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漂浮广告 漂浮广告是指漂浮在首页或各版块、帖子等页面的图片形式的广告。可以是图片,可以是flash。首页和各版块帖子页面都可以是独立的广告位。 漂浮广告的特点 漂浮式广告就象永不消失的幽灵,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一直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漂移,设计路线不好的漂浮式广告会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阅读,更有甚者把广告置于账号登陆的入口,必须点击广告才可以使之关闭。 相关条目 翻卷广告 画中画广告 背投广告 擎天柱广告 对联广告
什么是广告信息 广告信息是指广告中所要传达的主要内容,是广告主通过广告媒介向公众传递的经济信息和观念信息的总称。 广告信息的内容 广告信息包括商品信息、劳务信息、观念信息等。 商品信息内容主要介绍产品的外观,质量、性能、产地、用途、价格及购买时间、地点等,这类广告的主要作用是使消费者能及时了解某种商品信息。 劳务信息包括各种形式的买卖或半商品形式的买卖的服务性活动的信息。例如文娱活动、旅游服务、理发、浴室、照相、饮食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的经营项目。 观念信息是通过广告活动倡导某种意识,使消费者从态度上信任某一企业,在情感上偏爱某种品牌,从而树立一种有利于广告主的消费观念。 广告信息的形式[1] 广告信息主要由直接信息(亦称显性信息)和间接信息(亦称隐性信息)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直接信息是广告表达内容的重点,而间接信息既可以烘托、强化直接信息,也可能喧宾夺主甚至扭曲直接信息,因此不容忽视。 (一)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指由通用符号传达的广告信息。文字、语言、企业与商品名称、包装及外观识别等大家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的信息都属于直接广告作息。简单地说,广告所要直接传达的关于产品、服务或企业形象方面的信息构成直接信息的主要内容。 (二)间接信息 间接信息是指广告作品具体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感觉上的信息。 从最原始最古老的叫卖广告开始,到综合运用声、光等多种手段高科技大制作的现代广告,每个广告都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和承载物质来传递直接信息。虽然形式本身似乎并不构成什么具体信息,但它们却能形成某种感觉信息,影响广告直接信息的传达。以平面广告为例,其间接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构图的平衡、比例、虚实、韵律和分割等都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感觉;不同色彩的应用引起的不同心理感受;由广告发布的载体所形成的感觉。广告在不同的媒体,或者同一媒体的不同位置或不同时段发布,受众对此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为突出广告信息而附加的元素形成的不同心理冲击,如房地产广告为了突出楼盘的高质量特征,通常会聘请成功人士作为形象代言人,并常常与名车、高尔夫球场等贵族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以期吸引受众的注意,引发崇拜与仰慕,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等等。 间接信息具有很大的价值,通常表现为: (1)引导视线,增加广告的吸引力,强化关注度。 (2)强化企业形象、品牌形象或商品特性,突出广告主题。 (3)营造某种氛围,引发消费者的联想。 (4)使广告更富人情味,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间接信息有时很容易被忽视。而实际情况是没有任何广告只有单纯的直接信息。因为直接信息总是需要借助某种形式来表达,而适当的形式必然会锦上添花,有利于直接信息的顺利传播。如果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周密的思考,导致形式上的缺陷,这可能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甚至会同直接信息形成矛盾与冲突,例如用粗制滥造的广告表现高档商品,必然会影响受众对于商品的认知。 总体说来,无论是直接信息还是间接信息,都是以广告主题为核心,都为准确充分表达广告主题这个目的服务。所以,区分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合理安排二者的关系,对于具体的广告运作意义重大。 广告信息传播中的障碍[1] 由于间接信息涉及心理学与行为学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广告信息变得很复杂。而广告作为一种信息沟通的手段,信息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在广告传播中也是不可能避免的。广告又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传播信息,这进一步加大了产生障碍的可能性。所以在广告传播过程中,为了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要尽可能地克服这些障碍。 广告信息障碍主要在以下环节存在: (一)将广告主题艺术化 在精确分析市场、消费者和产品特性的基础上确定好广告要传达的内容,即广告主题。承接下来是如何将广告主题转化为视觉与听觉的形式以适应受众的心理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不能准确传达主题。主题越复杂,准确传达就越困难,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模糊性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与扭曲。 2、产生不应有的联想,偏离广告初衷。 曾经有一火腿肠厂家推出一则电视广告:屏幕上葛优面带忧戚,似有所思,身边的冯巩关切地问:“冬宝,你怎么了?”葛优回答:“想戈玲。”冯巩便道:“别想了,我给你介绍一位新朋友。”说着画面上出现了一系列火腿肠的镜头,然后冯巩又问:“还想戈玲吗?”葛优反问:“戈玲是谁呀?”,结尾又以“省优、部优、葛优”幽默了一把。无论是厂家、制作方还是观众都非常看好这则广告。但调查公司在上海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观众以为这是春都火腿肠的广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知道这是火腿肠的广告而不知具体品牌。虽然这则广告的故事情节很有趣,演员表演很精彩,语言很幽默,观众很喜欢,但广告没有建立起与品牌的直接关联,结果相当于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裳。 (二)广告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障碍 这种障碍主要是由媒体造成的。例如在传播过程中广播和电视等模拟信号受到干扰导致声音与图像模糊、不清晰,印刷媒体可能会因为纸张的低劣、印刷水平的限制、编辑的问题影响广告信息的准确传达。 (三)受众在接收广告信息时可能存在的信息障碍 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媒体接触习惯,而这直接影响到广告效果。广告信息能否到达受众,又在多大程度上进入受众心智,这与广告选择的承载媒体、同时段其他信息的传播与干扰、受众个体的状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元素都有可能构成对广告作息传播的障碍。 (四)受众在对广告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信息障碍 这种障碍同受众个体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联系密切,受众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都会影响到对广告信息的理解。例如当前日用消费品中通常借助女性作为形象代言人,结果引发了性别不平等在电视广告中得到体现与强化的质疑。同时个体的经历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心理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于广告信息的解码。 广告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以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问题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广告活动的效果。为此,要实现受众接受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近发送者预期的广告主题,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与策划,充分了解市场、消费者、传媒和产品本身。 参考文献 ↑ 1.0 1.1 陈培爱.《广告学概论》[M]第八章 广告信息
观念广告概述 观念广告是通过提倡或灌输某种观念和意见,试图引导或转变公众的看法,影响公众的态 度和行为的一种公关广告。可以宣传组织的宗旨、信念、文化或某项政策,也可以传播社会潮流的某个倾向或热点。如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曾在《时代周刊》上刊登岁末广告,把本年度有关公司的各种新闻和报道汇集在一起,并冠以总标题《一年来本公司的一切好消息》。 它是以建立观念为目的的广告,不直接介绍产品,也不直接宣传企业信誉,旨在建立或改变一种消费观念的广告。观念广告有助于企业获得长远利益。 这类广告不仅不直接宣传商品,甚至不直接宣传组织本身,有时仅用来对某个问题表明看法,也称为意见广告。常用暗示的方法去触发公众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广告传达的观念有两种,一是消费性观念,二是社会性观念。 消费性观念广告是引导消费者改变原有的消费观念,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社会性观念广告是指在广告申发表某一社会性问题的意见,以影响舆论,达到改变特定的政策或法规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营销服务。 观念广告的运用 观念广告分两种情形,一种指的是通过对某种消费观念和社会观念的传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建立或改变某种观念,借此促进商品销售的商业广告;另一种是非商业广告,用观念的建立和改变来向受众传播观念和思想。 观念广告在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中被大量运用,在商业广告中,它在创造新需求和开辟新市场方面有着无穷的魔力,而消费观念的改变往往蕴藏着巨大商机;在公益广告中,它主要用于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或是提倡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新观念,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什么是空中广告 空中广告是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也是在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种新的广告载体。它是指利用气球、飞艇、球伞吊篮、激光等空中飞行器向大众传达信息,为企业进行产品、形象宣传的传播方式。 空中广告具有宣传性好、吸引度高、轰动性强、受众面广、干扰度低等特点。 空中广告的类型[1] 1、气球广告 它主要用于展览馆、体育场、广场或集会、集市的上空,将大幅广告标语或广告画幅,用特制的大型气球升人高空,然后在一定的高度用地上的绳索固定。气球色彩明艳,随风飘舞,最适合制造热烈的气氛。 2、飞艇广告 它从气球广告发展而来,但比前者更高级,效果更强烈。体型庞大,可游移飞行,能收到大区域的注视效果。 3、空中吊篮广告 它用热空气来产生升力,使巨型球伞升空。伞下垂吊巨型产品模型,广告效果同飞艇广告类似。 4、飞机广告 它在高空利用机尾喷出的各色化学烟雾写字或画简单的图形,新颖别致,易造成令人惊叹的效果和万众瞩目的景观。此形式需事先对飞机的飞行轨迹作周密计划,操作时技术难度极大,费用昂贵。 5、激光广告 它将地面的激光经过电脑的程序设计射人天上的云层,利用云层的反射,打出文字图案,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仿佛天上的霓虹灯。 空中广告的特点[1] 不论何种空中广告,其特点不外以下几点: 1、注目范围广大,并且一旦为人发现,多有“连锁反应”发生和长时间注目效应。 2、越是人口稠密区效果越强烈。 3、广告单纯,印象深刻。 这种广告的缺陷是极易受天气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广告效应的重复性差,出现频率不能固定,且费用昂贵,普及性不强。 参考文献 ↑ 1.0 1.1 出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课件).《促销广告设计》[M].第三章 POP立体广告设计 第三节 POP广告项目设计
什么是奥克的四步创意模式? 创意过程是一个发现独特观念并将现有概念以新的方式重新进行组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提出了不少有关创意过程的见解,虽然大致相同,但每种形式又各有其突出之处。 1986年罗杰·冯·奥克提出了他的四步创意模式,如今被许多跻身100强的广告公司所采用。这种模式为事实型思维方式和价值思维方式的人都提供了同样的灵活性。按照他的模式,在创意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Explorer(探险家)、Artist(艺术家)、 Judge(法官)和 Warrior(战士)。 奥克的四步创意模式的内容分析 第一阶段,探险家:寻找新的信息,关注异常模式 任何伟大的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创意人员需要构思创意的素材:事实、经验、史料、常识、感觉等。而这些信息无处不在,商品、消费者、竞争对手的广告、有关广告的书籍、商业杂志,甚至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如一家咖啡店、一座建筑、一家商店、一个人等都可能激发创意人员的灵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意人员需要开阔视野,摆脱自己专业领域的限制,留意其他领域新的发现,综观全局,才更轻易发掘独特的构思与创意。 第二阶段,艺术家:试验关实施各种方法,寻找独特创意并予以实施 在整个创意过程中,扮演这个角色最艰苦、时间最长,但也最有收获。艺术家必须完成两项重要任务:寻找大创意、实现大创意。 1.寻找大创意。这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检索的过程。艺术家的第一项任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即仔细检查前期收集的所有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要害的文字或视觉概念来传达需要说明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撰写文案或设计美术作品之前,先在头脑中形成广告的大致模样。这一环节又被称为“形象化过程”或“概念化过程”,是广告创作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寻找“大创意”(Big Idea)的环节。大创意是建立在战略之上的大胆而又富于首创精神的创意,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将产品利益与消费者的欲望结合起来,为广告表现对象注入生命活力,使受众不自禁感爱好。在这寻找大创意的过程中,创意人员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包括创意人员在肉体与精神上所受的压力、思维定势的局限等,尤其是后者,经常使创意工作陷入模拟、重复、老生常谈的泥淖。关于如何跨越这种障碍,将在后文中有具体叙述。 2.实现大创意。创意人员一旦抓住了大创意,下一步就是如何去实现这个大创意,即如何通过文字、图像、音响等符号将信息塑造成完整的传播形态,以打动受众的心灵与感情。这些符号的安排不仅要传播信息,还要营造某种氛围,激起人们对于产品的好感。例如新加坡健康署的一则有关牙齿健康的信息就借助巧妙的标题和排印方式来传达的。其整个广告如创意总监加里·埃伯特所说是“一句非常简单的广告陈述语”但通过选用一种残缺的字体排印,和让“teeth”这个要害字从标题里掉了出来的形式,迅速将牙齿出现问题的有关信息传达给读者,即无需花很多钱,又不致于使读者产生恶心的感觉。这幅作品最后被纽约Type Directors俱乐部选中参加十年最佳广告排印展。简而言之,假如说文案是广告的文字语言,艺术就是广告的身体语言。电视借助图像和声音来吸引观众;广播则凭借声音在听众心目中创造文字图像。特定的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共同组合共同构成广告的表达特点。平衡、协调和动态指导着广告创意人员将以上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传播信息,让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加强。 第三阶段,法官:评估实验战果,判定哪种方法最有效。 在这个环节,创意人员要判定创意是否可行,决定是否完成、修改或放弃大创意。此时,创意人员要做到两点:第一,为值得的大创意拼搏;第二,避免扼杀艺术家的想像。在进行创意评估时,要回答以下问题:这个创意确实不错呢,还是凑合(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个创意哪点对(或哪点不对)?假如不成功又会怎样(是否值得去冒这个险)?我的偏见是什么(受众是否有同样的偏见)?什么阻碍着我的思维(我是否一叶障目)?假如艺术家和法官的工作做得好,战士的角色相对就要轻易得多。 第四阶段,战士:克服一切干扰、艰难、险阻和障碍,直至实现创意概念 在创意的最后阶段,要使创意概念实施,即使创意得到认可,得以制作并最终在媒体上发布,创意人员需要同公司内部的其他人员、客户等进行一系列的“战斗”。对内,通过完整的信息战略文本,努力推销自己构思所包含的文案、艺术和制作成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以说服公司的客户小组;对外,协助客户服务小组向客户陈述广告创意,以获得客户认同。这些工作完成后,战士又进入到广告设计与制作环节,再次成为艺术家,努力实现预算内尽可能好的广告作品。 创意常运用的几种技巧 创意常运用的几种技巧是:调整、想象、颠倒、联系、比喻、删节、滑稽模拟等。 创意的四个阶段 一般说,创意分为四个阶段: 调查阶段——收集大量的资料; 分析阶段——探寻有魅力的诉求点; “孵化”阶段——构思的孕育、开发; 评价阶段——决定好的创意。
什么是提示性广告 提示性广告是指加强消费者对已有购买和使用习惯的商品的了解和印象,提示他们不要忘记这个商品的商标、品牌及特色,刺激重复购买,巩固原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产品的后期使用者的购买,引导消费者形成稳固的、长期的习惯需求的广告。它是配合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而实施的广告目标。[1] 提示性广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印象,配合主诉性广告创造出最大的诉求效果[2]。 提示性广告的发布场所[2] 提示性广告一般发布于某市场阶段被确定的提示型媒体上,同时也有可能与主诉性广告同时出现在一种场所。 比如产品的销售终端就可能被作为提示性广告与主诉性广告同时发布的场所。整齐醒目的产品陈列,花样翻新的POP展示均是一种发布于终端的提示性广告;而营业员的详细讲解,形式新颖的终端演示以及科学严肃的专家咨询均是传播于终端的主诉性广告。 提示性广告的内容[2] 提示性广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形象提示 品牌形象提示广告主要是提醒人们识准产品名称及品牌形象定位。 比如“红牛”来到了中国就是向人们提示“红牛”这一品牌名称,引起人们对这一品牌的注意。 “武汉,你的可口可乐来了”也是向人们提示品牌名称,引起人们的兴趣。 2、品牌个性提示 品牌的个性特征、功能特点通过一句简短的语言,一种独特的声音传播出来,让人们一眼便了解产品的属性。 如“红桃K补血真好”,“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红桃K”的声音,就是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提示人们注意,红桃K是一种补血的产品。 3、目标市场提示 所谓目标市场提示,就是广告所透露的信息是关于本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类型的。 目标市场除了通过产品利益与目标消费对象的直接相关性显示出来以外,有的可直接诉求于目标消费者的外在特征本身,以提醒这一产品的主要诉求对象。如“太太口服液,太太口服,先生心服”这一较通俗的广告,从直接需要者“太太”到可能的购买者“先生”,目标消费者均被提及,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该产品是否适合于“我”消费和购买。 提示性广告的创作原则[2] 1、简洁性、准确性 提示性广告的目的仅仅在于提示某种信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内容一定要简洁,并且要准确传达出所要提示的信息。 如“金利来,男人的世界”,既让人们关注“金利来”这一品牌,又让人们明白“金利来”的目标消费者男性。语言简洁、准确、干净。 提示性广告的准确性要建立在对所推广产品的品牌形象,品牌个性,目标消费者的准确定位分析的前提下,然后以最精炼的语句表现出来。 2、通俗性、生动性 提示性广告要想获得最佳的提示效果,其提示语言应易记、易传播、目标消费者易接受。这就要求语言和形式要生动、通俗。 如“风湿王、风湿王,风湿病见了就投降”这句话就琅琅上口、生动形象、易记易传。 再比如:“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这句广告语也通俗易懂,生动贴切。 3、诉求有力 提示性广告虽然只是提示目标消费者,但由于其本身也是一次对品牌利益的传播,因而也应尽可能地对目标消费产生心理触动。 如“补血快快似输血,补血当然红桃K”就充满了自信心,对贫血患者的触动显然是明显的。 提示性广告由于其简洁性的约束,因而其对消费者的诱惑显然不是最强有力的。如果把握得不好就很容易变成一种不疼不痒的平淡无奇的提示,这样的提示还不如不提示。 参考文献 ↑ 广告类型相关概念 ↑ 2.0 2.1 2.2 2.3 张先冰.广告的提示与主诉(J).《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十二期
什么是变相广告策略 所谓是变相广告策略指企业不直接利用媒体发布广告,而是采用间接形式去达到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目的。 变相广告策略的方式 主要方式有: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商品信息发布会、专题演讲会、赞助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赞助媒体和同类节目制作、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向受灾地区捐赠款物、示范表演、赠送纪念品等。 变相广告策略的优势 严格意义上说,变相广告策略属于社会公共关系活动而不是商品广告。但它有意无意地传播了企业和产品的信息,并使人们在接受这些信息时处于愉快的信任的心情中,避免了人们在接受广告时的排斥、厌恶及不信任,达到了“不是广告胜似广告”的目的,是最理想的广告。 变相广告策略的实例 例如:“孩儿八宝粥”公司中国战略,就是十分典型的运用变相广告策略而取得成功的范例,该公司是美国玩具行业的巨无霸,它生产的“变形金刚”在美国赚了十三亿美元后的1986年开始滞销。经过调查发现了玩具市场的“新大陆”——中国,三亿多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又多是溺爱型,舍得花钱为孩子“智力投资”。依据这一调查所得的资料分析,可以说,把公司产品“变形金刚”的广告做到中国各大媒体上,不失为一上佳策略。但是,“孩儿宝”公司却没有采用直接花钱去做广告的策略,而是硬吊中国孩子的胃口,采用“变形广告策略”,将一套名为“变形金刚”的动画系列片无偿送给中国广州、上海去播放,“变形金刚”动画片,这其实就等于给“孩儿八宝”公司的变形金刚产品做了免费广告,这种策略真实很高明,儿童节目里放的“变形金刚”节目立即风靡了全国,什么 “威振天”、“擎天柱”,一时间成了中国孩子们的偶像,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动画片中的变形金刚。眼看时机成熟了,“孩儿八宝”公司才将“变形金刚”玩具大规模投入中国市场,顿时供不应求。就这样,“孩儿八宝”公司几乎没花什么广告费却在中国拥有了成千上万的“变形金刚”忠实者。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变相广告“不是广告胜似广告”的真谛了! 相关条目 广告时间策略 广告系列策略 变化频度策略 广告差别策略
什么是视向测验 视向测验是用一种叫做眼动记录仪的仪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情况,包括读者阅读广告作品各部分或要素的时间、顺序和次数,由此推断广告作品的布局、插图及文案的合理性。阿瑟和康(Asher %26amp; Kahn)早在1947年曾用眼动记录仪来研究学生阅读和浏览全页广告的差异。研究发现:浏览的人花较多在插图上,而阅读的人花较多时间在文本上,但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1]。 视向测验是一种文案测验方法,主要用于测量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各种商品包装的设计、招贴和其它印刷品的传播效力,有时也可用于电视广告作品的测验。 视向测验的实例 日本电通1970年曾采用该方法对一则获得电通奖的“佳能照像机”广告作品进行测量。测验对象是6名该公司的职员(3男3女)。该广告布局如图1所示: 测验的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注目时间和要素注目顺序 视点号码262426165 时间1.000.250.500.750.250.750.250.500.50 顺序123456789 视点号码8787810897 时间0.250.500.4501.000.501.250.250.250.75 顺序101112131415161718 资料来源:樊志育,广告效果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71 表2 视向测验统计结果 视点号码广告要素注目人数总注目次数平均注目次数总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 1大标题571.44.000.57 2猫左眼5102.04.500.45 3猫右眼6132.26.500.50 4猫鼻子581.64.750.59 5猫胡子591.86.500.72 6猫耳朵和额头6193.210.750.57 7小标题482.03.50.44 8照像机5132.67.50.58 9文案221.00.500.25 10标志451.34.250.85 11其它部份482.03.500.44 12广告框外341.32.250.56 资料来源:樊志育,广告效果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72 由表1和表2结果得出以下推断: 所有受试者都先从猫的眼睛及鼻子部分开始看,而后转向大标题,再转向广告下方的商品(照像机); 大多数受试者都注重到插图“猫”,非凡是图的右边部分,反复看的频率相对较高。 大标题和标志虽然反复看的次数少,但注视时间较长; 文字叙述部分不太引人注目。 视向测验的评价 视向测验作为一种文案测验手段,虽然很早就得到人们的关注,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其主要原因是,仪器的使用不方便以及观察指标的效度问题。例如有人研究发现,采用视向测验得到的观看时间指标,对于猜测销售效果来说,不如该指标与语言报告的购买爱好指标二者的综合指标好[2]。 参考文献 [1] Asher E J %26amp; Kahn D, The effect of "look" and "read" directions upon the attention value of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in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47, 31: 431-436 [2] Treistman J %26amp; Gregg J P, Visual, verbal and sales responses to print ad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79, 19(4): 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