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源起 《公司金融理论》现代公司金融理论沿袭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其研究范式和研究模型均置于“理性”框架之内,但存在以下一些基本缺陷。 1.预期效用理论不完备。一直以来,预期效用理论是现代公司金融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给出了不确定条件下的理性行为的简洁描述。如果投资者对于不同条件下的投资具有合理的偏好,那么就可以用效用函数来描述这些偏好。预期效用理论的不完备主要产生于对预期偏好的数学建模十分困难,为此,学者们必须进行严格的前提限制,如独立性假定、概率线性效用等。这就使由此发展起来的一整套体系十分脆弱,存在预期效用理论无力解释的一些现象,如“ALLias悖论”、“ELLsberg悖论”等。口另外,为保证效用函数的凹性以使最大效用均衡存在,要求经济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风险厌恶的,这一假定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不同经济主体风险偏好的多样性,以及同一经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风险偏好变化的复杂性,因此,其构建的理论模型存在无力解释一些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的缺陷。 2.贝叶斯规则的局限。贝叶斯规则是现代公司金融理论中解释人们(主要是投资者和管理者)最优决策模型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包含的一个重要推理思想是用新的信息不断更新过去的已有看法。将贝叶斯规则运用于现代公司金融理论中,意味着人们的决策行为是依据贝叶斯规则进行的。特别地,在投资决策中,理性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测遵循贝叶斯规则,即以获得的有关公司价值的新信息不断地对原有的预期值进行调整。而现实的情况则是,人们在决策中很难真正遵循如此“完美”的贝叶斯规则。他们往往表现出“有限理性”,或者其决策过多地受到近期事件的影响等等。贝叶斯规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这一局限使其由此构建的公司金融理论模型也很难经得起实际经验的推敲。 3.套利均衡的实现受到限制。套利均衡是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的基石。套利均衡的存在保证了市场上投资者的竞争会推动股票价格回归于公司价值。而现实中,较普遍的现象则是股票价格往往偏离了公司价值,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非理性偏离长期存在。 4.公司融资活动对市场均衡的扭曲。主要表现为:第一,上市公司会有意识地利用资本市场的非理性定价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融资活动,从而扭曲了市场的均衡。其情形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理性的管理者会利用非理性的市场调整公司融资的时机、结构和投资方向;其二是管理者的非理性决策对市场均衡的扰动。第二,上市公司分配红利的行为不能得到合意的解释。按照现代公司金融“MM”套利定价理论,在不考虑税收和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分红能够由资本利得(自制红利)所取代。[51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上市公司如果取消对股东的分红,会受到众多股东的反对,如20世纪70年代,纽约城市电子公司(CEC)的分红事件。最后,公司有时会通过凋整会计报表虚报盈利水平以便以偏高的价格进行IPO和SEO(增发股份)。 基于以上缺陷,学者们受西蒙和威廉姆森等学者提出的“有限理性”的启发,尝试着放宽“理性”假设前提,通过引入心理学的知识,重构了现代公司金融的“有限理性”假说,形成了“广义”的有限理性分析框架,它不仅涵盖了西蒙和威廉姆森有限理性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包括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在内的更广泛和复杂的领域,包含了有限理性所反映的不同心理特征,如过分自信、有偏自我归因、保守性偏差以及从众心理等。在这里,有限理性不再是一个外生的限制性条件,而是作为一个内生的变量出现在理论模型中,参与描述不同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结果。 心理学基础 支撑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偏离理性认知的状态。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典型示范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判断时,仅以事件发生时所伴随的部分现象(或典型现象)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由前所述,理性的认知原则应当遵循贝叶斯规则。而“典型示范偏差”则表明人们在估计后验概率时,过多重视条件概率,而忽视了先验概率。 (2)小数定律偏差。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等同于总体分布。其实质也是忽略了先验概率,导致对事件概率的错误判断。 (3)保守主义偏差。是指在新的信息出现时,人们不愿意理性地更改他们固有的观念和信念。其实质则是人们过分重视了先验概率,而忽略了条件概率。“保守主义偏差”有两种主要表现:其一是“固执偏差”,即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会过多地“抛锚”于预期值上,不太愿意根据新的信息对其进行修正;其二是“偏执偏差”,即决策者不仅不根据新信息修正预期值,反而将新信息误解为对其预期值的进一步证明。 (4)参照系偏差。是指人们会使用特定的参照系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由此会产生决策上的偏差。“参照系偏差”有三种主要表现:其一是“赌场钱效应”,即人们会将博弈中赢得的钱另立为“独立账目”,与其它财富相区别。其二是“出售效应”,即当投资者手中持有的股票贬值时,投资者会惜售,不愿意实现亏损的心理。其三是“狭隘参照系效应”,即人们进行内心的“心理会计”时,总会以第一层次为基础,而不将其它财富考虑进来。这种将参照系压缩的心理趋势加剧了人们“风险厌恶”的投资取向。 2.过分自信与其它心理现象。(1)过分自信。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从而表现出过分的自信。(2)突出经验。是指由于人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行为人往往只关注能够吸引其注意或唤起其联想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信息对决策的价值。(3)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是指人们的偏好会由于相互影响而改变,影响的程度越大,偏好的改变也会越大,从而会对决策产生影响。(4)减少后悔与推卸责任。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性决策,并在同样的决策结果下,行为人总会倾向于选择后悔值小的方案,而不轻易承担损失责任。 3.视野理论。该理论的要点是:(1)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者的偏好主要由财富增量而非总量决定;(2)效用函数对正的增量是凹的,而对负的增量则是凸的;这反映了在面临亏损时,行为人不是“风险厌恶”的,而是“风险追逐”的心理现象;(3)行为人决策的预期效用函数不是概率的直接加权,而是将概率转化为一种权重函数,该权重函数与事件发生的概率正相关。 研究进展 在以上心理学理论基础上,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关注两种非理性(或有限理性)对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及绩效的影响:其一是资本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其二是公司管理者非理性。 (一)管理者理性与投资者非理性的状况 在管理者理性与投资者非理性的假设下,更多的文献围绕着公司股利政策、公司投资行为和公司融资行为三个层次展开探讨。 在股利政策方面,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当市场上的投资者处于非理性状态时,管理者如何利用这一非理性,通过调整股利政策,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Lintner(1956)最早对美国28家上市公司财务主管的红利政策进行访谈,提出了红利行为模型。他认为,由于稳定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会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因此,理性的管理者会尽可能稳定现金红利的支付水平,而不轻易提高或降低。Shefrin和Statman(1985)从投资者具有减少后悔的心理要求出发,提出了一个解释投资者偏好现金红利的模型。认为管理者支付现金红利正是为了迎合投资者的这种偏好。Baker和Wurgler(2003)提出了红利迎合理论。他们认为,投资者对公司红利政策的偏好会时常发生变化,公司管理者通常会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红利政策。 在投资行为方面,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者的非理性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投资计划和投资规模,以及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否会引起投资者的非理性反应。Stein(1996)针对非股权依赖性公司考察了非理性投资者对理性管理者投资行为的影响。结论是,非理性的投资者可能影响股票发行时机,但不会影响公司的投资计划。Polk和Saplenza(2001)对公司投资行为的研究发现,当公司的股票价值被投资者盲目乐观的情绪高估时,公司会倾向于比其他公司扩大投资规模。Baker,Stein和Wurgler(2001)研究了股权依赖型公司与非股权依赖型公司其投资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股权依赖性的公司其投资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比非股权依赖型的公司更为敏感。在融资行为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在股票市场非理性时,理性管理者可能采取什么样的融资行为。Stein(1996)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后,理性管理者应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发行更多的股票。相反,当股票价格被过分低估时,管理者应该回购股票。 (二)管理者非理性和投资者理性的状况 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关注在投资者理性的假设前提下,管理者的非理性对并购以及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在并购行为方面,学者们关心的问题是,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公司股东财富的损失是否与管理者的非理性出价有关。Roll(1986)假定市场是强有效的,认为正是管理者的非理性促使其支付了过高的价格。这一假说虽然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但它还是成为了一种用来解释并购公司财富损失之谜的原因。Baker和Wurgler(2002)研究发现,股权依赖型公司的投资行为对股票价格影响比非股权依赖型公司更为敏感。 在融资行为方面,学者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管理者的非理性是否会扭曲公司的融资行为。Heaton(2002)认为过度乐观和自信的管理者比外部股东更容易高估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从而更容易认为股票市场低估了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及股权融资的成本太高。雎2l这一非理性的认识会促使管理者做出非理性的融资行为,比如,以内源融资、债权融资替代成本合理的股权融资。 (三)管理者非理性与投资者非理性的状况 当管理者与投资者都是非理性的时候,二者相互影响的结果,会使公司的金融行为更加偏离理性状态。朱武祥(2003)就指出,股票市场投资者和分析家的过度乐观将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严重背离公司内在价值,同时,还诱导非理性的公司管理者进一步加强过度乐观和自信,更加低估投资风险,高估投资价值,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包括兼并收购。Sehultz和Zirman(2O01)的研究就发现,当投资者高估网络股的价值时,许多网络公司的管理者并不认为自己)公司的股票价格被高估。朱武祥(2003)还认为,公司治理问题比较严重时,非理性的管理者可以利用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事迎合市场短期积极评价,但有损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资本配置行为。由于同时放宽管理者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或假设管理者与投资者都是非理性的)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度,因此,相比较以上两种情况的研究而言,对这一状态下公司金融行为的研究略显得有些薄弱。 理论评价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虽然解释了许多现代公司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困惑或现象。但由于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对公司金融决策行为的研究遵循线性的、理性的经济学研究范式,而公司行为金融理论则强调非线性的、复杂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后者的难度限制了其发展进程。就目前而言,公司行为金融理论只是拓宽了公司金融行为的研究范式,或者只是对现代公司金融理论无力触及的“非理性”死角做了一些补充性的研究。然而,由于它还不能回答其他公司金融行为问题,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其本身还难以替代现代公司金融理论。 [1]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原凯恩斯主义的传导机制理论在解释货币政策变动对于经济影响的强度、时间和构成方面存在着不足,他们提出了信贷传导机制理论。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的建立有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至少在一些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公司向银行的贷款与其他形式的公司债务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在公司的贷款供给减少时,它不能完全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来弥补贷款的减少。 第二,当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时,必然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供给。 第三,假定经济体系存在某种形式的不完全价格调整,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中性,即可以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化,对实质经济产生有效的影响。 在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信贷传导机制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有关货币、债券和贷款三种资产组合的模型,并且在债券和贷款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信贷传导机制说认为,由于不对称信息和其他摩擦因素的存在,干扰了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出现了外部筹资的资金成本(如发行债券等)与内部筹资的机会成本之间裂痕加大的情况。这种裂痕被新凯恩斯主义称作“外在融资溢价”,它代表净损失成本。影响外在融资溢价的因素包括贷款人评估,监视和筹集资金的预期成本,以及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借款人对他的未来前景比贷款人拥有更多的信息等。 按照信贷传导机制说,货币政策不仅影响到一般利率水平,而且还影响到外在融资溢价的大小。外在融资溢价的变化比单独利率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时间和构成。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有两个渠道可以解释货币政策行为与外在融资溢价之间的联系: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资和生产。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影响到市场利率,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借款人金融地位时,就出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渠道。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由于在大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的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实质经济活动。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后,例如,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减少商业银行的头寸,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他们通过对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在80年代后货币需求越来越不稳定和银行贷款占主要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基本介绍原罪论,即为,人生来就有罪,人应该在后天进行赎罪。 词语出处见《圣经》旧约全书
隐含波动率是将市场上的权证交易价格代入权证理论价格模型<Black-Scholes模型>,反推出来的波动率数值。 历史波动率反映标的股价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波动幅度,权证发行商与投资者在权证发行初期只能利用历史波动率作参考。一般来说,权证的隐含波动率越高,其隐含的风险也就越大。权证投资者除了可以利用权证的正股价格变化方向来买卖权证外,还可以从股价的波动幅度的变化中获利。一般来说,波动率并不是可以无限上涨或下跌,而是在一个区间内来回震荡,投资者可以采取在隐含波动率较低时买入而在较高时卖出权证的方法来获利。那么,如何判断一只权证的价格是否高企?主要应该看隐含波动率(香港称为引申波幅)与正股的历史波幅之间的关系。隐含波动率是市场对相关资产(正股或指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波动预期,与权证价格是同方向变化。一般而言,隐含波动率不会与历史波幅相等,但应该相差不大。 权证的主要特色是杠杆作用,正股上涨1%,权证可能上涨10%甚至50%。但一旦正股下跌,权证的价格也下跌得更快,而且到期后如果不行权,权证将一文不值,因此投资权证一定要严格止损。
Anticipated Yield Theory 预期收入理论 指称现代银行承作多种放款,且借款人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贷款也相当普遍,故银行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为基础而估算其还债计划,并据以安排其放款的期限结构,便能维持银行的流动性。
遗憾理论又称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概念 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主要内容 遗憾理论可以被应用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心理学领域。无论投资者是否打算购买下降或上升的股票或基金,实际上购买自己属意的证券就将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投资者可能回避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这是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当所作选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劣于其他选择时,做出错误决策的遗憾心理伴随而生。因此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遗憾,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依然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实质上,投资者正是有了从众心理。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带来的遗憾,投资者可能拒绝卖掉价格已经下降的股票。当投资者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所以投资者发现遵从从众心理,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很容易,导致股市中“羊群效应”的产生。 另外,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Herding Behavior)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参考资料 [1] 工商网 http://wiki.mbalib.com/wiki/%E9%81%97%E6%86%BE%E7%90%86%E8%AE%BA
概念 概念之一压力测试来自VisualStudio.NET设计分布式应用程序可靠性测试:是指模拟巨大的工作负荷以查看应用程序在峰值使用情况下如何执行操作。对每个单独的组件进行压力测试后,应对带有其所有组件和支持服务的整个应用程序进行压力测试。集中测试从最基础的功能测试开始。您需要知道编码路径和用户方案、了解用户试图做什么以及确定用户运用您的应用程序的所有方式。测试脚本应根据预期的用法运行应用程序。例如,如果您的应用程序显示Web页,而且99%的客户只是搜索该站点,只有1%的客户将真正购买,这使得提供对搜索和其他浏览功能进行压力测试的测试脚本才有意义。当然,也应对购物车进行测试,但是预期的使用暗示搜索测试应在测试中占很大比重。 概念之二压力测试来自.net应用程序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用来评估在超越最大负载的情况下系统将如何运行。压力测试的目标就是发现在高负载的条件下应用程序的缺陷(BUG)。包括:synchronizationissues,raceconditions,andmemoryleaks(内存泄漏)。压力测试能让您识别程序的弱点和在极限负载下程序将如何运行。 概念之三压力测试压力测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在一(任意)定条件下软件系统的性能的变化情况。通过改变应用程序的输入以对应用程序施加越来越大的负载(并发,循环操作,多用户)并测量在这些不同的输入时性能的改变,也就是通常说的概念:压力测试考察当前软硬件环境下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并帮助找出系统瓶颈所在。其实这种测试也可以称为负载测试,但是负载测试通常描述一种特定类型的压力测试——增加用户数量以对应用程序进行压力测试。 测试过程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有不同的压力测试过程,如电脑程序压力测试、电子产品压力测试、网络压力测试、金融压力测试等等。 引申含义2009年9月初,温州某大学新生报到期间,移动与电信间的恶性竞争事件,移动营业员故意同时200多部手机拨通,占用电信网络,导致电信用户信号差,很快被发现并被报道。温州瓯海移动公司老总解释说,“这是帮助电信做基站通话压力测试。”网友一片哗然,并开始以这句话来作乐。
基本定义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书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简称CAPM)是由美国学者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尔(John Lintner)、特里诺(Jack Treynor)和莫辛(Jan Mossin)等人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支柱,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和公司理财领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两种风险 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指市场中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比如说:利率、经济衰退、战争,这些都属于不可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 Risk):也被称做为特殊风险(Unique risk 或 Idiosyncratic risk),这是属于个别股票的自有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变更股票投资组合来消除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非系统性风险的回报是股票收益的组成部分,但它所带来的风险是不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指出特殊风险是可以通过分散投资(Diversification)来消除的。即使投资组合中包含了所有市场的股票,系统风险亦不会因分散投资而消除,在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系统风险是投资者最难以计算的。 公式 均方差分析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夏普发现单个股票或者股票组合的预期回报率(Expected Return)的公式如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isk free rate),是无风险回报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的Beta系数,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市场期望回报率 (Expected Market Return),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股票市场溢价 (Equity Market Premium). CAPM公式中的右边第一个是无风险收益率,比较典型的无风险回报率是10年期的美国政府债券。如果股票投资者需要承受额外的风险,那么他将需要在无风险回报率的基础上多获得相应的溢价。那么,股票市场溢价(equity market premium)就等于市场期望回报率减去无风险回报率。证券风险溢价就是股票市场溢价和一个 ß系数的乘积。 假设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意义与应用CAPM是建立在马科威茨模型基础上的,马科威茨模型的假设自然包含在其中: 1、投资者希望财富越多愈好,效用是财富的函数,财富又是投资收益率的函数,因此可以认为效用为收益率的函数。 2、投资者能事先知道投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 3、投资风险用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标识。 4、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期望收益率和风险两项。 5、投资者都遵守主宰原则(Dominance rule),即同一风险水平下,选择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同一收益率水平下,选择风险较低的证券。 CAPM的附加假设条件: 6、可以在无风险折现率R的水平下无限制地借入或贷出资金。 7、所有投资者对证券收益率概率分布的看法一致,因此市场上的效率边界只有一条。 8、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的投资期限,而且只有一期。 9、所有的证券投资可以无限制的细分,在任何一个投资组合里可以含有非整数股份。 10、买卖证券时没有税负及交易成本。 11、所有投资者可以及时免费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 12、不存在通货膨胀,且折现率不变。 13、投资者具有相同预期,即他们对预期收益率、标准差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具有相同的预期值。 上述假设表明: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而且严格按照马科威茨模型的规则进行多样化的投资,并将从有效边界的某处选择投资组合;第二,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市场,没有任何磨擦阻碍投资。 Beta系数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按照CAPM的规定,Beta系数是用以度量一项资产系统风险的指针,是用来衡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组合相对总体市场的波动性(volatility)的一种风险评估工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股票的价格和市场的价格波动性是一致的,那么这个股票的Beta值就是1。如果一个股票的Beta是1.5,就意味着当市场上升10%时,该股票价格则上升15%;而市场下降10%时,股票的价格亦会下降15%。 Beta是通过统计分析同一时期市场每天的收益情况以及单个股票每天的价格收益来计算出的。1972年,经济学家费歇尔·布莱克 (Fischer Black)、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等在他们发表的论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实例研究》中,通过研究1931年到196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的变动,证实了股票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和它们的Beta间存在着线形关系。 当Beta值处于较高位置时,投资者便会因为股份的风险高,而会相应提升股票的预期回报率。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股票的Beta值是2.0,无风险回报率是3%,市场回报率(Market Return)是7%,那么市场溢价(Equity Market Premium) 就是4%(7%-3%),股票风险溢价(Risk Premium)为8% (2X4%,用Beta值乘市场溢价),那么股票的预期回报率则为11%(8%+3%, 即股票的风险溢价加上无风险回报率)。 以上的例子说明,一个风险投资者需要得到的溢价可以通过CAPM计算出来。换句话说,可通过CAPM来知道股票的价格是否与其回报相吻合。 意义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只有一种原因会使投资者得到更高回报,那就是投资高风险的股票。不容怀疑,这个模型在现代金融理论里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CAPM里,最难以计算的就是Beta的值。当法玛(Eugene Fama)和弗兰奇(Kenneth French) 研究1963年到1990年期间纽约证交所,美国证交所,以及纳斯达克市场(NASDAQ)里的股票回报时发现:在这长时期里Beta值并不能充分解释股票的表现。单个股票的Beta和回报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在短时间内也不存在。他们的发现似乎表明了CAPM并不能有效地运用于现实的股票市场内! 事实上,有很多研究也表示对CAPM正确性的质疑,但是这个模型在投资界仍然被广泛的利用。虽然用Beta预测单个股票的变动是困难,但是投资者仍然相信Beta值比较大的股票组合会比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不论市场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而Beta值较小的股票组合的变化则会比市场的波动小。 对于投资者尤其是基金经理来说,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市场价格下降的时候,他们可以投资于Beta值较低的股票。而当市场上升的时候,他们则可投资Beta值大于1的股票上。 对于小投资者来说,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计算个别股票与大市的Beta值,因为据笔者了解,现时有不少财经网站均有附上个别股票的 Beta值,只要读者细心留意,但定可以发现得到。 结论 CAPM不是一个完美的模型。但是其分析问题的角度是正确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风险大小的模型,来帮助投资者决定所得到的额外回报是否与当中的风险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