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公告,核准谢云立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哈银消费金融)董事、总裁的任职资格。 谢云立做电商行业起家,历任腾讯电商助理总经理、京东集团微信手Q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2015年谢云立加入招联消费金融,曾任招联消费金融首席市场官(CMO)。 综合监管政策趋严、行业经营风等原因,哈银消费金融越来越将业务重心倾斜在自营场景。此次,哈银消费金融大力引进有多年电商背景的新总裁,这或与它开拓电商场景有密切关联。 2月2日,一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消费金融公司做自营电商平台,难度仍然较大。消费金融公司有自己的电商渠道这是出于监管要求,但各家公司对于电商渠道的重视程度不一,这也导致这些渠道的发展程度不同。” 据哈银消费金融最新披露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其资产总额超过12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1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86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500万,成功晋级持牌消金百亿俱乐部。 天眼查显示,哈银消费金融大股东为哈尔滨银行(港股06138),持股53%。第二大股东为度小满金融,持股30%;上海斯特福德置业有限公司、苏州同城软件有限公司分别持股6.33%、5%,剩余3家公司持股比例较小。 据官网资料,哈银消费金融于2017年4月正式开业,2019年成功引入百度旗下度小满金融战略投资后,注册资本增至15亿元,资本实力在“城商行系”的消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成立之初,哈银消费金融首任总裁为唐旻。2020年上半年,哈银消费金融董事陆续发生大量变更,3名董事退出,5名新董事加入。其中,新任董事长周杰、董事刘墨来自哈尔滨银行,董事何松琦、万维雅来自度小满金融。据媒体报道,唐旻已于2020年10月赴任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 除高管层变动,哈银消费金融基层员工变动规模更大。有媒体报道,近期,哈银消费金融公司内部有大量员工离职,或与此前业务亏损相关。 作为资本实力最雄厚的消金公司之一,哈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及贷款余额均在行业排名第12位,这与它的资本规模并不匹配。 据官网介绍,哈银消费金融主打“平台+自营”、“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模式。不过,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哈银消费金融的传统助贷业务优势正面临挑战。 作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代表,哈银消费金融本就缺乏流量和消费场景。2019年6月,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哈银消费金融二股东。依靠线上助贷业务,哈银消费金融的业务规模迎来快速增长。据了解,仅依托度小满金融的引流,哈银消费金融日均放款就已达数千万元规模。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哈银消费金融线上对接的平台还包括京东金融、蚂蚁金服、360数科、滴滴金融、乐信、小米金融、携程金融等。 2020年“双11”期间,消费金融公司的营销策略已开始转向。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加大对自营商城的投入,展开客户让利,包括做免息贷款体验,商城免息分期等。目前,哈银消费金融并未建有自营电商平台,谢云立的到来或将打开哈银消费金融电商场景的新局面。
2月2日,华夏幸福(行情600340,诊股)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夏幸福”)发布《关于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下称“《公告》”)。 在《公告》中,华夏幸福表示,截至目前,华夏幸福及下属子公司发生债务逾期涉及的本息金额为52.55亿元,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债务形式,未涉及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产品。 据悉,目前华夏幸福正在与上述逾期涉及的金融机构积极协调展期相关事宜。此外,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主要股东的积极协调下,华夏幸福正在制定短中长期综合化解方案。 事实上,华夏幸福的流动性紧张早有风声。而在房企面临严格债务管控的当下,对相关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逻辑和包括“募投管退”在内的主动管理能力无疑也提出了新的考验。 正在制定综合化解方案 “因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信用环境叠加多轮疫情影响,自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公司到期需偿还融资本息金额559亿元,剔除主要股东支持后的融资净现金流-371亿元,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导致出现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情况。”华夏幸福在公告中如是表示。 记者注意到,2月1日上午,华夏幸福以线上线下联线方式在北京、廊坊、上海、深圳等6地同时召开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上确定中国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河北分行、平安资管共同担任债委会主席单位,组织对华夏幸福债务风险化解问题进行讨论,明确了统一思想、一致行动的方针,将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河北省政府及廊坊市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多途径全力化解华夏幸福债务风险。 华夏幸福正陷入流动性危机。华夏幸福表示,相关会议的召开有望确保金融机构债权人形成合力,以“不逃废债”为基本前提,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公平公正、分类施策的原则,稳妥化解华夏幸福债务风险,依法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在最新的公告中,华夏幸福称,公司流动性阶段性紧张导致债务逾期,可能会对公司经营和融资产生一定影响;其正全力协调各方积极筹措资金,以尽快解决相关问题,并已与部分金融机构就展期等达成共识。 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主要股东的积极协调下,华夏幸福正在制定短中长期综合化解方案。 流动性紧张早有风声 从股权结构上看,天眼查信息显示,华夏幸福前五大股东分别为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29.69%)、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10.58%)、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险分红(8.38%)、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个险万能(6.09%)和华夏控股-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20华夏EB担保及信托财产专户(4.57%)。 其控股股东为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持有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比例为36.02%;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为王文学,持有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31.49%。 华夏幸福流动性紧张似乎早有风声。 1月20日,华夏幸福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进行股份质押的公告。据了解,该次股份质押571万股,质押起始日2021年1月19日,质权人为昆仑信托。而华夏控股该次股份质押,系为其前期质押融资业务进行的补充质押。 彼时,华夏幸福指出,华夏控股资信状况良好,其质押融资的还款来源包括其自有资金、股票红利、投资收益等,具备相应的资金偿还能力,其股份质押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紧接着,1月22日,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华夏幸福书面确认已经与中融信托达成和解,华夏幸福认为中融项目已经不触发“20华夏幸福MTN001”、“20华夏幸福MTN002”交叉保护条款。招商银行是上述两只中票的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 招商银行称,1月16日,从公开舆情及部分媒体报道获悉,华夏幸福下属子公司可能出现两笔信托融资未按期偿付,涉及“中融-骥达11号”和“中融-融昱100号”信托计划。 记者注意到,2020年华夏幸福连续发行多笔永续信托大额融资,包括陕国投信托15亿元永续信托、中融信托15亿元永续信托。 此外,华夏幸福还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永续保债形式向平安养老融资,拟由平安养老设立债权投资计划,向公司进行合计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的投资,期限为无固定期限。 债务管控下的地产融资 事实上,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永续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资本工具。在2021年房企不仅面临大规模的债券到期压力,还将进入更严格的资金监管阶段,因此年初不少房企抓住融资成本较低的窗口期加紧发债。 记者了解到,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房地产“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出台、银行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成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金融机构又该如何在展业的同时防范相关风险呢? 在中诚信托战略研究部韩鸣飞看来,新形势下,房地产股权投资信托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不过,其风险管控逻辑区别于房地产融资类业务,对信托公司各方面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以开展房地产股权投资信托业务为例,对信托公司在相关“募投管退”等环节的专业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与债权投资相比,股权投资对项目尽调的要求更高。债权投资往往采取项目抵押担保和保证担保等风控措施,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向保证人追偿等方式保障资金回收。而股权投资没有抵押担保措施,项目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增值,才能保证本金安全,并覆盖资金的机会成本。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此前撰文指出,信托公司在开展永续债业务时,应当特别注意风险控制,根据具体的业务类型应该注意具体项目要符合具体的监管和法律法规要求。 比如,当发行永续债的交易对手是房产企业时,需要看交易对手是否符合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要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核,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已取得证照,项目总投资预算及交易对手拟投入或已投入资本金比例,项目所在城市,项目所处地段,户型设计,房屋质量设计标准,项目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物业管理水平,周边环境,该等城市同类项目销售(出租)情况,项目销售策略,是否存在与项目有关的纠纷或者诉讼、仲裁等问题。
来源:e公司官微 2月1日,上海机场(行情600009,诊股)罕见一字跌停,即使是在去年遭疫情重创、民航业转暖前的严峻时期,公司也未有过如此大跌。2020年全年,上海机场股价也仅下跌近3%。 千亿大白马股通常是机构投资者的“心头好”,该股跌停背后,也意味着将有多家机构踩雷,其中就包括最近爆红的“公募一哥”张坤。 一日市值蒸发150亿元机构观点出现分歧 跌停之后,上海机场现价71.1元/股,最新市值1370亿元,一日之内市值蒸发逾150亿元。 同板块其他公司也出现不程度下跌。2月1日,白云机场(行情600004,诊股)大跌9.35%,深圳机场(行情000089,诊股)跌幅为3.32%,厦门空港(行情600897,诊股)则下跌1.72%。 与该股罕见跌停相呼应的,是机构罕见的下调目标价报告,并且是多家机构“组团”下调目标价,甚至于下调评级等级。 其中,高盛公司分析师Justin Kwok将上海机场评级下调至卖出,目标价73元,之前的评级为买进。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对上海机场下调评级,并降低目标价6.7%至70元。 中金公司研报表示,由于国际线恢复尚需时日,加之预计上海机场2021年免税收入仅12亿元,低于此前预期,下调2021年盈利预测95%至1.5亿元。 随后,又有海通国际、西南证券(行情600369,诊股)等下调了对上海机场的评级。 此前1月29日盘后,上海机场与中国中免(行情601888,诊股)同时公告,双方签订了关于免税店租金的补充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中免去年向上海机场交纳租金同比减少七成。同时,上海机场披露2020业绩快报,预计将亏损12.9亿元至亏损12.1亿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14.1亿元至亏损13.3亿元。 上述两则消息即上海机场被机构下调评级的关键原因。免税业务是上海机场过去几年业绩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而此次免税合同计算方式调整后,在不少机构看来,上海机场“坐地收租”的业绩高增长预期逆转,公司的议价能力减弱。 不过,仍有机构对上海机场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研报认为,疫情冲击不改变上海机场的长期经营趋势,看好国际枢纽机场长期价值。行业正常化后有上海机场望开启新的产能周期。从免税业务的发展来看,新合同使得低客流情况下机场收入较实际销售情况显著放大,租金恢复将快于客流恢复;进入恢复阶段后,日上实际承担的单位旅客费用降低,从机场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在渠道竞争加剧的情况,有利于维增强机场渠道竞争力。维持审慎增持评级。 此外,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虽认为,在海外旅客需求恢复不确定的情况下,上海机场放弃未来免税业务或有的超额收益转而获取短期确定性收入,经营策略略显保守。不过,该券商研报仍表示, 修订免税经营协议,公司短期免税提成收入增加;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稳步推进,航空出行需求恢复确定,公司基本面将在2021年发生反转。基于浦东机场的区位优势,认为公司仍能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维持增持评级。 “公募一哥”张坤踩雷 股东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计有2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共59只基金产品持有上海机场股票。 其中,易方达中小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买入上海机场最多,持有数量达到2180.01万股。若按该持股数量测算,该基金一日之内浮亏超过1.7亿元。 其次是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两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合计持有上海机场股份数量也超过了1000万股。 易方达中小盘的操盘者就是最近爆红“出圈”的“公募一哥”张坤。上周,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因重仓白酒股而出现一日净值暴涨5%,随后其本人迅速登上微博热搜,一张配有“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坤坤不老,蓝筹到老”字样的张坤图片也在微博上刷屏。 此外,张坤还是公募基金首个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有数据统计,2020年,易方达张坤共管理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中小盘、易方达优势企业三年、易方达新思路灵活配置、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5只基金,规模分别为677.01亿元、401.11亿元、108.05亿元、57.64亿元、11.3亿元。合计总规模达到1255亿元。 记者注意到,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最早于上海机场的2016年年报中出现,彼时持有约295万股,此后更持续重仓上海机场。结合2020年三季报,去年第四季度,易方达中小盘还对上海机场进行了加仓动作,增持数量约220万股。 该基金2020年四季报显示,上海机场为其第八大重仓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4.11%。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踩雷上海机场,2月1日,易方达中小盘单位净值仍上涨1.32%,近一年收益率已经翻倍。 该基金其他重仓股市场表现方面,当日,美年健康(行情002044,诊股)、通策医疗(行情600763,诊股)分别大涨7.47%、6.53%。
昨天很有意思,新发的主动权益基金,不论是工银瑞信单文的、景顺长城杨锐文,还是南方基金李振兴都没干过东方红资管的孙伟。 孙伟管理的东方红睿泽三年定开混合,在今天打开申购,上限80亿,据了解,截至下午2点,就超过120亿。 一只买入必须持有3年的基金,比募集结束后就能自由申购的基金更受投资者欢迎,这体现一点:越来越多投资者认识到,基金投资要长期,当个人难管的住手时,就用制度。前些天也有基友留言,表示自己瞎折腾不如买封闭式基金。 其实吧,封闭期长的基金,有两类: 1、传统定开基金 买入必须持有要求封闭的期限,弊端是买卖时间都受限。 Choice 统计显示,名字中带有“定开”二字的主动权益基金有85只。其中成立以来涨幅超100%的有8只,背后的基金经理依次是:赵诣、莫海波、金梓才、胡昕炜、王延飞、刘彦春、桂跃强、孙伟。 2、持有期基金 定开基金的升级改造版,募集建仓结束,自由开放期能自由买入,持有满要求的时间后,就能自由赎回,还没有赎回费。 Choice统计显示,名称中带有“持有”二字的有164只(不同份额分别统计)。涨幅在前的基金经理有中欧周蔚文、泓德邬传雁、东方红资管钱思佳、睿远赵枫、华夏蔡向阳。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10201 从交易灵活度上,我比较推荐后者。 目前在售和未来将发售的新基金,封闭期长的产品如下: 有些新发基金是固收+策略的,买入前一定要看清业绩比较基准。
A股三大指数今日集体收涨,迎来2月开门红,其中沪指收涨0.64%,收报3505.28点,收复3500点;深证成指上涨1.36%,收报15024.24点;创业板指涨0.99%,收报3159.99点。另外,科创50指数跌0.03%,收报1421.48点。市场成交量萎缩,两市合计成交8567亿元,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34.59亿元。 ETF方面,创蓝筹ETF(159966)、创成长ETF(159967)今日分别上涨1.51%、0.28%。科技铁三角也表现不错,其中人工智能AI ETF(515070)上涨1.09%,芯片ETF(159995)、5G ETF(515050)分别涨0.55%、0.43%。新能源车ETF(515030)上涨0.24%,食品饮料 ETF(515170)微跌0.11%。此外,恒生ETF(159920)今日触底反弹上涨1.76%,目前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ETF。 舵主为大家划重点了: 昨天舵主预计创业板持续调整压力或有限,今天止跌反弹,迎来2月开门红。从已公布业绩快报来看,创业板业绩增速明显,聚焦创业板优质龙头的创成长ETF(159967)仍值得重点关注。另外,商务部表示,预计今年的消费市场总体将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未来还将多措并举促消费,可见食品饮料 ETF(515170)长期机会可期。 业绩预告超预期 创成长ETF迎"升"机 正处于业绩披露期的A股,近期业绩预增股活跃明显,而创业板业绩增速整体向好,春季躁动行情有望延续。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已有3.1%的上市公司发布了2020年年报或业绩快报,55.4%的上市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信息(不含前述已发布年报和业绩快报公司)。从现有数据看,各板块利润增速均有大幅提升,尤其是创业板和中小板提升明显。 来源:wind 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 值得注意的是,聚焦创业板优质龙头的创成长ETF业绩预告超预期明显,数据显示,创成长ETF50只成份股中有37只已公布业绩预告,共有36只成分股业绩预告同比净利润增速为正,预喜率达97%。其中,业绩预告增速大于100%的有17只,增速介于50%-100%的有9只,增速介于0-50%的有10只,只有1只同比净利润增速为负。 另外,统计发现创成长ETF年初至今涨幅达9.88%,跑赢同期上证指数8.95%,位居宽基类ETF首位。 来源:wind 统计截至:2021.2.01 舵主认为,随着创业板公司业绩的逐步披露,汇聚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具备较高行业壁垒、聚焦高成长龙头企业的创成长ETF业绩优势将凸显,值得投资者重点跟踪。 商务部将多举措促销费 食品饮料有望长期受益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在2020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今年的消费市场总体将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商务部称将多措并举促消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分析人士指出,长期来看,2021年随着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落地见效,消费行业整体有望可持续性增长。短期来看,由于今年多地疫情反扑,“就地”过年成了全国各地倡导的政策,而且又临近春节,所以食品饮料板块短期迎消费旺季。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和人口流入省份,有望受益“就地过年”政策,春节期间对白酒需求量加大。且考虑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当地对高端及次高端名酒的消费有望增加,弥补全国消费体量。 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也认为,就地过年对食品饮料板块影响积极,尤其是C端居家消费拉动显著,其中一二线城市更为明显,且考虑到物流不会受到类似于2020年同期的影响,渠道端线下超市和社区团购等、线上电商等同步发力,主要受益板块有必选食品(调味品、乳制品等)、便捷消费(速冻食品、榨菜等)、休闲消费(卤制品、预调鸡尾酒、休闲食品等)。另外对中高档餐饮有显著拉动,高端与次高端白酒、B端餐饮产业链(调味品、速冻食品)等受益显著,龙头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 在此背景下,如果投资者不想错过食品饮料板块投资机会,不妨通过食品饮料 ETF把握长期机会,其第一大权重行业为白酒,权重达59.8%。第二大、第三大权重行业分别为乳品和调味发酵品,前三大细分板块累计占比超86%。前十大成分股就包括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伊利股份(行情600887,诊股)、海天味业(行情603288,诊股)、泸州老窖(行情000568,诊股)、洋河股份(行情002304,诊股)、青岛啤酒(行情600600,诊股)等知名公司。 Wind数据显示,食品饮料 ETF自上市以来交投活跃,统计发现,上市仅15天成交额高达62.46亿元,日均成交额为4.46亿元,二者远远高于其他消费类ETF,流动性优势尽显。 来源:wind 统计截至:2021.2.0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前十大成份股中已有部分公司公布业绩快报,从目前数据来看,净利润大多实现同比增长,尤其酒鬼酒(行情000799,诊股)增速明显,净利润同比增长预计为51.92%–65.28%,权重第一的五粮液业绩增幅也较为喜人,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4%。 来源:wind 统计截至:2021.2.01 整体来看,随着业绩报告的持续披露,食品饮料 ETF成份股整体业绩超预期可期,舵主认为值得长期关注。
2月2日,资本邦了解到,昨日上海机场(行情600009,诊股)罕见一字跌停,跌停之后,上海机场现价71.1元/股,最新市值1370亿元,一日之内市值蒸发逾150亿元。即使是在去年遭疫情重创、民航业转暖前的严峻时期,上海机场也未有过如此大跌。2020年全年,上海机场股价也仅下跌近3%。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1月29日盘后,上海机场与中国中免(行情601888,诊股)同时公告,双方签订了关于免税店租金的补充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中免去年向上海机场交纳租金同比减少七成。同时,上海机场披露2020业绩快报,预计将亏损12.9亿元至亏损12.1亿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14.1亿元至亏损13.3亿元。随后,多家机构“组团”下调上海机场目标价,甚至于下调上海机场评级等级。 从股东来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计有2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共59只基金产品持有上海机场股票。其中不乏头部基金公司和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踩雷”上海机场。
“北京政策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近期不排除一些炒作过多的城市也会面临房贷检查的工作。”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2月1日对时代财经表示。 楼市政策密集出台,信用紧缩之忧开始升温。 “停贷了,你要不要考虑换银行?”1月31日,在广州打工5年,好不容易凑齐首付“上车” 二手楼的林曦(化名)忽然收到房屋中介的电话,脑袋一下子懵了。 近日,由于去年年底出台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落地,一线城市多家银行传出由于触及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的“红线”,不得不停止或延后发放贷款。林曦万万没有想到,1月下旬,她的银行同意贷款书已经获批,却卡在“银行停止盖章”这一环节。 当人们还在观望个人按揭贷款政策的走向,1月29日至31日,信用紧缩的政策密集发布,一线城市楼市被泼了一盆冷水。 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1月30日,北京银保监局严查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紧接着深圳严查购房资格,直指“待持炒房”违规资金。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当中唯一一个法拍房不限购的城市,也被限…… 在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中,北京严查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引起了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的极大关注。他在2月1日对时代财经表示,北京要求各银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这说明大城市对于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现象进行了管控。 “北京政策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近期不排除一些炒作过多的城市也会面临房贷检查的工作。” 严跃进还指出,多地针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政策,造成停贷或是贷款利率上升,确实有可能误伤刚需族。 北京全面自查或在全国推广 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数据,房地产贷款增速连续29个月回落,但住户经营贷录得20%的罕见增速,在2020年下半年新增贷款中占比14%,是2019年同期2倍。 东吴证券(行情601555,诊股)宏观分析师邵翔对时代财经分析,“监管部门在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口径上并没有放松,个人购房贷款同比增速继续下降。2020年下半年利用低息的经营贷违规操作是部门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这意味着首付资金来路不明,悄然地扰乱市场秩序。 “我认识一个在东莞帮人做首付‘过桥’的朋友,部分人通过这种方式交纳房屋首付,并获得银行的住房贷款。”一位从事民间借贷、不愿透露姓名的人事告诉时代财经。 “过桥资金”付首付似乎成为了业内“潜规则”。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近日在媒体也揭露了类似的乱象:“由于实体贷款特别是中小微的融资利率很低,比按揭利率还要低。围绕红本在手的房产,金融产品很多,利率还很低。近期,很多深圳购房者先过桥融资,然后一次性付款买房,再抵押融资,最后还掉过桥资金。” 更有甚者,某些住房中介帮助购房者利用“抵押经营贷”购房,并已形成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 据中国证券报近日报道,在北京、上海、深圳多地,存在中介联合“包装公司”协助伪造贷款资质和收入证明等违规行为。中介可以提供设立壳公司、做账和申请贷款等全流程服务。而在关键的贷款审批环节,银行监管和产品的漏洞隐约可见。 早在去年4月份,政府出台应对疫情的纾困政策。就中小企业反映融资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曾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指出,“中小企业要渡过疫情难关,不能完全指望银行信贷,同时还要严防企业利用低息贷款用于‘炒房’而非扩大再生产。” 在严跃进看来,北京出台全面自查的政策恰恰是对症个别企业利用低息贷款“炒房”的有效有段。严跃进对时代财经分析,该政策的核心是明确了对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问题保持监管高压态势。 “运用大数据技术主动出击,结合非现场监测数据,综合采取窗口指导、现场检查等多种措施督导信贷业务规范发展,持续开展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针对检查发现的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问题,对违规银行机构依法从严顶格处罚,同时严格执行机构与人‘双罚’制度,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和禁止一定期限从事银行业工作等行政处罚,加大监管震慑力度。” 严跃进认为,北京的做法值得全国其他大城市的学习和借鉴。“严查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意味着银行系统和房管系统的组合拳将更有力出击,有助于稳定房贷市场。” 同时严跃进指出,全国各地银行在“两道红线”下,暂停或延迟放贷,同时贷款利率上调,确实有可能误伤刚需,“这是监管部门需要去注意的”。 房地产信贷紧缩至少持续半年 央行的“两道红线”严格控制了银行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以及个人按揭贷款的投放,而北京严查经营贷、消费贷等资金违规入楼市等政策可能进一步推广,市场各方担心,后续信贷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收紧。 严跃进认为,近期很多大城市购房政策明显收紧,预计信贷政策收紧概率也会增加。相关市场参与主体后续也需要关注银行贷款额度、贷款规模、放贷节奏等内容,进而合理安排销售和购房行为。 “至少今年上半年,管制会比较紧。”严跃进对时代财经预估。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近日对媒体表示,从过往经验看,信贷增速往往是房地产价格增速的领先指标,政策层通常通过信用投放的收缩以及配套的限购限贷政策来调控房地产价格,以防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出现。在房地产相关信贷供给有所收缩的情况下,房地产贷款利率也将会有上行的动力,从而“结构性”调控地产相关信贷。 “不过,由少投放房贷所腾挪出的信贷缺口短期内无法完全被其他信贷需求所弥补,预计2021年信用投放将呈现平稳收缩的态势。”明明称。 东吴证券宏观分析团队也认为信用会收缩,但不会带来信用超预期紧缩。“从监管机构的论调来看,压降的主要目标是2020年下半年新增的‘违规’贷款:去年下半年新增消费贷3.25万亿,新增住户经营贷1.06万亿。不过,同期固定资产贷款新增1.73万亿,绿色贷款新增0.94万亿,我们认为央行的信贷政策依旧是‘有保有压’。” 东吴证券宏观分析预计,今年年内可能会推出“绿色经济”相关的信贷支持工具,叠加投资周期的起底回升带来制造业固定资产贷款需求的上升,房地产信贷收缩冲击仍可控。 “预计中性预期下,2021年的社融增速为11.2%,较去年下跌约两个百分点,2020年为13.3%;本外币贷款增速约为10.9%,较去年下跌也是为两个百分点,2020年为12.8%。 ” 去年年末,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政策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注意到去年下半年一线城市房价出现过快上涨迹象,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造成两难。 2月1日杨畅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货币政策还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急转弯”的基调下进行,流动性仍然保持相对充裕,但对于短期的市场流动性紧张,采取了针对性手段予以对冲。 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有保有压” “严查不会是‘运动式’行为,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要求。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则是一个镇痛式调整,最终会形成理性健康发展的格局。”尽管各方分析表示信贷紧缩可能会持续半年,但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研究所副教授范世乾看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是金融系统违规问题,严查会一直持续。 范世乾2月1日在接受包括时代财经在内的媒体群访时表示,政策密集出台遏制一线城市房价猛涨,更多是从维护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行考虑。 范世乾分析,一方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会严重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使得国家本要支持的中小经营者资金缺乏问题难以解决,还会阻挠国家房地产调控目标的实现,推高房地产价格。另一方面,违规资金投入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将金融市场与房地产捆绑在一起,降低国家房地产调控手段的有效性。 范世乾认为,“目标严查也可以看做是对房地产行业去杠杆要求的督促,是促进房地产市场长远有效发展的必要手段。这一态度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长期态度。” 据悉,去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关于住房消费有如下表述:“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东吴证券宏观分析团队2月2日在接受时代财经在内的媒体群访时分析,连日来银保监会、央行等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极具灵活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城市不同情况进行施策。在国家”十四五“框架下,住房具有促进消费的作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有保有压”。 “目前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城市进行调控,也是出于引导资金向制造业回归,投向实体经济。” 至于房企,资深信托理财师武苏伟对时代财经分析,对本就资金紧张的房企来说,压降、控制新增房贷规模,对地产销售产生不利影响,资金将会愈加紧张。“长期来看,一方面销售回款减少,另一方面,房企的融资渠道不断收紧,两头压缩,对房企的资金链将会是极大的考验。” 睿资投资俱乐部创始人吴疌也较为认同本次密集调控对稳定房价和维护金融系统安全的作用。他对时代财经表示,“房地产相关信贷比例过高会影响金融稳定,如不严控,楼市风险就变成了金融风险,社会危害极大。部分银行对按揭贷款的限制,的确影响部分人买房,但保护了广大银行储户的利益。” 严跃进进一步对时代财经指出,本轮调控对于房价过快上涨有抑制的效果,对炒作过热的楼盘进行打压。“但由于现在房价构成的成本,如房源的土地成本、市场预期等,房价往下跌的空间并不大。”
核心观点: 1. 资金的溢出效应是港股风起的直接动因。 2. 资金南下有三点驱动:首先,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是基础;其次,中概股回归与新经济转型是增量;最后,南下资金抢夺定价权,有望打出“双击”。 3. 收益端三重驱动,成本端低估值,二者合力,为港风赋能。港股配置正当时。 2021年开年来,港股市场迎来盛况:南下资金连续19个交易日维持净流入,且其中18天净流入均超百亿,单日净流入最高达265.9亿港元。截至2021年1月28日,今年累计净流入已达2981.6亿港元,相较去年同期的278.7亿港元,净流入规模同比暴增979%。(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01/28) 图:南下资金2021年来净流入统计(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1/01/28 与此同时,港股各大指数也有不俗表现。尽管前两天港股出现了一些调整,但截至1月28日收盘,恒生指数今年累计涨幅仍有4.85%,港股通100指数涨幅达6.32%。 图:港股主要指数2021年以来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1/01/28 港股如此罕见的火热行情昭示着,港风已经猛烈吹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从微风到飓风,是什么在吹动? 1.资金溢出效应 首先,资金的溢出效应是直接动因。 疫情背景下,各国均实行强有力的量化宽松与财政扩张政策,流动性繁荣引爆市场。国内,大量资金涌入A股市场,基金成为主要渠道之一。截至2021年1月28日,仅公募基金的累计资产净值就已达20.5万亿,而今年开年不到1个月,就增长了逾4800亿。如此庞大的增量资金在A股市场消化,自然谱写了一个个市值神话,沪深300、上证50指数的估值几乎处于历史最高分位水平。 图:国内公募基金累计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01/28 面对“有点贵”的A股,来自机构、甚至来自监管的隐忧逐渐浮现。“抱团”一词成为财经资讯的常客。而此时,“估值洼地”港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港股之前一直以“高股息、低估值”出名。成分以金融地产为首的恒指,在估值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前两年,港股市场先后经历了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形式动荡、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外资流出,指数下挫,港股性价比进一步提升。“便宜”的港股成为了价值优选。 图:全球主要指数估值及股息率 数据来源:Bloomberg,华安基金,截至2020/12/31 因此,逐渐地,尤其是今年以来,溢出资金纷纷涌入港股。资金南下轰轰烈烈,港风吹成了飓风。 2.便宜不是南下的深层驱动 从表面看,港股的微风由“便宜”吹起。那么从深层看,从微风转化为飓风的能量源自哪里?有一句话叫“跟着聪明钱”,机构的南下资金能被成为聪明钱,其聪明肯定不仅仅体现在买个便宜。沙砾也很便宜,但它没有价值。而港股的价值,在于它是便宜的“好货”。 好在哪里? 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是基础 2020年第三季度,国内经济初步走出疫情负面冲击,GDP由负转正,率先实现4.9%的正增长。虽然今年开年来,疫情有一些反复,但目前管控得当,国内经济的复苏态势明确。 在国际上,疫苗研制的成功,包括后期的加速落地以及推广,走出疫情的预期也是明朗的。因此,2021年将进入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港股作为兼具离岸属性与在岸属性的市场,基本面上的盈利恢复与增长逻辑较为清晰,为港股的投资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中概股回归与新经济转型是增量 2018年以来,港股陆续迎接中概股回归,使得港股的行业市值结构变化,从以传统金融地产为主导,正在逐步转型为以科技、医药、新消费等新经济为主导的市场。 图:港股行业市值结构变化一览 数据来源:DataStream,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 相比港股传统行业低估值、高股息率的特点,新经济的成长性较为突出。例如以腾讯、美团、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型公司,市盈率较高,成长红利高。新经济转型为港股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在未来,随着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摩擦持续,美股市场审查力度趋严。港股市场由于交易制度、规则与美股相近,对中概股吸引力将不断增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中概股回归、以及更多新经济龙头赴港上市,为港股市场不断注入活力。 表:2021年港股 IPO展望 数据来源:Bloomberg,兴业证券 可以看到,2021上半年有望在港股IPO的公司以新消费、医药、传媒为主,其中不乏滴滴出行、哔哩哔哩、快手、拼多多、爱奇艺、字节跳动等明星企业。港股有望在未来分享这些新经济公司的成长红利,在增量上也有较好预期。 南下资金抢夺定价权,有望打出“双击” 估值偏低是港股市场特色,但估值涨不起来,也使其受到一些质疑。这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港股市场,长期由以英美为首的外来资金所主导。外资由于意识形态、偏好方面的差异,相比内资要大大低估港股。这一点或许可以从A+H公司的A/H溢价窥见一斑:截至目前,A股相较H股平均仍有逾30%的溢价。 图:恒生AH股溢价指数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01/28 但随着近年来内资持续南下,愈发壮大,其已成为港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国盛策略测算,2020年来自中国内地的资金占港股市场总成交金额的比重已提升至15%左右,占港股外地资金比重的1/3 以上。 而今年以来,南下资金以更汹涌的态势进入港股市场,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内资比例的提升,对估值会有很好的促进。 图:2020年至今南下资金每日净买入(单位: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01/28 因此,随着内资涌入带来港股估值的提升,再加上之前提到的盈利方面的预期增长,港股2021年有望打出“戴维斯双击”。 总言之,在三重利好、估值与盈利的双击驱动下,在收益端,港股的配置价值凸显。这才是资金南下抢筹的深层驱动。再加上成本端,“便宜”是金科玉律。二者综合起来,资金溢出流向港股,确实是“聪明钱”,港风也因此越吹越大。 3.大风已起,如何乘风而上? 港股作为境外市场,不论是在开户还是研究上,都具有一定门槛。如果偏好的是省心的操作,透明化的管理方式,以及相对较低的管理费率,不妨考虑投资指数基金。一“指”覆盖港股通主要龙头股,均衡配置,分散风险。 在这里推荐关注港股100ETF。 首先,它是纯粹香港概念的投资,剔除了内地香港两地上市的A+H公司,能够真正追踪A股市场上买不到的股票。 其次,在行业分布上,体现出重质量、重成长,攻守兼备的特点。金融和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板块位列前三。既有传统优势行业,也有新兴行业;既有高股息率板块,又有高成长性板块。 同时,在历史表现上,港股100ETF跟踪指数过去5年的涨幅超越了同类型,如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等,业绩表现优异。 数据来源:Wind,华安基金,截至2021/01/28 风险提示: 1.本基金可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从而面临港股通机制相关风险、汇率风险、境外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交易风险、股价波动较大风险、交易日不连贯风险),详情请查询基金相关法律文件。 此外,本基金存在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 2.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策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