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调节的模式──波拉克模式,是由荷兰经济学家T·J·波拉克提出。 核心观点:该模式以货币分析法为基础,认为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是货币,一国政策的重点应以控制国内信贷为主,同时也融合了吸收分析法和弹性分析法的思想,认为可利用吸收分析法所阐述的以控制国内需求为主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思想和弹性分析法以贬值促进出口的一些措施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说。这一模式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IMF也以此作为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节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假设条件 (1)在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不存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 (2)在发展中国家,信贷由金融当局(如中央银行)定额分配; (3)居民与企业所持有的货币主要是交易金额,基本上不受利率升降的影响; (4)货币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5)国内的货币供给,趋向于随国外外汇资产的增减而变化。 评价 根据其观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方案都规定了财政赤字、信贷最高额和汇率等政策性数量指标。 (1)货币基金组织要求逆差国政府必须控制财政赤字。 (2)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把汇率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参考资料 [1] 天涯问答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7f64b88e4933884
目录 1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 2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3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4 举例分析 5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的评价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其公式为 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Em=————————————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Ex=-------------------------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其公式为 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Sm=————————————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Sx=--------------------------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从上述四个公式可见,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即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 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 4、收入水平不变从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马歇尔-勒纳条件 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现举例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定中国为本国,美国为外国,人民币汇价从$1¥7 贬值到$1¥8,由此引起出口商品美元单价和出口数量变化的一组数据。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表1-1 不同弹性条件下贬值对出口收入(美元)的影响 从上表中看到,在第1 种情况下,人民币从$1/¥7 贬值到$1/¥8,折算成美元的出口商品单价相应地从1 美元下降到0.875 美元。由于价格的下降,我们假定出口数量从10,000 增加到11,000,但是,出口的美元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10,000 美元下降到9,625 美元。只有在第2 种情况下,出口数量从10,000 增加到12,000 时,出口的美元收入才从10,000美元增加到10,500 美元。这个例子说明,当出口数量的变动率小于贬值引起的价格变动率时(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第1 种情况),出口的美元收入不能增加;而当出口数量的变动率大于贬值引起的价格变动率时(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第2 种情况),出口的美元收入才能增加。 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是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 Em + Ex > 1 贬值与供给反应——J曲线效应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要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后的头一段时间,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为什么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后才能反映出来呢?这是因为,第一,在贬值之前已签订的贸易协议仍然必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成外币的收入将减少,换言之,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后执行的贸易协议下,出口数量不能增加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进口数量不能减少以冲抵进口价格的上升。于是,贸易收支趋向恶化;第二,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协议,出口增长仍然要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等周期的影响。至于进口方面,进口商有可能会认为现在的贬值是以后进一步贬值的前奏,从而加速订货。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图1-3J 曲线效应 在短期内,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首先恶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待出口供给(这是主要的)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出口供给的调整时间,一般被认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字母J 形。故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 曲线效应。在J曲线效应图中,Bt2 > At1,表示贬值后贸易收支首先恶化,逆差扩大,然后,随时间的推移,再经过C 点和D 点得到改善。 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贸易条件(Term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是指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 I = Px / Pm 其中,T 为贸易条件,Px 为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Pm 为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贸易条件表示的是一国对外交往中价格变动对实际资源的影响。当贸易条件T 上升时,我们称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它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多数量的进口;当贸易条件T 下降时,我们称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它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少数量的进口。因此,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实际资源将会流失。 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它究竟是改善还是恶化贸易条件,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如果: SxSm > ExEm,贸易条件恶化; SxSm < ExEm,贸易条件改善; SxSm = ExEm,贸易条件不变; 上述结论是同这样四种假定情况有关的: (1)在供给弹性趋于无限大时,以本市衡量进口价格上涨,出口价格不变,以外币衡量进口价不变出口价下降,贸易条件将恶化; (2)在供给弹性无限小时(等于零时),进口价格不变,出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可以改善; (3)当需求弹性趋于无限大时,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不变,贸易条件可以改善; (4)当需求弹性无限小时,出口价格不变,进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可以改善。需要指出的是,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上述影响,是理论推导的结果,它有待更充分的实证检验。 事实上,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很难作出一般的判断。一般说来,贬值或使一国的贸易条件不变,或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贬值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的例子是极其罕见的。 对弹性论的批评主要在于弹性论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的,它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实际上,我们的研究表明:弹性论的上述局限是同历史发展的背景有关的。弹性论出现在30 年代,当时,宏观经济学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弹性论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是在所必然的。弹性论的主要缺点是,未明确区分不同货币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结果常常使人迷入歧途。 举例分析 例如: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表1-2 贬值对美元和人民币出口收入的影响 从上表中看到,在第1 种情况下,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以美元衡量的出口收入减少了375 美元。但是,以人民币衡量的出口收入却增加了7,000元。这就是说,不论出口需求弹性是否大于1,以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来衡量出口收入,结果可能是相反的。这是指出口收入。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表1-3 贬值对美元和人民币进口支付的影响 从上表中看到,在第一种情况下,进口需求弹性非常低,仅为0.78,进口的人民币支出增加10,000 元,但是,进口的美元支出却减少厂5.000 美元。因此,在进口方面,我们也同样看到,不同的货币衡量贬值对进口支付的影响,会有不同的相反的结果。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的评价 1、贡献 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的分析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确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 2、局限性 1、该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到劳务进出口与国际间的资本移动。 2、该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做出了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的假定。不适用于经济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 3、它是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相互关系。 4、它是一种静态分析,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问题,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是呈“J形曲线”的。没有看到贬值不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动,而是通过货币供给和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来改善贸易收支的。 5、弹性系数在该理论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但如何确定,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目录 1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吸收论)概述 2 吸收论的基本理论 3 吸收论的核心观点 4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5 对吸收论的评价 6 对吸收论的总结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吸收论)概述 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吸收论的基本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2)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1)=国民收入(Y)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则: (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1)+(出口(X)-进口(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4)X-M=Y-C-1=Y-(C 十1) 上式中,X-M 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1 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 来表示。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 (5)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吸收论的核心观点 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现形式 贸易差额B=国民收入Y-总吸收A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 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主要条件。 现金余额效应 是最重要的一种吸收效应。假定货币供应一定,货币持有者总想将自己的实际资产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占有,这样,随着国内物价的上升,他们名义上持有的现金量就变得更多,结果一方面可减少他们的实际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出售他们的其他资产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使其他资产价格下跌。其他资产下跌意味着利率上涨,这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故现金余额效应可直接影响收入──支出,也可通过利率影响收入──支出。 货币错觉 使货币贬值人们重在注视物价而忽视货币收入,尽管货币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减少需求和消费。这亦有利于改善贸易差额。 收入再分配效应 这种效应一般有以下四个表现: 第一,物价上涨先于工资的提高,使物价转变为企业家的利润; 第二,物价上涨使收入从某些集团转移到其他集团手中; 第三,物价上涨使实际收入的一个更大部分转变为政府的税收; 第四,在收入从高边际吸收倾向朝低边际吸收倾向移动的状况下。 其他效应 这些效应很多,对国际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对物价上升的预期,在短期内会导致吸收的增加,不利于外贸差额的改善。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 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 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对吸收论的评价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 对吸收论的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对吸收法进行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著国内存有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第四,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过,吸收论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理内容,是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和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因此,吸收论成为70 年代出现的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先驱。
目录 1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货币论)概述 2 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3 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4 货币论对贬值的分析 5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6 对货币论的评价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货币论)概述 认为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理论。强调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1752年英国哲学家D.休谟在《政治论丛》中提出了所谓“物价-现金流动机制”,阐述了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国际收支具有自发调节的功能。20世纪40年代,E.M.伯恩斯坦等人认为,一国信贷扩张和货币供应量与国际收支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各国不同程度的信贷扩张将导致相应程度的国际收支变化,但论证是不系统的。50年代,J.E.米德首先系统提出货币分析法后,许多经济学家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货币分析法在其正式形成过程中分成两个学派。一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基地,代表人物是该组织前研究部主任,丹麦经济学家J.J.波拉克。该学派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在只能得到有关货币统计的最基本信息的情形下尤为适用。这种货币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成员国的业务之中。另一派是在R.A.芒德尔和H.G.约翰逊的领导下,于6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发展起来的。该学派沿用了M.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的某些理论,但他们又否认同弗里德曼领导的国内货币主义有任何联系。货币分析法在70年代中后期盛极一时,至今仍是分析国际收支问题的一种重要理论。 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在上述各项假定下,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1)MS=MD 其中,MS 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 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 (2)MD=pf(y·i) 其中,P 为本国价格水平,f 为函数关系,y 为国民收入,i 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3)MS=m(D+R) 其中,D 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 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碾存贷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若将m 忽略,可得: (4)MS=D+R (5)MD=D+R (6)R=MD-D 上述第6 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现为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货币论对贬值的分析 货币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这个原理,我们以后将多次用到。另外,货币论的基本原理后来成为汇率决定的货币供求说的基础。货币论在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时,有如下基本公式 (7)MD=EPf(y·i) 上式中,E 为本市衡量的外币价格(直接标价法)。当本国货币贬值时,E 值上升,由此引起国内价格P 上升。E 和P 同时上升,为使等式两边相等,f(y·i)相应地下降,这表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下降。或者,f(y·i)不下降,则MD 相应地上升,从而使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或逆差减少)。由此,货币论关于贬值的上述公式可归结为:贬值引起贬值国国内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货币贬值若要改善国际收支,则在贬值时,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因为R=MD-D,或D 与MD 同时增加,则贬值不能改善国际收支。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第二,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 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 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 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 对货币论的评价 对货币论的评价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是对它的假定前提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但如果它不是稳定的,那么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仅从货币供应的变化中预测出来。另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不尽切合实际。 第二是对它有关贬值效应的论述的评价。弹性论认为:在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时,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从而对经济具有扩张性影响。吸收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对经济具有扩张性影响。尽管弹性论和吸收论都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它们都认为成功的贬值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货币论不同,货币论认为贬值仅有紧缩性影响,贬值能暂时性地改善国际收支,是因为它减少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和增加了对名义货币的需求。这是货币论与弹性论和吸收论的一个明显区别。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减少,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的下降,这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 第三是对它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价格不变,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消除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事实上,当名义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价格必然会上升,从而名义货币需求pf(Y·i)也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名义货币供应,在价格刚性的条件下,只能导致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下降;另外,货币论还提出当采用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时,必须结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含义或必然后果,就是以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这一点,曾受到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目录 1 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结构论)概述 2 基本理论 3 政策主张 4 对结构论的批评 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结构论)概述 结构论(Structural Approach)的有关分析,散见在50 年代和60 年代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作为比较成熟和系统的独立学派,结构论是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规划的对立面于70 年代形成的。赞成结构论的经济学家,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因此,结构论的理论渊源同发展经济学密切相关。结构论在英国十分活跃。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保尔·史蒂芬爵士(Pau1.Stephen),英国海外发展署(Overseas Development Association,ODA)的托尼·克列克(Tonv.klick),英国肯特大学的瑟沃尔(A.Thirwall),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批经济学家,都是结构论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 基本理论 在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流行的70 年代中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理论权威、研究部主任波拉克(J.J.Polak)将货币论的主要精神结合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调节规划中,使货币论成了基金组织制定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基础。当成员国国际收支发生困难而须向基金组织借用款项时,成员国必须按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调节政策,基金组织则帮助制定并监督调节政策的实施。由于货币论的政策核心是紧缩需求,以牺牲国内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在国际收支发生普遍困难的70 年代,众多成员国在执行了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调节规划后,经济活动普遍受到压制,有的甚至因过度削减预算和货币供应而导致国内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论针对性地提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以前的吸收论,部队需求角度来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氏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就货币论未讲,它主张的实际上是通过压缩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来减少实际需求。 就吸收沦而言.它实际上主张的是通过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周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即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氏朗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而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引起国际收支长期逆差或长期逆差趋势的结构问题有以下表现形式: (1)经济结构老化 这是指由于科技和生产条件的变化及世界市场的变化,使一国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失去了竞争力,而国内因资源没有足够的流动性等因素,经济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由此造成出口供给长期不足,进口替代的余地持续减少,结果是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或逆差倾向)。 (2)经济结构单一 经济结构单一从两个方面导致国际收支的经常逆差:其一是单一的出口商品,其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而国际收支呈现不稳定现象。在出口多元化的情况下,一种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会被另一种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所抵消,整个国际收支呈稳定现象。而在出口单一的情况,价格任何程度的下降,都会直接导致国际收支的恶化;其二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将长期依赖进口,进口替代的选择余地几乎为零。比如一个只生产锡矿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采矿机械、电力设备、交通工具等等,只能依靠进口。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愿望越高,国际收支逆差或逆差倾向就越严重。 (3)经济结构落后 这是指一国产业生产的出口商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低和需求对价格的弹性高,进口商品的需求对收入的弹性高和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低。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低时,别国经济和收入的相对快速增长不能导致该国出口的相应增加;当进口商品的需求对收入的弹性高时,本国经济和收入的相对快速增长却会导致进口的相应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会发生国际收支的收入性逆差,不会发生国际收支的收入性顺差,即国际收支的收入性不平衡具有不对称性。当出口商品需求对价格的弹性高时,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上升会导致出口数量的相应减少;当进口商品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低时,外国商品价格的相对上升却不能导致本国进口数量的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贬值不仅不能改善国际收支,反而会恶比国际收支。同时,由货币和价格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也具有不对称性。 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平衡,既是长期来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落后所引起的,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瓶颈,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发展经济改变经济结构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投资和资本货物的进口,而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困难和外汇短缺却制约着这种进口,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老化、单一和落后,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长期缓慢甚至停滞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落后,因此,支出增减型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十分有害的。 政策主张 既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导致的,那么,调节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以此来增加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数量和品种供应。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投资,改善资源的流动性,使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能顺利地从传统行业流向新兴行业。经济结构落后的国家要积极增加国内储蓄,而经济结构先进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应增加对经济结构落后的国家的投资,经济结构落后的国家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发展经济,不仅能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国际收支困难,同时也能增加从经济结构先进的国家的进口,从而也有助于经济结构先进的国家的出口和就业的增长。 对结构论的批评 结构论既然是作为传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特别是货币论的对立面出现的,它自然会受到许多批评。批评者认为: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及现实与愿望之间的差距有关。如果一国的出口商品没有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特点,那么,出口商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就会低。这种问题与其说是缺乏价格竞争力,不如说是缺乏非价格因素的竞争力。比如,产品质量低劣、售后服务质量太低、产品包装和款式不能满足消费心理、等等。对于经济结构单一和经济结构落后引起的的国际收支困难,结构论的批评者认为:所谓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实际上是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失衡。国际收支困难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事先的概念,另一种是事后的概念。事先的概念是指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而不是指失衡本身。只要财政与货币政策适当,就能避免失衡本身的发生。批评者认为:国际收支制约力是到处存在的,它的存在,对于维持一国经济长期均衡的发展和世界货币金融秩序是十分必要的。结构论讲的实际上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国际收支问题。经济发展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常常是行之无效的或收效甚微的。另外,要求以提供暂时性资金融通为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经济结构落后的国家提供长期性国际收支贷款而同时又不施予必要的调节纪律和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尤如把资金填入一个无底洞,既不利有关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又违背了基金组织本身的性质和宪章,同时也是基金组织在客观上无力做到的。
目录 1 古典学派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概述 2 评价 古典学派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概述 古典学派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又称为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 特点: 该理论是建立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以金本位制和自由贸易的存在为前提。调节过程均涉及三个小环节,即黄金量多少、物价高低和进出口增减。 代表观点: 休谟机制又称“物价──铸币流动机制”是18世纪中期David Hume提出。 核心观点: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和物价的涨跌,自动取得平衡。 古典学派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 评价 该理论至今广为流传,但该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表现在: (1)其建立的前提是贸易自由化和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输出入,超出此前提,则理论只能流于幻想。 (2)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却忽略了对黄金和商品内在价值的分析,也没有对黄金数量变动引起物价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的时滞作应有的考察。 (3)只考虑汇率与物价的调节作用,而没有提及利率与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目录 1 国际收支政策配合理论概述 2 国际收支政策配合理论的核心观点 3 对配合理论的评价 国际收支政策配合理论概述 二战后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西方国家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矛盾日益突出,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和罗伯特·蒙代尔分别于1951年和1962年提出了将两种独立的政策相互搭配来共同解决内外均衡问题。 国际收支政策配合理论的核心观点 表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区间经济情况财政情况货币情况 Ⅰ国际收支顺差,国内经济膨胀紧缩性的扩张性的 Ⅱ国际收支逆差,国内经济膨胀紧缩性的紧缩性的 Ⅲ国际收支逆差,国内经济衰退扩张性的紧缩性的 Ⅳ国际收支顺差,国内经济衰退扩张性的扩张性的 对配合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较系统地分析了政策配合的意义和具体的机制,对一国政府的经济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同时有缺陷,表现在: (1)忽略了国内支出变化对对外资本输出的影响,从而得出经常项目与国内支出之间的直接关系; (2)没有考虑到除利率以外其他因素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政策的选择比较单调,仅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两种政策对国内经济、国际收支影响的大小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国家及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BP曲线 其他参数变量固定的前提下,以利率为纵坐标,国民收入为横坐标,国际收支均衡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为国际收支曲线。相关条目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人才市场管理规定 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暂行办法 执行和解 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 法定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