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理论(Aspirin theory) 一种反映投资者情绪和市场表现的理论,认为阿司匹林产量与股票价格呈负相关关系,既股价大跌,则阿司匹林产量会上涨,反之亦然。 该理论的理由是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需要服用更多的阿斯匹林来减轻痛苦,度过难关。服用阿司匹林在中国并不普遍,但随着市场不断演进及参与者越来越多,或许也会发现类似阿司匹林理论的现象。 关键字阿司匹林理论,阿司匹林理论(Aspirin count theory),Aspirin count theory.
百分比线(Percentage line) 百分比线 含义 百分比线百分比线是利用百分比率的原理进行的分析,可使股价前一次的涨跌过程更加直观。百分比线是将上一次行情中重要的高点和低点之间的涨跌幅按1/8、 2/8、1/3、3/8、4/8、5/8、2/3、6/8、7/8、8/8的比率生成百分比线。在各比率中,4/8最为重要,1/3、3/8及5/8、 2/3四条距离较近的比率也十分重要,往往起到重要的支撑与压力位作用。实际上,上述5条百分比线的位置与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基本上是相互重合或接近的。 深入透析 一、神奇的筷子线 在百分比线的9个比例中有两组百分比线比较接近:33%和37.5%、62.5%和67%。它们被称作为"筷子",意思是当股价触碰这个价位时,会被 "筷子"夹住而无法动弹。它们是效果比较显著的两个位置。也是我们用百分比线进行股价结构分析中最重要的两组比例。 二、波浪理论正反对应 以股价垂直结构比例分析的理论为主的百分比线不光是江恩理论的时间比例分析的补充,同时能够和波浪理论进行正反对应。作为波浪理论3波上升浪、2波调整浪互相交错,循环往复的运行。而一般行情中的第1、3浪的高点应该落在筷子附近,据此可以预测股价可能上升的顶部和验证整波上升循环是否已经结束。 三、画线的范围 作为市场的波动周期,股价在一定周期都会出现明显的高点和低点。一般我们可以以六个月做为画线的画面周期。以下图的模式来进行。选择明显的高、低点作为基点画百分比线。此种画法一般的前提是调整的幅度是在此范围中。如果后来的股价走出了衍生的行情(如冲破了顶部或者是跌破了底部)说明此时的股价已经走出该箱体步入另一个箱体。我们可以运用钱龙的箱体线来做画线分析。放大箱体范围或者以步入的箱体来进行百分比线的分析。 百分比线 实战应用 百分比线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人们的心理因素和一些整数的分界点。当股价持续向上,涨到一定程度,肯定会遇到压力,遇到压力后,就要向下间撤,回撤的位置很重要。黄金分割提供了几个价位,百分比线也提供了几个价位。以这次上涨开始的最低点和开始向下回撤的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差,分别乘上几个特别的百分比数,就可以得到未来支撑位可能出现的位置。设低点是10元,高点是22元。这些百分比数一共10个,它们是: 0.125 0.25 0.375 0.5 0.625 0.75 1 0.33 0.67 。 百分比线 按上面所述方法我们将得到如下10个价位。 这里的百分比线中,红色的这二条线最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回撤到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没有回落到以下,就好像没有回落够似的;如果已经回落了音,人们自然会认为已经回落够了,因为传统的定胜负的方法是三打二胜利。就是常说的二分法。 上面所列的10个特殊的数字都可以用百分比表术。之所以用上面的分数表示,是为了突出整数的习惯。这10个数字中有些很接近。对于下降行情中的向上反弹,百分比线同样也适用。其方法与上升情况完全相同。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7%99%BE%E5%88%86%E6%AF%94%E7%BA%BF"
简介 彼得林奇投资法则彼得·林奇是当今美国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是麦哲伦100万共同基金的创始人,是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人、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 彼得·林奇在其数十年的职业股票投资生涯中,特别是他于1977年接管并扩展麦哲伦基金以来,股票生意做得极为出色,不仅使表哲伦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共同基金,使其资产由2000万美元,增长到84亿美元,而且使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原来仅有的40种股票,增长到1400种。林奇也因此而收获甚丰。 惊人的成就,使林奇蜚声金融界。美国最有名的《时代》周刊称他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誉是股票领域一位超级投资巨星。彼得林奇从事的投资经营中,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凡,并以股票天使自居。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研究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Magellan)基金的基金经理人; 1990年5月主动辞去基金经理人的职务。期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1977年投资人若投资1万美元在麦哲伦基金,到1990年可得到28万美元! 取得巨大成就的彼得·林奇,被称为“第一理财家”、“首屈一指的基金管理者”、“投资界的超级巨星”。投资大师纽伯格认为,巴菲特和林奇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两位投资家。连同索罗斯一起,他想用“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们。但是,“如果让我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整体来看,我只会选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称第一; 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在华尔街是个‘神’级人物。还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他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回归家庭”。 投资法则 1.彼得林奇投资法则之一:寻找沙漠之花 彼得林奇投资法则 彼得林奇在选择投资行业的时候,总喜欢低迷行业而不是热门行业,原因在于低迷行业成长缓慢,经营不善的弱者一个接一个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就会随之逐步扩大。一个公司能够在一个陷入停滞的市场上不断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远远胜过另一个公司在一个增长迅速的市场 中费尽气力才能保住日渐萎缩的市场份额,这就是彼得林奇的投资法则之寻找沙漠之花。 彼得林奇对于这些低迷行业中的优秀公司总结了几个共同特征:公司以低成本著称;管理层节约得像个吝啬鬼;公司尽量避免借债;拒绝将公司内部划分成白领和蓝领的等级制度;公司员工待遇相当不错,持有公司股份,能够分享公司成长创造的财富。他们从大公司忽略的市场中找到利基市场,形成独占性的垄断优势,因此这些企业虽处在低迷的行业中,却能快速增长,增长速度比许多热门的快速增长行业中的公司还要快。 寻找沙漠之花需要投资者独具慧眼,彼得林奇投资的班达格公司就是经典案例,班达格公司从事旧轮胎翻新业务,而且公司地处穷乡僻壤,所以华尔街的股票分析师很少去调研,在他投资之前的15年里只有三个分析师追踪过这家公司。班达格公司管理风格非常朴实,专注于成本节约,它在其他人认为无利可图的行业中寻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利基市场,形成独占的竞争优势。当时美国每年卡车和客车轮胎翻新的需求约为1200万个,其中班达格的市场份额达到500万个。班达格公司自1975年以来,股息持续提高,盈利每年增长17%,尽管收益持续增长,班达格公司的股价在1987年股市大崩盘和海湾战争期间也曾两次暴跌,华尔街的这种过度反应,为彼得林奇创造了逢低买入的好机会。两次暴跌之后,股价不但全部收回失地,而且后来涨幅巨大。 用沙漠之花来形容上述这类公司非常贴切,由于低迷的行业环境使得幸存下来的公司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且由于市场份额的扩大而具备了一定的垄断性。这样的公司同样也符合巴菲特的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性原理。所以从美国这么长时间的证券历史来看,不管多少次的崩盘和暴跌,只要按照价值理念来选股,从长期来看,其投资收益将远远大于其他投资方式。 境内股市虽然已有泡沫,但在中国经济既快又好的背景下,建立在成长性基础之上的价值投资,仍较成熟市场大有潜力可掘。这既需要投资者勤于挖掘,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价值成长。 2.彼得林奇投资法则之二:逛街选股 彼得林奇通过研究发现许多股价涨幅最大的大牛股,往往就来自数以百万消费者经常光顾的商场,包括家得宝、盖普和沃尔玛。只要在1986年投资上述的公司,持有5年到1991年底就会上升5倍的市值。中国正在处于一个由外需向内需转变的过程中,不仅现在境内股市已有的零售业公司,今后在境内上市的零售业公司中也非常可能出现具备高成长性的公司,因为这一阶段的中国零售业公司正处在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过程,再度产生类似苏宁、大商等零售业大牛股概率仍然很高。 彼得林奇提到过一家公司叫做玩具反斗城,这只股票曾经从25美分上涨到36美元,上涨了144倍。而如今我们在中国的很多商场中也能看到玩具反斗城。本人也曾遵循彼得林奇的办法,在某商场闲逛,恰遇一家玩具反斗城,里面很多人,基本上都是父母带着孩子。其中一幕让我滞留了很久,一个小孩在门口跺脚哭闹,父母明显不想给小孩买玩具就假装离开,小孩子还是放声大哭,之后围了好多人,最后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抱着小孩重新回到了反斗城。的确从反斗城商店的外观设计上已经大大吸引了小孩子注意力,而进了反斗城的小孩子也许再也逃不过其产品的诱惑而让家长掏钱了。 另一个案例是Lebitz家具公司,彼得林奇从头到尾看到其股票上涨100倍的全过程。这样的零售连锁公司让人知道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零售公司都能取得成功,但至少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在购物的同时观察它们的发展进程。当你耐心观察一家零售连锁店,看它首先在某一个地区获得成功后,然后开始向全国扩张,并且用事实证明在其他地区同样能够复制原来的成功,这时候投资也不迟。苏宁上市之初就是像Lebitz家具公司那样,即使我们普通投资者在其刚上市的时候无法看清其未来的发展状况,但只要发现它之后在全国的扩张成功就应该可以肯定它的模式成功。 上述公司都是逛街选股的成功案例,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去寻找未来的金矿,毕竟中国股市黄金十年,机会将很多,关键是掌握方法不要让机遇从您的指间溜走。天上虽然不会掉馅饼,但机遇向来会青睐勤奋者。 3.彼得林奇投资法则之三:利空寻宝 彼得林奇的麦哲伦基金曾经买过Pier1公司。这家公司主要经营房屋装饰品销售的,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牛气冲天的超级大牛股,但到了1987年大崩盘的时候,股价从原来的14美元惨跌到只有4美元,后来股价又回到12美元,海湾战争时期股价又一次暴跌,跌到只有3美元。但彼得林奇再次关注这支股票的时候,它的股价已经反弹到10美元,后又调整到7美元。而此时市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悲观情绪一度泛滥,使得本来就处于低位的房地产指数再次遭遇下跌。 Pier1公司因此进入调整。彼得林奇此时两度去该公司调研发现,这家公司在外部环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盈利,而且每年新开25—40家分店。虽然在经济衰退打击最严重的地区单店收入有所减少,但全美其他地区实现了增长;虽然存货有所增加,但是为新开店铺备货所用。所有的表面不利现象通过这样的研究分析已经无法掩盖这家公司的高成长性,而所有的一切就只等房地产行业的复苏,果然这支股票在经济复苏的环境下牛气冲天。 从彼得林奇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股市的大部分股票都会随着上涨或下跌,其中很多股票还会被退市,这些在境内股市这短短的时间中已经屡见不鲜了。那么怎样通过价值分析来低风险获利呢?就要通过反经济周期的操作方式,在利空的环境下寻宝,而寻宝就要靠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认真研究。如果一家公司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还能够增长,那么在经济复苏的周期中必然会成为大牛股。 目前全球十大市值公司,境内大盘蓝筹股已占了半壁江山,此时再度深挖蓝筹股的价值,已不合时宜,蓝筹股需要的是通过产业购并来夯实估值;借鉴彼得林奇利空寻宝经验,应该在股价经历充分调整的中小市值成长股中进行价值挖掘。 4.彼得林奇投资法则之四:跟着嘴投资 受益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婴儿潮,80年代美国曾迎来快餐业的蓬勃发展。在彼得林奇研究的餐饮股中很多股票能和当时的“漂亮50”一争高下,其中Shoney的股票上涨了168倍,Bob Evans Farms上涨了83倍,而我们非常熟悉的麦当劳上涨了400倍。 彼得林奇非常幽默地说过,只要你在上述的股票上投资1万美元,即把钱投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那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你的身价就至少为200万美元以上了。这就是我这里所说的彼得林奇餐饮业投资法则——跟着你的嘴投资。 为什么餐饮业的投资最本质的是要看消费者的嘴呢?不容置疑的是跟零售业一样,消费终端在你的嘴上,而消费者的口味和习惯一直在变化,如果一家餐饮企业能够树立消费者永久的口味和习惯并且能够不断推陈出新,那么这家企业就能够长时间的增长,就如麦当劳和肯德基。 如果一家餐饮企业无法满足顾客的口味要求,而且无法配合消费者的饮食习惯,那么这家餐饮企业可能面临困境。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 年代的是快餐业的黄金时期,因为7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群在那个时候开始获得驾照,并逐步习惯开车驶向购买外卖的午餐店。这种习惯的改变使很多传统的餐厅陷入了困境。 Chili's和Fuddrucker's是两家专营汉堡包的公司,他们都是在德克萨斯开始营业的,都以美味的碎肉夹饼而闻名,然而这两家公司中一家获得了财富,一家却没有。问题就在于当汉堡已经不再流行的时候,Chili's开始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而 Fuddrucker's却仍然坚持以汉堡为主,并且过快的扩张,最终陷入了困境。所以迎合口味的变化也是餐饮企业的制胜法宝。餐饮业的变化也是非常快的,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消费者的嘴上。 看过美国餐饮业的发展路径,我不禁想到中国经历了70年代到80年代生育高峰期后,餐饮业必将迎来很快的发展。原因在于那个时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的饮食习惯开始跟之前的人群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只要有一家中国餐饮企业迎领了他们消费口味和习惯,他就很容易成功。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资本市场也会有更多的餐饮上市公司,让我们拭目以待,抓住中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 同时借鉴彼得林奇深入挖掘细分行业成长企业的经验,在未来大盘蓝筹股波幅将减少的背景下,价值挖掘机遇将更多存在于曾被冷遇的餐饮、零售、传媒、家电、新经济等消费终端是投资者日常生活能触及领域的成长型企业,而且中小市值股票更胜一筹。
比价效应(Price Comparison effect) 什么是比价效应 所谓“比价效应”就是指与同类型公司之间通过诸如经营业绩、流通股本、募集资金所投入项目等方面进行直观比较后,来影响二级市场中的股价最终定位。 目前在二级市场中新股的比价炒做方法一共分为两种: 一是点对面的比价; 二是点对点的比价。 前一种比价方法相对宽松,主要是在新上市公司与整个行业所有公司之间展开,寻求的是与行业内上市公司平均股价的一种平衡。 后一种比价方式相对较为狭隘,主要是在两家公司之间展开,寻求的是两者之间的共振。 比价效应的影响 近期一些微观方面的政策信息仍然在影响着股票市场的走势。一是中小企业板块的推出一下子给目前主板市场的新股产生了极大的比价效应。昨日上市的龙元建设居然仅仅上涨了17.04%,创近期以来新股上市的最低纪录。而出现如此走势与中小企业板块即将推出有着一定关联。这其实也从昨日大幅下跌的个股几乎是清一色的次新股中得到佐证。 二是QDII再度被媒体披露更是强化了市场的比价效应。据报道,为了让国内保险资金通过海外投资获得进一步增值,国务院已原则批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市场,外管局正和保监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这与前期社保基金海外投资话题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看到QDII离实施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而QDII的推出无疑会加大市场的比价效应,这必然会使得相关个股丧失中长线的投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发行H股的个股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就是中大盘股。因此,此类个股在目前虽然表面看来已有止跌企稳迹象,但这种比价效应的存在仍然使得此类个股存在着向下的引力。 比价效应的运用 下面我们就用一些实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1999年上市的福日集团,上市初总股本25600万,流通盘 7000万,99年预测业绩是0.17元,公司主要从事电视机的生产,属于家电行业,由于在99年长虹等家电类公司已经沦落为市场中的没落贵族,因此对于这么一个同样以家电生产为主,未来没有太大发展前景、经营业绩又比较差的公司,普遍抱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上市首日股价就呈现出了一路走低的局面,两天内按开盘计算跌幅达到将近30%。 然而市场投资者却同时忽视了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比价效应”,尽管家电类公司已经没落,但贵族气质却无法予以磨灭,99 年家电类股票的股价仍基本定位在10元以上,当时长虹最低为12元,康佳最低为15元,厦华最低为11元,即使进入ST的熊猫和黄河也都停留在8元以上,平均价格达到10元以上,这样当时股价才5元出头的福日集团显然价格被低估了,日后其股价在2个月内越过10元,实现翻番,该股的成功炒做可以说是点对面比价效应最佳典范。 此外西水股份作为“明天资源”系列的一成员,在华资实业、明天科技股价均定位在15元以上后,12元绝对不是其最后的股价定位,随后该股7连阳的拉升也可以视作为点对面比价效应成功炒至于点对点的比价效应最佳范例,则是周三上市的九龙电力,该股与凯迪电力之间的比价分析在周三的神光观点中已经详细的阐述过,这里就做省略。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比价效应”是在新股中寻找黑马的最犀利工具,在未来新股大量上市流通的时候,可对此加以灵活运用。 当然,这仅仅是中长线考虑的,就目前来看,市场最重要的不是大盘的系统风险,因为无论是整体平均市盈率还是目前的指数点位均到了一个相对低位的区域。更为重要的是,不少新发行的基金们的净值已跌破1元面值,甚至有0.94元净值的新基金,而从历史走势看,出现此类情况的时候,往往也是基金市场调整暂告一段落的时候。也就是说,近期市场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 但仍然要防止个股的风险,道理很简单,一是比价效应使得部分高企的次新股开始了价值回归之路。在中小企业板块发行新股时间未完全明朗之前,此类个股的调整不会轻易结束,说不定还有后续的次新股加入到杀跌行列。二是券商地雷也要防止,从目前来看,券商重仓股是继控盘庄股之后的又一地雷。辽宁成大的跌停、内蒙华电的破位已充分说明了券商地雷的爆炸力。
伯恩斯坦的时间之窗,又称伯恩斯坦循环理论,1981年由美国分析师伯恩斯坦在《商品价格循环手册—— 时间之窗》一书中提出,是以时间轴为重点分析对象的循环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与方法。 股价循环周期的时间长度各有所别,但其变动范围大多在平均周期正、负15%范围内。因此,平均周期日数(或周数等时间单位)前后各15%的时间范围内,就成为下一轮局部低点最可能出现的时间范围,时间轴上的这一段被称为“时间之窗”。 例如,假设根据统计计算出股价变动平均周期为60天,往前减少9天(15%)为51天,往后增加9天为69天,则从循环起点算起的第51天到第69天为观察新的局部低点出现的时间之窗。 伯恩斯坦的时间之窗的特征 1、循环周期的重复出现不不是和上一个周期完全相同,但是有时会倾向集中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 2、长短周期差不多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表示这个循环周期的预测的可靠性越高。 3、长期周期可以分成几个低一级的短期周期,如在波浪理论中,大浪中有小浪,浪中套浪,就需要时间来做仔细的观察和计算。 4、同类的商品期货会有相同的周期长度如果我们在观察一个货币汇价的变化时,可以测量明显的低点和低点之间发生的时间,如果时间有一些差异,可以取平均数。 伯恩斯坦的时间之窗的内容 循环周期时间长度的近似性价格从一个低点经由一轮上升后再下行到另一个低点,或者相反,从一个高点经由一轮下跌后再上升到另一个高点,为一个循环周期。时间循环理论的一波行情,包括升跌两次过程。 时间之窗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循环理论代表事物重复出现的周期,大部分事物均会倾向于依照长短差不多一致的周期一再露面。 在进行循环周期时间统计时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是: 1、一致性,即保持从低点到低点,或从高点到高点的周期概念的一致性,该理论认为循环高点的出现较为不规则,而循环低点的出现则较有规律性,因而取低点为周期计算单位。 2、局部极点原则,即在一个周期中,上升或下跌幅度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必须是局部最高点或局部最低点。 3、平均周期原则,作为操作依据的循环周期长度,由依次统计的一系列循环周期的算术平均时间长度决定。 4、数量验证,在一系列循环周期中,如果有四个或以上周期时间等于或十分接近该系列平均周期时间,则该平均周期比较可靠。 伯恩斯坦的时间之窗与波浪理论一样,认为循环周期也有大小之分,大周期中包含有小周期,周期时间尺度是非特征性的。 周期的长短可以分成四类: 1、季节性的周期: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如果是我们种植粮食作物,一般是春天播种,夏天作物在成长,而秋天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是收获的季节,冬天我们就应该歇息的时候了,等明年春天在努力了,所以受到收成的影响,常在一些月份出现一定的循环的高点或者低点。 2、长期周期:平均周期超过一年的循环周期。这样的长期周期在汇市中也表现的比比结实,在上面的道氏理论里,也提出了时间周期的概念,您可以参照,因为这两个理论是相互印证的。 3、中期周期:常常用月来做计算,一般是6个月到一年。 4、短期周期:以天数为计算周期,平均期限不超作3个月,我们在操作中进场观察的日线图,就是这样的周期。还有一种分类就是用周期形状来分类:1对称周期,每个循环周期的相距的时间周期基本一致。 5、不规则周期:每个循环周期相距的时间不多,并非同一个时间长度出现的。 伯恩斯坦的时间之窗应用 时间之窗为投资人把握股价波动中的低点及高点提供了一把时间尺子。该理论告械投资人,在时间之窗内如果出现以下四种讯号中的一个即可入市买卖。 1、突破讯号。即图形上的阻力线、支撑线,趋势线或颈线被突破时。 2、转向讯号。特指当日最低价低于上日最低价,但当日收盘价高于上日收盘价。 3、收盘价高低换位信号。指上日收盘价接近于最低价而当日收盘价接近于最高价。 4、三高讯号。指当日收盘价高于前三个交易日的收盘价。 伯恩斯坦在其循环理论中强调了设置止蚀点的重要性,并指出对上述第一种讯号,参考出现突破讯号当日及上两交易日的收盘价,买入后将止蚀卖出点设定在最低的那个收盘价上;对第2、3、4种讯号,则可将止蚀点定在出现讯号的那个交易日的最低价上。
巴里亚的股市预测理论简介 现代股市预测理论的鼻祖,是法国数学家巴里亚(Louis.J.B.A.Bachelier)。通过对巴黎股市的研究,巴里亚写成学术论文, 其要点包括:提出有效率市场(Efficent Market)、股价是随机特性等先进观念,同时为概率理论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尝试证明期权(Option)和期货(Futures)对平衡价格波动的作用。由此,巴里亚证实股票期货价格是“测不准”的! 该理论认为:对市场价格定向如有互相矛盾的意见,才会使买卖得到完成;买卖双方的赢亏机会均等,即投机者的数学预期是零;在任何一个指定时刻,价格升降的可能性同时存在。 该理论的另一个观点是时间愈长波幅愈小,以过去60年的美国股票为例,有2/3时间,其每月升降度为5.9%,但全年的升降度并非5.9%×12的72%,而只有20%,仅为每月波幅的3.46倍,即12的平方根为3.46。这一发现有如把较早前(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罗拔·布朗发现的分子不规则运动的情况数量化,后来成为爱园斯坦的“原子论”(Theory of the Atom)的重要成分。“布朗运动” 等于金融学上的“随机漫步” (Random Walk)。
所谓BM效应,指账面市值比效应,指BM值较高的公司平均月收益率高于BM值较低的公司。关于BM效应,国内外学者已做了许多研究。Fama和French(1992)研究了1963到1990年所有在NYSE、AMEX、NASDAQ上市的股票,发现BM值最高的组合(价值组合)月均收益率超过BM值最低的组合(魅力组合)达1.53%。肖军,徐信忠(2004)以1993年6月至2001年6月沪深股市A股股票为样本,计算持有一年、两年、三年的收益率数据,认为BM效应存在。 [编辑]BM效应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股票横截面收益与上市公司的相关特征有关 ,如规模 (SIZE) 、权益账面市值比(BM) 、杠杆比例、股利收益率、盈余价格比和过去收益惯性。由于 CAPM 难以解释这类关系 ,因此称之“异象”。学术界对于各种异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BM 效应”产生的原因 ,即为什么高 BM 的股票比低 BM 的股票具有更高的收益。目前 ,主要有如下四种观点 : 1.Black(1993) ,Mackinlay(1995) 认为 ,BM 效应只是特定样本在特定检验期内才存在 ,是数据挖掘的结果。Kothari 等(1995) 也认为 ,是构造 BM 组合过程中出现的选择性偏差 (selection bias) 造成BM 效应的存在。但 Chan 等(1991) ,Davis(1994) ,Fama 和 French(1998) 等人通过检验美国之外的股市或拉长检验期后 ,仍发现 BM 效应显著存在 ,从而否定了 Black 等人的解释。 2. 第二种观点 (Fama 和 French ,1992 ,1993 ,1996) 认为 ,BM 代表的是一种风险因素 ———财务困境风险。具有困境的公司对商业周期因素如信贷条件的改变更加敏感 ,而高 BM 公司通常是盈利和销售等基本面表现不佳的公司 ,财务状况较脆弱 ,因此比低 BM 公司具有更高风险。可见 ,高 BM公司所获得的高收益只是对其本身高风险的补偿 ,并非所谓不可解释的“异象”。 3. 第三种观点(DeBont 和 Thaler ,1987 ;Lakonishok 等 ,1994) 认为 ,BM 效应的出现是由于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过度反应造成的。高 BM 公司通常是基本面不佳的公司 ,因此投资者对高 BM 公司的股票价值非理性地低估 ;低 BM 公司则是基本面较好的公司 ,因此投资者对低 BM 公司的股票价值非理性地高估。可见 ,投资者通常对基本面不佳的公司过度悲观 ,对基本面优良的公司过度乐观。当过度反应得到纠正后 ,高 BM 公司将比低 BM 公司具有更高的收益。 4. 第四种观点(Daniel 和 Titman ,1997) 也认为 BM 和 SIZE 不是风险因素 ,收益并非由风险决定的。实际上 ,BM 和 SIZE 代表的是公司的特征 ,简称“特征因素”,其代表投资者偏好 ,并决定收益的高低。高 BM 公司由于基本面较差而价值被低估 ,故称“价值股”;反之 ,低 BM 公司由于基本面较好而价值被高估 ,故称“成长股”。由于投资者偏好于持有基本面较好的成长股 ,而厌恶持有基本面不佳的价值股 ,结果导致高 BM 公司具有较高收益。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BM%E6%95%88%E5%BA%94"
阿贝尔和斯特雷贝尔1983年提出被忽略公司效应,是指那些被市场忽略的公司的表现常常会优于那些备受关注的公司的表现。他们认为由于小公司易于被大的投资机构的研究人员或操盘人员所忽略,因而小公司的信息较难获得,信息不足使得小公司成为可以获得较高利润的高风险投资对象。分析被忽略公司的一月份平均收益率为7.62%,而热门公司一月的平均收益率仅为2.48%,中等热门公司一月的平均收益率为4.95%。们认为这也许是因为小公司有信息不充分或情况更不确定的风险,因此要求更高的回报.但对收益进行相关系统风险的调整后,三组公司平均一月收益率的差别更大了.调整后,为5.03%,1.69%和-1.44%了。阿米赫德和门德尔森认为,小公司不受机构的重视,流动性较差,更高收益是对流动性风险的补偿。 有研究发现,以证券分析师对不同股票的关注程度变化为基础的投资策略可以产生正的超额收益,其原因在于被市场广泛关注的公司的市场价值在股价上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而那些未被关注的公司的市场价值并未得到广大投资者的挖掘和认同,因此在市场形象、股份的流动性等方面与其他股票相比逊人一筹,投资者不喜欢持有这类股票,因而造成股票的价格并未充分体现其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