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晚间,第一份上市银行2020年成绩单出炉! 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归母净利润289.28亿元,同比增长2.6%。 同时,当天平安银行董事会决议通过的《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称,以该行2020年12月31日的总股本194.06亿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8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34.93亿元。本次派发现金股利后,该行剩余未分配利润为人民币1275.30亿元。 去年营收增长11.3% 截至2020年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为44685.14亿元,同比增长13.4%。2020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净利润289.28亿元,同比增长2.6%。 资产质量方面,平安银行较上年有所改善。2020年末,逾期贷款余额占比1.42%,较上年末下降0.67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占比1.08%,较上年末下降0.50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0.88%,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11%,较上年末下降0.90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平安银行董事会决议通过的《预案》称,以该行2020年12月31日的总股本194.06亿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8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34.93亿元。本次派发现金股利后,该行剩余未分配利润为1275.30亿元。 零售客户突破1亿 2020年是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换挡升级新阶段的开局之年。截至2020年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突破1亿,较上年末增长10.4%;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高达26247.62亿元,同比增长32.4%。2020年,零售金融业务实现营收885.78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57.7%;零售金融业务实现净利润176.74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61.1%。 平安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主要依赖于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基础零售、私行财富、消费金融。 而在基础金融方面,2020年末,该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26247.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4%;零售客户数10714.9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4%;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1317.5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6.5%。
首家由民营网贷转型为省级网络小贷的机构诞生。 黑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近日同意佳木斯分子魔方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分子魔方小贷”,网贷机构“金可贷”运营主体,原名佳木斯可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设立,分子魔方小贷可在黑龙江区域内线上或线下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国际金融报》记者依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目前仅金可贷、林海互联网金融、易e贷、金投行、海豚金服、禹顺贷、融通资产7家网贷平台获得地方监管机构批准转型为小贷公司。 其中,获批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的仅有金可贷、易e贷、金投行3家,对应的小贷公司分别为分子魔方小贷、抚州市新浪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抚州新浪小贷”)、杭州金投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金投行小贷”)。在三家网络小贷公司中,仅抚州新浪小贷获准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小贷业务。 在行业专家看来,从“83号文”为网贷转小贷提供制度依据,到《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逐步收紧小贷准入门槛,网贷转网络小贷并不容易,而转成区域小贷展业受区域限制,如果缺乏股东资源,转型成功也没有多大意义,后续经营也可能难以为继。 民营网贷转型为省级网络小贷 依据黑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批复信息,分子魔方小贷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高成龙,可在黑龙江区域内线上或线下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其中,黑龙江省兴佳伟创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兴佳伟创”)出资2800万元,占比35%;宋文远出资1600万元,占比20%;徐梁、候禹、贾宝龙各出资1200万元,分别占有15%的股权。 此外,黑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还核准分子魔方小贷执行董事高成龙、监事徐梁、总经理宋文远的任职资格以及《佳木斯分子魔方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章程》。 天眼查信息显示,分子魔方小贷原名佳木斯可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可大投资”),成立于2014年12月,是P2P平台金可贷的运营主体,主要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经济信息咨询、商务信息咨询、汽车中介信息咨询等服务。 2020年4月21日,可大投资变更为分子魔方小贷,实收资本增至8000万元,经营范围也变更为“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网络小额贷款业务”。此后的2020年5月13日,分子魔方小贷的法人从李江变更为高成龙。 据介绍,分子魔方小贷主营个人借贷业务,产品种类包括教分期、车分期以及消分期,额度最高为20万元。股权穿透后,分子魔方小贷实际控制人是其法人高成龙,其大股东兴佳伟创的股份也都由自然人持有,由此可见,分子魔方小贷系首家民营网贷转型为省级网络小贷的机构。 7家P2P网贷获批转型为小贷 在金可贷获批之前,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林海互联网金融、易e贷、金投行、海豚金服、禹顺贷、融通资产6家网贷平台已获得地方监管机构批准转型为小贷公司。 今年1月15日,广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回复南宁市互金整治办的批复中,同意广西林海互联网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转型为单一省级区域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南宁市林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金投行金融资产服务有限公司(即“金投行”)于2020年1月8日将公司名变更为金投行小贷,经营范围变更为网络小贷。公开信息显示,金投行小贷业务覆盖浙江省,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杭州市人民政府。 金投行不是第一家由网贷转型为互联网小贷的公司,记者了解到,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10月同意江西东方融信科技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原江西东方融信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易e贷”运营主体)依法转型为全国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抚州新浪小贷。 而在此之前,厦门金管局、江西金管局先后同意禹顺贷和海豚金服、赣通资产分别转型为区域小贷公司禹洲启惠小贷、福建海豚金服小贷和赣州发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从展业范围看,抚州新浪小贷、金投行小贷、分子魔方小贷为网络小贷公司,其他均为区域小贷公司。在三家网络小贷公司中,也仅抚州新浪小贷获准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小贷业务。 网贷成功转型为小贷路途坎坷 记者注意到,网贷转型小贷公司曾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要转型路径。2019年11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即“83号文”),为网贷机构转型为小贷公司提供了制度依据。 2020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按照现有规定,暂停新增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及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对依照《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转型的机构,要严格审查资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此后的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从股东、注册资本金、经营范围、平台资质等方面对网络小贷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对网络小贷在经营过程中的风控体系、单户上限、融资杠杆、联合贷款、贷款投向等方面划定了若干红线。 在行业专家看来,网贷转小贷并非易事。“转型正规持牌机构准入门槛很高,转型小贷公司相对容易或者说更加可行,但是区域性小贷牌照价值不大,互金企业转型小贷并成功运营下去也面临不小挑战”。 “仅有少数网贷机构可能符合小贷公司资质要求。”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6.600, 0.00, 0.00%)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P2P网贷机构如果想转型为小贷公司,需要符合小贷公司的准入条件和要求,比如资本金的要求。目前,我国已有较多存量小贷公司,小贷公司特别是网络小贷公司的资质,并不容易获得,况且小贷公司的经营模式与P2P网贷机构差异较大。 “事实上,在网贷机构诸多转型路径中,小贷是唯一可行的。” 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清退网贷业务后让有能力的机构转型成全国性的互联网小贷公司,纳入常态化的监管,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其他像转助贷、消费金融公司都太不切实际。“我们还是希望网络小贷政策能适度宽松,让我们能够有一线生机”。
在北京、上海两地监管重磅发声严查“消费贷”、“经营贷”资金违规入楼市后,记者采访了解到,两地已有部分银行提高了经营贷的门槛,上调贷款利率、加强审核力度。有分析称,近期不排除一些炒作过多的城市也会面临房贷检查的工作。 “以3.85%的经营贷款利率替代5%的房贷利率”,利益之下,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行为屡禁不止。 近几日,《国际金融报》记者联系了两家据称已做了十余年的中介,他们的“一条龙服务”包括找实际经营场地和第三方,开发票、做购销合同及采购合同等,中介会收取贷款金额的1至2个点。 监管部门也已注意到这一“灰色产业链”蕴含的风险,上海、北京接连重拳整治经营贷流入楼市。两地银行方面也迅速反应,调高经营贷利率。 起底“灰色产业链” 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不少银行都推出了优惠利率的抵押经营贷产品,而这也被不少购房者相中。但申请经营贷的条件是客户名下必须有正常经营1至2年的公司,于是一条“灰色产业链”油然而生。 只需几万元,便能过户一家正常营业的公司,申请最低年利率3.85%的经营贷,调换年利率5%以上的房贷。 《国际金融报》记者联系了两家据称已做了十余年的中介,一探究竟。中介的“一条龙服务”包括找实际经营场地和第三方,开发票、做购销合同及采购合同等,中介会收取贷款金额的1至2个点。 当然,公司过户需另收费用。“工商局过户、别人帮你养两三年企业的费用等,这些费用我们不包,企业买下来就是你自己的资产。”中介工作人员小李称。 据小李称,“目前我们做的抵押贷都是经营贷,找本地实际经营的公司,个人需通过代理包装操作再对接银行。”具体的放款方式都会根据客户定制,比如500万元以上的贷款放进企业对公账户,有的可以放到个人账户上。 记者了解到,还有的中介“送佛送到西”,在过户好空壳公司后,还会找合作融资机构把剩余的房款一次性打给客户,再做二次抵押,又能回款六七成的钱,客户只需向融资公司接着还剩余贷款,省下不少钱。 而当被问到追查资金流向问题,小李有信心地表示,就算银行查,也是查不出把柄的。“经营贷要做很多细节,比如你要有经营场地,还要款项专款专用,我们确实做到款项发放到第三方法人或个人财务名下,款项都是正规流向,我们给你提供真实第三方合作,帮你开具证明。银行会调查法人的联系方式,包括坐落位置等,就让他查呀。”他表示,只要还款正常、按时按点,且企业过户好以后继续做好一年的申报费用,也不会被抽查。 “等钱打到账户上,再取现金出来,这样银行要查也查不出把柄。我们会做购销合同、发票等。”另一个中介工作人员小马告诉记者,对于小至两三百万,上至千万元的客户,我们都是这么操作的。 据介绍,经营贷的抵押物一般为房产,如果房产证上没有老人、小孩,则能申请到最低利率的一款“产品”,同时可以收到抵押物七成左右的贷款,利息低至3.65%至3.85%,还款周期在20至30年,降低还款负担,以此利率“置换”5%以上的房贷利率十分划算。 “目前这款产品被监管暂停了,所以要看年后能不能做。”小马介绍。 小李则表示,年前即使客户没有房子、没有工作,都能够批下贷款来,但最近审查严格,年后利息也可能上浮。 京沪最强管控来袭 监管部门也已注意到其中蕴藏的风险。 1月29日晚间,上海银保监局印发《上海银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商业银行对2020年6月份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全面自查,并于2021年2月28日前向上海银保监局报送自查和整改报告。强化首付款资金真实性审查要求,防止借款人通过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等渠道违规获取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款资金,或者通过伪造首付款支付凭证方式套取银行贷款。 1月30日,北京也迅速跟进,北京银保监局发布消息称,已注意到近期出现的“部分购房者为填补房屋交易资金缺口或进行套利,挪用消费贷、经营贷资金作为购房款或‘过桥’资金”等相关舆情,要求各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 与此同时,北京银保监局还称,已会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组建联合工作组,将于近日赴银行机构开展专项核查。另外,还将结合银行自查及监管核查情况,指导北京市银行业协会积极行动,对个人和中介的不当和违规行为启动联合惩戒机制。 “结合此前上海发布的房贷新政,可以认为,近期房地产调控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严查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现象。这也意味着银行系统和房管系统的组合拳将更有力出击,有助于稳定房贷市场。”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 在严跃进看来,近期楼市乱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违规资金进楼市,一个是房价哄抬炒作。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抵押经营贷”进入楼市是个老问题,以往这类业务实际门槛不低,规模有限,对楼市影响有限。但目前值得警惕的是,一般企业经营性贷款利率与个人房贷利率大比例倒挂,金融套利的风险不容忽视。 周茂华表示,目前监管对于严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的态度坚决,并在供需两端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强化监管监察力度,压实主体责任,严防屡查屡犯,紧盯机构易犯多发的问题,对违规信贷的行为提高惩处力度,再加上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新规等,“短期尽管难以完全杜绝,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现象将明显减少”。 “若是后续资金面受到了管控,那么也客观上有助于稳定房价,减少房源和房价炒作的乱象。”严跃进认为,近期不排除一些炒作过多的城市也会面临房贷检查的工作。 部分银行已提高门槛 在北京、上海两地监管重磅发声严查“消费贷”、“经营贷”资金违规入楼市后,记者采访了解到,两地已有部分银行提高了经营贷的门槛,上调贷款利率、加强审核力度。 “现在上海把整个浮动利率都往上拉了以后,打消了很多客户买房的念头,经营贷的利息跟按揭差不多,二套房的利息也上浮,所以有些客户就不买了。”上述中介工作人员表示。 上海某股份制银行经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原本我们经营抵押贷的最低利率是3.85%,说好持续到3月份的。1月最后一个礼拜突然通知上调,以后会不会再涨真不好说。” “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产品初衷是释放消费潜力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3.990, 0.00, 0.00%)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指出,之所以这些资金能违规流入楼市,是由于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办理门槛不高、手续简便、利率相对低、金额大等,尤其是贷款资金利率普遍低于房地产市场利率,易引发跨市场套利行为。另外,对于个人消费贷、经营贷资金的具体流向和用途,检查和追踪难度大、成本高,反映出这些产品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仍存在改造或创新空间。 上述银行经理坦言,目前什么时候放贷不好说。“我们2020年12月份、今年1月份的都没有放,具体后面是排队放还是怎么放看分行通知。上海各家银行的情况都差不多,都在互相观望”。 据介绍,原本2至3周内就能够放款的流程,未来可能需几个月。银行经理表示,如果不着急可以年后观望一下再贷。 据北京地区某银行客户经理介绍,该行也于近期上调了经营贷利率,并且条件收严,需先通过线上预审批。“不过,只要是真实经营、符合条件的,基本三周到一个月能够放款。考虑利率方面的话,建议有需要就立马做,目前还没收到通知,但万一之后又上调呢”。 “这些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会导致居民、企业杠杆负债率上升,容易引发局部房地产过热,对楼市调控构成一定掣肘,并干扰市场对楼市稳定预期。同时,部分中小银行对房地产资产过度依赖,容易引发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削弱稳健经营基础等。”周茂华如是说。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的影响下,部分银行可能出现额度收紧,放款周期延长现象,预计该状态将持续较长时间,在此背景下,居民购房杠杆回落是大概率事件。“LPR进一步下行的概率较低,商业银行惜贷的情况下,预计2021年居民购房杠杆率稳中趋降”。
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有序扩大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允许在境内设立外资控股的合资银行、证券公司及外商独资或合资的资产管理公司。 据记者统计,近两年,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先后宣布并推动了50多条具体开放措施。其中包括大幅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彻底取消了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降低资产规模、经营年限以及股东资质等方面的限制,并形成了一批示范性案例,各种“首家”不断涌现。 2018年11月份,证监会依法核准UBSAG(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增持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比至51%,核准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实际控制人。这是《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后,证监会核准的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 2019年12月20日,银保监会批准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和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合资设立理财公司,东方汇理资管出资比例为55%,中银理财出资比例为45%,这是首家获批筹建的由境外资产管理机构控股的理财公司。 2020年6月份,为进一步扩大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证监会依法核准摩根大通期货为我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2020年8月29日,证监会网站信息显示,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BlackRock)于2020年4月份提交的公募基金申请正式获批,核准其以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设立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掌握全部股权。这也是我国首家实现100%外资控股的公募基金。 今年1月28日,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获得银保监会批准,将发起筹建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联保险资管)。而安联保险资管是《中欧投资协定》于2020年12月30日谈判完成后获批筹建的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也是业内首家获批筹建的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 此外,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1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及银行业保险业2020年运行及改革发展情况时提到,银保监会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推动更多对外开放措施落地,积极审核外资机构市场准入申请。自2018年以来,共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近100家各类机构。 “随着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程度加大,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纷纷扩大和深化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力扩展在华业务领域和规模。”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进入,金融业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将明显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将加快推进,银行、股市、债市和资产管理领域发展将获得更多支持。 同时,王有鑫认为,外资加速进入将增加跨境资本流动波动风险。不过,该风险整体可控。一方面,目前国内金融体系发育良好,内资机构体量巨大,公司治理完善,市场竞争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较强,外资机构进入将面临本地化和客户挖掘等问题,竞争力形成尚需时间。另一方面,我国在开放的同时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或开展业务时依然要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审慎监管,搭建完备的风险防范体系,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和蔓延。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的“更新换代”仍在持续进行。2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银保监会官网于2月1日核准了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银消费金融”)一名高管的任职资格,这也是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核准的第三例持牌消金机构高管调整。 根据黑龙江银保监局披露的信息,经审核,核准哈银消费金融董事、总裁谢云立的任职资格。他也是哈银消费金融获批的第二位总裁。按照要求,谢云立应自批复之日起3个月内正式到任,并报告到任情况。而根据银保监会官网此前披露的信息,谢云立曾于2017年8月获批担任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一职。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10月,银保监会核准同意唐旻任哈银消费金融总裁,后于2018年11月核准其董事资格。2020年3月,哈银消费金融进行了一批工商信息变更,3人退出公司高管行列,新增5人,其中包括1名监事、4名董事。从工商信息来看,哈银消费金融备案的高管人员共计12人,谢云立任职情况尚未变更。 作为持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企业高管频频生变引发关注。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年,银保监会核准了43例消费金融企业高管人员调整批复。这一变动热潮在2021年也呈现延续态势,2021年以来,除了哈银消费金融外,还有中原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等2家机构于1月调整了高管成员,分别有1名董事任职获批。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指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高管的变动,与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业态密切相关。过去几年间,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政策、经营模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开始主动通过引入新股东、调整战略方向等方式谋求变局。高管层往往决定了机构的经营风格,调整高管层也是行业变动后产生的必然结果。 “至于高管调整之后能否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还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是换了高管之后,部分消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也并未尽如人意。”黄大智表示。 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消费金融牌照发放迎来小高峰,年内阳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以及苏银凯基消费金融等5家机构获批筹建。监管还发文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等,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带来政策利好。 同时,监管对于消费金融机构及其高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保监会1月13日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明确对消费金融机构评级监管。其中还提到,对于被监管评级为4级、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和风险的消费金融机构,必要时可采取限制股东权利、限制分配红利、责令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等监管措施。 黄大智认为,消费金融机构管理层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消费金融公司的增长态势整体放缓,尤其是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叠加居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滑。疫情过后,用户的消费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更倾向于预防性的储蓄。多因素叠加会使得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业绩增速面临调整,也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短期内,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承压,但从长期环境来看,随着居民消费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金融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黄大智表示,行业发展呈现阶段化特征,这也要求消费金融机构对于公司战略、管理人员等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行业整体发展速度。
2020年已经过去了,目前发布的初步评估银行业全行业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8%。这个数据比中报全行业下降10%左右的数据有了非常大的改善。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的超预期,对于银行业的担忧只剩下一个:那就是2020年的经济下行在银行体系内到底产生了多少坏账。 毕竟2020年夏天时,时任银保监会主席在公开讲话中表示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会逐年加强,讲话原文摘录如下: “预计今年全年银行业将处置不良贷款3.4万亿元,比去年的2.3万亿元加大了力度,明年的处置力度会更大,因为很多贷款延期了,一些问题明年才会暴露出来。” 正是这种表述,严重压制了投资者对于银行业的预期。毕竟核销是处置不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加大处置力度核销必然会大幅提升,而核销的提升会消耗银行减值准备。为了应对减值准备的损失,银行就需要计提更多的减值损失来补充减值准备。减值损失的增提会显著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 那么实际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到底如何呢?这个数据属于银行内部数据,我们无从获取。但是,通过贷款核销数据我们可以间接观察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毕竟,不良资产处置和核销之间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比较幸运的是从2018年开始央行开始披露商业银行每月的贷款核销数据,并且追述了2017年的贷款核销数据。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到4个完整年份的贷款核销数据。由于月度之间核销的变化比较大,所以老谷子我按照季度进行了汇总,形成如下表1(核销数据单位: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单位:万亿元): 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到每年核销的贷款跟人民币贷款的余额相比比例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在0.64%~0.75%之间。其中最高点出现在2018年,而2018年确实是最近几年中不良暴露最显著的年份。2019年的核销率环比下滑,这和2019年全年不良情况好转相符合。最后看2020年的数据,0.71%的核销率环比增加但增幅不高,说明2020年银行的资产质量确实有所下行但是远远好于大家的预期。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核销数据的环比变化,如下表2所示: 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到同比增速数据增速最高的是2018年,这和2018年央行放水压低同业负债,中小银行盈利大幅改善,加大不良处置有关。到了2019年,央行继续维持流动性宽松,多数银行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但是这一年核销的增速却大幅放缓,全年同比增速为3.94%。对于这一数据的合理解释是,大中型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被大幅度处理,历史遗留的资产质量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 这也是我在2019年底看好银行业整体估值要进行修复的基本逻辑。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初搞出个新冠肺炎,银行的估值修复进程被打断了。全球经济受到疫情的沉重打击,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也受到疫情的影响快速恶化。但是,中国疫情控制做的非常好,经济复苏超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质量问题可能要远远好于年中的预期。 实际上从核销数据看,2020年全年同比增长15.44%,这个增速和全年贷款增速基本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贷款的资产质量并没有大幅恶化。而且从各个季度对比看,第三季度核销同比增加最多,这符合年中不良爆发高潮的实情。到了第四季度,核销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到11.37%,已经和2019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速接近。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年份,至于延期还本付息是否蕴含大量不良资产,我觉得关键还是看经济,经济向好不良也能变优质资产。 从目前多方面的信息反映,今年银行业的基本面利好是比较多的。从限制互金入侵银行业务,到经济全面向好,再到资产质量好于预期,配合银行业极低的估值。目前银行业已经成为两市最具吸引力的板块。今年第一个月,银行板块的表现可圈可点,在主要的行业ETF中,银行业内规模最大的银行ETF(512800.sh)在排名中名列前茅,如下表3所示: 表3 银行ETF(512800.sh)在一月份录得了5.8515%的涨幅,超过排名靠后的食品、军工、地产达到13~14个百分点。开年第一个月往往体现了机构当年的布局思路。1月份基金行业新募集资金4900亿,其中4500亿为权益类基金,创近几年的天量。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入市必然会选择低估,优质的蓝筹股建仓。银行业作为市场内估值最低,体量最大,基本面转好,盈利能力最强的大行业,必然受到新资金的青睐。银行业的估值修复行情还远远没有走到头,如果你没有长期关注银行业,建议你选择银行ETF(512800.sh)和对应的场外银行ETF联接(A 份额:240019,C 份额:006697)基金,作为分享银行业估值修复行情的首选。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已有包括4家大型银行及12家股份行在内的逾300家银行公布了2021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相比2020年,多家银行上调了计划发行额度。业内专家认为,在监管不断强化的背景下,银行将面临负债增长难的局面,提高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将是破局的重要选择之一。 计划发行额度普遍调高 从计划发行量看,截至目前,有10家银行2021年同业存单计划发行额度超过5000亿元,其中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和浦发银行(行情600000,诊股)计划发行额度最大,均为9000亿元。 从大行看,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和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2021年同业存单计划发行额度分别为8700亿元、8000亿元、6000亿元和3000亿元,分别较上年度提高了2000亿元、1300亿元、2000亿元和1000亿元。 股份行方面,除了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华夏银行(行情600015,诊股)、恒丰银行同业存单计划发行额度与上年持平外,其余8家均计划增发,其中广发银行同业存单计划发行额度较上年提升1100亿元,“加量”最大。另外,浦发银行、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均将计划发行额度调高了1000亿元。 多家中小银行同业存单计划发行额度也有所调高。例如,江苏银行(行情600919,诊股)、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2021年计划发行额度分别为4500亿元、3655亿元和3000亿元,较上年分别提升了550亿元、1044亿元、200亿元。 总的来看,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陈健恒认为,相比2020年,提高同业存单发行计划的银行更多。2021年在规范创新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的严监管局面下,银行可能面临负债增长难的局面,因此多数银行选择了较大幅度提高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计划。 灵活调整负债策略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降至6.44万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同业存单发行放量正是为了填补压降结构性存款形成的负债缺口。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认为,政策引导、鼓励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银行揽储压力上升,预计对同业存单、金融债等的发行需求会增加。另外,大型银行在结构性存款压降后,缺乏较为稳定的负债,需要同业存单来管理流动性,因此同业存单发行增长趋势仍将延续。 对于作为2020年压降结构性存款主力的股份行而言,陈健恒表示,2021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的提升幅度相比2020年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股份行普遍预计2021年吸收存款的边际压力小于2020年。 市场人士分析,同业存单发行效率高以及发行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灵活调整负债策略。多家银行在2021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中也强调,将根据市场合理把控负债成本,强化市场化负债水平。比如,招商银行称,2021年将持续坚持审慎的流动性风险偏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根据自身流动性和市场利率走势,稳健安排同业存单发行工作。预计2021年该行同业存单发行金额约4000亿-6000亿元,年末余额保持合理增长,期限灵活安排。 兴业银行表示,2021年将继续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加大一般性存款拓展力度,在确保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占比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将继续发挥同业存单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平安信用卡2020年业绩如何?刚刚,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2020年报率先发布,平安信用卡业绩也随之亮相,尽管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但是平安信用卡2020年的业绩依然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交易金额创出新高。 2020年,平安信用卡新增发卡量1014.97万张,较2019年下降30%;流通卡量6424.51万张,较2019年增长6.5%。 平安信用卡 贷款余额5292.51亿元,同比下降2.06%。 平安信用卡交易金额34540.21亿元,同比增长3.5%。 平安信用卡不良率为2.16%,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 平安信用卡卡均交易额53763.18元,由于卡均交易额是根据交易额和卡量推算而成,不是官方公布数据,仅供参考。 2020 年,平安信用卡新发卡量1,014.97万张,近90%通过AI自动审批,其中通过MGM模式(客户介绍客户)发卡325.26万张,在新发卡量中占比为32.0%。 针对车主客群推出“好 车主信用卡”并不断升级优化产品服务,打造“加油88折”、“8.8元洗车”、“免费代驾”等王牌权益,为车主客户打造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车生态金融服务,2020年全年发卡近200万张; 针对年轻客群发行“平安悦享白金信用卡”及“平安萌宠主题信用卡”,带来个性化的用卡体验; 针对商旅客群,发行平安银行美国运通“耀红卡”与“Safari卡”,以及携程、去哪儿、春秋航空(行情601021,诊股)主题联名卡,并不断优化航空延误险等特色权益,为中高端商旅客群打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持续推动口袋商城场景化经营,不断丰富线上消费场景。建设并优化了“口袋超市”、“大牌来了”、“24期免息专区”等频道,全年共开展1,000余场不同主题特色的活动和100余场直播活动;二是积极推动全域整合营销,下半年重磅打造了“全城天天88”系列营销活动,活动参与用户超1,190万人,超10万家商户共享营销成果;三是在行业内率先革新积分体系,全面实行移动支付发分,并针对近20家线上头部商户推出5倍积分加码权益,促动用户线上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