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固定费用补偿倍数是已获利息倍数的扩展形式,是固定费用与利息费用、租赁费中的利息部分及税前优先股利之和的比。 运用损益表分析某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固定费用补偿倍数也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指标。从实质上讲,固定费用补偿倍数是利息赚取倍数的进一步延伸。 计算方式计算固定费用补偿倍数的公式为:固定费用补偿倍数 = (利息费用、税、少数权益和正常营业利润 + 租金中的利息部分)/(利息费用 + 租金中的利息部分) 固定费用这里指的是企业的利息费用再加了类似于这类利息费用的费用,如一部分的租赁支出或祖金支出等。固定费用补偿倍数可以用利息、税、少数权益和股东权利盈利之前的正常营业利润加上部分租金费用的和除以固定费用的结果表示。 在实践中,人们在对固定费用应包括范围的划分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为大多人所接受的作法是将利息费再加上部分营业租赁支出。 租赁支出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已经被资本化的租赁费用;二是作为费用处理的租赁费用。企业的资本化租赁意味着企业作为承担人购买资产,所租赁的资产包括在该企业的固定资产之中,而应支付的租金则是其负债的一部分。企业损益表中的利息费用有些时候已经包含了资本化租赁利息费用,因此在进行报表分析时要详细阅读报表注释,以搞清楚利息费用项目的内容。营业租赁费用通常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而是包括在损益表的租金费用项目之中。一般来讲,营业租赁都不是长期项目。
目录 1 什么是本量利分析? 2 进行本量利分析的关键 3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 4 单一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 5 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 什么是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产量(或销售量)--利润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也称为CVP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文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本量利分析它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所提供的原理、方法在管理会计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进行本量利分析的关键 确定盈亏临界点,是进行本量利分析的关键。 所谓盈亏临界点,就是指使得贡献毛益与固定成本恰好相等时的销售量。此时,企业处于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A.按实物单位计算,其公式为: 本量利分析 其中:单位产品贡献毛益=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B.按金额综合计算,其公式为: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 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应明确认识下列基本关系: 1.在销售总成本已定的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售价的高低。单位售价越高,盈亏临界点越低;单位售价越低,盈亏临界点越高。 2.在销售收入已定的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固定成本越高,或单位变动成本越高,则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 3.在盈亏临界点不变的前提下,销售量越大,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多(或亏损越少);销售量越小,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少(或亏损越多)。 4.在销售量不变的前提下,盈亏临界点越低,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多(或亏损越少);盈亏临界点越高,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少(或亏损越多)。 单一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 单一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主要是确定保本保利点; 1、保本点 是指能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时的业务量的总称。单一品种的保本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保本点销售和保本点销售额。 2、保利点 是指在单价和成本水平确定的情况下,为确保预先确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达到的销售量和销售额的总称。具体包括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量和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额。 3、保净利点 是指实现目标净利润的业务量。具体包括实现目标净利润销售量和实现目标净利润销售额。 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 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 是指在掌握每种产品本身的贡献边际率的基础上,按各种产品销售额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据以计算综合贡献边际率,进而计算多品种保本额和保利额的一种方法。 本量利分析
目录 1个别财务报表的概念1 2个别财务报表的弊端2 3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3 4 参考文献 5 相关条目 个别财务报表的概念1 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对个别财务报表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认为个别财务报表是指母公司联营或合营的投资者编制的财务报表。从概念上理解个别财务报表主要是相对合并财务报表而言的。如果某个会计主体不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本应编但被豁免者除外)那么也就无所谓个别财务报表。因此个别财务报表主要指: 1.由母公司编制和呈报的除合并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表。 2.被豁免编制合并报表的母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 有几点值得关注: 1.在国际会计准则框架内如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投资者联营或合营的不需要对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这与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是不同的)而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则要求采用权益法来核算对公司投资。 2.就在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公布不久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表准则第59-:持有以备出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对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范围作了进一步修正。 因此以上有关个别财务报表相关的阐述会有些许变化。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尚未生效因此本文暂按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予以说明或分析。 个别财务报表的弊端2 (1)财务报表反映的数据可能不公允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往往造成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有失公允。常表现为:产品、材料、动力、固定资产的内部销售价格偏离市场价格;股权交易价值偏离市场价值;成本、费用分摊的不公平性等。这些内部交易的发生,使得集团公司内部包括母公司在内的个别财务报表可能失真。个别财务报表的失真,无疑会对收益预测、经营影响因素分析、重置成本的确定带来影响,最终导致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的资产评估得出的母公司价值缺乏说服力。 (2)增加了工作量、评估效率低 若以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作为依据评估其企业价值,则除采用市场法外,采用收益法与资产基础法均需要分别对其子公司进行评估,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利用资产基础法对母公司的每项资产进行评估时,可以对某些不公平关联交易结果进行纠正,但是,在对于某一项规模很大的资产进行评估时,评估师一般需要采用抽样的方法。但当以母公司的单一财务报表作为资产依据时,涉及关联交易的资产将被作为样本的可能与将被排除在样本之外的可能,都将使抽样样本与样本总体特征严重不一致,从而得出错误的统计结果。 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3 1.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母公司和子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的对象是由若干个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个别财务报表反映的则是单个企业法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的对象是企业法人。对于由母公司和若干个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来说,母公司和子公司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分别反映母公司本身或子公司本身各自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合并财务报表则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集团这一会计主体综合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合并财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对其他有控制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编制。也就是说,并不是企业集团中所有企业都必须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更不是社会上所有企业都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与此不同,个别财务报表是由独立的法人企业编制,所有企业都需要编制个别财务报表。 3.合并财务报表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企业编制个别企业财务报表,从设置账簿、审核凭证、编制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编制财务报表,都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而合并财务报表不同,它是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抵销有关会计事项,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编制的,它并不需要在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之外,单独设置一套账簿体系。 4.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有其独特的方法。个别财务报表的编制有其自身固有的一套编制方法和程序。合并财务报表是在对纳入合并范围的个别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加工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将企业集团内部的经济业务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然后合并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数额编制。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编制抵销分录、运用合并工作底稿等。 参考文献 ↑ 朱海林.新理财.国际会计国际会计准则改进:合并及个别财务报表.2004年6期 ↑ 沈越火.集团公司中母公司价值评估的探讨 ↑ 王荣.浅谈我国合并财务报表作用与特点.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8期 相关条目 合并财务报表
管理工具论(manegement tool perspective)简介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50至80年代比较流行。在50 年代,一些会计核算原理教材指出,会计核算是经济核算的一种,是反映经济过程中各个经济事实或经济现象的一种工具。在60年代出版珠会计学原理教材则提出,会计是用来反映和经济过程,进行观察、计量、登记和分析的方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不能把会计和会计工作混为一谈,会计是从事会计共和的手段,它是一个独立的方法体系。这个方法体系是人们长期从事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把它再用于会计实践,才表现为会计工作。并认为会计这种独立的方法体系,主要是用来提供微观经济信息的,或者说主要是执行反映职能的;既然会计是一种技术方法,那么它本岙就不可能的;既然会计是一种技术方法,那么它本身就不可能有管理职能,而只是服务于管理的工具或手段。 相关信息会计(accounting)宏观会计(macro-accounting)会计报表(accountingstatements)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本质(natureofaccounting)会计等式(accountingequation)
威廉•鲍摩尔(William Baumol)第一次将机会成本与交易成本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现金管理的正式模型。鲍摩尔模型(The Baumol Model)可以用来确定目标现金余额。 鲍摩尔模型是对现金管理的一大贡献,但这一模型也具有以下局限性: ①该模型假设企业的支出率不变。但实际中,由于到期日的不同及无法对成本进行准确预测,而只能对开支进行部分管理。 ②该模型假设计划期内未发生现金收入。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在每一个工作日内都将既发生现金流入也发生现金流出。 ③未考虑安全现金库存。为了降低现金短缺或耗尽的可能性,企业极有可能拥有一个安全现金库存。但是,如果企业可以实现在几小时内售出有价证券或进行借贷,安全现金库存量就可以达到最小。 鲍摩尔模型可能是最简单、最直观的确定最佳现金量的模型,但其最大的不足是假定现金量是离散的、确定的。
含义及作用 比率分析法(一)获利能力比率常用的分析公司获利能力的比率 1.资产报酬率,也称投资盈利率。指公司资产总额中平均每100元所能获得的纯利润,其公式为;资产报酬率=税后盈利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资产报酬率是用以衡量公司运用所有投资资源所获经营成效的指标。其比率越高,则表明公司善于运用资产,反之,则资产利用效果差。。 由于资产来源除股东外,还有其他债权人,如银行以及公司债券的投资者等,因此,除归属股东所有的税后盈利外,还应包括支付债权人的利息费用。调整后的资产报酬率则为:资产报酬率=税后盈利+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2.资本报酬率,即净收益与股东权益比率、税后盈利与资本总额比率。计算公式为:资本报酬率=税后盈利(净收益)资本总额(股东权益)×100%资本报酬率是用以衡量公司运用所有资本所获得经营成效的指标。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则资本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股票交易市场,股票公开上市的条件之一,就是公司在近几个年度内资本报酬率必须达到一定的比率。例如,台湾证券交易所规定,资本报酬率低于6%的公司,其股票不得上市;资本报酬率在6%~8%之间的公司,其股票只能被列为第二类上市股票;只有资本报酬率达到8%以上的公司,其股票才能准予列为第一类上市股票。 3.股本报酬率。其计算公式为:股本报酬率=税后盈利股本×100%从股本报酬率的高低,可以观察到公司分配股利的能力。 比率分析法当这一比率高,则公司分配股利自然高,反之,这一比率低,如果不动用留存收益,则分配的股利自然低。 4.股东权益报酬率,又称净值报酬率。是指普通股的投资者委托公司管理人员应用其资金所能获得的投资报酬率。 其计算公式为:股东权益报酬率=税后盈利-优先股利股东权益×100%这一比率,可以衡量出普通股权益所得报酬率的大小,因而最为股票投资者关心。这一比率还可用于检测一个公司产品利润的大小及销售收入的高低,其比率越高,说明产品利润越大,反之则不然。 5.股利报酬率,即股利与股价的比率。它表示按市价计算,公司的股东实际可获得的盈利率。其计算公式为:股利报酬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100%。 6.每股帐面价值,即股东权益总额与股票发行总股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每股帐面价值=股东权益总额(优先股数+普通股数)将每股帐面价值与每股票面价值相比较,可以看出经营状况的好坏。通常经营状况良好、财务健全的公司,其每股帐面价值必定高于每股票面价值;帐面价值逐年提高,就表明该公司的资本结构越来越健全。当然,每股帐面价值仅是表明公司股东所投入的每股股票价值,而不是表示股东每股股票从公司所能取出的价值。 7.每股盈利。计算公式如下:每股盈利=税后盈利-优先股利普通股发行数通过对每股盈利的分析,投资者不但可以了解公司的获利能力,而且可预测每股股利以及股利增长率,并据此决定每一普通股的价值。 8.价格盈利比率,简称盈利比。计算公式如下:价格盈利比率=股票价格每股盈利通过分析这一比率,投资者可预测公司未来盈利的增长状况,并由此求出股票应有的价格。 9.普通股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如下:普通股利润率=普通股每股帐面价值普通股每股市价×100%,这一比率是投资者在比较各种投资机会时的一个重要参数。每股利润率越高,公司股票的质量越好,获利能力也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大。 10.价格收益率,为普通股利润率的倒数。其计算公式如下:价格收益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帐面价值这一比率越小,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大,股票质量越好。 比率分析法11.股利分配率,又称股息支付率,计算公式如下:股利分配率=现金股利-优先股股息税后利润-优先股股息。 12.销售利润率,指公司销售收入中每100元平均获得的销售利润。计算公式为:销售利润率=税后利润销售收入×100%这一比率的高低,意味着公司获利能力的强弱。 13.营业比率。计算公式为营业比率=营业成本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营业费用销售收入×100%通过这一比率的分析,可测知公司的营业效能,因为营业比率与100%之间的差额就是营业时发生的损益。如果某公司的这一比率超过了100%,则显示亏本状况,反之,这一比率越小,则公司的纯利润越高,获利能力越强。 (二)偿债能力比率 公司的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反映短期偿债能力,即将公司资产转变为现金用以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流动资产构成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即公司偿还长期债务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等。 1.流动比率,也称营运资金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最通用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一比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并表明公司有充足的营运资金;反之,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不强,营运资金不充足。一般财务健全的公司,其流动资产应远高于流动负债,起码不得低于1:1,一般认为大于2:1较为合适。 但是,对于公司和股东而言,并不是这一比率越高越好。 流动比率过大,并不一定表示财务状况良好,尤其是由于应收帐款和存货余额过大而引起的流动比率过大,则对财务健全不利,一般认为这一比率超过5:1,则意味着公司的资产未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将流动比率与营运资金结合起来分析,有助于观察公司未来的偿债能力。 2.速动比率,是用以衡量公司到期清算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的含义在差额分析法中已有介绍。投资者通过分析速动比率,可以测知公司在极短时间内取得现金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最低限为0.5:1,如果保持在1:1,则流动负债的安全性较有保障。因为,当此比率达到1:1时,即使公司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亦不致影响即时的偿债能力。 3.流动资产构成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构成比率=每一项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总额,分析这一比率的作用在于:了解每一项流动资产所占用的投资额:弥补流动比率的不足,达到检测流动资产构成内容的目的。 上述三种比率,主要涉及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下述的各种比率则主要涉及长期偿债能力。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安全,而且关系到公司扩展经营能力的强弱。 比率分析法4.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股东权益/负债总额×100%这一比率表示公司每100元负债中,有多少自有资本抵偿,即自有资本占负债的比例。比率越大,表明公司自有资本越雄厚,负债总额小,债权人的债权越有保障;反之,公司负债越重,财务可能陷入危机,可能无力偿还债务。 5.负债比率。这一比率为上面比率的倒数,它表明公司每1元资本吸收了多少元负债,在实质上与上面比率即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是一样的。其计算公式为: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分析这一比率,可以测知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大小,因为负债是一种固定责任,不管公司盈亏,均应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必须偿还。一般认为负债比率的最高限为3:1。但是,必须明确,对投资者而言,负债比率过低并不一定有利,因为公司自有资本相对于负债来说,只需维持在一定水准足以保障公司信用就可以了。此比率过低表明公司举债经营能力有待增强。 6.举债经营比率。这一比率表明公司的资产总额中,债权人的投资额是多少,其计算公式为:举债经营比率=负债总额/总资产净额×100%,在上面公式中,负债总额即债权人权益,总资产净额则是全部资产总额减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例如,A公司的负债为1500万元,总资产净额为2200万元,其举债经营比率为68.18%,即每100元资产中,有68.18元是经举债取得的。 运用这一比率可以测知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大小并分析股东权益的运用程度。比率越高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越大,股东权益也能得到充分运用。但是,举债经营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经营顺利,这一比率高的公司虽然承担较大风险,但也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利润,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经营不佳,则借贷的利息将由股东权益补偿,当负债太多以至于无法支付利息或本金时,可能被债权人强迫清算或改组,对股东不利。可见,公司在进行举债经营决策时,必须在预期利润的增加和风险的增加这两点上权衡利弊,均应以市场状况、经营状况的顺利与否为转移。在日本,这一比率一般均达到80%以上。 7.产权比率,即自有资本率。其计算公式为:产权比率=股东权益/总资产净额×100%,这一比率表明股东权益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是与举债经营比率配合的比率。产权比率越高,公司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从而其资产结构越键全,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产权比率(自有资本率)必须达到25%以上,该公司的财务才算是键全的。 8.固定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100%,这一比率反映了反映了企业的投资规模,也反映了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应该用企业的自有资金来购置,因为固定资产的回收期较长,如果企业借入资金,特别是用流动负债来购置,流动负债到期了,投入到固定资产的资金却没收回,必然削弱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固定比率在100%以下为好。 9.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固定资产/长期负债×100%,这一比率既可表明公司有多少固定资产可供长期借贷的抵押担保,也可表明长期债权人权益安全保障的程度。就一般公司而言,固定资产尤其是已作为抵押担保的,应与长期负债维持一定的比例,以作为负债安全的保证。一般认为,这一比率起码得超过100%,越大则越能保障长期债权人的权益。否则,则表明公司财务呈现不健全状况,同时亦表明公司财产抵押已达到最大限度,必须另辟融资渠道。以A公司为例,其固定资产为660万元,长期负债为650万元,该比率则为101.5。 10.利息保障倍数。其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利息费用+税前盈利)/利息费用,这一比率可用于测试公司偿付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债权人每期可收到的利息越有安全保障;反之则不然。以A公司为例,其利息费用为9.2万元,税前盈利为100万元,依上式计算,可知该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数为11.87倍。 (三)成长能力比率 比率分析法成长能力比率可用来测知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上述偿债能力比率,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用来测知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因为安全性乃是收益性、成长性的基础,公司偿债能力比率的指标合理,财务结构才健全,才有可能扩展经营,否则,如果偿债能力弱,则很难想象公司有余力去扩展经营。至于举债经营比率、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则更是公司外部的成长性比率指标。公司举债经营比率高,一方面也说明信誉高,债权人乐于向它投资,公司靠举债获得更多资金扩展经营。而如果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高,也表明其尚有余力借入更多的长期债务用于扩展经营。 反映公司内部性的扩展经营能力的比率则主要有: 1.利润留存率。其计算公式为:利润留存率=(税后利润-应发股利)/税后利润,这一比率表明公司的税后利润(盈利)有多少用于发放股利,多少用于留存收益和扩展经营。其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视发展的后劲,不致因分发股利过多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比率越低,则表明公司经营不顺利,不得不动用更多的利润去弥补损失,或者分红太多,发展潜力有限。 2.再投资率,又称内部成长性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再投资率=税后利润/股东权益×(股东盈利-股息支付)/股东盈利=资本报酬率×股东盈利保留率,这一比率表明公司用其盈余所得再投资,以支持公司成长的能力。公式中的股东盈利保留率即股东盈利减股息支付的差额与股东盈利的比率。股东盈利则指每股盈利与普通股发行数的乘积,实际上就是普通股的净收益。 这一比率越高,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则越强;反之则不然。以A公司为例,其资本报酬率为9.14%,股东盈利保留率为98066,则其再投资率为9.01%。 (四)周转能力比率 周转能力比率亦称活动能力比率是分析公司经营效应的指标,其分子通常为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分母则以某一资产科目构成。 1.应收帐款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帐款+期末应收帐款)*2=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由于应收帐款是指未取得现金的销售收入,所以用这一比率可以测知公司应收帐款金额是否合理以及收款效率高低。这一比率是应收帐款每年的周转次数。如果用一年的天数即365天除以应收帐款周转率,便求出应收帐款每周转一次需多少天,即应收帐款转为现金平均所需要的时间。其算法为:应收帐款变现平均所需时间=一年天数应收帐款年周转次数应收帐款周转率越高,每周转一次所需天数越短,表明公司收帐越快,应收帐款中包含旧帐及无价的帐项越小。反之,周转率太小,每周转一次所需天数太长,则表明公司应收帐款的变现过于缓慢以及应收帐款的管理缺乏效率。 2.存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销售成本/平均商品存货,存货的目的在于销售并实现利润,因而公司的存货与销货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率。存货周转率正是衡量公司销货能力强弱和存货是否过多或短缺的指标。其比率越高,说明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公司控制存货的能力越强,则利润率越大,营运资金投资于存货上的金额越小。反之,则表明存货过多,不仅使资金积压,影响资产的流动性,还增加仓储费用与产品损耗、过时。 主要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3.固定资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金额,这一比率表示固定资产全年的周转次数,用以测知公司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其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固定资产的闲置越少;反之则不然。当然,这一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太高则表明固定资产过份投资,会缩短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根据公式,我们可以求出A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即780B660=1.18(次) 4.资本周转率,又称净值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周转率=销售收入/股东权益平均金额,运用这一比率,可以分析相对于销售营业额而言,股东所投入的资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比率越高,表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运用效率越高。但如果比率过高则表示公司过份依赖举债经营,即自有资本少。资本周转率越低,则表明公司的资本运用效率越差。以A公司为例,可以算出其资本周转率为:780B700=1.11(次) 5.资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如下: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这一比率是衡量公司总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指标。 总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意味着总资产利用效率的高低。 注意 (1)所分析的项目要具有可比性、相关性,将不相关的项目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2)对比口径的一致性,即比率的分子项与分母项必须在时间、范围等方面保持口径一致; (3)选择比较的标准要具有科学性,要注意行业因素、生产经营情况差异性等因素; (4)要注意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可孤立地看某种或某类比率,同时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有一个详尽的分析和了解,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局限性 流动性指标分析流动性指标在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用途最广,但也有局限性,突出表现在: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未来并非绝对合理可靠。比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为帐面价值,难以反映物价水准的影响。可见,在运用比率分析时, 一是要注意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可单独地看某种或各种比率,否则便难以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整体情况; 二是要注意审查公司的性质和实际情况,而不光是着眼于财务报表; 三是要注意结合差额分析,这样才能对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有一个详尽的分析、了解,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1]
目录 1 什么是公司金融 2 公司金融的目标 3 公司金融的原则 4 公司金融的方法 什么是公司金融 公司金融则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公司金融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公司金融的目标 关于公司金融的目标,从其含义、基本特点、整体目标以及分部目标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公司金融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公司金融目标的基本特点有:1.相对稳定性;2.多元性;3.层次性。 企业公司金融的整体目标应该和企业的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由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同,公司金融整体目标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1.总产值最大化;2.利润最大化;3.股东财富最大化;4.企业价值最大化 公司金融的分部目标取决于公司金融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⑴企业筹资管理目标;⑵企业投资管理目标;⑶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目标;⑷企业利润管理目标 公司金融的原则 公司金融的原则是企业公司金融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它是从企业理财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行为规范,它反映着理财活动的内在要求。 企业公司金融的原则包括:系统原则;平衡原则;弹性原则;比例原则;优化原则。 公司金融的方法 公司金融方法是为了实现公司金融目标,完成公司金融任务,在进行理财活动时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和手段。 可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若以公司金融环节为标准,包括:1.财务预测方法;2.财务决策方法;3.财务计划方法;4.财务控制方法;5.财务分析方法。
本量利图(CVP Map) 目录 1什么是本量利图? 2本量利图的形式分析 什么是本量利图? 将成本、销量、利润的关系反映在直角坐标系中,即成为本量利图,因其能清晰地显示企业不盈利也不亏损时应达到的产销量。用图示表达本量利的相互关系,不仅形象直观、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 本量利图的形式分析 1、基本的本量利图 图1是根据有关数据绘制的基本的本量利图。 (1)基本的本量利图绘制步骤 1、选定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销售数量,纵轴表示成本和销售收入的金额。 2、在纵轴上找出固定成本数值,以此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绘制一条与横轴平行的固定成本线F。 3、以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绘制变动成本线V。 4、以坐标原点0(0,0)为起点,以单位为斜率,绘制销售收入线S。 (2)基本的本量利图表达的意义 1、固定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固定成本值,它不因产量增减而变动。 2、变动成本线与固定成本线之间的距离为变动成本,它随产量而成正比例变化。 3、变动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总成本,它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 4、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P),是盈亏临界点。它在横轴上对应的销售量是250件,表明企业在此销售量下总收入与总成本相等,既没有利润,也不发生亏损。在此基础上,增加销售量,销售收入超过总成本,S和V的距离为利润值,形成利润区;反之,形成亏损区。 图1中的销售量(横轴)不仅可以使用实物量,也可以使用金额来表示,其编制方法与上面介绍的大体相同。通常,这种图画成正方形,见图2。 在绘制时,销售收入线S为从原点出发的对角线,其斜率为1;变动成本线V从点(0,固定成本值)出发,剩余为变动成本率。这种图不仅用于单一产品,还可用于多种产品的情况,只不过需要计算加权平均的变动成本率。 2、边际贡献式的本量利图 图3是根据以下资料绘制的边际贡献式的本量利图。 某企业每月固定成本1000元,生产一种产品,单价10元,单位变动成本6元,本月计算销售500件,问预期利润是多少? 这种图绘制的特点,是先画变动成本线V,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画一条与变动成本线V平行的总成本线T。其他部分,绘制方法与基本的本量利图相同。 这种图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表示边际贡献的数值。企业的销售收入S随销售量成正比例增长。这些销售收入首先用于弥补产品自身的变动成本,剩余的是边际贡献即SOV围成的区域。边际贡献随销量增加而扩大,当其达到固定成本值时(到达P点),企业处于盈亏临界状态;当边际贡献超过固定成本后,企业进入盈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