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套汇(space arbitrage) 地点套汇:是指套汇者利用不同外汇市场之间的汇率差异,同时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外汇买卖,以赚取汇率差额的一种套汇交易。地点套汇又可分为直接套汇和 目录 1关于直接套汇 2关于间接套汇 关于直接套汇 直接套汇(direct arbitrage)。又称两角套汇(two pointsirbitrage),是指利用同一时间两个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进行贱买贵卖,以赚取汇率差额的外汇买卖活动, 例如,在同一时间内,出现下列情况: London £1=US$1.4815/1. 4825 NewYork £l=US$1.4845/1 .4855 若某一套汇者在伦敦市场上以£l=US$1. 4825的价格卖出美元,买进英镑,同时在纽约市场上以£1=US$1.4845的价格买进美元,卖出英镑,则每英镑可获得0.0020美元的套汇利润。 若以100万英镑进行套汇,则可获得2 000美元(未扣除各项费用)。上述套汇活动可一直进行下去,直到两地美元与英镑的汇率差距消失或极为接近为止。 关于间接套汇 间接套汇(indirectarbitrage)。又称三角套汇(three points arbitrage)或多角套汇(multiple point sarbkrage),是指利用三个或多个不同地点的外汇市场中三种或多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差异,同时在这三个或多个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以赚取汇率差额的一种外汇交易。 间接套汇相对于直接套汇比较复杂。其中一点是投资者在进行间接套汇时,必须先判断一下是否有套汇的机会。其方法是:把三地汇率改成相同的标价法,然卮用三个卖出价或三个买入价相乘,若乘积等于1或者几乎等于1时,说明市场之间的货币汇率关系处于均衡状态。没有汇差,或只有微小的差率,但不足以抵补资金调度成本,套利将无利可图,若乘积不等于1,说明存有汇率差异,此时套汇有利可图。
抵补套利 (Covered Arbitrage) 概述 抵补套利 Covered Arbitrage:是指把资金调往高利率货币国家或地区的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高利率货币,即抵补套利在进行套利的同时做掉期交易,以避免汇率风险。实际上这就是套期保值,一般的套利保值交易多为抵补套利。 汇率变动也会给套利者带来风险。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套利者按即期汇率把利息率较低通货兑换成利息率较高的通货存在利息率较高国家的银行或购买该国债券的同时,还要按远期汇率把利息率高的通货兑换成利息率较低的通货,这就是抵补套利。 还以英、美两国为例,如果美国的利息率低于英国的利息率,美国人就愿意按即期汇率把美元兑换成英镑存在英国银行。这样,美国人对英镑的需求增加。英镑的需求增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英镑的即期汇率要提高。另一方面,套利者为了避免汇率变动的风险,又都按远期汇率签定卖远期英镑的合同,使远期英镑的供给增加。远期英镑的供给增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远期英镑的汇率就要下跌。西方人根据外汇市场上的经验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利息率较高国家通货的即期汇率呈上升趋势,远期汇率呈下降趋势。根据这一规律,资本流动的方向不仅仅是由两国利息率差价决定的,而且是由两国利息率的差价和利息率高的国家通货的远期升水率或贴水率共同决定的。抵补利差为CD,英镑的贴水率或升水率为F£,则有: CD=Iuk—Ius 十F£ 如果英国利息率Iuk=10%,美国利息率Ius=4%,远期英镑的贴水率F£=—3%,CD=10%—4%—3%=3%)0,这时资本会由美国流到英国。因为套利者认为,尽管远期英镑贴水使他们利润减少,但仍然有利润可赚。如果远期英镑的贴水率F£=—8%,其他情况不变,CD=10%—4%—8%=—2%(0,这时,资本会由英国流向美国。因为套利者认为,远期英镑贴水率太高,不但使他们的利润减少,而且使他们的利润为负。而英国人则愿意把英镑以即期汇率兑换成美元,以远期汇率把美元兑换成英镑,使资本由英国流到美国。 下面,再用一个例子说明抵补套利的实际情况。设套利者的本金为$1000,Iuk=10%,Ius=4%,英镑即期汇率为$2.8/£,英镑远期汇率为$2.73/£。套利者年初把美元换成英镑存在英国银行: $1000÷$2.8/£=£357 1 年后所得利息为: $357×10%=$35.7 根据当时签定合同的远期汇率,相当于$97($35.7×$2.73/£),这是套利者的毛利润,从中减去套利的机会成本40 美元($1000×4%),套利者所得的净利润为57 美元($97—$40)。这个例子说明,套利者在买即期英镑的同时,以较高远期英镑汇率卖出英镑,避免英镑汇率大幅度下降产生的损失,在1 年之后,即期英镑汇率$2.4/£,套利者仍按$2.73/£卖出英镑。 套利活动不仅使套利者赚到利润,在客观上起到了自发地调节资本流动的作用。一个国家利息率高,意味着那里的资本稀缺,急需要资本。一个国家利息率较低。意味着那里资本充足。套利活动以追求利润为动机,使资本由较充足的地方流到缺乏的地方,使资本更有效地发挥了作用。通过套利活动,资本不断地流到利息率较高的国家,那里的资本不断增加,利息率会自发地下降;资本不断从利息率较低国家流出,那里的资本减少,利息率会自发地提高。套利活动最终使不同国家的利息率水平趋于相等。 世界上几个重要的金融市场的外汇供求关系的失衡为保值、投机、掉期、套汇和套利等外汇交易提供了机会,反过来这些交易活动又能自发地使世界上各金融市场的外汇供求关系趋于均衡。均衡总是相对的,失衡才是绝对的、长期的。所以,保值、投机、掉期、套汇和套利等活动是外汇市场上必不可少的交易。离开了这些交易,外汇市场就要萎缩,也起不到调节资金或购买力的作用。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6%8A%B5%E8%A1%A5%E5%A5%97%E5%88%A9"
独占交易(Exclusive Dealing) 目录 1 独占交易的定义 2 独占交易的经济效应分析 3 独占交易的作用 独占交易的定义 所谓独占交易(Exclusive Dealing),是指产业链中上游制造商与下游零售商达成排他性契约,并通过此契约对下游企业进行纵向控制的一种重要策略行为。上游制造商明确规定与其签约的零售商不能销售其竞争对手的产品,从而弱化上游市场的竞争。作为一种商业实践,独占交易的案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屡见不鲜。 随着竞争的加剧,独占交易契约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采用也日益广泛,但是作为纵向控制手段与其他控制策略并未引起反垄断法制订者的足够关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行政性垄断的不断弱化,这些纵向控制策略将逐渐成为反垄断法关注的焦点之一,独占交易策略将首当其冲。同样由于契约的显性排他特征和对纵向一体化的强替代作用,独占交易的理论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企业采取独占交易策略的私人激励和社会效果一直缺乏足够的理论阐述,相应的反垄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同样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随着认识的深入,经济学家、法学家和反垄断业者逐渐意识到,显性的排他可能并不一定意味着反竞争,从反垄断规制的角度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独占交易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收益最大化还是垄断市场和排挤竞争对手?独占交易是反竞争的还是提高了竞争效率?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究竟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 独占交易的经济效应分析 芝加哥大学的Director和Edward 最早从理论上讨论了独占交易问题,他们认为独占交易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因为除非零售商把价格降低到足够的程度,使降价的幅度足够补偿消费者因独占交易所带来选择范围缩小所导致的剩余的损失,否则最终消费者将不会接受厂商独占交易的条款,因此,禁止独占交易是有社会成本的。Posner和Bork 均从反垄断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独占交易,他们认为,独占交易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给消费者带来福利,因此买卖双方的独占交易是社会有效率的。 Salop和Schefman 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独占交易,他们认为,独占交易作为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了竞争对手的成本,达到反竞争的效果。Comanor和French 首先通过一个正式的模型研究了独占交易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将进入成本的变化视为评价交易行为效率的尺度,得出独占交易提高了进人成本,进而遏止竞争的结论,即独占交易实现了市场圈定效应。Mathewson and Winter 将独占交易的研究拓展到对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指出Comanor和French的模型中独占交易对竞争对手进入成本的影响并不是评价效率的有效标准。 其假设两个生产商提供可替代的差异化产品,经由一个零售商在每个市场销售产品,如果对生产商的产品的需求是非对称的,独占交易就会产生,生产商可以通过价格策略,来阻止竞争对手向下游生产商供货,其中具有成本优势的生产商会通过更为低廉的批发价格获得独占交易的资格,进而赢得市场,与其他研究的不同是其将研究重点转到了潜在的竞争,认为独占交易增强了他们在批发市场的在竞争,由于批发市场潜在竞争的增加可能导致零售价格下降,社会福利可能有所增加。Linsl 的研究分析了两个寡头厂商之间存在品牌竞争,但是没有品牌内竞争的情况,如果某一生产商单方面降低其批发价格,相应的零售商也会降低同类产品的价格使得率先降价独占交易的企业获利比预期的小,最终导致在独占交易下,生产商预知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下降,均衡的批发价格会提高,生产商之间的竞争随之减弱,独占交易削弱了竞争。 Besanko和Perry研究了存在品牌竞争的寡头垄断生产商采取独占交易的动机,证明了均衡结果与品牌的外部性有关:(1)如果品牌问的竞争很弱,每个厂商都不采用独占交易就是一个占优均衡。(2)如果品牌间的外部性很强,每个厂商都采用独占交易就可能是一个占优均衡。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囚徒困境。每个厂商都有动机采用独占交易,但如果所有厂商都不采用独占交易,行业利润就会更高。(3)如果品牌间的外部性处于中间水平,就会产生混合均衡,一个厂商采用独占交易,其他厂商均不采用。在品牌间的外部性很强时,也会产生混合均衡。Besanko和Perry 假设两个对称的生产商提供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零售商在市场空间上差异化分布,研究表明,在独占交易的契约安排下,所有零售商与其中一个生产商签订独占契约,另一个生产商从区域内的零售渠道中被排除,由于缺少直接竞争者会导致更高的零售价格,产生了反竞争效果也降低了社会福利。以上的研究中隐含的一个假设是下游零售市场是竞争性的,因此在与上游生产商的博弈过程中,零售商不具有任何谈判势力。实际中独占交易均衡是否出现取决于上下游企业的博弈,因此需要考虑下游零售商的决策。Bernheim和Whinston 。。最早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们对独占交易所进行的分析首先是从零售商角度出发的,即考虑零售商在面对上游生产商提供的契约时,既可以选择独占交易,也可以选择共同代理,文章给出了零售商策略选择的均衡条件,指出独占交易契约可能是反竞争的、支持竞争的,甚至是竞争中性的。 独占交易的作用 对于独占交易行为,目前经济理论研究已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共识:第一,独占交易是一种很普通的企业市场策略性行为,很多情况下会带来很大的效率收益;第二,独占交易要产生限制竞争效应需具备严格的前提条件;第三,独占交易既可能具有效率效应,又可能具有策略性原因。独占交易的效率原因主要体现为专用性投资增加 、成本节省、激励效应、降低价格非效率,帮助生产商获得终端信息等;独占交易的策略性原因主要体现为通过独占交易达到市场圈定,排斥竞争对手,垄断被独占交易产品市场、保护其在独占交易市场的垄断地位等。上述研究表明,独占交易的反竞争效果是不确定的,在很多条件下独占交易不仅没有遏制竞争,反而促进了竞争、提高了社会福利,对独占交易契约严厉禁止的传统反垄断政策可能是反竞争的。
非抵补套利(Uncovered Arbitrage)又称不抵补套利(uncovered interest arbitrage) 概述 非抵补套利 Uncovered Arbitrage:又称不抵补套利(uncovered interest arbitrage)指把资金从利率低的货币转向利率高的货币,从而谋取利率的差额收入。这种交易不必同时进行反方向交易轧平头寸,但这种交易要承担高利率货币贬值的风险。 非抵补套利是套利者仅仅利用两种不同货币所带有的不同利息的差价,而将利息率较低的货币转换成利息率较高的货币以赚取利润,在买或卖某种即期通货时,没有同时卖或买该种远期通货,承担了汇率变动的风险。 在非抵补套利交易中,资本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非抵补利差决定的。设英国利息率为Iuk,美国的利息率为Ius,非抵补利差UD,则有: UD=Iuk—Ius 非抵补套利如果luk>lus,UD>0,资本由美国流向英国,美国人要把美元兑换成英镑存在英国或购买英国债券以获得更多利息。非抵补套利的利润的大小,是由两种利息率之差的大小和即期汇率波动情况共同决定的。在即期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两国利息率之差越大套利者的利润越大。在两国利息率之差不变的情况下,利息率高的通货升值,套利者的利润越大;利息率高的通货贬值,套利者的利润减少,甚至为零或者为负。 设英国的年利息率luk=10%,美国的年利息率lus=4%,英镑年初的即期汇率与年末的即期汇率相等,在1 年当中英镑汇率没有发生任何变化£1=$2.80,美国套利者的本金为$1000。这个套利者在年初把美元兑换成英镑存在英国银行: $1000÷$2.80/£=£357 1 年后所得利息为: £357×10%=£35.7 相当$100(£35.7×$2.80/£=$100),这是套利者所得到的毛利润。如果该套利者不搞套利而把1000 美元存在美国银行,他得到的利息为: $1000×4%=$40这40 美元是套利的机会成本。所以,套利者的净利润为60 美元($100—$40)。 实际上,在1 年当中,英镑的即期汇率不会停留在$2.8/£的水平上不变。如果年末时英镑的即期汇率为$2.4/£,由于英镑贬值,35.7 英镑只能兑换成85 美元,净利润60 美元减到45 美元,这说明套利者在年初做套利交易时,买即期英镑的时候没有同时按一定汇率卖1 年期的远期英镑,甘冒汇率变动的风险,结果使其损失了15 美元的净利息。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英镑贬值越大,套利者的损失越大。当然,如果在年末英镑的即期汇率$3/£,这个套利者就太幸运了,化险为夷,他的净利润会达到67 美元[($35.7×3)=40]。 参考资料 http://wiki.mbalib.com/wiki/%E9%9D%9E%E6%8A%B5%E8%A1%A5%E5%A5%97%E5%88%A9"
理论来源 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是建立在对传统理论假设条件的的重新思考与修正。 《国富论》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开始到科斯以前,古典经济学研究的视角集中于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而对企业内部是如何运作的,则不加以探讨,将其看作是一个“黑箱”,从“黑箱”的一端投入土地、资本与劳力等生产要素,从“黑箱”的另一端取出产品。也就是说,传统古典经济学只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企业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看不见的手”支配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完全信息”和“理性经济人”两个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因而认为市场价格机制是不需要付出交易成本的或“零交易费用”,也是具有充分效率的。古典经济学的这个思想长期在理论界起支配地位,直至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的概念,才标志“黑箱”说的终结。 科斯在1937年发表了划时代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引起经济学界对资源配置方式进行重新思考。科斯首先对企业为什么存在提出疑问:既然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具备完全效率的,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能否被市场价格机制所代替?为什么企业还存在?科斯认为,应用市场机制也是付出成本的。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包括为了完成交易所必需的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搜寻交易伙伴、进行交易谈判、订立交易合约、执行交易和监督违约的行为并对之制裁、维护交易秩序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并且指出这些费用都是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基础上,对其概念进行了发展,把影响市场交易费用的因素分成“交易因素”,如交易的技术结构——指交易物品的技术特性,包括资产专用性程度、交易频率等,以及“人的因素”——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他指出,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市场不确定性、小数目谈判及资产专用性的存在都会使市场交易费用提高。威廉姆森认为,古典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和“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与市场和企业行为的现实不相符合,他提出了“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的假设条件作为对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修正。 在科斯的分析中,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资源配制方式或交易机制。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则为解释选择市场价格或科层组织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即企业采取市场价格或科层组织的根本依据在于交易费用的大小。当企业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行政机制就会代替市场的价格机制;反之,市场价格机制将代替科层组织的权力分配机制。 科斯、威廉姆森等人并没有对企业与市场之间交易方式进行分析。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的交易并不是以纯粹的市场交易或科层组织交易方式进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型态。如家族企业之间的关系性交易,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企业网络等。 主要特点 (一)作用机制 证券交易市场也存在关系性交易 市场交易是一种自然协调机制,赋予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市场交易没有任何事后承诺,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市场是价格机制作用下的自由交易,其市场秩序的维护依靠市场规则与法律为保证。 科层组织的特点是,为了保证内部活动有序进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正式规则与制度。这些规则与制度的功能是利用权威、激励、监督与惩罚使成员行为符合企业需要。科层组织得以运作的基础是权力,利用权力及其对应的服从来分配内部资源。 关系性交易一般没有正式的规则和程序,大多数关系性交易规则是非正式的,也就是双方在长期关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没有强制性。这些关系以“嵌入”的方式受社会价值的影响和制约,通过信誉、人际关系、身份特征制约企业行为。如在日本企业网络中,网络成员的行为更多是依靠隐含的契约来协调的,网络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在网络内部高度团结与合作,在网络外部则是市场竞争关系。因此,在关系性交易中,市场原则、组织准则与社会关系共存,市场机制、组织机能与关系效力相互渗透。 (二)交易的基本维系因素 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的目的是单次交易利润最大化,企业追求私利的目的不需要任何掩饰。企业的交易行为完全出于经济动机,不受社会规范如交易方之间的友谊、价值倾向等因素影响。因此,市场交易的驱动因素是获取最大利润。 科层组织内部的交易与外部市场交易显着不同。在组织内部的活动中,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是首要的,个人或单元目标是在实现组织目标基础上的,服从组织整体目标。个体与功能单元之间相互依赖,如财务部门实现价值离不开生产、营销部门等。因此,最重要的是保持“团队精神”,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在这种背景中,互惠的利他主义(reciprocalaltruism)广泛存在,“利他”也是为了更好的“利己”。相反,如果只追求个体私利最大化,则不可能实现组织整体目标。 在关系性交易中,最关键的是防止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关系性交易的双方如何维持长期互利合作关系,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呢?除了双方一致的利益外,信任与承诺是关系成功的两个基本因素。信任是“对交易伙伴行为具有信心的心理状态”(MorganandHunt,1994),包括可靠、持久、公平、诚实、负责等含义,承诺是“耐久的保持有价值关系的意愿”(Moorman,ZaltmanandDesphande,1992),包括某种形式的关系投资、心理依附等。信任和承诺着眼于长期利益,可抵御短期利益的诱惑,并在关系过程中相互适应,有效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三)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 如果把交易成本分为决策成本与管理成本,那么科层组织交易以节约决策成本为目的,而市场交易以节约管理成本,尤其是代理成本为目的。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卖方对产品或服务的信息明显多于买方。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买方看,花了大量精力搜集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卖方为了说服购买者、获得信任,也通过其他渠道向买方传达产品或服务的可靠信息,如大量的广告投入及权威渠道的认可等,双方都付出成本和费用。 科层组织治理的行为则是通过治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来实现的,其根本的目标是保护股东或委托人的权益,并使其利益最大化,监督经营者或代理人的行为以防止其偏离所有者的利益。协调内部关系需要付出大量管理成本,科斯(1937)认为,“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因此,在决策成本与管理成本的比较上,市场交易的决策成本最高,而科层组织交易的管理成本最高。 在关系性交易中,长期的合作与互信,使信息共享,行为协调,节约了信息搜集成本和交易过程中的费用。关系性交易依赖双方非正式关系,企业独立性依然存在,不需要付出科层组织中的监督、激励、代理等管理成本。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方式,形成了多个企业共同利用信息、渠道、人员等资源的合作而非竞争的机制,既减少了市场交易中的交易费用,又避免了完全企业化而造成的高额组织管理费用。因此,在某些条件下,运用关系性交易的费用之和(交易费用加管理费用)小于企业与市场,也就是说,关系性交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节约费用的功能,具有较高的效率。 (四)灵活性与稳定性 市场交易的灵活性最高,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前一次交易不会对以后的交易产生影响,每个交易事件是独立的,企业除了比竞争者以较低的价格与交易方达成交易外,无法对交易方施加影响,未来的交易是完全不可预期的,因而稳定性也较低。相反,企业内部科层组织通过权力对交易进行安排,企业内部不同单元之间的交易(如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是可以预期和可控的,交易稳定性高。但企业内部交易的需求信息的传递方式是自下而上,而决策信息的传递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流动速度慢,而且交易方不论价格高低或者供货速度如何,都不能随意更换,因此缺乏灵活性。 关系性交易结合企业与市场两种交易方式的特点,可以使灵活性与稳定性达到良好的匹配状态。关系性交易可以选择紧密合作的关系方式,也可以选择建立松散的关系,企业在关系性交易过程中通过协调对交易活动进行灵活处理。如在长期的关系性交易中,双方相互信任,每一次交易不一定需要即时结算,甚至不需要签订合同也可顺利完成交易。同时,由于双方建立长期关系,对未来交易的控制性较高。 应用范围 关系性交易的应用范围分析(一)外部市场体系越不发达,越需要关系性交易 市场交易方式 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对交易方式的使用成本不同。在市场体系发达的条件下,不守法律、不讲商业道德的行为被有效制裁,交易成本低,交易将更多地选择市场交易方式;在市场体系不发达的条件下,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倾向于关系性交易。如在中国某些地区,造假活动泛滥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据调查,在某些产业,假冒伪劣产品已经占市场的很大份额。如消费者想买“正版”光盘很不易,在此市场环境下,要想经营正版光盘,只有与特定的可信任的伙伴建立关系性的交易,既节约判断、评价货物真伪的成本,又具备对交易伙伴信任性。 (二)特殊主义信任背景文化更倾向于关系性交易,而普遍主义信任背景文化则倾向发展市场交易 社会学把人际关系分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两种。特殊主义是根据行为者与对象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及其行为的价值高低,普遍主义则是独立于行为者与对象在身份上的特殊关系(PassonsandShils,1951)。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人际关系产生两种不同的信任结构:普遍主义信任和特殊主义信任。特殊主义的信任范围狭小但全面、强烈,普遍主义信任范围大,但强烈程度不及特殊主义的信任。普遍主义信任背景下,更倾向于市场交易,而特殊主义背景文化更倾向于关系性交易。在中国等特殊主义信任背景文化中,交易多在血缘关系中进行(这里的血缘关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同乡、同学和朋友等),因为与非亲缘关系的交易“信不过”。而在美国等普遍主义信任背景文化中,交易更多采取市场的方式。 (三)产品专用性和差异性越强,越倾向于关系性交易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即产品的专用性越强,就越需要关系性交易。对日常低价值工业消费品来说,如卫生纸、毛巾等,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较低,随着购买活动的完成,企业与顾客之间联系就结束了,因此更多地选择一次性的交易或市场交易的方式。但对高价值的工业品来说,特别是使用起来技术性强的产品,交易完成只是关系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产业市场的关系性交易比消费品市场更普遍。 (四)交易活动的连续性越高,越倾向于关系性交易 双方只有经常性的、重复交易时才会具有发展关系的动力。相反,只进行一次性的交易,或者交易数量和价值很小,建立关系的收益不大,则无需建立关系。当供求双方历史交易活动对目前的交易产生影响时,关系也发挥作用。如在居民区的小零售商店与周边居民之间经常性的接触,更易于发展关系交易,而火车站附近(大多是过路客)则一般采取即时市场交易方式。同样,当供求双方目前的交易活动可能对未来的交易产生影响时,也必须重视关系,如企业要吸引“回头客”,则倾向于与顾客之间建立关系,使交易长期、重复进行。 (五)交易双方关系意愿的匹配程度越高,越可能发展关系性交易 关系的建立在于交易双方的关系倾向(relationshipproneness)或“关系动力”(relationshipmotivation)。在买卖关系中,只有双方都有发展关系的意愿时,才有可能发生关系性交易。反之,只有一方有关系意愿时,而另一方不愿介入关系,则双方仍然采取市场交易的方式。[1]
目录 1 什么是关联购销 2 关联购销的集中行业2 3 关联购销的方式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关联购销 就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关联交易主要有资产交易、资金融通、关联担保和关联购销等类型1。 关联购销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之间的购销活动进行的利润操纵。 关联购销是关联交易的金额最大的一种类型,与关联方进行购销是日常经营业务的一种,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这一业务。事实上,很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客户,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所有的购销业务都发生在关联方之间。1 关联购销的集中行业2 关联购销类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一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冶金、有色、石化和电力行业等;另一种是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如家电、汽车和摩托车行业等。一些上市公司仅是集团公司的部分资产,与集团其他公司间产生关联交易,在所难免。 除了集团公司以外,其他大股东如果在业务上与上市公司有所联系的话,也有可能产生关联乏易。因此,此类关联交易在众多上市公司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交易量在各关联交易中居首位。 关联购销的方式 在我国,企业上市前资产“剥离”得不彻底,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同业竞争现象,在原材料采购、资产销售业务中存在着大量的关联购销业务。在关联购销中交易价格的定位是实现交易目的的关键。在我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为了扶植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往往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股份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股份公司的产品,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股份公司转移价差,实现利润转移。甚至,可以按照协议价设计虚假购销合同,将销售收入作为应收账款而非实际资金流动,作出账面利润。同时,利用上市公司对关联购销的信息披露的漏洞,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披露交易数额,不披露定价原则和方法,也不披露关联购销占同类购销量的比例。 归纳起来,关联购销所采取的方式包括1: 1、采用大幅度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或资产转让。 2、虚构业务,在关联企业之间或者通过第三者最终与关联企业签订虚假购销合同。 3、以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的方式收取固定的回报,实际上是由关联企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补偿委托方或受托方甚至直接划款给委托方或受托方。 4、以收取管理费用和分摊共同费用的方式调节利润。 参考文献 ↑ 1.0 1.1 1.2 罗云,向玲.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浅析J.金融经济,2008 ↑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07
即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spot-forward swaps,Spot-Forward Swap) 即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指买进或卖出某种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种货币的远期外汇。它是掉期交易里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目录 1即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的种类 即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的种类 这种交易形式按参加者不同又可分为两种: ①纯粹的掉期交易,指交易只涉及两方,即所有外汇买卖都发生于银行与另一家银行或公司客户之间。 ②分散的掉期交易,指交易涉及三个参加者,即银行与一方进行即期交易的同时与另一方进行远期交易。但无论怎样,银行实际上仍然同时进行即期和远期交易,符合掉期交易的特征。进行这种交易的目的就在于避免风险,并从汇率的变动中获利。 例如,美国一家银行某日向客户按US$1=DMl.68的汇率,卖出336万马克,收入200万美元。为防止将来马克升值或美元贬值,该行就利用掉期交易,在卖出即期马克的同时,又买进3 个月的远期马克,其汇率为US$1=DMl.78。这样,虽然卖出了即期马克,但又补进了远期马克,使该家银行的马克、美元头寸结构不变。虽然在这笔远期买卖中该行要损失若干马克的贴水,但这笔损失可以从较高的美元利率和这笔现汇交易的买卖差价中得到补偿。 在掉期交易中,决定交易规模和性质的因素是掉期率或兑换率。掉期率本身并不是外汇交易所适用的汇率,而是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或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额,即远期贴水或升水。掉期率与掉期交易的关系是:如果远期升(贴)水值过大,则不会发生掉期交易。因为这时交易的成本往往大于交易所能得到的益处。掉期率有买价掉期率与卖价掉期率之分。
间接套汇(indirect arbitrage) 目录 1间接套汇概述 间接套汇概述 间接套汇又称三角套汇(three points arbitrage)或多角套汇(multiple points arbitrage),是指利用三个或多个不同地点的外汇市场中三种或多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差异,同时在这三个或多个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以赚取汇率差额的一种外汇交易,与直接套汇成为地点套汇的两种形式。 间接套汇相对于直接套汇比较复杂。其中一点是投资者在进行间接套汇时,必须先判断一下是否有套汇的机会。 其方法是:把三地汇率改成相同的标价法,然卮用三个卖出价或三个买入价相乘,若乘积等于1或者几乎等于1时,说明市场之间的货币汇率关系处于均衡状态。没有汇差,或只有微小的差率,但不足以抵补资金调度成本,套汇将无利可图,若乘积不等于1,说明存有汇率差异,此时套汇有利可图。 间接套汇是一个小作品。你可以通过或修订扩充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