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悬挂POP广告 悬挂POP广告是对商业上部空间及顶部是一种效率较高POP广告类型。商场作为营业空间,无论是地面还是墙面,都必须对商品的陈列和顾客的流通作有效地考虑和利用,上部空间和顶面是利用的最好空间,在商业空间里顾客能看见的上部空间都可有效利用。 悬挂POP广告的形式 1、吊旗式 吊旗式是吊在商场顶部的旗帜式的广告。以平面的形式在空间内作有规律的重复,加强咨讯的传递。 2、吊物式 吊物式是将立体实物悬挂的一种方法。通过立体造型营造广告效果。 悬挂POP广告的特点[1] 1、一般放置于企业商品专卖区的上方,或节日庆典活动使用,对于消费者具有引导和提示的作用。 2、悬挂POP内容一般是强调企业形象、商品品牌和广告语的明朗化,或配合象征图形和插画一起使用。 3、一般采用两个面以上的造型形态,有利于多方位的展示广告视觉内容和信息传播。 相关条目 台式POP广告 柜台展示POP广告 落地POP广告 包装POP广告 参考文献 ↑ 出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课件).《促销广告设计》[M].第三章 POP立体广告设计 第三节 POP广告项目设计
什么是站台广告 所谓站台广告,是指设置在铁路及地铁等的站台、月台上的广告。 站台广告的特点 1)环境相对封闭。 当人们进入站台之后就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它不像是户外的其他广告媒体,如建筑物、公交车上的广告,只是周围环境的一点装饰,除了建筑物和公交车之外人们还有很多观看的选择,而站台广告有它自身相对独立、整体的环境,甚至可以说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周围的环境。当人们候车、经过站台通道以及开车以后,由于有空闲时间,人们自然会被站台内各式各样的广告内容所吸引,从而去关注一些在其它时间和其它地方并有一定会发生兴趣的事物。因此相对于其他的户外广告拥有更高的关注度,自然有更高的回忆率。 2)目标受众比较分散,却有其中相对固定的部分。 不同的广告都有其各自的目标受众,只有对目标受众做充分的理解才能够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广告。站台广告的受众当然是其乘客。乘客的类型多种多样,而学生和旅客形成了客流中相对固定的成份,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在站台广告中,各类民办院校和旅行社的广告占据了其中很大的篇幅。 3)媒体形式多样。 站台广告打破了一般的户外广告许多时候以平面广告为主的格局,它将平面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和报纸广告等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刺激目标受众的感官,实现广告更好的效果。 4)时间性强。 与客流量和不同类型乘客流动的变化特点紧密相关,站台广告的时间性可见一般。掌握和这一规律并科学预测旅客出行状况,有助于站台广告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站台广告的边际效益。 站台广告的适用性 一般站台广告有两种情况容易推广: 一种是新产品的发布,例如:摩托罗拉有新的产品后比较喜欢做站台广告; 一种是事件营销的发布,例如:安利纽崔莱健康跑活动。 当然了有些烟草公司也比较青睐站台广告。再就是政府机关的公益广告也是在站台广告比较常见的。 站台广告的市场分析 推广方案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市场背景分析 二、目标客户分析与选择 三、效果投放分析 四、投放效益回报分析 五、针对你所要选择的客户做一个详细结合分析,包括你所选择的客户现有媒体投放分析、以及现有媒体投放效益回报等,然后分析你所选择的客户使用你的媒体进行投放分析(包括行业背景分析,例如:站台广告牌的辐射效果;效益回报分析,例如:站台广告牌的媒体投放会使得其销售量的增加或知名度的提升)。 站台广告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虚假信息。各种商家和地区为了种种利益的需要,往往倾向于提供给公众虚假的信息,误导公众,也造成了行业内尤其是旅游业内的不正当竞争,最终导致游客的权益受到侵害。 其次,含糊广告措辞。站台广告中有大量关于航班,酒店,旅游路线及费用等等信息,往往含糊其辞,往往容易使人陷入不法分子的文字圈套,让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上当。 再次,旅游社的广告已经成为站台广告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旅行社对于旅游线路的制定,只求“看上去很美”,却并不合理。尤其是某些出国旅游广告,地点过于分散。商家抓住不明缘由的消费者往往“贪多”的心理,制定看上去很美的旅游方案,吸引消费者,加之旅游局审查力度不够,这些旅游,实际上却让消费者花大量时间在景点之间的奔波。 最后是相关商家联合恶意欺诈。譬如在组织消费者购物方面,往往会有一些“猫腻”,联合欺诈消费者。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 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探讨的无疑是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那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这个假说提出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较有体系的研究有美国学者D.H.韦伯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等。 1.“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第一个角度称作“认知模式”,第二个角度是“显著性模式”,第三个角度是“优先顺序模式”,一般认为,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 “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揭示的是长期效果) 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韦伯根据1976年的调查结果提出,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是受到传媒“议题”的影响的,但公众的“议题”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 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有融合为一体的可能性。 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麦库姆斯和肖在1968年和1972年两次调查中,都是把报刊、杂志、电视作为一个总体来考察的,其后的许多研究则将不同的媒介加以区别,对它们不同的功能特点加以比较。 4、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还将“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什么是销售成果测定法 所谓销售成果测定法,是指在企业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广告提高利润的程度进行测定,又可以归结为对其促销效果的测定,本方法即是在对广告带来顾客人数增加的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设置指标进行计算,最后再根据计算结构进行分析、评价。是对广告的经济效果进行测定和评价的常用方法。 销售成果测定法的步骤 运用销售成果测定法,具体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进行市场调查。 调查常用三种方法:电话询问、信函查询、人员走访。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突出提出两个问题:是否看过(或听过)本公司的广告牽二是是否购买了本公司的产品牽根据问题回答情况可以将被调查人群划分为四大类: (1)看过或听过广告而购买了产品的; (2)看过或听过广告而未购买产品的; (3)没有看过或听过广告而购买了产品的; (4)没有看过或听过广告也没有购买产品的。 第二步:计算广告效果指数。 从看到广告而购买的人当中,减掉因广告以外影响而购买的人数,得到真正因广告而唤起购买的效果,将这个人数以全体受调查的总人数除之所得的值,即广告效果指数─AEI。 第三步:分析评价。 根据计算出的广告效果指数,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研究广告的经济效果: (1)在一定条件下广告的促销效果越好则广告的经济效果越好,因此如果广告效果指数越大,即做广告后增加的购买者人数占全体被调查者人数的比例越大,则表明广告的促销效果越好,经济效果也越好; (2)广告效果指数为负数时,表示实际经济生活中广告起了作用,带来了负面效果; (3)广告效果指数多高可以认为令人满意呢牽我们似乎可能通过计算行业广告效果指数平均值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广告效果指数高于平均值,我们便可以认为该广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否则相反。但行业的广告效果指数平均值很难获得,因此比较理想的参照标准可以是本企业过去的广告效果指数平均值; (4)广告效果指数在不同的行业间不具可比性。对那些产品选择性较大的行业来说,广告效果指数一般要高一些,如化妆品广告。而对那些产品用途、特点为公众熟悉,选择性较小的行业来说,广告效果指数则一般要小一些,如农副产品的广告、廉价建材的广告等。
什么是赠券广告 所谓赠券广告是指利用报刊杂志向顾客赠送购物券。报刊登载商店赠券,赠券周围印有虚线,读者沿虚线将赠券剪下即可持券到商店购物。赠券一般优惠供应商品。 赠券广告的作用 赠券广告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薄利多销; 第二,提高商店和品牌知名度; 第三,赠券吸引顾客到商店来,从而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什么是诱饵广告 所谓诱饵广告,是指经营者对实际不能进行交易的商品作出广告,或者对商品的买卖数量、日期有显著限制而在广告中未予以明示,以此引诱消费者前来购买。并鼓动顾客购买其广告商品之外的商品的广告。 诱饵广告的判断标准 通过对诱饵广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判断某一广告是否为诱饵广告有以下标准: 其一,广告中的商品实际并不能交易或者有一定的交易限制; 其二,诱饵广告能够产生引诱潜在消费者前来购买的效果; 其三,经营者发布诱饵广告的目的是为了鼓动消费者购买其他商品。 诱饵广告的表现 在分类广告网站上,此类诱饵广告具体表现为: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或广告其根本不能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或故意隐瞒广告商品或服务的交易限制,以此吸引潜在消费者广关注或浏览他所发布的分类信息,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说服消费者购买其其他商品或服务。诱饵广告广泛存在于传统广告中,在网络分类广告中也并不鲜见。诱饵广告是不道德的广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布诱饵广告都属于违法行为。
什么是主页型广告 主页型广告是将企业所要发布的信息内容分门别类地制作成主页,放在企业网站或网络服务商的网站上。 主页型广告的优势 主页型广告可以详细地介绍企业有关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如发展规划、主要产品与技术、产品定单、售后服务、战略联盟、年度经营报告、主要经营业绩、联系办法等,从而让用户全面地了解企业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主页型广告的形式 通过整个网页广告的设计传达广告内容。企业的网页广告一般做在自己的主页上,在其他网站媒体上通过购买带链接的广告形式可让客户点击到达。一般大型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自行独立运作;也有的企业向网络服务公司租用设备,建设托管网站,代理运作;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直接租用其他网站的资源,开辟自己的主页。当然,知名的大型企业访问率高,会有用户主动检索、点击,比如一些知名跨国公司,特别是IT业的巨头(如IBM、Intel、微软);而那些规模和市场很小的企业,知名度还很低,即使建设了独立的网站,也无人知晓,所以还不如通过网络服务公司代理运作,在一些知名的网站媒体上登广告。
认知结构模式概述[1] 对一个人、一个物体、一件事情或一个观念作评价时,人们往往会将评价对象分析成几个部分、几个方面、几种要素或几个特征,并在分别对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特征作权衡、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物、事或观念的整体印象或态度。 认知结构模式就是基于这种假设建立起来的。具体而言,人们对产品形成一种态度之前,总是先通过对产品的各个方面(如性能、质量、价格等)形成一定的评价,然后再把这些评价综合起来构成对产品的总体态度。该模式可以用函数式表示,即: Ajk∝Wik·Bijk 式中Ajk表示消费者k对产品j的态度;Wik表示消费者k赋予产品j的i属性的权重;Bijk表示消费者k对产品j的i属性的评价。 认知结构模式的运用[1] 从现实、经验的角度来看,的确有些消费者在作一些商品的购买决策时,比较重视对产品属性的评价。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每一项购买决定都有这么复杂的思考过程。所以,在进行广告创作时,要注意分析消费者是否重视产品属性的评价,消费者比较重视产品的哪些属性。然后针对消费者重视的商品属性着力加以宣传。 例如,农村消费者对彩电品牌的态度可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彩电的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因此在面向这些消费者作广告宣传时,就要十分重视强调这几个方面。 相关条目 认知反应模式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 参考文献 ↑ 1.0 1.1 黄合水《广告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