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补货系统概述 自动补货系统是连续补货系统(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CR)的延伸,即供给商猜测未来商品需求,负起零售商补货的责任,在供给链中,各成员互享信息,维持长久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自动补货系统能使供给商对其所供给的所有分门别类的货物及在其销售点的库存情况了如指掌,从而自动跟踪补充各个销售点的货源,使供给商提高了供货的灵活性和预见性,即由供给商治理零售库存,并承担零售店里的全部产品的定位责任,使零售商大大降低零售成本。 一种商品一旦被大量采购,就会促使该商品的制造商大量生产此种商品,也会使该商品在供给链中快速流动起来。随着供给链治理的进一步完善,补货到零售店的责任,如今已从零售商转到了批发商或制造商的身上。对于制造商和供给商来说,把握了零店的销售量和库存,可以更好好安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和供货计划,这是一个互助的商业生态系统。 从库存治理角度看,在库存系统中,订货点与最低库存之差主要取决于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产品周转时间、产品价格、供销变化及其它变量。订货点与最低库存之差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为了防止产品脱销等不确定性情况的出现。为了快速反映客户“降低库存”的要求,供给商通过与零售商缔结伙伴关系,主动向零售商频繁交货,并缩短从订货到交货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就可以降低整个货物补充过程(从工厂到门店)的存货,尽理切合客户的要求,同时减轻存货和生产波动。 自动补货系统的成功要害在于,在信息系统开放的环境中,供给商和零售商之间通过库存报告、销售猜测报告和订购单报文等有关商业信息的最新数据实时交换,使得供给商从过去的单纯执行零售商订购任务转而主动为零售商分担补充库存的责任,以最高效率补充销售点或仓库的货物库存。 为了确保数据能够通过EDI在供给链中畅通无阴地流动,所有以参与方(供给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必须使用同一个通用的编码系统来识别产品、服务及位置,这些编码是确保自动补货系统实施的唯一解决方案。而之前的条形码技术正是这套解决方案的中心基础。 要使连续补货有效率,货物的数量还需要大到有运输规模经济效益才行,而沃尔玛的销售规模足以支撑连续补货系统的使用。 沃尔玛成功地应用自动补货系统后,有效地减少了门店的库存量,并提高了门店的服务质量,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增加了存货的流通速度,大大地提高了沃尔玛供给链的经济效益和作业效率,为稳定沃尔玛的顾客忠诚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什么是生产物流计划 生产物流计划是指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而编制的生产物流供应计划,是企业计划期内生产物流供应活动的行动纲领。它是和企业的物流能力、物料需求、制造需求、采购需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生产物流计划的核心是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工作,即根据计划期内确定的产品品种、数量、期限,以及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具体安排产品及其部件在各个生产工艺阶段的生产进度和生产任务[2]。 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本的作用,竞争体制、供求体制、价格体制调节着市场的运行。原材料、设备、动力等生产物流的购进都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的波动通过影响生产物流的购进而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做好企业生产物流供应工作,将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环节。 生产物流计划的任务[2] 1、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了保证按计划规定的时间和数量生产各种产品,要研究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各个工艺阶段的生产周期,以此来安排经过各个工艺阶段的时间和数量,并使系统内各个生产环节内的在制品结构、数量和时间相协调。 2、为均衡生产创造条件。均衡生产是指企业及企业内的车间、工段、工作地等各个生产环节,在相等的时间阶段内,完成等量或均增数量的产品。均衡生产的要求为:每个生产环节都要均衡地完成所承担的生产任务;不仅在数量上均衡地生产和产出,各个阶段的物流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性;尽可能缩短物料流动的周期,保持一定的节奏性。 3、加强在制品管理,缩短生产周期。保持在制品、半成品的合理储备,是保证生产物流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在制品过少,会使物流中断,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反之,又会造成物流不畅,延长生产周期。因此,对在制品的合理控制,既可减少在制品占用量,又能使各个生产环节实现正常衔接与协调,按物流作业计划有节奏地、均衡地组织物流活动。 生产物流计划的内容[1] 企业生产物流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企业计划期的生产物料需用量。 2、确定生产物料的消耗定额。 3、清查企业的库存资源,经过综合平衡,编制出物料需求计划,并组织实现。 生产物流计划的意义[1] 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物流计划,对提高生产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生产物流计划是订货和采购的依据。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生产物流种类繁多,数量不一,规格复杂,只有事先做好周密计划,才能尽可能地避免错订、错购、漏订、漏购等错误的发生。 有了生产物流计划,可以对生产物资市场的价格波动进行合理的预测,并作出及时的反应。对价格预期上扬较大的生产物资可有计划地提前作好准备,避免提价损失:反之,如果预期生产物资价格下降,则应控制进货,防止造成资金浪费。 2、生产物流计划可以作为监督生产物流合理使用的标准。生产物流计划设置了一些考核指标,以衡量供应部门、生产车间、仓库管理、运输等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几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计划准确率、订货合同完成率、库存生产物流周转率、库存生产物流削价或报废的损失率等。工作中需经常对照检查这些指标,考核企业生产物料使用的有效性,从而使企业能更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生产物流的最大效能,有效降低成本。 3、生产物流计划有助于存货控制和生产物流配送。生产物流计划包括生产物料的分配和配送计划。通过运用相应的控制工具和管理方法(如分销需求计划),可以更好地协调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即从顾客需求出发,控制从材料到产成品之间的计划和综合。 生产物流计划的编制和执行[1] 1、编制供应计划的准备工作 编制生产物流计划前,必须了解生产物料的市场供求状况、生产物料的需用量、储备量以及生产物料分销要求等情况,然后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平衡的方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物流计划。 1)做好市场预测,掌握生产物流市场动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物料市场总是呈现波动状态,这就要求对所需要的生产物料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分析货源,调查了解现有的供应量,供货方的生产能力,今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是否有相应的替代品;并联系本企业的生产计划确定某项生产物料的需求计划。 2)收集企业内部的相关数据资料。 生产物流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物资方面的综合反映,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编制生产物流计划前需要掌握详尽的企业内部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生产物料消耗定额、生产计划、在制品数量、产品设计更改单、物料供应与物料消耗规律分析、上期生产物流计划在执行中的问题、在途及库存生产物料资源、委托加工生产物料资源、预计计划期初资源等。 3)制定有关生产物流的消耗定额。 生产物流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所规定的必须消耗的生产物料数量标准。它是现代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又是编制生产物流计划的依据和考核生产物流消耗的标准。 2、生产物流供应计划的编制 企业生产物流计划按计划期的长短可分为年度生产物流计划、季度生产物流计划和月份生产物流计划。三者之中年度生产物流计划是企业全年生产物流供应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季度生产物流计划是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编制的,是由年度到月度,由长期到短期的中间环节,由企业物资部门在季节到来之前10天左右时间编制;月份生产物流计划是季度计划的具体化,其任务是把年度、季度生产物流计划中规定的指标。按照月、旬具体地安排到车间、班组,层层落实,保证企业生产计划的完成。这里,重点介绍年度生产物流计划的编制,其他计划的编制可参照年度计划。 1)审核数据计算指标。编制计划时,对有关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认真的审核,特别要注意的是:生产部门的生产物资需求量是否合理,需要时间是否恰当,生产物料消耗定额是否先进可靠,预计期末库存、周转库存量是否合理.各种物资需要是否配套,生产物料所需资金是否超出资金定额指标等。 2)综合平衡。生产物流计划和其他计划,如生产计划、运输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库存计划等构成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各计划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企业的生产物流计划与企业其他计划进行综合平衡。 3)编制计划。生产物流供应计划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物流核算表、待购生产物流表和文字说明。 生产物流部门在编制年度生产物流计划时,要考虑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虽不能预见到全年、全季度的所有变化,但可以增强计划抗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生产物流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某些不确定的偶然事件,从而破坏年度和季度生产物流计划中原有的平衡。这时,就通过月份生产物流计划来进行调整,月份计划就是从长期到短期,从概括到具体,积极应变,实现组织供需平衡的过程。 3、生产物流计划的执行与检查 1)生产物流计划的执行。执行计划的重点在于资源,要积极组织力量通过订货、采购、委托加工、协作等形式保证生产物料供应。生产物料进厂后,一方面要及时发放,重要产品生产所需生产物料应优先保证,紧张短缺生产物料择优供应,超储积压生产物科组织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物流管理,定额发料,防止浪费。 执行生产物流计划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内部经济合同。企业内部采取生产物料供应部门与用料单位签订内部经济合同的方法,明确双方的经济责任。计划范围内的供应不到位或不及时,由生产物流供应部门负经济责任;用料部门用料计划不准或计划外用料,由用料部门承担经济责任.以加强生产物流计划的严肃性。 二是定额承包。生产物料供应部门可以对生产用主要原料、燃料和材料按消耗定额承包给生产单位。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如果节约留用,则按规定提取奖金.如果超出消耗定额,则按规定扣发奖金,以此来促使生产部门关心生产物流的节约,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2)生产物流计划的检查。在生产物流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的内容有:计划需用量与实际耗用量的对比;生产物料到货衔接情况、供货合同执行进度和情况;生产物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生产物料节约使用等情况。相应地,检查的方法有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经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统计资料对比与现场分析,以及在计划期结束后进行的生产物料核销检查等等。 在生产物流计划检查时,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里的“章”,是指在编制生产物料供应计划时事先制定好的一些重要考核指标。如计划准确率、订货合同完成率、生产物料节约率、库存生产物料周转率、库存生产物料损失率、仓库机械化作业率、包装容器回收率、资金占用量及周转率等。工作中对照检查这些指标,可以考核企业生产物流计划的执行力度。 3)生产物流计划的修订。生产物流供应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要根据执行的情况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一般计划调整的原因有:生产计划的变动;设计变动;工艺变动;由于生产物流计划本身的不准确性而需要进行的修订等。 对生产物流供应计划进行修订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A.定期修订,多在订货前修订;B.经常修订,指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的局部性的、较小的修订;C专项修订,指当实际进程与原计划任务相差较大时进行的修正。 参考文献 ↑ 1.0 1.1 1.2 1.3 西南交通大学.《现代物流管理基础》[M].第四章 制造业物流管理 ↑ 2.0 2.1 李苏剑.企业生产物流计划原理与方法.生活用纸,2005年9期
什么是专业配送 专业配送是指按货物的专业性质组织的配送,如汽车物流配送、计算机物流配送等[1]。专业配送并非越细分越好,实际上在同一性状而类别不同产品方面,也是有一定综合性的。 专业配送重要的优势,是可以根据专业的共同要求来优化配送设施,优选配送机械及配送车辆,制定适用性强的工艺流程等等。从而大大提高配送各环节工作的效率。 专业配送的主要形式 现在已形成的专业配送形式,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1、中、小件杂货配送。大部分是按标准规格包装的不同类别的中、小产品。由于包括的领域较广,也可看成是一种综合性配送。这是当前开展较广泛的一种类型的配送。中、小件杂货主要包括:各种百货、小机电产品、轴承、工具、标准件、中小零件、中小包装的化工产品、中小包装的建材产品、土产品、书籍、仪器仪表、电工器材等。 2、金属材料的配送。金属材料的配送包括各种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 3、燃料煤的配送。燃料煤的配送包括各种煤炭和煤制品。 4、水泥的配送。水泥的配送包括各种包装形式的水泥。 5、燃料油的配送。燃料油的配送包括各种燃油成品。 6、木材的配送。木材的配送包括原木及加工木。 7、平板玻璃的配送。平板玻璃的配送包括各规格的平板玻璃及制品。 8、化工产品的配送。化工产品的配送包括各种液体及固体化工产品。 9、生鲜食品的配送。生鲜食品的配送包括各种保质期较短的食品。 10、家具及家庭用具的配送。家具及家庭用具的配送包括各种家具及家用大件用具。 相关条目 综合配送 参考文献 ↑ 李日保.《现代物流信息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什么是时间效用 企业重视物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将产品送达到用户手中。事实上,企业物流的作用不仅如此,企业物流更为核心的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几种经济效用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这几种经济效用分别为地点效用、时间效用、形态效用及占用效用。 “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改变这一时间差所创造的效用,称作“时间效用”。也就是说,时间效用是缩短时间上的距离,使人的可用时间增加,使物的获得时间减少,在消费者需要的时间将产品送达。例如:某甲利用运输工具在限定时间内争取到一笔交易;或鳗鱼、香蕉等生鲜果菜使用空运送往日本,以免长时间运送造成腐坏损失,均是运输在时间上产生的效用。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不仅要送达消费者需要的地点,而且还应该在消费者需要的时间送达才能实现价值。企业物流通过运输来改变产品的位置,同时也产生产品的时间效用。另一方面,时间效用强调减少备货时间,因此,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时间效用的获得形式 时间效用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缩短时间创造效用 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速物的周转、及时满足市场需要、节约资金等。 2、弥补时间差创造效用 由于需要和供给的不对称性和不均衡性的存在,经济社会中,普遍地存在着需要和供给时间差。 物流通过仓储等手段能够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弥补、乃至改变时间差,以保持和充分实现物品的效用。 3、延长时间差创造效用 当然,一般来讲,这是一种特例,不是普遍的现象。
什么是物流服务质量环[1] 所谓物流服务质量环是指从识别顾客的服务需要直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服务过程各阶段中,影响服务质量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是对物流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抽象描述、理论提炼和系统概括。 物流服务质量环的过程[1] 物流服务质量环将物流服务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阶段,以便对物流服务质量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管理和改进。依据ISO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2部分:服务指南》中第5.4.2条规定,结合物流企业服务过程的实际情况,物流服务质量环分为六个阶段过程: 1、市场过程 物流服务组织运用设置顾客意见本、召开顾客座谈会等方式了解顾客的服务需要,特别是要针对市场供需,经常地研究分析现在的、潜在的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以及物流服务需要层次。获取并研究下列信息:货主期望的服务质量特征、竞争对手的服务特点以及可以得到的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情况,注意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并研究广告宣传的策略。征询顾客还需要哪些额外服务,他们希望得到哪些目前还没有提供的服务,订单传送的方法是否需要改进,确定哪方面的物流服务对顾客最为重要,目前的订货速度可否接受,为了得到较高水平的服务,是否愿意支付较多的费用,要求顾客的条件是否明确并为顾客所知道。 2、编撰服务简报过程 市场调研过程结束后,将得到的信息综合、归类、分析、对比、明晰化、条理化和书面化,从而编撰出“服务简报”,用于服务过程设计。 3、设计服务过程 这是物流服务质量环的核心、它有三方面的工作:(1)根据市场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货主期望的服务质量的特征,制定具体的服务标准(或规范);(2)设计出服务程序,以便达到已制定的服务标准;(3)制定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保证服务程序的完整实施和服务标准的严格执行。 4、服务提供过程 物流服务提供过程分为进货、搬运、盘点、订单处理、拣货、补货、出货和配送等阶段。服务过程产生服务结果:功能性、安全性、时间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这是物流服务质量的特性。 5、评价过程 在提供服务之后,一方面,物流服务组织要对其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结果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货主对物流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用户评价。 6、服务绩效分析改进过程 在物流服务过程中,物流企业应采取行政、经济、教育等各种手段确保各类规范的实施,不断地对服务过程质量进行评定和记录,识别和纠正不规范服务,把影响服务过程质量的各方面因素置于受控状态。如检查所有订单信息是否完全、准确 ,顾客的信誉程度如何,各部门对每笔交易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有延误订单及时处理的情况,订单的分拣和集合情况如何备货和运货的方式是否合理,企业是否建立一定的程序对退货的处理、检查和准许等事项作出规定,是否定期走访顾客,有无明文规定以检查服务人员同顾客之间的联系。此外,还应十分重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投诉和评价,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率,力争实现无缺陷服务。为此要建立一个服务质量信息的反馈和管理系统,对服务业绩进行定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以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在更好的基础上进行又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都是形式上重复,内容上的加深,服务组织素质上的进步和物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 1.0 1.1 孙明贵、潘留栓.《物流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四章物流企业服务管理 第二节 物流服务质量
电子订货系统的涵义 电子订货系统( 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 缩写 EOS ),是指将批发、零售商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因此,EOS能处理从新商品资料的说明直到会计结算等所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作业,可以说EOS涵盖了整个物流。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零售业已没有许多空间用于存放货物,在要求供货商及时补足售出商品的数量且不能有缺货的前提下,更必须采用EOS系统。EOS因内涵了许多先进的治理手段,因此在国际上使用非常广泛,并且越来越受到商业界的青睐。 电子订货系统采用电子手段完成供给链上从零售商到供给商的产品交易过程,因此,一个EOS系统必须有: 1.供给商:商品的制造者或供给者(生产商、批发商)。 2.零售商:商品的销售者或需求者。 3.网络:用于传输订货信息(订单、发货单、收货单、发票等)。 4.计算机系统:用于产生和处理订货信息。 EOS系统的特点 EOS的特点: 1.商业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应用功能完善,能及时产生订货信息。 2.POS与EOS高度结合,产生高质量的信息。 3.满足零售商和供给商之间的信息传递。 4.通过网络传输信息订货。 5.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6.EOS是许多零售商和供给商之间的整体运作系统,而不是单个零售店和单个供给商之间的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在零售商和供给商之间建立起了一条高速通道,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沟通,使订货过程的周期大大缩短,既保障了商品的及时供给,又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实现了零库存战略。 EOS系统的结构和配置 电子订货系统的构成内容包括:订货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和接单电脑系统。就门店而言,只要配备了订货终端机和货价卡(或订货簿),再配上电话和数据机,就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电子订货配置。就供给商来说,凡能接收门店通过数据机的订货信息,并可利用终端机设备系统直接作订单处理,打印出出货单和检货单,就可以说已具备电子订货系统的功能。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标准的电子订货系统决不是“一对一”的格局,即并非单个的零售店与单个的供给商组成的系统,而是“多对多”的整体运作,即许多零售店和许多供货商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运作方式。 根据电子订货系统的整体运作程序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连锁体系内部的网络型,即连锁门店有电子订货配置,连锁总部有接单电脑系统,并用即时、批次或电子信箱等方式传输订货信息。这是“多对一”与“一对多”相结合的初级形式的电子订货系统。 供给商对连锁门店的网络型,其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多对多”,即众多的不同连锁体系下属的门店对供给商,由供给商直接接单发货至门店;另一种是以各连锁体系内部的配送中心为中介的间接的“多对多”,即连锁门店直接向供给商订货,并告知配送中心有关订货信息,供货商按商品类别向配送中心发货,并由配送中心按门店组配向门店送货,这可以说是中级形式的电子订货系统。 众多零售系统共同利用的标准网络型,其特征是利用标准化的传票和社会配套的信息治理系统完成订货作业。其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地区性社会配套的信息治理系统网络,即成立由众多的中小型零售商、批发商构成的区域性社会配套的信息治理系统营运公司和地区性的咨询处理公司,为本地区的零售业服务,支持本地区EOS的运行;二是专业性社会配套信息治理系统网络,即按商品的性质划分专业,从而形成各个不同专业的信息网络。这是高级形式的电子订货系统,必须以统一的商品代码、统一的企业代码、统一的传票和订货的规范标准的建立为前提条件。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电子订货系统,皆以门店订货系统的配置为基础。 门店订货系统配置包括硬件设备配置与电子订货方式确立两个方面。 第一,硬件设备配置。 硬件设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电子订货终端机。其功能是将所需订货的商品和条码及数量;以扫描和键入的方式,暂时储存地记忆体中,当订货作业完毕时,再将终端机与后台电脑连接,取出储存在记忆体中的订货资料,存入电脑主机。电子订货终端机与手持式扫描器的外型有些相似,但功能却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区别是:电子订货终端机具有存储和运算等电脑基本功能,而扫描器即只有阅读及解码功能。二、数据机。它是传递订货主与接单主电脑信息资料的主要通讯装置,其功能是将电脑内的数据转换成线性脉冲资料,通过专有数据线路,将订货信息从门店传递给商品供方的数据机,供方以此为依据来发送商品。三、其他设备。如个人电脑、价格标签及店内码的印制设备等。 第二,确立电子订货方式。 EOS的运作除硬件设备外,还必须有记录订货情报的货架卡和订货簿,并确立电子订货方式。常用的电子订货方式有三种:电子订货簿。电子订货簿是记录包括商品代码/名称、供给商代号/名称、进/售价等商品资料的书面表式。利用电子订货簿订货就是由订货者携带订货簿及电子订货终端机直接地现场巡视缺货状况,再由订货簿寻找商品,对条码进行扫描并输入订货数量,然后直接接上数据机,通过电话线传输订货信息。电子订货簿与货架卡并用。货架卡就是装设在货架槽上的一张商品信息记录卡,显示内容包括:中文名称、商品代码、条码、售价、最高订量、最低订量、厂商名称等。利用货架卡订货,不需携带订货簿,而只要手持电子订货终端机,一边巡货一边订货,订货手续完成后再直接接上数据机将订货信息传输出去。低于安全存量订货法。即将每次进货数量输入电脑,销售时电脑会自动将库存扣减,当库存量低于安全存量时,会自动打印货单或直接传输出去。 EOS系统的操作流程 (1)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预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资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 (2)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开出拣货单,实施拣货,然后根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 (3)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店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 (4)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就可以陈列出售了。 使用EOS时要注重订货业务作业的标准化,这是有效利用EOS系统的前提条件:商品代码的设计,商品代码一般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这是应用EOS系统的基础条件;订货商品目录账册的做成和更新,订货商品目录账册的设计和运用是EOS系统成功的重要保证;计算机以及订货信息输入和输出终端设备的添置是应用EOS系统的基础条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制订EOS系统应用手册并协调部门间、企业间的经营活动。EOS的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商业化、电子化迅速发展的今天,EOS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EOS系统的日益普及,EOS系统的标准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当今EOS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三方物流业务风险概述 现代物流企业在攫取“第三利润源泉”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根据风险治理的理论,现代物流风险可谓是体系庞大、纷繁复杂,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纯粹风险,还包括责任风险、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个方面。风险治理将有助于企业领导者科学地决策,如何避免风险是摆在现代物流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鉴于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在企业治理中具有一般性,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将风险的概念仅仅界定为与物流业务运营密切相联系的纯粹风险,即货物的灭损和对第三人承担的法律赔偿责任两个部分。 第三方物流业务风险的范围 一般而言,现代物流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 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2.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 在JIT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3.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 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得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二)与分包商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传递性风险 传递性风险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通过分包协议把全部风险有效传递给分包商的风险。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协议规定赔偿责任限额为每件500 元,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分包商签订的协议却规定赔偿责任限额为每件100元,差额部分则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买单。在这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分包环节造成的货损并没有过错,但依据合同不得不承担差额部分的赔偿责任。由于目前铁路、民航、邮政普遍服务等公用企业对赔偿责任限额普遍规定较低,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由公用企业部门分包时将面临着不能有效传递的风险。 2.诈骗风险 资质差的分包商,尤其是一些缺乏老实信用的个体户运输业者配载货物后,有时会发生因诈骗而致货物失踪的风险。 (三)与社会公众之间可能产生的责任风险 1.环境污染风险 第三方物流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机动车排放尾气、噪声等。根据环境保护法,污染者需要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交通肇事风险 运输司机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属于履行职务的行为,其民事责任应该由其所属的物流企业承担。 3.危险品泄漏风险危险品物流有泄漏的风险,随时会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这一点值得从事危险品物流的企业警惕。 第三方物流风险的防范对策 第三方物流风险的防范对策——兼谈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 面临风险的猖狂和索赔的烦恼,第三方物流企业该如何做到“不再更多地依靠上帝的安排”呢?对风险的态度是偏好还是厌恶?是自留还是转嫁呢?世界各国的实践告诉我们,保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险一方面体现了分散社会资源集中运作的优势,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现代社会互助精神的价值。因此,现代物流诞生伊始,保险就得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青睐。 也许从一开始物流业对保险业便寄托了太多的渴望,因此物流业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熟悉,那就是保险公司应该按照物流公司的需求,量身定做一个对口的保险产品来转嫁第三方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风险。然而遗憾的是,保险业从来没有、将来也不大可能提供一个万能产品来保障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风险。道理很简单,作为商业化运营的保险公司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追求的,对于一些不可保风险,保险公司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于不可保风险,物流企业应该努力寻求其他的风险规避手段。 以下将结合风险治理模型,来具体分析物流业务风险中哪些属于可保风险,哪些属于不可保风险,进而给出若干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般而言,风险的估算要参考两个指数,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发生损失的概率越高,造成损失的程度越严重,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应该系统研究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可以从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两个方面入手,前者包括放弃和治理,后者包括自留和转嫁(即保险)。 具体防范对策按照企业的风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风险最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很少发生。如某物流公司天天按照固定的路线为某超市供货,由于公司没有充分预计到高考时可能造成的车辆拥堵和临时交通管制,结果高考当天发生配送延误达2个小时,按照合同约定应向超市赔偿单票物流费用5%的违约金。一般来说,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因此这种类型的风险不具有保险的经济性。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风险自留的方式。所谓风险自留,就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风险。自留风险的可行程度,取决于损失猜测的准确性和补偿损失的适当安排。 2.风险较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但造成的损失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大事不犯”说明损失一般不会太大,“小事不断”则说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现实中,恰恰这种类型的风险让物流公司颇感头痛。 由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保险公司便有可能无利可图,实践中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提供这种类型的保险。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小,因此物流公司自留风险成为可能。另外,即便一些保险公司愿意提供这种保险,其费率必定是昂贵的。因此,购买保险往往是不经济的,物流公司也只有通过自留的方式来应对风险。实践中,因为野蛮装卸、内部人偷盗等行为导致的货物损失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 虽然这种类型风险造成的单次损失并不大,但较高的发生概率造成的累计损失足够物流公司难以承受,因此物流公司陷入了两难困境。很多物流公司抱怨保险公司提供这种类型保险时索要了过高的保险费率,而保险公司却又抱怨物流公司的治理水平差、发生风险多导致其无利可图。 之所以产生这种抱怨,根源在于对保险功能的定位不清。从风险筹划的角度来看,保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风险是一个客观现象,保险能够分散风险发生时被保险人的损失,但不能从源头上制止风险的发生。这种“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风险,大多属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通过有效的治理完全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这种类型风险的应对策略是:治理加自留,即首先通过有效的治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最小型,然后通过自留的方式规避风险。 3.风险较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但造成的损失很大。 这是传统保险可以承保的风险类型。由于发生的概率很低,保险便具有了可行性;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大,成就了保险的必要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事业务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灾难、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的威胁。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足以让物流公司倾家荡产。保险的功能就在于有效分散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被保险人的损失。对于较大类型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采取保险的策略予以转嫁。 4.风险最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不会发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道路状况不良、天气环境恶劣、司机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承运一批价值连城的玻璃制艺术品时所面临的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此时,理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会采取放弃的方法来应对风险。放弃不失为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其机会成本却是可能获得的高额收益。另外,放弃固然可以避免一些风险,但难免又会碰到其他风险。可以说,放弃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 当放弃的机会成本足够高时,物流企业总可以通过提高治理水平的方法降低货物发生损失的概率。如前例,选择空运、高价雇佣一名技术娴熟的驾驶员或者给玻璃艺术品进行安全包装等,这些治理方法足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应对这种风险的最佳策略是治理加保险,即通过有效的治理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较大型,然后通过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 发展物流保险尚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现代物流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保险产品供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物流业的人士必须清楚地看到,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治理还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这需要物流业和保险业双方共同的努力。大力发展物流保险还需要相关部门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不断创新保险产品 传统保险产品体系中均有货物运输保险、仓储保险等,但相对独立的保险产品割裂了现代物流的各个环节,与现代物流功能整合的理念背道而驰。比如,托运人要完成一项物流活动,就不得不在运输环节投保货物运输险、在仓储环节投保货物仓储险等。多次办理保险手续意味着多次的保险谈判、保单缮制、费用支付等。程序的复杂既延长了物流活动的时间,又增加了多环节保险的费用,给托运人带来不便。 有鉴于此,我国深圳等地一些保险分公司早在1998年就开始积极探讨个性化的现代物流保险方案。比如,这些方案将保险责任起讫期间延长为“门到门”条款,把货物运输保险和短暂仓储保险打包后低价出售等。这些方案的推出是对现代物流保险的有益尝试。2004年,全国最大的非寿险公众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在保险业内率先推出《物流货物保险》和《物流责任保险》两个全国性总颁条款,从而部分地满足了现代物流业务的发展需要。 2.努力开拓责任保险市场 物流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之一种,其大力推广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缺乏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法律环境,加上目前我国责任保险承保利润不高等现状,近年来全国责任保险业务呈现出明显的萎缩迹象。据统计,2004年责任险同比负增长高达5.59%。因此,推广物流责任保险,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这个大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各大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责任保险产品,才能做大做强责任保险业务。届时,物流责任保险水涨船高,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3.提高彼此互相信任的程度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物流业与保险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举例来说,保险公司担心物流公司统保时不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量申报,导致不足额收取保费;一旦出险,物流公司事后填单骗取保险金。因此,《物流责任保险》条款采取按照物流公司当期实际发生的营业收入计收保费的方式。另外,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往往需要物流公司提供与客户签订的物流协议,在理赔时还需要物流公司提供货物的价值,甚至包括出厂价值、销售价值等。然而,物流协议和货物价值往往构成了客户的商业秘密,物流公司一般不愿意或根本就不能够向保险公司提供。因此,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不断加强对话,争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推动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保险的借鉴 鉴于物流保险发展的滞后性,针对本文第一部分谈到的物流风险,结合第二部分对风险类型的探讨,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现行保险产品体系为基础,试着给出一些可行的保险建议供物流实践部门参考。 1.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 2.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固然可以通过保险予以转嫁,这种情况属于风险较小类型,企业选择投保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治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 3.至于诈骗风险,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 4.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往往责任巨大,一般保险产品均做责任免除处理。物流公司应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害。 5.道路交通肇事风险可以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转嫁因交通事故需向第三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此种情况适用于配送业务量较大的物流公司。 6.危险品责任风险可以单独投保道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保险,也可以投保物流责任保险附加危险货物第三者责任保险。
什么是“物流企业财务治理”? 物流财务治理方法是指物流企业在财务治理中所使用的各种业务手段,包括物流财务猜测、物流财务决策、物流财务预算、物流财务控制、物流财务分析、物流财务检查等。这些方法互相配合,紧密联系,构成了物流企业财务治理体系。 物流财务猜测 物流企业财务猜测是根据物流企业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物流企业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物流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为物流业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物流业务收入猜测 这是物流财务猜测的起点,物流业务收入猜测本身不是财务治理的职能,但它是物流财务猜测的基础,物流业务收入猜测完成后,才能开始物流财务猜测。 2.估计需要的资产 资产通常是物流业务量的函数,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分析出该函数关系,根据该函数关系,可以猜测所需资产的总量。 3.估计物流业务收入、费用和留存收益 物流收入和费用与物流业务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因此可以根据物流业务量来估计物流业务收入和费用,并确定净利润,净利润和利润分配情况共同决定了留存收益所能提供的资金数额。 4.估计所需融资 根据预计资产总量,减去已有的资金来源、负债的增长和内部提供的留存收益,得出所需的外部融资数额。 物流财务猜测的方法 ·物流业务量百分比法 物流业务量百分比法是根据物流业务量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猜测物流企业融资需求量的一种方法。利用物流业务量百分比法进行财务猜测时,首先要假设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与物流收入之间的固定比例,然后根据预计物流业务量和相应比例,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再确定所需的融资数额。 ·线性回归分析法 线性回归分析法是假设资金需要量与物流业务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然后根据一系列的历史资料,用回归直线方程确定参数,猜测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 物流财务决策 物流财务决策是指物流企业财务人员在物流财务目标的总体要求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物流财务决策的步骤,包括明确物流业务问题、确定物流财务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对备选方案做出评价、选择备选最优方案、对物流财务决策方案的实施和跟踪反馈。 物流财务预算 物流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物流企业一定预算期内预计物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说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编制物流财务预算是物流财务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物流财务预算需要以物流财务猜测的结果为依据,受物流财务猜测的质量制约,在对未来的规划方面它比物流财务猜测更具体,更具有实际意义。物流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包括: ·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 固定预算是指在某一预算期内编制物流财务预算所依据的成本费用和利润,都只是在一个预定的物流业务量水平基础上确定的,是依靠一种业务量编制的预算。这种预算适合对物流业务量比较稳定的企业。弹性预算是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按一系列可能达到的预计业务量水平编制的,能适应多种情况的预算。弹性预算的特点,是按预算期内某一相关范围内可预见的多种物流业务量水平确定不同的预算额,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便于预算指标的调整,并按成本的不同形态分类列示,便于在预算期终了时,将实际指标与实际物流业务量相应的预算额进行对比,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和可比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出发点,结合预算期物流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从而确定预算成本的一种方法。(3)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定期预算是指物流财务预算的编制时间是定期的。滚动预算是指预算的编制时间是连续不断的,始终保持一定的期限。滚动预算与定期预算相比,其优点是:可以保持预算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有关人员能从动态的预算中把握物流企业的未来,了解物流企业的总体规划和近期目标;可以根据前期预算的执行结果,结合各种新的变化信息,不断调整或修订预算,从而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物流财务控制 物流财务控制是在物流财务治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的手段,对物流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以实现物流财务预算的指标,提高经济效益。实行物流财务控制是落实物流财务预算任务、保证物流财务预算实现的有效措施。 物流财务控制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制定物流财务控制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实施追踪控制,及时调整误差;分析执行误差,搞好考核奖惩。 物流财务控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为物流存货治理的经济批量法。指通过研究物品的订购费用、保管费用与订购次数、订购量之间的关系,对订购费用与保管费用进行最优化决策,从而确定订货批量、定货次数、订货间隔期和库存量,实现对存货的控制。 物流存货治理的ABC分析法,是按成本比重高低将各成本项目分为A、B、C三类,对不同类别的成本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这种方法符合“抓住要害少数”、“突出重点”的原则,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法,既适用于单一品种各项成本的控制,又可以用于多品种成本的控制,亦可用于某项成本的具体内容分类控制。价值密度分析法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每一重量单位的价值大小进行分析,来确定在物品的流动过程中,最适用、最经济运输方式的一种方法。 物流财务分析 物流财务分析有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在物流财务猜测、决策和预算编制过程中进行的财务分析,称为事前财务分析,其目的在于科学确定各项财务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评选物流财务活动方案;在物流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分析,称为事中分析,其目的在于物流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实际脱离预算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保证预算的实现;在物流财务活动期结束以后进行的分析称为事后分析,其目的在于确定预算实际脱离的程度和原因,以便总结经验,提高物流财务预算治理水平。物流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比率分析法 是利用会计报表及有关财会资料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揭示物流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 是通过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揭示物流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趋势分析法 是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各期实际指标与历史指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揭示物流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 物流财务检查 物流财务检查可在物流财务预算执行中进行,也可在物流财务预算结束后进行。在物流财务检查中,要了解物流财务预算、核算的情况,揭露物流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促进物流财务预算的执行和加强物流业务的财务核算工作。要搞好物流财务检查,检查人员要认真阅读财务凭证、账目和报表,并提出处理办法和改进意见。 物流财务工作是做好物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现代财务治理理论,结合物流业务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对物流业中涉及到的财务问题进行治理,完全能够管好,使企业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