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收购(MBO) 【点睛】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质变。 【释义】所谓管理者收购,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外部融资资本来购买本公司的股权,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完成MBO之后,昔日的管理者就变成今日的股东了。 【谈古说今】MBO是流行于欧美国家七八十年代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当时欧美国家步入企业兼并收购的高峰期。经过MBO之后,管理层掌握了他们所服务的公司的股权,往往会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很多在国外运行良好的机制,一放到中国来就不行了。九十年代,为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很多国有企业进行了MBO,结果却是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性质改变。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因为国外公司不管谁拥有都是属于私人的,你要收购我的公司必须要出足价钱,不然没得商量。但是在中国,国有企业名为国有,实际上无人所有。很多管理层就占了这个便宜,在收购前故意把企业弄得不成样子,折腾来折腾去,反正也没什么人管。国家看看这企业不卖不行了,就贱卖了吧,能卖多少是多少,就这样很多国有企业被管理层很便宜地收到自己的门下,并且美其名曰:帮助国家解决问题资产,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国资委下发了禁令,紧急叫停了国有企业的MBO。但是这有用吗?曾经教导我们,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所以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有很多人变相进行着MBO,下面看下2004年初宇通客车变相MBO的例子。 宇通客车是在原郑州客车厂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总经理汤玉祥。宇通客车的管理层为了收购这家国企,2001年在上海设立了宇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汤玉祥,注册资本万元。随后宇通客车第一大股东郑州宇通集团的所有者郑州国有资产管理局,宣布与汤玉祥的公司达成协议,转让其宇通客车的股份,并且收了汤的公司给的股权转让金。但是上报到财政部,并没有得到批准。但是股权转让的钱已经付了啊,汤玉祥就对郑州国有资产管理局提起诉讼,判决结果当然是对郑州国有资产管理局手中的宇通客车的股权进行拍卖,所得钱款还给汤玉祥的公司,最终这部分股权为汤所拍得。宇通客车的股权就这样通过司法拍卖的方式被变相收购了。 对于这次收购,以汤玉祥为代表的800多名管理人员哪来一个多亿购买股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按说作为管理者不会有那么多钱。原来在2000年后,管理层就进行了薪酬改革,将原先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从50-60万元每年提高到每年250万元,而且在与郑州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达成协议转让股份后,先后两次10股派送6元,这种大比例的分红也为其收购筹措了5000多万元的资金,也就是说借棍打腿,用上市公司的钱去收购它。最后还被查出财务造假,对宇通客车的资产进行了虚减,反正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宇通客车就摇身一变成了私营企业。 金融百科 taobiz.com 诸如此类的收购案例还有很多,而且每个案例的收购手段都会有所创新,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时候可谓彰显无疑啦。
要约收购 【点睛】从“你可以卖给我吗”到“我一定要买你”的转变。 【释义】要约收购是指收购方公开向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来收购目标公司的股票,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要约收购包含部分自愿要约和全面强制要约两种类型。部分自愿要约是指收购者根据目标公司的总股本确定预计收购的股份比例,在该比例范围内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当收购的股份达到一定的比例,一般为30%,如要继续增持股份,则要向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 【谈古说今】2008年9月3日,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发表公告称,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子公司向汇源果汁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拟以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可口可乐提出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港元,较汇源停牌前溢价倍,收购要约的期限为200天,也就是截止到2009年3月23日。如果此次收购成功,汇源将成为可口可乐全资子公司退出股票交易市场。 在这里可口可乐即向汇源果汁的所有股东提出了全面收购要约,是典型的要约收购。这次收购是今年来最大的一起外资全资并购中国企业的交易。由于汇源果汁在国内饮料市场的龙头地位,这次收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收购的完成将可能成就可口可乐在中国饮料市场的垄断地位,所以收购要想成功还需要经过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对于这次收购,汇源的大部分股东都是赞成的,因为可口可乐提出了让股东们无法回绝的价格,本来只有4元的股票可以卖到元,何乐而不为呢?——可见金钱与爱国原是不能两全的。遗憾的是,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就本次收购案反垄断审查做出了最终裁决,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公司将会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一锤否决了此次收购。 金融百科 taobiz.com 【知识链接】协议收购是相对要约收购来说的,是指收购者在证券交易所之外以协商的方式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签订收购其股份的协议,从而达到控制该上市公司的目的。协议收购一般只涉及大股东之间的交易,所以手续较为简便,收购成本也较低。相对而言,要约收购是在所有股东都平等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自主做出选择,是更加市场化的规范的收购模式,有利于杜绝各种内幕交易,更加有利于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点睛】环环相扣,心手相连,你是最重要的。 【释义】产业链条就是生产制造以及除去生产制造以外的6个环节,这其余的6个环节分别是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订单处理、批发管理和终端零售,也就是常说的6+1。 【谈古说今】企业成败的关键是什么?低廉的成本?先进的技术?其实,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产业链的控制。中国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做的生产制造这个环节,也就是6+1中的1,而这个1却是利润最低、最容易受到冲击、也是最脆弱的环节。 福建晋江是我国最大的运动服、运动鞋生产大本营,号称“中国运动服之都”。同时,晋江被称为鞋业加工厂,世界上每五双鞋就有两双产自晋江。晋江共有贴牌企业3000多家,但是他们以往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这些贴牌企业的出口价格一般为5美元双,但国外企业一转手就能销售到40美元双。人民币的升值,新劳动法的出台,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减缓,这一切都带来成本的极大上涨,目前很多贴牌企业已经处于亏损的边缘了。金融百科 taobiz.com 我们看到再低廉的成本也有上涨的那天,再先进的技术也会有被淘汰的时候,只有那些控制了整个产业链的企业才能获得最高的利润,拥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与这些企业不同,在晋江还有个叫做安踏的企业,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恶劣的经济环境下,它的利润率也一直保持在。它成功的关键就是经营思路的转变,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到对整个产业链的经营。耐克,阿迪达斯如今已经不再做生产制造了,它们所有的产品都是交由东莞的企业代为加工,然而他们却控制着整个产业链的6,利润最高的部分。照这样看来,转变观念,加大对产业链的整合与控制,才是目前中国企业突破重围,重获生机的关键所在。
【点睛】性能优良的亿万富翁孵化机。 【释义】IPO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缩写,即首次公开募股,指某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公司进行IPO,不但可以得到资金用来扩大业务,而且成为一间公众公司之后,还能很方便地从二级市场募集资金,为公司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 【谈古说今】一个企业从小到大,慢慢发展,一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资金企业很难发展。所以在企业很小还没有上市资格的时候,一般企业家都会寻求风险投资前来投钱,等到慢慢发展壮大后,就需要从更多的人手里筹钱,这时IPO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不少企业创办人在IPO之后,一夜成为亿万富翁,比如2007年的女首富杨惠妍。 杨惠妍旗下的碧桂园诞生于1992年,至今已经营造了十多个超大规模综合社区。碧桂园集团创建于1997年,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2007年4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次IPO创内地房地产企业规模最大纪录,总共出让的股权,募集到129亿港元的资金。公司大股东杨惠妍以25岁的年龄变身中国最年轻首富,她拥有碧桂园的股份,其身家在上市之初达到了600亿元,远超前任首富张茵。这也让素来低调的碧桂园成为一个新的财富神话。金融百科 taobiz.com 不少人可能很难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我将其分解开来,让大家看看这个首富是怎么炼出来的。原先碧桂园是一家家族房地产企业,其中杨惠妍、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区学铭分占70%、12%、6%、6%及6%的股权。杨惠妍是最大股东,其他几个人都是亲戚朋友,也是在一起创业的。上市后,总共卖出的股份,五个股东所占的总份额被稀释到,其中杨惠妍所占份额被稀释到为。他们为什么要让出股份呢?原来这些股份是卖出去的,别人要拿钱来认购,这样钱就流入了企业。碧桂园总共募集到129亿,有了这笔钱它就可以进行扩张了。那么杨惠妍是如何成为首富的呢?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钱,而是按照香港交易所里碧桂园的股价,她手里的股票值600亿元。 说到IPO,就不得不说说打新股。由于害怕股票卖不掉IPO失败,一般企业公开发行的股价不会很高,在市场交易后总是会上涨,这已成为了惯例。既然如此稳赚不赔,那为什么不在上市前就买了呢?所以就有了打新股。打新股也就是在股票公开交易之前,从杨惠妍他们手中把股票先买过来。由于赚钱机会很大,自然不会让你那么轻易申购到。像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就有3330亿港元去申请购买他们的股票,但是最终只有129亿元的资金申购到了,而且从申购到最终出结果这段时间你的资金是没有利息的哦。但是碧桂园一上市就飙涨,如果能申购到新股的话还是蛮幸运的。
【点睛】食欲很旺,但却消化不良,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了。 【释义】产能也就是生产能力,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 【谈古说今】目前,中国许多行业,如钢铁、焦炭、煤炭、汽车、航空等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情况。 以钢铁产业为例,前几年,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的繁荣等原因,对钢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钢铁价格一路上涨。国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投入重资购买设备,扩大产能。然而随着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需求大幅放缓,导致前几年刚刚投资的产能用不上,全国大中型钢铁公司普遍亏损。 在这样背景下,一幕幕悲剧不断上演。2008年11月10日,江苏不锈钢巨头兴利来特钢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存林猝死。 关于不锈钢巨头包存林死因众说纷纭,企业对外的公告是因病猝死,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企业资金链断裂,包走投无路自杀身亡。54岁的包存林一直身体很好,从前没有生过什么病,所以猝死的可能性极小。在他去世前一周,他就有过轻生的念头,当时吞下大把的安眠药,被送往医院,最终醒了过来。之后家人为防不测,对他严加看守,可悲剧还是发生了。金融百科 taobiz.com 1999年,包存林和一个广东的老板合伙开了一个钢铁厂,当时规模很小,占地只有16亩。 2003年,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旗下的“长利”牌不锈钢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的称号。 2004年,实现产值亿元,利税4000万元。 2005年,为了做大做强,包存林新征328亩土地扩建,新上的680热连轧生产线等,投产后年产出可达5~10亿元。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且开始向实业蔓延。 2008年,全球对钢铁需求快速下降,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停产或部分停产,产值下降近六成。 包存林就是因为扩张太快而导致如今的境地。为了扩张,他从银行贷款亿元,眼看就要到了还款期限,而自己在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没有销售额的情况下,手中已无资金,最终在强大的压力面前,选择了不归路。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那些在创业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企业家们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值得我们去憧憬和爱戴。但是我们更应该去反思,在盲目投资,一味扩张的道路上,我们还能走多远?
【点睛】通货膨胀是能把你手里的雪糕变成冰棍的小恶魔。 【释义】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的发行量超过经济中的需求量,从而产生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谈古说今】2008年,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钱越来越不经花了!”其实就是通俗版的通货膨胀的释义。打个比方,本来一顿饭只要5块钱就能吃好了,而现在却要7块钱,本来一斤猪肉只要8元,现在要10元,这就是通货膨胀。人们不禁深思,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它从何而来。下面是通货膨胀的几种成因。 第一种情况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商品的供给基本上就是那么多,所以当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忽然变得很大,超过供给的时候,自然是供不应求,买的多卖的少,厂家一兴奋价格也就涨了,于是物价自然就上升了。中国有句老话:物以稀为贵,道理跟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种情况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如在七十年代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全球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甚至一度达到两位数,是二战以来的最高值。金融百科 taobiz.com 在国民党执政后期,曾经有一个农民挑着两个筐子的钱去商店买东西,有事走开一会,等回来以后发现两堆钱在地上,装钱的筐子被偷了。很讽刺吧?可是却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在当时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也只有在战争年代或动荡时期才会出现。一般我们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都是些比较轻微的通货膨胀,在1%~5%之间,此时人们感觉不到物价的变化。稍微严重点的会在5%以上,人们能普遍感觉到身边的餐馆都在不停地提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应付通货膨胀呢?轻微的通货膨胀其实并不需要担心,他们只是悄无声息的存在着,对我们的生活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实际上,轻微的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说对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们就必须要采取行动,钱是肯定不能存到银行了,实际利率为负数,那点利息还不够贬值呢。最好都换成其他货币,比如美元,日元什么的,要是没办法换,就去买黄金,或者一些收藏品,这样可以避免物价严重上涨带来的损失。
【点睛】丑小鸭进化成白天鹅的漫长过程。 【释义】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镇人口,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逐渐转变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谈古说今】1978年,我国设市城市193个,人口超过100万的有13个。2007年,设市城市达到656个,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到117个,其中出现了像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数个。在短短三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占全国土地面积,人口,实现全国GDP的,出口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问题总是伴随着成就而来,据专家估计,到2025年,城市将新增人口个亿,其中流动人口占个亿,所谓的流动人口大多是农民工,这些人处于社会的底层,拿着微薄的工资,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民工的流水账。 这个民工主要帮一个公司干干杂活,都是那些办公室里白领不愿干的活,比如搬搬东西,送送水之类,基本上靠一根扁担,两根绳过活。下面是他的流水账:金融百科 taobiz.com 房租: 50元 (6个民工合租一间贫民区的小房间) 管理费:20元 (街道收的,包括10元的暂住费) 餐费: 110元 (早饭1元,午饭3元,基本上是只管饱的那种,晚饭自己做) 买菜: 27元 (6人轮流买菜) 买米: 15元 日用: 30元 买烟: 20元 (2块钱一包的那种,几天抽一包) 通讯费:17元 (很大一部分用来给公司回电话) 交通费:3元 (基本上都是靠走) 给儿子生活费:200元(儿子在县里上高中) 给老婆买衣服:20元 (明显是打了折的地摊货) 寄回家: 150元 (存起来供儿子以后上大学用) 给母亲看病:50元 意外支出:60元 (为了抢活,乱闯红灯被罚10元,走路不小心碰到一小伙,被讹诈50元。) 像这样的民工,保守估计,在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至少每个城市有200万以上,而这样的生活标准应该是中等吧。这是一群被忽视的人群,一群没有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的人群,需要我们的政府多加关注。
【点睛】实现经济一体化就像上天堂,每个人都想去,但都不想去得太早。 【释义】经济一体化指各国彼此开放,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的贸易壁垒,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谈古说今】自二战之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了共同的选择,各国都在促进本国与他国的贸易问题上不遗余力,各种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也纷纷建立,像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八十年代之后,这种一体化逐渐扩展到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推进经济一体化,它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先说个反面的例子,在明朝虽然郑和多次组织巨大的船队下西洋,但是统治者却不愿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乃是泱泱大国,什么都不缺,并不需要和别人贸易,在清朝时期,情况也差不多,然而就是这样什么都不缺的泱泱大国却最终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当时的统治者实行的是完全的贸易壁垒,将整个世界挡在门外,也就没办法接受先进的技术了,落后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以充分看出贸易壁垒的弊端,它使整个国家固步自封,无法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被先进和发达所抛弃。金融百科 taobiz.com 由于你生产你有优势的产品,我生产我有优势的产品,然后我们俩做交易,这样降低了各自的生产成本,得到成本降低的收益,从而参与的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经济一体化放宽了资本、产品流通的限制,扩大了各个国家的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收益。自由贸易还会使得技术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从而使得每个国家的技术进步能够得到分享,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经济一体化拥有诸多益处,但是否实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还要根据国情。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不一样,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都不同,如果忽然之间放开所有的市场,会对某些经济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比如中国大豆就远远不是美国大豆的竞争对手,他们大规模生产,拥有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低廉的成本,所以当我们一下开放大豆市场时,美国大豆一夜之间占据了中国整个大豆市场。国家一看这样下去那还了得,不得不紧急叫停大豆市场的完全开放,这样中国生产大豆的农民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所以经济一体化虽然好处很多,但是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开放,一下子消除所有的贸易壁垒。 但是总的来说,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是一个全球浪潮,违背这个浪潮和趋势的国家就会被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