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转型一直是热门话题。几乎所有中小银行,都在时代大潮中亲历着转型,或主动为之,或被裹挟前行。从结果上看,有的银行颇见成效,多数银行历经辛苦,方向曲折,所得唯有疲累。 更大的挑战是,行业正加速分化,转型机遇窗口快速收窄,留给中小银行的转型时间已经不多了。 向标杆学习 我们习惯向标杆学习。中小银行的标杆,资本市场给出的答案是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在A股37家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的市净率、市盈率均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从业绩表现看,宁波银行的特点是“高增长、低不良”,且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从2019年向前追溯,无论是3年、5年还是10年,宁波银行净利润复合增速均能保持在20%左右,似乎不受周期影响;不良率水平连续十年低于1%,且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高于500%,远优于行业水平。 优秀的业绩是怎么来的?长期明确而坚定的战略。 业绩表现取决于资源配置。从资金投向上看,2019年,宁波银行生息资产中贷款占比仅为42%,显著低于行业水平,如招行为72%,建行为78%。贷款的收益率较高,由于贷款占比低,宁波银行净息差仅为1.84%,落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2.11%。 问题来了,宁波银行为何不大幅提升贷款占比呢?并非缺乏增量贷款空间,我认为可理解为对“大银行做不了、小银行做不好”战略的坚守。 举例来说,一般银行视个人住房贷款为零售贷款压舱石,近年来,宁波银行却持续压降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同步发力个人消费贷款,结构显著优化。2019年末,零售贷款结构中,消费贷占比高达79%,房贷占比已不足1%。 个人住房贷款是传统的银行零售贷款项目,以房产为抵押,风险较低,容易上量,但同质化严重,收益也低。相比之下,个人消费贷款属于信用贷款,风险较高,进入门槛也高,一旦攻破,护城河效应显著。对宁波银行而言,放弃住房贷款是一种战略选择,短期有阵痛,长期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显著提高零售贷款收益率水平。2019年,宁波银行零售贷款平均利率高达7.74%,在上市城商行中领先第二名1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领域,宁波银行聚焦中小微企业,组建280个小微服务团队,总计2183人(2019年末数据),下沉到强乡重镇,力争把小微企业营销和风控做到实处。重人力投入叠加高激励政策,导致成本收入比稳定在35%左右,明显高于同业水平。这也是一种战略选择,对于缺乏B端场景生态的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构建护城河,人员密集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战略。 低于同业的净息差、高于同业的成本收入比,通常会拉低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但宁波银行通过优秀的风控能力将不良率保持在低位,大幅降低风控成本,从而维持住了较高的ROE。 从结果上看,宁波银行展现给资本市场的特征就是:高增长、低不良、相对较高的ROE,虽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已足以让市场追捧。 两个误区 宁波银行的标杆意义不在于其战略本身——每家中小银行都应因地制宜、追求各自的差异化,真正的启示在于对战略的长期坚守,以及坚守背后对应的取舍。 银行的业务就这么几种、战略选择也只有几种,深挖一口井,持续积累优势,构筑护城河、形成差异化就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中小银行之所以陷入同质化,本质上是被短期主义绑架,缺乏战略定力,什么热做什么、什么急干什么,没能坚持做长期重要的事情。 这两年,优秀的银行在战略坚守中步步推进,更多的银行则在同质化热潮中陷入转型误区。 第一种是纸面转型。所谓纸面转型,是指转型停留在文件制度、组织架构层面,业务运营层面不见成果。究其原因,多是战略层面重视不够,资源配置不触及根本,核心资源依旧集中在传统模式上,只是在组织架构上新设团队,影响力仅限于部门内,既不能在业务层面提供增量动力,也没能力带动全盘变革,最后只好照搬业内一些新产品自娱自乐,做成了面子工程。 一般来讲,这类银行的特点是日子难过但能过得去,缺乏紧迫感,感知不到变革的紧迫性,变革就成了一种作秀手段。其实,这类银行是最危险的,日子一点点变差,每年似乎都能凑活过去,等真正警醒时,往往已错过时机。 第二种是指标转型。把转型简化成几个指标,然后错把指标当结果,想方设法完成了指标,却发现转型还留在原地。究其原因,当无法突破机制文化时,指标转型最为简单、最易推进,于是成了银行转型的“最大公约数”。 指标转型专注于表面,看似捷径,却有损银行的长期竞争力。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小银行对助贷业务的依赖,把零售占比当成了零售转型、科技转型的全部。风口期的两年,在助贷推动下,的确享受到零售指标节节攀升的欣喜,风口之后,监管收紧,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飞。 指标转型把目光放在了外部,忽视了内在的变革。零售转型和科技转型,本质上是银行经营逻辑的转型,需要从内而外层层递进,核心再造、数据中台、流程变革、激励优化、产品创新、零售凸显,零售指标改善只是自然的结果,不能成为目标本身。 最大的困难 对战略的长期坚守,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在一次饭局中,某城商行董事长曾感叹,宁波银行无法复制,它背后的机制谁也学不了。粗略来说,就是股权分散、高管持股、员工激励: 股权结构中,国资、民资、外资均衡分布,互为制衡,确保银行发展能着眼于股东价值创造; 高管层持股(据财报披露,2020年6月末,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合计持股481.32万股,以20210129日收盘价38.48元计算,市值1.85亿元),缓解委托代理难题,核心高管稳定,履职多在10年以上,能保持战略的连续性; 员工薪资与业绩挂钩,市场化考核,打破大锅饭,能上能下,持续释放人才活力。 反观很多中小银行,治理结构单一,激励机制落后,组织困于“官僚主义”,形式重于实质,有业绩不如有关系,组织活力低下,短期主义盛行。这样的银行,无论转型口号喊得多么响亮,都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 从根本上看,文化机制才是中小银行转型最大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小银行的转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若不能在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业务层面也难见大的进展。 这两年,银行子公司层出不穷,理财子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法人直销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相继破土而出。某种意义上,子公司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新机制、新文化(行情300336,诊股),从零开始,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绘制蓝图。但子公司毕竟只是子公司,母行自己仍需要做出更多的改变。 机制转型之所以难,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股权投资领域很看中企业的护城河,在巴菲特看来,任何企业都难免会遇到平庸甚至糟糕的管理层,只有具备深厚的护城河,企业才能经得住平庸管理层的折腾,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曾经,银行业也是有护城河的,银行牌照、物理网点、受管制的利差、深厚的企业客户关系等都堪称护城河,在护城河的保护下,平庸的文化、平庸的管理层也能有好的业绩。那个时代,银行不需要市场化激励,甚至内部大锅饭的银行都有好业绩。但近十年来,这些护城河渐渐丧失,导致优秀的机制文化、优秀的管理层价值凸显。 着意于转型的中小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从治理机制、文化流程、激励制度等方面着手做深刻的变革,要更加重视管理层的价值。如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所说,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走自己的路 综合内外部环境看,当前中小银行的唯一出路,在于差异化+本地化。差异化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本地化是合规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无论是零售转型还是科技转型,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比如零售转型,虽已被鼓吹为银行转型的必经之路,但就现阶段而言,很多地区性银行还没到这一步。零售转型是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的客观要求,全国层面消费驱动已是主流,全国性银行开展零售转型势在必行,但中小银行着眼于地方经济,各地发展阶段千差万别,只要本地产业发展空间还在,聚焦对公业务、小微业务就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价值投资者强调不追风口,不去人多的地方,银行经营也是如此,时间和资源这么宝贵,怎么能被风口裹挟,专注做自己的事、坚定走自己的路,才是脱颖而出的唯一出路。
去年的最后一天,人行联合银保监向房地产贷款套上了紧箍咒。很快,北京告急、深圳告急、上海告急。 各家银行是房贷没有额度,符合条件能贷款也要往后排;监管部门是查查查,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政府部门紧急出台各项调控政策,千方百计的阻止购房人“妻离财聚”。 可是,北上深的房价还是蹭蹭蹭的一步一步向上爬。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华夏幸福(行情600340,诊股)因为错误研判环京形势,环京住宅量价齐跌,影响公司回款超1000亿元。 这个曾经被誉为最会玩“花式融资”的房地产企业陷入了“流动性危机”,2021当年到期应偿付金额1000多亿,公司目前货币基金200多亿均受限,资金接近枯竭。 2月初债委会成立,第一次债委会会议就对华夏幸福的债务危机定了调,这是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大家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牵头人(地方政府)表示要讲政治、顾大局,通过时间换空间,给予企业偿债时间,并尽快成立纾困基金。债务人(华夏幸福)表示不逃废债;债权人(230多家金融机构代表)表示不抽贷、不断贷,配合地方共同推进债务风险化解。 今年为何要加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说到底,还是疫情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流入到房地产这块最能蓄水的洼地。 每当我看到上海一栋栋的高楼大厦,这哪是房子啊,明明就是人民币堆积起来的黄金混凝土。 对于房价未来如何走,我不是专家,我觉得换个思路把房子比作成比特币,而且还带有居住属性,当人为控制其稀缺性,你说是涨还是跌? 房价一定要控,怎么控,为何是堵不是疏。其实香帅在《地产泡沫到底是怎么回事》讲的比较通俗易懂,最后的结论是“房地产调控不是调控的价格水平,而是调控的上涨速度,让房价的上涨不要过快,调节的是社会财富分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稳定状态。” 房产价格我不了解,对房地产贷款的口径我还是比较清楚的。2021年S67《房地产贷款风险监测统计表》做了调整,名字就改为《房地产融资风险监测统计表》,很显然监测的范围更广,除了贷款,与房相关的标和非标都纳入了统计。 当然,重点还是以S67[1.房地产贷款合计],这一数据决定了各家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的高低,是否压到红线,以及未来信贷投放的方向。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该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以下简称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该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以下简称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应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照执行。 房地产贷款占比=房地产贷款余额/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0% 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贷款余额/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0% 不同的类型的银行分别画了不同的红线,简言之,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放贷的空间越大,越是扎根农村的越是要回归本源,少做房地产贷款。 指标一旦划定,大家最着急的是口径问题,因为监测考核都要跟着这个来。 首先看分母,统一取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统一采用G01[62.各项贷款][A人民币],为何取人民币,因为中国的房地产贷款基本上都是人民币,分母若取本外币合计缺乏可比性。一些外币贷款为主的外资银行就占有优势。 房地产贷款余额怎么取?尽管人民银行也有房地产贷款统计口径,银保监明确从1104报表取数,S67_[1.房地产贷款合计]作为主要参照,为防止机构刻意少报,将与G01-VII报表采取孰严原则计算。 即S67[1.房地产贷款合计]和G01_VII[2.11房地产业]+[2.21.3住房按揭贷款]相比较,哪个数值高,哪个就是分子房地产贷款余额。 S67[1.4个人住房贷款]和G01_VII[2.21.3住房按揭贷款]相比较,哪个数值高,哪个就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S67和G01_VII统计的维度是有差异的,前者是统计房地产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拿地、平整、开发、建设、购买、租赁、转售、维修等等,这些环节如果有信贷支持都得统计在内。而后者是从信贷资金最终流向来统计的,两者是有交集的,而不是相等的口径。 举个例子,个人商用房贷款是肯定要统计在S67之中,但在G01_VII则要判断买商用房的用途是自用还是出租,如果是自用,是根据购房后的最终用途来判断行业投向的,比如开个超市,批发零售业,开个餐馆或酒店,住宿餐营业。如果是对外出租,则是房地产业。 而在G01_VII中,贷款给物业公司用于补充其流动资金是要放在房地产业的,因为物业公司本身属于房地产业,信贷资金没偏离主业,贷款用于房地产业,但这笔贷款其实和S67的房地产贷款并无特别大的关系,因此也无需填报其他房地产贷款。 在S67中,房地产贷款按环节分为5个大项,分别是地产开发贷款、房产开发贷款、商业用房购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和其他房地产贷款。 [1.1地产开发贷款]专门用于地产开发、且在地产开发完成后计划收回的贷款。如果没计划收回,在房屋建设阶段继续使用的贷款则应统计为[1.2房产开发贷款]。 房产开发贷款所指的房屋指“为进入房地产交易市场而开发,或在可预见的未来将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房屋,不含经营实体自建自用的厂房、酒店、仓储以及属于公益性建筑的医院、学校等。 在延伸一点,农村的小产权房,也就是农民宅基地上的自建房,如果申请贷款也不属于房产开发贷款。 比较纠结的是没纳入房产开发贷款的是否要纳入到[1.5 其他房地产贷款]中统计。这个项目包括了机关团体购房贷款、企业购买住房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房地产租赁经营贷款、房地产并购贷款、房地产中介服务贷款等。 机关团体购房贷款、企业购买住房贷款属于购买环节,未能统计在[1.3 商业用房购房贷款]和[1.4个人住房贷款]之中。 经营性物业贷款资金用途为实际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前提还是向法人发放的,以其所拥有的物业作为贷款抵押物,还款来源包括但不限于经营性物业的经营收入。比较典型的是二房东贷款,比如自如、蛋壳公寓这样的,贷款收房、装修改造再对外出租,都属于经营性物业贷款。 房地产并购贷款原本未纳入统计,因为属于法人的投资经营性贷款,不属于生产经营性贷款,但其本质依然是向房产开发企业输送子弹,所以本次纳入也算是补漏洞。 房地产中介服务贷款属于促进房产销售的贷款,能想到的就是活跃在城市中的大量房产销售中介。 [1.3 商业用房购房贷款]和[1.4个人住房贷款]口径相对比较明确,前者是向企业及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商业用房的贷款,后者是向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住房的贷款。如果是商住两用房,统计在前者。 当然,为了监测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对不同类型的贷款又细分了多个维度,比如,利率计价方式和水平,住房是否新建、第几套、面积大小,贷款价值比(LTV)、借款人偿债能力(DSR);项目开发贷款的资本金比例等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也重新根据是地产开发或住房开发重新划开。 关于房地产融资的大口径,以后有时间在表,以下是S67房地产贷款的分类维度思维导图。
日前,多个城市被传“房贷暂停”。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多家银行了解到,北京地区个人房贷正常放贷,深圳多家银行也未出现“房贷暂停”情况。 今年,在防疫要求下,多地提倡就地过年。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该政策影响下,今年春节期间返乡置业需求或受到抑制,但核心一二线城市或迎来销售窗口期。 房贷正常受理 “个人购房贷款目前正常放贷,所需的材料和申请流程没有变化。”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北京地区某分行个贷业务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北京地区多个分行的个贷业务人员也同样表示。 有个贷业务人员表示,近期市场上流传的个人房贷业务收紧,其实是担心“两道红线”的影响。“但该政策本身影响不大,而且监管给了银行4年的过渡期。对于普通购房者,不用考虑这么多。” 上述个贷业务人员所称的“二道红线”,即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对7家中资大型银行、17家中资中型银行、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县域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共5档机构分类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比如,第一档中资大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40%、32.5%。 《通知》指出,超出相关要求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通知实施之日起4年。长城证券(行情002939,诊股)发表研报称,该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整体有限。 也有部分银行受到影响。“‘二道红线’对每个月的放贷额度有些许影响,但个人放贷是可以正常做的,只是审批的时间可能会延长。”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北京某分行个贷业务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比如当月的额度用完了,则会顺延到下个月。 事实上,除各银行所受影响不一外,各销售项目的执行情况也有较大差异。 “从今年开始,个人房贷材料审批变得严格了。”丰台区某新房项目销售人员表示。海淀区某新房项目销售人员则表示,“目前合作的几家主流银行都是正常放贷的。”有中介称,“四大行的额度可能会偏紧,但小银行是比较充足的。”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深圳地区的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维权)、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等了解到,今年1月,深圳按揭贷款额度、投放力度与去年同期变化不大,并未出现“暂停放贷”的情况。 “在‘二道红线’政策下,部分超限或临限银行由于额度压降或额度紧张原因,存在房贷办理排队、周期延长、利率上浮的现象,但大面积停贷并不会出现。不过,信贷投放的缩量将明显制约今年房地产投资、销售和房价上行的动力。”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研究院宏观分析师赵金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调控频繁加码 结合今年1月以来的调控政策来看,市场愈加趋严,“堵漏洞”特征明显。 1月21日晚,上海市房屋管理局等多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土地到规范市场秩序等多纬度管控市场。其中,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 1月25日,上海又将法拍房纳入限购政策范围。在此之前,法拍房是不少购房者的“捷径”。 1月29日晚,上海银保监局发布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上海辖内商业银行就住房信贷管理等工作提出要求,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对2020年6月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全面自查,并于2021年2月28日前向上海银保监局报送自查和整改报告。 北京银保监局日前也要求辖内各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并要求银行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加强内部问责处理。 “短期看,强监管政策将进一步压制房地产市场融资规模扩张,房地产投资活动或弱化。银行方面,消费贷和经营贷利率或走高,以减少利率套利。从长期来看,房地产行业相关监管力度不会减弱。”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表示。 受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出现“降温”。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1月29个重点城市新增供应面积1838万平方米,环比下降54%;成交面积2667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4%。TOP100房企1月实现操盘销售额8705.3亿元,同比增长70.7%,但较2020年12月的操盘销售额,减量明显。 “考虑到近期信贷趋紧,一定程度上或限制居民杠杆率,居民观望情绪或走高,预计后市成交规模环比将出现回落。大中城市市场热度仍有延续机会,随着调控跟进,热度预计会有所降温。”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总监曹晶晶表示。 核心城市成交量或明显回升 在防疫要求下,今年多地提倡就地过年。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认为,返乡置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或将受到抑制,但对核心一二线城市来说,或将迎来销售窗口期,成交量有望明显回升。 在此背景下,房企需要加强对重点区域以及核心城市地产周期的研究,才能在分化的城市市场中更合理地调整推货节奏,把握住不同的销售窗口期,更好地实现促去化、抓回款的重要目标。“加强营销措施也更显重要。”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表示。 中国恒大日前宣布,公司全国所有在售楼盘最低七五折,且“网上购房”门槛从2020年的5000元降低到3000元。另外,在2月1日至2月28日,消费者在“房车宝”平台缴纳3000元/套的网购定金,就能认购一套房源,不仅享有多重购房优惠,还能赚取丰厚的佣金和奖励。
陆金所控股财报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总收入近132.9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28.5亿元,同比增长17.4%。其零售信贷余额与财富管理客户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实现同比17.9%与23%增长。财报还显示,信贷新增贷款中,小微借贷占比涨至74.4%达约987亿元,30日以上逾期率从第三季度的2.2%进一步优化到2.0%,同期90日以上逾期率从1.3%改善到1.2%。
北京住房租赁市场将迎来最严监管。2月2日,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本市住房租赁企业经营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从限制资金池、加强租赁合同管理、建立租赁纠纷调解机制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强化对分散式长租公寓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该《通知》也被业内评为是最严长租公寓监管政策。 《通知》提出,一方面,住房租赁企业向承租人预收的租金数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月租金,收、付租金的周期应当匹配;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不得将承租人申请的“租金贷”资金拨付给住房租赁企业;此外,住房租赁企业向承租人收取的押金应当通过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建立的专用账户托管,收取的押金数额不得超过1个月租金。 中指研究院调查事业部研究副总监战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长租公寓此前问题频出的主要原因与其“长收短付”、违规使用“租金贷”等高风险经营模式有较大关系。北京此次发布的政策措施,明确断绝了长租公寓企业的高风险经营模式,并且相比于其他城市一般仅采取监管租金的措施来说,北京此次的政策手段无疑更加严格。 从内容上看,限制企业“资金池”无疑成为此次新规中最核心的内容。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上述三项政策内容,主要对准了三种类型的资金管控,包括租金、押金和首付贷资金。具体来看,对于租金来说,杜绝了“长收短付”现象,有利于防范长租公寓企业赚“差价”,这也是为了规范租金的使用;对于押金来说,既规定了押金只能收取一个月的水平,同时也明确了押金托管的概念;对于首付贷资金来说,虽然此次政策并没有打压首付贷,但却明确规定此类资金不能直接给予长租公寓企业。整体上看,这三条政策较为务实,堵住了此前长租公寓企业的各类发展漏洞。 为进一步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化解租赁纠纷,《通知》提出,住房租赁企业应当使用本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的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住房租赁企业应于签订承租或出租房屋合同后3日内,将合同信息(包括房屋坐落、面积、间数、价格和租赁双方等)录入北京市住房租赁监管平台备案;住房租赁企业出资对租赁住房进行装修的,应当取得房屋产权人书面同意。住房租赁企业提前解除合同的,应依据合同约定履行各方责任,不得强制收取装修费用;此外,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应当建立纠纷调解机制,定期公布住房租赁企业被投诉情况,调解住房租赁企业和当事人纠纷。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北京此次出台的新政对“资金池”以及“租期错配”等方面的要求更加细化,可以说是史上最严厉长租公寓监管政策,预计后续其他一二线城市有望跟进。
本周,资金市场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央行对节前市场流动性需求的“关照”虽然有些迟,但终究还是一如既往地来了。连续两天的大额流动性净投放,使得资金市场的紧张情绪明显消退。银行间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式回购资金隔夜利率(DR001)和7天期利率(DR007)已降至2.2%左右,就连交易所同期限的国债逆回购利率也降至3%以下,较上周动辄7%、8%的利率水平大幅下降。 尽管在上周央行连续四天超预期大额净回笼资金,导致资金利率高企,有观点认为央行节前的流动性“关照”来得有些迟,但这种操作实则也是央行对债市加杠杆苗头再起的一种“警告”,修正市场一致的宽松预期。 随着上周与本周流动性投放“一冷一暖”的反转操作,目前市场对今年货币政策操作取向逐渐形成理性预期。从总体情况看,当前广义流动性拐点已现,今年宽信用的结构性特征将更为突出,即在小微、三农、制造业等经济薄弱和重点领域会继续加大信用支持,但会收缩对房地产领域的信用供给。 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的基调下,央行对短期资金的投放也将更加灵活适度,通过在公开市场整体缩量操作,保持流动性不缺但也不溢。因此,对于本周资金连续多日的净投放,并不能简单看作是央行对流动性的态度偏宽松,而只是对春节前市场资金高需求的正常且适度的满足。 按照往年惯例,央行会在春节前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满足市场的跨节资金需求。对于今年为何央行仍未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或许有平滑资金面波动之意。因为一旦14天期逆回购操作集中在2月4日之前投放,那么这些资金都会集中在节后首个交易日即2月18日密集到期,该日还有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届时市场资金到期规模和压力均较大,易引发不必要的市场波动。预计本周央行会大概率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只不过略迟几日的投放可以分散节后资金到期日,平滑资金面。 央行近日对市场短期流动性供给的操作已释放出鲜明态度——维持市场资金面的紧平衡,即市场真需要资金的时候自然会及时供给流动性,但资金需求高峰一过便会回笼多余资金,防范资金加杠杆带来的风险。不过,这对今年的股市和债市而言,意味着波动性将进一步加大,投资者应多一份清醒和理性,避免市场情绪的过度乐观或悲观。
近期,有多个媒体报道,国内多个城市房贷暂停或额度紧张,放款时间变长,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房地产行业具有非常强的金融属性,在国内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处于相对高位的情况下,恐怕只有少数购房者能够不依赖房贷购房,银行房贷实际已经具备民生属性,关于房贷的任何信息,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 从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停贷”和“额度紧张”的消息显然放大了实际情况。为何会传出各地房贷暂停或额度紧张的消息? 首先是政策预期被部分放大。2020年年末,多部门出台《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对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由此引发部分疑似“踩线”银行压减房贷预期。实际上从上市银行定期报告可知,六大行投放房贷占据了整体房贷规模的大多数份额,可谓六大行稳,则房贷稳。目前疑似“超标”的银行主要集中在个别股份行和部分城商行,对全局影响不大。而六大行目前来看大多都在“安全线”内,因此预计未来房贷整体投放节奏都将保持稳定。 其次,年初信贷投放节奏不确定性很大。不少银行信贷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称,年初基层网点放贷就是在“等头寸”,有头寸就能放贷款,反之就得等。岁末年关往往是银行头寸紧张之时,虽然房贷已经是标准化操作,但是同样会受到头寸的影响。尤其在一些热点地区,一旦头寸偏紧且当地房贷需求短时间内增长,就会出现放贷“排队”的情况。 第三,不排除部分热点地区加强了对房贷需求的审核,导致放款节奏有所变化。近期,有深圳地区银行人士表示,目前该行对首付资金来源、收入等审核会更加规范,主要还是保障“刚需”的信贷服务。 为何要尽量明确真实的房贷放款情况?首先,房贷政策影响群体众多,社会关注度高,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其次,目前混乱的信息状况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管理,会影响房地产调控的目标实现;最后,目前房贷利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且与经营抵押贷款存在倒挂现象,一旦房贷趋紧,极易引发金融套利,不利于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不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近期,对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监管部门已经发出权威声音。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监管部门将密切监控银行业对房地产的融资,确保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但这一规定对个人贷款影响不大。 对此,商业银行尤其是热点地区的商业银行不妨主动发声,重申优先支持刚需及首次置业者购房信贷需求,稳定购房者尤其是刚需的预期,助力本地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可喜的是,近期已经有多家银行旗下深圳、上海分行向外界发声,明确个人房贷正常按时发放,向大众传达了明确的信号。
当地时间1月28日,德国第二大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宣布,将加快数字化转型,今后业务重心将向网上银行和无现金支付倾斜。 为此,公司计划到2024年将在德国的分行从目前的790家缩减至450家,这也意味着将裁员1万人左右,约占其德国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一措施将为公司节省约1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9亿元)的成本。 德国商业银行之所以裁员,是因为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做网上银行和无现金支付,不要那么多银行网点了。 网点撤了,员工也一并砍掉了。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包括德意志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国际银行共披露裁员7.7万余人。 如果再加上汇丰银行裁员3.5万人,全球银行业计划裁员超过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