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定理也被称为供给法则,反映商品本身价格和商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 供给曲线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相反,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定义 对绝大多数商品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通俗地讲,一般说来,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较多的产品数量: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给法则。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相关因素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1)供给是指生产者(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2)表示某种商品(鸡蛋)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就是供给表。(3)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1)响供给的因素包括影响企业供给愿望与供给能力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价格、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价格、技术以及预期。(2)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之间的关系。 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1)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2)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 理论 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是资源赋予论的核心理论。这种理论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剖出发,通过几个层次的严密逻辑分析,最终揭示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中的价格差异。价值规律引导着各种商品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向价格高的地方,商品经营者便会从中获利。如果商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通不存在任何障碍,那么商品流通的上述规律也会在国际间发生。商品从价格低的国家出口到价格高的国家,当两国间的价格差额大于各项运输费用时,国际贸易就能带来利益。俄林由此得出结论:国际间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既是出口国又是进口国。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同类商品国外价格低,国内价格高,从国外进口,能够得到比自己生产更多的商品。从出口国的角度看,出口商品国内价格低,国外价格高,到国外销售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并可用出口所获外汇来进口各类自己生产不利的商品。 (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凡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国际贸易就一定能够发生,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即交易双方必须是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就是说,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为什么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下面从两个方面论证:一是证明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二是证明如果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1、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符合古典学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则,因此国际贸易能够发生。下面举例分析。假设两个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生产两种产品如小麦和纺织品,1美元兑换1英镑,国内的价格比例: 美英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美国国内单位小麦的价格是1.00,纺织品是2.00,英国国内单位小麦的价格是£3.00,纺织品是£1.00。可以看出,美英两国的商品价格比例是不相同的。美国国内小麦与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1∶2,英国国内小麦与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3∶1。这说明在美国的国内贸易中,可以用1单位的小麦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在英国的国内贸易中,1单位的小麦则可以换回3单位的纺织品。可见,在美国国内小麦价格便宜而纺织品较贵,在英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便宜而小麦较贵。美英两国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使国际贸易有了可能,而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的不同又使国际贸易能够成为现实。在上述例子中,两国商品的价格比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使得两国国内商品的交换比例明显不同。这个交换比例上的差距决定了双方若按照差距之内的交换比例进行交易,都可获得利益,从而使两国间的贸易能够发生。也就是说,小麦和纺织品的交换比例在1∶1/2~1∶3之间,对参加交易的两国都是有利的。比如,1单位小麦交换1单位纺织品。对美国来说每单位小麦比国内交换多得1/2单位纺织品。对英国来说每单位纺织品能比国内交换多得2/3单位小麦,这是因为在英国国内1单位纺织品只能交换1/3单位小麦,而与美国的贸易中1单位纺织品则可换回1单位的小麦。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的条件下,国际贸易能使交易双方同时获利,从而使这种贸易有了发生的现实基础。2、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当两个国家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相同时,国际贸易不会给双方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也不会发生。 特例 劳动力供给的特例 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就是工资,一般来说,工资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劳动的供给。即劳动的价格上升,劳动的供给增加。但随着工资的上升,人们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减少劳动的供给,表现出与供给定理的不符。原因在于提供劳动获取工资是以牺牲闲暇为代价的,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闲暇必定减少劳动时间,这就是工资增加引起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这种特例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解释:当工资水平低时,人们为生存而奋斗,愿意多付出劳动,追求高工资。随着工资的增加,人们满足了第一层次的需要(基本生理需要),摆脱了生存压力,当工资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需求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完成自我实现),这时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会有一部分人逐步放弃原来的工作,去追求新的事业,出现劳动价格上升而劳动供给减少的与供给定理不符的现象。 电脑等信息产品供给的特例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价格按运算次数、速度和储存能力折算,每台为100万美元。尽管价格如此昂贵,供给量却极少。如今同样能力的个人电脑已降至1000美元左右,价格只是当初价格的千分之一,但供给量却增加了不止1万倍。这种现象显然违反了供给定理。原因在于电脑供给的增加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而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脑行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硬件与软件技术标准的统一、规模经济的实现与高度专业化分工使电脑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而且质量日益提高。这种技术变化引起电脑供给曲线向右大幅度移动。 因此,尽管电脑价格大幅度下降,供给还是大大增加。 土地、文物、艺术品供给的特例 在某一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土地、文物和艺术品的供 给量是固定的,无论价格如何上升,其供给也无法增加,因此土地、文物和艺术品的供给与 供给定理不相符,这是由这些商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决定的。 其他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特例 例如某一企业既生产民用品又生产军用品,如果军用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大于民用品价格上升的幅度,也就是说生产军用品比生产民用品利润率高 ,企业就会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军用品,此时,尽管民用品价格上升,但其供给量下降,这种供给定理的特例显然是由于军用品价格大幅度上升造成的。 残疾人用品供给的特例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企业供给多少取决于这些供给能否带来最大利润。但生产残疾人用品的企业,是出于社会道义,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用品,因此不能将价格定得过高,也不能轻易提价,而供给量也需逐步增加。这种违反供给定理的特例显然是由企业的特殊经营目标引起的。 由企业经营战略引起的供给特例 1912年诺尔斯•罗伊斯公司的汽车在伦敦的世界性汽车拉力赛中荣获冠军,该公司在产品价格上升,供不应求时却限量生产,从而树立了其优质名牌的形象。在名牌效应作用下,该公司生产的火箭和飞机发动机需求量大增,为公司带来了占公司总利润60%的巨额利润。这种违反供给定理的特例,显然是由该公司经营战略引起的。 应用 麦克唐纳德公司对快餐食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关键是替代品棗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上的抉择将是增加汉堡包的产量。于是有以下几种可能: (1)为汉堡包提供更多的烤肉架和贮藏库; (2)增加餐馆; (3)更先进的设备; (4)高薪的熟练技术工人; (5)增加汉堡包制造业的工人人数; (6)更快速的服务。 当汉堡包的价格相对其成本、或与菜单上其它项目的价格相比较低时,麦克唐纳德公司就会因缺乏利润刺激而不再力争销售更多的汉堡包和采用高成本生产技术了;反之,在较高的价格下,公司受到利润刺激,将乐于采用某些高成本生产方式来生产更多的汉堡包。例如,当产品价格上涨时,麦克唐纳德公司就要考虑如何更新自己的生产和销售技术以增加供应量。但是,如果不增加产品平均成本,产品的产量一般不可能增加。因此,公司通常并不愿为发展生产而增加成本,除非是对较高的价格有一个乐观的估计。 在天然气市场上,对供给一方来说,较高的价格有可能会诱发以下情况发生或加剧: 1.向不同市场销售 (1)家庭; (2)工业部门; (3)农业部门。 2.促进勘探 (1)海上勘探; (2)开发阿拉斯加; (3)沿纽约海岸进行勘探; (4)在已知资源附近继续勘探。 3.增加现有气井产出量 (1)加深挖掘; (2)炸开岩石构造。 4.把留待将来使用的天然气提前在当今市场上出售 5.增加从苏联和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气 获悉价格上涨这个信息的天然气提供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将采用在较低销售价下难以获利的生产方式,以谋求增加天然气的供给量。 参考文献 [1]吕选忠等.世界著名企业成功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2][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4]长谷启等.微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侯荣华.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参考资料 [1] 21品牌网 http://www.21brand.com/web4/fazhan-1-1f-11.htm[2] 榕基企业网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http://www.fj-hitech.com/display.netu?id=5417
什么是供给曲线 所谓供给是指个别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两个条件:一是厂商愿意出售;二是厂商有商品出售,二者缺一不可。 供给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一般而言,供给量与价格会呈正相关。影响供给的因素包含:相关财货的价格,生产因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供给曲线的特点 1、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2、供给曲线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3、供给与供给量意义不同。 4、供给曲线不只是一条,可有无数条。 供给曲线的图解 某商品的供给表 价格-数量组合 A B C D E 价格(元) 2 3 4 5 6 供给量(单位数) 0 200 400 600 800 图中的横轴OQ表示商品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价格。在平面坐标图上,把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所得到的相应的坐标点A、B、C、D、E连结起来的线,就是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它表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光滑的和连续的曲线,它是建立在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供给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的假设基础上的。 如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可以是直线型,也可以是曲线型。如果供给函数是一元一次的线性函数,则相应的供给曲线为直线型,如图1中的供给曲线。如果供给函数是非线性函数,则相应的供给曲线就是曲线型的。直线型的供给曲线上的每点的斜率是相等的,曲线型的供给曲线上的每点的斜率则不相等。 供给曲线的特例 典型的劳动市场,供给曲线不规则。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随着工资进一步提高,工人劳动的供给反而减少,曲线向左弯回。 特殊商品市场如古字画等,供给曲线也可能不规则。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用公式表示为: Qs=f(p) 供给函数QS=F(P)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它就表示这种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供给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供给数量是因变量。相关词条 管理理论 管理软件 西方经济学 期货 国际金融 MBA 经济学派 股票 银行 保险 人力资源 经济学家 基金 财政 贸易 参考资料 1.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 2.和讯网:http://www.hexun.com/ 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表现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它指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的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上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特征。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以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相关词条 管理理论 管理软件 西方经济学 期货 国际金融 MBA 经济学派 股票 银行 保险 人力资源 经济学家 基金 财政 贸易 参考资料 1.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 2.和讯网:http://www.hexun.com/ 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简介 哈马达模型分析了相互依存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决策问题。在该博弈模型中,博弈的参与者为国家1和国家2。假定各国的货币政策制定者都以稳定价格和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他们通常针对通货膨胀冲击程度来确定其货币政策的最优水平。国家在选择某一货币政策时,都力图选择那些蒙受损失最小的货币政策,即如果失业和通货膨胀之和的绝对值越小,那么它所选择的货币政策越好。 哈马达模型(图1)那么,博弈双方是如何具体地实现其最优化策略的呢?这可以用哈马达图来直观地说明。该模型图演示了两国条件下的情况,但其论证可以推广到多国条件的情形中。假设有相互依存度很高的两个国家(国家1和国家2),两国制定货币政策是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如图所示,横轴代表国家1的政策工具I1,纵轴代表国家2的政策工具I2。沿着坐标轴移动,国家1和国家2的货币政策趋向扩张。由于两国相互依存,对一方而言,它的最佳政策选择必然受到对方政策选择的影响。很显然,对于国家1必然存在这样一点,它表示国家1最愿意采取的政策与国家2的政策构成的组合。这个对于国家1的最佳福利点用B1来表示,同样对于国家2也必定存在这样一个最佳福利点,用B2来表示。在图1中两组无差异曲线u1和u2分别表示国家1和国家2的任何政策组合产生的同等的福利水平,从国家1的角度看,越接近B1的政策组合,给国家1带来的效用越大,国家1获得的福利越高,即u11的政策组合优于u21,u21的政策组合优于u31,以此类推。同理,对国家2而言u12政策组合优于u22,u22的政策组合优于u32等等。 每个国家在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时,都面临着在给定对方政策的情况下选择决定自己的最佳政策的问题。因此,产生了每个国家的反应函数。反应函数意味着一国的最佳政策是另一国最佳政策的函数。一个给定的国家2政策决定了国家1的最佳政策,当国家2政策改变时国家1政策也相应改变。根据反应函数可以画出各自的反应曲线。在图1中,国家1的反应曲线就是国家1的无差异曲线与对应的国家2政策选择线的水平线切点的连线,即R1。同样,国家2的反应曲线为R2。图1中,线AB为两组无差异曲线u1和u2的一系列相切点的连线。沿着AB线移动,说明一国的福利水平在另一国福利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不可能再提高,故AB线称为帕累托契约线。在契约线AB的区间内,越靠近A(即远离B),国家1的境况越佳,国家2境况越差。同理,对于国家2 的情况也是如此。 延伸发展 通过图1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两国非合作条件下的情形。当不存在两国之间政策协调时,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纳什均衡。假设两国都独立行动,即国家1和国家2均在给定对方政策选择下,独立地、不受影响地选择 哈马达模型自己的最佳政策。那么,均衡点为两国反应函数R1和R2的交点N,经济学上定义为非合作解或纳什均衡点(Nash equilibrium point)。这一结果可以通过反复叠代的方法得到。在这个纳什均衡点上,两个国家都在另一国家政策给定时的情况下选取自己的最佳政策,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希望改变其政策。但这个纳什均衡点的产出是无效率的。因为,纳什均衡点N远离处于帕累托状况的契约线B1B2。 另一种情形是斯塔克尔伯格均衡。斯塔克尔伯均衡是斯塔克尔伯博弈下的均衡。该博弈模型是一种含有两国货币政策协调制度性安排的博弈,它要求一方作出斯塔克尔伯格承诺,作出承诺的一方为斯塔克尔伯格领头国,不作承诺的一方为斯塔克尔伯格尾随国。领头国按照其承诺的货币政策行事,尾随国在进行博弈之前已经知道领头国的承诺和选择,它只需要作出相应的最优点,因此领头国的最好承诺就是,在尾随国的反应函数上寻找能使领头国损失最小的那一点作为领头选择。假设国家2为先行者,国家1为追随者。先行者意识到一旦自己采取某种政策选择时,追随者将用最佳反应函数R1选择其最佳政策,却忽视了自己的政策可能对先行者的影响。那么,博弈的结果是在S点达到均衡。经济学上称S点为斯塔克尔伯格均衡。在此点,国家2的无差异曲线与国家1 的反应曲线R1相切。因此,S为国家2的最佳政策选择。此时,国家1的政策选择为I1S,国家2的政策为I2S。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有利于先行者而不利于追随者。结果是由于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充当追随者的角色。这种博弈的局面最终将会崩溃。 通过分析不存在两国之间政策协调情况下的两种非合作均衡可以发现,其均衡点N和S都不在契约线B1B2上。所以都不具有帕累托效率,在存在两国之间政策协调情况下,如果两国公开信息,经过充分协调,采取比非合作均衡更能改善处境的政策组合,使得经济处于有效的契约线 B1B2上,双方达到合作均衡。在双方达到合作均衡时,任何单方的毁约行为都将招致另一方的严厉报复而使双方利益蒙受更大的损失。与非合作相比,通过政策协调,博弈双方的福利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因为,在契约线B1B2上双方都处在比非合作均衡点N和S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结论 国际间经济政策不协调是无效率的至此,讨论了三种不同的解,即合作解、纳什均衡解和斯塔克尔伯均衡解。对这三种解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进行任何协调的非合作解(纳什均衡解)效率最低,斯塔克尔伯博弈通过承诺规则来协调两国货币政策,虽然两国的结果都好于缺乏协调时的纳什均衡,但两国得到的好处并不相同。领头国的好处可能多于也可能少于尾随国,即存在“先发优势”或“后发优势”的问题,所以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过程中,有时两国会争做领头国,有时两国又都不愿意出头做领头国。效率最高的还是合作解。这说明协调产生的合作均衡有利于双方福利的提高,不过协调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即双方福利水平提高的多少)则取决于博弈双方的谈判力量。即假使国家1和国家2双方通过协调而位于契约线B1B2上,那么均衡点在B1B2的确切位置取决于双方的谈判力量。而且随着博弈双方地位的此消彼长,在长期内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势必被打破,双方又开始一轮新的谈判与协调。这就是哈马达模型要证明的观点:国际间经济政策不协调是无效率的,而通过国际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 评价 这个模型存在的一个重要局限是,它忽视了公众部门和参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相对国的理性预期因素从总体上看,哈马达模型对两国之间货币政策协调的博弈行为进行了较为出色的分析,并对政策合作解优于非合作解给出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解释。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的一个重要局限是,它忽视了公众部门和参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相对国的理性预期因素,从而没有考虑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问题。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可能就不再有任何合作解绝对优于非合作解的保证。 [1]
经济学在研究市场结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时,按照市场上每个企业能否影响其产品的价格,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网络经济则对传统经济中的垄断和竞争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网络经济中,竞争会导致垄断的产生, 而垄断的产生并不能够消除竞争的状态。网络经济中产品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性、正反馈机制的特性、消费者的高转移成本及“锁定”的效应都成为垄断产生的因素;同时,网络经济中的这种垄断状况是不稳定的,创新同样是网络经济的特点,因此,竞争是普遍存在而且愈加激烈。网络经济中市场趋于垄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网络产品的固有特性(包括:网络产品的规模经济性、网络产品的外部性、网络产品的锁定效应和网络产品的标准化特性)、网络产品的版权保护和网络经济中的并购所造成的。 概述 埃奇沃思模型的说明描述了只有两个卖者的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在1929年对这一观点提出挑战;他认为价格或产出的不稳定并非是寡头垄断的基本特征。 基本假设 哈罗德·霍特林 在霍特林模型中,消费者认为每家厂家的产品在地理或产品特征空间中具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两种产品在地理或产品特征中越接近,它们就越是好的替代品。消费者在地理或产品特征空间中与卖方越远,则其购买的成本就越高。厂商或产品只与邻近他们的厂商或产品展开直接竞争,两家厂家各自都有一定的市场力量。这种市场力量来自于消费者在最邻近厂商购物的偏好或购买他们最喜爱的产品的偏好。假设市场中消费者偏好均匀分布于间距为1的线段内,将市场内企业的竞争归入霍特林模型,差异产品的需求量为qi=Di(p1,p2,H1,H2)。设差异产品的市场竞争为线性模型,且霍特林线段模型满足如下的条件: (1)产品差异。假设企业确定产品的品牌和销售区域,这种市场行为的活动空间可以用间距为1的线段表示,该线段被成为霍特林线段。市场上有两家企业,其产品的差异化参数为H1和H2代表的产品位值分别用a1和 a2表示,其取值的范围在0~1之间。再假设市场上每一企业只能提供一种品牌,并只在一个消费区域内销售产品。图1中,企业1的位值为a1,企业2的位值为a2,有:0≤a1≤a2≤1。 (2)两家企业在连续的生产条件下,产品的边际成本和单位成本固定不变,且保持相等。 (3)若市场外的厂家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所需承担的额外固定成本为是相同的。 (4)设市场中的某一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是h,位于霍特林线段0~1之间,点h至企业1的市场位值a1的间距为|h-a1|,至企业2的市场位值a2的间距为|a2-h|。消费者偏好所代表的值与企业的市场位值的间距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企业的销售区域不满意,其二是对产品不满意。这些差异都会为买者带来额外的费用支出。他们为了获得满意的产品,不得不前往出售该产品的销售区域进行购买,或者被迫接受并不理想的产品。参数t为移动成本,或称产品差异化率。消费者支出的移动成本由以下的二次方程表示: c1(h)= t(h-a1)2 c2(h)= t(a2- h)2 (5)假设消费者的数目在市场的各个区域内呈现均匀分布,若假设h*代表无差异的偏好,若消费者的消费偏好h≤h*,则消费者在企业1处购买产品,反之,则在企业2处购买产品。企业1的是市场占有率s1=h*,企业2的是市场占有率s2=1- h*。 (6)假设市场上同时存在两种品牌,均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即q1>0 且q2>0。 (7)市场的需求总是偏向于价格较低的产品,若企业1和企业2所提供的产品的价格分别为p1和p2,若企业1的产品品牌价格满足: p1+c1(h) ≤p2+c2(h) 在市场需求会接受企业1的品牌,将移动成本代入公司后整理得: 当满足以上不等式时,买者会在企业1处购买所需要的产品。在此情况下,市场上两家企业的产品的实际价格对买者行为的影响是相同的。企业1的品牌需求量为: s1=h* 企业2的品牌需求量为: s2=1-s1 模型分析的结论 霍特林模型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品的差异会降低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在同一质量条件下,同类产品的差别越大,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企业调节价格的余地就越大。企业所采取的产品价格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形成市场壁垒,从而获得竞争力的策略。在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同时,起到设置一种阻止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障碍。 另一方面,产品差异化将减弱价格竞争的强度。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的越高,比如产品的销售区域定位值相差越大,则买者对产品的主观偏好程度越高,则买者承担的移动成本就越大,市场价格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就越小,因此,企业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的意义就越小。 在以上霍特林线段模型中,我们是以产品的销售区域和品牌来讨论差异化问题。除了以上两个差异化特征以外,产品还具有产品质量、产品外观、包装、市场形象、兼容性等众多差异化特征。若把这些特征放入霍特林线段模型中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上述同样的结论。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根据霍特林模型分析的结论,以及网络经济环境下市场的特点,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第一,由于产品差别越大,企业调节价格的余地就越大,因此企业可以采用价格策略;第二,由于消费者对产品偏好的程度的提高,价格的影响则越来越小,因此,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1、价格差异化策略 价格差异化也称为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对同一种产品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企业在进行定价时不仅要考虑客户的支付的意愿,还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价格差异化(价格歧视)又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为完全价格差异化,或完全价格歧视,或个性化价格,是指企业制定的价格与消费者愿意为每一单位支付的最高价格相等。 企业实行这种价格的前提条件是要掌握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这一最高的价格,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通过电子商务,使得企业收集消费者的偏好的信息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因此,企业的这种个性化的定价策略越来越成为了可能。 二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为数量定价,是指企业将商品按照消费者的购买两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格级别,对购买不同数量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价格策略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网上购物上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策略。消费者在购买一本书和购买多本书时,由于成本的不同,因此每本书的价格是不同的。企业的这一价格策略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能获得好处。 三级价格歧视也称为不完全价格差异化,或群体定价,是以消费者的身份为基础的定价模式,企业按照消费者的某个或多个交叉的特征将价格划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类别来索取不同的价格。在网络经济中,这种定价的方式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各类电子商务应用网站采取的这种不完全价格差异的定价方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其针对会员和非会员提供不同的价格和服务组合。通过电子商务方式,企业可以比以往更容易地为特定的消费群体来开发出特定的服务内容、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式,因此,这种定价方式也被广泛地采用。 2、产品差异化策略 这里的产品差异化主要是通过品牌、标识和特性来区分的。一般认为产品的差异化可以分为水平差异化和垂直差异化。 水平的产品差异化是指对于同种产品的不同版本之间的优劣没有公认的标准,只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好恶。 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具有该特征的产品。比如,消费者对两幅画的喜爱程度、对两首曲子的喜爱程度、对两个网站的首页布局的喜爱程度等等,均没有一个能形成公式的公认的标准,但这种偏好确实存在,它取决于不同消费者的主观的好恶。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迅速而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可以更好地构建起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来掌握消费者的各种偏好,从而制定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策略。 垂直差异化是指假设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各项特征的偏好相同,都认为产品的特征数量和消费数量越多越好,但是,对于额外增加一单位消费或者额外增加一项特征的评价却不相同。 因此,企业在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时,需要认识到消费者的这种垂直差异化特征,来制定相关的策略。
介绍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详情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定义 价格消费曲线(Price Consumption Curve , PCC)是指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为常数的情况下,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也就是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的消费组合。 PCC简介 当其中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如物品 X 的价格改变,预算线的斜度会改变。将不同相对价格之下的消费组合,用线连起来,那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只有价格在变,其他东西是不变的,如收入。此外,亦只有一种物品的价格在变。若果两种价格也变,则有两条 PCC 。 解释 当其中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如物品 X 的价格改变,预算线的斜度会改变。将不同相对价格之下的消费组合,用线连起来,那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只有价格在变,其他东西是不变的,如收入。此外,亦只有一种物品的价格在变。若果两种价格也变,则有两条 PCC 。 作用 PCC 是看价格的改变,我们可以利用此来找出需求曲线。由于PCC只是单纯看价格的改变,价格改变会导致实质收入( Real Income )改变,但是名义收入( Nominal Income )是假定不变的。利用 PCC 找出来的需求曲线,是名义收入不变的需求曲线。 1. PCC 向右伸延,表示物品 X 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上升,这表示出一条下斜( 符合需求定律 )的需求曲线。 2. PCC 向左上伸延( 后弯 ),表示物品 X 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也下降,这表示出一条上斜的需求曲线。 3. PCC 向上垂直,表示物品 X 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不变,这表示出一条垂直的需求曲线。 4. PCC 水平,表示物品 X 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增加,这表示出一条下斜的需求曲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