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进入2020年最后一个交易周。部分公募基金认为,2021年市场估值仍有提升空间,成长赛道的投资价值被持续看好。其中,在“全球电动化共振”这一预期下,2021年新能源车行业有望延续爆发式增长。 资金活跃度持续提升 本周一A股市场三大股指均实现上涨,资金活跃度持续提升,两市共成交8808.62亿元,较上周五进一步放量。上周A股累计成交金额为4.37万亿元,创下了四季度以来的单周最高水平。同时,北向资金上周累计净流入86.14亿元,已是连续八周净流入。 前海联合基金指出,近期市场整体呈横盘态势,但行情结构较为积极。有色板块领涨市场,电力设备、新能源、钢铁、煤炭板块涨幅居前。 “当前市场仍在挖掘顺周期板块的机遇,情绪总体保持理性乐观,短期内出现大幅度攀升的可能性较小,大盘走势或将延续较为健康的稳中有升态势。”景顺长城基金指出,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未来经济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基本面仍将保持强势,全球复工的大趋势也仍未改变。 景顺长城基金还表示,2021年流动性边际收紧已经成为市场一致预期,其影响可能在投资者情绪及资产价格上提前反映。当前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部分板块估值已经回到了较为合理的水平,建议投资者可逢低吸纳相应标的。 成长赛道仍具备配置价值 针对后市行情,前海联合基金表示,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动态市盈率整体处于历史中枢水平附近,仍有提升空间。短期配置方面,建议关注顺周期和低估值板块的机会,尤其是估值相对合理且显著受益于经济修复的景气度向上板块,如有色金属、金融、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此外,受益于“十四五”规划的光伏、电动车、军工等板块也值得关注。 在长期配置思路方面,前海联合基金建议关注以下四大领域:一是受益于科技创新周期的优质行业,如5G、云计算、半导体、智能手机产业链领域;二是长期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内需核心资产,如消费、医药等板块;三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板块;四是估值合理,受益于宏观经济复苏且自身竞争力显著的周期行业龙头。 景顺长城基金也认为,从更长角度看,成长赛道仍是未来长期重点关注方向,关注消费升级、科技创新、新能源等主题性投资机会,在这些赛道中的优秀企业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景顺长城基金分析称,伴随疫苗落地的消息被市场消化,部分顺周期板块上涨幅度已经较大,预计后市难以持续走强。但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增速和市场的整体估值,部分顺周期板块可能仍有机会,建议投资者对于估值仍有提升空间、景气度领先的个股进行布局。 关注新能源车板块龙头 在跨年行情展望方面,公募基金对新能源车板块的看多倾向较为一致。 创金合信新能源汽车股票基金经理曹春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实际上,三季度以来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景气度已有明显改善,四季度的排产已进一步提升。当前,新能源车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投资价值都非常突出,龙头个股有望迎来买入机会。 曹春林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为数不多在全球建立了明显先发优势的新兴产业,当前新能源车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投资价值都非常突出。接下来应重点关注能进入国外主流车企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尤其是电池环节中的电芯、材料龙头公司。 平安新能车ETF基金经理钱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1年值得关注的一个预期是“全球电动化共振”。他表示,美国在新能源领域有望加大投入。2021年中国、欧洲和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效率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在这样的共振下,新能源车行业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这会给中国的新能源车供应链带来巨大的机会,尤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龙头车企和电池厂商供应链公司,有望分享到全球汽车电动化加速的红利。 “未来三年新能源车行业整体实现高增长是相对确定的,可以给整个板块更高的估值容忍度。”钱晶表示,近期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景气度在持续抬升,市场需求提振,产业趋势持续改善。随着新能源车产业不断发展和成熟,供给端的产能在持续提升,需求端对新能源车的认知度、渗透率也会不断提高,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有望在2021年延续。
美元自从二战后一直都是全球货币体系的主导,虽然奠定美元全球主导地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已瓦解,但美元在全球地位却并没有动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经济和金融方面对全球的影响仍然很大。不过,随着美国经济地位在全球影响力被削弱,美元的地位也在被削弱。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出现下降?各国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货币在全球的地位。在这方面,美元仍然是遥遥领先其他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为12.254万亿美元,创出历史最高。其中美元储备总额为6.937万亿美元,占比达到了60.4%,可见全球外汇储备中有一大半都是美元储备。不过,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今年一季度曾达到61.9%。从权重上看,美元作为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最大货币这点,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改变。但如果其比重持续下滑,必将削弱美元的统治力。而排在美元之后的仍然是欧元,其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为20.5%,比二季度上升了0.4%。在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上,美元或许暂时还是无敌的,不过在另一个领域,美元的地位可就真的是岌岌可危了,那就是在国际支付市场的占比。在今年10月份的时候,美元在国际支付市场的比重就被欧元给超了。虽然11月份美元又反超了回来,但也并没有跟欧元拉开差距。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球主要货币的国际支付市场占比中,美元以37.63%的比重回第一,不过欧元与美元的差距很小,达到了37.44%。所以,美元虽然在国际支付市场占比中回到第一,但地位并不牢靠,随时都有被拉下马的可能。再来看人民币。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为2%左右,而且11月份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占比也上升到了2%,均排在世界前五。如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欧元区国家之和,也超过了美国的70%,可人民币与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地位却还相差甚远。这说明人民币未来潜力巨大的同时,也说明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美元未来会失去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吗?随着美国的经济在全球影响力的减弱,美元失去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应该是不可逆的。而且除了经济的影响力减弱之外,还有几个因素也会加速美元失去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一个因素,就是美国背负了规模很大并且还在快速增长的国债,会削弱各国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美国现在的国债已经超过27万亿美元,超过了其GDP的130%。而且美国的国债仍然还在快速增长,因为美国财政年年赤字,除了靠发国债填坑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国债的规模越大,其违约的风险就会增加。同时由于美国国债增长的太快,超过了投资者的需求,因此多出来的国债只能靠美联储来接盘。而美联储要买国债就需要增发货币,这可能又会导致美元贬值。而无论是日益增加的违约风险还是美元贬值,都会打击到投资者持有美元的信心。另一个因素,就是一些国家正在积极推导“去美元化”,主动减少使用美元。这可能跟美元在全球实行的霸权主义有关,因为美国利用其国力及美元的国际地位,动不动就对别的国家或企业进行制裁,让被制裁的国家和企业不能在国际上做生意。这种霸道行径遭到不少国家反感,同时也坚定了这些国家去美元化的决心。假如未来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被取代的话,现在看来最有希望取代它的应该是欧元。不过,欧元区在任何方面在美国面前都不占优势,甚至都还没能跳出美国的势力范围,所以欧元能否取代美元还值得怀疑。相比欧元来说,人民币或许潜力还要更大一些吧。
公募基金业绩排名战已经进入最终时刻,在目前榜单上,农银汇理基金赵诣管理的四只基金产品占据前四位,最终排名似乎没有多大悬念了。不过,基金收益排行榜真的只剩下“农银汇理及其它”?对于2020年风景独特的基金收益排行榜,投资者除了看冠军基金外,还要看什么门道? 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冠军基金自然可以提升公众关注的热度,冠军基金也是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亮丽展现,但是在投资中还是要多看看基金产品的门道,多角度地去寻找匹配自身投资风格的基金产品。 8只基金收益率超130% 创造了公募基金行业诸多历史纪录的2020年进入最后一周,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2020年以来有64只主动型基金收益翻番(不同份额分开统计);加上被动型基金,收益翻番的基金数量多达91只。 时值年末,主动型基金的年度冠、亚、季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2020年的排位战进入到最后冲刺时刻,尤其是近期市场出现一定波动,主动权益类基金排名更迭频繁,几乎每周座次都会产生变化。 上周,农银汇理赵诣管理的农银汇理工业4.0、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农银汇理研究精选、农银汇理海棠三年定开4只基金一周的净值涨幅均超过10%,这也让赵诣管理的4只基金在排名上逐渐与其他产品拉开差距,形成了农银汇理一枝独秀的局面。上述4只基金2020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163.33%、161.96%、152.42%、135.89%,暂时占据业绩榜单前四名。 农银汇理工业4.0以163.33%的收益率创下了近五年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度业绩的新高,距离2015年年度业绩冠军易方达新兴成长混合171.78%的收益率只有不到10个百分点的差距。 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工银瑞信中小盘成长、创金合信工业周期精选A紧随其后,2020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133.99%、133.38%、131.92%。此前一度位列年度收益率排名第一的广发高端制造A以130.95%的收益率暂列第八。这几只基金2020年以来的收益率均超过130%,且差距较小,在最后几个交易日,座次或将生变。 此外,若剔除C份额,排名主动权益类基金前十的产品还有汇丰晋信智造先锋A和诺德价值优势,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129.13%、127.83%。 小规模基金业绩更好 不过,对于基金产品收益排行榜,投资者不应该仅仅关注哪只公募基金获得冠军,而更应该看看其中的门道。 Wind数据显示,目前排名前20的基金产品的平均规模(三季报数据)仅为11.85亿元,明显呈现“小鬼当家”的特点。事实上,公募基金规模越大,基金经理的操作难度越大,尤其在大盘风格突变之时,规模过大的基金反而不容易调仓。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市场风格急速转换的情况下,大规模基金通常很难快速调仓,及时避险。小规模基金可能更容易把握机会,成为震荡市场中的“黑马”。 行业和主题极致布局 2020年以来收益表现靠前的基金产品多数呈现在行业风格上做得较为极致的特征。从目前来看,排名靠前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多在某一行业有不错的收获,导致基金净值水涨船高。 农银汇理赵诣表示,基金产品的收益来源是市场给予了优质机会。“3月和4月对于光伏行业机会的布局,成为今年以来收益的重要来源。”这是赵诣对基金业绩的归因分析。另外,近期排名上升较快的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同样是新能源产业的“忠实粉丝”。基金经理陆彬在回顾投资布局时表示,在适当的时机抓住了锂电池产业的机会。 “在行业和主题上的极致布局成就了投资业绩,让我们想到了去年的冠军基金。凭借着极致的布局,造就了很多投资神话,但是我不知道明年是否能复制今年的行情。这些站在某一行业、某一主题风口浪尖的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中,多少是市场的贝塔,又有多少是自己投资做出来的阿尔法。”上海证券一位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自从2018年某银行推出一款名为智能存款的互联网存款以来,互联网存款就开始风靡起来。虽然智能存款已经被叫停,但互联网存款的规模却越发壮大了。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多家平台又纷纷将互联网存款下架,使得互联网存款的发展再遭受重大挫折。所谓的互联网存款,就是银行在各互联网平台上推出的存款。由于这些互联网存款存在一些合规性问题,同时也可能会让过于依赖互联网存款揽储的银行增加经营风险,因此再被监管层盯上。虽然目前没有信息显示监管层已明确叫停互联网存款,但各个互联网平台仍然还是将自家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下架了。互联网存款被下架,显然意味着这些存款不能再存了。不过,在此之前,肯定有不少人已经把钱存进了这些互联网存款中,如果是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才好呢?互联网存款下架后,我们存进去的钱该怎么?在互联网存款被下架后,各家平台都表示,对于已经把钱存进去的老客户不受影响。也就是说钱放在里面,利息还是按原来给定的利息给。当然,如果还想往里存钱的话,肯定是不能再存了,只能把之前存进去的钱取出来。很多人可能纠结的地方就在于要不要把之前存进去的钱取出来,因为该存款都已经被下架了,总觉得钱放在里面不安全。其实这个问题倒是不用太担心,因为互联网存款同样也是银行存款,既然是银行存款,它就是保本保息的,而且也在存款保险条例的保障范围中,即银行如果破产,50万以内的存款可全赔。并不会因为它们被下架了,银行就会赖账不还。下架这些互联网存款,仅仅是银行不能再通过互联网平台卖这些存款了。而且,如果现在就把钱取出,损失的可能就是自己。因为存款一般都有一定期限,如果期限还没到就把钱取出,只会按活期利率算利息,这就相当于之前存了那么长的时间都白存了。另外,互联网存款之所以能吸引人去存钱,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们利息都比较高,所以如果真要提前取出,那利息的损失也比较大。而且在取出之后,可能就很难再找到利息这么高的存款了。如果要把钱取出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虽然说了这么多,但可能还是会有人觉得把钱取出比较放心,就算损失一些利息也要取。那么,如果非要取出的话,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呢?一个就是把钱通过柜台存入银行,虽然麻烦一些,但可以让人比较放心。不过,那些高利率的存款,在银行柜台上恐怕没那么容易找到。另外就是可以考虑一些其他产品,比如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等。这些产品不仅在收益上能与互联网存款一较高下,而且只要银行有发行,也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在线上购买,就不用麻烦跑去银行柜台了。总而言之,互联网存款虽然被下架,但已经存进去的还是可以放心把钱放里面的,如果不急需用钱的话,能不提前取还是别取为好。
说到理财,有很多人可能就会觉得跟自己无关。尤其是对于一些中低收入者来说,收入可能都不够花,或者除去日常开销后剩下的也不多,因此就觉得没有理财的必要,也没财可理。其实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但却不一定是对的。很多人觉得没必要理财的原因,可能是把理财跟投资划等号了,可二者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就算是中低收入者,每个月或者每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收入,而这些收入到手之后要怎么用,其实就算是理财。而且中低收入者正因为收入不多,才更应该理财。那么,作为中低收入者,到底要怎么理财比较好呢?中低收入者该怎么理财?首先,作为中低收入者理财的第一步,应该是努力创造收支盈余。这就需要对自己平常的消费支出有一个精打细算,同时减掉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因为收入本就不高,如果糊里糊涂地花钱,可能很容易就会变成月光。只有财富开始出现盈余,才能进入到下一步,即让钱生钱。在努力创造盈余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支出精打细算之外,像信用卡、花呗这样的透支工具也是可以用起来的。因为用信用卡、花呗消费都有一定免息期,所以平常消费时就可以用它们来付款,而自己的钱可以放到一些理财产品中,也能为自己赚取一些被动收入。其次,在每个月的收支开始有盈余后,理财就不仅仅是决定要怎么花钱了,还有怎么才能让自己的钱更好地增值。有些人可能稍微有些盈余,就把它存在银行活期账户就不管了,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因为把钱放在活期账户里,基本上就算是放弃让钱增值了。因为中低收入者就算每月能有盈余,可能也不会很多,所以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觉得只有把钱存在银行才比较安全,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就算是要存银行,最好也是存定期,而且是期限较长的定期,比如3年和5年期的。而且就算比较注重安全,银行存款也未必是最好的。从收益上看,3年期以下的国债,收益一般都比银行存款要高,而货币基金的收益又至少比1年期以下的银行存款要高。所以如果希望期限短一点且又比较安全的,那么国债和货币基金都是比银行存款更好的选择。当然,这些理财产品虽然安全性都比较高,可收益却不会很高。如果本金不多的话,一年下来也不会有多少收益,这可能也是一些人觉得理不理财都差不多的原因。因为看不到什么收益,所以就对理财失去了兴趣。所以想要有更高的收益,把余钱都放在银行或买国债也是不行的。而想要提高收益,买基金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不过,这里说的基金可不是货币基金,而是股票基金或混合基金,最起码也要是债券基金。债券基金的风险其实也不算太大,如果长期持有大赚率还是可以赚钱的,而且收益也比银行存款高。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都是风险较大的,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就算要投,最好也只拿出一部分闲钱来投。如果不知道选哪只基金,就可以找一只长期趋势上涨的,以定投的方式投。这样从长期来看,收益可能会比银行存款高很多,从而拉高整体的投资收益。本期希财课堂每日读财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收听!大财师兄希望大家可以点个赞,也别忘了关注公众号:希财课堂,了解更多精彩理财知识。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2020年公募基金“独断万古” 或许在这个应该慷慨激昂的时刻,我们更应用一些更豪迈壮阔的言语表达此时内心壮怀激烈。但与去年此时相似,所有公募基金公司都在提醒投资者,2020年要降低收益预期,但今年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依然高于去年,新基金发行市场依然如火如荼,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认可度已然达到历史最顶点。 而2016年至2018年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讲是异常艰难的三年,时至今日,上证指数依然未回到2016年初3500点的水平。尤其是在基金行业迎来20岁“生日”的2018年,上证指数一度跌破2500点,公募基金生存环境之艰难接近“临界点”。但2019年后,“价值”开始回归,结构性行情中公募基金大放异彩,在沪指持续震荡的市场中权益类基金连续两年取得亮眼成绩。 此外,除“价值”外,公募基金亮眼的成绩背后还要归功于基金经理对自身定位的不断修正和基金公司服务意识的提升。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 时来屹立扶明堂 2015年股市巨震后,权益类基金规模、份额遭遇严峻考验,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份额一直处于持续缩水的窘境无法脱身。在2018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份额降至6000亿份以下,混合型基金降至1.5万亿份以下。股票型基金份额占比一度降至5%以下,混合型基金份额占比从2017年初的19%降至2018年二季度时最低的12%。 而2018年全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24.43%,其他各类型权益类基金净值普遍大幅下跌,市场对公募基金的认可度、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比一度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不少公募基金经理在2008年年底做路演时甚至中气不足。 但2019年后“价值”回归,当年4月份后股市开启结构性行情,农业、消费、医药、白酒、科技等核心板块接连发力,同时MSCI二次扩容带来投资机会、“核心资产”在当年下半年开始强劲上涨为权益类净值第二次普涨提供了土壤。2019年全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涨幅超40%,混合型基金平均涨幅近30%,ETF基金和指数增强基金等几大类权益类基金在当年均大幅跑赢大盘。 同花顺(行情300033,诊股)iFinD数据显示,2020年初以来至12月25日,共有6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净值翻番,普通股票型基金年内净值平均涨幅已达55.36%,如此盛景在大牛市之年也难以想象。 此外,截至12月25日,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内平均涨幅也已高达53.27%,混合型基金整体平均上涨40.30%,增强指数型基金年内平均上涨34.81%,股票型ETF年内平均涨幅也已超25%。 另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指年内累计上涨不过11%,创业板指年内累计涨幅也仅55左右%。而目前市面上已有6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净值涨幅超100%,农银汇理基金旗下农银汇理工业4.0灵活配置、农银新能源主题两只基金年内净值涨幅甚至已超160%,农银研究精选混合、工银中小盘混合、华夏科技创新混合C、广发高端制造股票A等1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净值涨幅超120%,此外,年内净值涨幅超90%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数量达144只,净值涨幅在60%以上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多达953只。 正如辛弃疾诗中所写: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 另据数据统计显示,虽然沪指、深指和创业板指各有不同程度的涨幅,但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近两年只有各个行业前20%的龙头公司出现上涨。此外,近两年来板块热点转换频繁,也让市场变得更加复杂,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中很难获取正回报或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与主动权益类基金动辄80%以上的收益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已不再适合个人投资者摸爬滚打。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资管新规和利率走低的大环境下,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且预期收益下台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走出理财舒适区,除权益类基金外,投资者在其他各领域投资或承受风险认亏或收益极低,唯权益类基金前景一片光明。此外,有基金经理认为,未来很多年内,即便公募基金公司日渐成熟,也不太可能再次出现当年基金净值翻番的现象了,连续两年基金净值大增或更加不可想象。 2019年和2020年的公募基金,就像是一个“独断万古”的“绝代剑客”,一道剑光斩开了一个时代,将市场中的各类风险隔绝在一个时代之外,在身后却塑造了一个“完美世界(行情002624,诊股)”。并且,投资者也应该清醒认识到,2021年大概率权益类基金整体收益不会太高,投资者应相应降低未来数年的投资回报预期。 二次蜕变:基金经理“标签化”,“宁错过 不做错”与激进持仓决裂 过去数年的“潦倒”其实也为公募基金行业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的机会,并且绝大多数基金公司都在对投资理念和投研体系进行重新矫正和确认,公募基金行业的投研团队都在持续学习,建设自己的能力圈。 2019年,经过了多轮“牛熊”的考验,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内部也对“价值投资”进行了重新定义。在2015年之前,很多人往往将“价值投资”粗浅地与坚持投资“成长”划上等号,但2019年后,“估值+好标的”成为重新定义价值投资的标准。近几年追求“低估值+好标的”策略的部分基金经理备受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喜爱,更小的波动、更小的回撤幅度为不少理性投资者所喜爱,但在结构性行情和普涨行情中此类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收益不是很高。另一部分追求“合理估值+好标的”的基金经理同样为市场所喜爱,相比第一类人,第二类基金经理能更好的把握市场机会,在回撤合理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做高超额收益。 2019年7月份后,随着科技板块迅速崛起,直接将当年不少基金净值涨幅推到100%以上,不少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开始大规模集中重仓科技类板块,不少科技主题基金上市,更有不少其他基金开始集中持股科技类板块。 但2020年2月份后,科技板块开始大幅调整,不少前期激进持仓科技类个股的主题基金和其他基金净值“暴跌”,在高点进场的部分投资者不仅未能享受到前期科技板块上涨红利,还承受了相关主题基金净值迅速下跌之苦,不少个人投资者将此类基金戏称为“渣男基金”,少数几只净值急跌的基金甚至被个人投资者骂上“热搜”。 也因此类事件,继“价值投资”之辩后,公募基金行业又开始了新一轮自我反思,基金经理们开始为自己贴上各种“标签”,简化投资者对自己投资风格进行认知,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在基金运作过程中开始秉持“宁错过,不做错”的投资理念,而另有部分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依然选择激进持仓。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和中国网记者聊天时表示,现在的基金经理与10多年前的基金经理已经截然不同,过去绝大多数基金经理认为,他们只要做好投资就可以了,他们不愿意在媒体面前表达自己。但现在不同了,尤其是今年疫情蔓延聚集性活动骤减,但新基金发行却依然如火如荼,为推进基金营销,不少基金经理在投资之余还要上线“直播”,而且,某私募“大佬”直播带货也成为基金经理们茶余饭后的“趣谈”。 因此,在2020年不少基金经理开始在新基金发行之前开始线上直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介,并对自己的投资风格 “标签化”,为自己贴上“价值”、“龙头”、“低波动”、“偏向于胜率的投资型选手”、“躺赢型选手”等各种各样的标签,此类基金经理基本上均可以归类于“宁可错过 不要做错”的基金经理,他们致力于追求低波动、平缓向上的净值曲线。 此外,针对今年频见“热搜”的“渣男基金经理”,另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某个年初被称为“渣男”的基金经理,他在去年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表示:他的投资风格还有他所管理的基金不适合稳健型投资者,他的基金可以作为“矛”而不适合作为“盾”,投资者在配置他的基金的同时应适当配置一些其他的稳健型基金作为“安全垫”,但他的基金长期也能为投资者赢得丰厚的回报。这其实就是这位基金经理为自己贴上了“激进持仓”的“标签”。 但问题在于,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信息是不对称的,不是所有投资者都会看到基金经理的这番言论,部分投资者盲目追高,因此没能躲过那一波净值急跌。 FOF基金业绩提升 定期开放式基金渐成发行市场主流 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近两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所有的自省和变革都以其为主题,为解决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和追涨杀跌的问题,公募基金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对新发基金进行了创新,中长期定期开放式基金开始集中发行,而FOF基金业绩大幅提升也为该类基金提了一口气。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105只成立满一年的混合型FOF基金年内平均涨幅21.77%且无一负收益,其中富国智诚精选3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华夏养老2045三年持有混合(FOF)A、海富通聚优精选混合FOF等6只混合型FOF年内涨幅甚至超40%。此外,自2017年11月首批FOF基金成立以来,FOF基金平均年化回报更是高达16.42%,混合型FOF基金整体业绩已不逊于其他偏债混合型基金和股债平衡型基金,混合型FOF的“颜值”也让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在2020年下半年后,将“固收+”概念、混合型FOF和定期开放式基金作为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一困扰行业多年难题的利器。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很多朋友买开放式基金都会经常受到市场波动的干扰,经常会做一些追涨杀跌的错误动作,使得基金收益大大削减。设定持有期,某种程度上帮投资者管住追涨杀跌的手,做到跟优秀的基金经理共同见证基金投资玫瑰绽放,以时间换空间。因为基金投资股票和这些公司是分享它的长期业绩增长,如果持有期太短的话,这家公司的业绩增长还没有表现出来,你就把它赎回,很难最终实现优异的回报。 以过去的11月份为例,5只首募份额超100亿份的新基金中的前四位均为定期开放式基金,其中一只为3年持有期、两只1年持有期还有1只六个月持有期。此外,下半年以来,已成立及正在发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带有持有期限的新基金数量占去新基金总数的三分之一。 每每在基金业发展遭遇瓶颈之际,凭借产品创新的有力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得以不断突破瓶颈,持续向前发展。FOF这一“基金中的基金”核心优势就在于多元配置分散风险,混合型FOF也逐渐被投资者所认可。而今年下半年后,多数公募基金对未来两年市场走势的看法开始出现变化,股降债升格局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公募基金也在FOF基金之上推出“固收+”理念,而“固收+”产品以固收类资产打底,同时通过权益类资产进行进攻,在严控风险的同时,力争增厚收益空间,追求资产长期增值。这种“稳中求进”的特质,正好与养老理财的需求相契合,为低利率时代的养老投资提供了新选择。 “固收+”产品是将大部分仓位放在稳健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上,用小部分仓位去配置权益类资产等,以期获得相对更高收益。“固收+”在增强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波动,权益类资产的波动水平天然高于债券类资产,一个成功的“固收+”产品关键是做好波动和收益之间配比,在波动不大的情况之下做出更好的收益。 “固收+”产品的波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撤水平,也就是实际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波动水平,希望能够控制回撤,幅度不要太高;另一方面是看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收益分配的均衡性的表现,如在股市不好的时候,投资者会希望能借助于大部分的固收投资熨平净值的波动,因此固收+产品在不同类型市场当中收益,至少保持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均衡的,均匀的分布。 目前,市面上又出现加码的类“固收+”策略基金,此类基金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10%-25%。不过有别于传统固收+产品,此类基金除了股票和债券资产之外,还可以配置商品期货基金、黄金ETF等,基础资产类别更多元;同时还能投资QDII、香港互认基金等,区域覆盖更全面。此外,此类基金还具有抗风险能力相对强的优势,不存在跌停板导致赎回受限的情况。在购买费率和投资门槛上也具有吸引力。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以此类基金为代表的稳健型养老FOF所采用的投资策略更类似“固收+”升级版,是不一样的“固收+”。一方面,FOF优中选优,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分散单一资产集中的风险,达到“固收+”效果;另一方面,FOF模式可以突破传统“固收+”以股市和债市为集中投资标的,底层资产来源扩充至全市场大类资产,收益来源更丰富,真正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 如果说改革是国家发展最大红利的话,那么创新可以说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最大红利。
2020年,公募基金超级“大年”!公募圈发生的很多事值得回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下。 //市场篇// 公募基金超级“大年” 2020年,公募“大年”持续。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年内成立新基金1399只,合计募集规模3.12万亿元。连续两年刷新公募记录。 百亿级爆款连出,助推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18万亿关口。统计显示,年内成立的新基金中,首募规模达到百亿的基金40只,这还不算限额比例配售的基金。 科创板基金 2019年火的是科创板基金,今年火的是科创50ETF。2020年11月16日,首批4只科创50ETF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意味着,科创板指数化投资时代正式开启。 2019年成立的首批科创板基金共计7只,与过往科创主题基金相比,这些基金针对科创板有明确的投资比例设置,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创板基金。目前,除设定了3年封闭期的工银科技创新外,其余6只陆续发布公告,开放日常申购,且不再提规模上限。 蚂蚁战略配售基金 2020年9月,5家基金公司为参与蚂蚁集团上市配售专门申报了名为“创新未来18个月”的基金产品,并与蚂蚁签订了独销协议,每只限额120亿。蚂蚁一个线上代销渠道,完成了600亿规模募集,涉及1360万投资者。这种募集规模和销售实力,也算是创造了历史。可惜近几年,与“战略配售”沾边的基金情况都不好,这5只基金最终开启了退款模式。 新三板精选层基金 2020年6月3日,6家基金公司的新三板基金获批。准确的说是投资新三板精选层的基金,降低了投资新三板的门槛。不过6只基金对新三板投资设置了比例,开放期投资比例不高于15%。 目前,最早成立的新三板基金运行半年有余,收益还算可以。 分级基金 分级基金诞生于2007年,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两级(或多级)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基金份额的基金品种。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根据“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的监管要求,基金公司必须在2020年底完成对分级基金的整改。即2020年12月31日前取消分级运作,分级基金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截至2020年12月28日,尚有66只分级基金(母基金口径)未完成整改,基金公司密集发布旗终止运作的特别风险提示公告。 // 政策篇// 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 2020年12月22日,证监会官网发布《中国证监会党委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明年重点工作中,再次提及“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 权益类基金是2020年公募市场的主角。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新增的4万亿规模中,权益类基金就多达2.7万亿,占比达67.6%。截至11月底,权益类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5.88万亿元,在公募基金总规模中占比31.37%,比去年底占比大幅提升近10个百分点。 尾佣新规 2020年8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基金销售机构可以与基金管理人约定以其销售形成的基金保有量提取一定比例的客户维护费(俗称的尾佣、后端分成),但需满足规定。 尾随佣金的高低,其实是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商量着来的,谁实力强,谁的话语权就更大。尾佣新规规定,尾佣不得超过50%。对投资者没什么影响,但对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侧袋机制指引正式落地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侧袋机制指引(试行)》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风险防控能力,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公募基金迎来了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指引》明确,侧袋机制是指将基金投资组合中的特定资产从原有账户分离至一个专门账户进行处置清算,原有账户为主袋账户,专门账户为侧袋账户。 目前,公募市场大批存量基金已修改基金合同。 指数基金指引 2020年7月31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3号———指数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强化基金管理人专业胜任能力要求、加强标的指数质量管理、严格规范指数基金投资运作、标的指数许可使用费由管理人承担、信息披露明确指数编制方法、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等六大要点。 《指引》对ETF,尤其是非宽基指数的ETF影响很大,沪深两大交易所也分别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两大交易所的《指引》则对指数基金标的指数的成份券数量、权重分布、流动性等指标提出具体要求,并采取“新老划断”原则。 截至2020年12月28日,公募市场共有ETF产品375只,规模合计约1.42万亿。 // 番外篇// 机构定制权益类基金 此前公募市场有大量的机构定制债券型基金,而在监管“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的背景下,机构开始定制权益类基金。数据显示,2020年8月以来,机构定制权益类产品不断出现,呈上升趋势。 市场人士表示,机构定制基金在允许基金经理“公私兼任”的背景下,将部分本来归属私募的产品拿到公募来做。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运作规范、信息披露透明,而且收益计算简单,没有复杂的报酬机制。因此承接机构投资的主动权益投资委外都是顺理成章的。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同类产品出现。 固收+ “固收+”其实是一种投资策略,产品的形式就是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基金;实际上就是以债券打底,附加股票、打新、套利、对冲等策略,实现跑赢普通理财产品的目的。 今年5月、11月,债券基金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部分基金甚至出现月度跌幅超过10%,债券基金所谓的“稳稳的幸福”成为空谈。“固收+”的出现,是纯债基金的最佳代替品。 基金投顾 2019年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行业期待已久的基金投顾业务试点靴子落地。 目前已有三批基金投顾试点,包括了5家基金公司及子公司、3家独立代销机构、7家证券公司和3家银行,共计18家机构。 大部分基金投顾试点产品初具成就,比如华夏基金“查理智投”、南方基金“司南智投”、中欧基金“水滴投顾”、蚂蚁的“帮你投”、腾安的“一起投”等等。
近年来A股在震荡行情中涌现出诸多投资机遇,其中大消费主题表现尤为亮眼,成为投资者眼中名副其实的“黄金赛道”。细数国内在大消费领域具有领先投资优势的基金经理,富国基金王园园是其中典型代表。历经逾八年投研沉淀与积累,王园园在大消费领域构筑了更为宽广的能力圈,其将整个大消费领域根据人的需求分为“衣食住行康乐购”七个板块,通过持续动态跟踪不同公司基本面变化,精选优质个股,为投资者奉献了丰厚的回报。目前,王园园作为拟任基金经理的富国价值创造混合基金即将于1月11日正式发行,将以大消费板块作为稳健基石类配置,以医药把握人口老龄化机会,以科技把握创新周期机会。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王园园自2017年6月16日管理富国消费主题混合基金以来,过去一年、过去两年、过去三年基金净值增长率分别为70.38%、183.14%和144.45%,均大幅跑赢同类偏股型基金(股票上下限60%—95%)(A类)51.10%、110.81%和68.14%的平均涨幅,同时位居同类基金前1/4。凭借优秀的业绩表现,富国消费主题混合基金获银河证券三年期最高五星评级。此外,王园园管理的另一只成立于2019年3月20日的富国品质生活混合基金过去一年净值增长率为81.27%,同类基金排名第3。 探究掌舵基金业绩持续优秀背后的成因,离不开基金经理王园园始终坚持对大消费领域的深度价值研究,并最终形成优选行业、精选个股、深度研究和动态调整的投资框架。 “好的行业如同肥沃的土壤,更容易长出参天大树。因此,优选行业在我的投资框架中居第一位。”王园园表示,好行业在商业模式上,是比较容易产生现金流,而且其中的龙头公司可以和时间做朋友。在个股选择上,王园园强调,要通过与管理层交流、产业链的验证、草根调研等多种方式精选具有Alpha的好公司,力争同时把握行业Beta和公司Alpha的双重收益机会。 在投资中,王园园十分重视深度价值研究的重要性。“投资中,我坚信深度价值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泛泛的研究,没有办法创造超额价值。”王园园解释说,深度研究意味着,对公司长期价值有理解,能赚到足够多的钱,也代表当公司股价出现波动的时候,并不会出现恐慌。在基金组合构建完成后,王园园希望通过不断积极寻找更优质的标的,通过动态调整保持组合一定的新鲜度,真正做时间的朋友,享受复利。 实际上,伴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大消费赛道在国内外均是牛股倍出的优质赛道。从中长期看,在国内人均GDP不断提升以及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大消费投资领域也在不断升级。据悉,王园园一直在积极拓展 “新消费”领域的学习研究,她认为科技的发展进步会服务于消费者,如智能家电、消费电子等,如果新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迎来快速的放量,未来将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