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遮蔽广告 所谓遮蔽广告,是在招募广告中不出现招聘企业名称的广告,这种广告通常要求申请人将自己的求职信和简历寄到一个特定的信箱。 遮蔽广告的采用原因 采用遮蔽广告的原因有: 1、企业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业务区域扩展计划,不想让竞争对手过早地发现自己在某一个地区开始招聘人才; 2、企业不愿意让在职员工发现,公司正在试图由外部来补充某些岗位的人员空缺。 遮蔽广告的问题[1] 遮蔽广告的唯一问题就是引不起许多潜在人选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已有工作正在找新工作的人。因为企业的名称被隐藏了,他们担心这样的遮蔽广告有可能正是他们目前工作的单位,他们的求职可能会被目前的雇主知道,而他们不想让目前的雇主知道自己正在找新工作。(有一本贸易杂志就有项政策,允许求职者在回复遮蔽广告时告知杂志他们的简历不想被转发的雇主的姓名。)即使对于那些目前没有工作的人们来说,遮蔽广告也可能损害企业的可信度和名声。 参考文献 ↑ 第32节:第5章资源丰富的招聘渠道(7)
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式概述[1] 1964年美国的赫曼森在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发表题为《人力资源会计》的论文,提出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他主张以效率因素作为未来工资报酬的调整值,计算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并将他的公式称为“调整后的现值模式”。根据企业之间盈利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人力资产素质的不同造成的这一理论依据,将员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乘以一个效率系数,用该系数计量给定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效率。赫曼森认为从理论上讲,效率系数取决于在给定期间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率。 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式的计算公式[1] 该系数应根据过去5年公司净收益的加权平均值计算: 其中:E为效率系数; RE0为现实年度全行业企业资产的收益率; RF0为现实年度某企业资产的收益率; ………… RE4为现实年度前推的第4年度全行业企业资产的收益率; RF4为现实年度前推的第4年度某企业资产的收益率。 该效率系数是根据前5年的收益来计量的,当前年度的权数最大,为5,越往前推权数越小,理论上讲该公司可以计算个人、群体,或一个组织结构的总人力资源价值。 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式的局限性[1] 赫曼森提出计算人力资源价值的模型,以说明如何应用工资报酬计算人力资源价值的近似值。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该公式没有考虑未来5年企业员工职位或工作岗位的变化,即公式实质上是假定企业员工仅从事固定的工作,这与客观实际不符合; 其次,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并非5年,因此公式的权数的确定也是主观的; 最后,使用工资报酬折现没有考虑人力资源补偿价值中还包括社会保障的支出。因此,可以说该模型仅提出一种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可计算出各种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数值,便于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比较。 参考文献 ↑ 1.0 1.1 1.2 胡君辰、郑少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第三版)第十一章 人力资源会计,第三节 人力资源价值分析 相关条目 未来收益或工资报酬折现模式 企业未来收益模式
知识反映分析理论概述 知识反映分析理论并不新颖,其新鲜之处是在于它对评价广告信息方面的作用,这种应用首先由Timothy Brock于1995年在俄亥俄州大学提出并进行实验。 认知反映分析与其他绝大多数广告事先测试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它将重点方到消费者与广告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上。绝大多数其他方法的理论前提是依据行为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现象:接触广告后所发生的事情。而认知反应分析模型却基于这样的观点:哪些能引导出活跃思维活动过程的噶最可能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哪些能够引导出与消费者有关联的反应广告更可能产生说服力。因此认知反应分析集中记录下可以观察到的消费者与广告之间相互作用的真实情况。 当人们在接触到广告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非作为品牌信息的被动、客观的接受者,而是经过自身的世界观这一“过滤装置”从自己角度去对广告进行解释。他们会联想其他方面的信息,譬如与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与其他相竞争的信息或传闻相对比,与其争辩。所有这些都属于“认知过程”这个范畴。广告的这种认知过程进行得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在对品牌的态度或对广告的某些其他方面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些其他方面方面是广告产生一定影响的基本前提。当然,产生影响并不等于有功效(即预期的影响)。广告的功效取决于这种过程的程度(extent)和特定的内容两方面。认知反应分析便是一种探索着两方面的系统的方法,以求了解人们与广告的内心对话。 知识反映分析的应用步骤 1、运用定性方法引导消费者说出他在看广告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评论——想法、意见和反应。 2、运用三种标准:是否与自我关联;正面还是负面;评论内容是关于产品、制作、沟通物。将所有评论语句分为12类,然后求出每一类的语句数占总语句数的百分比。 3、对所分的类进行交叉分析,并将每一类语句所占的百分比与标准值数据相比较,然后进行解释。 4、将全部评论语句按其内容进行分类,计算每一细分类被访者提及的百分比,并与人口统计资料及问卷中其他问题进行交叉分析。 图1 列出了认知反应分析的分析框图。 结合认知分析的公开测试的操作步骤: Public Test通常采用街头访问形式,将被访者请到一个地点,给他放映广告影片或展示广告集子,其中包括被测试的广告。然后开展一项活动以帮助消除对广告影片的记忆,再要求对所观看的广告细节进行回忆,以便测试品牌的突出性。再将要测试的品牌广告片展示一次,然后对被访者提出一系列问题,目的是了解和测试: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情况。最后提问关于广告对品牌的作用方面的问题。 对于电视广告片,一般放映8个广告片,其中有一个是被测广告,其余7个广告片可按下述原则选择: 1、对于一般消费者样本,可选择不同风格、长度和产品类别的广告。 2、对于特别人口组别样本(例如儿童/青少年),应当选择能吸引目标样本的广告。 3、对于长期使用“公开测试”的客户,所选广告应当与他们以前测试时使用过的广告相一致。 对于杂志/报刊中的广告,测试时可选12个广告,因为在这些媒体中,广告一般会较多。 考虑到任何广告都会受到某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根据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在一项研究中的发现:测试“过后”的记忆比测试“即时”的记忆,可以更好地预测广告效果,因此在“公开测试”中加入了消除记忆的活动。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二次播放被测广告: 认知反应分析的优点 除了将重点集中到可以清楚观察到的而不是投射方面外,认知反应分析的优点是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它能够引导出人们对广告的开放式回答,这一点便使其保持了定性分析所特有的离散度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它运用“目标定向”原则将反应进行会聚和分类,显示了定量分析方法在统计上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它将评价准则(反应的自我关联水平和极性)和诊断要素(反应的具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避免了广告文案定性测试中经常出现的这两方面的脱节。 这是一种“高要求”的方法,要求研究人员要非常熟悉广告及其目标。它排除了定量广告文案测试中常发生的使人不舒服之感,而这常常被喻为“对广告不友好”。
什么是最适解法 最适解法是由美国的戴维·米勒(D.W.Miller)和斯塔(M.R.Star)两人在1964年与杨·罗比凯广告公司(Y%26amp;R)共同研制开发的,它是利用线性规划作为媒体选择模式。 最适解法是利用线性模式,从限定的广告预算中,选取最佳的广告媒体组合。但是,模式中的假设与实际有较大出入,如媒体的反复效果每次并不一样,每次广告的媒体费用也不同,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媒体间重复到达目标市场等问题。因为这种模式与媒体运用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人们又采用非线性规划法对其进行了改善。 最适解法模型 进行广告媒体策划,为使广告效果最好,往往要受多种因素限定条件的约束,如广告预算、媒体的使用单位等,数学规划提供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数学规划模型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目标函数的极大化或极小化;有一组约束条件;决策变量取非负值。 最适解法是数学规划中线性规划模型的一个应用特例。根据广告媒体的实际情况,可将线性规划模型修改变为:求广告效果及这一目标函数极大化;受约束于广告预算的数量;若以决策变量Xi表示购买第i种媒体的次数,则X_i%26lt;/math%26gt;不能小于该媒体的最小单位数,亦不可大于该媒体的最大单位数,那么广告媒体策划最适解法的数学模型可表述如下: 其中:E表示总暴露频次;ei表示在i媒体一次广告的暴露频次;xi表示在i媒体做广告次数;ci表示在i媒体做一次广告的成本费用;B表示广告主的广告预算总额;B1且表示广告预算中的一部分;Ki表示购买第i媒体的最小单位数;Ki表示购买第i媒体的最大单位。 最适解法实例分析 实例的调研 1、实例背景 武汉市香港路金玉酒店拟定于2000年8月18日开张,计划8月1日至31日进行广告宣传,广告主计划投资30万元,欲选择四种或以上的媒体,使其在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广告效果最挂。本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决策。首先定性分析商品或服务及目标顾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媒体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的特点。针对本例的受众选择媒体,收集有关基础资料,采用最适解法,求出各种媒体的购买次数、收视率及总效果等,由此制定出一份完善的媒体选择方案。 2、商品分析及消费者定位 新酒店开张,广告主欲达到的广告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它、熟悉它,从而让潜在的消费者接受它,使其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吸引潜在的消费者去酒店消费。广告主潜在的消费者主要是武汉市内的居民。根据武汉市餐饮业及居民目前的消费水平,酒店的市场定位是本市收人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的居民,并且把广告的目标受众定位于武汉市内中等收人的男性居民。 3、媒体状况分析 广告媒体策划计划在报纸、电视、广播三大类媒体中选择。经调查分析,三大类媒体在武汉地区的阅读率、收视率、收听率分别如下面的表1所示。 报纸备选媒体的决定:表1中的数据表明,全国性报纸在地方的阅读率低于地区性的报纸,区域性报纸在本地区占主导性地位,并且在这些报纸的读者中,中等和中等以上收人的男性居民较多。由于广告主的目标顾客定位在中等和中等以上收人的居民,因此,可以长江日报和楚天都市报作为备选媒体。 电视备选媒体的决定:由表1中的数据可知,中心一台的收视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台,而武汉电视台-1、武汉有线电影频道、湖北卫视台、武汉有线综艺台的加权收视率均较高。但由于中心台相对于地方台而言,其收费太高,所以本例考虑仅选择地方电视台作为备选媒体。经分析,考虑选择武汉电视台-1和武汉有线综艺台两个电视台。 广播备选媒体的决定:由表1中的数据,经类似地分析可选楚天音乐台作为备选广告媒体。经过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方案拟采用以下五种媒体:即武汉电视台-1、武汉有线综艺台、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音乐台。 实例的建模与计算分析 1、实例的建模 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及调查的有关资料,可得到供最适解法建模所需的参变量列于表2之中。 设x1为购买第i种备选媒体的单位数量,t=1,?,5。可得到总的加权视听和加权阅读率为E = 48.9x1 + 4l.5x2 + 22.2x3 + 18.1x4 + 56.8x5 ,求其极大化,并考虑模型(1)中的其它约束条件,可得本例的最适解法的 数学模型如下。 实例计算结果分析采用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2),可得出 摄优解为:x1 = 25,x2 = 25,x3 = 1,x4 = 7,x5 = 25。并得出有关信息如表3中所示。 由表3中的数据可计算出,这一方案的总费用为299500元,总的加权视听率和总的加权阅读率为3829.9。 由此可知,金玉酒店开业广告媒体策划方案如下:于8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在武汉电视台-1做25次广告,需支付广告费75000元,约占总费用的25%,其收视率为总效果的31.9%;在武汉有线综艺台做25次广告,需支付62500元,约占总费用的21.9%,其收视率为总效果的27.1%;在长江日报上做1次广告,需支付23000元,约占总费用的7.7%,其收视率为总效果的0.6%;在楚天都市报上做7次广告,需支付费用119000元,约占费用的39.7%.其收视率为总效果的3.3%;在楚天音乐台做25次广告,需付费20000元,约占总费用的6.7%,其收听率为总效果的37.1%。
什么是工时 工时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小时即为一个工时。工时的具体含义,根据情境的不同,可有几种情况:对于任务,是指完成任务所需的人员总数;对于工作分配,是指分配给资源的工时量;对于资源,是指为完成所有任务而分配给资源的总工时量。 工时的统计指标 反映工时的统计指标一般有: 1、日历工时,表示报告期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公休和假日时间)。 2、制度公休工时,指国家(或企业)规定的公休,节假日中职工应休息的天数之和。 3、制度工作工时,指国家规定职工应工作的工时,即天天8小时或每周40小时。 4、停工工时,指职工在规定的工作小时内,由于某种原因(如动力不足、检修设备等,未能工作的工时,与职工停工后被调作其他非本职工作或非生产性工作的工时数。 5、缺勤工时,指职工按规定应参加工作,而由于本人原因是(如疾病、产假、事假等)没有参加工作的工时。 6、非生产工时,指执行国家、社会义务,或经企业确定从事其他社会活动,而未从事本企业工作的工时。 7、加班工时,指职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包括加班工时、因公出差到企业外工作的工时,职工临时被调动从事其他工作的工时。 工时的计算方法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加班工时:为加班人员与加班时间之乘积 4、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5、除外工时:为当日非发生于生产之工时 6、生产总工时:实勤工时—除外工时 7、异常工时:为当日因各种因素造成生产部无法正产生产而耗费的人工工时。 8、总标准工时:为当日生产之各产品入库总数与各产品之单一标准工时之乘积之和。 9、异常工时:将影响当日生产所发生之状况分别填写实际时间 10、除外工时:将当日发生于生产中无法抗拒之工时,分别填写实际发生之工时。 11、生产工时:为当天生产此工令所发生的实际工时。 12、差异工时:为产出标准工时与生产工时之差 生产效率=总标准工时生产总工时×100% 总标准工时=产出数×单一产品标准工时
什么是中期广告战略 中期广告,也即年度广告,是指为期一年的时间所实施的广告。所谓中期广告战略又称年度广告战略,是对广告内容作为期一年的广告宣传的广告战略。 中期广告战略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中期广告战略通常作用于时间性、季节性不强的产品。 中期广告战略的要求[1] 采用这种广告战略,要在计划时间之内反复针对目标市场传递广告信息,持续地加深消费者对商品或企业的印象,保持消费者头脑中的记忆度,努力发掘潜在市场,提高商品知名度,促使消费者重复购买。 采用中期广告战略,要注意产品的实际销售效果,同时也应兼顾品牌的知名度,还要考虑到一年时间内广告频度的安排,力求适当有变化,疏密有致。 参考文献 ↑ 王晓煜.《广告策划》第四章 第3节广告战略设计 相关条目 短期广告战略 长期广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