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间,随着杭州银行(行情600926,诊股)、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年报的出炉,沪深两市36家A股银行2019年年报披露工作全部完成。36家A股上市银行盈利水平持续增长,其中,23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两位数,有八成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初出现下降。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银行去年呈现出资产规模增长、盈利增速普遍加快、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向好的局面,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银行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来之不易。 年报显示,A股上市银行去年净利润全部实现正增长。iFinD统计数据显示,36家银行去年全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70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7.32%。净利润增幅达到两位数的银行数量高达23家,其中,江阴银行(行情002807,诊股)、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以及杭州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了20%。 近年来,中间业务成为各家银行转型的新战场,上市银行2019年在中间业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逾七成以上的银行去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2018年出现增长。“总体上看,去年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提升,这也是上市银行收入结构持续改善的体现。”董希淼指出。 在新环境下,A股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资产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8家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增幅超过10%。这其中,虽然农商行、城商行等地方银行占据大部分比例,但也有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身影。 在盈利集体增长的同时,绝大部分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提升。截至去年年末,宁波银行、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常熟银行(行情601128,诊股)的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八成上市银行截至2019年末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初出现下降。 东北证券(行情000686,诊股)研究总监付立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上市银行递交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资产和业绩都实现了普遍的扩张和增长,特别是不良率的大面积下降更为难能可贵。 董希淼认为,上市银行去年业绩整体表现良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无论是资产和负债,增长都比较平稳;其次,在盈利方面,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要指标表现抢眼,多数银行的增幅较2018年有所提高,且快于规模的增速。大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保持了稳定向好的趋势。 在邮储银行2019年顺利回A后,这也是6家国有大行A股年报的首次集体露面。国有大行去年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资产质量普遍改善。 2019年全年,六大国有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集团口径,下同)逾1.1万亿元,相当于日赚31亿元。其中,工行净利润依旧排名首位,该行去年实现净利润3133.61亿元,同比增长4.9%。此外,建行、农行、中行、交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692.22亿元、2129.24亿元、2018.91亿元和780.62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32%、5.08%、4.91%和5.25%。去年刚实现A股上市的邮储银行净利润增速最高,达16.52%。 6家国有大行去年的资产规模再上一层楼。工行仍稳居第一位,其截至去年年末的资产规模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达30.11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8.7%。建行紧随其后,资产规模为25.44万亿元,增长9.53%。农行资产规模增速最高,达10.0%,也是国有大行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银行。 不过,2020年对于商业银行仍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付立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济下行的压力或将对银行自身发展造成影响。国有大行抗风险能力较强,中小银行不确定性更强。董希淼认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别是在资产质量上,或受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受疫情冲击,一些企业经营不善,也会传导到银行资产质量方面。“这个影响可能是滞后的,有可能在三季度乃至2021年显现。”
4月29日晚间,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发布《关于“原油宝”产品情况的说明》称,本着法治化、市场化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目前该行正积极研究并争取尽快拿出回应客户合理诉求的意见。与此同时,继续与客户保持诚挚沟通协商,始终与客户站在一起,尽最大努力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中国银行指出,将以对客户认真负责的态度,持续与客户沟通协商,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同时,该行正在全面梳理审视产品设计、业务策略和风险管控等环节和流程,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隐患。 据了解,近日,中国银行已委托律师正式向CME发函,敦促其调查4月21日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后续还将加大相关工作力度。 中国银行此前回应“原油宝”:深感不安,将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 4月24日晚间,中国银行发布公告,对客户在疫情全球蔓延、原油市场剧烈波动情况下,投资“原油宝”产品遭受损失深感不安。我们一直在积极倾听大家心声和市场关切,全面审视产品设计、风险管控环节和流程,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与客户同舟共济,尽最大努力维护客户合法利益。 针对“原油宝”产品挂钩WTI 5月合约负结算价格事宜,中行表示,将持续与市场相关机构沟通,就4月20日市场异常表现进行交涉。中行将继续全力以赴维护客户利益,未来进展情况将适时与客户保持沟通。 中行首次回应: 已依事先约定完成5月合约到期处理 4月22日,中国银行发布《关于原油宝业务情况的说明》表示,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价格急剧下挫,当日公布的结算价为-37.63美元,为排除当日结算价为负值是由于交易所系统故障等非正常原因造成错价的情况,中行积极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及市场参与者联系求证,因此暂停挂钩美油合约的原油宝产品交易一天,未影响客户权益。目前,主要参与者仍将根据交易所规则参考该结算价进行结算。我们已依据事先约定完成5月合约的到期处理。 中国银行于2018年1月开办原油宝产品,为境内个人客户提供挂钩境外原油期货的交易服务,客户自主进行交易决策。其中,美国原油品种挂钩CME的WTI原油期货首行合约。个人客户办理“原油宝”需提交100%保证金,不允许杠杆交易。 美东时间4月20日,WTI原油期货5月结算价格疯狂下跌近306%,首次跌至负值,收于-37.63美元/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传导到了国内市场。中国银行在4月21日发布的公告中宣布,该行原油宝产品“美油/美元”、“美油/人民币”美国原油合约暂停交易一天,并表示,正积极联络CME,确认结算价格的有效性和相关结算安排。 对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处理,中国银行表示,根据协议约定并提前公告,4月20日为原油宝美国原油5月合约当月的最后交易日,交易截止时间为北京时间22点。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价格急剧下挫,下跌至史无前例的最低-40美元附近。当日公布的结算价为-37.63美元,出现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WTI原油期货合约上市以来第一个负值结算价。为排除当日结算价为负值是由于交易所系统故障等非正常原因造成错价的情况,该行积极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及市场参与者联系求证,因此暂停挂钩美油合约的原油宝产品交易一天,未影响客户权益。 中国银行表示,目前,主要参与者仍将根据交易所规则参考该结算价进行结算,该行已依据事先约定完成5月合约的到期处理。 对原油宝产品到期处理问题,中国银行表示,原油宝产品挂钩境外原油期货,类似期货交易的操作,按照协议约定,合约到期时会在合约到期处理日,依照客户事先指定的方式,进行移仓或到期轧差处理。其中,移仓是指平仓客户持有的全部当期合约,同时开仓下期合约;轧差是指仅平仓客户持有的全部当期合约。关于结算价,按照协议约定,“移仓和轧差”操作时,合约结算价由中国银行公布,参考期货交易所公布的相应期货合约当日结算价。期货交易所按照北京时间凌晨2点28分至2点30分的均价计算当日结算价。
4月29日晚,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就“原油宝”事件做出声明。 中行称,近日,已委托律师正式向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发函,敦促其调查4月21日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后续还将加大相关工作力度。 中行表示,近期,中行通过各种方式倾听客户心声,充分了解客户合理诉求。中行对客户在疫情全球蔓延、原油市场剧烈波动情况下发生的损失,感同身受。我们将以对客户认真负责的态度,持续与客户沟通协商,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同时,中行正在全面梳理审视产品设计、业务策略和风险管控等环节和流程,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隐患。 中行表示,本着法治化、市场化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目前正积极研究并争取尽快拿出回应客户合理诉求的意见。与此同时,继续与客户保持诚挚沟通协商,始终与客户站在一起,尽最大努力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银行官网 CME临时修改规则合不合适? 一位资深期货从业者向中证君表示:“关于CME临时修改规则合不合适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肯定是不合适的。” 不过,上述资深期货从业者指出:“CME有个类似免责条款的说明,交易所有修改合约中某些条款的权利。而且CME只是修改为价格可以到负数而已,修改力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还是银行本身内部风控存在问题。CME的规则修改给了两个星期的变动余地。”上述资深期货从业者表示。 永安期货王建斌则认为临时修改欠妥:“为什么要在4月8日,不到半个月前突然修改原油期权定价公式,在现存合约已经交易,且持仓量巨大的情况下,修改任何对交易价格产生实质影响的条文,都应该从未来还没有上市的合约开始,这是国际惯例。为何芝商所随意修改?” 费用高昂的一堂课 上述资深期货从业者认为,无论CME临时修改规则是否合适,中行“原油宝”事件都给国内金融机构上了一堂非常昂贵的课:要把最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 他透露:“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接到最多的路演,就是给银行做解读市场规则的培训。事实上,熟悉市场交易规则这件事,应该是在产品推出前做的工作。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后置的。” 某银行人士坦言:“银行的确对期货市场了解不多,个人觉得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审慎、与外部充分沟通,多加学习研究。” 我国的金融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体系,银行的资产占比非常大,而直接融资体系其次,这一点是和美国不一样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又是以直接融资为主,所以我国要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必须让银行系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如果不让银行参与产品和业务创新,确实是可以避雷,但有点因噎废食。这并不是说不进行风险防范,而是应该做好规则的设定,逐步拓展。”某银行人士表示。 事实上,不少银行人士都有此担忧,即中行“原油宝”事件后是否会拖慢银行创新的步伐。 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资深顾问江翔宇认为,对于银行而言,一是未来要加强场外衍生品风控能力;二是开发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高风险金融产品,需要从原点来关注产品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三是开发金融衍生品业务,一定要在产品对象定位上区分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向普通投资者销售高风险产品,如果不做好产品适当性工作,对于银行而言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很大。 存在模糊地带 关于中行为何不提前平仓的问题,接近中行人士向中证君解释:“中行属于代客交易,无权提前平仓。客户可以提前平仓,若没有提前采取行动,那中行只能在最后约定时间交易。而这个时间,是很早就确定好的。” 多位业内人士向中证君表示:“如果中行是代客交易的话,实际上它是钻了一个监管漏洞。” 不过,一位期货投资者表示费解:“代客交易的话,那4个多小时的裸奔,还是很难理解。” 对此,某期货人士表示,“据我了解,中行不是直接进交易所交易,而是和其它外资机构做场外交易。中行是和国外某巨头金融机构做的对手方,这是一个专业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中行和其之间是SWAP互换交易,严格来说不影响投资者这边。” 江翔宇认为,应在场外衍生品的销售上提高投资者适当性要求,2011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修订)》建议修改,不能允许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做场外衍生品的交易对手方;要对高风险金融产品在APP等线上渠道销售提高适当性义务履行要求,现在APP上销售大量高风险产品,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对于投资者进行有效的适当性审查,也无法有效充分地披露产品风险;要看到金融机构开展衍生品交易的意义,支持依法依规开展衍生品业务,支持金融机构提高衍生品风控能力。同时对设计对非专业投资者的场外衍生品交易要严格限制。
对于“上班族”来说,工资是一个永远逃不掉的话题。到了上市公司年报季,各行各业的薪酬少不了拿来比较一番,各种薪酬排行榜也层出不穷。很多人感叹自己“拖了后腿”、“被平均”,甚至想以此为指南跳槽,其实大可不必。 在一向被认为是高薪代表的银行业,大家感叹着银行居然可以平均日入几个亿的同时,一些薪酬平均数的统计却令不少银行基层员工“欲哭无泪”: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从20多万到400多万不等,银行员工人均薪酬从20多万至60多万不等。但在这些数据背后,还是有柜员表示自己每月税后到手才3000多元,不少员工惊呼“可能进了一个假银行”。 其实,一些统计数据会受各种影响而出现偏差,首先平均数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银行员工会因所处地域不同和职级岗位的差异而造成薪资相差较大,平均薪酬的结果其实缺乏可比性。而上市银行高管的薪酬其实也会因各种统计上的原因而“失真”,比如不少银行高管的报酬除了年报中所公布的薪酬外还有一部分延期报酬,一些银行会选择之后发布补充公告进行公布。 从历年情况来看,这可能完全颠覆目前的高管薪酬排行榜。所以一些银行薪酬排行榜作为参考来说或许意义并不是太大。 银行基层员工:每年都“被平均” 随着2019年上市银行年报出炉,银行员工的薪酬也公之于众。 根据Wind以及各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统计,2019年银行员工人均薪资超30万元。截至4月29日,人均薪资排在前列的有浙商银行(行情601916,诊股)(港股02016)、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港股03968)以及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港股00998),人均薪资分别为60.29万元、53.67万元以及48.22万元。中农工建交五家国有大行人均薪资均在40万元以下。 数据一出,不少网友开始“愤愤不平”,表示“自己可能在假银行工作”,“差的30万找谁要”,“永远被平均,永远拖后腿”,“去掉一个领导工资,平均值就可以下来很多了”...... 对此,蓝鲸财经也采访到几位银行业内人士。 某国有大行地方支行员工表示,每年“底层员工”都会“被平均”,这种平均对底层员工来说没有太多意义。某城商行员工表示,还是分级别来算平均数比较科学。 不过,也有人表示看好。某股份制银行总行员工称,平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银行业的平均薪酬还是较高的,另外,还能比较出各家银行在人力方面的付薪水平。 高管薪酬:多家银行分次披露 除了银行员工平均薪资成为热议话题以外,银行的高管薪酬也是亮点之一。日前,有多家媒体将已披露2019年年报的银行高管薪酬拿出来做了个比较。不少人注意到,股份制银行高管的薪酬远高于国有大行,有股份制银行行长的薪酬达到460万元。 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股份制银行行长级别中,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行长胡跃飞税前报酬466.04万元,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税前报酬465.83万元,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董事长洪崎税前报酬457.93万元。 难道460万就是非国有银行高管薪酬的“天花板”吗? 其实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在不少银行的年报上,都会在薪酬说明底部注上一句话:本行履职的执行董事、职工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税前薪酬总额仍在确认过程中,其余部分待确认之后另行披露。 由此可见,部分银行年报中披露的高层薪酬并不是其全部薪酬,如果加上后续披露的薪酬,那么排名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梳理各家银行年报和披露方式可以发现,目前上市银行披露高管薪酬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式是在年报中一次性披露全部薪酬。 第二种是在年报中披露部分薪酬,于次年下半年的《董事会决议公告》中披露“上一年度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结果”,该做法在国有大行中较为常见。比如,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于2019年8月的《董事会决议公告》中公布了“2018年度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结果”。 第三种则在年报中披露部分薪酬,待薪酬正式确认之后,再补充公告披露其余部分。即在年报中披露薪酬后,又于次年发布了高管薪酬的补充公告,披露高管薪酬的其余部分。 比如,在平安银行2019年年报中,该行就提到,本行履职的执行董事、职工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税前薪酬总额仍在确认过程中,其余部分待确认之后另行披露。2018年该行年报中也采取了此种披露方式,该行2018年年报显示,董事长薪酬为477.7万元,但在2019年9月,平安银行发布《2018年年度报告补充公告》显示,该行董事长2018年度税前薪酬其余部分为454.7万元,将以上两部分报酬数据相加则是超过了900万。 由此看来,有些银行的高管薪酬可能远不止年报上披露的那个数字,等各家银行披露完补充公告之后,现有的薪酬排行榜可能将被完全颠覆。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网站29日深夜发布关于“原油宝”产品情况的说明:近期,中行通过各种方式倾听客户心声,充分了解客户合理诉求。中行对客户在疫情全球蔓延、原油市场剧烈波动情况下发生的损失,感同身受。我们将以对客户认真负责的态度,持续与客户沟通协商,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同时,中行正在全面梳理审视产品设计、业务策略和风险管控等环节和流程,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隐患。 中行表示,本着法治化、市场化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目前中行正积极研究并争取尽快拿出回应客户合理诉求的意见。近日,中行已委托律师正式向CME发函,敦促其调查4月21日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后续还将加大相关工作力度。 4月20日,即将交割的WTI原油5月期货收盘暴跌300%,使得国际市场抄底原油的投资者损失惨重。美国原油期货暴跌使得不少中行原油宝的投资者不仅赔光本金还面临倒贴。 4月21日,中国发布公告称,该行原油宝产品美国原油合约4月21日暂停交易。中行在该公告中表示,正积极联络CME,确认结算价格的有效性和相关结算安排,且原油宝产品“美油/美元”、“美油/人民币”两张美国原油合约暂停交易一天。 4月24日晚间,中国银行针对此前备受关注的中行“原油宝”穿仓一事再度做出回应。中国银行称,针对“原油宝”产品挂钩WTI 5月合约负结算价格事宜,中行持续与市场相关机构沟通,就4月20日市场异常表现进行交涉。中行将继续全力以赴维护客户利益;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与客户同舟共济,尽最大努力维护客户合法利益。 另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4月26日透露,中行尚未对“原油宝”做多投资者追缴欠款或将其纳入征信,暂且也不会追缴欠款。还有中行员工致电投资者表示,总行决定暂时不追缴原油宝保证金欠款,同时暂时不纳入征信。并且该员工表示,强平问题官方已有答复,最终处理结果还需等总行确定,此外还询问投资者“到20%强平价格能否接受”。(中新经纬APP)
利用大数据提升疫情防控效率与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之间需要统筹兼顾、相得益彰。 近日,一则警方通报将疫情防控期间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带入公众视野。青岛公安发布通报称,3名犯罪嫌疑人因造成胶州中心医院出入人员名单在社会上转发传播而被依法行政拘留,名单涉及6000余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涉嫌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据公安部统计,截至4月15日,全国公安机关共处罚网上传播涉疫情公民个人信息违法人员1522名。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关部门主动收集相关个人信息不仅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必要步骤,也是高效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高度依赖疫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报告、分析、发布机制,只有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处理,才能支撑起科学、有效、快速的防疫决策和应对。比如各地推出的“健康码”,既能帮助社区、街道等更好开展防疫工作,又能为高效便捷复工复产提供方便。 但涉疫情防控个人信息不仅要重视收集使用,更要重视管理保护。现实中,一些超市、餐馆、银行等公共场所的个人信息登记表随意摆放、无人看管,来往人员可随意翻看。一些企业不使用政府推广的个人信息登记二维码,而是单独开发自己的软件系统,埋下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隐患。公众个人信息一旦被窃取,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造成人身财产损失。 利用大数据提升疫情防控效率与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之间需要统筹兼顾、相得益彰。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步入常态化,不论是相关部门还是个人,都应掌握好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避免造成次生伤害。一方面,收集疫情防控工作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应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坚持最小范围原则,仅收集必需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要对采集、汇总、共享、披露等多个环节实施严格监管,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以防出现数据泄露、丢失、滥用等情形。 此外,还应形成疫情防控期间个人信息登记、存储、销毁的全链条管理机制。主管部门应对主管领域企业、单位登记的个人信息储存管理情况摸排督查,一旦出现泄露要严肃追责、依法惩处;对不再需要的个人信息,应及时销毁。
近期,国际原油市场风起云涌,原油价格在剧烈波动中下跌,原油期货等衍生品价格的降幅更大,由此引发的国内某大型银行原油宝事件至今仍在发酵,数千名投资者遭受损失。 除了导致全球投资者遭遇损失,国际油价波动还有更大的影响。2017年,美国能源就业人数总计达到650万人,由于油价暴跌,美国数以百万计的能源工业就业以及大量高杠杆的石油公司的收入都受到了较大影响,进而导致能源行业的失业和石油公司的信用风险。 同时,原油作为基础能源,大跌的背后反映出需求量大幅萎缩、经济活动急冻的现实。虽然从因果关系来说,经济衰退在前,油价下跌在后,但油价下跌又释放了更加明确的衰退信号,促使更广泛的投资者形成一致的悲观预期。 以上两个因素说明了为什么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会导致美股迅速下跌。 决定原油价格的因素 国际原油期货通过覆盖未来不同时期内的结算合约,使得无论是未来1个月还是半年的时间内,不同时期的油价预期都能够兑现到现在,加剧了油价的波动。不过,油价波动的根源仍然在于原油作为一种产品的供需变化。 对于近期油价持续下行,市场上普遍的观点是因为疫情导致的需求下滑,以及美国页岩油供给增加导致了以沙特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俄罗斯发起的增产和价格战。 其中,需求端的逻辑很简单:全球疫情导致经济活动骤减,石油需求明显收缩。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0年全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将较2019年减少930万桶/日。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原油便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压力之中,世界的石油需求量始终低于实际产量。到2019年11月,全球原油需求约为9414万桶/日,全球原油供给约为10214万桶/日,供给量超过需求量800万桶/日。 供给端的因素则相对复杂些。表面上看,近期原油价格的下跌,是以沙特为首的OPEC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之间的价格战。当疫情刚开始侵袭全球经济时,沙特提出了减产的提议,但遭到了俄罗斯的拒绝。俄罗斯之所以拒绝,是因为他们认为即使沙特和俄罗斯一起减产,美国的页岩油还在继续增产,这一方面不会将油价抬起来,另一方面自己的收入还将进一步减少。沙特这才反应过来,美国这个“搅局者”如果不一起减产,油价很难涨回来,最后也加入了价格战,不再减产。 因此,尽管是价格战,双方却充满着默契。这种默契,是为了一起打击美国的页岩油生产,最终迫使美国一起加入减产协议,或者将美国挤出原油市场,这对沙特和俄罗斯等“在位者”而言绝对是好事一桩。 原油市场竞争模型 默契的价格战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国际原油市场竞争格局和模型发生了根本改变。 全球原油的开采和生产,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在产业组织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厂商的数量、产品特质、信息是否充分以及进入壁垒等因素,将商品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这四种类型的市场竞争程度递减,垄断程度递增。 其中,寡头垄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市场,经济学中重要的一支学科——博弈论的诞生,便是为了研究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市场上有极少数的卖家,同时存在众多买家,因为卖家数量很少,每个卖家都能形成自己的一部分市场,因而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价格。其市场均衡时的产量虽然多于完全垄断,却明显少于完全竞争的水平。 寡头垄断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厂商极少。市场上的厂商只有少数几个(当厂商为两个时,叫双寡头垄断),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竞争决策互相影响。任一厂商进行决策时,必须把竞争者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的制定者,更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寻求者。 (3)产品同质或异质。产品没有差别,彼此依存的程度很高,叫纯粹寡头,存在于钢铁、水泥等产业;产品有差别,彼此依存关系较低,叫差别寡头,存在于汽车、重型机械、石化产品、香烟等产业。 (4)进入壁垒极高。其他厂商进入相当困难,甚至极其困难。因为在规模、资金、信誉、市场、原料、专利等方面,其他厂商难以与在位厂商匹敌。 根据这4个特征,可以判断国际原油市场是个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对于国际原油在国家之间的竞争而言,尽管国家不同于企业,这产生了地缘政治的复杂影响,但从本质上看,经济利益依然是决定产油国产量决策的核心因素。 首先,“厂商”数量较少,全球主要产油国集中在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地区、俄罗斯以及南美少数国家,近年来美国页岩油供给日趋增加,使其也日渐成为主要产油国。但从总体来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少数国家中。其次,各产油国之间的产量互相影响,一个国家的供给增加,将刺激其他国家也增加产量,互相竞争。再次,就原油本身而言,尽管各国原油质量不同,适宜生产的石化产品有些许区别,但绝大多数国家之间的原油质量差距较小。最后,原油乃是自然资源,现有技术条件下,发现新资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新的国家几乎不可能进入原油供给市场。页岩油的开采可能成为打破这一壁垒的渠道,但当前来看,除了美国的页岩油开采成本相对较低以外,其他国家已发现的页岩油预估开采成本极高,现有技术很难在短期内降低开采成本。 串谋中的两种诱惑:高价格和高产量 寡头垄断市场中,最典型的一类现象是企业之间的串谋行为。因为竞争者极少,互相沟通很方便,很容易形成关于价格或者产量或明或暗的默契。一旦形成串谋,行动一致,寡头企业就好像构成了一个“企业”,市场便由寡头垄断市场变成了完全垄断市场,每个企业都能够获得比串谋之前更大的利润。 寡头垄断市场中,寡头企业的主要决策变量可以是价格或者产量。国际原油市场是典型的产量寡头竞争(产业组织学中称“古诺竞争”,以发现此模型的19世纪法国数学家古诺命名),而非价格竞争。尤其是在国际油价决定机制较为完备的情况下,各产油国更多的是通过调整产量来影响价格。主要的产油国便是通过协定各自的产量来控制油价的。 然而,一旦产量协议达成后,每个国家都有动力偷偷增加产量,以高价格卖出更多的石油。可是,当所有国家都偷偷增加产量时,油价便不可避免地往下走。原油市场作为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每个产油国都面临着两种诱惑:高价格带来的单位利润增加和偷偷提高产量带来的总体利润增加。在明目张胆的串谋背后,每个产油国都在疯狂地打着自己的算盘。 双寡头变成三寡头 当市场上只有两个寡头互相竞争时,我们称双寡头市场,此时更容易形成串谋,即使不串谋,也更容易达成稳定的市场均衡。 在美国页岩油尚未加入竞争时,国际原油市场上的双寡头是俄罗斯和OPEC(OPEC自己也是14个成员国串谋的结果)。双方在长久的竞争和合作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量关系,和比较稳定的古诺均衡。 但2008年以后,这种均衡逐渐被打破,主要还是因为美国页岩油的大开发。2008年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开始明显下降,直到2011年爆发页岩油革命,开采量剧增。美国石油产量从2011年的每天570万桶增加到2018年创纪录的1160万桶。 美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同时,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大幅下降,到2019年仅占34%。 事实上,到2019年底,美国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已经几乎超过了其进口量。美国彻底地从一个原油进口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要产油国。此外,由于页岩油气井开发周期一般只需3-6个月,开采生产灵活度高,能够对原油市场形成快速响应。在低油价的时期,页岩油产量会迅速下降,在高油价时期,页岩油产量会迅速提升。这些都使得美国对其他在位产油国的威胁较大。 由此,国际原油从双寡头完全变成了三寡头。在产业组织学中,三寡头市场最典型的模型是所谓的领导者模型(又称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即成本更低的一方成为领导者,其他两方在领导者确定产量或价格后,再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自己的产量。由此来看,若能确定一个成本更低的领导者,三方尚能维持市场的均衡状态。 但不巧的是,开采成本最低的沙特却由于国内政治不稳定,以及与OPEC成员国伊朗的敌对关系,搞得OPEC内部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合谋,因而也很难当上这个领导者。这导致了短期内国际原油市场找不到领导者,无法形成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不稳定性猛增,最终导致油价波动。 其实,早在2014年页岩油革命最盛行时期,OPEC这个在位者便针对美国这个新进入者展开了一番增产竞争,导致油价从112美元/桶一路下跌到两年后的28美元/桶。 未来油价:三寡头背后的不稳定性 未来油价的波动可能还是会很大。这种判断主要源于三寡头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串谋的困难。而且短期内,除了沙特以外,俄罗斯和美国都因为开采成本较高而很难成为价格领导者。这导致了各个产油国既难以达成产量的一致合谋协议,又无法形成领导者模型的均衡。由此预计,未来国际原油市场的不稳定性仍然较大。 近日,国际原油市场迎来史上最大规模减产协议。“OPEC+”(OPEC加上俄罗斯和墨西哥)确认自5月1日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首轮减产,规模为每天970万桶;自7月起到年底,每天减产770万桶;自明年起到2022年4月,每天减产580万桶。美国特朗普也表示适时加入减产谈判。这些改变有助于一定程度上减缓不稳定性,串谋的难度似乎在下降。 但在未来更长期内,原油市场的均衡价格依然取决于OPEC、俄罗斯和美国对高油价垄断的诱惑与激烈产量竞争之间的博弈。由于美国的加入,重新达到某种均衡仍然困难重重。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做大非息收入必不可少的“利器”,因此过去几年各大银行一度疯狂发卡。近期陆续公布的上市银行2019年年报揭开了信用卡行业“变局”,新增发卡量、贷款规模等指标下降,“疯狂的信用卡”降温了。 是什么让猛冲的银行放慢发卡的狂热步伐?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信用卡业务受到的冲击有多大?对银行的创收影响大吗? 发卡量明显降温 邮储、中信例外 从累计发卡量规模看,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招行六家各自累计发卡量过亿,国有大行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增速降幅不小。“巨无霸”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累计信用卡发卡量依然位居首位,截至2019年末达到1.59亿张,比上年末增长5.3%。其次是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分别达到1.33亿张、1.25亿张,1.2亿张、1.2亿张,共同点是增幅均放缓明显,有的银行累计发卡量增速下跌至个位数。招行没有公布具体数字,但早在2017年招行累计发卡量就已经过亿。 图1: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累计发行情况 从新增发卡量上看,股份制银行降温较为明显。例如,招行2019年新增发卡量(流通卡量)约为1100万张,较2018年的新增发卡量下降1085万张;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新增发卡1149.83万张,较2018年下降约350万张;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2019年新增发卡量1430万张,较2018年下降307万张。 不过,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和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是例外,2019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8332.50万张,较上年末增长24.26%。邮储银行2019年末信用卡结存卡量为3110.07万张,同比增长34.64%。此外,一些区域性银行,由于基数较低,2019年信用卡业务仍处于扩张期。例如,盛京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10.35万张,较年初增加83.12万张,增幅高达305.25%;郑州银行(行情002936,诊股)商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42.66万张,比上年末增长53.67%。 招行2019年信用卡交易额称冠 平安屈居第二 虽然发卡量踩刹车,但信用卡业务的创收能力势头不减。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股份制银行中,招行信用卡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4.62%至4.34万亿元,一骑绝尘刷新纪录;平安银行信用卡交易额3.34万亿元,同比大增22.5%,追赶势头强劲。国有银行中,工行和建行信用卡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 图2: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交易量 从信用卡业务收入上看,招行实现信用卡收入799.88亿元,其次是中信银行,2019年信用卡收入605.09亿元,比2019年年初增长31.47%;光大银行为475.67亿元,同比增长 21.84%。 图3: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 信用卡贷款增长明显 占比普遍下降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多数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出现明显增长,但其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却普遍下降。 截至2019年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多。其中,建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7411.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9%。其次是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6779.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20%。股份制银行中,招商信用卡贷款余额达6710.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61%。此外,平安和中信的贷款余额均超5000亿元。 图4: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及占比 从占比来看,截至2019年末,信用卡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最高的是平安银行,但其占比较2018年相比下降0.4个百分点至23.30%。此外,占比超过10%的银行还有招商、民生、光大和浦发,其中仅招商信用卡贷款占比小幅提升,其余三家均出现下降。 整体来看,上市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占比普遍下降。但少数近几年才开始信用卡业务的银行,例如青岛银行(行情002948,诊股),其信用卡贷款余额及占比均出现明显增长。 不良率攀升 疫情冲击导致雪上加霜 前几年意气风发猛发卡,如今不得不直面“中年危机”。已披露的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除上海和江苏银行(行情600919,诊股)信用卡不良率下降外,其他银行全线上升,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信用卡2019年不良率达到2.48%。 图5: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及不良贷款余额 不良率攀升的背后是信用卡之前激进扩张留下的后遗症,为了冲量,客户资质下沉,必然带来隐患。2018年现金贷、P2P等互联网贷款风险的暴发,进一步传导至信用卡行业,从而引发了行业性的风险上升。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信用卡业务进一步承压,不良率最为堪忧。 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行长田惠宇在业绩会上坦言,“在疫情中,招商银行所有业务里面,信用卡业务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不仅仅是在交易量上,疫情更影响信用卡的资产质量。信用卡交易量、资产质量、信用卡透支短期内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 平安银行2020年一季报显示,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信用卡消费金额有所下滑,截至3月末,信用卡贷款余额5,158.6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5%;信用卡总交易金额7,771.64亿元,同比下降3.0%。此外,受疫情导致的大面积停工停产影响,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收缩,信用卡不良率一季度出现上升,不良率为2.32%,上升0.66个百分点。 上市银行年报折射出信用卡业务变局,这或许也将推动信用卡业务发展思维的转变,从单纯的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精细管控风险,通过金融科技的线上化布局,充分挖掘场景,做深做透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