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金融市场,是法国最大的金融市场,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故巴黎金融市场的规模受到了限制。组成巴黎金融市场除法国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和外国银行外,还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金组织、财务机构等。 组成 巴黎金融市场由以下的四类市场组成: (1)短期资金市场。参加者有:法兰西银行各注册银行、官方和半官方机构(如国家信贷银行、法国地产信贷银行)、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等。该市场的中间人是银行经纪人和再贴现银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随着银行同业短期借贷业务不断发展而发展。最普遍的借款形式为证券抵押放款; (2)长期资金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贷款和证券市场。前者包括官方和半官方专业金融机构的信贷、商业银行中长欺信贷及租赁公司中长期租赁信贷;后者包括政府发行债券、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证券以及证券交易所; (3)外汇市场。由银行与交易所经纪人为媒介进行交易,也通过电讯与外国银行进行外汇交易。另外,马黎交易所也是巴黎外汇市场的组成部分; (4)黄金市场。限于国内交易,在巴黎交易所内进行。但法国政府允许私人持有和买卖黄金,每天的成交额很大。
东京金融市场 Tōkyō finance market日本的金融中心,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日本在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后,金融业向现代资本主义金融制度发展。1872年明治政府参照美国银行制度制定了《国立银行条例》 。 1882 年又颁布了《 日本银行法 》 ,成立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在此前后,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也相继建立。19世纪末,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明治政府先后创立了一批专门经营长期金融业务和外汇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 。现代金融制度在法律上趋于完善,东京金融市场的基础逐步形成。 进入20世纪,日本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金融业走上了集中的道路。东京金融市场的规模随着海外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金融资本高度集中,完全置于军国主义政府的统治之下,资金首先满足侵略军军需产业的需要,使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外汇市场的活动几乎完全停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金融机构经过整顿,到50年代初期,东京金融市场恢复正常活动。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东京金融市场也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金融机构 大体可分为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①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是日本金融机构的核心(见日本银行)。②民间金融机构。有13家城市银行(包括1家外汇专业银行)、64家地方银行、3家长期信贷银行、7家信托银行、69家相互银行以及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农( 林、渔 )业协同组合、农林中央金库等等。此外还有21家人寿保险公司、22家财产保险公司和短期资金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消费信贷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机构的主体。③政府金融机构。有进行贷款业务的日本开发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和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等10家公库。此外,还有吸收民间资金的邮局、资金运用部简易保健年金等。政府金融机构的作用是从政策方面补充民间金融机构活动之不足。④外国银行。在东京设立营业机构的有70多家。 特点主要是:①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日本企业的外部资金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向资金供应者(个人和企业)筹措的,即个人和企业将多余资金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它集中起来提供给企业,因此通常称为间接金融。间接金融在金融市场上约占60%。直接金融指个人和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购入证券(主要是股票),直接向企业投资,它在金融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 ②企业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大。 ③民间大银行经常发生超贷现象。民间银行特别是承担对大企业提供资金的城市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经常超过自己筹集的资金。 ④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筹集和运用不均。城市银行用于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的资金超过所吸收的存款和以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而其他地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的资金则少于筹集的资金。城市银行的资金不足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过剩通过短期拆放、金融机构贷款和票据买卖市场进行调节。 东京短期资本市场有短期拆放市场和票据买卖市场,这两个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对每天营业活动中发生的临时性资金不足和资金过剩进行调节的市场。还有可转让的定期存单市场和附带条件的债券买卖市场。政府的短期证券国库券在市场上虽有买卖,但尚未形成单独的市场。 ①短期拆放市场。创始于1945年,是日本历史最长的短期资金市场。在市场上,城市银行是经常的拆进者,其他金融机构是经常的放出者。交易种类有当天借进、当天偿还,第一天借进、第二天偿还(如果拆进者不主动偿还,放出者也不催收,可无条件延期)以及7天期的交易等3种。交易时由短期资金公司充当经纪人。 ②票据买卖市场。1971年创设。具体做法是由资金不足的金融机构开出票据,通过短期资金公司在金融机构之间买卖。交易期限为1~4个月。日本银行也参加短期拆放和票据买卖市场,通过本身参加交易调节市场资金的过剩或不足。 ③可转让的定期存单市场。创设于1979年,是企业和各种非金融机构都可以参加的市场。创设目的在于适应企业和各种团体运用大额剩余资金的特点,促进利率自由化,扩大短期金融市场调节金融的机能。定期存单每笔金额在 5 亿日元以上,期限3~6个月。 东京长期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日本发行和流通的证券有股票和公债(包括国债、公社公团债、地方政府债)、公司债(包括事业债、金融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又都是由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构成的。东京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统称证券市场)是规模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第二大市场。 ①股票市场。在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的公司约1400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证券公司为83家。 ②债券市场。由于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均不十分发达,新发行的债券在很大程度上靠金融机构认购,个人通过证券公司认购的比重较小。因此,本来应该反映长期资金供求的债券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受短期金融机构资金头寸变化的影响,很难形成适当的价格。 东京外汇市场广义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与一般顾客间进行的外汇交易。通常仅指银行同业间的交易市场。东京外汇银行间交易市场的成员为外汇指定银行、外汇经纪人和日本银行。日本银行作为大藏大臣(财政部长)的代理人参加市场,以政府外汇资金特别会计为后盾。视需要来干预市场交易,发挥调节作用,以防止汇价发生异常的大幅度波动,维持市场秩序。 东京美元短期拆放市场1972年4月成立。在此之前,日本的外汇指定银行间调节短期美元资金的过剩和不足,均在欧洲美元市场上办理,东京美元短期拆放市场成立以后,基本上可以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美元短期拆放市场的成员和外汇市场相同。资金的流向是:城市银行将从欧洲市场上筹集的美元资金和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多余美元资金在市场上放出,由为筹集外贸交易需要美元资金的中小银行拆进。1980年末,交易余额为117亿美元。 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的急速发展,金融市场的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法兰克福金融市场Frankfurt finance market德国的金融中心,国际主要金融市场之一。早在1180年,作为“帝国城市”,法兰克福就拥有铸币权。1402年开设了第一家货币兑换所。1585年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世纪初,仅有4万人口的法兰克福就有银行近百家,其中几家银行的老名称迄今沿用,如贝特曼银行、豪克银行、梅茨勒银行等。1820年,法兰克福首次出现股票交易。1862年成立的法兰克福抵押银行是第一家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注册的企业。1948年,法兰克福市被选作中央银行——德意志州银行的所在地。该行拥有货币发行权,并负责制订、推行统一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为后来法兰克福发展成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1957年,根据《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建立了德意志联邦银行,即联邦德国的中央银行,总行地址仍设在法兰克福。各类金融机构为加强与中央银行的联系,纷纷设在法兰克福,使这里银行云集。 金融机构设在法兰克福的德国各种类型的信贷机构,包括官方机构、地方银行、合作银行、大银行、特殊专业信贷机构和金融投资公司等共有 147家。官方机构中,除联邦银行外,战后负责调拨马歇尔计划资金的复兴信贷银行,联邦铁道局的德意志交通信贷银行,联邦邮政局州一级的邮政支票局,均设在法兰克福。联邦银行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机构,行长由联邦总统任命,任期8年。联邦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保持货币稳定,防止物价过分波动。负责发行货币,执行贴现、信贷与公开市场政策,制定最低储备政策,负责联邦及州政府的流动资金的收支工作。对商业银行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并是商业银行的最后放款人。德国储蓄银行总行设在法兰克福。储蓄银行战后是由州政府管辖的国营机构,在全国设有595个分支机构。合作银行总行也设在法兰克福。合作中心银行共9家,信用合作社2260家。联邦德国的私营大商业银行的总行也都设在法兰克福。法兰克福是抵押放款业务的中心,历史悠久的法兰克福抵押银行、莱茵抵押银行和德意志抵押银行都设在法兰克福。设在法兰克福的有代表性的特殊信贷机构有:出口信贷有限公司,主要提供中、长期的出口资金融通;私人贴现股份公司,根据私人市场贴现率给商业票据提供贴现服务;农业证券银行,主要为农、林、渔及食品行业提供中期和长期贷款,也为官方储粮提供短期资金。此外,德国的几百家金融投资公司,约3/4集中在法兰克福。它们投资于股票、债券(包括国际证券)和房地产,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金融力量。德国是一个实行开放性经济的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约等于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70年代后德国马克逐渐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汇率一直坚挺。因此,德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愈来愈强。加之法兰克福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和通讯发达,具有悠久的金融传统,又是德国中央银行和许多商业银行的所在地,因此自然形成外国银行设立机构的理想地点。世界前25名的大银行中有20家在法兰克福设有分支机构。除商业银行代表处外,还有日本和意大利两国的中央银行代表处。南欧国家银行的代表处除处理银行业务外,还为侨居在德国的本国侨民服务。 金融市场 构成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的四个金融市场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①法兰克福货币市场。法兰克福的金融力量形成一个巨大的短期资金借贷的货币市场。其业务主要有银行同业拆借、公开市场业务、票据贴现、存款及短期贷款等。银行间的拆借业务主要是拆借短期资金。商业银行在联邦银行都开有活期存款帐户,当一家银行从另一家银行借款时,由贷出银行通知联邦银行转帐归还贷出银行。这种业务可使各家银行按照不同的情况随时调整它们存在联邦银行的余额,以维持银行的清偿能力。票据贴现业务指商业银行需要资金时,可持未到期票据到中央银行贴现。私人则可持未到期的票据到商业银行或贴现公司贴现。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是全面性银行,经营各种银行业务,既吸收活期、长期存款,也发放短期贷款。②法兰克福资本市场。经营中、长期借贷资金,以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为主。商业银行除发放长期贷款外,还经营发行和买卖有价证券的业务,它们中许多是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成员。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6世纪,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交易所。该所经营有价证券、汇票、各种货币及其他支付手段以及硬币和贵金属的买卖。80年代初,拥有90多家成员银行,其中20多家是外国银行。法兰克福交易所的结算工作效率很高,原因主要是法兰克福设有直接为证券交易服务的银行,如法兰克福证券储备银行和德意志外国证券储备银行,前者从事有关德国证券的转手、保管和收息工作,后者则负责保管外国证券。③法兰克福外汇市场。法兰克福外汇交易所是德国五大外汇交易所之一,因为联邦银行只对法兰克福外汇交易所进行干预,因此该外汇交易所对柏林、杜塞尔多夫、汉堡、慕尼黑的4个交易所起着领头作用。在五大交易所中,法兰克福的外汇交易量约占一半,其中美元交易量最大,其次是瑞士法郎、法国法郎和荷兰盾。④法兰克福黄金市场。法兰克福黄金市场是继伦敦、苏黎世、巴黎之后的欧洲黄金市场,由于政府征收增值税高,业务发展得比较缓慢。
分类 房地产金融市场房地产金融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市场层次、偿还期、区域范围、交易方式,服务对象等标准分类。下面介绍儿种较重要的分类。 (一)按服务对象不同,房地产金融市场可分为房产金融市场和地产金融市场 1.房产金融市场 房产金融市场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房屋再生产所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其中,住宅金融市场在房产金融市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金融体制的不同模式,住宅金融市场一般可分为自由的住宅金融市场和国家指导的住宅金融市场。 (1)自由的住宅金融市场 在西方国家,自由的住宅金融市场是以私人金融机构为经营主体,以住宅抵押为基础,并由多种信用网络交织而成的市场,由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共同组成。住宅抵押信贷的借贷双方具有双重关系,即借方既是债务人,又是出押人;贷方既是债权人,又是受押人。借贷双方以合同为依据。为增加住宅抵押资金流动性,金融机构之间又可进行住宅抵押票据的再交易,或发行住宅抵押债券,构成二级市场的经营活动。二级抵押机构用那些最初住宅投资者交付抵押的私人住宅作抵押品,面向社会发行债券,从而构成了住宅金融市场内完备的运行机制,也使住宅资金的良性循环与正常周转得到了保证。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住宅业的发展,政府对自由的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调节,采取制定有关法律。成立专门机构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供应或吸收资金、提供住宅信托保险和保证等措施。 (2)国家指导的住宅金融市场 指由中央银行所控制,借贷条件较稳定,信贷条件比自由市场更为宽厚的一种住宅金融市场。通常而言,国家指导的市场较少受市场波动影响,借贷期限较长,利率也偏低。中央银行通过住房信贷合作社及住宅公司等中间机构贷出资本金,同时通过储蓄及发行债券来筹集住宅投资与信贷资金。在国家指导的住宅金融市场内,政府的控制性调节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层面与各环节,具有高度集中性和统一性,可以充分运用信贷杠杆来调节资金供求,以服从政府住宅发展的整体规划与整体利益。 2.地产金融市场 地产金融市场是指以土地作抵押物而向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信贷的交易活动关系的总和。地产金融包括农地金融和市地金融,其业务主要是:以土地为抵押品,筹集融通资金,以达到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目的。地产金融一般以债券化的方式开展业务,具有债权可靠、利息率低、还贷期长、运作安全的特点,是银行比较乐意从事的业务。房产金融市场和地产金融市场并不是截然分立的,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房地产金融市场。 (二)按市场层次的不同,房地产金融市场可分为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1.初级市场 初级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是房地产资金初始的交易市场,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资金需求者的各种信贷业务。新房地产证券的发行交易以及上述信贷和证券业务的附属的金融业务,如政府机构、信托机构和保险机构等对房地产信贷和证券发行的保证。保险和信托等交易活动。房地产信贷业务种类繁多,从房地产开发环节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开发贷款、建筑贷款、对个人购买住宅贷款等。房地产信贷对象十分复杂,包括各级政府、房地产企业、工商企业和个人等。房地产信贷资金运用主要是各项贷款、委托贷款,购买债券。缴存存款准备金。上缴税利等。为降低信贷风险,房地产金融初级市场一般以抵押方式作为通常采用的信贷方式。除此以外,发行房地产证券也是初级市场常使用的信贷金融工具,主要用于政府。有关金融机构和开发企业等筹集房地产建设资金。如由国家提供担保的中央银行发行的住房债券和由房地产企业发行的以房地产作抵押品的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抵押债券,主要包括以下儿种: (1)以指定的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发行的债券,例如,一家银行对一栋房屋发放了抵押贷款,然后再以该房屋为抵押品发行相应面额的债券,而房屋所有权由信托机构保管; (2)以受押的大量的不动产为抵押品集中发行面额不等的债券,由投资者购买; (3)几个机构联合经营不动产抵押,共同发行债券。房地产债券对发行者而言是一种筹资的信用手段,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支付给投资者利息收入;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种投资工具,能够带来资本的增值。在初级市场上,保险机构和国家有关机构为房地产信贷提供保险。保证和担保,充当偿还贷款的保证人和保险人;信托机构则负责对抵押品进行保管。 2.二级市场 二级市场是房地产信用的再交易再流通市场,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二级市场是为适应房地产信用资金的流动性,均衡各金融机构的存贷结构而产生的。通常为区域性市场,主要交易对象为房地产证券交易。在初级市场上,金融机构贷放出大量资金,为了满足新的资金需求者的要求,金融机构往往会对原有的房地产信用进行再交易,把原来作为抵押的房地产或债券售卖出去,取得资金,再向资金需求者放贷。对于房地产债券的投资者来说,二级市场是他们出售房地产债券的场所,可满足他们对资金流动性的需要。二级市场上,大部分交易是在银行之间进行的。 (三)按市场交易方式,房地产金融市场可分为协议信用市场和公开市场 1.协议信用市场 协议信用市场是由供需双方直接面对,按自愿互利原则进行交易,交易价格由交易双方在借贷协议中议定,交易客户的范围也相对稳定。根据不同的金融工具或不同的交易对象,协议信用市场可分为多种,如住房专项储蓄存款市场、零星货币存款市场。住房专项贷款市场。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等。 2.公开市场 公开市场以偿还期为标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长期资本市场。 (1)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指一年期以下的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其主要功能在于:第一,能够为企业的资金短缺和政府的短期赤字实现弥补性融通,又能将它们的短期盈余迅速地进行投资;第二,货币市场将各银行溶为一体,使各银行的存款能在全国信用市场上有效集合起来;第三,能调节大部分企业、家庭以及政府的临时性、周期性的盈余和赤字。 (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指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包括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此外,根据房地产金融业务的不同,房地产金融市场可以分为:房地产储蓄岑款市场、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房地产。 问题 房地产金融市场1998-2003年的这近6年来,虽然中国房地产投资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房地产销售额也以每年超出27%的速度增长,但调查显示,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仍存在问题。 1.房地产信贷存在偏差 公积金支持的对象发生了错位,公积金应该是支持低收入家庭,以提高他们的购房能力。相反,现在的公积金贷款对象大多是高收人家庭,因为高收入家庭容易达到银行对购房首付款的要求。另外,银行受利益驱动,更愿意贷款给商业、娱乐业房地产开发项目。这种贷款风险是比较大的,在任何市场中,持续的价格上涨只能是短期的,当投资者发现已经没有价格上涨的长期经济背景肘,价格停止上涨(稳定在一定价位。或者掉头下跌),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投放在项目上的资金,银行就无法收回。 2.住房信贷交易费用偏高 交易的费用大体分为二种:一是识别和筛选费用。这项费用是从银行角度来说的,银行对借款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将具有违约倾向的顾客排除在外而所发生的费用。银行为了准确获得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通常要花费大量资源。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费用,银行不得不提高市场准人条件。例如,首付款比例越高,有条件申请贷款的人越少,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也就越小。二是从信贷需求者的角度来说,借款人为了准备银行所要求的各种文件和材料费。在一个完备的市场中,这种费用一般不会花费很高,但是由于中国中介机构的收费不规范,一些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不高,造成借款人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3.房价上涨过快。闲置商品房数量持续增长 目前房价涨幅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阶段。在很多大中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过快。有些城市涨幅平均价格连续二年、三年在15%以上。商品房价格上涨同时也带动了二手房交易价格的上涨,使商品房安全空置量持续增加。这种闲置规模显然超过了商品房买卖过程中的正常闲置。目前在中国大中城市繁华地段的普通商品住宅售价可达6000至8000元/m2,高档住宅则达8000至10000元/m2,上海、北京等城市房价甚至达到10000至16000元/m2。中心地段房价在3500至5000元/m2;市内偏远郊区的房价也在l500至2400元/m2。假设一个普通双职工的三口之家平均月工资收入在2000元(一些居民往往还达不到这种收入水平),在扣除日常生活消费之外,要购置一套住宅需要20年左右。这是房价假设不变得出的结论,实际房价是逐年上涨的。据统计,2005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2.5%,沈阳市房价今年较去年相比上涨幅度为5%。现在全国空置商品房面积约1.23亿m2,新建的大批房中又有70%闲置在那里。与国外相比,例如在美国的中等城市,买一套60m2的住房需要l0l2万美金,按中国最低房价来算中国居民也需要l2万人民币。按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来看,美国房子的价格约为中国房子的八九倍,但这仅相当一对美国夫妇l2年的收入。按照国际通用的比较方法,国外一套普通商品房售价一般为职工平均年收入的3~6倍,而在中国这一比值却上升到了20倍左右。 4.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存在违约风险 目前,中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不到0.5%,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24%,这对改善银行资产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普遍把个人购房贷款看成优良资产而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但按照国际惯例,个人房贷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8年。中国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是最近3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个人住房信贷刚刚进入风险暴露期,即使有问题也可能还没有充分暴露。由于中国个人资信系统尚未建立,商业银行也难以对贷款人的贷款行为和资信状况进行充分严格的调查监控。未来房价的波动和利率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拖欠还款的信用风险。另外,“假按揭”等恶意套现行为也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说明,一旦风险暴露或债务链条发生中断,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违约风险。 5.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中存在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 由于商业银行普遍把房地产信贷作为一种“优良资产”大力发展,在经营业务上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有的商业银行降低客户资质等级评定的门坎,将审查手续简化,将审查速度加快,等等。又如在发放房地产贷款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对政府担保和政府干预项目盲目乐观,甚至盲目追捧,而忽视了这些项目所具有的风险性。再如,目前许多房地产信托基本上是参照银行贷款的有关条款来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贷款的变种,而信托公司在委托贷款方面的监控、管理、经营能力和经验可能都不如商业银行。 发展 房地产金融市场1.房地产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由于国内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金融业务效益可观,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房地产开发类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数额连年稳步上升。目前。已形成建行、工行并驾领先,其他各家商业银行各有所长、紧紧跟上的格局。 2.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已成为争夺的焦点 由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质量和效益在各项信贷品种中居于前列,其不良率远低于其他信贷品种,收益率也居各项贷种前列。同时。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信贷占比的提高对于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创造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国内银行业纷纷加大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投入。 3.多种形式的银行服务,进一步提高购房者的支付能力 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努力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化产品及服务的创新。2002年,建行和工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工作稳步推进,为这项业务的最终开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此外,由于个人住房贷款期限较长,各家商业银行及时通过客户的还款账户为客户提供综合账户服务、理财服务或其他金融服务,巩固客户,拓宽服务品种。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性贴息业务、个人住房贷款与汽车贷款、装修贷款的组合、个人住房贷款与储蓄存款等新业务都已推出。有些银行还通过与发展商、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提供多种形式的按揭计划,进一步提高购房者的支付能力。 改进 房地产金融市场根据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住房仍然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中的消费热点,要把住房消费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发展住房金融支持住房消费仍面临有利的政策和市场形势。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消费者都对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品种的服务已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只有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创新产品,进一步挖掘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金融附加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同时,还要结合各行的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合理确定业务发展空间。因此,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既要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又要切实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警惕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主管部门的一系列要求,规范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 1.加大房地产信贷监管力度 借鉴8O年代初中国信贷较高地集中于加工工业(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生产线纷纷上马),以及90年代初集中于房地产(海南和北海的房地产泡沫)所产生的大量不良贷款等历史教训,央行应密切关注信贷集中度问题,及时引导各商业银行拓展其他信贷业务。同时要继续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严肃查处房地产信贷中的违规问题,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完善个人资信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 2.创新抵押贷款工具 固定利率、等额偿还的住房抵押贷款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银行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开发新的信贷品种,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创设递增偿还的贷款方式。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包括产生、成熟、消亡三个阶段。递增偿还抵押贷款正是为处于生命周期中收入较低但住房需要旺盛的年轻家庭设计的。中国2O世纪7O年代出生的人正进入结婚生育高峰期,迫切需要住房,递增偿还抵押贷款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 3.将房地产资金信托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信托 由于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资金信托的控制,目前人们对房地产信托的认知还不高。信托具备多种平台优化组合优势,以信托高级形态为核心,通过信托的串接,将多种金融工具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一揽子组合融资解决方案。未来房地产信托的发展方向应是为房地产开发、收购、买卖、租赁、管理等各环节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适应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提供有效地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手段。 4.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金融二级市场 在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融资不仅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一级市场基本形式,而且存在着发达的汪券化二级市场。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个人购房比例逐年增长。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够拓宽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增强贷款机构资产的流动性,分散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对于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住房抵押二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住房消费信贷的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扩大住房信贷市场的作用。个人信用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因为它改变了信用依附于工作单位和户口的情况,使那些没有当地户口和固定工作单位的人也可以加入到银行住房信贷计划当中来,只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信用记录和偿还能力。 6.稳定房价,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住房制度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并将此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稳定房价应以“增加供给,抑制需求”方面着手。增加供给。主要提高经济适用房供给。经济适用房是国家给予中低收入人群的优惠政策。这项政策对于抑制房价过热有积极的作用。抑制需求,就是要加大对个人住房出租的管理和房产税出台的步伐。[1]
国际金融市场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国际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显得十分重要,商品与劳务的国际性转移,资本的国际性转移、黄金输出入、外汇的买卖以至于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的国际经济交 往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功能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间的资金融通与资金交易的市场。 功能:市场机制作用;保障作用;国际结算中心的作用;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作用。 模式:自然演进型和人工创造型。包括内容 (1)国际货币市场 (2)国际资本市场 (3)国际外汇市场 (4)国际黄金市场 (5)国际租赁市场特点 (1)无形市场,一般无固定场所,也有有形市场。 (2)机构众多,复杂(银行、金融机构),世界范围。 (3)通过现代化电讯网络开展业务。形成条件 1.政局稳定。这是最基本条件。 2.有较强的国际经济活力。对外开放,贸易具有一定规模,对外经济交往活跃。 3.外汇管制少,基本上实现自由外汇制度,管理很松,征低税或免征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较松,较优惠。 4.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机构、信用、体制、设施、通讯。 5.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善。 6.国际金融人才。高素质能提供高效率服务。市场作用 1.大规模的国际资金的运用、调拨,合理高效地进行配置调节。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2.调节各国国际收支。①汇率自动调节;②国际储备动用;③金融市场上借贷筹措资金,维护一国国际收支。 3.畅通国际融资渠道,能使一些国家;产顺利地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兴起就依赖欧洲货币市场;亚洲货币市场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4.银行业务国际化。跨国银行,各国银行通过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国际间建立了良好信用关系。 资金余缺的调配,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世界焕然一新。 当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游资的冲击,危机传播,投机存在带来了诸多不安。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频繁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百年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展望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世界经济从严格的国别壁垒和分割走向全面的区域联合和一体化,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率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而国际资本市场则经历了由分割到融合进而走向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从总体上看,国际资本市场始终保持规模持续扩张的态势,资本跨国流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可以说,全球化始终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指向和最终目标,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初期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20世纪初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特征 自20世纪初期起到20世纪50年代,国际资本市场开始在资本的国际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活动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国际资本市场推动国际资本由欧洲涌入美、澳等当时的新兴市场国家 一般认为,古典金本位盛行的1870年到1914年的50年间,国际资本保持高度流动性,并大量由欧洲涌入美国和澳洲等地区。1914年前后,英国的年平均资本流出量占GDP的5%到9%,法国的资本流动占GDP的2%,德国为3%左右。而在资本输入国中,澳大利亚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6%。 2、公共机构是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主体。当时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主要表现为:借款国家政府和部门大量向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本市场发行固定利息债券;美国的债权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通过持有过半数的股权(或独家经营)对其进行控制等。 3、国际资本市场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尤其是国际债券的利率随时间及国别的变化而出现大幅度调整。 4、资本流动因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宏观经济状况变化及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而初现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萧条,导致普遍的债务违约,严重打击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30年代,在货币贬值预期普遍存在和战争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响下,资本运动大部分采取了短期资金外逃的形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二、"欧洲美元"时期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及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范围的私人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资本无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现为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流动,市场交易行为也大多发生在"国外",即"欧洲美元交易"。 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特征是: 1、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停留在"欧洲市场及欧洲货币"的范畴。在战后废墟上崛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同时,该体系的核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协定则明确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规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初期,各国普遍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严格控制下的资本绕开管制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动,形成了欧洲资本市场的雏形。欧洲资本市场既是银行间市场,又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市场,同时还为大公司提供借贷服务,商业银行是该市场的核心。欧洲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广泛,数额庞大,以多种兑换货币计值,充分满足各种借款需要,商业银行经营自由,贷款灵活简便,资金安排迅速。 2、资本流动形式集中表现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资。在二战结束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流动的主流是大规模的国际援助,以及逐渐复兴的直接投资。二战后欧洲重建计划引起了庞大的官方资本流动。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的第四援助计划导致美元大量流入欧洲。从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下,向联邦德国提供贷款38.7亿美元,1945年12月,美国与英国签署财政协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3、美国在主导官方资本流动的同时,也成为私人资本流动的主体。根据OECD的国际资本市场统计,1951年,国际债券的发行总额为9.954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市场发行了9.226亿美元,占国际债券发行总额的92.69%,整个50年代,美国为国际债券发行提供了71.601亿美元的资金来源,占当时融资总额的78.21%。进入60年代后,美国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国际业务,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开设分行,这些银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额资金,积极发展信贷业务,为欧洲货币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三、"石油危机"时期的资本流动及其特征 1973年,随着汇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动的转变,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逐渐解除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控制,国际资本流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时期对资本流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产生。 1、石油危机与石油美元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开始取代煤炭,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极不平衡,美国、欧洲和日本所生产的石油不到全球总产量的20%,其石油消费量却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石油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表现。 中东国家是主要的石油生产国,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产国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致力于改变长期形成的油价过低的不合理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员国通过参股和收归国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资源。 70年代初美元汇率下调,西方工业国的制成品价格相应上涨,由于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随美元汇率持续下降,石油生产国蒙受重大损失。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一方面加快石油生产国有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从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价,把每桶原油定价调整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国际市场油价上升到每桶34美元。 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经济体遭受了严重的外部冲击,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灵活调整为这些经济体吸收这种外部冲击提供了可能。 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顺差,1974年达651.7亿美元,1980年达928.4亿美元,1973年到1981年顺差累计达3360.7亿美元。这就是所谓的石油盈余资金,由于石油盈余资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称石油美元。 2、石油危机时期全球资本流动的特征 石油危机时期资本流动的特征表现为: ①石油美元的积累及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OPEC成员国可供运用的资金中,约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欧洲货币市场,大部分采取欧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欧洲货币贷款总额900亿美元中,阿拉伯银行占了26.5%。所以,欧洲资本市场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回流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②石油美元的流动掀起了私人商业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高潮,也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长期、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资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员国组织为获得发达国家比较安全的资产,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贷给了发达国家的私人商业银行。而70到8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停滞,名义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利率则为负值,私人商业银行便增加对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获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石油危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活动显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国家的筹资额成倍上升。 1982年后,OPEC成员国开始出现经常项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计过程被迫中断,这样,发达国家私人商业银行向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无以为继,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贷款的条件急剧恶化。 四、债务危机时期的资本流动及特征 进入80年代,由于多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沦为债务沉重的借款国,面临着债务还本付息的困难,资本流动开始显示出收缩迹象。 从1973年到1982年的十年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债务总额从1031亿美元增加到8420亿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4.5%,私人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9.4%,私人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达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债总额中,短期信贷高速增长,国际债务期限明显缩短,浮动利率债务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经超过全部外债的40%。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外债偿付压力不断上升,从1973年到1982年,还本付息额由179亿美元增加到932亿美元,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偿债率)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 在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过度借贷、结构失衡的同时,80年代起,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该类国家偿债危机的爆发。1980年,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82年出现了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急剧恶化,进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经常项目逆差上升,外债还本付息能力降低。 在西方国家经济持续衰退的同时,美国里根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出现了高利率、高汇率、高通货膨胀率"三高"现象。 由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外债以美元计价的比例很高,美元汇率的上扬直接加重了该类国家实际的债务清偿即流向债权国的本金和利息的负担。 由于美国利率居高不下,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随之提高利率。七个西方主要工业国短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长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3%上升到1982年的12.4%。由于发展中国家浮动利率外债超过外债总额的40%,利率的上升导致偿债压力的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非石油出口国将多付40亿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将为此多支付7.5亿美元的利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将多支付近200亿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后,许多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借的新债主要用于支付利息。 在内外双重压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债总额为260亿美元的波兰政府无力偿付数额为25亿美元的到期债务本息,拉开了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债务清偿危机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汇储备基本耗尽,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巴西宣布急需175亿美元的新贷款来解决清偿困难;12月,阿根廷提出与西方债权者进行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债务危机:在拉美,除哥伦比亚和巴拉圭外,其他债务国均相继要求延长偿还债务期限,在非洲,苏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国、马达加斯加、扎伊尔、赞比亚等10国陷入债务危机的深渊,在亚洲,印尼和菲律宾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解决债务支付问题。 债务危机爆发后,债务国政府、债权国政府、债权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遏止了危机的蔓延。但是,这场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特征表现为: 1、资本流动规模扩张极不稳定。80年代初期,资本跨国流动的总量由年融资近2000亿美元下降到1500亿美元左右,累计下降幅度超过20%。1984年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额又出现大幅度上升,三年间累计升幅超过70%,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 2、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动受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轻微,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1982和1983两年,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分别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后,OECD国家的融资规模快速上升,资本流入数量超过了债务危机前的总水平。 3、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进入长收缩期。非OECD国家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在198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19亿美元后,进入长达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资总额一度下降到211亿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才超过1981年的水平,达653.42亿美元。因此,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收缩期长达10年,这刚好是拉丁美洲国家"失落的十年"。 五、全球化阶段的资本流动及其特征 1988以后,资本流动的规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附表1 国际资本市场活动(1988-1995)(百万美元) --- - - --------------------------------------------------------------------------时间 国际市场筹资总额 年度增长率% OECD国家筹资总额 非OECD国家筹资总额 1988 369393 21.64 332318.1 26557.51989 385313.6 4.31 347776.2 24605.81990 361430.9 -6.19 316653.5 29358.8 1991 432500.4 19.66 379478.2 38022.71992 458255.1 5.59 404420.8 32960.21993 625835.9 36.57 539776.5 65348.21994 669702.1 7.01 587336 69992.91995 832243 24.27 732169.3 82412----------------------------------------------------------------------------------- 资料来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 80到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最显著特征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 1、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2、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上升,资本流动性达到很高水平。 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的调查,到1998年4月,该交易额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显然,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的扩大在不断加速。 3、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在本阶段,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 4、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 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六、二十一世纪初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趋势展望 综观国际资本市场市场的百年变迁,我们发展,推动国际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及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国际贸易发展,金融市场内在需求及利率变动、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资本帐户管理政策,国际货币体系,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等方面。上述动力的属性又可以划分为: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人为推动两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本身的推动力应归入客观必然性类别;金融活动快速上升产生的内在推动力则兼具客观必然性和人为推动两方面的属性,但是,相对而言,其客观必然性的色彩更强烈一些;在资本帐户开放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政策推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开放过程又是更多的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扩大的结果,因而同样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一面;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货币关系的准则,其总体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意愿;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政策调整可以全部归入人为推动的范畴(详见下表)。 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设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进的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总体上看是世界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必然结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意志,具有人为推动的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是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组成部分,资本运动的自由化意味着居民可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也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购买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本国金融机构可以为外国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从内外两个角度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其最终结果是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佳化,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场表现形式。 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从全球资本流动的地域结构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在资本全球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资本全球化布局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相互间的资本流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资本多向流动趋势日益显著。即使是金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也不仅没有影响发达工业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反而促使资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流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最终目的地,大量持续的资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实力超强发展,使其对国际资本市场未来格局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金融全球化以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等形式,促进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竞争,推动风险报酬趋向于平均水平,并通过资产价格的迅速调整保持市场均衡与稳定。同时,资本自由流动促使金融中介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扩大技术转让的范围,其结果是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此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要求一国有关管理当局切实提高经济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关政策组合的协调能力。 当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扩张仅仅是个开始,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还处于初始阶段。80年代后期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逐渐暴露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但是,与我们传统认识相背离的是,即使不同资本流动工具的变动规模呈现此起彼伏的波动特征,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全球资本流动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融资的增长成为一种不断持续的行为。 相关条目
国际租赁市场(International leasing market) 目录 1 国际租赁市场概述 2 国际租赁市场的机构 国际租赁市场概述 所谓租赁,是指出租人提供不具法律所有权的资产使用权的一种安排。许多制造企业不仅出售设备,还从事日常租赁。银行也大量从事租赁,租赁实际上是一种资金融通技术。当租赁跨越国界时,便成了国际间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它使承租人不必购买短期或季节性需要使用的设备,从而变相为企业提供了资金融通。从另一意义上讲,租赁费用一般是分阶段(比如每月一次或每半年一次)支付的,这等于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了信贷。 国际租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操作租赁(OperatingLeases),金融租赁(FinanciaILeases),货币加成租赁(Money-Over-MoneyLeases),减税租赁( TaxCreditLeases ) , 杠杆租赁( LeveragedLeases ) 和双重租赁(DoubleLeases)。自70 年代以来,国际租赁业务发展十分迅速。租赁物小到办公用品,大到商用飞机,包罗万象。美国、英国和德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租赁市场所在地,租赁公司大部分由银行经营或控制。据估计,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时,美国公司使用的耐用设备中有30%采用租赁设备,英国所有资本开支的15—20%是通过租赁来实现资金融通的。 国际租赁市场的机构 专业租赁公司 融资租赁公司 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所设的租赁公司 制造商附设租赁部或租赁公司 租赁经纪人 国际性租赁联合组织
国际资金市场,即国际金融市场。从狭义来讲,是指国际间长短期资金借贷的场所。从广义来讲,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一般指的概念是指广义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的划分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划分。(一)、按性质不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信贷和国际债券业务,交易主要发生在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并受市场所在国政府的金融法律法规管辖。新兴离岸金融市场:其交易涉及所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大部分交易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业务活动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体系规章制度的管辖。(二)、功能不同划分:国际外汇市场:由各类外汇提供者和需求者组成的,进行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清算等活动的场所。国际货币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1年以内(含1年)的交易市场,或称短期资金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信贷或证券发行,或称长期资金市场。国际黄金市场:指专门从事黄金交易买卖的市场。(三)融资渠道不同:国际信贷市场:主要从事资金借贷业务,按照借贷期限长短由可划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证券市场:是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长期资本投资人和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中介,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金融市场包括的内容 (1)国际货币市场(2)国际资本市场(3)国际外汇市场(4)国际黄金市场(5)国际租凭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1)无形市场,一般无固定场所,也有有形市场。(2)机构众多,复杂(银行、金融机构),世界范围。(3)通过现代化电讯网络开展业务。 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条件 1.政局稳定。这是最基本条件。2.有较强的国际经济活力。对外开放,贸易具有一定规模,对外经济交往活跃。3.外汇管制少,基本上实现自由外汇制度,管理很松,征低税或免征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较松,较优惠。4.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机构、信用、体制、设施、通讯。5.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善。6.国际金融人才。高素质能提供高效率服务。 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1.大规模的国际资金的运用、调拨,合理高效地进行配置调节。生产和资本国际化。2.调节各国国际收支。①汇率自动调节;②国际储备动用;③金融市场上借贷筹措资金,维护一国国际收支。3.畅通国际融资渠道,能使一些国家;产顺利地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兴起就依赖欧洲货币市场;亚洲货币市场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4.银行业务国际化。跨国银行,各国银行通过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国际间建立了良好信用关系。资金余缺的调配,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世界焕然一新。当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游资的冲击,危机传播,投机存在带来了诸多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