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盐商 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他们借此特权而攫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成为清代显赫一时的豪商巨贾。分类 清代盐商主要有窝商、运商、场商、总商等名目。他们在食盐流通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其中以总商的势力为最大。窝商 ,亦称业商。清初,无窝商、运商之分。有引窝的盐商都是自己运销食盐。以后,有引窝的盐商,因资本短缺,无力贩运,遂将引窝祖予无窝之商运销食盐,便有了窝商、运商之分。窝商并不经营盐业,而靠垄断引窝,坐收巨利。运商 ,亦称租商。运商认引贩盐,先向窝商租取引窝,缴付“窝价”。然后,赴盐运使衙门纳课请引,凭盐引到指定产盐区向场商买进食盐,贩往指定的销盐区(即“引岸”)销售。运商在食盐流通过程中起着食盐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桥梁作用。场商 ,是在指定的盐场向灶户收购食盐转卖给运商的中间商人。场商具有收购盐场全部产盐的垄断特权,并采取不等价交换的手法,残酷剥削食盐生产者而攫取商业利润。总商 ,又名商总。清政府盐运使衙门在运商中选择家道殷实、资本雄厚者指名为总商。其主要任务是为盐运使衙门向盐商征收盐课。总商经济势力雄厚,与官府的关系最为密切,是盐商中的巨头。利润 盐商垄断了全国食盐流通的全过程,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剥削灶户和消费者,获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他们大多生活奢侈,尤以扬州的两淮盐商为甚。与官府的关系 盐商与朝廷及各级官府的关系十分密切。乾隆帝(清高宗弘历)屡次南巡时,长芦、两淮等地盐商承办差务,供亿浩繁,以博乾隆帝的欢心。此外,康乾以来,清政府每遇重大军需、庆典、赈务、工程之时,盐商往往踊跃捐输巨额银两,多则数百万,少亦数十万。乾嘉年间,各地盐商报效捐输军需就达白银三千万两之巨,其中两淮盐商为支持清政府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从嘉庆四年(1799)到八年的短短四年之间,连续六次捐输,共达白银五百五十万两。对盐商的报效捐输,清政府在政治上奖给职衔,使其本身官僚化;在经济上给予优恤,初则准其“加价”(提高官定售盐价格),继则准其“加耗”(增加每引捆盐斤数),甚至豁免积欠盐税。此外,遇到盐商缺乏资本,清政府又借给帑金,俾资周转,谓之“帑本”;盐商每年交纳息银,谓之“帑利”。盐商和政府之间这些政治和经济的联系,说明清代盐商是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的商人资本集团。同时,盐商又将其所获的商业垄断利润购置土地,把这种利润转化为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其本身封建地主化。 乾嘉以来,盐商报效捐输渐多,又要支付清政府的“帑息”,加之官吏的勒索和本身的奢侈生活消费,便日渐陷入外腴中瘠,入不敷出的困境。盐商为了克服深重的危机,不断抬高盐价,加紧对消费者的搜刮,贫苦百姓至于淡食,引起民怨鼎沸。结果私盐因官盐价高而盛行畅销,官盐壅积滞销,盐课欠额日多,直接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清政府为了增加盐课收入,对盐法进行改革。道光十二年(1832)两江总督陶澍改淮北引盐为票盐,三十年,两江总督陆建瀛又行票盐于淮南。以后,票盐法又逐渐推行于福建、两浙、长芦。在票盐法施行中,取消了引窝,无论官绅商民,只要纳税之后皆可承运,并且在销售区域之内,无论何县,都可随便销售。 同治五年(1866),两江总督李鸿章为凑集军费,责令票商捐款,并且准其作为世业,以后不再招新商。从此以后,盐商仍是获有世袭垄断特权的专卖商人。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被推翻,但盐商仍作为专卖商人而沿袭下来。 (萧国亮)
益阳黑茶即为大名鼎鼎的安化黑茶。因安化黑茶产地安化县属于湖南益阳市,所以也有人叫安化黑茶为益阳黑茶。益阳黑茶是中国古代名茶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一度绝产,以至于默默无名。2010年,益阳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益阳黑茶再度走进茶人的视野,成为茶人的新宠。其特色的千两茶,堪称一绝益阳黑茶一、益阳黑茶的历史 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遇到下雨,淋湿了茶,茶商心痛不甘心丢弃。途径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村里挂了很多人。村民们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长霉了,不值钱了,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事实上,益阳黑茶的产生,比传说中的要早得多。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益阳黑茶益阳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后统称益阳黑茶。 益阳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益阳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益阳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益阳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益阳茶业市场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新中国成立后,益阳黑茶的主要销售区域还是巨响于西北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湖南本土的人很少喝,有些年间,黑茶丰产,很多黑茶卖不出去,当地茶民就把茶根,茶叶当柴烧。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声名崛起以及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安化政府不断的打报告给湖南省政府,请求支持益阳黑茶产业的发展。今天,益阳黑茶从一个湖湘大多数人不知的茶叶品种,一越成为很多湖南人送礼的首选,尽管益阳黑茶在中国大地很多茶馆不为主流,但,相信众志成城的湖南人一定会让益阳黑茶媲美当年普洱茶,成为中华茶客的喜爱。目前,益阳黑茶规模最大的是白沙溪茶厂,价格比较低的是益阳茶厂,专做陈年极品益阳黑茶的品牌是满汉全茶,专做品牌专攻国内外高端市场的黑茶厂家是怡清源茶业,网上买黑茶首选中国黑茶商城。,二、益阳黑茶的发展 近年来,益阳黑茶产业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茶农积极性高涨,茶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7年新建、益阳黑茶的集散地改造的茶园达1.825万亩,现有茶园总面积达10.9万亩,产量达到10225吨,产值14480万元,其中黑茶产量8825吨,产值12590万元。同时引进外资近2亿元开发茶叶产业,其中中粮集团投资1亿元,湖南怡清源茶业公司投资4500万元,湖南可耐尔农业发展公司投资4000万元。 益阳茶业市场开工建设。 黑茶产业发展思路是,通过统筹规划,大力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茶农发展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拓宽市场;在开放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积极推介宣传安化黑茶产业和安化黑茶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安化黑茶资源优势,力争在10年内将安化建设成为拥有茶园30万亩、年产茶3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的中国黑茶之乡。 2008年,益阳全市茶叶总产量达2.1万吨,总产值达8亿多元。其中黑茶总产量达到1.8万吨,黑茶创产值6亿多元,比2006年增长4倍多。益阳已成为中国较大的黑茶生产基地,也是目前较为活跃的黑茶文化发展基地。 2009年10月,首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在益阳茶业市场隆重举行,“中国黑茶之乡”称号正式花落益阳。 2010年,益阳茶业市场网上商城成立,黑茶产品远销海内外。
简介 海宁中国皮革城目前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皮革专业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皮革城内的经营者把皮革城作为商品展示的窗口,商品交易的平台,信息发布的平台,国内外众多的商家在皮革城进行订货批发。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市民已把皮革城作为一个休闲购物中心。海宁中国皮革城还与长三角地区及其他省市的五百多家旅行社合作推出休闲购物游。2006年皮革城接待客商超过24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皮革城已培育了一个相对稳定、并不断增长的客源群体。 海宁中国皮革城出口加工区位于海宁市区北郊,海宁皮都科技工业园区北侧,是由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公司(原名浙江皮革服装城投资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皮革产品产业园区,一期和二期合计占地面积386亩,截止目前已建成皮革服装加工子区和箱包加工子区各一个,建成标准厂房91套计270000平方米,入驻皮革服装、皮草和箱包皮具等生产企业72家,吸纳劳动力近10000人,成为推动海宁皮革产业发展又一支生力军。 位于现皮革城的西侧,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包括6.4万平方米的原辅料市场,6.6万平方米的鞋业广场,7.1万平方米的中国牛仔城,以及23层的商务楼、精品展示厅、餐饮服务一条街、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 海宁中国皮革城原辅料市场是皮革城二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6.4万,商户236家,原辅料市场的建立为广大服装原料、服装辅料,特别是皮革原辅料经营者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为海宁及长三角地区的皮革服装、皮具箱包和其它服装生产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商品和更为便利的服务。鞋业广场 海宁中国皮革城鞋业广场位于二期工程东北角,紧邻皮革城一期,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现有300余家生产企业和经营户入驻。主要经营男鞋、女鞋、运动鞋、休闲鞋、童鞋、拖鞋等各种鞋类。其中:一楼为名牌区、拖鞋区。一些颇具盛名的国际品牌如Clarks、莱尔斯丹(女鞋)、BELLE、思加图、爱步、沙弛等都已经入驻鞋业广场,并囊括中国领先的名牌皮鞋企业,二楼为时尚区,部分商铺还设有洽谈区,三楼为羊毛衫馆和袜业馆。牛仔城 海宁中国牛仔城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拥有大开间精品旺铺,现有250多家牛仔生产企业和经营户入驻海宁中国牛仔城,汇聚国内外牛仔服装、牛仔饰品、牛仔面料等各类牛仔产品,以打造成集“专业化信息发布中心、规模化采购中心、现代化展示中心、长三角物流中心”于一体的大型牛仔服饰贸易中心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海宁及海宁中国皮革城的庞大资源和客源、以及最权威、最专业的服装纺织行业背景,创建“长三角”最齐全、最时尚的牛仔服饰业国际化贸易平台。海宁中国牛仔城分设时尚精品区,国际名品区,经典风尚区等三大主要经营专区,涵盖了牛仔服装、牛仔饰品、牛仔面料等各类牛仔产品,种类繁多,精品荟萃。更特设宽敞明亮,景色怡人的四季厅和中央大道,与海宁中国皮革城·鞋业广场以及城市休闲广场贯通相连。中国皮革城大酒店 位于现皮革城南面,高28层,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是一个集商务办公、酒店、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五星级的高档酒店,即将建成开业。荣誉 海宁中国皮革城早在1995年就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文明市场”,1996年被国内贸易部批准为国家级皮革服装中心批发市场,1997年成为省工商局首批授予“三星级文明规范”称号的工业品市场之一,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重点市场,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专业市场”,2003年再度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市场,2004年被省工商局授予“四星文明规范市场”,2005年被省工商局授予“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2007年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商品交易市场50强。 江苏沭阳·海宁中国皮革城江苏沭阳·海宁中国皮革城 江苏沭阳·海宁皮革城是全亚洲最大的皮革类专业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公司(股票代码002344)旗下的子公司,是苏鲁皖豫地区皮革交易第一平台,市场总建筑面积52000 ㎡,采用全封闭式的皮革类专业市场,市场承袭海宁中国皮革城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国际化专业市场硬件标准致力打造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商业典范。 市场布局:一楼箱包皮鞋琳琅满目,二楼皮衣皮草款多时尚,三楼裘皮草 装富贵典雅。沭阳海宁皮革城——这座时尚之都,这里新潮和海宁同步,时尚与世界同轨;这座繁华之城,这里创业成就梦想,财富汇聚繁华。 贵于精专。我们有缔造专业市场与特色市场的卓越经验,有才华横溢的专业敬业团队,我们坚信有能力有智慧再创神话。事实已经证明,我们皮革人仅用了九个半月的艰苦奋斗,就完成了从事开工建设到市场开业历程,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从长江北到泰山,从东海之滨到豫南皖东区域内广告覆盖,高速公路、城市街巷炫丽的户外广告星罗棋布,广播电视震撼的视听觉感受深入人心,我们皮革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全面提升品牌效应而不懈努力,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觉效果新的传播手段;用款新、价低、质优、名品来打造一个新的、时尚、标准、具有强大集聚功能的皮革集散基地。事实再次证明,途经京沪高速的人可能不知晓沭阳,但沭阳海宁皮革城已是路人皆知,现在的沭阳各地客商云集,这其中沭阳海宁皮革城无疑是最闪耀的亮点,最摄人心动的商业形态。 在不断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的同时,我们主动出击撬动市场,使“客商合流”的局面快速形成,为此与各地区的实力旅行社联手合作,推出了购物专线游、“游世博,逛皮城”特色游、购物加点游、花乡沭阳生态观光游,及与东海温泉、蒙阴沂水、淮阴总理故居等景区合办的串联游,还与各地车友会等组织开展的购物休闲游等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合作活动纷纷呈现,辐射半径日渐延伸,品牌效应迅速体现。市场自2008年11月21日开业至今,已吸引周边30万余人次,1800多辆旅游大巴,4.5万余辆私家车光临购物。一时间,在民间与旅游间沭阳海宁皮革城名声鹊起,面对如织的游人,我们丝毫没有放松我们的追求。 强化内部管理,壮实市场内涵。在经营理念上,市场依托海宁中国皮革城强大品牌支撑,与海宁2000多家皮革企业,三大皮革工业园区良性互动,汇聚BOSS绅威、登喜路、美国骆驼、梦特娇、卡丹路、木林森、万里马、tucano啄木鸟、意大利乔治·阿玛尼、法国都彭、雪豹、三星、兽王、巴黎春天、艾格、德尔康、台湾红蜻蜓等300余家国内外知名品牌进场直销,以款多、时尚、价低、质好为特色,引领华中、华北地区皮革潮流。为谋略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壮大,15万平方米的皮革加工园区公司正在筹备建设中,为保障产业的后续稳固的发展提供的强劲支持、建立坚实的后盾。 一批年青优秀的经营者,一支专业敬业的团队,一大批知名品牌一线品牌的加盟,一座加工区的建立,都为我们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正是怀着相同的愿景,我们所有的皮革人走到一起,携手并肩撑起了一座繁荣的时尚都城。 江苏沭阳·海宁皮革城作为苏北地区皮革产业的领航者、皮革文化的传承者,依托海宁中国皮革城这一国际品牌,发挥自身优势,励精图治,必将为皮革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再创财富神奇。我们目标是以沭阳海宁皮革城为平台将江苏沭阳建设成为继浙江海宁、河北辛集、辽宁佟儿堡后的神州第四个皮革集散基地。
简介 有人说,在法兰西文明中,有四个名称的知名度最高、地位最突出:埃菲尔铁塔、戴高乐总品牌商标统、卡丹服装和马克西姆餐厅。这其中,皮尔·卡丹一人竟然占了两项:服装和餐厅。这就是说,卡丹成了法兰西文化的突出象征。 1992年,卡丹先生作为唯一的服装设计师入选精英荟萃的法兰西学院,从而奠定了卡丹先生作为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大师的地位;他的传奇在许多人看来是他的商业成就,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象皮尔.卡丹先 生那样的先例,集服装设计大师与商业巨头与一身,卡丹的商业帝国遍布世界各地;他是而且将永远是一个具有前瞻性视觉的时尚领导者。他近年来的成就就在于他的社会活动,他完成了许多职业外交家所无法完成的功绩,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和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他又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品牌商标老朋友,二十多年来,他以他独特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在欧亚大陆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巴黎、伦敦、米兰和纽约是世界四大时装之都,巴黎理所当然排在首位。在巴黎,许多店里都有卡丹的一方天地,但要寻根求源,一定要去奥诺里大街82号,那儿是名扬世界的卡丹帝国的首府。终身未娶的皮尔·卡丹只要在巴黎, 就会每日四次进出这里。生平简介 1922年7月2日,在威尼斯近郊一户贫苦农家,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出生;14岁辍学,在一家小裁缝店里当起了学徒。 17岁那年,他骑一辆破自行车前往巴黎。 1947年,皮尔·卡丹在迪奥公司担任大衣和西服部的负责人,迪奥曾是皮尔·卡丹的领路人。 1950年,皮尔·卡丹用全部的积蓄在里什庞斯街买下了“帕斯科”缝纫工厂,并租了一个铺面,独立开办自己的公司,并很快成了举世闻名的服装设计巨匠。 二战后,皮尔·卡丹毅然提出了“成衣大众化”的口号。他的服装能够穿在温莎公爵夫人身上,而同时公爵夫人的门房也有能力购买。 他先后三次获得了法国时装业界最高荣誉大奖金顶针奖。 除了设计时装,皮尔·卡丹还设计家具、灯具、装饰品、日常用品,甚至还有电脑、通讯电子、汽车和飞机造型。中国情节最亲和力的国际友人 皮尔·卡丹时装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 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卡丹预见到这个文明古国蕴藏的商机时,其他的法国同行多是持怀疑的态度观望着他。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了国际诸多大品牌群雄逐鹿的战场。 上世纪80年代初,皮尔·卡丹在中国为中国女孩试衣服 皮尔·卡丹与中国的渊源要追溯到1978年。那时,他是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欧洲设计师。 1979年,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满眼还都是军绿色,来中国推销时装、筹办时装秀并非易事。但就在此时,皮尔·卡丹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外品牌的时装展示会。 第二次来中国的时候,皮尔·卡丹带来了不少他珍藏的时装精品。当时接待他的单位是中国服装联合会。为了展示自己的品牌,皮尔·卡丹很想找个模特儿试穿一下自己的“宝贝”。正好,当时办公室里就有一位迷人的秘书小姐,卡丹请她代为试穿。 因为第一次来中国旅游的时候,皮尔·卡丹觉得中国人的身材都很娇小,所以这次带来的衣服尺码都不大。可眼前的秘书小姐虽说个头不大,身形却较胖。她起初犹豫要不要试,卡丹忙说不要担心,试一下吧,即使不合适,可以在一天之内修改好。可当秘书将外衣脱下来的时候,卡丹惊呆了。女秘书外衣里面居然穿了薄厚不一的八件衣服:红的、黄的、蓝的,各种颜色的……原来,她不穿这么多衣服的话,身材还是很纤细的。当秘书小姐换上卡丹拿出来的衣服时,在座的人都被她的美丽惊呆了。 在那之后,卡丹在中国参观了纺织厂、丝绸加工厂,还在北京地区作了调研,看是否能够建立工厂。从那时开始,他在中国有了生意上的伙伴。虽然,最初他很难立刻将时尚融入中国社会,但中国的朋友和生意伙伴给了他很多帮助。中国首个时装秀震欧美 成功抛出敲门砖以后,皮尔·卡丹开始和中国纺织协会及北京市进行联络,向中国引进模特时装展示。 在皮尔·卡丹的记忆中,当时他所接触的中国人是非常通情达理的。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因为他们需要扩大中国的服装进出口市场。而让中国的模特走向国际舞台,就是卡丹给中国支的招。 卡丹和中国的官员一起,挑选了一些身材修长、高挑的中国女孩。这些女孩子都很有灵气,稍加培训,她们走起步来就有了些模特的味道。卡丹把这些女孩带到巴黎,进行了一些模特培训,然后就让她们走上了巴黎的T台。没想到,这次表演一炮打响,引来媒体的争相关注。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的模特,关注从中国走出来的时尚代言人们。中国纺织协会当时的负责人,以及北京市政府方面也欣然接受了这样的T台秀。 后来,皮尔·卡丹又把这些女孩带回北京,在北京推出了时装秀。这次,感到震惊的首先是在京的欧美观众,他们不明白,皮尔·卡丹用了什么方法,能让中国人抛弃原有的陈旧而保守的衣着。而中国的男孩女孩也被他们眼前的模特惊呆了,这引起了他们对时尚的认识和追求。经常自比马可波罗 卡丹帝国的触角早已伸向了世界各国,但在海外市场中,卡丹把中国市场放在最主要的地位。至2007年,皮尔·卡丹在中国有20家代理商,生产全系列的服装供应中国市场。另外,老皮还在北京和上海开了两家马克西姆餐厅,供应正宗法国大餐。 他曾多次说,自己年纪大了,希望把公司卖给一个有才华的企业或设计师,但中国市场是个例外。因为中国的市场将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卡丹不希望把他30多年辛勤耕耘的中国市场拱手让给一个对中华文化没有深厚感情的人。 皮尔·卡丹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从西方到东方,作为闯入中国时装界的第一个外国人,他说自己的经历就像马可波罗一样。他现在正筹备音乐剧《马可·波罗》,作为2008年奥运会送给中国的礼物。他表示,这个礼物印证了他和中国难以挥别的情结。工作狂人 温柔的“老皮”从来不休息 卡丹平时的生活既繁忙又丰富多彩。卡丹是一个工作狂,他没有假期,他说自己不能停止工作,“如果有一天不工作了,那就是我的末日”。每天公司有各种各样的常规业务,同时也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代理商来见卡丹先生。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常来见卡丹先生,跟他磋商每年要在法国上演的剧目。 皮尔·卡丹不仅是一个高级服装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个喜剧推广人,他在法国拥有4个剧院。除了这些工作,他每天还要到自己的时装设计室里工作起码两个小时以上。每天的下午和晚上,卡丹会被各种活动邀请,如观看一些音乐会、话剧等演出。成长之路多才多艺 皮尔·卡丹=卓越+创新+高雅大众化 皮尔·卡丹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去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工。皮尔苦闷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皮尔准备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很快,皮尔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谁知,布德里并没提收他做学生的事,而是讲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布德里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因为家境贫穷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日子……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人首先要选择生存,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省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从23岁那年起,他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就是皮尔·卡丹。现在皮尔·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产品也遍及全球。皮尔·卡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他并不具备舞蹈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是年少轻狂的他的一个虚幻的梦而已,如果那时他不放弃当舞蹈演员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皮尔·卡丹!一夜春风来 第二次大战一结束,23岁的卡丹便骑着自行车到巴黎去闯世界,应聘于一家名叫“帕坎”的时装店。凭着他的勤奋和灵巧,服装设计技术提高很快。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卡丹又投奔由著名时装设计大师迪奥尔开设的“新貌”时装店。在这里,卡丹增长了见识,积累了领导时装潮流的设计心得和体会,他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飞跃。这一年,著名艺术家让·科托克拍摄先锋影片《美女与野兽》,邀请皮尔·卡丹设计剧装。卡丹为法国著名演员让·马雷设计了12套戏装,影片公映后,皮尔·卡丹设计的服装惊动了巴黎,美誉如潮。 1950年他自己开设时装公司,制作演出服装。3年之后,他第一次推出了自己的女装设计。从此,依靠他的创造天才,他所设计的时装,越来越引起上层消费者的青睐。追求卓越 皮尔·卡丹不满法国时装几百年没有男人“席位”的传统,于1959年举办了具有男装系列的时装展示会,毅然推出充满阳刚之美的男性时装。卡丹的这一异想天开引来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他也因此而被赶出了服装业的“顾主联合会”。 这个时代的巴黎青年,追求独特的个性,喜欢张扬。卡丹大胆突破,设计了时代感非常强烈的“P”字牌服装——图文对比和谐,宽窄长短相宜,生气勃勃、豪放洒脱,体现舒适、飘逸、挺拔和争娇斗艳、古朴典雅的风格。“P”字牌服装赢得了挑剔的巴黎顾客。演艺界名流、社会上层人士、达官显贵等争相慕名前来订制服装。 三年后,卡丹被重邀“顾主联合会”,并被推举为主席,成为60年代以来法国时装界的“先锋”被代表人物。让高雅大众化 法国是世界的时装中心。法国高级时装行业本是一个限制极严、市场狭窄的特殊行业,顾客极其有限,法国的时装设计特点是豪华气派,用料昂贵,在全世界仅有3000多位上流社会的顾客。卡丹第一个看到,高级时装必须在大众中开辟市场,才能找到出路,因此,他奉行“让高雅大众化”的竞争要诀,以此指导服装设计兼营成品服装,面向更多的消费者,并一举获得了成功。 “让高雅大众化”,就能面向并掌握更多的消费者。卡丹说:“我虽然是高级时装设计师,但我有一股无法抑制的热情,我要使自己设计的高雅服装大众化,让更多的妇女和男士买得起,穿得上,使风格高雅的成衣面向人数众多的消费者。”在冲破男式时装设计的禁区后,针对童装的传统单调、平淡的形式,皮尔·卡丹一反传统,设计出怪诞离奇、极富幻想力的系列童装,使得法国童装和高级时装一起走向世界。1961年卡丹首次设计并批量生产流行服装,一举获得成功。此后,他连连推出各式各样的、不同规格的流行成衣产品。70年代末,卡丹设计的一种宽条法兰绒上衣,风靡法国、美国,使巴黎、纽约的绅士们为之倾倒。卡丹设计的时装,敢于突破传统,式样新颖,富有青春感,色彩鲜明,线条清楚,可塑感强。他的许多时装被推举为最创新、最美丽和最优雅的代表作,并多次获得法国时装的最高荣誉奖“金顶针奖”。 无尽的延伸 为了进一步推进“让高雅大众化”,让法国时装文化传遍全世界,他一方面不断扩大公司规模,以顺应大众化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卡丹还通过转让技术,把设计方案卖给了生产厂家,把商标使用权转让给经营者,他可以从营业款中提取7%-10%的技术转让费。尽管转让费高了一些,可厂商还是纷至沓来。美国有一位叫图林的商人用了“皮尔·卡丹”的商标,一年可以多赚2000多万美元,如果不用“皮尔·卡丹”商标,产品几乎卖不出去。‘ 皮尔·卡丹还把这种大众化的经营方针推广到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成功。 1981年,皮尔·卡丹以150万美元买下巴黎即将要破产的玛克西姆餐厅。消息传出,巴黎震动,不少人纷纷断言:皮尔·卡丹肯定要破产。 皮尔·卡丹请来专家将餐厅装修一新,在墙上画了希腊神话中的美丽女神,而背景则是一片田园牧歌式的优雅、安静和舒适的情调;餐厅里摆设了线条流畅的精雕木饰,洋溢着一派古色古香而又充满现代艺术风格的气息。皮尔·卡丹又聘请名厨,精心制作食品。他做的最重大决策是:菜肴、价格等全部为普通百姓度身定做,餐厅全天对外开放。 消息传出引起了轰动。玛克西姆餐厅原来是俱乐部式的,仅对少数会员开放。玛克西姆历来是上流社会来往的场所,因此除了晚上有些客人外,白天几乎都空着。现在,皮尔·卡丹居然将这一对于大众来说非常神秘的餐厅面向全社会开放,自然引来顾客如潮。现在花少量的钱就能进去做一回高级“上帝”,老百姓当然要去看看了。随着玛克西姆餐厅营业额逐月上升,皮尔·卡丹将分店开到了世界各地。 1974年12月,皮尔·卡丹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该杂志他的评论是:“本世纪欧洲最成功的设计师。”现在,在世界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里,有600多家工厂在按照卡丹的设计,制造“卡丹”牌和“马克西姆”牌的各种产品。有5000多家“卡丹”与“马克西姆”专卖店,其年营业额已超过100亿法郎。其总资产估计已达到10亿美元。人物启示 皮尔·卡丹女装皮尔·卡丹1979年就进入中国,在当时不可能获得广阔的市场,因为它太昂贵了,不可能成为普众的消费品。在舞台上表演服饰,完全是传播一种“美学概念”,是唤起人们对美的爱好与向往。皮尔·卡丹成功了,因为它知悉人性,并懂得人性中美的法则。 一切美学的来源与归宿,一切美的元素都关联着人类的生活生命。我们现在讲文化软国力或软实力,其实文化的真正力量,就是美的力量,也是创新的力量,它带来的价值可能远胜于有形的物质财富。 一个输出商品的国家,实质是输出劳动力的国家,而一个输出美的国家,则是输出创造力的国家。创造力是一种自由表达的能力,是一种基于审美欣赏美而走向创新的能力。它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本身,它不做与生活无关的终极追求,它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画圆。它不可能使所有的“人民”得到物质的满足,但它通过高于一般人的生活购买力,而引导人们的生活观念,引导人们的审美追求。这里体现着生活美学的真谛:通过提升生活品的品质,来提升人生活的品质,使生活变成欣赏美、使用美的过程。皮尔卡丹品牌服饰介绍 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是50年来服装界成功的典范,也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品牌。1950年,在创造欲的驱使下,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开始独立创业。从此,他凭借独特的创造力和高明的经营眼光,不断开拓设计领域,在五光十色、群芳斗艳的巴黎,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品牌很快打开了市场。 大胆突破,始终是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设计思想的中心。他运用自己的精湛技术和艺术修养,将稀奇古怪的款式设计和对布料的理解,与褶裥、绉、几何力形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了突破传统而走向时尚的新形象。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设计的男装如无领茄克、哥萨克领衬衣、卷边花帽等,为男士装束赢得了更大的自由。甲壳虫乐队穿着的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式高钮位无领夹克衫就是60年代时髦男子的必备,在与高圆套领羊毛衫一起穿着时,显示出一种悠闲而不失雅致的风貌。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女装擅用鲜艳强烈的红、黄、钻蓝、湖绿、青紫,其纯度、明度、彩度都格外饱和,加上其款式造型夸张,颇具现代雕塑感。 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认为过去服装在设计上生硬地划分时装的性别,从而导致设计的失败,所以他创造了没有明显性别特征的服装,并命名为“无性别装”,结果又使他声名鹊起。 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的创作从男装、女装、童装、饰物到汽车、飞机造型;从开办时装店到经营酒店,几乎无所不包。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拥有600多种不同的专利产品,为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工作的人员达17万人,分布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品牌遍及五大洲,每天约有600家工厂企业生产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和Maxims品牌的各种服装、香水、家具、食品及器皿,据说如果把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品牌的领带连接起来可以环绕地球一周。 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 不无得意地说过:“用‘Pierre Cardin’作牌子的一切都属于我。我可以睡Cardin床,坐Cardin软椅,在我设计的餐厅里进餐,用我的灯照明。去剧院看戏到展览会参观,都可以不出我的帝国。” 皮尔卡丹品牌补充 随着中国百姓生活品质的日益提升,床上用品必将成为中国纺织业最重要的一部分。经过严格筛选与考察,最终选定并授权深圳迪伟亚服饰发展有限公司为“皮尔·卡丹”床上用品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唯一总代理商。为了开拓“pierrecardin”床上用品在中国的市场,迪伟亚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流行色协会家纺设计工作室,组织了强大的产品花型和款式设计阵营。关注当今国际流行元素花型、面料、工艺,共同研发新产品、新花型,使产品与世界时尚同步流行,也保证了产品的原创性和国际化时尚设计风格。最新状况 至2009年6月,皮尔·卡丹在140个国家有800多种产品授权。 2009年皮尔·卡丹品牌服饰旗舰店陆续在中国各大知名B2C商城上开展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的经营,淘宝商城、365商城等知名网购平台都有皮尔·卡丹的品牌店铺。 2010年3月 皮尔卡丹PC819的问世,给全球商务办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甩开枯燥乏味单调统一的笔记本,皮尔卡丹PC819用其独特的品味和精湛的手工,在办公之时也尽显贵族风范,是时尚、成功、精英人士之首选。 2010年5月,皮尔卡丹中国羽绒服总代理商,状告TB侵权,销售伪劣假冒皮尔.卡丹。由于种种原因,法院没有立即判决,而TB上依然众多卖家。 2010年6月,皮尔. 卡丹将中国大陆的服装,鞋帽,等部分项目,作价3700万欧元,卖给了中国商人孙小飞。在中国第九大道成为皮尔·卡丹代理商之一,创造了突破传统而走向时尚的新形象。 2010年10月,皮尔 .卡丹重返阔别10年的巴黎时装周,再次引爆世界时尚潮流,期间展示的时装多达250套,为巴黎时装周展示之最。
确认书(/confirm/iation)较正式合同简单,是买卖双方在通过交易磋商达成交易后,寄给双方加以确认的列明达成交易条件的书面证明,经买卖双方签署的确认书,是法律上有效的文件,对买卖双方具有同等的约束力。确认书包括销售确认书和购货确认书。 确认书实际上是与承诺联系在一起的,双方达成协议以后,一方要求以最后的确认为准,这样确认书实际上就是对其要约所做出的最后的,明确的,肯定的承诺。 确认书是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是否做出承诺的要素之一。 《合同法》第33条:“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 《拍卖法》第52条:“第五十二条 拍卖成交后,买受人和拍卖人应当签署成交确认书。”
其他名称:硝酸2-乙基已酯、硝酸异辛酯 英文名:2-Ethylhexyl nitrate;Isooctyl nitrate CAS RN:73513-43-6 分 子 式:(C8H17O)NO2 分 子 量:175.228 产品性能:可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改善柴油的燃烧性能,缩短着火时间,降低燃点,提高机车热工况动力性,节油效应十分明显。 用途:用于柴油燃料中,特别是硝酸异辛酯二次加工柴油中以提高其十六烷值。添加效果依基础油不同而异,一般加入0.1%-0.3%的硝酸异辛酯,可提高十六烷值2-9个单位。还可用作有机溶剂。 包装及贮运:用200L包装容器钢桶包装,净重193kg。应存入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防止暴晒、重压、雨淋。 相近国外产品:DH-3;ECA-8478 质量指标:SH/T0597-94
竞争者一般是指那些与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似,并且所服务的目标顾客也相似的其他企业。 英文:Competitor 从营销学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着四类竞争者: * 愿望竞争者(desired competitors) *属类竞争者(generic competitors) *产品形式竞争者(product competitors) *品牌竞争者(brand competitors)
基本解释理解一 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理解二 所谓的竞争优势无非是利用多种多样的IS以及其他的Business 工具去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当然这是costly的,也就是说不是大公司很难建立起完善的competitive advantage,所以对于大公司来说,保持CA是一个非常重要的business goals;对于其它竞争者,努力获取CA是一个目标。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理解三 相较于竞争对手拥有的可持续性优势:优势资源、先进的运作模式、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上述某个领域或者是多个领域相互作用形成优于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资源包括: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等,如石油、矿产。 运作模式包括: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力等,如阿里巴巴开创性商业模式 产品和服务包括:高价值、优势价格、独特性等,如茅台,麦肯锡咨询。英文解释 Competitive advantageis a position of a company in a competitive landscape that allows the company earning return on investments higher than the cost of investmen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uld be relevant, unique, and sustainable.原文注解 A set of unique features of a company and its products that are preceived by the target market as significant and superior to the competition. 英文: competitive advantage 分类:1. cost competitive advantage 从下面几方面减少:Experience curves 经验曲线 Efficient labor 有效率的劳动者 No-frills goods and services 减少包装 Government subsidies 政府补助 Product design 产品设计 Reengineering 业务流程再设计 Production innovations 产品改良 New methods of service delivery 新的服务传送方式 2. product/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3. niche strageg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theory that seeks to address some of the criticism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Michael Porter proposed the theory in 1990.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suggests that states and businesses should pursue policies that create high-quality goods to sell at high prices in the market. Porter emphasizes productivity growth as the focus of national strateg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sts on the notion that cheap labor is ubiquitous and natural resources are not necessary for a good economy. The other theo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n lead countries to specialize in exporting primary goods and raw materials that trap countries in low-wage economies due to terms of trad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ttempts to correct for this issue by stressing maximizing scale economies in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garner premium prices (Stutz and Warf 2009). Competitive advantage occurs when an organization acquires or develops an attribute or combination of attributes that allows it to outperform its competitors. These attributes can include access to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high grade ores or inexpensive power, or access to highly trained and skilled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s.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robo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ither to be included as a part of the product, or to assist making it. The 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the ability gained through attributes and resources to perform at a higher level than others in the same industry or market (Christensen and Fahey 1984, Kay 1994, Porter 1980 cited by Chacarbaghi and Lynch 1999, p. 45). The study of such advantage has attracted profound research interest due to contemporary issues regard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levels of firms in the present competitive market conditions. “A firm is said to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en it is implementing a value creating strategy not simultaneously being implemented by any current or potential player” (Barney 1991 cited by Clulow et al.2003, p. 221).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strategies will lift a firm to superior performance by facilitating the firm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outperform current or potential players (Passemard and Calantone 2000, p. 18).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business strategy of a firm manipulates the various resources over which it has direct control and these resources have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ed and Fillippi 1990 cited by Rijamampianina 2003, p. 362). Superior performance outcomes and superiority in production resources reflec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Day and Wesley 1988 cited by Lau 2002, p. 125). Above writings signify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the ability to stay ahead of present or potential competition, thus superior performance reached through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ll ensure market leadership. Also it provide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resources held by a firm and the business strategy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genera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Powell (2001, p. 132) views business strategy as the tool that manipulates the resources and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hence, viable business strategy may not be adequate unless it possess control over unique resources that has the ability to create such a unique advantage. Summarizing the view poin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superior performance and it will ensure survival and prominent placing in the market. Superior performance being the ultimate desired goal of a fi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omes the foundation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develop same.基本要素简介 (1)先前或已获得的资源。这里的资源,是独特的、竞争对手不具备的资源,并且竞争对手难以复制这种资源。 (2)革新能力。一些公司在革新方面比其他公司有更强的能力,这些公司理所当然具备竞争优势。革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它常常能够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真正突破点,而使竞争者在长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真正的竞争差距。实际上,任何资源相对于竞争者来说,都存在真正的优势。仅仅强调识别出存在真正强势的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比对手的更具竞争力。比如,仅仅拥有“低成本,高质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使成本比竞争者的更低,质量比竞争者的更高。 (4)替代能力。如果资源不能被替代,那么它通常就拥有更大的竞争力。有时独特的资源能够被全新发明的资源所代替,这种情形一旦出现,竞争优势就会消失。 (5)合适性。任何一种资源,都必须能够把它本身的优势传递给公司,而且尽量不能让竞争对手及他人获得。资源具备优势,并不意味着它的所有者将会获得这一优势,这就是合适性问题,拥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拥有而且合适。 (6)经久力。有用的资源以及其他竞争优势,必须能够持续一定的时期。不具备可持续性的资源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在未来时期内,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通常是不可再生的竞争优势,比如,柯达所拥有的商标优势就具有持久力,并且是不可再生的。 (7)模仿力。资源如果具备竞争优势,就不易被模仿。尽管许多资源最终都会被复制,但可以通过下述途径延迟被模仿的过程: ①有形的特色。一些特殊形式的差异,例如一种商标,或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或得到专利的保护,这都将延迟被模仿的过程。 ②因果关系的模糊性。模糊性即不让竞争者了解是哪种资源创造了竞争力,它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很难学到或者不易获得的。 ③投资障碍。当市场很有限或增长前景不明朗时,如果公司实施的新战略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就能够很好的阻止竞争者进入该市场,尤其是当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需要大量资本或重大的营销活动时。应用 该工具主要应用于下列五种情形: (1)培育竞争优势时。 (2)研究现有竞争态势时。 (3)研究竞争对手的优势时。 (4)制定进攻型战略时。 (5)制定防卫型战略时。战略类型 1、成本领先战略(Cost Leadership) 2、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3、通过扩大或收缩这两项战略,则形成第三个竞争优势战略 - 聚焦集中战略(Focus) 竞争优势第一战略: 成本领先(低成本优势) * 实现成本领先,意味着企业成为行业内的低成本制造者。 * 尽管成本领袖依靠低成本实现竞争优势,但它在价格上也要达到平价水平,至少也应该结合使用差异化战略。 * 如果超过一个公司致力于成为行业内的成本领导者,那将是一场灾难。 * 价格领导优势往往通过经济规模来实现。 竞争优势第二战略: 差异化 * 实现差异化,意味着企业在行业内占据独一无二、无人取代的地位,并且广泛地被顾客接受和欣赏。 * 差异化企业也不能忽视其成本地位, 在不影响差异化战略的情况下, 企业应该尽可能降低成本; 在差异化领域,产品成本应该至少低于企业从买方手中收取的价格溢价。 * 可以实现差异化的领域有: 产品、渠道、销售、市场、服务、企业形象,等等。 竞争优势第三战略: 聚焦集中 * 实现聚焦集中,意味着企业成为某一细分市场或行业中的最佳企业。 * 两个变形: 集中成本和集中差异化。 * 力争中游 o 对于那些利润绩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来说,这个方子是开给他们的。 o 只要行业整体水平表现不错,即便是中游企业的利润回报也是比较诱人的。 o 企业选择余地很小。 o 对那些运用聚焦战略的企业来说,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成功之后开始忽视他们所聚焦的对象。 他们必须寻找新的聚焦对象, 而不是放任他们的聚焦战略效能减弱。同名图书图书信息 《竞争优势》作 者: (美)波特 著,陈小悦 译 出 版 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519 印刷时间: 2005-8-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8035109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管理学 定价:¥38.00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名牌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著名三部曲之一,是本领域的又一圣经。他的每一部书都成为国内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在读研究生的必读书目。他的所有理论都建立在全面细致的科学调研的基础之上,极富操作性。 本书阐述企业在实践中将这些普遍理论付诸实施的问题。本书研究的是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这些成果源于作者在过去十年中在竞争战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本书反映了作者日益深化的信念,即许多公司战略的失败是由于不能将广泛的竞争战略转化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具体实施步骤。本书的这种思想旨在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沟通起来,而不是像该领域中许多著作那样将二者割裂开来。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哈佛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的C.RolandChristensen教授。1983年,他被任命为里根总统的产业竞争委员会委员,开始引发美国的竞争力讨论。他曾为各州首脑、州长、市长和世界各国的CEO们作过咨询,并曾获得威尔斯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三项迈肯锡奖,以及斯德哥尔摩和其他6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业位。波特教授有14本著作,其中包括:《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案例》,所有著作均由自由出版社出版。波特教授现住在麻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林。基本观点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阐述了企业可以选择和推行一种基本战略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它论述了竞争优势的不同类型——成本和歧异——与企业活动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于判定竞争优势和寻找方法以增强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它将企业划分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分销等互相分离的活动。企业活动的空间,称之为竞争景枢,通过其对价值链的影响面对竞争优势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闸述狭窄的景框(目标集聚)如何通过调整其价值链来创造竞争优势,宽广的景框如何通过开发利用服务于不同细分市场、产业或地理区域的价值链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增强竞争优势本书在论述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增强了实干家分折产丛和竞争时手的能力。结构框架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竞争优势的类型和企业如何能够获取它们。第二部分讨论了产业内的竞争景框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相关产业的竞争景框,或者说公司战略如何对业务单元的竞争优势做出贡献。第四部分拓展了竞争战略全面的含义,包括处理不确定性和改善或保护竞争地位的方法。 第二章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并旦表示出它如何被作为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该章阐述了如何将企业分解为构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活动,并确定对竞争优势起核心作用的活动之间的联系它也表明竞争景框在影响价值链方面的作用,以及与其它企业的联合如何替代价值链内部的活动。该章也简要叙述了价值链在设汁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章阐述了企业如何获得持久的成本优势。它表明如何运用价值链来认识成本行为及其对战略的意义。对成本行为的认识不仅对于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是必要的,而且对干揭示建立经营歧异性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必要的。 第四章闸述了一个企业如何使它自己有别干竞争对手而标歧立异。价值链提供了确认企业歧异性根源的一种方法以及推动它的决定因素。客户的价值链是认识经营歧异性根本基础的关键——通过降低客户费用或改善客户效用来为客户创造价值。经营歧异性来源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实际独特性和将这种价值传达给客户使之接受的能力。 第五章探讨了技术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技术遍布整个价值链,并对决定成本和歧异的竞争优势发挥有力的作用。该章展示了技术变革如何影响竞争优势以及产业结构。阐述了形成产业内技术变革途径的各种变量。然后,该章阐述了企业如何选取一种枝术战略以增强其竞争优势,包含是否应成为技术领先音和技术许可证的战略用途。该章发展了率先行动的优势与劣势的思想,以突出在企业竞争方式方面首先进行变革的潜在风险和报酬。 本书的第四部分吸取了本书和《竞争战略》的思想,发展了进攻型和防御型《竞争优势》战咯的广义原则。第十三章讨论了面临明确不确定性时制定竞争战略的问题。它阐述了产业图景的思想,显示出这些图景如何用来勾勒出可能发生的未来产业结构的范围。接着,该章列举了企业处理战略选择中的下确定性的备选方案。如果明确考虑到一个可能发生的产业图景的范围.并且认识到处理不同图景的战略相互一致或相互抵触的程度,那么竞争战略将更加有效。 《竞争优势》以论述防御型和进攻型战略为结尾。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将其它很多章的内容进行综述。论述防御囚战略的第十四章论述了企业地位受到挑战以及防御型战略用来制止和妨碍竞争者的过程。该章提出这些思想对防御型战略的意义。第十五章指出如何对产业领先者发动攻击。它列举了企业在向领先者进行挑战时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为取得成功而改变竞争规律的方法。攻击领先者所用的原则同样也适用千对付任何竞争对手的防御型战略。理论思想 迈克尔·波特针对一些企业不连贯的行为状态提出质疑,管理者怎样来衡量自己企业在竞争中的位置以及怎么样用明确的有条理的步骤使企业改进提高。本书从竞争优势的原理、产业中的竞争范围、企业的策略、竞争中暗含的攻击和防御这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在波特看来,一个企业若想获取竞争优势,除了必须制定一套系统的竞争战略外,还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具体实施步骤,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当今的许多企业在经 过几十年蓬勃的扩张和繁荣之后,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角色经营的过程之中,却逐渐地将竞争优势抛在了脑后。这些企业的竞争战略之所以失败,其关键原因就在 于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竞争战略无法转化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具体实施步骤。因此,波特在前著《竞争战略》的基础上,试图解决好企业如何在实践中将竞争战 略付诸实施的问题,包括:企业如何获取持久的成本优势?如何使自己与对手相比标歧立异?如何选择细分市场,以便通过企业的集中化战略创造竞争优势?何时以 及如何在相关产业中通过战略协调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如何保护其竞争地位? 1.价值链(Value Chain)与竞争优势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他称之为价值链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直接存在于产品流向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当中,主要有进货后勤(包括接收货物,贮存货物等)、生产作业(或改造)、发货后勤(包括定单处理,实物分配等)、营销、服务(包括安装、维修等)。辅助活动的存在可以支持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包括采购、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基础设施的供应(包括财务、会计和全面管理等)。 除了企业基础设施之外,所有的辅助活动与每一种基本活动有着直接联系,并支持着整个价值链。企业的基础设施与基本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应用于整个价值 链的,而不是价值链的某一部分。在波特看来,价值链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来审视企业的所有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但是必须以波特的观点从总体上考虑整个价值 链,例如:如果营销与生产作业配合得不好,那么营销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成为一项战略优势。 因此,价值链被波特视为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 2.成本优势 波特认为,成本优势与标歧立异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如何获取成本优势与如何标歧立异呢?首先,在波特看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主要两种方法: 第一,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重大比例,若能控制好成本驱动因素,企业就能比竞争者更好地获取成本优势。需要控制的成本驱动因 素包括: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波特针对上述十种成本驱动因素,提出了若干 控制方法,以便带来成本优势,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拓展产品种类,扩大市场或营销活动来增大规模,降低成本;可以保持学习专有,保护专门知识的后向整 合,如自己制造或改造生产设备等取得成本优势;可以运用一些不同的方式均衡产量,如在需求高峰期让出市场份额,在需求低落期再重新夺回,来提高平均生产能 力利用率;可以与姐妹业务单元共享价值活动或进入有着共享机会的新的经营领域,降低其相对成本;可以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合作利用纵向联系,优化各自的价值 链而从中获益;可以通过修改无助于标歧立异且代价高昂的政策,根据企业的偏好进行技术投资来扭转成本驱动因素,如将更多资金用于开发低成本工艺、推进自动 化、设计低成本产品方面,取得低成本技术上的优势,等等。 第二,重构价值链。波特认为,企业相对成本地位的变动,最常见的来源是与竞争对手所采用的价值链有显著差异。因此,企业可以采用有所不同、效率更高的方式 设计、生产、分销或销售产品,即重构价值链以获取成本优势。重构价值链的若干来源包括:不同的生产工艺;自动化方面的差异;直接上门推销而不是间接推销; 新分销渠道;新型原材料;前向、后向或纵向整合的重大差异;与供应商和顾客有关的厂房设施的地点迁移;新的广告宣传媒介等等。 波特又进一步指出,重构价值链能带来成本优势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与满足于零零散散的改善相比,价值链重构经常能提供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的机会;二 是重构价值链可能依据企业的偏好而改变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从而通过利用企业优势的办法改变了竞争基础。另外,波特特别强调企业成本优势的持久性,认为那 些奉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若不能持久,其所能改善的只能是相对成本地位,只能使企业保持成本等价或成本近似,因此,企业必须开发成本优 势的持久性来源。而在波特的眼中,持久性来源莫过于前面所提出的成本驱动因素,其中主要是: 规模。规模是一个关键的入侵/移动壁垒。仿效规模的代价通常是巨大的,因为竞争对手必须购买市场份额。 相互关系。同姐妹业务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迫使一个竞争对手进行多角化经营,以求与一种成本优势相匹配。如果相关产业的入侵壁垒越高,持久性就越高。 联系常常是企业所难以察觉的,并且需要进行各部门之间或者与独立供应商和销售渠*学习的专有。如果学习能保持独有,那么竞争对手要想迎头赶上也是相当困难的。 创造独有的产品或工艺技术。如果创造的产品或工艺技术被作为专利或机密保护起来,那么竞争对手要模仿创新产品或新生产工艺,往往困难重重。 时机的选择和整合。因为它们通常很难被仿效。 创造一个新的或重构的价值链。竞争对手要与重构的价值链相匹敌,几乎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高昂的代价,业已立足的竞争者尤为如此。 当然,波特还善意地提醒那些奉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在采取行动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最常见的错误,包括:只注重降低生产活动的成本,而忽视诸如市场营销、 销售、服务、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等活动的成本;忽视采购;忽视间接的或小的活动;对成本驱动因素的错误认识;无法利用联系;在成本削减中相互矛盾;损害经 营歧异性,等等。 3.标歧立异 至于企业如何标歧立异,波特给出了两条路径,一条是可以通过正在开展的价值活动使企业更具独特性;一条是用某些方法重构企业价值链而增进独特性。具体讲,包含有以下几种途径: ·增加独特性来源。包括在价值链中增加经营歧异性的来源;使产品的实际使用与使用意向一致;用价值信号加强使用标准的歧异性;将产品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增强经营的歧异性。 ·变歧异成本为优势。包括发掘经营歧异性所有廉价的来源;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将经营歧异性的成本最小化; ·重视经营歧异性的形式,应用具有成本优势的方法形成经营歧异性;在不影响买方价值的活动中减少成本。 ·改变规则以创造独特性。包括提高决策者的作用,使企业独特性更有价值;揭示未被认识的购买标准;优先对买方和销售渠道环境的改变做出反应。 ·以全新方式重构独特价值链。设想新价值链是一个过程,一般需要涉及的领域有:一种新的分销渠道和销售方法;向前结合以替代买方功能或销售渠道;向后结合以控制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采用全新程序的技术。 同样,标歧立异也涉及一个持久性问题。波特认为,标歧立异的持久性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歧异性的买方连续可见价值;二是竞争对手不模仿。换言之,在以下条件下,经营歧异性就可以维持长久: ·企业独特性来源具有壁垒。 ·企业在经营歧异性方面具有成本优势。 ·标歧立异具有多重来源。 ·企业在形成经营歧异性过程中,创造了转换成本。 波特也没有忘记提醒企业在构建歧异性过程中易犯的几个错误:无价值独特性;过分歧异;溢价太高;忽视信号价值需要;不了解经营歧异性成本;只重视产品而忽视整个价值链;不能正确认识买方细分市场。 4.竞争景框与竞争优势 企业活动的空间,被波特称之为竞争景框。竞争景框通过其对价值链的影响而对竞争优势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竞争景框分为两种:产业内 竞争景框和相关产业的竞争景框。对前者,着重阐述产业细分和产品替代问题;对后者,则着重阐述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问题。 关于产业细分问题。“产业细分”是波特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即把产业划分成各级次单元,包括产品细分市场、买方细分市场、工业和商业买方 细分市场、消费品买方细分市场、销售渠道细分市场、地理位置细分市场等。波特认为,制定竞争战略必须细化产业,其原因在于:产业中的产品、买方或双方,在 内在吸引力方面或在企业通过提供它们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上,是不同的。产业的产品和买方在结构吸引力上的不同和在竞争优势要求上的不同,造成了产业的细分市场。在该问题上,波特试图解决两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