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净息差为2.10%,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 据银保监会官网,从效益型指标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净息差为2.10%,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季度总资产为30239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总负债达27691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 资本充足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资本充足率为14.53%。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较上年末增长0.05个百分点;此外,拨备覆盖率今年一季度末达183.20%,较上年末下降2.88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率指标分机构情况具体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农商行不良率最高,达4.09%;其次为城商行,其不良率达2.45%;随后,商业银行分机构不良率依次为股份行(1.64%)、民营银行(1.14%)和外资行(0.71%)。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4月2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冲击下贷款逾期和违约情况增多,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其中,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些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较快,这均银保监会的预估范围之内。 肖远企预计,第二季度和今后一段时间银行不良贷款还会有一些上升,但是幅度不会非常大。目前,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开展,监管也采取了很多对冲政策措施来缓释风险,这些措施也开始发挥效果。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有小幅上升,但是风险完全可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较快。据了解,针对不良率上升的情况,各家银行也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今年一季度共处置不良贷款45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多810亿元。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明明团队也认为,本轮疫情冲击对小微企业的冲击较大,政策层也通过推出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相关政策。该团队分析表示,不良贷款的冲击大概率是渐进式的,目前银行不良形势总体可控,但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也逐渐下降至170%左右,贷款拨备率也上升至3.5%左右,商业银行净利润可能承压。
5月12日,央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表示,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 上述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还实现净下降,2019年仅上升约5.7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8至2016年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水平,初步实现稳杠杆目标。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 应该看到,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的制定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考虑,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其中,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 上述负责人还指出,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合力推动:一是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发力,推动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增加。 “整体来看,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其指出。 附: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答《金融时报》记者问 问:4月份M2增长较快,请问您怎样看待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长的? 答: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十分显著。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增速上升较多,货币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M1平稳增长5.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4月末超储率为1.9%,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34万亿元,同比多增2.77万亿元。存款主要流向实体经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新增存款8.7万亿元,占新增各项存款的93.2%。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265亿元,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居民名义收入保持正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03万亿元,同比多增2.87万亿元,企业获得了较多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对冲了收入下降,并为后续企业运营储备了资金;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增加256亿元,同比少增1.56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整体来看,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 问: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以来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答: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其中,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合力推动: 一是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1-4月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8.88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其中,4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 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6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的80%;1-4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7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二者合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0%,同比高6.4个百分点,从历史上看也处于较高水平。 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发力,推动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增加。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91万亿元,同比多524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4373亿元。 问:贷款总体增长速度比较快,在结构上主要表现在哪些领域? 答:当前,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信贷投放速度明显加快。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新增1.70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分借款主体看,企业部门贷款增速上升较快,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长逐步恢复。4月末,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9563亿元,同比多增6092亿元。4月份,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782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75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总体保持稳定。 企业贷款结构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明显,突出表现为抗疫和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受信贷支持力度大,且较多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注1)、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具体来看: 一是卫生和社会工作(注2)行业贷款增速大幅上升。4月末,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3和7.1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13亿元,同比多增122亿元(去年同期减少9亿元)。信贷继续大力支持社会抗疫。 二是批发零售业贷款增速上升较快。4月末,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8和4.3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258亿元,同比多增698亿元(去年同期减少440亿元)。 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较快增长。4月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9和1.2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399亿元,同比多增1132亿元。 四是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均创近期高点。4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比上月末高1.1个百分点,是2011年3月以来的高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快速增长,月末余额同比增长39.9%,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2%,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5月以来的高点。服务业(不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3月以来的高点。 此外,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稳定,增长10.5%,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 问: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非常关心普惠金融领域中的“小微”和“三农”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从总量数据看,当前贷款增长速度很快。能否介绍一下“小微”“三农”贷款增长的具体情况。 答:4月份,在各项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领域的信贷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策效果也进一步显现。从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看,“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一是普惠小微贷款加速增长。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5个和2个百分点。前4个月,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2.2%,比前3个月高0.4个百分点。 二是信贷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的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815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1.9%。前4个月增加117万户。从各月增长情况看,1-2月受疫情影响,仅增长18万户。3月份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金融机构及时加大了对小微经营主体的针对性支持。3月当月增加71万户,相当于去年同期增量的四分之三;4月当月增加28万户,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增量水平。 三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2020年4月,当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四是有七成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投向了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企业贷款分别占39.3%、29.7%和7.6%,合计占76.6%。上述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冲击较大,信贷资金及时支持这些企业解决流动性问题和复工复产,对“保就业”也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五是信用贷款占比提升。2020年4月末,信用贷款余额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15.5%,占比比上年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 六是涉农贷款持续回升。2020年4月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回升;今年前4个月增加2.0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25.0%,比上年全年水平高7.1个百分点。涉农贷款的稳步增长对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和疫情下保持民生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问:请您介绍一下,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情况如何? 答: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还实现净下降,2019年仅上升约5.7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8至2016年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水平,初步实现稳杠杆目标。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 应该看到,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的制定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考虑,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人民银行对全国1万家实体企业的调查显示,4月末,工业生产基本修复到位,服务业开工率持续回升,97.5%的企业已复产,超半数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上年二季度平均水平。
5月12日,长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农商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信息披露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长春农商行营收净利同比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资本充足水平较年初也有所下降。而据财经网金融了解,该行2019年业绩报告也是如此,不仅资产规模缩减、营收净利下滑,信贷资产质量也表现不佳。 据一季报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长春农商行合并口径下(下同)资产总额为722.79亿元,负债总额662.3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47亿元,同比下降18.4%;实现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下降21.8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由盈转亏,为-14.41万元,同比下滑100.9% 同期,长春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73%、9.91%、9.91%,与年初相比,除年报未披露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外,该行资本充足率下降0.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0.06个百分点。 对此,长春农商行也做出相应的补充措施,4月16日,吉林银保监局同意该行发行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用以补充二级资本。 另财经网金融注意到,长春农商行于上月末公布的2019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末,该行资产总额为707.93亿元,同比下降8.49%;营业收入18.93亿元,同比下降9.62%;净利润5.03亿元,同比下降6.47%。 不仅如此,信贷资产质量方面,长春农商行2019年的不良贷款率为1.97%,同比上升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同比减少13.35个百分点降至150.03%,已接近监管红线;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也减少22.32个百分点降至326.9%。
截至5月12日,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共9家海外上市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发布了2019年未经审计四季报及年报,分别是360金融、乐信、信也科技、趣店、维信金科(港股02003)、宜人金科、嘉银金科、小赢科技、简普科技。 从业绩来看,上述9家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业绩出现明显分化。营收净利润双降低的有4家。具体来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有5家,下滑的有4家;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4家,下滑的有5家。 零壹智库分析师姚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披露业绩的企业来看,显示行业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在行业趋势上,未来将转型助贷机构,布局小贷及助贷业务。” 业绩分化明显 360金融营收涨幅107.3%为最高 根据已经披露的年报数据,9家企业2019年业绩分化明显。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的有5家,分别为360金融、乐信、信也科技、趣店及维信金科。 可以看到,其中360金融营收涨幅最高达107.3%,而收入规模最大的为乐信;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有4家,分别为乐信、趣店、360金融及维信金科,其中净利润最高的为趣店,达32.6亿元。 具体来看,乐信2019年营收106.04亿元,同比增长39.6%;全年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6%;360金融营收92.2亿元,同比增长107.3%;净利润27.52亿元,同比增长52.8%;趣店营收88.4亿元,同比增长14.90%,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31%;信也科技营收59.6亿元,同比增长31.2%;净利润为23.74亿元,同比下降3.8%;维信金科2019年营收为38.6亿元,同比增长41.2%;净利润0.6亿元,实现扭亏。 此外,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均下降的分别是,2019年宜人金科收入86.17亿元,同比下降23.37%;净利润11.56亿元,同比下降26.85%;小赢科技营收30.881亿元,同比下降12.8%;净利润7.8亿元,同比下降12.3%;嘉银金科营收22.3亿元,同比下降22.6%;净利润5.27亿元,同比下降13.82%;简普科技全年总营收为16.303亿元,同比下滑19%;净亏损4.2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6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而业绩滑坡仅仅只是一方面,受疫情冲击和行业大环境影响,海外上市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市值也出现下跌。据零壹智库统计,截至4月30日收盘,今年以来,趣店、小赢科技市值分别为4.38亿美元、1.51亿美元,分别跌去63.97%、44.58%。 转型不易 目前摆在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面前的是转型。成为助贷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和小贷公司是互金企业转型的主要路径,多家上市互金公司财报披露的信息也揭露了这一趋势。 “转型正规持牌机构准入门槛很高,转型小贷公司相对容易或者说更加可行,但是区域性小贷牌照价值不大,互金企业转型小贷并成功运营下去仍然面临挑战。”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例如,2019年第四季度,信也科技机构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完成的成交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已从2019年第三季度的75%上升至100%。四季度在市场波动的大环境下,与360金融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由上季度74家增至81家。 黄大智坦言,“对于转型助贷,目前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的资质有了一定的要求,未来可能会采取名单制,对于助贷机构的实力会有要求,没有实力的助贷机构也是没有办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转型非常不易。”
央行近日发布的4月金融和社融增量统计数据显示,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增速上升较多;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央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5月12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十分显著。M2增速上升较多,说明货币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 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34万亿元,同比多增2.77万亿元。存款主要流向实体经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新增存款8.7万亿元,占新增各项存款的93.2%。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265亿元。央行上述负责人解释称,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居民名义收入保持正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03万亿元,同比多增2.87万亿元,企业获得了较多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对冲了收入下降,并为后续企业运营储备了资金;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增加256亿元,同比少增1.56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在社融增量方面,4月社融规模增速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6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的80%;1~4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7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二者合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0%,同比高6.4个百分点,从历史上看也处于较高水平。 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控对冲疫情冲击的同时,也推高了宏观杠杆率。上述负责人称,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应该看到,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上述负责人称,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人民银行对全国1万家实体企业的调查显示,4月末,工业生产基本修复到位,服务业开工率持续回升,97.5%的企业已复产,超半数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上年二季度平均水平。
随着复工复产节奏的逐步恢复,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多家银行也铆足劲儿抢占个人消费信贷市场。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不少银行通过打折促销个人消费贷或者推出“借款+红包”等多种方式吸引个人客户。在大力促销的背后,是银行抢抓居民消费需求反弹这一机遇,刺激消费信贷业务增长。不过分析人士指出,银行在获客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信贷质量。 降价促销抢客 银行消费类贷款产品开启降价促销模式。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港股03968)5月11日在手机银行APP上开启“闪电贷新户抢9折券”的优惠活动,5月1日-25日期间进行闪电贷申请且成功获取闪电贷额度的客户(质押闪、场景闪除外),可以领取9折利率折扣券,折后利率最低不低于年化利率5.04%。另外,闪电贷优惠利率也惠及到招商银行金卡和金葵花达标客户,这两类客户在5月7日-6月7日期间分别可以领取9折和8折优惠券,折后利率最低不低于年化利率5.4%。 北京商报记者从招商银行工作人员方面了解到,上述优惠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申请闪电贷,由于新户第一次申请闪电贷,所以优惠力度更大一些。“对于金卡客户而言,5.4%的年化利率其实已经比较低了。”据该工作人员透露,“最近每天都有客户询问闪电贷业务,在接到客户咨询时,我们一般也主推闪电贷业务。” 无独有偶,国有银行也降价抢夺优质客户。北京地区白领刘明(化名)近日收到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的推销短信,“我行已下调您的个人信用贷款(融e借)年利率至4.35%,支持按期付息一次性还本,登录工银e生活、工行手机银行即可自助办理”。此外,北京商报记者获悉,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港股03328)也定向推送过类似短信,用户徐勇(化名)表示,他最近接到交通银行推送的多条短信,推荐贷款业务,“最高30万元额度距您一步之遥,最低年利率仅5.76%”。 在降低贷款利率之外,不少银行还推出“借款+红包”等多种福利,吸引客户。比如,在交通银行手机银行App上测试惠民贷额度,无论是否审批通过,均可抽取12g实物金条及金额不等的贴金券;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智贷新客首次获取额度立享5000口袋金币(约价值10元)。 建银投资咨询分析师王全月表示,受疫情冲击,今年一季度GDP负增6.8%,消费影响的幅度最大。因此,提振消费“稳增长”是重要的调控方向。而消费类贷款显然是提振消费的手段之一,商业银行加大消费贷款的营销力度与政策导向高度吻合。 消费需求回暖 在疫情影响下,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需求被抑制,银行消费贷备受冲击。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2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了6022亿元,一季度以个人消费贷款为主的短期贷款减少509亿元。而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消费回暖趋势,银行正在加紧“补课”,加大营销刺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央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也显示出消费需求正在逐步释放。4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以个人按揭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元。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此前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放宽或者解除,个人消费贷款和购房贷款的需求也会得到释放。 5月12日,央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就4月金融统计数据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长逐步恢复,4月,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782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75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 银行一线人员对消费贷款回暖感受最为明显。某国有大行一家支行行长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随着很多企业复工复产,个人消费需求的逐步回升,近期个人消费信用贷的展业情况比一季度有所回暖,面临的展业压力没有原来大了”。平安银行也在一季报中表示,疫情期间,随着该行推动业务流程线上化改造,产能快速恢复,3月“新一贷”日均发放额已达到去年日均发放额水平。 在王全月看来,消费贷款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以及消费习惯的养成。从收入上看,伴随复工复产的推进,二季度我国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回暖概率较大;从消费习惯上看,“加杠杆”式的消费观虽然已被部分居民所接受,但目前仍非主流观念。而这也表明我国消费贷业务潜力巨大。由此综合判断,消费贷款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速存在回落的可能性。 做好风险管理 近年来,零售银行已成为各家银行发力和争夺的主战场,但是在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不断攀升的同时,资产质量不容乐观的形势也值得银行深思。 从2019年报和2020年一季报中已可见端倪。例如,截至2020年3月末,招商银行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1.35%,较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升至2.02%。平安银行新一贷2020年3月末的不良率达到1.63%,较上年末上升0.29个百分点。另外,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港股00939)、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港股01288)、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港股01658)等多家银行2019年末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也超过1%。 来自银保监会5月12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6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1%。而下一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压力仍存。招商银行在一季报中指出,由于一季度入催且未能回收的贷款二季度起逐步进入不良,预计二季度起,零售将面临更大的不良生成压力。鉴于疫情对居民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与共债风险交叉叠加,预计零售贷款风险可能也会持续较长时间。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娄飞鹏表示,目前多家银行消费类贷款不良率回升,主要是居民收入受疫情影响下降的结果。随着疫情防控成效进一步稳固,经济秩序逐步恢复,加上政府引导扩大内需,未来居民消费会逐步增加,消费贷款也会逐步恢复。后续银行发力消费贷款时,仍然需要做好客户准入和风险管理,选择合适的客户发展业务。
5月12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2020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8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比年初上升了0.05个百分点。在分析人士看来,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银行业绩整体表现不错,不良率上升幅度在预期范围内。 从盈利指标来看,一季度银行业利润增长基本稳定,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资本充足率方面,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53%,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信用风险指标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不良率1.91%,拨备覆盖率183.2%。分类型来看,农商行、城商行不良率水平在行业中偏高,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为4.09%、城市商业银行为2.45%,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39%和1.6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指出,从商业银行整体情况来看,不良率上升0.05个百分点不算高,在预期范围内,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银行业绩整体表现不错,202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甚至四季度都不排除会有不良率增加的情况,应特殊看待。 对不良率上升,监管也早已作出了提醒,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曾表示,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其中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些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较快。但肖远企也同时提道,“在我们的预估范围之内”。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2020年一季度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55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5万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3万亿元。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此前介绍,截至2020年3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55万亿元,同比增速25.93%,其中普惠型的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4.0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6.63%。 同时,为了支持企业渡过难关,监管也出台了续贷、降费等政策保障。来自银保监会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共办理续贷5768亿元,其中近九成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2020年3月末,银行机构已对约88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同时,5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3%,在2019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0.3个百分点。2020年一季度对企业、商户和个人经营者发放的信用贷款增加2.5万亿元,增量接近去年同期的2倍。 在盘和林看来,“随着整个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企业的生存条件会逐渐改善,监管首先还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通过一些公共财政来弥补整个银行的风险,提高容忍度,甚至可以在特殊时期把不良率容忍度适度抬高,这个安全边界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另外,政府可以通过贴息、成立基金弥补风险,只有这样银行才更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 。 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普惠金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同时,将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阶段性下调20个百分点,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提高服务小微企业能力。
5月12日,交行发布通告,将对个人产品风险等级名称和等级表述以及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级表述调整。 交行称,此举是为了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有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并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等法规要求,作出的表述调整。系统展示、合同协议、宣传材料等调整将在6月12日开始正式执行。 但公告明确此次调整对产品实际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不产生影响,产品实质风险等级不发生变化;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级表述调整对客户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不产生影响,客户的风险等级不发生变化。 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产品风险评级和客户风险评级是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体系中合规底层架构,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变动,因为几乎涉及一家银行的所有零售客户,影响面很大。 那么,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此次调整了哪些地方,又为何要调整呢? 与旧版本的五大不同点 对比新老版本,周毅钦整理发现在客户风险等级的措辞描述上主要有三方面变化: 一是对收益回报的描述更虚化。比如,老版本中提到稳健型产品有“中期超过银行存款的回报潜力”,增长型产品具有“远高于物价上升的回报潜力”。这些带有明显指向性并可量化的业绩描述统一使用“具有一定升值能力”、“高升值能力而投资价值波动大的投资工具”替代。 二是对风险状况的描述更虚化。比如,老版本中提到的增长型产品“可能导致您的本金有较大损失”,激进型产品“可能导致您的本金完全损失”。这些带有明显损失情况测度的描述现在被“投资价值有波动”、“投资价值波动极大”替代。 三是新增了“本金亏完,还需承担任何亏损”的描述。对于最高等级“激进型产品”,除了描述风险和收益外,还额外新增一条: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失去全部投资本金并对投资所导致的任何亏损承担责任。在周毅钦看来,很显然,这是针对“原油宝”事件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在产品风险等级的措辞描述上则主要体现两方面变化: 一是从主观视角向客观视角转化。比如,原有的“对本金的正常兑付和收益的实现有充分的把握”、“预期收益率不能实现的概率低”等主观推测,已被“收益或利益浮动且波动相对可控”、“有一定波动”等替代。 二是对风险状况的描述更“绝情”。在激进型产品的描述中,多次使用“极”、“非常”、“十分”等字眼,措辞坚决。修改后的产品风险等级描述 对所有投资者传递风险信号 “在财富管理行业,包括类似原油宝这样的金融产品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家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愈发加强,过去的产品评级和客户风险评级早已不能适应后资管新规时代的变化。”周毅钦说。 对于产品风险等级的描述,交行整体提升了风险提示,比如1R(保守型)由“风险程度极低”改为“风险低”,收益波动由“极小”改为“利益不能实现的概率低”。 对此,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连1R都用上了这样极为保守的描述,向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同时传达出了投资有风险这样一种信号。” 3R(平衡型)产品的风险由“较低”上升至“中等”,对于平衡型的亏损和实现收益率,交行原本的提示为“产品的风险较低,本金亏损的概率较低,预期收益率不能实现的概率较低”,如今也改为“所投资金存在一定亏损风险”,同时强调不保本且浮动。 此外,交行还添加了更极端的风险描述,比如6R(激进型)的产品风险改为“极高”,收益波动“极大”,投资者需要“非常谨慎的产品选择、十分积极的市场监控关注相关风险”。 “伴随着近几年陆续发生的一些轰动性的大事件,商业银行如果仍然坚守老版本不做调整,以后只有在司法诉讼中更加被动,被原告方‘吊打’。所以交通银行能够率先作出版本调整,需要为他点赞,这也是积极顺应新时期财富管理行业变化潮流的表现。”周毅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