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市场正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夺的“新蓝海”。其中,以各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作为战略布局的推进者趋势明显,养老型理财产品发行已开始放量。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养老型产品数量已比去年全年发行数增长近1倍。 随着近期股市回暖,更多银行理财“盯上”股市。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新成立的养老理财产品会考虑加仓权益类资产。 有望成为 失衡僵局的破局者 以养老理财切入资管“新蓝海”逐渐被纳入各大理财子公司的战略布局中。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6月下旬,今年以来已有15家银行发行了115款产品。其中,国有行的发行数量明显增加,达到35款。据了解,这35款养老型产品均由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发行。而在去年,国有行发行的养老型理财产品数量仅有18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开业的1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推出养老理财产品。其中不少理财子公司成立初就推出养老理财产品以打头阵。 中银理财在开业伊始便将养老产品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在开业仪式上,中银理财推出“稳富——福、禄、寿、禧”养老系列,面向养老客群。2019年12月25日,招银理财推出“招睿系列颐养两年定开增强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去年年底,工银理财推出符合国际通行设计理念的颐合系列养老产品。 目前,中国的养老体系三大支柱严重失衡。那么,理财子公司能否成为失衡僵局的破局者? 此前,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在《银行家》杂志刊文称,银行理财子公司将成为能够打通银行渠道、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中国养老金体系特别是第三支柱的建设,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提高居民的养老保障。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当前在各商业银行越来越难以依赖存贷利差获得更多收入的情况下,要想保持长期增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资金链条之间打通。那么相对而言,以养老理财切入这些业务无疑是非常合适的。” 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理财投资经理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在禁止期限错配的政策约束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端的非标久期大约为2~5年。但商业银行的负债端很短,在半年左右。养老理财产品面对的恰恰是风险偏好低,对长期限投资容忍力较强的老年投资群体,因此算是一个用来消化长期限资产比较好的补充来源。 新产品考虑 加仓权益类资产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了4.1亿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但是,这个数据同基金、保险、信托公司的产品资产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据了解,企业年金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主体资格和理财产品都有明确要求,其中对产品有两条要求:自主风险评级处于风险水平最低的一级或者二级;投资品种限于保证收益类和保本浮动收益类。 一位股份行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理财子公司和商业银行资管部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已经不符合企业年金基金、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要求,只有老产品中的保本产品才能纳入投资范围,而这与资管新规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中,固收占比高达83%,而权益类仅约占6.6%。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一季度年金养老金产品分类下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收益率出现高比例的负数,其中股票专项型收益率亏损程度最高,为-16.35%。而去年年底,这一板块的投资收益率为13.34%。 今年4月以来,受债市震荡影响,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多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多只净值型产品出现较大回撤,年化收益率也罕见地跌为负数,而浮亏产品的运作方式以封闭式或定期开放式居多。 7月以来,随着股市回暖,更多银行理财资金“盯上”股市。据了解,不少理财子公司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于权益类资产或间接通过FOF的形式投资股市。 而在理财子公司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方面,上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新成立的养老理财产品会考虑加仓权益类资产,老产品前期仓位足够就不再追高。 不少国有大行主要还是以固定资产配置为主,呈现“固定资产+”的结构。在资产配置和组合上,多以长期限+封闭式产品为主。“受制于资金风险收益的属性,因此提高养老理财资金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毕竟是养老的钱,保值是第一位,以稳健为主。”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养老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为此,不少银行在此基础上做了灵活处理。如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金养老1号”属于封闭式产品,但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25%的份额,以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 商业银行 纷纷布局养老金业务 近期,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5%的消息,再度让养老金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发展基金会6月中旬发布的报告称,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2050年,中国老龄化将达到峰值,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7.9%。 “一方面,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也是体现作为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的养老市场仅仅靠第一支柱是不够的,需要靠其他支柱支撑,在这个背景下,养老金融市场巨大。”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养老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此外,从银行实际情况出发,不少银行客户结构上也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对于我们银行来说,45岁~55岁的客户结构占比较高,对于这一养老需求较大的人群,我们也在做投资者教育。”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理财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 养老市场三大支柱的不平衡分布也为银行入局提供了市场。潘东表示,截至2018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规模约为5.6万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约为1.5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约为2.8万亿元,三者比例为56∶15∶28,合计规模仅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1%。而美国三大支柱比例为10∶54∶36,养老金规模占GDP的160%。 银保监会年初曾提到,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不少专业人士表示,长期限资金对整个资本市场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一位大型券商银行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企业年金基金具有来源稳定、规模增长快、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商业银行介入企业年金正好能积极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巨大的蓝海市场留给了不少分析机构预测的空间。国盛证券分析称,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国企业年金实际运作金额已达1.85万亿,同比增速20%。若保持该增速,2020年底企业年金将有望达到2.12万亿。 毕马威此前预测,2030年中国养老金规模有望达到113万亿元,其中企业和个人相关的商业补充型养老金管理规模约有60万亿市场。
权益基金超速发展的时代,曾经小众化的发起式基金逐渐普及,但是三年前成立的那批产品如今规模分化,正迎来生与死的大考。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4只发起式基金清盘。根据基金契约中的约定,基金合同生效三年后,若基金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自动终止,同时不得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的方式来延续。 同时,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时曾集中发行成立了一批发起式基金,而今年它们的三年大考期限也来临。但是从此前基金一季报的数据来看,在现存的发起式基金中,仍有37只产品在一季度末的规模没能达到2亿元的约定线;其中,更有23只产品的规模甚至还低于5000万元。 接受记者采访时,格上财富基金分析师张婷指出,目前发起式基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基金成立的规模门槛较低,但退出的机制较为严格,好发但不好做;2)虽然发起式基金将基金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捆绑,但多数基金最终的业绩未达预期,很多基金经理由于利益捆绑,在操作上会趋于保守,从而业绩表现不亮眼。 头部产品公司受热捧,债券、QDII受冷遇 年内发起式基金募集“两极分化” 首先看新品的发行数量,年内发起式基金的发行热度还在增加: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三年,内地二级市场上分别有100只、190只和202只发起式基金成立;而截至6月23日,年内成立的发起式基金已经达到了116只。 再从募集规模来看,发起式基金不止是小基金的狂欢,更是产生了许多爆款产品。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以来成立的发起式基金,募集金额过百亿的就有8只。聚焦今年以来,近期建信中债湖北省地方债的募集规模最高,6月中旬成立时的募集规模就达到了71.47亿元;此外,年内权益类发起式新品中也有准爆款产品出炉。 作为一类宽进严出的产品,原本基金公司设立发起式基金的初衷是预估产品突破2亿的成立门槛有困难,走发起式的方式先确保产品能够出生再说。但是权益类公募走红的年代,发起式新品中也屡屡出现爆款,背后的逻辑或许就发生了改变。 对此,知名基金分析师常玏表示:“发起式基金的审批是走特殊通道的,比正常渠道审批会容易、速度也会更快;基金赶在市场热度没结束时就可以发行了,这样可以吸引更多资金。此外,发起式基金还可以批量批复,也吸引了大基金公司集中发行产品,当前在头部基金公司的权益类产品中更容易出现爆款。” 对比来看,其他类型公募的发起式产品则似乎受到冷遇。首先看发起式债券型产品,例如金信民达纯债在今年6月11日成立,其所属的金信基金成立于2015年,今年一季度末的资产规模只有26.8亿份,在140家基金公司中排在第114位。从成立公告看,该基金以1010万份的募集成绩刚刚跨过发起式基金的门槛,但是如此袖珍的规模,给基金运作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再看QDII类的基金产品,例如5月底成立的天弘中证中美互联网,公告显示最终的募集成绩只有1002万元。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基金管理人认购的1000万元外,该基金被投资者认购的金额只有2万元而已。募集业绩不佳的原因林林总总,其中包括了战疫时代海外市场风高浪急的因素,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和公司固有的QDII基金业绩不佳有关。具体说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旗下存续的两只QDII基金合计规模只有1.75亿元。 宽进严出秋后算账 发起式基金年内集中过考 而在宽松的成立条件下,发起式基金募集失败的情况较为罕见。不过记者发现,内地公募迄今已有9起发起式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查阅基金彼时的公告,无一例外,记者发现它们均是由于不满足基金备案条件才导致的募集失败。 具体说来,最新的一例是在去年发行的凯石秦纯债三个月定开,公告称截至募集期届满,该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因此基金合同未能生效。 相比看似容易满足的募集成立,发起式基金的三年大考可谓是一道鬼门关了。究其原因,毕竟当发起式基金合同生效三年后,基金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的条件看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门槛,“批量出生、批量淘汰”看似是这类产品逃不掉的宿命。 以今年的情况为例,目前已经清盘的发起式基金有南方高元、广发中证全指工业ETF联接、南方安享绝对收益和中融量化小盘,它们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基金类型,不过在今年一季度末,它们的规模均不足2亿元,触发了发起式基金清盘的红线。记者统计它们的成立日发现,除了南方安享绝对收益成立于2016年外,其他3只产品均成立在2017年。 同时,由于3年约定期限的来临,2017年成立的发起式基金则面临着规模的大考。据记者统计,2017年是发起式产品成立的大年;将当年各种类型的发起式产品汇总,在2017年共有118只发起式基金成立,而这部分产品中,在今年一季度末,规模不足2亿元的产品数量有37只。具体审视这37只产品,其中23只是主动权益类产品。 聚焦其中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记者发现,这其中也不乏今年大热的医药、科技概念基金。例如银华医疗健康量化,虽然该基金的净值随着医药板块年内走强而突飞猛进,截至6月23日收盘,今年以来产品的净值增长率已经达到47.05%,在同类产品中位列前茅。但让人不解的是,根据该基金一季报,产品在一季度末规模仅为3064万元,远低于2亿元的约定清盘线。 究其原因,记者发现,该基金自成立以来规模一直处于迷你的状态。根据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其成立之初的募集总份额为3373万份,其中基金管理人运用固有资金认购了1000万份,占比约30%。而该基金在成立后各季度末的规模也均低于3000万元。 那么,产品规模与业绩不匹配或许只能从基金经理的身上寻找原因了。Wind数据显示,自产品成立以来,基金经理的职务一直由马君担任,但是此前她更多地是掌管包括ETF、量化等被动型的指数产品,这类产品业绩的好坏更多取决于对标的指数或量化模型,或许有基于此,投资者对于这类产品心存芥蒂。 风险与利益很难对等 发起式基金亟待纠偏 发起式基金在内地走过了一段弯路,面对着三年一次的规模大考,或许到了给产品纠偏的时刻了。 从字面上理解,发起式产品由于需要基金管理人认购这一特点,似乎导致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风险和收益一致对等,这本来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激励基金管理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进一步对基金业绩有更高的追求,但实际的效果或许与设立发起式的初衷南辕北辙。 更让人不解的是,据记者统计,国内的发起式产品中,目前固收类和被动型产品的数量较多,这似乎与设立发起式基金原本想对基金经理的激励作用相互矛盾。根据Wind数据,目前国内市场上现存的发起式基金共有827只,其中固收类发起式产品多达434只,占比过半;被动指数型产品的数量为151只,主动权益类发起式基金的数量只有197只。 截至6月23日,从2012年成立以来的净值增长率来看,国金国鑫的回报率最高为285.39%,不过这一成绩在2941只Wind同类基金中仅排在951位。此外,仍有19只主动权益类发起式基金成立以来的回报率还为负。 对于业内主流的发起式不适用于指数和固收类产品的观点,常玏则观点相反:“如果一家基金公司有计划集中发行多只指数型产品,那么很有可能会选择以发起式基金的方式来成立产品。同时,发起式基金较快的审批速度对发行固收产品同样有吸引力。” 不过,发起式基金中的种种乱象着实不容忽视,记者了解到,不在少数的发起式基金实际为机构定制化产品,其中最好的证据就是单一持有人持基比例过高。部分亏损的发起式基金表面看似也套牢了公司从业人员,但实际他们另有招数将亏损抹平,往往最终吃亏的只有基民散户而已。规模大考之际,或许该是监管出手规范发起式基金的时候了! 附表存有清盘隐患的发起式基金一览
自去年6月份国内首只以“固收+”为主题的非FOF定期持有期基金成立后,该类基金发行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今年以来,定期持有期基金重新受到市场热捧,呈现密集发行态势。记者对Wind数据和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统计后发现,截至目前,全市场存续的此类定期持有期基金共有148只,其中包括FOF类91只、非FOF类57只;超过百只产品是在今年集中发行的。 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此类定期持有期基金的独特性,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关注,今年以来多数基金公司更是密集发行该类产品。可以预期,未来还会有更多此类产品被追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基金公司均对该类产品有所布局,并称“目前已经在准备推出相应的包含定期持有期的绝对收益策略固收类基金。” 年内发行数量已逾百只 记者了解到,所谓定期持有期基金,是指在持有至约定期限后即可随时赎回的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该类基金具备多个特征,例如,在产品设计上控制了基金流动性,为产品创造了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 记者对Wind数据和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后发现,截至目前,以“固收+”为主题的定期持有期基金合计有148只,其中包括FOF类91只、非FOF类57只。从成立时间来看,定期持有期基金产品年限均较短,可以说是基金产品的一种创新。 记者了解到,首只非FOF定期持有期基金成立于2019年6月份,发行完之后停滞了3个月。总体来看,2019年该类基金发行数量不多,但进入2020年后,呈现密集发行态势。记者统计后发现,今年以来成立的这类新品数量已超过百只。 诺德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从细分数量和规模来看,纯债型定期持有期产品有7只,规模约120亿元;量化对冲、偏债混合、灵活配置型产品有27只,规模约685亿元;偏股混合、股票型产品有38只,规模约773亿元。从业绩表现来看,在2020年之前成立的17只产品均取得正收益,其中偏股混合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2.92%,偏债混合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89%,纯债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8%。 “定期持有期基金在一定期间内保证了基金份额的相对稳定,基金经理在投资过程中可以相对较少受到申赎波动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可能用来应对潜在赎回的资金更多投资于中长期风险收益更好的标的上,同时可以相对从容地进行整体资产配置,有利于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新华基金固定收益及平衡投资部总监王滨向记者表示,所以年内该类基金大部分都取得相对稳健的投资业绩,偏股和偏债型基金的表现都相对较好。 恒天明泽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定期持有期基金相对于开放式基金有很多优势,例如,在产品设计上控制了基金流动性,为产品创造了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该类产品在封闭期规模稳定,仅需面对相对可预期的开放期时点赎回压力。在投资端,一方面,基金经理可以将更多资金投资于低流动性、高收益的资产,来获取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溢价;另一方面,无需留出低收益、高流动性资产应对日常赎回压力,具有更高的资金利用效率。此外,基金经理进行杠杆操作的空间更大,有助于获取更为丰厚的息差收益。 基金加快布局“固收+”产品 记者了解到,虽然以“固收+”为主题的定期持有期产品问世时间较短,且在初期经历了一段低迷发行期,但由于整体收益率稳健,今年以来重新受到市场的热捧。 关于定期持有期基金产品受到市场热捧的原因,王滨认为主要有四个:首先,一定持有期模式能够使基金规模相对稳定,有利于基金经理做出更有竞争力的投资业绩;其次,基金投资人容易受到短期行情剧烈波动的影响,出现非理性的申赎操作,导致追涨杀跌情况的出现。持有期的固定可以通过时间来平抑短期净值的大幅波动,基金投资人可以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第三,持有期模式介于定期开放和普通开放式基金之间,持有期锁定过后可以赎回,对于基金持有人的流动性安排更加合理灵活。四是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实施落地,类银行理财持有形式的基金产品也更符合更多投资人的投资偏好。 恒天明泽相关人士也表示,以“固收+”为主题的定期持有型基金是对纯粹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创新,采取了封闭运作和定期开放相结合的模式,兼顾流动性和投资组合收益性,从客户体验和产品收益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也顺应了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发展方向,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9年以来,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定开债基逐渐成为市场新宠,此类基金有利于稳定产品净值,投资体验优于以市价法估值的传统债基,对于具有固定投资期限,且不能承受净值大幅波动的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恒天明泽相关人士表示,后期该类产品有望成为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的新增长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多数基金公司都在加快布局该类业务。王滨向记者透露,新华基金目前正准备推出相应的包含定期持有期的固定收益类基金,通过合理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为基金投资人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投资收益和体验,未来将通过布局更多风险收益目标区间细分的纯债以及“固收+”策略产品,以满足更多基金投资人的需求。 诺德基金也表示,公司正在开发两个方向的持有期产品:一是主动管理权益类产品,持有期半年或一年,目前有一只产品正在准备过程中,预计以量化投资为主。二是“固收+”持有期产品,包括FOF、偏债混合,主要是从产品差异化设计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恒天明泽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正积极布局“固收+”产品,与各金融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产品期限将从一个月内灵活申赎到3个月,以及6个月各期限等。
在明星基金长期赚钱效应发酵下,今年基金发行市场展现强大吸金能力,百亿级爆款基金频现,目前行业头部公司新发基金规模已经突破700亿元。然而,新发基金市场的两极分化也愈演愈烈,年内15家基金公司募集规模不足5个亿,另有29家基金管理人“颗粒未收”。 前十大公募新发基金3900多亿 接近全市场半数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今年以来共有114家基金管理人发行586只新基金,基金发行总规模为8535亿元。 从基金公司发行规模排名看,基金发行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数据显示,发行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募集总规模3930.58亿元,规模占比为46.05%,接近全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基金公司排名看,首募规模270亿元的易方达均衡成长、发行规模165亿元的易方达研究精选等爆款产品,让易方达基金年内发行规模登顶,以703.4亿元规模位居新基金发行总规模冠军。广发、汇添富基金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分别为496.91亿元、434.57亿元,分居2、3名,新基金募集总规模都超过了400亿元。 华夏、银华、博时、南方、鹏华、富国等6家公募新基金募集总规模也超过300亿元,位居第二梯队。景顺长城,交银施罗德基金、民生加银皆超过200亿元,华安、平安、东方红资产管理等12家基金管理人则跻身新发基金百亿元俱乐部。 与此同时,在全部143家基金管理人中,仍有29家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领域颗粒未收,15家基金管理人新发基金总规模不足5个亿,新基金发行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格局。 谈及新基金发行市场的马太效应,北信瑞丰基金表示,“强者恒强,赢者通吃”越来越成为新基金发行的一个特点,这反映出投资者愈发理性,在选择基金产品时更看重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明星公司、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愈发凸显。 在北信瑞丰基金看来,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头部公司进入公募基金领域时间长,投资和运营管理经验丰富,投研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已经成功塑造了自身品牌形象,赢得了较好市场声誉,对优秀人才、成熟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强,自然在新产品发行时更受市场青睐。 汇安基金零售业务部总经理魏嵬认为,马太效应是一个行业成熟度的体现,说明公募基金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分化意味着投资者在用脚投票。基金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渠道深度以及客群基础,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资管机构应有的护城河,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然而,据魏嵬观察,虽然新基金发行向龙头公司集中的现象明显,但新发规模排名和存量规模排名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说明有的在上升,有的在退步,而且经常出现弯道超车现象,也体现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杨晗也认为,龙头公司集中的现象,一方面代表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因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业务模式、在资管行业中扮演的角色不断清晰,有优势的公司会逐渐凸显。一般来说,行业马太效应一旦成为趋势,不会轻易发生逆转,未来这一趋势会继续强化。 杨晗说,“目前较为老牌的基金公司不论在投研实力和渠道上 均有优势,公司的整体运作处在产品业绩佳、知名度高易于销售、对于代销渠道议价能力强的良性循环中,该类头部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较难被超越。” 深耕细分领域 走出“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在资金和资源向大型公募不断集中的过程中,不少中小公司也在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独特优势,在产品细分领域和创新产品方面做好前瞻性布局,努力打造公司在产品发行方面的竞争力。 魏嵬表示,汇安基金二季度以来,分别发行了一只“固收+”产品和一只偏股混合产品,首发规模都达到了20亿的量级。作为一个成立4年的公司来说,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 在魏嵬看来,在新发基金市场,头部公司需要拼战略,战略出问题就会掉队;腰部公司拼能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必然后继乏力;小公司拼维度,只有对行业具备降维的实力或者开创性逻辑才能脱颖而出。 他认为,产品首发规模大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基金公司既是鼓励,也是压力。规模大意味着业绩的影响面就更大,如果产品业绩表现不佳,对基金公司品牌的削弱也会很大。资管行业是公平的,马太效应肯定一直存在但是结构未必稳定。资管行业的品牌、规模、市场、投资都是一场复利,那些能够坚守自己能力边界,做出长期产品规划并言行一致的基金管理人,才能最终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杨晗也表示,基金公司要想打造公司在新发产品的竞争力,需要综合施策:一是品牌端上,梳理专业的品牌形象;二是投资端上,夯实实力,打造优秀的投研团队;三是产品端上顺应监管和市场需求,坚持创新;四是在销售服务端上,加强渠道营销工作,做好售后服务。 北信瑞丰基金也表示,资金和资源向大型公募不断集中或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常态,两极分化的格局趋势将愈发明显。对小型基金公司而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新产品发行难也将成为常态,但严峻的生存环境也会倒逼小型基金公司不断改革创新,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努力研发适合自己的特色产品,最终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具有清晰辨识度的市场品牌,走出一条“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北信瑞丰基金分析,一方面,基金公司应把握市场机会,在产品研发和前瞻性布局上加大力度。特别对于小型基金公司而言,通常产品线尚未布全,因此更需要通过把握市场节奏,左侧布局各主要类型产品,以期在未来市场打造适合投资者当下需求的基金产品;另一方面,在产品发行时,应积极通过公司的营销渠道以及有特色、新颖的营销方式,推动产品销售;共同推动公司整体规模实现从小到大的扩张。 北信瑞丰基金相关人士称,“当基金公司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已经拥有比较齐全的产品线时,可采取竞争跟随策略,在某些时点或者细分品类的产品上顺应市场需求实现重点突破。” 表1:今年以来各家公募新基金发行规模排名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日:6月12日)
作为“固收+”产品的主要表现形态,债券型基金年内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虽说管理规模整体有所提升,但清盘债基的数量和规模也不容忽视。《证券日报》记者对Wind资讯和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统计后发现,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新成立债基373只(区分ABCDE类型),资产总值合计1566.2708亿元。同时,年内有18只债基清盘,包括A类和C类等在内合计规模7.3917亿元。 多位公募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债基整体规模仍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考虑到流动性持续宽松的因素,投资者目前仍可继续配置债基资产。 年内债基新发373只 清盘18只 以固定收益投资打底,搭配其他资产来获得增强收益,债券型基金天生拥有攻守兼备的基因。从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来看,年内债基整体处于稳健上升势头。 华南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年内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投资者风格偏向收益稳定、波动率较小的债券型基金,这是年内债基发行火热的主要原因。不过,今年由于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很多企业债务问题突出,出现很多债务违约,“踩雷”的债基净值出现大幅下跌,导致收益大幅下滑,进而引发投资人赎回,导致基金清盘。 “有很大一部分债基是机构定制类产品,在机构资金赎回后,产品很容易变成迷你基金,加之监管对迷你基金数量有上限要求,因此,清盘也就成了最终选择。”华南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分析称。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了解到,今年以来,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的规模增长非常明显。其中,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从3月底的8.21万亿元增至4月底的8.62万亿元,规模增长超过4000亿元;债券基金的管理规模从3月底的3.08万亿元增至4月底的3.43万亿元,规模增长超过3000亿元。 机构认为 债基表现符合预期 通过对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他们对公司旗下的债基表现比较乐观,年内债基收益率也比较符合预期。 招商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旗下债基收益率稳步提升,有债基产品自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近90%,超过期间业绩比较基准56.29%。” 华商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助理张永志告诉记者,今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债券市场出现一定的回调,但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内货币整体收紧空间有限,引导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依然是当前金融政策的主旨,未来债券市场收益率依然有下行空间,利好债券型基金走势。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金鹰基金对债基的布局比较均衡,基本按照收益率曲线进行长短各异的布局方式,包括短债基金、中长债基金、转债类投资风格基金,以及利率投资风格基金等,年内整体表现符合投资预期。 5月份以来,虽然债基收益有所调整,但基金经理仍表示,可继续增加该类资产配置。宝盈基金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考虑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和宽松政策持续性因素,债券市场可以继续参与配置和交易,后期依然看好中高等资质的信用债。 中欧基金在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市未来短期波动可能仍会持续,但“固收+”产品不是纯债产品,除了有债券底仓的配置之外,还会有一定比例的权益仓位,当前股票资产正处于中长期较好的配置点位,权益仓位可以带来投资组合的增厚收益,这也是当前依然坚定看好“固收+”产品配置价值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