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价货币概述 任何汇率必定涉及两种货币---基准货币(base Currency)和标价货币(Quoted Currency)。根据定义,汇率的表达方式为一单位的基准货币可兑换多少单位的标价货币,即:各种标价法下数量固定不变的货币叫做基准货币(base Currency),数量变化的货币即为标价货币(Quoted Currency)。例如,欧元兑美元报价是以1欧元兑多少美元表示,所以在此基准货币为欧元,标价货币为美元。 在直接标价法中,使用本币(本国货币)作为标价货币,外币作为基准货币;而间接标价法中与此相反,使用外币作为标价货币,本币作为基准货币。标价货币是一个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相关条目 基准货币
杜利模型的概述 杜利(Michael. P. Dooley)同海勒和奈特一样,认为在决定外汇储备币种分配时,职能实现过程的交易成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外汇资产风险和收益率的考虑。他认为,在一国持有的储备中,持有某一种外汇资产是由贸易流量、外债支付流量和汇率安排共同影响的结果。他摈弃了“均值一方差分析”的资产组合理论,而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计算统计模型。 杜利模型的回归方程式 杜利模型的回归方程式如下: 其中:t=1,……,T,时期数;i=1,……,n,国家数;k=1,……,5,储备货币国家数: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s=1,……,5,汇率安排状况;Ai,k,t:在t期i国所拥有的储备中以k国货币持有的部分(年末数,以美元计);TRi,v,t:在t期的贸易总流量(i国与储备货币国v之间的出口与进口之和);Di,v,t:在t期i国以储备货币V国的货币形式付出的偿债支付;Ei,s,t:在t期i国所采用的汇率安排(指钉住或自由浮动等);i,t:在t期i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总额(期末数,以美元计);TTi,t:在t期i国出口、进口和利息支付额之和。 此回归方程的右边分为五大项,第一项为常数项,第二项反映了贸易流量对外汇储备币种分配的影响,第三项反映了外债支付对外汇储备币种分配的影响,第四项反映了汇率安排对外汇储备币种分配的影响,第五项为误差项。杜利模型表明在一国持有的储备中,持有某种外币资产是由贸易流量,外币支付流量和汇率安排共同影响的结果。由于模型加进了对发展中国家外债状况的考虑,因而比海勒-奈特模型更为完善。在进行回归运算时,杜利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了回归,使模型的应用性大大增强。杜利模型是目前较为完善的储备币种决定模型。对杜利模型的评析 杜利模型对现实的模拟只是一种近似的估计,一些解释变量的数据都是近似的数据,误差可能极大。比如,在计算贸易流量时,以进出口的地区贸易结构来反映各种外汇资产在贸易中所占份额,是不确切的。因为一国的进出口中的货币组合并不完全与贸易的国家结构相吻合。另外,由于是计算模型,模型不能确切的回答储备币种应该按什么比例分配这一规范性的问题,它只能说明“是什么”的问题, 相关条目 资产组合理论海勒-奈特模型
消费者信用控制概述 中央银行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之外,尚有质的控制,或称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要求。在需求过旺及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对消费者信用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各种耐用消费品规定付现的最低额,并对用于购买这些商品的贷款规定最长期限,使社会用于购买耐用品的支出减少,缓解通膨胀压力。相反,在经济衰退时期必须撤消或者放宽对消费者信用的限制条件,以提高消费者对耐用品的购买力,促使经济回升。这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消费者信用的增长。 目前,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这种选择性货币工具通过广泛的消费信贷参与者,传导效果得以改善,特别是扩大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用的基础面,最终有利于央行通过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影响特定市场。具体来说,在消费信贷领域,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影响居民借款总额→调节社会信贷总量→影响社会消费总量→ 作用于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其次,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种类消费信贷贷款利率或首付比例→调整货币信贷使用结构→调整社会消费结构。 消费者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 (1)规定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 (2)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借款的最长期限; (3)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规定哪些耐用消费品可以分期付款购买; (4)以分期付款等消费信用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时,对不同的耐用消费品规定不同的放款期限。 消费者信用控制的效应 中央银行运用此项工具是为了规范和调整消费信贷信用。因为消费者信用是重要的信用形式,它的总量庞大并且与社会公众紧密相连,如果听之任之,往往会给经济的稳定带来干扰。中央银行进行消费者信贷控制是经济运行的客观需求,适时适当地运用它可以抑制消费者信用的过度使用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减轻经济周期的震动有重要作用。 其调整方法:当经济处于需求过旺或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首次付款的比例、缩短分期付款期限等措施加强对消费信用的控制;反之,当需求不足或经济衰退时,可以放松管制以刺激消费量的增加。
海勒-奈特模型的概述 海勒-奈特模型是出于海勒(Heller)和奈特(Knight)对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与储备币种分配时产生的质疑,在他们合著的文章《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偏好》(Reserve-currency Preferences of Central Banks)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使用外汇储备时,不但面临着汇率波动的风险,而且还存在交易成本问题。因此,在该模型中,决定储备币种结构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一国的汇率安排和贸易与收支结构。 1、一国的汇率安排。资产选择理论主张通过分散资产来实现目标,而海勒和奈特则主张强调中央银行的“干预汇率动机”在决定成本币种选择时的重要意义。在不同的汇率安排下,各国所持有的成本币种分配会呈现差异。首先,对于钉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安排,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以所钉住货币持有外汇储备,从而消除考虑汇率波动风险。其次,对于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安排,要降低汇率风险,则需按照篮子货币的权数分配其外汇储备的不同币种持有额。最后,对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要降低汇率风险,则需要按照某种有效性汇率指数(如进口权数)对其外汇储备进行资产组合。 2、贸易与收支结构。在国际收支中,贸易收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贸易收支结构是国际收支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缩影。外汇储备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资产,其币种结构必然与贸易收支的来源及币种结构有密切联系,这样才能对国际支付不产生影响,才不会因为储备货币的频繁交换产生太大的交易成本。海勒认为,一国持有储备货币与该国同储备货币国家的贸易变量呈正比变化。海勒和奈特两人在其论文中建立了反映汇率安排和贸易结构的计量模型,并回归出了基本结果。其他一些因素如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一国的GNP水平等等,都可能影响该国的储备管理政策。但海勒和奈特在回归分析中发现,这些因素与币种分配的相关都几乎为零,所以舍弃不用。 对海勒-奈特模型的评析 海勒-奈特模型从国际储备的特点和职能去研究各种储备货币的比例,讨论一国的汇率安排与贸易结构对储备币种分配的影响,比纯粹的运用资产组合理论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尽管该模型具有较为方便的操作性,但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首先,由于该模型是一种回归模型,它是通过对以往的统计数据来确定模型中的各项参数,能够用来预测将来的惯性发展状况,但却不能解决外汇储备的币种应该怎样分配这一问题。所以海勒-奈特模型的重要性应在阐明汇率安排与一国的贸易收支结构决定储备币种分配的作用上,而非具体比例的选择上。 其次,该模型缺乏对外债这一因素的考察。保证支付外债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外汇储备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外债结构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储备币种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把储备币种结构与外债结构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到期时的汇率风险和在外汇市场市场上换汇、购汇所带来的手续费等额外的费用。 最后,该模型仅仅从中央银行执行储备职能的偏好上进行分析,完全没有考虑各种储备货币之间的收益率与风险,这正是资产选择理论所考虑的重点。但实际上,中央银行在持有外汇储备时,或多或少总要考虑其风险与收益的变化。 相关条目 杜利模型
泰勒规则的产生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把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宏观经济调控领域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预算平衡案被通过。在新的财政运作框架下,联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过扩大开支、减少税收等传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货币政策就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面对新的局面,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就是现在美国金融界的“泰勒规则” 什么是泰勒规则 泰勒(Taylor)规则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由泰勒于1993年针对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泰勒规则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其从形式上看来非常简单,但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泰勒规则启发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如果中央银行采用泰勒规则,货币政策的抉择实际上就具有了一种预承诺机制,从而可以解决货币政策决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只有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才有条件采用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分析 假定N是通货膨胀率,N * 是通货膨胀的目标,i是名义利率,i * 是名义目标利率。从中期来看,i * 与N * 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真实利率给定,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对应关系。假定U是失业率,Un是自然失业率。 泰勒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遵循以下的规则: a和b是正的系数。 上式的含义: (1)如果通货膨胀等于目标通货膨胀(N=N * ),失业率等于自然率(U=U * ),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i设为它的目标值i * 。这样经济将保持稳定。 (2)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标值(N>N * ),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过i * 。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失业增加,失业增加将反过来导致通货膨胀下降。 系数a表示央行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关心程度的不同。a越高,中央银行面对通货膨胀就会增加越高的利率,通货膨胀下降速度将更快,经济放慢的速度也会变快。 泰勒指出,在任何情况下,a都应该>1。因为影响支出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当通货膨胀增加时,央行如果想压缩消费的话,就必须增加真实利率。换言之,央行增加名义利率的幅度应该大于通货膨胀的幅度。 (3)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率(U>U * ),央行应该降低名义利率。名义利率下降将导致失业率下降。系数b反映央行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心程度的不同。b越高,央行就越会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来保证失业率在自然率附近。 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的遵守这个规则。当发生严重的外来冲击时,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这个公式。但是,他强调这个规则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的思路:选择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不仅考虑到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也考虑失业的情况。研究发现,美国和德国的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并不考虑泰勒规则。但是这个规则很好的描述了它们在过去15-20年间的行为。 泰勒规则的发展 泰勒规则实在批评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对泰勒规则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对预期因素的忽视。传统的泰勒规则对通货膨胀缺口的衡量是直接以当期实际通胀率扣除物价上涨来表示的,计算上虽然简便但是用处并不大,因为事前预期的通胀率才是斟酌货币政策取向的关键。基于此Clarida、Gali、Gertler将预期引入构建了“前瞻性”泰勒规则(forward-looking)。以预期为基础的前瞻性泰勒规则表示如下: 其中表示t期的信息It来预测t+1期的通货膨胀率。在前瞻性泰勒规则中目标利率不再取决于“事后”的通货膨胀率,而是取决于根据已有信息做出的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期。 对泰勒规则的第二个批评源自其对汇率因素的忽视。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汇率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来影响通货膨胀。基于此,Lawrence Ball建立了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规则,形式如下: 等式左边的变量为MCI(货币条件指数),是根据经济状况分别对利率和汇率赋权,权重ω和(1 − ω)分别是利率和汇率对总支出影响的比重,代表实际汇率。这个公式的优点在于引入了汇率因素,政策的制定这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以抵消汇率对支出的影响,熨平经济波动,但缺陷在于ω的赋值带有主观色彩。 相关链接 麦卡勒姆规则
汇率货币论的概述 汇率的货币论它亦被称为国际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逊(H.G.Johnson)、蒙代尔(R.A.Mundell)等于7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汇率理论。这个理论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对汇率的决定性作用:当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本国物价会上涨。这时,国际商品的套购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其结果会使外币汇率上浮,本币汇率下浮。相反,当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本国物价则会下跌,而会通过国际商品套购机制,使本币汇率上浮,外币汇率下浮。汇率的货币分析法源于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在一大批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的全面分析、论证下,如今汇率的货币分析法已成为汇率理论中一个最为强劲的分支。按照货币分析法,一国货币市场失衡后,国内商品市场和证券市场会受到冲击,在国内外资产间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假设下,国际商品套购机制和套利机制发生作用,一直到货币市场均衡的恢复。而汇率也就一直处于由此产生的变化中,直到最后出现均衡汇率时为止。但是,在调整过程中,国际商品套购机制与套利机制的反应速度或调整速度不一定一致,哪个机制的调整速度快,哪个机制才能直正发挥作用。由此,汇率的货币论又分出了两个模式,一种模式称为国际货币主义的汇率模式,该模式假定商品市场的调整足够迅速、灵敏,因此国际商品套购机制将发生作用。">编辑]汇率货币论的分类 对商品市场和证券市场不同调整速度的假定,汇率的货币论又可以分为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1.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根据货币主义的观点,实际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是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与国民收入Y成正比,与利率i成反比,则国内外实际货币需求函数Kd和Kf可以写成: 其中,k、α和 − β分别代表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收入比例、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k、α和 − β均为大于0的常数。为简单起见,这里假设两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相同。 在货币主义看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力平价始终成立,即 e = Pd / Pf 在这种弹性价格条件下,货币市场的失衡能够立即反映到商品市场上,引起商品市场的调整,两国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用Msd和Msf分别表示国内外货币供给,那么货币市场均衡时国内外价格为 Pd = Msd / Kd Pf = Msf / Kf 代入得 e = (kf / kd) * (Msd / Msf) * (Yf / Yd)α * (id / if)β 上式表明: ①外汇汇率与本国货币供给成正比,与国外货币供给成反比。当一国货币供给相对增加时,外汇升值,本币贬值。 ②外汇汇率与本国相对收入成反比,与本国相对利率成正比。当本国国民收入相对增加时,外汇贬值,本币升值;当本国利率相对提高时,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可以看出,货币主义模型关于收入和利率的结论与前面一般性描述正好相反。弹性价格货币论的汇率模型实际上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现代翻版,只是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供求理论来进一步说明物价水平。这种理论对于说明长期汇率趋势有一定的意义。 2.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该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提出的,与国际货币主义不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又称汇率超调模型。 假设价格是粘性的,即在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但在短期购买力平价不成立。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假设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即利率平价成立。该模型认为,货币市场失衡后,商品市场价格具有粘性,而证券市场反应极其灵敏,利率将立即调整,以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由于价格在短期内不变,导致利率进而汇率在短期出现超调,即调整幅度超过长期均衡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将逐步缓慢调整,利率和汇率将重新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假设货币扩张导致货币市场出现失衡,由于在短期内价格不变,实际货币供给增加。要恢复货币市场均衡,实际货币需求必须增加,由于国民收入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所以利率必须下降以增加实际货币需求。在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替代性的情况下,利率下降将引起资本流出,导致外汇需求增加,从而外f亡升值,本币贬值。然而,汇率不会持续停留在这一短期均衡水平,而是逐渐回落,出现与最初方向相反的变化,因为这时商品市场出现超额需求的失衡: ①利率下降增加了总需求; ②本币贬值导致购买力平价不成立,产生商品套购机会,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增加。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这两个渠道最终导致价格同比例上升。在价格上升过程中,实际货币供给逐渐下降,利率必须逐渐回升,结果是资本流人和本币升值。如此循环往复,在价格、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下,汇率回到国际货币主义模型所指明的长期均衡水平。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说明了汇率如何由于货币市场失衡而发生超调,又如何从短期均衡水平达到长期均衡水平。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现实的汇率波动程度要远远大于决定汇率的因素,该模型的贡献在于首次系统地解释了这种现象,并说明一定程度上汇率剧烈波动是难以避免的。">编辑]汇率货币论的优点 (1)研究视角有重大创新。将货币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强调货币量变动对汇率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汇率理论的研究视角。这对分析资金高度流动情况下汇率的易变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分析方法有了重大改进。汇率货币论采取了一般均衡分析,同时结合流量分析、动态分析、长短期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比传统的汇率理论所采用的单纯的流量分析.局部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有了较大进步。 (3)有较强的政策指导意义。货币论强调货币因素对汇率的决定和影响作用,为各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编辑]汇率货币论的缺点 (1)过分强调货币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具有片面性。 (2)该理论的成立要求国内金融市场高度发达,而且假设资本可以完全流动,短期资本对利率变动非常敏感,这些与事实不符,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3)该理论是以浮动汇率制度为前提的,在固定汇率制度或者钉住汇率制度下,该理论受到限制。 (4)该理论比较复杂,不仅要考虑货币市场,还要考虑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不仅考虑实际因素(收入、价格),还考虑货币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所以该理论的实际运用较为困难。参考文献↑ 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国际商务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09月↑ 李小牧.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国际金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 3.0 3.1 聚英教育培训中心,金融考试研究中心.2008金融联考复习指南(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8.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概述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 弗里德曼认为,通过这种政策只能在很有限的时期内限定利息率和失业率,其结果是弊大于利,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由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使得政策执行者在扩大或收缩货币信贷流量时,难免做过了头,从而更加促成经济动荡不定。以美国为例,1966年初,联邦储备系统虽应紧缩银根,但却在来了个过猛的急刹车以后,从1966年末又倒转头来重新开始扩张,一直到1967年11月,使得货币供给量长期待续地过快增长,造成了战后货币增长率最剧烈的变动。又如为了压低利息串以刺激投资,而运用公开市场政策,买进债券来过度地扩大货币供应量,这虽可奏效一时,但经过一两年以后,那些促使利息串降低的因素又会倒转过来促使利息上升。因为随着降低利率而刺激投资后,人们的收入也相应增加,这意味着对货币需求增加,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同时还可能引起物价上升,当贷款人预期物价上升,就要提高利息率。这样,通货愈膨胀,利息率愈上升;利息率愈上升,愈希望通过膨胀通货来使之下降。结果使利息率进入高低往复的周期性调整过程,而对经济的稳定却无所补益。 相机抉择的理论基础 在凯恩斯学派兴起之前,西方经济理论界基本上信奉“萨伊定律”,即供给(生产)会自行创造需求,市场机制能使经济均衡发展,失业只是“摩擦性”和“自愿的”,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J.M.凯恩斯则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相机抉择的原则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失业扩大时,政府就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或者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刺激社会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产量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就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或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抑制社会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通货膨胀。 在反危机的政策措施中,凯恩斯比较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会无限呆藏货币,而不用于投资或消费,即所谓流动性陷阱。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增加供应的货币量会被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所抵消,不导致社会有效需求的相应扩大。而财政支出多直接用于投资,由于投资乘数效应,它具有较强的刺激有效需求的作用。 对相机抉择的评价 凯恩斯主义曾长期在西方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亦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采用了众多的政策工具。凯恩斯学派认为,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是正确的货币政策,它优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对于这一现象,凯恩斯学派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也未提出有力的解决措施,从而引起其他学派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批评,指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货币政策时滞长而且不稳定,往往导致过头的政策行为,加深对经济的干扰,况且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兼顾。有的学者甚至还认为,6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滞胀,就是由于实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造成的。但是,多数国家仍实行权衡性货币政策,有少数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则主要实行稳定货币增长率的政策。 ">编辑]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特点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具有三个特点: (1)货币政策本身属于一种能动性的短期经济稳定政策,货币当局之所以要根据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其目的是要用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能动性名义国民收入波动来抵消因总需求扰乱所导致的自发性名义国民收入波动,借以调节经济周期,稳定经济运行。 (2)货币政策对因总需求扰乱所导致的名义国民收入的自发性波动的能动抵制作用,从而是对经济运行的稳定作用,是通过“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反经济周期”的具体操作方式而实现的。 (3)在“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反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货币当局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权衡取舍,从而扮演了一个“货币列车”的“驾驶员”角色。">编辑]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工具 实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三个主要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这是联邦政府对货币实行逐日管理的工具。所谓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中央银行买卖政府金融债券以调整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措施。 当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或非银行公众手中持有的债券时,就将增加强力货币H的数量,从而按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给的倍增;当中央银行出售债券给商业银行或非银行公众时,就将减少强力货币H的数量,从而按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给的倍减。 当然,联邦政府除了从事这种积极的调节货币供给的公开市场行动外,还有另外一种防御性的公开市场行动,这就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买进或售出政府债券是为了抵消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用以平衡多余准备金以及非银行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等过多或过少的不良运动,以稳定货币的供给。 2.改变法定准备率。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法律改变其成员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影响货币乘数,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例如:在强力货币水平给定的情况下,提高法定准备率会减少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降低法定准备率会增加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是因为提高法定准备率,要求商业银行系统增加法定准备金,从而导致了信贷收缩,货币供给减少;而降低法定准备串,商业银行系统将出现多余准备金,银行为获利必然增加信贷以减少多余准备金,这就增加了货币供给。 由上分析可知,改变法定准备率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纵使很小的改变也可能引起货币供给的剧烈变动。但是,因为实际应用上的问题,这一工具很少使用。首先,改变法定难备率的行动是通过法律一次性完成的,不象一般公开市场业务那样具有政策的灵活可变性。其次,降低法定准备率可能要比提高法定准备率容易实行。因为,提高法定准备率可能会由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限制客观上无法很快实现,也可能会由于作为联邦储备系统成员的商业银行会因此相对于其他非联邦储备系统成员的银行而处于不利功竞争地位,主观上妨碍它的实现。 3.改变贴现率。通过改变中央银行贷款给它的成员银行的贴现率,可以起到调整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作用。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会鼓励商业银行借钱,增加高能货币的数量,这样在货币乘数本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反之;.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限制商业银行借钱,因为此时借钱需要文付较高的利息,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保证所借到的钱能以更高的利率贷出,就会减少借款,从而使得高能货币减少,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情况下,将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 由于改变贴现率的政策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动。所以,在这里政府的作用是被动的,仅仅通过改变贴现率的政策往往很难使得贴现控制在理想的水平。此外,贴现率还可能产生政府所希望的和不希望的各种心理效应,例如,贴现率的提高,人们可能会认为货币政策略会紧缩,银行将更谨慎地放款,这显然是政府在试图紧缩货币政策时所希望的。但是,贴现率的提高,也可能使得潜在的贷款者觉得以后贴现串会更高,从而增加目前的借款,这显然与政府提高贴现率以减少货币供给的意图相悖。参考文献↑ 周慕冰.第八章 货币政策规范理论.《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实践》↑ 项保华 周文骞.第五节 政府货币政策.《现代西方经济学》
直接信用管制的概念 直接信用管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银行放款或接受存款的数量以及存款利率进行控制。 一般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很少采用这类方式。 直接信用管制的内容 直接信用管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做法有信用分配、直接行动、流动比率和利率上限。 1、信用分配。这是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为避免信用过度扩张,同时也为了使有限资金用于最能发挥效能的用途上,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进行合理的分配,限制其信贷活动。 2、直接行动。这与信用分配相似,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 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限制贷款额度。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规定,中央银行根据金融情况的变化,在必要时,可对各金融机构或某一类金融机构规定贷款的最高发放额。 (2)直接干涉银行对活期存款的吸收。也就是说,对支票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增加额另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不受最高比率的限制,从而限制信贷活动。 (3)中央银行对业务活动不当的商业银行,认为它违背信贷政策时,可拒绝提供贷款,拒绝融通资金的要求;或者给予贷款,但采取高于一般利息的惩罚性利率。 (4)规定各银行放款及投资的方针。分两类:一类是资产项目的限制,如规定商业银行对不动产投资的限制;一类是贷款额度的限制,如对商业银行发放的中期贷款规定最高额度,对储蓄银行的股票投资、住宅融资规定最高的限制等。 3.流动比率。这是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除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规定商业银行对其资产维持某种程度的流动性。 4.利率上限。1935年美国的银行法案中,就已经有了限制银行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利率上限的规定。 相关条目 间接信用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