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星基金长期赚钱效应发酵下,今年基金发行市场展现强大吸金能力,百亿级爆款基金频现,目前行业头部公司新发基金规模已经突破700亿元。然而,新发基金市场的两极分化也愈演愈烈,年内15家基金公司募集规模不足5个亿,另有29家基金管理人“颗粒未收”。 前十大公募新发基金3900多亿 接近全市场半数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今年以来共有114家基金管理人发行586只新基金,基金发行总规模为8535亿元。 从基金公司发行规模排名看,基金发行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数据显示,发行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募集总规模3930.58亿元,规模占比为46.05%,接近全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基金公司排名看,首募规模270亿元的易方达均衡成长、发行规模165亿元的易方达研究精选等爆款产品,让易方达基金年内发行规模登顶,以703.4亿元规模位居新基金发行总规模冠军。广发、汇添富基金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分别为496.91亿元、434.57亿元,分居2、3名,新基金募集总规模都超过了400亿元。 华夏、银华、博时、南方、鹏华、富国等6家公募新基金募集总规模也超过300亿元,位居第二梯队。景顺长城,交银施罗德基金、民生加银皆超过200亿元,华安、平安、东方红资产管理等12家基金管理人则跻身新发基金百亿元俱乐部。 与此同时,在全部143家基金管理人中,仍有29家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领域颗粒未收,15家基金管理人新发基金总规模不足5个亿,新基金发行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格局。 谈及新基金发行市场的马太效应,北信瑞丰基金表示,“强者恒强,赢者通吃”越来越成为新基金发行的一个特点,这反映出投资者愈发理性,在选择基金产品时更看重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明星公司、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愈发凸显。 在北信瑞丰基金看来,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头部公司进入公募基金领域时间长,投资和运营管理经验丰富,投研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已经成功塑造了自身品牌形象,赢得了较好市场声誉,对优秀人才、成熟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强,自然在新产品发行时更受市场青睐。 汇安基金零售业务部总经理魏嵬认为,马太效应是一个行业成熟度的体现,说明公募基金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分化意味着投资者在用脚投票。基金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渠道深度以及客群基础,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资管机构应有的护城河,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然而,据魏嵬观察,虽然新基金发行向龙头公司集中的现象明显,但新发规模排名和存量规模排名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说明有的在上升,有的在退步,而且经常出现弯道超车现象,也体现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杨晗也认为,龙头公司集中的现象,一方面代表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因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业务模式、在资管行业中扮演的角色不断清晰,有优势的公司会逐渐凸显。一般来说,行业马太效应一旦成为趋势,不会轻易发生逆转,未来这一趋势会继续强化。 杨晗说,“目前较为老牌的基金公司不论在投研实力和渠道上 均有优势,公司的整体运作处在产品业绩佳、知名度高易于销售、对于代销渠道议价能力强的良性循环中,该类头部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较难被超越。” 深耕细分领域 走出“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在资金和资源向大型公募不断集中的过程中,不少中小公司也在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独特优势,在产品细分领域和创新产品方面做好前瞻性布局,努力打造公司在产品发行方面的竞争力。 魏嵬表示,汇安基金二季度以来,分别发行了一只“固收+”产品和一只偏股混合产品,首发规模都达到了20亿的量级。作为一个成立4年的公司来说,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 在魏嵬看来,在新发基金市场,头部公司需要拼战略,战略出问题就会掉队;腰部公司拼能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必然后继乏力;小公司拼维度,只有对行业具备降维的实力或者开创性逻辑才能脱颖而出。 他认为,产品首发规模大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基金公司既是鼓励,也是压力。规模大意味着业绩的影响面就更大,如果产品业绩表现不佳,对基金公司品牌的削弱也会很大。资管行业是公平的,马太效应肯定一直存在但是结构未必稳定。资管行业的品牌、规模、市场、投资都是一场复利,那些能够坚守自己能力边界,做出长期产品规划并言行一致的基金管理人,才能最终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杨晗也表示,基金公司要想打造公司在新发产品的竞争力,需要综合施策:一是品牌端上,梳理专业的品牌形象;二是投资端上,夯实实力,打造优秀的投研团队;三是产品端上顺应监管和市场需求,坚持创新;四是在销售服务端上,加强渠道营销工作,做好售后服务。 北信瑞丰基金也表示,资金和资源向大型公募不断集中或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常态,两极分化的格局趋势将愈发明显。对小型基金公司而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新产品发行难也将成为常态,但严峻的生存环境也会倒逼小型基金公司不断改革创新,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努力研发适合自己的特色产品,最终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具有清晰辨识度的市场品牌,走出一条“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北信瑞丰基金分析,一方面,基金公司应把握市场机会,在产品研发和前瞻性布局上加大力度。特别对于小型基金公司而言,通常产品线尚未布全,因此更需要通过把握市场节奏,左侧布局各主要类型产品,以期在未来市场打造适合投资者当下需求的基金产品;另一方面,在产品发行时,应积极通过公司的营销渠道以及有特色、新颖的营销方式,推动产品销售;共同推动公司整体规模实现从小到大的扩张。 北信瑞丰基金相关人士称,“当基金公司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已经拥有比较齐全的产品线时,可采取竞争跟随策略,在某些时点或者细分品类的产品上顺应市场需求实现重点突破。” 表1:今年以来各家公募新基金发行规模排名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日:6月12日)
继易方达均衡成长股票基金一日吸金近270亿元并刷新年内募集最高纪录之后,仅仅时隔半个月,年内单只基金首发纪录再次被刷新,南方成长先锋基金一日吸金超321亿元。 此外,5只可以投资新三板的公募基金上周三发行,华夏成长精选6个月定开“一日售罄”,引发市场关注。这些基金的热销,直接助推年内偏股型基金总募集金额超过6000亿元。 南方成长先锋首发超321亿 6月13日,南方基金发布南方成长先锋基金合同生效公告,该基金最终募集规模超321亿,成为年内首发规模最大的偏股型基金,也是年内首发规模最高的基金,更是继嘉实策略增长、兴全合宜之后,史上首募规模排名第3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公告显示,南方成长先锋基金单日募集规模达到321.15亿元,其中,A份额为263.41亿元,C份额为57.74亿元;最终认购户数超过45万户,其中,募集期间基金管理人的从业人员认购464.42万元,占基金总份额比例0.014%,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认购该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为50万份至100万份。 据了解,南方成长先锋混合是一只主打龙头成长股的基金,主要聚焦成长型赛道,尤其是代表中国新经济的行业,投资范围包括TMT、医疗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新材料等。该基金的两位基金经理为茅炜和王博,都擅长在细分行业选取高质量成长公司,分享龙头企业的成长红利。茅炜和王博此前执掌的南方科技创新于2019年5月6日成立,一年多时间创造了超过80%的收益。 6月以来爆款基金频出 6月10日,5只可以投资新三板的公募基金开始募集,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5只新三板公募基金均设置了募集上限,上限在15亿元、20亿元、25亿元、30亿元不等。目前,已有两只基金提前售罄,也有产品还距离募集上限有点“距离”。华夏成长精选6个月定期开放受到市场热捧,率先实现“首日售罄”,募集规模已超过30亿元。该基金已经在6月12日成立,募集规模29.88亿元。 日前富国基金也发布关于富国积极成长一年定期开放提前结束募集及认购申请确认比例的公告。该基金总规模上限为15亿元,原定认购截止日为7月3日,截至6月11日,基金募集期内有效认购申请金额(不包括募集期利息)已超过限额15亿元,将提前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配售,公告显示最终配售比例为89.162084%。 其他3只新三板基金募集情况也不错,预计近期将结束募集。业内人士表示,与直接投资新三板精选层相比,借道公募基金,普通投资者可以低门槛参与新三板投资,而首批新三板基金初期或主要把握精选层网下打新等确定性较高的投资机会。 不仅新三板基金受到追捧,还有一些权益基金发行火热。如华泰柏瑞景气优选宣布提前结束募集,4天内快速结募,渠道传出消息这只基金募集规模超50亿。来自渠道消息还显示,招商基金旗下一款主动权益基金募集规模超45亿。此外,广发品质回报混合6月10日低调成立,募集份额达79.03亿份,募集日期为5月22日至6月4日。 自5月份以来,基金发行市场火爆,6月份更是出现较多爆款。一家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表示,近期市场起伏,整体基金销售并没有全面性好转,只有部分基金公司产品获得较好发行成绩。近期的爆款产品,不少都是绩优基金经理推出的新品种,或是有些品牌感召力强的公司发行品种。他预测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可能会“经常性”有一些爆款基金出炉。 偏股型基金年内募集超6000亿 受益于年初以及5月份以来权益类基金不俗的销售成绩,年内偏股型基金总募集金额也节节攀升,整体超过6000亿元,成为一个高潮。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4日,今年以来成立新基金593只,合计发行份额8905.37亿份,其中,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在内的权益基金发行约252只,合计规模达到6139.05亿元,平均规模超17.4亿元。 今年前两个月,市场行情较好,投资者入市热情高涨,权益基金募集规模爆棚。5月份以来,市场虽然震荡,但是也出现爆款,这两个时期推动了权益基金爆款频出。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募集规模超50亿元的产品达到26只,“一日售罄”的权益基金达到37只。不过,爆款基金主要聚集在兴全、睿远、汇添富、易方达、富国等基金公司,资金追逐的对象是拥有良好口碑基金经理发行的新基金。此外,在火爆的发行市场上基金公司表现得较为理性,面对狂热的资金并没有盲目扩张规模,多只基金实行了限额发售。 新基金募集的资金将为市场带来更多新“弹药”。若按照60%的平均仓位计算,今年以来新发权益类基金将给市场带来约3600亿元的增量资金。若从5月份数据看,权益基金合计募集规模超过1800亿,1个多月时间就会为市场带来至少千亿级别的增量资金。 目前来看,基金公司也加大了对权益基金的布局力度,后续还有不少绩优基金经理掌舵的权益基金“在路上”,可能还会有爆款出炉,如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王宗合的鹏华匠心精选、胡昕炜的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等。 “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显著 近期市场震荡起伏,表现略显平淡,但爆款频出,而且“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显著。 从今年来看,爆款基金出炉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人和”似乎成为首位。无论是前两个月广发、兴全、交银、睿远等基金公司爆款出炉,还是近期南方、易方达、景顺长城、鹏华等公司的爆款,背后都有明星基金经理的身影。 数据显示,自2015年6月12日的牛市高点以来,5年来上证指数跌幅超42%,但95%的基金跑赢上证指数,更有11只基金净值涨幅超100%,一批被市场验证、有中长期优秀投资业绩的基金经理价值凸显,资金也加速涌入绩优基金经理管理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以来的爆款基金中,不少净值表现不俗。如去年冠军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曾引来921亿资金的追捧,该基金1月22日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13.99%;2月份发行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期混合更是吸金1200亿元,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12.64%。这也证明了这一波爆款产品的基金经理,经历过长期市场洗礼之后表现更为稳健。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大对绩优权益基金布局力度,大量的资金向基金这类专业投资者聚集,长期来看,也有利于权益类基金汇集更多的中长期投资者,并成为改变A股投资者结构的重要力量。Wind数据显示,2019年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30.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31.2%。其中,公募基金2.4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64%。2017年末至2020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从3.89%升至5.58%,投资者机构化的趋势无疑有助于A股市场更加健康、稳健发展。
图片来源:微摄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7日发表网志表示,美国最近所谓制裁措施,对香港相关的实际影响非常有限。香港未来能继续汇聚“财气”和“人气”,他对香港未来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充满信心。 陈茂波说,香港是全球第三大美元外汇交易中心,为不少亚太区甚至国际企业提供各种投资、财富管理、贸易和结算服务,与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紧密相连。任何冲击香港金融制度的手段,也会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震荡,甚至削弱国际市场对使用美元及持有美国金融资产的信心。 陈茂波认为,香港未来能继续汇聚“财气”和“人气”,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他说,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港股市值是3.2万亿港元,目前市值已超过36万亿港元。香港开启了内地国企、红筹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来港上市的渠道,带来了大批需要资金且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也因而汇聚了大量寻求回报的资金。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联系了内地和国际的资金和市场,也丰富了港股的投资者基础。香港衍生产品市场也将继续发展,国际指数基金MSCI最近将其亚洲及新兴市场指数期货及期权产品的发行授权,从新加坡转到香港。“港股市场将更国际化、更全面。” 陈茂波说,展望未来,香港的股票市场将迎来另一个“从量变带动质变”的提升过程。2019年阿里巴巴回归香港市场挂牌,2020年又相继有已在美国上市的大型内地企业决定到香港作第二上市,这个趋势方兴未艾。内地需要国际融资的创科及其他企业,或以内地市场为主的境外公司,也可能更优先考虑利用香港的集资平台。 陈茂波介绍,2018年香港修订上市规则,希望为港股市场注入新动力。短短两年间,已有87家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累计集资超过3000亿港元。其中生物科技公司在港共集资约439亿港元,使香港成为亚太区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拥抱新形势,为香港股票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也把市场结构从过去以传统产业企业为主,转变为传统及创新科技企业兼备。”陈茂波说,这除了回应经济结构变化所衍生的融资需求,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也有利于提升市场的活力及估值和价格发现的效率。
> 华尔街最大的两家投行在市场走向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家看空美股,另一家则看多。在5月份,二者的观点预计就能得到验证,让我们静待结果。尽管大多数风险资产已经远离3月中旬的低点,但当有关冠状病毒疫情的全球影响的不确定性达到顶峰之际,人们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几乎没有共识。争论的核心是央行和政府大规模刺激计划的长期有效性。花旗集团的Igor Cesarec和Catherine Mann等经济学家在周四的报告中写道:“在央行提供充足流动性的带动下,广泛的政策反应可能推动了市场的上涨。”“然而,由于市场能否得到无限期支撑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保持谨慎。一旦经济再次陷入冰冷、严峻的现实,风险资产可能会变得脆弱。”另一方面,摩根大通则认为股市上涨是完全合理的,而且可以持续下去。“虽然经济活动的崩溃是历史性的,但全球政策对缓解冲击和支持经济复苏的反应也是如此,”以Marko Kolanovic为首的摩根大通策略师在周四的报告中写道,“我们预计,随着经济重新开放,并考虑到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风险资产将继续复苏,尽管我们预计收益步伐也会放缓。”根据3月下旬摩根大通的预测,即市场可能已经过了最糟糕的时期。自3月23日以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全球指数(MSCI AC World Index)已经攀升了约25%,这是因为投资者对一系列旨在抵消疫情经济影响的全球政策措施的信心升温。与对疫情的担忧达到顶峰时相比,全球指标从2月份的高点下跌了34%。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认为市场大概率仍保持涨势,但仍然有一些不确定性。高盛将市场上升归因于病毒感染率的稳定以及资金和流动性压力措施的改善。该行已经表示,在两年的时间范围内,股票价格会反应宏观经济表现,投资者可能会忽略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Zach Pandl在内的策略师写道:“如果市场继续坚持他们的观点,即到明年年底将扭转近期相当大的损失,那么市场将继续审视有关经济下滑深度的坏消息。”摩根士丹利也对资产价格表现和基本面之间的差异感到满意,并指出市场往往会领先于经济。“在经济极端情况下,市场与经济之间的分歧是普遍的。U型复苏没问题,W型就不行了。”
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港股前,特别要注意防范以下几方面的风险:(一)汇率风险 买卖港股都是用港币,这自然就涉及到了汇率风险,特别是那些用人民币购汇进行投资的人。由于香港的港币与美元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而人民币兑美元还有强烈的升值预期,所以人民币兑港币的升值短期也不会停止。个人投资港股的收益是港币,换成人民币是要承担贬值风险的。另外,在前后币值的两次兑换中,有换汇成本与款项汇出汇入的成本,因此,通过购汇到香港进行投资需要承担较大的机会成本。 (二)国际化的市场风险 与内地的自成体系、相对封闭运行不同,完全开放的香港股市国际资金可自由进出,交易十分活跃,国际关联度高,其他国家的金融、经济政策都会直接影响股市的涨跌,波动较大,可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香港股市或大或小的波动。近期美国次级债风波对港股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受欧美股市拖累,恒生指数从8月9日起开始连续下跌,几天跌幅约10%,其中8月17日一天最深跌幅超过1000点,当天振幅超过6%,国企指数在8月17日当天振幅超过了10%,从8月15日起3天就跌去了11.25%,这种市场波动的风险是巨大的。数据显示,有内地银行不久前发行的一只QDII产品已跌破面值,机构面临的市场风险尚且如此,个人投资者更需谨慎。(三)做空机制的风险 香港市场早已推出指数期货,有做空机制的香港股市,运行特征与A股市场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近日香港市场走势可以看到,按理说美国股市在8月16日已经明显企稳,但是17日的香港市场继续大幅下跌,跌幅一度超过1000点,因为有指数期货背景的香港市场资金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价值,一定要把多头彻底暴仓后,市场才会真正地反弹,所谓“多头不死,空头不止”。这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即在有指数期货产品的背景下,对于趋势的把握和思维方式必须要有所改变。 (四) 无涨跌幅限制的风险 对投资者直接影响最大的是香港市场不设涨跌幅限制,不像内地有10%或5%的涨跌停板,同时其交易采取T+0方式,即当日买入当日就可以卖出,有点类似于目前A股市场权证的交易方式。H股股票一天跌15%也不新鲜。资金实力雄厚的对冲基金在这块土地上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而境内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这方面是空白,很容易成为它们的“盘中餐”。 香港近几年的牛市固然造就了一些几年翻了十几倍的大牛股,但同时也有短时间股价就跌去90%的个案。 (五) 估值差异的风险 虽然H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尚存较大上涨空间,而且A+H股的两地异价也为长期的中和性套利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市场分割和外汇管制这两个制约因素的长期客观存在,以及由于在机构、制度、投资者的基本构成、产品与工具等方面的差异将在较长一段时间继续存在,使得A+H公司的估值差异也会长期存在。目前不少机构和个人看好香港股市,认为其20多倍的市盈率与内地A股40多倍的市盈率相比,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事实上,作为成熟的市场,香港市场的估值一般较为合理,比如说,大唐发电H股也就值6港币左右,再涨就是高估。你如果非得拿A股的比价去套H股,那好,尽管买就是了,国际资本手上的筹码多的是,看你有多少钱可以往里面砸。港股泡沫愈盛,国际大鳄愈有机会狠沽大赚,泡沫爆破之后,最受伤的将是中小散户。 (六)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不同于A股市场,目前内地居民获得香港市场的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信息缺乏使得投资者一旦冲动投入、选股不慎,比起国内市场,可能受到更大损失。对于香港经济体系结构和经济增长趋势,香港股市内部市场交易规则,金融创新模式和金融监管风格,香港股市与世界证券市场的联动性等等,短期内内地个人投资者不太可能迅速知根知底。因为市场随信息波动,近日港股屡屡一日内走势大起大落便是明证。内地投资者“耳目”不灵,难与国际同步接收信息,在投资港股上落入不利形势。(七)新股跌破发行价的风险 在新股认购方面,香港的券商可提供19∶融资额度,投资者不用占用大量自有资金,而且一般中签率高,但是要付出一定的融资成本,很多股票都能做到人手一份,而内地股票的中签率比较低,券商不提供融资额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股上市并不一定保证申购到的新股必赚,也有亏损的可能,在香港市场新股跌破发行价是常有的事。此外,由于目前内地个人对外证券试点业务暂时不涉及融资融券业务,申购新股也暂时不开放,因此对于大多数内地投资者而言,投资香港股市的获利方式,主要是以买卖股票获取价差,或者持股获取派息,享受上市公司的成长收益。但从长期看,对内地投资者放开融资融券业务也是必然趋势,这方面的风险必须严格控制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