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CANSLIM法则CANSLIM法则是一个投资策略的缩写,这个策略是以市场上表现最好的股票的共有特征为依据所归纳出来的投资法则。 CANSLIM是一种成长性股票投资策略。威廉·欧奈尔(William J. O'Neil)从1953年开始对500个股市大赢家的投资数据的研究,他认为,选股首先要研究以前领涨个股的共性,学会分辨这只股票在“飞”起来之前其走势什么特征。其他要素还包括:当时该公司发表的季度报表中每股收益如何;该股票目前的交易量;量价配合程度;股价相对强度;流通盘和市值大小;有无在市场上特别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或者新颖的管理方法;该公司所处的行业前景如何。欧奈尔把他发现这些在美国市场中的黑马股票在股价飞涨起来之前的特点,以及相应的选股规律总结为:C-A-N S-L-I-M选股七法,并出版了《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一书,发展出著名的CANSLIM选股投资法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这些研究成果。这个投资策略既包括了技术面分析,也包括了基本面分析。 该投资策略的目标是发现那些价格还未飙升的领涨股。而价格还未开始飙升的那段期间称之为“买入点”,也就是周线图中已经脱离价格底部至少7周的区域。 CANSLIM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的话,可理解成“可瘦身”,“可机灵” 。这说明CANSLIM的投资法则是一个轻量级的系统投资策略,并且能根据市场的状况灵活的做出反应。事实上,CANSLIM中的每个字母都是过去50年中最成功的领涨股们所具有的共有特征。 分析 C=Current quarterly earnings per share CANSLIM法则 代表目前的每股季盈余,优异的股票在飙涨之前,其每股盈余通常要比前一年同期的水准增加20%以上。 辅助指标:营收快速增长?追踪每个月之营业额成长率(同比增长)至少25%以上;股权收益率(ROE)>17%;每股现金流/每股收益>20%;年度每股收益成长与最近几季每股收益同步成长;毛利率/营业利益率每季成长。 A=Annual earning increases 代表每股年盈余,要选择每股年盈余高于前一年水准的股票。找出每股收益真正增长的潜力股。盈余年年成长,过去三年盈余连续成长;选择每股年盈余高于前一年盈余成长25%-30%以上的股票;不必预估当年及次年的EPS成长。预估是主观的,可能是错误的。 辅助指标:股权收益率(ROE)>17%;每股现金流/每股收益>20%;年度每股收益成长与最近几季每股收益同步成长。 N=New products,New management,New highs 代表创新。所谓创新是指新产品、新服务、产业新趋势,以及新经营策略等。新产品、新管理层、股价创新高:选择怎样的入市时机。新的技术,新的管理阶层,股价创新高:公司展现新气象,是股价大涨的前兆。 S=Supply and demand 代表流通在外的股数,尽可能选择流通数量相对较少的,盘子小更容易飙升。股本小的股票流通量小,股本扩张力强,容易被市场炒作;股本小的股票流动性较差,股价波动情况会比较激烈,倾向于暴涨暴跌,可以通过止损来降低风险。 辅助指标:关注“浮动供给量”-股票总量减去公司大股东的持有量,深入分析大股东持股占有率及流动的股数;关注管理层持股数量较多的公司;关注进行股票回购的公司;关注成交量的变化情况(量价配合)。 L=Leader or laggard 代表领导股或强势股,就是要选择相对强弱指数高的股票。从同行业股票中最好的两三只股票中进行挑选,每股收益和年每股收益增长最快;股权回报率最高;销售增长最快;商品价格表现最好。行业龙头股看似涨幅惊人?但它才是真正的强势股。看上去价格高?风险大?反而能够再创新高。领先大盘上涨,且其涨幅大于大盘者。挑选RS值在80或者90以上的股票。 锁定领导股:不买则已,要买就买领涨股;该股票在行业中的地位?是否是行业龙头。 股市赢家法则是:不买落后股?不买同情股?全心全力锁定领导股。 股市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是永恒的规律,一旦大盘跌势结束,最先反弹回升创新高的股票,几乎肯定是领涨股。挑选回调行情中跌幅较小的股票,更有吸引力的股票的正常回整幅度是市场指数的1.5倍到2.5倍。 I=Institutional sponsorship 代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认同度或支撑度,机构投资者对股票未来走势起主导作用。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质量并重;追踪机构投资者新买进的股票;警惕机构投资者“过量持有”;买进机构投资者认同度高的股票;“I”指有大的机构关照的股票。机构投资人对股票的需求最为强劲,而领先股的背后大都具有法人机构的支撑。 M=Market direction: 指股票市价量走势符合市场走势,所谓顺势而为。要选择和大势走一致的股票。当股市已有相当规模的涨跌运动时,四分之三的股票会显示同一方向,你必须掌握股市每日的价格与成交量的变化。 你可以找出一群符合前6项选股模式的股票,但一旦看错大盘,这些股票约有七八成将随势沉落,惨赔出场。所以,必须有一套简易而有效的方法来判断大盘处于多头行情或是空头行情。股票市场里最重要的是趋势?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投资者千万不要逆市而为?应学会研判大盘的运行方向。重视整体市场的表现。 股票市场的动向对个股股价的影响可能是可观的?某一股票的每股盈余即使有可观的成长,但是由于整体市场的表现不好,其股价仍然会被拖累;盈余状况不佳的公司,其股价在多头市场也有可能急速的上涨。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CANSLIM%E6%B3%95%E5%88%99"
筹码理论又称筹码分析理论是通过股票价格和成交量来研究筹码和现金可逆互换的理论。它属于技术分析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基本面的变化。是一种投机分析的工具,不能作为投资的判断依据,但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依据筹码理论给出了股价运动的一个相对乖离箱体,可以判断获利的空间。筹码分布上可以看到套牢盘和庄家成本,压力图给出了股票运动的阻力位和支撑位,对于波段操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内容分析 股价走势循环周期的四个阶段: 筹码理论 A阶段:无穷成本均线由向下到走平;俗称筑底阶段; B阶段:无穷成本均线由走平到向上;俗称拉升阶段,可称为上升阶段; C阶段:无穷成本均线由向上到走平;俗称作头(顶)阶段; D阶段:无穷成本均线由走平到向下;俗称派发阶段,可称作下降阶段; 对应筹码分布的特征: A阶段:筹码由分散到集中,发散度下降。 B阶段:筹码由集中到分散,发散度上升。 C阶段:筹码由分散到集中,发散度下降。 D阶段:筹码由集中到分散,发散度上升。 股市里的终极真理: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 而供求又最终对应于资金和筹码。至于其它什么基本面、消息、信心、技术等等,都只是间接地影响或反映股市的这一本质。股价运动的本质等于成交量背后的筹码运动状态。筹码供求力量的两方:资金和筹码. 在股市里的意义是明显不同的。对于资金,倾向于有行情就有资金这种说法。也就是说,有行情才是关键,这是中国股市中长期走势的主线。筹码,则是股市利益主体博弈的媒介,抓住了筹码这一关键,才有可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股票的价格走势。因此,从博弈角度看,筹码,才是股市博弈的核心。 筹码论其实是一种还原:将所有的影响股市里供求的因素,全部还原成筹码,以及筹码背后所反映的力量、利益、争夺、控制集中、分散、转移、等等。股市研究的核心应该是市场成本!在熊市中现金为主,而在牛市中筹码的为王,股票获利无非是将手中的现金在低位转化成股票,再将股票在高位兑换为现金的过程,这是从另一角度上看,就是筹码的运动,主流资金就是筹码的搬运工,而筹码的成本就是关键,成本分析将成为技术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主要功能与目的 1.判断成交密集区的筹码分布和变化。 2.判断行情发展中的重要阻力位与支撑位。 筹码理论 3.通过分析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操作策略。 筹码是股票博弈的核心,在牛市中筹码为王就是这个道理,谁掌握更多的筹码谁就将在未来的博弈中争取到主动权,谈到筹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筹码的成本 这是筹码的核心问题,市场中主流资金或绝大部分的筹码的成本对股票的走势起决定性作用,这里引入成本均线的概念,主要是反映市场的平均持筹成本的成本均线。 平均移动线与成本均线的区别。成本均线在计算中考虑了成交量的作用,并用神经网络方法解决了在计算时间内短线客反复买卖的问题,可以真实的反应最后的持股人的成本。5日、13日、34日成本均线分别代表5日、13日、34日的市场平均建仓成本。如某日13日成本均线为10.2元,表示13日以来买入该只股票的人平均成本为10.2元。无限长的成本均线则表示市场上所有的股票的平均建仓成本。 无穷成本平均线是最重要的成本均线。是市场牛熊的重要分水岭,就象价值曲线一样,股票价格始终围绕起上下一波动,这里又引出另一个概念,无穷成本均线的乘离率,也叫盈亏指标。 该指标反映投资者平均持色的盈亏,盈亏对短线操作有重大意义,而引物尤其是无穷BIAS才对中长期判断有决定性作用,这个指标在投资方案和思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筹码分布的形态 成交密集的区域,形成筹码峰,两峰之间的区域则形成谷,这是筹码分布的视觉形态,筹码的运动伴随筹码的集中与发散。必然伴随着筹码密集而形成峰。密集分为高位密集和低位密集。 任何一轮行情都将经历由低位换手到高位换手,再由高位换手到低位换手,筹码的运动过程是实现利润的过程。(当然也是割肉亏损的过程) 低位充分换手是完成吸筹阶段的标志,高位充分换手是派发阶段完成的标志。 成本密集是下一个阶段行情的准备过程,成本发散是行情的展开过程。 筹码的集中度 表明主要筹码堆积的主要区域的幅度,数值越大表示筹码集中的幅度越大,筹码就越分散,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个集中的意思,不等同于庄家控盘,与龙虎榜数据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就目前而言,无法将其编成方案,只能通过一只一只股票的观察进行总结,得出的以下结果。 1.筹码集中度高的股票(10以下)的爆发力强,上涨或下跌的幅度比较大。 2.筹码集中度低的股票(尤其是20以上)的上涨力度明显减弱。 3.筹码的集中过程是下一阶段行情的准备过程,而发散过程是行情的展开过程。 活跃筹码 筹码分布能让我们看出别人持股成本的分布情况,是我们做成本分析时很有效的工具。我们仔细观察筹码分布的变化情况时,发现在股价附近的筹码是最不稳定的,也是最容易参与交易的,因为在股价附近的股票持有者,最经受不住诱惑,盈利的想赶快把浮动盈利换成实际盈利; 筹码理论被套的想趁着亏损得还少赶快卖掉,利用资金买另外的股票,把亏损赶快挣回来。而远离股价,在下方的筹码,由于有了一定的利润,持股信心会增强;在上方的筹码,由于被套太深而不愿割肉,所以在股价附近的筹码是最活跃的,而在股价上下,远离股价的筹码是不太活跃的。 活跃筹码就是反映股价附近的筹码占所有流通筹码的百分比。它的取值范围是从0到100,数值越大表示股价附近的活跃筹码越多,数值越小表示股价附近的活跃筹码越少。 活跃筹码的多少还可用来描述筹码的密集程度,如今天的活跃筹码的值是50,则表示在股价附近的筹码呈密集状态。如今天的活跃筹码的值是10,则表示在股价附近的筹码很少,大多数筹码都在远离股价的地方,获利很多,或者亏损很多。 活跃筹码的数值很小时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比如,一只股票经过漫长的下跌后,活跃筹码的值很小(小于10),大部分筹码都处于被套较深的状态,这时多数持股者已经不愿意割肉出局了,所以这时候往往能成为一个较好的买入点; 再比如:一只股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活跃筹码很小(小于10),大部分筹码都处于获利较多的状态,如果这时控盘强弱的值较大(大于20),前期有明显的庄股特征,总体涨幅不太大,也能成为一个较好的买入点。所以,在股价运行到不同的阶段时,考虑一下活跃筹码的多少,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 显现特点 在筹码价位较高,没有明显出货迹象时,试想一只股票下跌了30%以上,而从没有放量,高端和低端筹码都不动,这是不正常的,散户重在散,下跌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很多人止损和出局,而持续盘跌不放量,只能说明其中有主力被套了,因为主力一般无法止损出局,那样成本太高了。这种股最适用于擒庄操作。 在筹码价位较低时,一只股票上涨了20%以上,而从不放量,底端密集筹码不动也是不正常的,散户一般很少有人经得起如此引诱而一致不出货,这只能说明其中有主力在运做,而多数主力没有30%以上的利润是不会离场的,因为那样除去费用纯利就太低了。这种股最适用于坐轿操作。 有些股票虽然高位无量,但其拉升时出现了放量或长时间盘整,使筹码出现了高位集中,这些股一般是主力离场了,后市风险会较大。有些股低位放量或长时间盘整,出现筹码低位密集,一般是有主力进行收集造成的,操作起来机会比较大。 弱点分析 一是无法精确统计筹码分布。软件公司一般无法得到全体股民帐户的运行情况,即使能得到运行情况,也会因为股民存在多次买卖同一股票,而使其成本混乱无法统计持仓成本;所以目前的软件采用比例推定的方法推算筹码价位情况,其显示的筹码精度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但我认为,多数情况下这些差别并不足以影响筹码理论的使用。 二是人为因素干扰。事在人为,任何理论都可以被人为妨造,有些高度控盘的庄股,主力出不了货,闲来无事有时会利用此理论做一些套子,因为有很多量来自于老资金的对倒,掩盖了真相。 投机策略 短线资金或小盘资金(3个月内,2000万以内)以方案为主,中线资金和大盘资金的投机策略,将有所变化。以下是两筹码理论类思路请您给出建议和意见。谢谢! 逆势操作 股票跌穿单密集峰,如果股价超跌而原单密集峰并没有被消耗,行情将发生V形反转,反转第一目标位在原密集峰处。 股价跌穿原单峰密集; 股价下跌的速度较快; 下跌至超跌区原单峰密集仍完好存在; 活跃筹码越少越好。 5cm01(上档筹码)越小越好。 超跌V形反转确认后即时跟进;或无穷乖离达到-30越跌越买。股价反弹至原单峰密集区域出场观望。 顺势操作 A低位突破: 股价经较长时间的整理,移动成本分布在低位形成单峰密集,同时股价放量突破单峰密集是一轮上升行情的征兆。 一轮上涨行情的充分条件是移动成本分布形成低位峰密集; 单峰的密集程度越大筹码换手越充分,上攻行情的力度越大; 单峰低位高度密集意味着股价的上升空间彻底打开; 要从历史的走势中确认相对低位; 单峰密集形成的时间越长其可靠性越强; 突破必须有大成交量的确认; 突破的股价有效穿越密集峰并创出近期新高。 活跃筹码一般在85以上为好。 B高位突破: 股票经一轮升势后在高位形成单峰密集,如果股价再次突破高位峰密集将是新一轮升势的开始。 股价经一轮升幅形成高位单峰密集; 股价的突破一定要创出近期历史新高; 要历史地研判高位密集的成因; 将股价回落击穿高位密集峰设定为止损位; 以短线的策略操盘; 谨防假突破。
基本内容 一轮行情发展都是由成本转换开始的,又因成本转换而结束。什么是成本转换呢?形象地说,成本转换就是“筹码搬家”,是指持仓筹码由一个价位向另一个价位搬运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股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持仓筹码数量的转换。 股票的走势在表象上体现了股价的变化,而其内在的本质却体现了持仓成本的转换。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对一轮行情进行过程分析。 可以说,一轮行情的跌宕起伏是与庄家的行为密不可分的。庄家行为最本质的体现是对做庄股票持仓成本的控制。如同商品交易,从低价位买进,在高价位卖出,才会产生利润。庄家的行为与商品交易有相同之处,但决不是简单的类似;它比商品交易的低买高卖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是庄家行为和市场行为的高度体现。 成本转换原理 阶段分析 一轮行情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吸筹阶段、拉升阶段和派发阶段。 1、吸筹阶段 吸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低位大量买进股票。吸筹是否充分,庄家持仓量的多少对其做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持仓量决定了其利润量;筹码越多,利润实现量越大;其二、持仓量决定了其控盘程度;吸筹筹码越多,市场筹码越少,庄家对股票的控制能力越强。同时,在吸筹阶段也常伴随着洗盘过程,迫使上一轮行情高位套牢者不断地割肉出局,庄家才能在低位吸筹承接。 其实,庄家吸筹的过程就是一个筹码换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庄家为买方,股民为卖方。只有在低位充分完成了筹码换手,吸筹阶段才会结束,发动上攻行情的条件才趋于成熟。庄家的吸筹区域就是其持有股票的成本区域。 2、拉升阶段 成本转换原理 拉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股价脱离庄家吸筹成本区,打开利润空间。在此过程中,庄家用部分筹码打压做盘,同时又承接抛压筹码,但其大部分筹码仍按兵不动地留在了吸筹区域,等待高位卖出。在拉升过程中,部分股民纷纷追涨,同时部分股民获利回吐;对于做庄技巧较好的庄家,如有大势的配合,庄家只需点上一把火,拉升工作主要由股民自行完成的;其间,庄家主要利用控盘能力调控拉升节奏。在拉升阶段,成交异常活跃,筹码加速转手,各价位的成本分布大小不一。 3、派发阶段 派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卖出持仓筹码,实现做庄利润。股价经拉升脱离成本区达到庄家的赢利区域,庄家高位出货的可能性不断增大;随着高位换手的充分,拉升前的低位筹码被上移至高位。而当低位筹码搬家工作完成之时,庄家出货工作也宣告完成;一轮下跌行情了随之降临。 在一轮行情的流程中要充分重视二个概念:低位充分换手和高位充分换手。低位充分换手是吸筹阶段完成的标志;高位充分换手是派发阶段完成的标志。它们是拉升和派发的充分必要条件。所谓充分换手就是在一定的价格区域成交高度密集,使分散在各价位上的筹码充分集中在一个主要的价格区域。 总之,任何一轮情都是由高位换手到低位换手,再由低位换手到高位换手;这种成本转换的过程不仅是利润实现的过程,也是割肉亏损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股票走势的全部历史。
现象与定义 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处置效应 假如投资者甲持有某只股票,买入价为每股10元,投资者乙持有同一只股票,买入价为每股20元。该股昨日收盘价为每股16元,今天跌到每股15元。请问:甲乙两位投资者,谁的感觉更差? 多数人会同意乙比甲的感觉更差。这是因为,投资者甲可能会将股价下跌看作收益的减少,而投资者乙会将下跌看作亏损的扩大。由于价值函数曲线对于亏损比收益更为陡峭,因此,每股1元的差异,对乙比对甲更为重要。 再假如有一位投资者,由于需要现金他必须卖出所持有两种股票中的一种。其中,一只股票帐面赢利,另一只股票帐面亏损(赢利和亏损均相对于买入价格而言),该投资者会卖出哪只股票?1998年,美国行为金融学家奥登(Odean)在研究了10000个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记录后发现,投资者更可能卖出那只上涨的股票!当股票价格高于买入价(参考点)(即主观上处于盈利)时,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希望锁定收益;而当股票价格低于买入价(即主观上处于亏损)时,投资者就会转变为风险喜好者,不愿意认识到自己的亏损,进而拒绝实现亏损。当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既有盈利股票又有亏损股票时,投资者倾向于较早卖出盈利股票,而将亏损股票保留在投资组合中,回避实现损失,这就是所谓的“处置效应”。 验证 奥登的结论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情况是吻合的,我们周围的投资者(包括你我在内)大都如此。国内研究者对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而且,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均存在着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这种持有亏损股票而过早卖出赢利股票的“售盈持亏”的心态在国内和国外投资者中同样存在,反映了人类的天性。处置效应的极端情况就象我们通常所说的“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甚至“死猪不怕开水烫”。而针对处置效应的一项有力措施就是:止住亏损,让赢利充分增长(Cuttheshort,letprofitgrow.)。了解人类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而有针对性地挑战人性的弱点是投资者必须经过的一道关卡,学会止损是投资者必修的一课。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处置效应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 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处置效应1998-2000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投资者数量(人) 9749 5481 6185 7853股票数量(股) 1051 825 923 1050买进次数 260028 62610 79181 118237卖出次数 237813 56144 73672 107997买进成交数量(股) 2200 1927 2627 2058卖出成交数量(股) 2458 2009 2885 2400成交数量(股)最大值 2520000 997400 1340622 252000099%分位点 25000 20000 30000 2380090%分位点 4900 4000 5000 4500中位数 1000 900 1000 1000平均值 2323 1966 2752 2221成交金额(元)最大值99% 43691845 13739693 34084579 43691885分位点90% 307731 218179 350757 325660分位点 54200 44604 58000 57018中位数 9830 8600 10002 10430平均值 28662 22442 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交易次数 1998-2000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平均值 51 22 25 29 最大值 1760 752 587 94199%分位点 440 179 209 22290%分位点 123 53 60 66中位数 22 9 12 1525%分位点 7 3 4 510%分位点 2 1 2 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交易类型 频率 百分比(%) 累计频率 累计百分比(%)都是买进 32090 53.71 32090 53.71都是卖出 21901 36.66 53991 90.36买进多于卖出 1697 3.84 55688 93.20买进少于卖出 1979 3.31 57667 96.52买进等于卖出 2080 3.48 59747 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1998-2000年 1998年 小于50万 3.40(38.11) 3.34(24.72) 50-1000万 2.77(11.79) 3.32(9.58) 大于1000万 1.81(4.84) 1.94(5.48) 1999年 2000年 小于50万 3.00(29.86) 3.33(32.62) 50-1000万 2.73(11.68) 2.80(8.71) 大于1000万 1.92(4.92) 1.49(3.36)
多数决定理论认为:股票价格永远是按多数投资者的决定而波动的。预期某种股票价格上升的投资者越多,则该股票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这种预测有误,而由于买入股票的投资者多,则该股票价格仍会上涨。因此,应顺应多数投资者的意见,购买大家都喜欢的股票。 索罗斯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现行情,大多数人的意见催生行情,大多数人的意见毁灭行情。因此,在股票、期货交易时,我们不要忽略大多数人的意见。要跟着市场走,服从大多数。 在股票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人士信奉“跟着感觉走”,大家买进我亦买进;大家抛出我也赶紧脱手。这部分投资者就是根据在股市上的所见所闻,对股价未来变动作粗略的估计,然后就决定买进或卖出。这部分投资人士就是按照多数决定理论进行操作的。股市中有这样一些投资者,自以为精通股市分析,无视大多数投资人士的投资意向,在股市操作中我行我素,结果是栽了跟头,难以自拔。 按照多数决定理论,在选购股票时,要特别留意选购那些受广大投资者青睐的股票。要掌握股市投资大众的动态,必须培养自己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习惯,不要把自己的喜好放在第一位。选购与多数人意愿相同的股票。也就是说,要跟着市场走,服从大多数。
戴维斯双杀效应(Davis double-killing effect) 什么是戴维斯双杀效应 有关市场预期与上市公司价格波动之间的双倍数效应———美国著名的投资人戴维斯家族称作的“双杀效应”。 在市场投资中,价格的波动与投资人的预期关联程度基本可达到70%-80%。而不断抬高的预期配合不断抬高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关系。以前这个现象被称作市场的不理性行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市场的理性短期预期导致的自发波动。也可以称作“戴维斯双杀效应”。 从双高到双低的循环,喜欢成长股的投资者要注意这种负循环的出现。变化因素典型的就是公司进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和市场进入熊市,市场预期值降低。一旦公司走向成熟市场预期下降,典型表现可以是几年内利润翻倍而股价不涨,这种事很多,也让很多人费解。这种情况还不错,最坏的可能是公司收入利润下降,或不稳定,那么假定利润下降一半,EPS从2元降到1元市场预期可以迅速回归,PE从60到10,那么股东的损失会非常大,那么上个例子就倒了过来,也就是股价可以跌到原先的十二分之一。 现在市场中有唯成长是从的倾向。说不上好还是不好,但是投资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可持续的高质量的成长,哪些是不可持续的,只有那些竞争中获胜的,竞争力增强的,市场占有率扩大的良性增长才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而那些变化不定的不能持续的,将会带来损失,远比你想象的恐怖。盲目的给予成长股不切实际的高预期将会带来灭顶之灾。毕竟长期来说市场只会给予那些明确可预期的成长给以超出一般水平的溢价。 模型的上部分叫“戴维斯双击”,下部分叫“戴维斯双杀”。 戴维斯双杀策略 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厚,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尽享EPS和PE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双杀并非戴公独创,事实上很多投资家都有类似策略,但是戴公却神乎其技,凭此名满天下。双杀和巴菲特“永恒价值”相比,显然世俗化了很多,但是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者,或许双杀更实用一些。 双杀把买入价格放在企业质量之前,强调低市盈率,其实暗含了很多安全边际的保护。对PE提高的期待使得不会轻易陷入“雪茄烟蒂”的陷阱。卖出策略提醒投资毕竟不是婚姻,再长的持股期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离场。 戴维斯双杀操作 戴维斯的操作,以10PE买入每年增长10-15%的公司,五年后市场会给这公司更高的预期,便会以13甚至15PE买入,此时戴维斯卖出,其获利率是相当客观的。相反,很多人以30PE买入期望每年增长30%以上的所谓成长股,六年后的获利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 因为在成熟的经济体,期望一个公司每年保持3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率,以摊薄其PE水平的难度是很大的。 10倍PE 10 12 14 16 18 (此时的价格很可能在12元) --转折 20PE*2.5元=50元---100元 即由12---50元--100元,获利4倍--8倍, 而净利润只是转折性地由10%/年增长到40% ,同时双杀中的PE变成了20,即DAI氏双杀的高获利度在于其 PE的大幅提高,而净利润的拐点大幅增长即是催化剂! 关键字戴维斯双杀效应,戴维斯双杀效应(Davis double-killing effect),Davis double-killing effect,戴维斯效应.
简介 丁蟹效应 丁蟹效应是香港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1992年10月,香港无线电视播放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集《大时代》。故事讲述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籍着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因此有了“丁蟹效应”一词。“丁蟹效应”在香港深入民心,1992年,郑少秋在《大时代》中饰演股坛大鳄丁蟹后,每逢有新剧推出,股市例必下挫,最厉害一次是1997年的《江湖奇侠传》一出,恒生指数跌破一万点。事有凑巧,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0年的科网股泡沫爆破之时,郑少秋都有电视剧上演,“丁蟹效应”之说因此不胫而走。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几乎每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集播放时,香港股票市场也会有显著下跌。2004年,跨国证券经纪公司“里昂信贷”更煞有介事为“郑官效应”(Adam Cheng Effect)发表研究报告,详细解释相关规律,此举越发使更多股民深以为然。“丁蟹效应”上一次发生在2008年3月2日,当时电视正播放《肥姐我们永远怀念您追思会》特备节目,当时原没有被安排致悼词的郑少秋,由于回应邓光荣言论而临时上台发言,其发言内容之后被各大传媒广泛报道。一日后即3月3日,恒指大跌746点,同时由节目播出后起计的五个开市天,恒指累跌1830点,为7年来跌幅最大的一周。 含义 丁蟹效应(又称“秋官效应”)是中国及欧美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1992年10月5日,香港无线电视播放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集《大时代》。故事讲述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借着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因此有了“丁蟹效应”一词。 因郑少秋绰号“秋官”,所以也称为秋官效应(Chowgoon Effect),此后十几年,几乎每次郑少秋或其女郑欣宜演出的电视剧或节目播放的时候,股票市场都会有显著下跌。 分析 从经济理论上来说,这只能算是一连串的巧合;但仍有不少人认为丁蟹效应真有其事,甚至连跨国证券经纪里昂证券也于2004年3月曾为此发表研究报告,使这个现象受到一些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所认识。 从科学角度分析,所谓的丁蟹效应只是股民心理营造出来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每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放时,不少股民深怕丁蟹效应会导致自己手头上的股票蚀本,便对股票进行恐惧性抛售,引致股市暴跌。投机者亦可能以丁蟹效应为借口推跌大市。但现时并无客观证据,显示股民会受丁蟹效应影响投资选择。 另一方面,剧集播放之际可能碰巧遇上香港外围投资因素恰巧转坏。例如1997年底碰着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底碰着科网股泡沫经济爆破,2007年中碰着美国次级贷危机等,加上这些剧集多在9月至11月这段股市利淡的时期播出,都使丁蟹效应看来像真有其事。 有分析员认为“丁蟹效应”纯属巧合而已。他解释,郑少秋的剧集多安排在每年的八九月间上演,那时适逢半年结,市况较波动,而且郑少秋早前上演的剧集,在时间上遭遇较大型的经济回落周期,所以股市才出现较大跌幅。 股市影响 丁蟹效应 1992年10月播放《大时代》; 恒生指数4日内下跌598点 1994年11月播放《笑看风云》; 生指数累积下跌超过2000点 1996年9月播放《新上海滩》; 恒生指数下跌300点 1997年6月播放《天地男儿》 恒生指数下跌735点 1997年12月播放《江奇侠传》 恒生指数累积下跌5324点 1999年6月播放《神剑万里追》 恒生指数累积下跌1176点 2000年9月播放《世纪之战》 恒生指数于首播日下跌近700点,7日内共下跌1715点 2003年10月播放《非常外父》 恒生指数于首播数日上升100多点,但最后累积下跌501点 2004年3月播放《血荐轩辕》 恒生指数于三日内共下跌550点 2004年10月播放《楚汉骄雄》 恒生指数于首播日下跌近198点 2005年3月播放《御用闲人》 恒生指数亦出现过明显的下跌 2006年4月播放《潮爆大状》 恒生指数在首播日急升258点,5年来首次升破16000点水平,播放中期曾升穿了16900点 2007年2月回放《御用闲人》 农历新年后开市恒生指数两日内共下跌600点 2007年7月播放《香港传奇——荣归》 在7月18日首播当日,恒生指数下跌115点,该剧播放期间,恒生指数大跌1165点 2007年8月,美国无线卫星电视播放《潮爆大状》 全球股市因美国次级房屋信贷风暴发下跌。道琼斯指数六个交易日内大跌1202点 2007年11月10日,郑少秋偕同女儿郑欣宜出席节目“欢乐今宵团圆夜”,父女合唱一首《天涯孤客》 之后恒指于星期一(11月12日)最多曾大跌1315点。 2008年10月3日起中午重播《楚汉骄雄》 恒生指数至10日全星期总计下跌2886点,是1997年以来最差的星期 2009年3月30日,无线首播《桌球天王》 恒生指数最大跌706点,收盘仍跌663点 改变 近年“丁蟹效应”对股市没有太激烈的影响,有传言称自从2003年《非常外父》的首播数日没有明显跌幅后,“丁蟹效应”的宿命已被打破,可是也有消息指郑少秋演出的喜剧才对股市没有太大影响,如果是一些与香港经济相关的电视剧,香港股市便风起云涌。 再现 《桌球天王》 由郑少秋、周丽淇等主演的《桌球天王》,2009年3月30日起在香港TVB播出。“丁蟹一出,股市就泻”的传言再度燃起,对此郑少秋大叫冤枉:“本来股市已经跌了,又赖我,剧集没出已经跌了呢。” 多年来,每当郑少秋(秋官)有新剧推出,股市就会下跌,“丁蟹效应”令股民非常担心。2009年3月30日,秋官的新剧《桌球天王》在无线首播,也再一次证明了“丁蟹一出,股市就跌”的传说,新剧开播首日,香港恒生指数就跌了600多点。对此,郑少秋接受采访时喊冤,称剧没开播时股市便在跌,而以前《潮爆大状》播出时股市都没事,他觉得也许是股民的怒气没地方发泄才会这样说。 相关规律 2004年,跨国证券经纪公司“里昂信贷”更煞有介事为“郑官效应”(Adam Cheng Effect)发表研究报告,详细解释相关规律,此举越发使更多股民深以为然。不过,不少金融人士用理性方式告诉市民,“丁蟹效应”并不真实,只能算是巧合。但屡屡发生之后就有不少人认为真有其事。 波及内地A股 2010年5月10日,A股虽然收盘时有微涨,但盘中曾创出近期调整新低2646点;5月11日,A股市场再度大幅暴跌,创一年来的收市新低……虽然财经专家分析认为4月份经济数据的公布是A股下跌的导火索,但不少股民经过自发调查发现,下跌原因其实是郑少秋的新戏《神医大道公》悄然在央视播出,“丁蟹效应”再度发威! “丁蟹效应”之前基本只适用于港股,有网友感慨:“之前以为秋官只会拖累港股,没想到他会在A股发威。以后一定吸取教训,见了秋官躲着走。”[1] 秋官回应 《荣归》:郑少秋在《荣归》中饰演香港地产集团大老板,又会有部分股灾剧情,对此他也说:“是啊!听完这个统计我都有点怕啦,唉!这让我增添了困扰!希望这次我这套剧不会对股市有太大影响啦!如果真是跌的话,希望股民可借此机会趁低吸纳,我已经不买股票,所以不敢说什么,只有希望大家投资要稳重点,凡事不要太过相信啦!” 《神医大道公》:连日来股市大跌,“丁蟹效应”再次浮出水面。郑少秋在接受专访时高声疾呼自己实在冤枉:“如果那样,肯定有很多人都可以发财了,只要关注自己的动态搞投机就可以了。” 对于“丁蟹效应”是真的吗这个问题。郑少秋表示:子虚乌有!我好希望我可以左右股市,我自己也有买蓝筹的。如果我能有这“呼风唤雨”的本事,现在肯定会赚翻了! 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电视上每天都在播这句话,就是专家也不能够肯定地随便下结论,何况我一个外行。我只管做好自己本职,演好戏,大家喜欢看,给我捧场,我就开心了。”[2]
佛郎克趋势线概述 佛郎克趋势线是由加拿大证券师Frank先生发明的。由于股票价格的走势是一个沿着趋势线向上或向下的随机过程,找出这条趋势线的斜率和走向就可以预示股价未来随机过程的趋势,这条趋势线对投资者的投资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佛郎克趋势线是一条股指预测趋势线,它最接近国民经济的实际趋势线,也最接近实际的深成指趋势线。佛郎克趋势线可用来估算深成指的未来几年发展走势,精确地调整佛郎克趋势线斜率的修正系数,可大大提高估算精度,用来指导中长线投资。 [编辑]佛郎克趋势线的方程式 这条趋势线由下面直线方程来表示,直线的斜率是CcRmβδ。 F = A0 + CcRmβ(T) 式中:A0为初始化值; Cc为信心系数; Rm为宏观经济增长率; β为修正系数,该系数是由过去股市的大盘走势来决定,该系数小于1。 佛郎克趋势线包括了过去的统计走势,它由β修正系数表示,这是大盘的历史走势。信心系数Cc代表了当前大盘走势的心理因素。Rm宏观经济增长率表示了未来经济的预计增长率,这条趋势线是一条基本趋势线,它反映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股价总的走向趋势。当经济呈正增长,该趋势线向上升,当经济呈负增长,该趋势线向下降。如加上δ个股修正系数,该趋势线可用在个股的趋势预测。这个技术参数不同于传统的技术参数,传统的技术参数仅使用历史数据,这些参数反映历史,并不能反映未来。佛郎克趋势线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参数进行计算,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预告未来的趋势。 股票价格的长期走势将是以佛郎克趋势线为中心的随机过程。任何偏离这根趋势线的波动都是短期和暂时的,最终要回归到这条趋势线上。 下图是A-B-C三折线段沿着佛郎克趋势线运动的示意图。这种沿佛郎克趋势线上升的随机过程给投资者一个入市和出市的指导信号。当随机过程向下偏离佛郎克趋势线很多时,这是投资者进入股市的绝好机会。当随机过程向上偏离佛郎克趋势线很多时,这是投资者卖出股票的绝好机会。 图:A-B-C三折线段沿着佛郎克趋势线运动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