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库定义 成本库亦称“作业中心”。在作业成本计算法(ABC)中,具有相同性质成本动因的组合。ABC要求应以同质的成本库来归集费用和单独分配费用,并使之归属于各有关产品。 成本库分类 成本库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单位水平成本库:指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发生的作业,这类作业所耗用的成本随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例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机器运转有关的动力成本等。(2)批次水平成本库:指生产每一批产品所发生的作业,这类作业所耗用的成本随生产批次成比例变动,例如生产调度、机器准备、订单处理、原料准备、质量检验的成本等。(3)产品水平成本库:指为支持生产每类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作业,这类作业所耗用的成本随产品项目成比例变动.例如编制材料清单、处理工程变更指令、测试线路的成本等。(4)维持水平成本库:指为维持生产环境所发生的作业,这类作业所耗用的成本与产品的种类和某种产品的多少无关,此类成本属于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所共同发生的成本,属于期间成本,例如厂务管理、通风、取暖、照明、厂房维修、人事管理的成本等。
解释“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实际成本大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超支额) 贷方登记实际成本小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节约额)以及已分配的差异额。------------------------------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 企业也可以在“原材料”、“周转材料”等科目设置“成本差异”明细科目。 二、本科目可以分别“原材料”、“周转材料”等,按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三、材料成本差异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入库材料发生的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本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应当尽可能接近实际成本。除特殊情况外,计划成本在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 (二)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委托加工物资”、“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外,应使用当期的实际差异率;期初成本差异率与本期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 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等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等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
条件 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可确定如下:(1)有价证券按当时的可变现净值确定(见“可变现净值”);(2)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按将来可望收取的数额,以当时的实际利率折现的价值,减去估计的坏账损失及催收成本确定;(3)完工产品和商品存货,按估计售价减去变现费用和合理的利润后的余额确定;(4)在产品存货,按估计的完工后产品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尚需发生的成本、变现费用以及合理的利润后的余额确定;(5)原材料按现行重置成本确定;(6)固定资产应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尚可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同类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的现行重置成本计价,除非预计将来使用这些资产会对购买企业产生较低的价值;对于将要出售,或持有一段时间(但未使用)后再出售的固定资产,可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对于暂使用一段时间、然后出售的固定资产,在确认将来使用期的折旧后,按可变现净值计价;(7)对专利权、商标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按评估价值计价,商誉按购买企业的投资成本与所确认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定;(8)其他资产,如自然资源、不能上市交易的长期投资按评估价值确定;(9)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等负债,按未来需支付数额采用当时利率折现所得的金额确定;(10)或有事项和约定义务,如不利的租赁协议所引起的付款、合同对企业的约束以及行将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费用等,都应加以充分的估计,并按预计支付的数额以当时的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计价。 只要某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是被并企业的,都需对其确定公允价值,如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本、行动计划成本、开发某配方成本等等。 意义 公允价值确定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意义(1)作为被并企业的亲驻的底价,形成确定产权交易双方成效价的基础;(2)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即为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升值或贬值部分;购买企业投资成本与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商誉或负商誉(见“商誉和负商誉”);在完全权益法下对上述差额必须在资产受益期内予以摊销,故公允价值是确定商誉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见“权益法”)。虽然在权益结合法下按账面价值入账,但公允价值对其仍有特殊意义,即公允价值仍然作为确定换取净资产应付的股份数的依据,以使交易更加合理。 影响 1、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 公允价值计提。受此影响,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的,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的影响。该类企业即使为了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将其持有的房屋建筑物改售为租,在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其公允价值超过账面成本的部分也只能调整期初的股东权益,而不会影响当年的利润。所以,预计2007年房地产行业会因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出现大面积业绩上升的说法,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当然,如果2007年期间或之后,房地产行情仍保持大牛市的话,因新会计准则给该行业带来的利好还会逐渐显露出来。 2、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与老准则采用"只报忧不报喜",从而使金融工具报告价值经常被低估的孰低法有很大不同。 3、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事项除前文分析过的两项外,还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对这些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是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例如,对于企业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与"购入","售出"资产的公允价与账面价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而同类业务在老会计准则下只能按账面成本计价,不能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确认为企业损益;类似地,如果企业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在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在企业当期损益中。这些交易事项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克服了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低估的缺陷,从而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 审视 按照“公允价值”记录被合并方公司资产负债,将给并购整合的参与者带来税收递延的好处,合并中产生的“商誉”处理,新准则给予了企业更大的灵活度。这与国际惯例接轨,对并购活跃的行业结构性利好。新旧会计准则交替,在资本市场中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公允价值”概念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最大变化,而它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还难以预测得很具体。不过,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公允价值”只影响会计信息,不影响公司实际运营,从DCF 估值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有限。另外,《新会计准则第3 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其规范的投资性房产的范围是:“1. 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2. 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3. 已出租的建筑物”,所以,房地产公司、商业零售公司受到新准则变化的影响很小,它们的物业绝大部分不适用这项准则,“价值重估”在这两个行业尤其是零售行业中,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可变现净值”概念,其激发应更多地归功于并购,而不是会计准则变化。“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项新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人之下的企业合并,经营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对被并购方资产负债的记录,以“公允价值”体现,不影响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则,所得税方面,也没有处理上的很大争议,因为在并购交易的过程中,实现“当期收益”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实现,其金额也有限。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是必须采用的方法,主并方公司支付的并购溢价,分配为两部分:1)资产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入账,2)支付对价超过“公允价值”的部分,记录为“商誉”,因而合理预见,主并方公司未来资产折旧的基数,将超过合并各方企业的简单加总,因而产生所得税递延的效果,这是产业整合的结构性利好。新准则在企业合并中的变化,还体现在:1)不记录“负商誉”(或称“合并价差”),支付对价低于“公允价值”的部分,增加“当期收益”,这种情况虽然少有发生,但也足够引起重视:以往,企业处置资产或股权,才带来非经常性收益;以后,非同一控制人之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给主并方带来当期收益;2)“商誉”不再逐年摊销,而是每年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年度不能转回。这样的规定,其实给了企业很大的灵活性:如果注重当期收益指标,可以不做处理;如果注重现金流,可以加速减值以获取所得税递延。 争议 以“公允价值”记录“投资性房地产”,却有很大的争议,会计准则的实施细则和税法不做相应规定的时下,无法准确预测公司的反应,因为“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而言,有选择还是不选择的自由。以往,“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基本已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因而其帐面净值显著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一旦改变记录方式,对于当期利润将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这部分利润的所得税纳税义务如何处置呢?以下方式可以探讨:1. 所得税纳税义务在当期。估计一般的企业不会选择采用这种方法,除非大股东想增发或套现,以拉高股价为主要目标。2. 所得税纳税义务产生在物业出售时,这符合国际惯例,但中国的税务制度很难支持。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记账,不产生当期纳税义务,以后年度的减值,却减少当期收益,有避税之利, 如果税法的配套如此约定,企业选择“公允价值”的积极性会很高。3. 允许企业在几年内分摊。但企业的行为不一样,很难配比,另外,投资性房产交易时,还产生土地增值税等其它税费,企业很难提前估计,后续年度的可比性将受影响,但企业选用新准则的积极性会比较高。从股东价值角度看,企业最好的方式是尽量取得税务递延好处,减少现金流出,那些不顾及长期营运价值而以炒作的态度调控会计信息的公司,反而应该引起投资人警惕。 [1]
什么是重置成本计量 重置成本计量是指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计量的类型 (一)资产重置成本计量 资产重置成本的计量,主要适用固定资产盘盈和资产评估的计量。它是指用现时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所需的全部成本,再估算出资产与全新状态相比有几成新,即成新率,然后用全部成本乘以成新率,得到的乘积作为评估价。 (二)负债重置成本计量 负债重置成本的计量,主要适用于预计负债的计量。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 重置成本计量特点 重置成本计量能够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为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产的形式解决资产保值问题,使以后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补偿。
简介持有至到期投资"用法如下: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价值。企业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也在本科目核算。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投资成本”、“溢折价”、“应计利息”进行明细核算。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取得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借记本科目(投资成本、溢折价),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购入的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已到付息期按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的金额,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溢折价)。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等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内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的金额,借记本科目( 应计利息),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收到持有至到期投资按合同支付的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或本科目(应计利息)。收到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债券利息,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投资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折价摊销额,借记本科目(溢折价),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溢价摊销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按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投资成本、溢折价、应计利息),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二)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在重分类日按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投资成本、溢折价、应计利息), 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等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相关链接经济
目录 1 什么是固定资产更换 2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的区别 3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的会计处理方法 4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分析 5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法分析 什么是固定资产更换 固定资产更换是指对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资产,用新的资产更换,或用先进的技术对原有设备进行局部改造。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的区别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固定资产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价值是否升值上: 如果旧部件更换后固定资产的运行能力没有提高,称为更换,比如更换性能相同的空调系统;如果旧部件更换后固定资产的运行能力得到提高,则称为改良,比如更换性能列好更复杂的空调系统。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相当于我国会计中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或技术改造。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都能为企业带来更我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在会计中均作为本支出。在实践中,更换为改良很难区分。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的会计处理方法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三种: 1、替代法(substitution method) 如果被更换的固定资产部件单独记账,且不单独记账但已知其原始成本和累计折旧,则按照新的成本重新确认新的固定资产部件或固定资产,注销旧部件账户或在固定资产账户中冲减旧部件成本和相应的累计折旧,并确认损益。这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但不易操作,在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的部件不单独记账,也无法知道其账面成本和累计折旧。 2、冲减累计折旧法(reduction of 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如果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意味着以前计提的累计折旧多提,应将更换或改良成本记入累计折旧的借方,从而达到增加固定资产净值的目的。这一方法只适应于能够延长固定资产寿命的更换和改良。 3、成本资本化(capitalization of new cost) 将国家资产更换或改良成本记入一个资产账户,这一方法有一个假定,即旧部件成本通过折旧变得极小而可以忽略不计,否则将因一个部件包含两个成本价格而高估资产价值。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分析 更新决策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决策。一般来说,设备更新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主要是现金流出。即使有少量的残值 变价收入,也属于支出抵减,而非实质上的流入增加。但如果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旧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在考虑是否更新旧设备时,也要考虑因购买使用新设备 而带来的收入增加问题。 更新决策现金流量分为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项目终结现金流量。 (一)、初始现金流量 1、旧设备初始现金流量 =旧设备变现价值+旧设备变现价值损失抵税(或者减旧设备变现价值净收益纳税) 2、新设备初始现金流量 =新设备初始投资 (二)营业现金流量 1、旧、新设备营业现金流量 =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2、 旧、新设备营业现金流量 =税后净利润+折旧等非付现费用 3、 旧、新设备营业现金流量 =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等非付现费用×税率 (三)、项目终结现金流量 旧、新设备终结现金流量 =旧、新设备残值变价收入+旧、新 设备残值变价损失抵税(或者减旧、新设备残值变价净收益纳税) 注意:折旧按税法规定年限及方法计提,决策计算期按尚可使用年限计算确定,当税法规定年限长于尚可使用年限时,少提的折旧应并入残值一并考虑所得税影响问题。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法分析 由于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主要是现金流出。即使有少量的残值变价收入,也属于支出抵减,而非实质上的流入增加。由于只有现金流出,而没有现金流入,就不宜采 用计算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来决定决策方案。由于新旧设备的尚可使用年限不同,不便采用比较两方案的总成本来判别方案的优劣,也不便采用差额分析法做出是否 更新的决策。综上,较好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继续使用和更新的平均年成本,以较低的作为好方案。 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是指该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额与使用年限的比值。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 例1:甲公司正考虑用一台效率更高的新机器取代现有的旧设备。旧设备的账面折余价值为150000元,其变现价值为100000元,预计尚可使用4年,预计4年后清理残值的收入为10000元,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尚有5年,税法规定的净残值可以忽略不计。购买和安装新机器需要500000元,预计可以使用5年,预计清理残值收入为12000元,税法规定新设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按4年计提折旧,法定残值为原值的10%。由于新设备效率较高,可以每年节约付现成本110000元。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30%。如果该项目在任何一年出现亏损,公司将会得到亏损额的30%计算的所得税额抵免。 要求:假设公司投资本项目的必要报酬率为10%,计算确定是否采用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案。 解:由于本项目新、旧设备使用年限不同,则只能采用平均年成本来确定是否采用更新决策方案。 将继续使用旧设备和采购新设备作为两个互斥的方案,且将新设备节约的付现成本作为新设备的现金流入,分别计算两方案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再分别计算两方案的平均年成本进行方案的优劣比较。 表1 继续使用旧设备和使用新设备两方案的平均年成本的计算 单位:元 项 目计算过程现金流量时 间折现系数现 值 继续使用旧设备: 旧设备变现价值 -10000001-100000 变现损失减税(100000-150000)×30%=-1500001-15000 每年折旧抵税150000÷5×30%=90001-43.169928529.1 清理残值收入100001000040.68306830 清理残值损失减税(150000÷5-10000)×30%=600040.68304098 旧设备流出现值合计 -75542.9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75542.9÷3.1699=-23831.32 使用新设备: 初始投资 -50000001-500000 第一年折旧抵税500000÷4×2×30%=7500010.909168182.5 第二年折旧抵税(500000-250000)÷4×2×30%=37500020.826430990 第三年折旧抵税(500000-250000-125000-500000×10%)÷2×30%=1125030.75138452.13 第四年折旧抵税(500000-250000-125000-500000×10%)÷2×30%=1125040.68307683.75 每年节约税后付现成本110000×(1-30%)=770001-53.7907291883.9 清理残值收入120001200050.62097450.8 清理残值损失减税(50000-12000)×30%=1140050.62097078.26 新设备流出现值合计 -78278.66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78278.66÷3.7907=-20650.19 综上,虽然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75542.9元小于使用新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78278.66元,但是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平均年成本23831.32元却大于使用新设备的平均年成本20650.19元,当新、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不同时,应当以平均年成本为决策标准,选用平均年成本较小的方案,则应当采用更新固定资产决策方案。 例2:甲公司正考虑用一台效率更高的新机器取代现有的旧设备。旧设备的账面折余价值为150000元,其变现价值为900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5年,预计5年后清理残值收入为7000元,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尚有5年,税法规定的净残值可以忽略不计。购买和安装新机器需要500000元,预计可以使用5年,预计清理残值收入为12000元,税法规定新设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按4年计提折旧,法定残值为原值的10%。由于新设备效率较高,可以每年节约付现成本140000元。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30%。如果该项目在任何一年出现亏损,公司将会得到亏损额的30%计算的所得税额抵免。 要求:假设公司投资本项目的必要报酬率为10%,计算确定是否采用更新决策方案。 解:由于本项目新、旧设备使用年限相同,则可以将继续使用旧设备和使用新设备作为新设备替换旧设备一个方案考虑,采用以下三种方法通过计算净现值做出决策。 方法一:将继续使用旧设备和使用新设备作为两个互斥的方案,且将新设备节约的付现成本作为旧设备的现金流出,分别计算两方案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再求出新设备替换旧设备一个方案的净现值。 表2 使用新设备替换旧设备方案的净现值的计算 单位:元 项 目计算过程现金流量时 间折现系数现 值 继续使用旧设备: 旧设备变现价值 -9000001-90000 变现损失减税(90000-150000)×30%=-1800001-18000 每年税后付现成本140000×(1-30%)=-980001-53.7907-371488.60 每年折旧抵税30000×30%=90001-53.790734116.3 清理残值收入7000700050.62094346.30 清理残值收入纳税-7000×30%=-210050.6209-1303.89 旧设备流出现值合计 -442329.89 使用新设备: 初始投资 -50000001-500000 第一年折旧抵税250000×30%=7500010.909168182.5 第二年折旧抵税125000×30%=3750020.826430990 第三年折旧抵税37500×30%=1125030.75138452.13 第四年折旧抵税37500×30%=1125040.68307683.75 清理残值收入120001200050.62097450.8 清理残值损失减税(50000-12000)×30%=1140050.62097078.26 -370162.56 净现值新设备流出现值合计-旧设备流出现值合计=72167.33 方法二:将继续使用旧设备和采购新设备作为两个互斥的方案,且将新设备节约的付现成本作为新设备的现金流入,分别计算两方案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再求出新设备替换旧设备一个方案的净现值。 表3 使用新设备替换旧设备方案的净现值的计算 单位:元 项 目计算过程现金流量时 间折现系数现 值 继续使用旧设备: 旧设备变现价值 -9000001-90000 变现损失减税(90000-150000)×30%=-1800001-18000 每年折旧抵税30000×30%=90001-53.790734116.3 清理残值收入7000700050.62094346.30 清理残值收入纳税-7000×30%=-210050.6209-1303.89 旧设备流出现值合计 -70841.29 使用新设备: 初始投资 -50000001-500000 第一年折旧抵税250000×30%=7500010.909168182.5 第二年折旧抵税125000×30%=37500020.826430990 第三年折旧抵税37500×30%=1125030.75138452.13 第四年折旧抵税37500×30%=1125040.68307683.75 每年节约税后付现成本140000×(1-30%)=980001-53.7907371488.60 清理残值收入120001200050.62097450.8 清理残值损失减税(50000-12000)×30%=1140050.62097078.26 1326.04 净现值新设备流出现值合计-旧设备流出现值合计=72167.33 方法三:以新设备替换旧设备为一个方案,采用差额分析法,寻求使用新设备和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差额现金流量,并计算净现值。 表4 使用新设备替换旧设备方案的净现值的计算 单位:元 年 份012345 初始投资-500000 旧设备变现价值90000 账面折余价值150000 变价亏损60000 变现损失减税18000 付现成本节约额 140000140000140000140000140000 税后付现成本节约额 9800098000980009800098000 新设备折旧 2500001250003750037500 旧设备折旧 3000030000300003000030000 增加的折旧 2200009500075007500-30000 增加的折旧抵税 660002850022502250-9000 税法净残值新设备净残值-旧设备净残值=50000-0=50000 清理残值收入新设备清理残值收入-旧设备清理残值收入=12000-7000=5000 清理残值损失减税(50000-5000)×30%=13500 净现金流量-392000164000126500100250100250107500 现值系数(10%)10.90910.82640.75130.68300.6209 现金流量现值-392000149092.4104539.675317.8368470.7566746.75 净现值72167.33 综上,以新设备替换旧设备为一个方案,采用上述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同,即净现值均为72167.33元,大于零,则应当采取使用新设备的更新决策方案。
成本费用总额 即为广义上的总成本。按企业会计制度划分,又分成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营业成本是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直接发生的人工、水电、材料物料、折旧等。期间费用则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成本和费用总额=成本+费用 其他业务支出可能包括其他非成本和费用的支出。
1512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二、本科目可按被投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三、资产负债表日,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