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成立于1950年6月21日,前身为澳门南通银行,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期以来,本着“根植澳门、服务澳门”的经营宗旨,支持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自身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简史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行初期,当时的南通银行只是一家以独资商号形式登记的银号,仅可办理侨汇、结汇和简单贷款等一般性传统银行业务。进入七十年代,随着澳门银行法颁布和工商各业的发展,南通银行依法转为商业银行,业务走向多元化,并由此跻身于澳门重要金融机构的行列。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和澳门经济发展,本行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在集团化、多元化、电子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改名 1987年元旦,南通银行正名为"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成为中国银行第九家海外分行。1991年,迁入澳门中国银行大厦。1995年10月16日,中国银行参与发钞,揭开了澳门货币发行史的新一页。在澳门回归前后,本行积极配合并参与澳门迎、庆回归的各项重要活动,为促进澳门经济金融的平稳过渡和主权顺利交接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签订合同 2000年4月28日,中国银行又与澳门特区政府签订公共库房出纳代理合同,成为政府公库代理银行之一。同年9月6日,经澳门银行公会会员大会推选,出任澳门银行公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行。资产总额 截止2007年末,资产总额达698.2亿澳门元,各项存款余额573.3亿澳门元,各类放款余额232.6亿澳门元。在管理方式、服务质量、金融创新、电子化发展等方面也都处于较为先进的地位。职责 目前,该行担当着澳门银行同业港元票据清算中心及人民币清算行的职责,出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委员会委员、澳门金管局谘询委员会委员、银行公会主席、中资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华总商会监事长、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委员等重要职务。大事年表 1950年6月澳门南通银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前身)成立,首个行址设于新马路100号。 1951年第一次迁址,于新马路1-J、K号营业。 1961年第二次迁址,于新马路1-L号营业。 1974年1974年依法改组为有限公司并获发银行牌照,同年迁进新马路1号营业。 1979年9月成立全资附属的"南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开展多元化业务经营。 1982年10月与华资同业组成票据交换中心,在成员银行之间实现了票据中央清算,并成为日后"澳门票据交换所"的雏型。澳门票据交换所成立后,承担了港元票据清算银行职责。 1983年初成为港澳"中银集团"一员,接受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领导。 1985年9月珠海市开设珠海分行。该行现注册命名为"珠海南通银行"。 1987年元旦澳门南通银行正名为"中国银行澳门分行"。 1988年12月中葡双方就澳门元在内地挂牌进行友好会谈。本行为配合此事,与内地金融管理机构进行积极联系沟通,促成澳门元从1989年2月1日起在内地挂牌。 1992年5月举行澳门中国银行大厦落成酒会。国家主席江泽民等领导为本行题辞祝贺。 1994年4月新一代计算机银行应用系统ABCS转换成功,标志银行业务全面实现计算机化。 1994年6月与澳门国际机场专营公司签署协议,为该公司发行12亿港元债券提供担保,保障了澳门国际机场融资工作顺利进行。 1995年10月中国银行参与发行澳门元,成为澳门两家发钞银行之一。 1998年9月成功转换S/390-2003系列大型计算机主机以及OS390操作系统,信息科技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1999年6月澳门金融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成立。本行总经理获推选为庆委会主任委员。 1999年12月为配合澳门回归祖国及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中国银行发行第二版澳门元新钞票。 2000年5月中国银行成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两家公库出纳银行之一。 2000年9月本行获选为澳门银行公会第五届理事会主席行。 2000年12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藉出席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庆祝活动之机,莅临澳门中银大厦,亲切视察了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并欣然提笔,即兴题写“江泽民二○○○年十二月廿一日于澳门中银大厦”。 2001年1月在澳门金融市场率先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2003年10月本行获选为澳门银行公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行。 2003年11月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签署合作协议,在澳发行首张人民币信用卡。 2003年12月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成立财富管理中心。 2004年01月中国银行发行2003年版澳门元新钞。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更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标志中国银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澳门分行商业注册变更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分行”,简称“中国银行澳门分行”。 2004年9月17日我行被中国人民银行选定为澳门特区个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004年11月24日我行成为本澳首家向客户提供全面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 2005年2月2日中国银行发行2003年版澳门元500圆、100圆、20圆钞票。 2005年9月20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举行南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签约仪式。 2006年1月27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开业。 2006年3月28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与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发行首张“中银人民币信用卡”。 2006年4月25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与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举行联丰亨保险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签约仪式。 2006年10月19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获选为澳门银行公会第七届理事会主席行。 2007年3月17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举办一年一度的“中银理财贵宾日”,拓展中银理财服务业务。 2007年4月25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面向澳门工商企业客户举行“UCP600新规定的重要变化和影响”研讨会,本澳一百多家企业代表参加了是次研讨会。 2007年7月18日"澳港港元票据跨境清算业务签字仪式"在澳门金管局举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受金管局委托,担任澳港港元票据跨境清算业务的澳门地区清算代理行,为参加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建立起澳港之间的港元票据跨境清算渠道。该服务于8月6日正式推出。 2007年8月中旬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向本澳公司客户推出"银企对接服务"。该产品是我行专门为重要客户威尼斯人度身设计,在智达企业网上银行以电子证书之授权方式,为其提供发薪、批量扣款、柜台缴费(于网上查询明细)等功能。 2007年8月23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向本澳公司客户推出创新服务——工程融资业务“工程通”。 2007年9月17日、21日、27日、28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新马路支行、荷兰园支行、十月初五街支行及海岛支行分别举办理财中心开幕仪式。 2007年9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根据澳门个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选择原则和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选择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继续担任澳门个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007年10月25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主办"首届中银银保杯高球友谊赛"假澳门威斯汀高尔夫球场举行。 2008年1月3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与澳门电讯有限公司携手推出新一代智达流动银行服务,启用仪式在中银大厦三十三楼举行,新一代智达流动银行服务正式投入对客服务。 2008年1月10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举行大运河支行新址开幕礼,邀请近百名本澳政商界人士出席。新支行选址设点在威尼斯人酒店大运河购物中心,配合澳门作为综合旅游中心的发展定位,为客户提供一般存、放款业务,及个性化的一站式专业理财服务。钞票发行 中国银行于1995年10月16日开始发行澳门元钞票。中国银行是澳门两家发钞银行之一。根据中葡两国达成的协议和澳门有关法令规定,中国银行参与发钞的比例占澳门元现钞流通量的50%。钞票面值 中国银行目前发行的澳门元钞票共有六种面值:壹仟元、伍佰元、壹佰元、伍拾元、贰拾元、壹拾元。风格设计 中国银行澳门元钞票采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手法,结合目前世界诸多国家钞票开放式的现代风格设计而成,雕刻精细,图案优美。具体概况 中国银行澳门元钞票正面选用澳门地区具代表性的景物作为主题图案,背面配以姿态各异、造型优雅的莲花图形,加上莲花水印设计,寓意澳门素有"莲花地"的美称,体现了澳门社会与经济的稳定、祥和、发展、繁荣。澳门中国银行大厦 中国银行大厦于1991年底落成使用。整幢大厦楼高一百六十多公尺,共三十八层,另地库三层,建筑面积总计达五十万平方呎。为目前澳门最高及设备最现代化的甲级商厦。设计公司 中国银行大厦由著名的香港巴马丹拿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公司设计,大厦矗立于澳门南湾区金融及商业中心地带,雄伟巍峨。大楼概况 中国银行大厦底部为裙楼四层,以上为塔楼,纵观如火箭,横观呈扇形。外墙砌粉红色花岗石,并配以银色反光玻璃幕墙,外观十分宏伟。室外视野广阔,可俯览整个澳门及邻近珠海地区。中国银行大厦 设施完备,设有可容纳300多人之多功能宴会厅;200多人之演讲厅及多种功能之会议室,并附设娱乐设施完备之员工俱乐部等。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36家省级分行之一。2007年12月13日,辽宁省银监局批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开业,并颁发金融许可证。 该行首任行长是焦玉泉。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成立。邮储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额出资组建,实行总分行制管理模式,在北京设立总行,按行政区划建立省级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成立于2007年12月27日,下辖13家市分行、40家县支行、594家二级支行,1275处营业网点,网点数列全省金融机构第二位。省分行共有职工5100人。省分行成立以来,经营业绩不断提升,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8月末,收入同比增长118%,增长率列全国邮储银行系统第一位,预计到年底收入将实现翻番。全行吸收居民存款847亿,市场占有率9.6%,列全省金融机构第五位。发放绿卡1158万户,市场占有率21%,列全省第一位。汇划资金2055万笔、830亿。代发工资、养老金等3228万笔,237亿。对公存款53亿。发放小额、个人商务等零售贷款7.2万笔、52.5亿,发放银团贷款26.5亿,同业存款434亿,票据147亿。贷款逾期率控制在0.3%左右,资产质量始终位列全国邮储系统前两位。在全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完善的结算网络、广泛的客户基础和良好的品牌形象。邮储银行辽宁省分行秉承“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求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理念。坚持“志存高远,不断超越”的企业文化理念,为建设全功能现代化商业银行而不懈努力。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邮储银行基业常青的保障。辽宁省分行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欢迎各位仁人志士加盟,共助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成立以来大事记 2007年 12月13日,辽宁省银监局批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开业,并颁发金融许可证。 12月1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领取工商营业执照。 12月20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组任焦玉泉同志为中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委员会书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聘任焦玉泉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聘任任国庆、曲福元、王海田、寇大明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 12月27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成立暨揭牌仪式在省公司六楼礼堂举行。 12月27日,辽宁省公司邮政储汇局整建制划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全体员工搬入沈阳格林大饭店办公楼。 2008年 1月16日,辽宁省分行召开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 1月31日,《中国邮政报》“金融高端访谈”栏目刊载的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焦玉泉题为《志存高远,不断超越》访谈文章中,首次提出省分行“志存高远,不断超越”的核心文化理念。 2月29日-3月27日,辽宁省分行全辖13个市分行分别成立。 3月10日,辽宁省分行小额贷款业务首家试点单位在海城市局正式挂牌开业。 4月2日-6月18日,全辖40个县支行、129个一类网点全部挂牌成立。 5月12日,辽宁省分行正式开办公司业务。 5月13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刘安东视察辽宁省分行。 7月18日,辽宁省政府副省长鲁昕一行在省行焦玉泉行长陪同下,专程到总行会晤陶礼明行长。 12月10日,辽宁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开通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沈阳举行。辽宁全省县及县以下901处邮储网点同时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 12月18日,辽宁省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2月27日,辽宁省分行在挂牌一周年之际,召开全辖工作会议。 2009年 1月16日,辽宁省分行组织开发的“银企互联系统”完成与省烟草公司财务系统的联调测试。辽宁省分行成为全国邮储银行第一家实现“银企互联”的省级分行。 2月19日,全辖132家一类网点全部开办信贷业务。 3月31日-4月1日,全国小额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现场会议在沈阳召开。 5月22日,全辖储蓄余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7月20日,经总行批准,鞍山海城西柳市场成为全省首家、全国第二批开办商铺租赁权抵押贷款试点单位。 8月20日,经总行批准,沈阳市茨于坨、锦州市大虎山两家二类网点成为全辖首家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单位。 11月10日,辽宁省分行在沈阳市分行启动信用卡社会发卡工作,结束了没有信用卡业务的历史。
历史渊源背景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组建的全国性、全功能的零售商业银行,储蓄余额位列各大银行第五位。2008年1月20日江苏省分行挂牌成立。 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现已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全国拥有储蓄网点3.6万个,汇兑网点4.5万个,国际汇兑网点2万个。经过22年的发展,邮政储蓄银行逐步形成了以本外币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以国内、国际汇兑、转帐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保险及证券业务、代收代付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以及以债券投资、大额协议存款、银团贷款、小额信贷、商务贷款等为主渠道的资产业务。 进入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突破只办理个人金融业务的历史,开辟了对公业务的新纪元,第一张信用卡也已成功发行。2007年邮储跨行交易成功率达 99.43%,在中国银联组织的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评比中排名第一位。在2008年9月27日举办的2008年中国国际金融展颁奖典礼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两项大奖,即集团客户资金归集服务获得了"优秀解决方案奖"。随着其他新业务的陆续开办,城乡居民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到邮政储蓄银行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分行简介 江苏省分行作为全国5家一类一级分行之一,各项工作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09年9月底,江苏省分行储蓄余额为2008亿元,居全国第一;今年累计开展项目及大企业贷款249亿元,贷款余额在全国位居第一。 2008年1月20日江苏省分行挂牌成立,作为全国5家一类一级分行之一,江苏分行拥有13个市分行、51个县支行,分支机构1200多个,从业人员近8000人。近2500个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全省城乡。目前,形成了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体的负债业务;以国内、国际汇兑、转帐业务、银行卡、代理保险及证券、代收代付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大额协议存款、银团贷款和小额信贷为主渠道的资产业务。下一步,将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拓宽经营渠道,提高服务水平,致力于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零售商业银行。大事记 1.2008年1月20日江苏省分行挂牌成立; 2.2009年1月28日,我省邮政储蓄个人存款余额在全国率先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 3.2009年2月26日,我行与台湾邮政全面双向开通两岸邮政电子汇款业务; 4.2009年3月29日江阴市支行累放金额超一亿元; 5.2009年5月27日江苏分行发放首笔二手房贷,金额为18.8万元 6.2009年11月4日苏州分行正式获得总行批复,试点开办小企业信贷业务; 7.2009年12月票据转贴现业务正式开办。分行荣誉 近年来,在总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的关心支持下,全行各项业务稳健、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多项工作走在全国系统前列,先后荣获2005—2006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
银行简介 丹东银行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设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1993年12月,在17家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了丹东城市信用联社。1997年1月,在丹东城市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丹东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更名为丹东城市商业银行。2010年9月,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更名为丹东银行。 丹东银行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稳健经营、服务客户、追求优质、发展特色”的经营宗旨,遵循“立足地方、服务市民、支持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互助发展,与广大市民互信互利、相濡以沫,与中小企业携手并肩、合作共赢,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先后荣获“丹东市文明企业”、“丹东市先进集体”、“丹东市社会贡献50强企业”、 丹东市依法纳税50强企业”、“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银行规模 截至2010年9月末,丹东银行共有员工1072人,内设16个部门,下设一级支行12家,二级支行36家,网点数共计48个。全行总资产155亿元,是成立之初的11倍;各项存款余额为144亿元,占全市存款市场份额的16%,存款存量和当年增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位;贷款余额为80亿元,是成立之初的11倍;不良贷款率为0.90%,比成立之初下降64.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61亿元;实收资本6.47亿元,资本净额13.4亿元,资本充足率17.34%。 随着资金实力的逐步壮大,丹东银行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服务中小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灵活、快捷、高效的体制优势,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累计发放各类贷款达300多亿元,累计支持中小企业3000余户,有效地推动了丹东中小企业发展,并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国企转制,扶持个体经济,以及促进劳动再就业等诸多方面发挥出地方银行的独特作用。银行服务 为服务广大市民,丹东银行积极致力于业务创新,先后推出了通存通兑、卡折并行、电话银行、代收水丹东银行卡费、电费、话费、代缴定额税款、代缴社会养老保险金、代缴医疗保险金、代发工资等业务,逐步实现了“银杏卡”缴费一卡通的功能,有效拉动了中间业务的长足发展,较好地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展望未来,丹东银行将借助更名的东风,立足丹东,放眼省内外,早日实现跨区域经营;进一步加快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努力将丹东银行建设成治理规范、资本充足、内控严密、客户信赖、特色突出、业绩优良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贷款的对象和条件 项目贷款的对象和流动资金贷款的对象相同;基本条件也与流动资金贷款的条件一致,但同时需具备: ──申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我行贷款投向;中长期贷款──项目具有国家规定比例的资本金;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须持有有权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 ──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偿债能力强,管理制度完善,对外权益性投资比例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能够提供合法有效的担保。主要特点 与其他贷款相比,项目贷款具备以下特点: 1、 贷款支持的项目本身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要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开工等几次审批,才能进入施工建设。项目建成后还要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竣工、决算、验收等工作。 2、 固定资产贷款必须考虑其他建设资金的配套。国家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具有资本金,即投资人的非债务资金。不同行业的项目所要求的资本金占总投资的比例不同,银行贷款不能作为项目资本金。我行通常掌握的项目资本金在30%以上。 3、 固定资产贷款期限较长,往往是一次审批,多次发放,贷款;利率一年一定。固定资产贷款以整个项目全部资金需求为评审对象,一次审批、承诺。而放款阶段是根据工程进度和年度贷款计划,逐年、逐笔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合同期限是指对项目发放第一笔贷款起至最后一笔贷款还清为止的期限。合同利率为贷款第一年利率,以后每年要根据人民银行的利率变动进行调整。 4、 固定资产贷款是一次性的。一笔固定资产贷款只能用于借款人的一次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从项目建设时投入,项目竣工投产产生效益开始归还借款,到银行逐步收回全部贷款本息,贷款即退出企业生产活动。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需要按规定重新立项报批。 5、 固定资产贷款的还款来源主要是借款人的税后利润、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其他自有资金。 6、 固定资产贷款专业性强,管理过程复杂,对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较高。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的种类 项目贷款按项目性质、用途、企业性质和产品开发生产不同阶段划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贷款: ──基本建设贷款:是指用于经国家有权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服务设施和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新建或扩建等基本建设而发放的贷款; ──技术改造贷款:是用于现有企业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而发放的贷款; ──并购贷款:是针对境内优势客户在改制、改组过程中,有偿兼并、收购国内其他企事业法人、已建成项目及进行资产、债务重组中产生的融资需求而发放的贷款。并购贷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项目贷款,我行目前处于尝试阶段。 ──房地产贷款:包括法人房地产业务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业务。这里只介绍法人房地产业务,其中包括商品房开发贷款、法人商业用房贷款、学生公寓建设贷款、建筑安装企业的设备投资贷款。(参考文件:宁商银转(2003)转发《关于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商业银行房地产风险管理指引》
产品说明 向左走,向右走,经典卡面设计,随您任意选择;昵称自定义,将他(她)的昵称或与他(她)的暗语刻在卡面上,随身相伴。中银都市卡特为您设计多彩增值服务。此外,作为国内第一张使用银联新标识的银联标准的贷记卡,中银都市卡同样具备中国银行为您提供的众多基本功能与服务,满足您消费理财的需要。 中银都市卡卡片名称: 中银都市卡 所属银行: 中国银行 卡片特色: 分期轻松购 幸福带回家 只需持卡消费满一定金额,即可致电中银信用卡24小时客服热线申请进行分期付款。减少量手续费外,再无其他费用。 昵称自定义 卡片我作主 卡片正面左下方加印自选昵称的个性化设置,帮您打造世上独一无二的专题卡片,让您脱颖而出。 申请附属卡 额度随您定 您可为指定的年满16周岁的直系亲属申领附属卡,并为其自由指定信用额度。 密码加签名 使用更安心 您和任选“签名”或者凭“密码+签名”进行刷卡消费,让您使用更放心,我们的服务更贴心. 年费政策: 开卡后三个月内刷卡三次免首年年费,刷卡五次免次年年费。卡片特点 中国银行都市卡 向左走,向右走,经典卡面设计,随您任意选择;昵称自定义,将他(她)的昵称或与他(她)的暗语刻在卡面上,随身相伴。中银都市卡特为您设计多彩增值服务。此外,作为国内第一张使用银联新标识的银联标准的贷记卡,中银都市卡同样具备中国银行为您提供的众多基本功能与服务,满足您消费理财的需要。特色功能 1.向左或向右,卡面自由定 我们为您提供了两款来自几米经典漫画《向左走 向右走》的卡面设计,随您任意选择,与您心中的他(她)一起申请,携手体验这份甜美和浪漫。 2.昵称自定义,卡片我做主 您可以在信用卡上加印您自选的中文昵称,打造世上独一无二的专属卡片,让它成为您通向自在信用生活的通行证,轻松Show出独有个性!基本功能 中银都市卡是一张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信用卡,具备中银标准信用卡的基本功能与服务,包括先消费后还款、免息还款期、最低还款额等循环信用功能以及预借现金、分期付款、全球优惠商户专属折扣、缤纷积分好礼等,充分满足您消费理财的需要;更有短信随身行、可选凭密消费、挂失零风险,重重保障,为您安全护航。收费标准 中银都市卡收费表 收费项目名称 收费项明细 年费 主卡 人民币100元 附属卡 人民币50元 取现手续费 境内 本行 交易金额的1%,ATM取现最低人民币8元,柜台取现最低10元 他行 仅限ATM机,交易金额的1%,最低人民币12元 境外银联 交易金额的1%,最低人民币15元 ATM查询手续费 境内本行 免费 境内他行 0.3元/笔 境外银联 4元/笔 补发卡/损坏卡/提前换卡手续费 人民币15元 循环信用利息 日息万分之五,按月计收复利 滞纳金 按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5%收取,最低人民币10元 贷方余额返回手续费 按返回金额的5‰收取,最低人民币5元,最高人民币200元 信函 刷卡/密码等加急处理费 人民币20元 超限费 超过信用额度部分的5%,最低为人民币10元 分期付款手续费 6期 0.7%/月,一次性收取分期交易金额的4.2% - 9期 0.7%/月,一次性收取分期交易金额的6.3% - 12期 0.7%/月,一次性收取分期交易金额的8.4% 备注 本价格表格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要了解更详细的收费资料请参阅产品《使用手册》 中银都市卡特点 还款更轻松 消费更自在 中银都市卡提供多种还款方式供您选择: 柜台还款;自动转帐还款;灵活计划自动还款;让您轻松消费轻松还。 挂失零风险 高枕无忧行 如您的中银都市卡不慎遗失,只需拨打24小时客服热线4006695566/(010)66085566办妥挂失手续,则无需承担挂失后的任何风险. 信用有循环 理财又享受 使用中银都市卡,先消费,后还款,更有最长50天免息期,让您理财更灵活,消费更便利. 银行卡特色 分期轻松购 幸福带回家 只需持卡消费满一定金额,即可致电中银信用卡24小时客服热线申请进行分期付款。减少量手续费外,再无其他费用。 昵称自定义 卡片我作主 卡片正面左下方加印自选昵称的个性化设置,帮您打造世上独一无二的专题卡片,让您脱颖而出。 申请附属卡 额度随您定 您可为指定的年满16周岁的直系亲属申领附属卡,并为其自由指定信用额度。 密码加签名 使用更安心 您和任选“签名”或者凭“密码+签名”进行刷卡消费,让您使用更放心,我们的服务更贴心. 注:如果您选择了凭“密码+签名”校验,境外商户通常不能提供输入密码的功能,此时您将评凭"签名"刷卡消费. 短信及时通 账户有灵犀 中国银行特为中银都市卡持卡人提供短信服务,内容包括实时交易通知, 自动还款结果提示,可以交易确认等,确保您与账户心有灵犀,让您尽享信用,高枕无忧. 更有丰富的优惠活动信息,让您对购物资讯尽在掌握. 积分笔笔送 礼品随心领 您持中银都市卡每消费或取现1元,均可累计1点消费积分.不足1元部分仍按1点累计,实实在在,滴水不漏. 中国银行为您提供国内最优的航空里程兑换兑换计划,16分即可轻松兑换国航,南航,东航任一家航空公司1飞行里程.更有IP电话卡等5大类27种礼品供您自由选择. 中国人走到哪里 都市卡用到哪里 您可在大陆以及香港, 澳门,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带有银联标识的POS或ATM上使用.持中银都市卡在海外消费或带有银联标识的ATM取现将免收货币兑换手续费.申办条件 1.身份证明文件: 接受18-65周岁人士的主卡申请以及年满16周岁人士的附属卡申请 境内居民:需提供居民身份证或临时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正反两面,有效期内)或军官证复印件 外籍人士:(1)有效护照 以及(2)《外国人居留证》复印件 或在有效护照签证页上帖附的“外国人居留许可“复印件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复印件。 港澳台人士:需提供《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同胞回乡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复印件。 2.固定居住地址证明: 户口卡(薄)复印件或水、电、气最近三期缴费单或固定电话最近三期缴费单或能证明其有固定居住地址的其他证明材料。 3.财力证明文件: 政府机构、企业开具的最近三个月的正式工资单或收入证明(需加盖公司章或部门章)或银行代发工资的存折/帐单复印件(需显示最近三个月薪水入帐信息)或最近三个月的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复印件或社会保险口缴凭证复印件或自有房产证明复印件或银行定期、活期存款单/存折复印件等.
简介 中银大厦外观图(13张)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中银大厦地图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建筑介绍结构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内部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中银大厦仰图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 金茂大厦1楼和2楼是办公大堂,高10.1米,空间规划相当宽敞明亮、庄严典雅;3楼至50楼层是办公层楼,室内均为无柱空间的设计加上办公设备先进,是办公商务的好场所;53楼至87楼层是金茂君悦大酒店的中庭,高15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楼中庭,室内设计出典雅舒适的感觉,金碧辉煌又不失高贵的气息;游客可从88楼观景厅望下看饭店中庭,层层金色透亮的环廊,独特的建筑设计故被称为时空隧道。 位在金茂大厦88楼的观光厅,高340.1米,面积1520平方米,是大陆最高最大的观光厅,已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证书;来到金茂大厦旅游的民众可搭乘每秒行进9.1米的高速升降梯,只需45秒就可直达观光厅,让您省时省力感受速度的快感;在广大的观景厅内,站在高处往下鸟瞰上海的全景,整个黄浦江畔、长江口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而夜晚的上海景色,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万灯齐放的美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大厦采用超高层建筑史上首次运用的最新结构技术,整幢大楼垂直偏差仅2厘米,楼顶部的晃动连半米都不到,这是世界高楼中最出色的,还可以保证12级大风不倒,同时能抗7级地震。大厦的外墙由大块的玻璃墙组成,反射出似银非银、深浅不一、变化无穷的色彩。该玻璃墙由美国进口,每平方米500美金,玻璃分为两层,中间有低温传导器,外面的气温不会影响到内部。金茂大厦共有79台电梯,观光高速电梯一次可乘35人,速度为每秒9.1米,由下到上只要45秒。外部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中银大厦外景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周围环境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英文介绍 Bank of China (BOC) Tower is located at No.1, Garden Road, a flourishing centre of activity in Hong Kong's business and financial core. The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over a period of four years and four months commencing in April 1985. Completed for occupancy in August 1989, the building w中银大厦as opened in May 1990, towering 70 floors above the ground floor level and offering parking in four basement levels. The tower structure of 315 metres and two masts of 50 odd metres give the building its aspiring height of 367.4 metres – which, in 1989, made it the tallest in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fifth by height in the world. It is still one of the tallest office buildings in Hong Kong. The BOC Tower is a masterpiece of the world-renowned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I.M. Pei. His inspiration for th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was the elegant stature of bamboo, its sectioned trunk reaching higher and higher with each new growth. The Tower is symbolic of strength, vitality, growth and enterprise, representing Bank of China (Hong Kong)'s rapid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is characterised by a harmonious blend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esign. Its four prism-shaped shafts reflect the sun's rays like a glittering crystal. A geometrical work of art clad in a curtain wall of glass and aluminum, BOC Tower rises majestically from its Central location to command a spectacular panoramic view of the Victoria Harbour. The BOC Tower has won many construction awards locally and globally. To name ju中银大厦外观图st a few, we have 2002 "Excellent" Award of Hong Kong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1999 Ten Best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 HKIA; 1992 Marble Architectural Award; 1991 AIA Reynolds Memorial Award; 1989 Award for Engineering Excellence, ACEC; 1989 Certificate of Engineering Excellence, NYACE, etc. Its architect, Mr. Pei, also received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s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on 10 October 2003, an honour bestowed upon him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结构分析 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一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 1.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3.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中银大厦结构4.利用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递至角柱,加大了楼层重力荷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提高了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建筑师简介简介 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后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中银大厦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业生涯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建筑生涯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中银大厦侧面图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中银大厦夜景,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建筑师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中银大厦外观“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 ,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轶事设计金字塔被辱骂 贝聿铭最具争议性的设计,是巴黎罗浮宫拿破仑广场的透明金字塔。他曾表示,事件简直演变成一场“灾难”,他在巴黎街头遭到辱骂、被法国媒体讥讽为“贝法老”、公众还表示“巴黎不要金字塔”。他在采访中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而且在公众批评下几乎失去所有顾客。直至1988年,他在新建成的金字塔内获密特朗总统颁发荣誉勋章。后来,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了巴黎的标志。世贸重建敬而远之 据了解,贝聿铭于1982年获邀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他表示接受这份委托,是因为他父亲曾是这家银行分行的负责人。中银大厦于1990年落成后,成为他作品中最高的建筑物,也象征着他贝聿铭设作品事业的巅峰,他同时宣布退休。 贝聿铭认为,时下大众喜爱的是刺激、时髦的事物,而非伟大的建筑。对于目前美国最具争议性的世贸中心重建计划,他表示会像避开死亡一样,对其敬而远之。贝聿铭建筑作品年谱表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贝聿铭作品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贝聿铭著名建筑作品简介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中银大厦地下大堂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此后,贝律铭几乎年年获奖。一九八四年,由于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而夺得是托漪学会颁发的荣誉奖。一九八五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个人杰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一九八八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这一年他还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第四届美国“国家艺术奖”。一九八九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地下扩建工程竣工由于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选入全美群英厅。一九九零年,他和儿子贝礼中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什州特矛斯学院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获得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香山饭店 贝聿铭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以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太太卢爱玲曾在美国卫里斯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在这位多产的建筑设计师的事务所只放着两个设计样子。一个是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可见香山饭店的设计在他心目中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九八四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七十层楼,高一百米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但他更强调的是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为藏品所建。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60米高的钟塔和在法国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打动了小山美秀子,于1990年委托贝聿铭设计美术馆。鉴于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花费250亿日元的总造价建成这座人间的天堂。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美术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 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贝聿铭本人说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那分明是贝聿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在屋面玻璃与钢管支撑杆之间的空间,设计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格栅。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格栅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的大厅及走廊,它与传统的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对上了话,这个强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邢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里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这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根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进入正门之后,透过像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层叠叠的山峦,像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苏州博物馆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于20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人物评价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幅幅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国全国建筑学院继1979年向贝聿铭颁发了金质奖章之后,1982年推选他获得“最佳大型普里茨克建筑学奖金”。总部设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向他颁奖,表彰他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设计的形式多样、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有助于增进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了解。上海同济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中银e令原理 基于该动态密码技术的系统又称一次一密(OTP)系统,即用户的身份验证密码是变化的,密码在使用过一次后就失效,下次登录时的密码是完全不同的新密码。作为一种重要的双因素认证工具,动态口令牌被广泛地运用于安全认证领域。 中银e令可以大大提升中国银行网上银行的登录和交易安全。中银e令的优点集中体现在安全和方便:一个口令在认证过程中只使用一次,下次认证时则更换使用另一个口令,使得不法分子难以仿冒合法用户的身份;动态口令牌的使用十分简单,无需安装驱动,无需连接电脑设备,实现了与电脑的完全物理隔离,并且用户也不需要记忆密码,只要根据网上银行系统的提示,输入动态口令牌当前显示的动态口令即可。简介 中银e令每60秒随机更新一次,显示为6位数字。动态口令牌的有效使用时间为出厂后三年(失效日期标示于动态口令牌背面)。超过有效使用时间后,动态口令牌将自动失效。 中银e令”是一种配备内置芯片、电池、液晶屏,根据专门算法每隔60秒自动更新动态口令的硬件。这一技术在国外电信、网游等行业已有广泛应用,是一种成熟的安全认证手段。 客户在登陆中行网银的过程中,除输入用户名和自己设置的密码外,还要输入“中银e令”上显示的动态口令,一个口令在使用过一次后就失效,即使输入的口令被木马病毒截获也不会对客户资金安全造成威胁,因为下次客户使用的将是完全不同的新口令。同时,“中银e令”不需要安装驱动,不用连接电脑,不用记忆密码,只需输入液晶屏显示的6位数字就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使用中银e令进行登录或交易验证时,如果动态口令连续输错10次(单日或多日累计),系统将自动锁定该中银e令,您需要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一张关联了中行网银的银行卡或存折到柜台办理解锁。中国银行简介 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imited),总行(Head Office)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是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规模在中国五大银行位列第三。中国银行的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领域,旗下有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险等控股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为个人和公司客户提供全面和优质的金融服务。按核心资本计算,2008年中国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列第10位。客户服务热线:95566网上银行 中国银行网上银行转账服务,对“收款人姓名”限制为中文名,如果是外国人开设了英文名中行账户,则无法使用中国银行网银转账服务,系统会显示“收款人无效”。 中行网银申请流程 中国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分为查询版、理财版和贵宾版。查询版可以在线注册,也可在中行营业网点开通。为保障您的账户资金安全,开通网银查询版后,您仅可以使用网上银行的查询功能。如需使用网上银行的全部功能,您需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中行长城电子借记卡、信用卡、存折等任意一种到中行营业网点申请开通网银理财版、申领动态口令牌。中银理财、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客户可申请开通贵宾版,享受更优惠的网银服务价格、更高的交易限额以及专属金融资讯服务。如您需要将您本人的其它中行存折、借记卡、信用卡关联到网银中,请您同时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