多、劳动强度大、装卸效率低、船舶周转慢等缺点。而集装箱运输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 1)普通货船装卸,一般每小时为35t左右,而集装箱装卸,每小时可达400t左右,装卸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集装箱装卸机械化程度很高,因而每班组所需装卸工人数很少,平均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2)由于集装箱装卸效率很高,受气候影响小,船舶在港停留时间大大缩短,因而船舶航次时间缩短,船舶周转加快,航行率大大提高,船舶生产效率随之提高,从而,提高了船舶运输能力,在不增加船舶艘数的情况,可完成更多的运量,增加船公司收入,这样高效率导致高效益。 3、高投资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虽然是一种高效率的运输方式,但是它同时又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 1)船公司必须对船舶和集装箱进行巨额投资。根据有关资料表明,集装箱船每立方英尺的造价约为普通货船的3.7~4倍。集装箱的投资相当大,开展集装箱运输所需的高额投资,使得船公司的总成本中固定成本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以上。 2)集装箱运输中的港口的投资也相当大。专用集装箱泊位的码头设施包括码头岸线和前沿、货场、货运站、维修车间、控制塔、门房,以及集装箱装卸机械等,耗资巨大。 3)为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还需有相应的内际设施及内陆货运站等,为了配套建设,这就需要兴建、扩建、改造、更新现有的公路、铁路、桥梁、涵洞等,这方面的投资更是惊人!可见,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展集装箱运输,实现集装箱化是困难的,必须根据国力量力而行,最后实现集装箱化。 4、高协作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涉及面广、环节多、影响大,是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工程。集装箱运输系统包括海运、陆运、空运、港口、货运站以及与集装箱运输有关的海关、商检、船舶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等单位和部门。如果互相配合不当,就会影响整个运输系统功能的发挥,如果某一环节失误,必将影响全局,甚至导致运输生产停顿和中断。因此,要求搞好整个运输系统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作。 5、适于组织多式联运 由于集装箱运输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换装时,勿需搬运箱内货物而只需换装集装箱,这就提高了换装作业效率,适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联合运输。在换装转运时,海关及有关监管单位只需加封或验封转关放行,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 此外,由于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及管理要求很高的行业,是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工程,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等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胜任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 集装箱运输组织 (一)集装箱货源组织 l、集装箱货源 集装箱的适箱贷源,根据国家《关于发展我国集装箱运输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的适箱货为12个品类,即交炮、仪器、小型机械'玻璃陶瓷、工艺品;印刷品及纸张、医药、烟酒食品、日用品,化工品、针纺织品和小五金等杂货、贵重、易碎、怕湿的货物均属于集装箱运输货物、集装箱货源从运输组织上分为整箱货和拼箱货两类。整箱货是指发货人需单独使用一个集装箱的货物,整箱货是由发货人负责装箱t计数并施封。拼箱货是指两个以上发货人货物拼装在一个集装箱内的货物,拼箱货的装卸作业由承运人或有关运输代理部门负责。 2、日常货源组织工作 做好日常货源的组织工作,对于组织合理运输,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日常货源组织对于货物的品种、数量、流向、时间上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对于不'同品种的货物要详细了解其尺寸、外形、重量和需要的集装箱类型及数量等;在流向上要提出货物到站、港、以便组织拼装货;在时间上按照运输作业的需要进行货源的组织工作.日常资源组织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又十分细致的工作,要产、运、销共同配合完成。 (二)集装箱运输工作组织 集装箱运输组织作,可以分为发送作业、中转作业和交付作业宣部分,以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工作为例: 1、发送作业 是指在发站装运之前各项货运作业,包括集装箱承运前的组织工作和承运后至装运前的作业。具体包括货主要明确使用集装箱运输的条件及有关规定,如必须在指定的集装箱办理站,按:站内规定承运日期办理:办理站受理、审核、装箱等。 2、中转作业 集装箱运输除了由发站至到站的形式外,还有一部分集装箱还要经过中转才能至到站。中转站的任务是负责将到达中转站的集装箱迅速按去向、到站重新配装继续发往到站。 3、交付作业 是指装运集装箱的货车到货场后需要办理的卸车和向货主办理交付手续等工作,具体包括卸车作业,交付作业,铁路货运员根据车站的卸车计划及时按排货位、核对运单、货票、装载清单与集装箱箱号、印封号是否*致、需要逐箱检查,卸车;完毕后填写到达记录/最后,由货运室通知发货人。,门到门的集装箱由铁路货运员与收货人代理共同核对箱号,检查箱体封印,确认无误后,填发门到门运输作业单,并在作业单上签收。 (三)集装箱联运 集装箱运输展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又必须进行集装箱的联运,单独靠一种运输方式开展集装箱运输已经不能充分发挥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达不到顶期的效果。因此,组织铁路"、水运、公路多种运输的集装箱联运已成为现代化运输的必然产物,当今"集装箱运输被称为海陆空的主体运输,已由国内联运发展到国际联运,由在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运输方式中进行,发展到几个国家甚至洲际范围内进行。集装箱联运就是通过各种运输方式主管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而完成运输的全过程。">编辑]集装箱运输中的责任划分 托运人在集装箱运输中应有的责任是不完全同于传统海运方面的。拼箱货托运人的责任与传统海运相同。整箱货托运人的责任不同于传统运输的有: ①应保证所报货运资料的正确和完整; ②承运人有权核对箱内所装货物,因核对而发生的费用,由托运人承担; ③海关或其他权力机关开箱检查,其费用和由此发生的货损货差,由托运人承担; ④如集装箱货不满,或是垫衬不良、积载不当,或是装了不适于集装箱运输的货物,因此而引起的货损、货差,概由托运人负责; ⑤如使用了托运人自有的不适航的集装箱,所引起的货损事故应由托运人负责,若使用承运人集装箱及设备,其间造成了第三者财产或生命的损害,应由托运人负责赔偿。 责任限制(Limits of Liability)是集装箱运输中发生货损货差,承运人应承担的最高赔偿额。拼箱货的责任限制与传统运输相同。整箱货的赔偿参照目前国际上的一些判例:如果提单上没有列明箱内所装货物的件数,每箱作为一个理赔计算单位;如提单上列明箱内载货件数的,仍按件数计算;如果货物的损坏和灭失不属海运过程,而是在内陆运输中发生的,则按陆上运输最高赔偿额办理;如集装箱是由托运人所有或提供的,遇有灭失或损坏,且其责任确属承运人应承担者,亦应视做一个理赔计算单位。">编辑]集装箱运输货物交接方式 集装箱运输中,整箱货和拼箱货在船货双方之间的交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1)门到门(DoortoDoor):由托运人负责装载的集装箱,在其货仓或工厂仓库交承运人验收后,由承运人负责全程运输,直到收货人的货仓或工厂仓库交箱为止。这种全程连线运输,称为“门到门”运输。 (2)门到场(DoortoCY):由发货人货仓或工厂仓库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装卸区堆场。 (3)门到站(DoortoCFS):由发货人货仓或工厂仓库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 (4)场到门(CYtoDoor):由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装卸区堆场至收货人的货仓或工厂仓库。 (5)场到场(CYtoCY):由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装卸区堆场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装卸区堆场。 (6)场到站(CYtoCFS):由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装卸区堆场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 (7)站到门(CFStoDoor):由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至收货人的货仓或工厂仓库。 (8)站到场(CFStoCY):由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装卸区堆场。 (9)站到站(CFStoCFS):由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参考文献↑ 1.0 1.1 吴宗祥、陈红雷.《国际贸易实务》7.6 国际集装箱运输
什么是集装箱计算单位 集装箱计算单位(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s,TEU)又称换算箱、标准箱,20英尺换算单位,是以长度为20英尺的集装箱为国际计量单位(换算单位),也称国际标准箱单位。通常用来表示船舶装载集装箱的能力,也是集装箱和港口吞吐量的重要统计、换算单位。 目前各国大部分集装箱运输,都采用20英尺和40英尺长的两种集装箱。为使集装箱箱数计算统一化,把20英尺集装箱作为一个计算单位(换算单位),40英尺集装箱作为两个计算单位,以利统一计算集装箱的营运量。The 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 (often TEU or teu) is an inexact unit of cargo capacity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capacity of container ships and container terminals. It is based on the volume of a 20-foot long shipping container, a standard-sized metal box which can be easily transferred between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such as ships, trains and trucks. A related unit, the forty-foot equivalent unit (often FEU or feu) is defined as two TEU CTU 是铁道部规定的中国铁路集装箱箱数统计换算单位。它以 1个 10t 集装箱为标准。 10 个 1t 箱=1 个 CTU;2 个 5t 箱=1 个 CTU;1 个 10t 箱=1 个 CTU:1 个 20ft 箱=2 个CTU;1 个 40ft 箱=4 个 CTU。集装箱计算单位是一个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集市贸易价格指数 集市贸易价格指数是指反映城乡集市商品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指标。">编辑] 集市贸易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 其计算方法,是根据报告期集市贸易主要商品的平均价格(分月、季、年平均价格)和基期平均价格计算出单项商品价格指数(尺),以报告期该种商品所在商品集团的成交额为权数,按加权例数平均数公式汁算类指数;再以类指数的实际成交额为权数,计算集市贸易价格总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集市贸易价格指数">编辑] 集市贸易价格指数的编制 目前我国分别编制城市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和农村集市贸易价格指数。 城市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鲜荣、干菜、肉禽蛋、水产品、鲜果、干果、日用杂品、柴草、其他等11类消费品。 农村集市贸易价格指数除包括上述消费品外,还包括饲料、小农具、幼禽家畜、大牲畜、竹木材等5类农业生产资料。 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以集市贸易主要商品的平均价格为基础计算单项价格指数,然后采用调和平均法以成交额为权数计算类指数和总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按月、季和年编制。月平均价格是以调查员在各调查点上登记的各次实际价格,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的,季平均价格和年平均价格是以月平均价格为基础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统计实践中,在编制集市贸易价格指数的同时,还测算以国营商业价格为100的指数,用以反映国营商业价格与集市贸易价格相比的价比率变化情况。将计算结果减去100,得国营商业价格与集市贸易价格的平均差率。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可以反映集市贸易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分析集市价格和国家牌价的比例关系,分析集市价格变动对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 郑家亨.统计师知识手册.ISBN:7-80025-713-4/C8-62.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02↑ 张六琥等.实用财经知识百科.ISBN:7-5639-0267-8/F-61.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04.
什么是集团公司 集团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一般意义上的集团公司,是指拥有众多生产、经营机构的大型公司。它一般都经营着规模庞大的资产,管辖着众多的生产经营单位,并且在许多其他企业中拥有自己的权益。">编辑]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主要从法学原理和国际通行做法的角度,介绍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区别与联系。 一、关于企业集团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所谓企业集团,指的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在统一管理基础上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二)法律特征。1、是由两个以上企业组成;2、是非法人的企业联合体;3、必须注册登记;4、各成员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5、集团管理机构是由各成员企业依据集团章程协商成立的管理机构,一般称为理事会,管理机构的管理活动,是建立在股权控制和合同约定的基础上,由支配企业行使其民事权利或者成员企业自愿限制、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力和独立性而实现与他人联合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6、集团内部依据集团章程实行统一管理,即企业集团的管理机构或支配企业对集团所属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统一指挥、指导和协调;7、企业集团内各成员加入集团后,并不丧失法人的独立性,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经营管理的独立性,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纳税人的性质不变,各成员的法人地位是平等的,以充分协商为原则;8、不能形成产业或行业垄断。 (三)企业集团成员的法律联结形式。一般来说,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间的法律联结形式有3种:1、占主导地位的是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股权占有关系;2、合同形式的联结;3、合伙、参股形式的联结,仅是合伙、参股关系还不能构成集团,要成为集团成员,必须与集团公司达成统一管理协议或承认集团章程 (实际也是协议)。 (四)企业集团的分类。企业集团,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协作型联合企业集团,集团内所有企业是平等的。集团是由商业目的而结合并统一管理的企业所组成;另一种是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集团中有一个母公司(支配公司,也称集团公司),其他为从属公司或为关联公司(合伙、参股、合同联结)。在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中,集团成员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集团公司(也称核心企业,法律地位为母公司,公司内部有若干分公司或分厂);第二个层次——子公司(也称核心层、紧密层,与集团公司是母子关系);第三个层次——参股、合 伙性质的成员企业(也称半紧密层,在集团统一管理下,与集团公司是参股或合伙关系);第四个层次——契约(合同)型企业(也称松散层,在集团统一管理下,与集团公司是契约、合同关系)。 二、关于集团公司 (一)集团公司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集团公司,是指拥有众多生产、经营机构的大型公司。它一般都经营着规模庞大的资产,管辖着众多的生产经营单位,并且在许多其他企业中拥有自己的权益。 (二)法律特征。1、是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其法律地位为母公司(也称支配企业)。2、其组织形态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司形态: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3、是混合型控股公司。除对子公司实际控制外,本身还直接进行经营活动,在法律上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控股公司的规定。4、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基本关系是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即母公司是子公司的股东,子公司是独立的公司法人。5、母子公司在持股和特别义务上有法律规定:禁止相互持股(不得反向持股);一般各自独立负债,不存在企业集团的共同债务。在特殊情况下,母公司才对子公司的债务负责(如母公司承诺了担保)。6、会计制度:(1)母公司必须制作集团结算报告,必须制备集团合并会计报表;(2)合并会计报表仅是用于股东、公众和政府对集团经营状况的了解和掌握;(3)纳税和核算均以集团内各独立法人为单位。7、管理关系。在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中,集团公司代表企业集团实行统一管理。它有权以集团名义行使集团所拥有的权力,但同时也承担集团所负有的义务。一般来讲,在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中,集团管理机构应由集团成员自行协商依集团章程而定。集团管理机构往往与集团公司的管理机构是合二为一的(也可以称作合暑办公)。因此,集团公司不仅要追求公司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追求和兼顾整个集团的利益,即集团成员的利益。其中,由于母子公司关系的特殊性,子公司有经营自主权,但受母公司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1)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2)生产能力的扩大或开拓新经营领域; (3)产权转让和兼并其他公司;(4)子公司董事长和董事的选派。8、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以外的集团成员企业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实现统一管理依集团章程而确定。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法律地位不同。企业集团是许多法人组成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将来很可能受合伙企业法调整。而集团公司是法人企业,规范的集团公司及母子公司关系应该受公司法调整。 (二)内涵不同。企业集团包含集团公司,但并非所有集团公司都要成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中从属联合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是集团公司,而在协作型联合企业集团中,不存在以谁为核心企业的问题,所有企业是平等关系,在集团的统一管理下活动。在后一种企业集团中,集团成员企业可能都是控股公司,都有自己的若干子公司,这种集团往往是强强联合。 (三)注册方式不同。集团公司既可以以自己为核心组成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或与其他公司一起组成协作型联合企业集团,也可以仅在母子公司范围内形成公司集团。组成企业集团须批准和登记。但集团公司本身只是履行公司法人登记手续。 (四)组织机构不同。企业集团的组织机构由集团章程(集团成员协商一致)决定,而集团公司的组织机构必须在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下由公司章程决定(需经股东会讨论通过)。 (五)管理的原则和依据不同。企业集团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是经成员企业讨论通过的章程决定的。集团公司是独立公司法人,它自身的经营与运作要符合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集团公司如果是集团成员,必须履行集团章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集团公司作为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中的支配公司,又要承担起集团管理的重任。集团公司与集团利益的协调,与成员企业相互权利义务关系是集团立法和集团协议(章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六)责任和财务制度不同。企业集团并不是独立的纳税主体,但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集团的法律后果由集团成员企业负连带责任(集团章程另有约定的除外)。集团公司与其他成员企业一样,独立开展经营活动,是独立的纳税主体。它对其他成员企业除另有约定外,不承担债务责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企业集团立法比较滞后。集团的设立、集团成员关系的处理,母子公司的关系,企业集团的管理基本原则,集团的垄断,行政性集团公司等问题都缺乏法律的界定和规范。集团公司的本质特征 (l)集团公司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的垂直型组织体制。集团公司本身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采取法人产权制度形式组成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通常就是母公司,具有独立、有限的民事责任能力。 (2)集团公司由一个母公司与若干个子公司组成。从法律上看,母公司即集团公司本身,它又包括若干子公司及关联企业。其中,子公司是指母公司掌握绝对控股地位(一般持股50%以上)的下属企业;关联企业则指母公司只拥有一般持股关系的参股企业,以及有各种固定性合作关系的企业。总之,母公司只能有一个,而子公司或关联企业可以有多个。 (3)集团公司从内部组织关系来看,母公司以股权产权为纽带,垂直地向下控制其下属企业。包括:拥有全部产权关系的全资子公司(母公司持有100%的股份,也称分公司);拥有一半股权以上的控股子公司(母公司持有51-99%的股份);持有一定比例的参股关联企业(持股25-50%称作质量参股子公司,持股低于25%称作任意参股子公司。这里它就不一定能称母公司了)。通常子公司不能反过来向上持有母公司的股权。 (4)集团公司在产权关系上比较清晰。集团公司一般是由原始发起公司经过不断发展扩张裂变而来的,对内通过投资设立分支企业,对外通过资本证券市场不断购并、控制其他竞争对手或相关企业,因而,母子公司之间血缘关系稳固、组合紧密。集团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结构 公司的组织模式亦称组织结构,它包括公司内部执行领导任务和管理职能的各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现代集团性公司而言,主要采用: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控股经营制等组织形式。 1、直线职能制(Unitary Structure简称U型结构) 直线职能制亦称直线参谋制,它将领导直接指挥和职能人员业务指导相结合,并具有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点,是现代管理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美国的大型工业企业中,70%以上采用了U型结构。 直线职能制的本质特征在于:公司总部庞大,内部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公司总部对这些部门进行策划和运筹,直接指挥各部门的运行,以利于各部门的集中统一,直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即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均由公司最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使得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纵向一体化大为加强,并由此形成了现代大型公司的原型。这种模式的不足是,各职能部门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难以适应开拓新市场,满足不了市场多元化的要求。 2、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简称M型结构)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式体制,它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司内部,按产品、市场、营业区域和用户划分为若干事业部,实行集中指导下的分散经营的一种管理组织模式。 事业部制的本质特征在于:事业部一般无法人资格,是集团公司的分支机构。每个事业部都是实现公司总体目标的基本经营单位,对每个事业部委让权限的同时,使其担负经营责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统一管理。事业部的规模一般介于总公司与生产工厂之间,可以自设职能部门。在产销分立的大公司里,事业部只负责组织和指挥生产,不负责经营销售。在大企业,也有采用事业本部和事业部两层结构的。在日本,大约有60%的大公司采用了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在集团公司中,为直接的隶属关系,既是某一大类产品的投资和生产中心,又是该类产品的利润中心。因而分支管理与资源配置,规模与效益结合得较好,容易造就经理阶层的职业化。但事业部制也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各部门间难协调,更要防止过于集权。 3、控股制结构(Holding Structure简称H型结构) 控股型组织结构是在公司总部下设若干个子公司,公司总部作为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控股,承担有限贵任。母公司对子公司既可通过控制股权进行直接管理,又可通过子公司董事会、以及出售公司股份资产进行控制。 H型结构是实行集团公司内部分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既能发挥母公司的战略优势,又能充分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灵活性。必要时,母公司容易放弃没有前途的子公司。这样,在结构上设计了一种增入或退出机制,便于兼并、重组,十分有利于分散集团公司的财产和经营风险。相对地,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资源调配能力有限,监控较为间接。H型组织结构比较适用于大型的跨国公司。 从欧美大企业看,H型结构正逐渐转变成U型或M型结构。一般而言,U型结构更多适合业务比较单一的企业,M型结构则适合业务多元化的企业。">编辑]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集团公司对财务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资金的管理与控制。集团公司规模大,母子公司关系复杂,资金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高低,因而加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资金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即资金的来源管理)、投资管理(即资金的投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即采购资金、存货资金、应收账款管理)、现金流管理等。狭义上讲,资金管理仅指资金的筹集与运用、货币资金的计划调度与监控,重点是现金流管理。 1.常规资金管理 (1)资金筹集管理。筹资是集团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公司只有能够以尽可能低的资金成本取得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才能迅速发展并显示出活力。集团公司筹资管理的重点是资金筹措战略,资金筹措战略就是根据集团母子公司内外环境的状况和趋势,对集团公司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为集团整体战略实施和提高集团的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不断提高集团的筹资效益。 (2)资金投放管理。集团公司资金投放是指为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而把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一定的产业、项目或经营活动中去的行为。投资管理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从横向角度说,包容了企业全部经济活动;从纵向的角度说,它既是企业资金的当前合理运用,又注重了资金的未来合理配置。集团公司对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重大投资项目拥有决策权,对重大项目的资金筹措和投放、债务偿还等承担重要责任。 (3)营运资金管理。从会计角度看,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集团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以及怎样进行流动资金的融资。 (4)收益分配管理。集团公司收益分配战略是指合理运用集团公司的财务分配功能,适当集中子公司的收益。 集团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出资人,对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收益有分配决策权。集团公司应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子公司在集团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状况确定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对于确定要大力发展的子公司,可少集中或根本不集中其收益;对于要限制或控制发展的子公司,其收益应多集中。 2.现金流量管理 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统称。集团公司现金流量管理就是指对集团公司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管理。 现金流量管理既是对“流量大小”的管理,又是对“流转过程”的管理。通过“流量大小”的管理可以发现集团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是否有现金净流入,从而反映效益的高低;通过“流转过程”的管理可以发现现金短期循环和长期循环过程中的低效损耗和非增值作业情况,控制生产经营过程,提高资产、收入及成本管理水平,加快集团公司资金的高效率周转。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原则 资金管理是集团内部控制中确保资金运作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内容。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 1.集中性原则 从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若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不集中,则集团总部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集中性原则就是要保证迅速而有效地控制集团全部的资金,为实现集团公司战略目标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 2.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包括以下含义:一是对不同职能之间的资金投入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资金投放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三是战术资金与战略资金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四是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调剂、相互融通资金的关系;五是与集团外部的企业或合作者共同协调和投放资金,达到共赢。 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集团应尽可能将资金投放到能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项目上,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周转。但从货币资金的特点看,求利性必须服从于及时性需要,只有在满足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基础上方能获取利润,否则企业可能出现支付困难。 4.权变性原则 权变性原则要求企业集团的资金投放与管理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及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等做出相应调整。当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我国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集团企业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使资金得到最高回报和创造最大价值,从而实现整合优势。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出现了很多弊端和与企业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情况,突出表现在: 1.资金运动不透明,违规操作多 集团资金分散存放在不同商业银行的几十个或几百个结算账户上,使集团资金在途数量极大、极度分散,部分资金甚至被违法存放在小金库中,使资金出现浪费与流失。 2.监管力度和时效性不足 集团企业的决策者无法实时收集资金信息,不能随时掌握集团整体资金状况,造成决策延误、控制失效。集团企业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内部拖欠“三角债”。 3.资金短缺与闲置并存 经常出现在集团整体资金充足的情况下,部分集团下属成员单位由于局部资金短缺仍向商业银行借款的现象,从而加大了集团整体财务费用的支出。 4.预算管理难以真正实施 很多大中型公司的预算是不完整或者不准确的,导致预算管理非常困难,一些公司甚至放弃了预算这一重要的管理控制方法。 5.信息不对称 走向集团化的大企业,子公司散布于世界各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或多或少地存在管理者无法全面真实地掌握经营数据的问题,使决策信息数据的收集出现高成本和信任风险。加强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的途径 1.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资金集中管理权限下,子公司也必须有一定的资金自主管理权限,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管理只能是通过制度和授权或通过董事会间接行使,由统一的资金管理中心对集团公司资金流动实施管理和控制。目前,国内一些大型集团公司通过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实现了母公司内部整体资金的集成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口径开展银行业务,子公司除保留日常费用账户外,统一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账户,这种运作模式激活了子公司账户中的大量沉淀资金,提高了集团公司整体资金运作效率。 2.加强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 不同的筹资渠道的资金成本不同,只有通过多种融资方式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才能最终实现降低资金成本的目的。一是依靠资金管理中心实现内部企业相互融资,充分发挥资金管理中心的资金管理作用。根据集团内部各企业的资金状况,灵活调度资金,尽可能在集团内部解决各企业的资金缺口,减少集团外部贷款,节约利息支出,以降低集团整体资金成本。二是利用商业信用融资,具体形式主要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合理运用它们相当于取得了无息贷款。三是在相关法规允许范围内,利用银企合作控制资金,使内部调剂和银行融资有机结合起来。 3.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强化资金预算管理,应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切实改变以经营计划预算为主的预算范围单一、资金预算形同虚设的状况,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筹资等在内的全面资金预算。同时.要大力加强现金流量管理,高度重视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通过对现金流量的预测、控制和分析,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做到按计划用款、按进度拨款。 4.资金信息化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企业资金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资金信息化是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和安全监控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实行真正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科学合理地组织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旨在判断识别潜在隐性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提醒、督促经营者正确履行职责,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编辑]集团公司应收帐款管理 应收帐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其主要目的是为资金不足的买方提供一种信用。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因应收帐款居高不下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严重影响了经营发展。尤其是集团公司,因其销售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管理链条长、内部控制难度大。集团公司巨额应收帐款的成因很复杂,从产品交易的全程看,它是由于信用管理薄弱而使信用决策失败造成的;从管理角度讲,它是由于对应收帐款持有水平的疏忽引起的;从内部控制来说,它是因为对整个交易过程的无效控制导致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已验证,实施信用管理是防范应收帐款风险的有效办法。一、集团公司应收帐款管理的手段 集团公司应收帐款管理的长期、有效、规范的手段是实施信用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关系或信用方式已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形式。企业若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和政策,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仍处于薄弱环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我国加入WTO后,经济运行方式将逐步向规范的市场经济靠拢。故而我国大中型企业都应未雨绸缪,率先采取信用管理模式。概括说来,信用管理就是企业为了增强信用能力、控制交易中的信用风险而实施的一整套业务方案、政策以及为此建立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它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相互交叉的一个管理领域。 (一)集团公司信用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拟实施两级信用管理模式。母公司可单独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作为公司中层管理机构,其职能是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集团公司的信用管理。其子公司、分公司、其它相关企业(以下统称子单位)都应单独设立信用管理机构,子单位信用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在母公司信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客户信息管理、客户信用分析、应收帐款管理、追帐管理四方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信用决策,其主要目的是增加销售、加速现金周转、减少贷款、改进客户关系等。 (二)子单位信用管理内容 1. 客户风险管理 (1)客户信息收集 全面、准确的客户信息是对其进行资信评级和信用额度审批的依据,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客户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信息。主要是客户的注册记录及相关信息;2)发展史。包括客户的历史进程、重大变更事件、近期大事记;3)组织管理。包括客户的股东结构、组织结构及主要管理人员背景;4)经营状况。主要包括客户主营业务、主要供应商及付款方式、产能产量及品牌、销售及收款方式、经营场所及人员情况;5)财务状况。包括客户的财务报表和重要财务比率分析;6)信用记录。包括客户在银行、法院的公共记录,交易付款记录和同行评价等;7)内部评价。它是企业销售人员及其它相关主管在与客户的长期接触中对客户全面评价的总汇;8)实地考察。对客户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的信息和印象;9)行业分析。包括行业的产品概况、产品需求、竞争环境、经营管理、付款惯例、坏帐情况、利润水平、清偿能力、资本结构、资本报酬率等。子单位可据此建立客户信息库。 目前我国的资信渠道还不够健全,子单位可从下列途径获取客户信息:1)对客户的必要文件资料或证明进行审查;2)对客户实地走访;3)与客户的同行进行信息交换与沟通;4)通过大众传媒收集信息;5)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收集信息;6)聘请各类咨询机构、评估公司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 (2)资信评级,选择客户 子单位信用管理机构对客户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归档,并利用信用分析模型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评级。常用的信用评价模型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根据"5C"系统进行判定,即:品质(Character),指顾客的信誉,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常被视为评价顾客信用的首要因素;能力(Capacity),指顾客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资本(Capital),指顾客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抵押(Collateral),指顾客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条件(Conditions),指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子单位可选择一些能够反映客户偿付能力的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及其它反映客户自身特征、行业特点的非财务量化指标,通过设定不同资信好坏程度的评价标准来获得客户的资信评级分数。 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模型法,信用评分把几个财务变量结合起来,并产生出测定公司信用的分数或指数,建立在四个财务变量基础上的分值可以是: S=W1X1+ W2X2+ W3X3+ W4X4=2 X1-0.3 X2+0.1 X3 +0.6 X4 式中:X1=净营运资本/销售收入*100%;X2=负债/资产*100%;X3=资产/销售收入*100%;X4=净利润/销售收入*100%;W为系数或权数;S为综合信用分数。 以上两种方法可将限额以上的客户进行资信排序,然后授予信用额度。此外,还要结合集团公司整体战略,市场竞争情况,库存水平,营运资金状况,客户在一定期限内定单的连续性、定单数额、还款情况,对客户资信等级进行适宜调整; 2. 子单位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指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与应收帐款有关的效益与成本,处理应收帐款发生与收款措施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信用额度政策等。 (1)信用期限。信用期限是子单位为客户规定的最长的付款时间界限;(2)现金折扣。现金折扣是子单位为鼓励客户提前付款而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采用现金折扣要与信用期间结合起来考虑,并考虑折扣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3)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子单位给予客户信用时,对客户资信要求的最低标准;(4)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它包括客户群总体信用额度和发给某一具体客户的信用额度两个方面,信用额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实力,反映其资金能力和对客户所承担的机会成本及坏帐风险的承受能力。子单位信用管理部门应根据其信用政策,审查客户的信用申请,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以便控制对其进行信用销售的规模,避免客户因过度赊销而影响客户的支付能力。二、集团公司应收帐款持有水平的确定 对应收帐款占用额的疏忽会导致其慢慢累积,最后形成沉重包袱。集团公司应收帐款的持有水平包括其总体持有水平和子单位持有水平。 (一)集团公司总体应收帐款持有水平的确定 集团公司总体应收帐款持有水平采取三种方法确定: 1. 自上而下。这种方法建立于财务管理的集权模式。第一根据集团公司战略目标进行调整,集团公司不同发展时期的应收帐款持有水平不同,当其处于平稳期时,应收帐款应当保持适宜水平;当其执行扩张战略时,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可采用相对宽松的信用模式,即较正常时期适当提高应收帐款投资额;而当其在某个领域采取收缩或退出战略时,对应收帐款的持有水平就应该采取谨慎态度,就要比正常时期适当降低;第二,由集团公司整体营运资金松紧程度决定。采取集权管理模式时,母公司统一运筹资金。集团公司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决策应收帐款的占用情况:A,现金流量表若显示经营净现金流量偏小,则表明两种情况:①首先可能是市场份额缩小,这时要找出形成原因;②其次是销售额没下降,而由应收帐款上升所致,此时就要决策是否提高应收帐款回收率,可以通过比较应收帐款减少带来现金流的增加与销售额减少所带来的现金流的减少孰大孰小;B,如果现金流量表显示经营现金流量充裕,则可以通过比较加大应收帐款占用额所带来销售收入的现金增量与应收帐款增加所带来的成本孰大孰小,从而制定合理的应收帐款占用数额; 2. 历史水平。通过比较集团公司财务状况较好时期的应收帐款周转率,然后结合集团公司年度、季度、月度销售计划,核定出合理的应收帐款占用额度。 3. 由下而上。由两级信用管理部门拟定相关信用政策,决策各子单位信用额度,确定应收帐款持有水平; 集团公司确定出总体应收帐款占用水平之后,再结合具体情况将应收帐款占用指标分解落实到子单位。 (二)子单位应收帐款的持有水平的确定 子单位的财务运行质量与应收帐款的持有水平密切相关,其持有应收帐款主要有五方面成本,即: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收帐成本和坏帐损失。子单位确定应收帐款持有水平有三种方法: 1. 测算应收帐款的最小成本法。若收帐成本忽略不计,则与子单位持有应收帐款相关的成本就变成四种,即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帐损失和短缺成本,由于前三种成本曲线与第四种成本的曲线呈反比例变化关系,这四种成本曲线的叠加值曲线所表示的应收帐款相关总成本呈抛物线形状,子单位持有应收帐款的相关成本曲线上存在一个底点,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应收帐款额度就是应收帐款的最佳额度; 2. 测算应收帐款持有水平的最大收益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找出与子单位持有应收帐款呈正比例关系的销售收入,然后在销售收入中减去被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管理费用、坏帐损失等得出的净收益值。在比较了多种应收帐款持有额度方案后,找出取得净收益最大的方案。 3. 信用额度确定。子单位信用部门对客户进行资信评级后,确定出客户群的信用额度及每个客户的信用额度。三、集团公司应收帐款的内部控制 对应收帐款的日常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应收帐款的内部控制。笔者通过调查某一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其应收帐款问题严重,现经过调查分析已探索出应收帐款控制的有效方法。这家企业的主要经验如下: 1. 对产品交易进行全程控制 企业销售产品过程如下图所示。可据此划分为三个环节进行控制,从接触客户到签约发货属第一环节,为事前控制;发货到收款是第二环节,为事中控制;从欠款到追收是第三环节,为事后控制。如果企业能够控制好这三个环节,则应收帐款持有水平将会大大降低。据统计结果: 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的拖欠风险 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 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 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帐、坏帐损失 因此,降低应收帐款风险的重要措施就是实施全程控制,即对销售的三个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包含:①接触客户。接触客户(选择客户)包括从初识客户直到维护老客户的全部过程,主要是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交易;②谈判。谈判指从最初与客户的协商直到双方达成一致协议,谈判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信用条件,包括给予信用的形式、期限和金额,这方面的工作失误往往直接造成严重的信用拖欠,信用部门依据客户信息库定期跟踪记录收款情况,随时检查每次赊销与所欠帐款之和是否超过本单位确定的信用额度,记录不能按时收款的次数,向业务部门提出预警报告,为今后评定客户信用等级和额度提供依据,以减少坏帐损失的风险;③签约。签约时要加强销售合同的审查,合同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日后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合同也是解决应收帐款追收的最主要文件,为确保收回货款,往往要使用一定的债权保障手段,如提供担保、保险、保理等。 (2)事中控制。包含两项内容:①发货查询,货款跟踪。每次发货都应保持账实相对,业务部门赊销货物后,面临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形成的应收帐款进行监控,要在货款形成的早期进行适度催收,同时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②回款记录,帐龄分析。财务部门应定期与业务部门对帐,不能使管理脱节,造成互相推诿、责任不清。详细记录每笔货款的回收情况,并经常进行帐龄分析。 (3)事后控制。即对拖欠帐款的追收,要采用多种方法清欠,催收帐款责任到位。为了缓解资金矛盾,减少坏帐损失,成立由专人负责的清欠小组,是降低应收帐款的措施之一。对已发生的应收帐款,可按其帐龄和收取难易程度,逐一分类排序,找出拖欠原因,明确落实催讨责任。对于在经营中由于质量、重量等牵涉到自身因素而客户拖欠货款的,应主动采取措施,给予折让或其他补偿形式,以尽快收回资金。对于确实由于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应采取订立还款计划,限期清欠,亦可采取对其进行新的业务交易,并要求其除付清每一笔新款外,每次交易后归还一部分陈帐,逐步还清欠款;或采取债务重整策略。实践中,也可以运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理程序,申请支付令。对于清欠小组的业绩要有考核指标,有计划有进度,并同个人收益挂钩,鼓励其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达到降低应收款目的。 2. 加强信用管理,树立企业形象。集团公司信用管理是个长期渐进过程,对应收帐款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应常抓不懈。集团公司与应收帐款的有关责任人员都要代表企业形象,真抓实管,权责到位,奖惩分明,充分体现出管理的严肃性;同时,应让客户感受到本公司的管理是严格健全的,员工工作认真、素质很高,这种形象有利于帐款的及时回笼。 3. 总量控制,分级管理。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负责子单位应收帐款的计划、控制和考核。应收帐款的计划在本文第二部分已说明,不再赘述;控制就是集团公司总体应收帐款额度的控制,集团公司可以制定集团公司及各子单位应收帐款的预警线,当超出预警线之后,促使其采取措施;考核就是对总体应收帐款占用额与子单位应收帐款占用额的情况评价,使其作为衡量财务运行质量的指标与子单位负责人收入挂钩。销售人员是应收帐款的直接责任人,子单位对销售人员考核的最终落脚点是收现指标,使销售人员对赊销手段的利用、赊销对象的选择都极为慎重,对应收帐款的催收也极为重视,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重销售、轻收款的倾向。参考文献↑ 唐海滨.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区别与联系↑ 米会学.浅析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 宋红伟、王小军.集团公司应收帐款管理的探讨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形成 传统的功能分解方法只能单纯反映管理功能结构的状况,数据流程模型(DFD)只是侧重反映事物的信息特征和流程,信息模拟只能被动地迎合实际问题需要的做法。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描述客观世界的问题领域与软件系统结构之间的不一致,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只注重某些特定方面: 如:DFD--反映数据的特性和流向模型 业务流程图--反映业务操作的细节和程序模型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组成 1、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OOA 2、面向对象的设计OOD 3、面向对象的程序OOP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 在设计和实现一个客观系统时,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一些不可变的(相对固定)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最好的设计)。这些不可变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对象。 以对象为主体的OO方法的进一步解释。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开发过程 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即先弄清要干什么的问题。 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在繁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分析,即OOA。 3、整理问题: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设计,即OOD。 4、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即直接用程序设计语言来取代)为应用软件。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即OOP。 5、识别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以及行为,分别独立设计出各个对象的实体;分析对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所传递的信息,由此构成信息系统的模型;由信息系统模型转换成软件系统的模型,对各个对象进行归并和整理,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由软件系统模型转换成目标系统。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特点 1、封装性。面向对象方法中,程序和数据是封装在一起的,对象作为一个实体,其操作隐藏在方法中,其状态由对象的"属性"来描述,并且只能通过对象中的"方法"来改变,从外界无从得知。封装性构成了面向对象方法的基础。因而,这种方法的创始人Codd和YOuMn认为,面向对象就是"对象+属性+方法"。 2、抽象性。面向对象方法中,把从具有共同性质的实体中抽象出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称为"类"(Class),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类中封装了对象共有的属性和方法,通过实例化一个类创建的对象,自动具有类中规定的属性和方法。 3、继承性。继承性是类特有的性质,类可以派生出子类,子类自动继承父类的属性与方法。这样,在定义子类时,只须说明它不同于父类的特性,从而可大大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 4、动态链接性。对象间的联系是通过对象间的消息传递动态建立的。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应用范围 在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若不经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而是一开始就自底向上地采用OO方法开发系统,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等问题。OO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在系统开发中相互依存、不可替代。">编辑] 为什么需要面向对象方法 软件作为系统的重要元素,是最复杂、最具智慧型的人类产品。软件是一种无形的媒介,开发人员通常难以精确估计它的特性。除了非常小的系统之外,软件开发是需要一组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人的因素又会进一步使问题复杂化。虽然软件开发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人们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却越来越复杂。人们发现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常常出现开发周期长,费用超过预算,最终产品又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系统的可维护性差,产生软件危机。 软件工程的方法就是基于软件危机的问题提出来的。最广泛使用的模型是结构化生命周期模型。它将软件开发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试运行及维护等。它的目的是模仿工程中的一些方法,将软件开发规范化,每阶段形成一定格式的文档,下一阶段以上一阶段的文档为原料。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软件开发的进度,合理分配人力和资金,以及最重要的因素—实现软件的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是应用相当广泛而又成熟的软件工程设计和分析方法。它是在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结构化分析以数据流图为工具,实现对问题空间即需求的描述。 它主要以数据流、数据变换为考虑对象,从这个角度来描述整个系统的状况。结构化设计以数据流图为蓝本,提出其数据变换部分,加以功能分解,一直到最小的功能元素单位。然后开发人员据此进行程序设计。 但人们在应用传统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模型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如:这种方法要求分析人员在现实世界中跟踪数据的流动,但许多系统不以数据流为主干,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流图DFD就不是十分有效。 (1)这种方法要求分析人员在现实世界中跟踪数据的流动,但许多系统不以数据流为主干,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流图DFD就不是十分有效。 (2)划分加工十分困难,不知道哪一个划分是最好的。 (3)数据字典的规模非常大,这使得需求分析中的交流问题变得非常困难。 (4)数据流方法不强调数据结构,只说明数据存贮。 (5)结构化分析与结构化设计之间的过渡非常困难。 这一方面来自构造方法的转换,另一方面来自添加实施细节。 (6)生命周期模型必须在分析阶段结束后才能进入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实现阶段,这样的话,上一阶段的错误或不完整性就会带到下一阶段。 面向对象的方法正是拓宽软件开发道路的一种方法。目前,运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大,但采用这种方法成功的比例却远远高于其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优越性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对象的方法更接近于人类的自然思维。人类在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中普遍运用的三个构造法则是区分对象及其属性、区分整体对象及其组成部分、区分及形成不同对象类。而面向对象正是基于对象及属性、类属及成员、整体及其部分这些概念基础之上的。因而它必然更容易被理解和运用。 (2)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实现之间采用同样的角度看待问题甚至同样的表示方法来描述间题,它们之间的连接是自然的无缝连接。 (3)面向对象的方法将对象的属性及服务视为一个整体。 这更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使其理解与实现起来更加容易,进一步减少维护的费用。 (4)继承的方法一方面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一方面加强代码重用的可能性,以便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 (5)信息隐蔽原理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有良好的适应性,从而使整个系统更加稳定和易于维护。 总之,面向对象的方法一方面更易于人们理解并映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参考文献 ↑ 张晓鹏,董宁.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及应用. 铁道学报, 199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