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债的保全 债的保全是债权人为防止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危害其债权,对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所采取的保护债权的法律措施。 债的保全是债对于第三人发生的效力,亦即是债的对外效力的表现。债的关系原则上不对第三人发生效力,但为确保债权人的权利实现,在某些情况下,债对第三人也发生效力。 其典型的情形即为债的保全制度。 债的保全,也称为责任财产的保全、债的一般担保,是债权人为确保其债权的实现,而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的一种手段。因为债务人是以自己的全部财产负责清偿其债务,以使债权实现的。也就是说,债务人以其全部财产担保全部债的履行,债务人的全部财产或总财产就构成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债务人责任财产的减少,关系到债权人的债权能否实现。因此,为保障债权的实现,法律赋予债权人以保全的权利,以保障能以债务人的全部财产清偿其全部债权,维持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不致因其不当减少而影响债权的实现。 债权人保全债权的权利有代位权与撤销权两项。债权人的代位权是为保持债务人的责任财产而设的,适用于债务人的财产应增加且能增加而因债务人的懈怠未增加的情形;债权人的撤销权是为恢复债务人的责任财产而设的,适用于债务人不应减少而减少其责任财产的情形。可见,债的保全对于保障债权得以实现具有积极预防的作用。 债的保全的种类1、代位权 1)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之权。 2)代位权的形成必须符合的条件 债务人享有对第三人的权利; 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债务人已经陷于迟延; 债权人有保全债务人对第三人债权的必要。 3)提起代位权诉讼应当符合的条件 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 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 债务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 4)代位权的效力表现在 对于债务人的效力。债权人的代位权行使的效果应直接归属于债务人。 对于债权人的效力。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不得超出债务人的权利范围。 2、撤销权 1)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2)撤销权的形成必须符合的条件 须有债务人有害债权的行为; 债务人的行为以财产为标的; 债务人实施行为时主观上有恶意; 受益人在与债务人为行为时主观上也存在恶意。 3)撤消权行使的效力 对于债务人和受益人的效力。债务人的行为一旦被撤消即自始失去法律约束力。 对于债权人行使撤消权的效力。行使撤消权的债权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向自己返还所收利益,并有义务将收取的利益加入债务人的一般财产作为全体一般债权人的共同担保,而物有优先受偿权。 对于其他债权人的效力。 因撤消权人撤消债务人的行为而取回财产或替代原财产的损害赔偿,归属于全体一般债权人的共同担保,债权人按债权比例额比例分别受偿。 债的保全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1、行使保全的情形: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 2、税收代位权:是指欠缴税控的纳税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而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时,由税务机关以自己的名义代替纳税人行使其债权的权利。 3、税收撤销权:是指税务机关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滥用财产处分权而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行为,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和税收代位权比,它对纳税人的权利以及交易安全的影响大的多。
什么是第三人清偿第三人清偿是指由第三人为消灭债务,以自己的名义向债权人为清偿。清偿一般是由债务人为给付行为,但也可以由第三人代债务人清偿债务。当第三人的给付能够使债权人得到满足,同时又对债务人并无不利的,原则上第三人的清偿应为有效。 第三人清偿,与债务人的代理人清偿不同。第三人清偿,是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清偿,而债务人的代理人清偿,则是以债务人的名义为清偿。因而第三人清偿时,应向债权人说明。如果第三人误认为他人债务为自己的债务而为清偿,则不属于债的清偿,债权人应依不当得利的规定返还所得利益。 以下债务不得由第三人清偿:一是债权人与债务人有特别约定,不得由第三人清偿的债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可以在债的关系成立时约定,也可以在债成立后、第三人履行之前作出约定。二是依债的性质不得由第三人清偿的。有些债务,在性质上须由债务人亲自履行,如以债务人本身的技能为标的的债以及基于债权人与债务的人特别信任而成立的债,原则上须由债务人履行,不得由第三人清偿。 第三人清偿的法律效力第三人清偿的法律效力,主要是使债消灭。第三人清偿全部债务的,债务人免除其债务,债的关系消灭;第三人清偿部分债务的,债的一部消灭,未消灭的债务部分仍归债务人。此外,第三人清偿后,在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第三人以赠与为目的而代债务人清偿,则在第三人清偿后,第三人对债务人无求偿权;如果第三人与债务人有某种法律关系,则第三人有权依其法律关系而求偿。 对于第三人的清偿,债务人有权提出异议,此时债权人有权拒绝受领。如果债权人不予拒绝仍然接受给付,则第三人的清偿仍属有效,债的关系消灭。
什么是补偿性赔偿 所谓的补偿性赔偿是指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补偿的前提,且以实际的损害为赔偿的范围的赔偿。补偿性赔偿适用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害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得以完全补偿,不具有惩罚的特点。 惩罚性赔偿和补偿性赔偿 一方面,惩罚性赔偿是以补偿性赔偿的存在为前提的,只有符合补偿性赔偿的构成要件,才能请求惩罚性赔偿。 另一方面,惩罚性赔偿的数额确定与补偿性赔偿也有一定的关系。美国的法院一般都认为,原告要请求惩罚性赔偿,首先要请求补偿性的赔偿;只有在补偿性的赔偿请求能够成立的情况下,才能请求惩罚性赔偿。但是两种赔偿之间是否应当具有某种比例关系,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按照合理的比例原则来确定赔偿数额,惩罚性的赔偿数额不得比补偿性的赔偿数额高出太多。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保持比例关系的必要性。因为在计算欺诈或故意的侵权行为的赔偿金额时,太少的惩罚性赔偿金不足以使此种不法行为消失,显然是无效率的。然而,太多、太高的惩罚性赔偿虽然会使此种行为消失,但受害人获取的高额赔偿并非基于自由交易而得到,也不符合交易的原则,因此也是无效率的。这就需要保持一种在惩罚性与补偿性赔偿之间的比例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惩罚性赔偿适用的目的是为了惩罚严重过错的行为,而主要不是为了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因此,惩罚性赔偿的数额与补偿性赔偿数额之间不必保持比例关系。从美国的判例来看,主要采纳的是第二种观点。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已经对这种比例关系作出规定,因此我国法律在规定惩罚性赔偿时,已经解决了补偿性赔偿和惩罚性赔偿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公示催告公示催告是一种民事诉讼的程序,是票据丧失后失票人保全和恢复其票据权利的重要补救措施。票据的持有人学习和掌握公示催告制度的法律规定,有利于在发生票据丧失时能够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公示催告的适用范围1、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的事项。我国目前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有支票、汇票、本票三种,另外《公司法》还规定记名股票被盗、遗失或者灭失股东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公示催告并作出除权判决。 2、依照法律规定的其他事项。 公示催告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申请公示催告程序是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间内申报权利,逾期无人申报,作出宣告票据无效(除权)的判决程序,属于非诉讼程序,即特别程序。 申请公示催告程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主体必须是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即票据被盗、遗失、灭失前的最后持有人。 2、申请的原因必须是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且利害关系人处于不明状态,对其他事项申请公示催告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3、公示催告程序必须由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4、申请方式,须由申请人书面申请写明票面金额,发票人、持票人、背书人等主要内容,申请公示催告的理由和票据丢失的事实。 5、公示催告申请人要求撤回申请的须在公示催告前提出,在公示催告期间要求撤回的法院可以迳行裁定终结公示催告程序。 人民法院受理公示催告申请后,同时应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直至公示催告程序终结。支付人拒不停止支付的,在判决除权后,支付人仍应承担支付义务,在公示催告程序期间,该票据被转让的,转让行为无效。 法院决定受理公示催告程序的应当在三日内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公告时间不得少于60天。 利害关系人在公示催告期间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票据享有权利,申报权利的程序是: 1、利害关系人应当在公示催告程序期间或在申报期间届满,判决作出前向人民法院提出。 2、利害关系人在向法院主张权利时应向法院出示票据,法院即时通知公示催告申请人在指定期间查看该票据,如公示催告的票据与利害关系人出示的票据不一致,应当驳回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如利害关系人未在判决前申报权利的,可以在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按票据纠纷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确权。 公示催告程序的要求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18章对公示催告程序作出了规定。其后,最高人民法院又下发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上述的规定中,对票据丧失后的权利保全和公示催告程序作出以下具体要求: 1、可以请求公示催告的票据,应当是进行流通的可以背书的票据。 2、有权请求公示催告的当事人,应当是直接丧失票据的人。而该持票人的前手或该票据的出票人,是不能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的。 3、申请人在向人民法院提出公示催告的申请时,应当按照规定在申请书中注明所丧失的票据的票面金额、出票人、持票人、背书人等票据的主要内容和申请的理由、事实以及有关的证明资料。 4、人民法院接到公示催告的申请后,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认为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内容符合规定的,应当通知申请人予以受理,并通知该票据的付款人停止支付。该停止支付应延续到公示催告程序终止时为止。如果认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公示催告的内容的,应在七日之内作出驳回申请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5、人民法院受理公示催告的申请后,应当在三日内发出受理申请的公告,并在公告内注明以下事项:公示催告申请人的名称(即票据丧失人的姓名、名称);丧失的票据的种类、票面金额以及出票人、背书人的名称等;申报权利的期限(即取得该丧失票据的人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的期限);在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法律后果或利害关系人不申报权利的法律后果等。上述公告应当贴于人民法院的公告栏内,并在有关报纸、公报或其他媒体上刊登。当地开设证券交易所的,还应当帖置于交易所内。 6、有关的利害关系人应当在人民法院确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在申报权利时,应出示其所持有的票据,主张自己对该张票据具有合法的权利。法院应同时通知公示催告的申请人到场查看票据,加以辨认。如果利害关系人出示的票据不是申请人丧失的票据,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利害关系人的申报。如果申报权利人所出示的票据与申请公示催告的票据相一致的,则由人民法院转人诉讼判决程序。人民法院依照有关规定判定谁是该票据的合法持有人。 7、在人民法院规定的权利申报期限内,如果没有人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或所提出的申报被法院驳回,在申报权利的期限届满的次日起一个月内,公示催告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作出除权判决,宣告该丧失的票据失效,失票人即可以依据该判决向付款人请求付款,从而恢复其票据权利。
什么是特殊诉讼时效 特殊诉讼时效是指对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制定的诉讼时效。在适用时,特殊诉讼时效优先于普通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殊诉讼时效规定的,适用特殊诉讼时效的规定。 特殊诉讼时效的类型根据实际情况,特殊诉讼时效可以分为: 1、短期诉讼时效 在我国现行法律上,诉讼时效期间在2年以下的为短期诉讼时效。比如,依民法通则第136条的规定适用于以下四种情况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对这些民事活动适用短期诉讼时效的原因在于,这些纠纷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出,并及时予以处理,此外,我国很多单行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短期诉讼时效,如《食品卫生法》第40条第2款规定,有关食品卫生的损害赔偿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各种货运规则规定的索赔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180天。 2、长期诉讼时效 有些法律对于特定的民事活动规定了长于2年(2年以上至20年以下)的诉讼时效期间,即为长期诉讼时效。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9条的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4年。 特殊诉讼时效的主要特点特殊诉讼时效的主要特点包括: 1、适用范围特定化,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即特殊诉讼时效只在法律直接规定的情况下,适用于相应的民事法律关系。 2、特殊诉讼时效的适用效力优先于普通诉讼时效。凡是有特殊诉讼时效规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均要适用特殊诉讼时效,在没有特殊诉讼时效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普通诉讼时效。 3、特殊诉讼时效期间不同于普通诉讼时效,并非统一的,而是针对具体民事活动的调整需要的,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诉讼时效期间。大多数特殊诉讼时效的期间都短于普通诉讼时效,故传统上又称其为短期诉讼时效,也有少数的特殊诉讼时效的期间长于普通诉讼时效。
什么是商事账簿 商事账簿,亦称商业账簿,是指商主体为表明其财产状况和经营情况,依法制作的簿册,包括书面形式和电子形式。 形式意义的商业账簿仅指商主体依法必备的账簿,又称为法定账簿,而实质意义的商业账簿则是指商主体所制作的一切账簿,既包括法定账簿,又包括商主体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而自行备置的账簿。 形式意义上的商事账簿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事账簿是指依据商法、会计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所制作的账簿,而狭义的商事账簿仅仅指依据会计法规而备置的账薄。商法上的商事账簿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广义商事账簿,即广义的法定账簿。 商事账簿的特征 1、商事账簿系商主体所制作的账簿 商主体依法备置的账簿才是商事账簿,非商主体无需设置商事账簿。 2、商事账簿反映商主体的营利性 商事账簿则是反映商主体的营利性,比政府账簿更为复杂。商主体自身、投资者、交易相对人以及政府监管机关所关注的也是其反映出的商主体的营利性。 3、商事账簿的设置具有法定性 各国商法均要求,商主体须设置商事账簿,记载其营业上的财产及其损益状态。 商事账簿的作用与功能 商事账簿系贯彻商事事务公开和提高透明度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交易效率和维护交易安全均具有愈来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商主体自身及其成员的作用 对于商主体自身而言,商事账簿使其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可以依此进行盈余计算和利润分配,进而判断有关经营决策和方式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二)对第三人的作用 在交易过程中,相对人可以借助商事账簿了解商主体的经营情况和资信情况,进而决定是否交易以及如何进行交易。 (三)对监管者的作用 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部门可通过商事账簿,进行有关统计,并作为政府有关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作为税收机关,商事账簿是其征税的依据,因为无论是利润还是营业额,其确定依据均是商事账簿。 (四)对诉讼的作用 在诉讼中,商事账簿属于重要的证据之一。 商事账簿立法 (一)国外立法例 纵观世界各国商事账簿法的渊源,尚无任何国家制定一部统一的“商事账簿法”,有关商事账簿的立法主要分散在商法典、民法典、商事单行法、税法、会计法以及有关行业组织制定的会计准则。 许多国家则是制定单独的《会计法》,对商主体的会计制度尤其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厘定具体规范。鉴于会计处理的技术性相当强,不少国家则是由会计师行业协会制定有关会计准则。比如,英国、美国等。 (二)我国采用分散立法例 我国商事账簿法亦分散于商事单行法、税法和会计法律法规之中,以会计法律法规为主。在商事单行法方面,《公司法》(2005)、《合伙企业法》(2006)、《个人独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证券法》(2005)等,均要求商主体建立和妥善保管其商事账簿。税法和会计法律法规均有,如《企业会计准则》(2006)。其中,《企业会计准则》(2006)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是与国际惯例较为接轨的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什么是不真正义务不真正义务是指合同相对人虽不得请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违反亦不会发生损害赔偿责任,而仅使负担此义务者遭受权利减损或丧失后果的义务,理论上也称间接义务。 《合同法》上为受害人规定的不真正义务就是减轻损害的义务,简称减损义务。减损义务所指的损害是指受害人自己的损害,对这种义务的违反不得让义务人赔偿其损失,而是使其自担损失,此与一般法定义务违反的后果不相同,故称“不真正义务”。如《合同法》第11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其主要特征是权利人通常不得请求履行,违反它也不会发生损害赔偿责任,仅使负担该义务的一方遭受权利减损或丧失。法律上设置这一条款的目的,在于尽量减少由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实现合同公平和公正的目标;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尽量避免社会财富不必要损失和浪费,保障社会财富不断积累。 不真正义务的理论依据不真正义务的理论根据是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帝王条款,其中一项基本要求就是行为人在民事活动中,以平时处理自己事务所用的注意对待他人的事务,尽到“善良家父之注意”义务。同时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之一衡平功能要求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 在合同关系中,如果一方违约造成另一方损失,非违约方面对损失扩大而坐视不管,待以后向违约方请求损害赔偿,这显然是一种滥用自己权利的非诚信行为。所以,很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了非违约方的“不真正义务”。违反该义务,就其扩大的损失丧失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不真正义务的适用范围从我国法律规定看,不真正义务作为一项规则,仅仅适用于合同关系中,那么侵权关系中是否适用该规则?本文认为,不真正义务应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法领域,既适用于合同关系,又适用于侵权关系。 首先,该规则的制度功能能够在侵权关系中促使当事人调整各自的行为,发挥制度激励作用。举例来说,一个原告房屋的裂缝是由于其自身原因造成的,则原告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就会主动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加固,防止裂缝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如果仅仅是裂缝是由于他人造成的,就不再当成自己的事务处理,既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甚至采取不合理行为促使损失扩大,尽而要求被告赔偿自己的一切损失,这样一来,原告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如果由被告赔偿,被告的利益显然受到损害,如果采用这一规则,就会激励原告采取积极的措施,其损失就不会扩大,即使扩大,则由原告自己承担,被告不对扩大的损失负责,只就因其过错造成的损失负责,其利益就得到了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在这一制度点上寻得了平衡,这显然与该规则的功能相吻合。 其次,该规则的内容与一般侵权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要求相一致。一般侵权中,行为人只能对自己能够预见的结果享有行为的自由,对不可预见的结果,则没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也不应承担责任。因此一般侵权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行为人无过错,便无责任,有过错,只承担与过错程度相一致的责任。在不真正义务规则中,侵权人对受害人扩大的损失无法预见,因此对损失的扩大,侵权人没有过错,因此对扩大的损失不应承担责任。而受害人对损失的扩大,应该能够预见,但不采取合理措施,对损失的扩大存在过错,因此造成的损失应由受害人自己承担。这恰恰体现了一般侵权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要求。 最后,该规则的功能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相吻合,是诚实信用原则在侵权关系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既调整合同关系,又调整侵权关系。它要求当事人依善意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在法律规定不明确或未作规定时,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履行义务。无论是在合同关系中,还是在侵权关系中,都有受害人损失问题,在合同关系中,如果非违约方不遵循该规则,致使损失扩大,该后果由他自己承担,而在侵权关系中,受害人在遭到损失后,不采取任何措施,致使损失扩大,该后果却由侵权人承担,显然有违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尤其是在违约与侵权存在竞合的情形下,受害人的同一行为仅仅因为损害发生的原因不同,却遭到截然相反的法律评价,明显与诚实信用原则相悖。因此,不真正义务规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化,在侵权关系中,受害人同样要遵循该规则,惟有遵循该规则,才能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便是滥用权利,有违诚实信用原则,便会遭到法律的否定评价。 不真正义务与附随义务的区别不真正义务与附随义务的区别主要在于,附随义务是向对方所承担的义务,违反该义务应向对方承担责任;而不真正义务并非是向对方承担的义务,违反该义务亦不会产生向对方担责的情况,只是自我遭受不利益。
什么是清偿受领人清偿受领人是指有权接受债务清偿从而消灭债务的人。清偿须向有受领权的人为之,并在其受领后,债的关系消灭。 清偿受领人的类型清偿受领人包括以下的人: 1、债权人以及债权人的代理人 债权人是当然的清偿受领人;债权人的代理人也可以基于代理关系受领清偿。 2、破产财产的管理人 在我国,依照《破产法(试行)》及《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破产还债程序中,由清算组织受领清偿。 3、收据的持有人 收据是表明债权的文书,收据的持有人有权受领清偿。收据的持有人所持收据应为真实的,其持有原因在所不问。但债务人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而因过失没有知道收据持有人无权受领仍为清偿的,不产生清偿的法律效力。 4、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 债权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时,得行使代位权。当债务人的债务人向债权人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有权接受清偿。 5、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受领清偿的第三人 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受领清偿的第三人,可以作为清偿受领人。债权人与债务人可以在债成立时约定,也可以在债成立后、债务人清偿前约定,在债务人清偿债务后约定的,已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