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例如:一位教师只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 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职业能力的构成 由于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1、一般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问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例如:你去应聘教学工作岗位,对方最看重你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3、职业综合能力 这里主要介绍国际上普遍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 从以下三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一是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三是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2)方法能力 一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二是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三是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 3)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 4)个人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假冒伪劣将越来越无藏身之地,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职业能力对职业的影响 1、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一定的职业能力则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因此,求职者在进行择业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能力优势以及胜任某种工作的可能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专业职业指导人员帮助分析,根据求职者的学历状况、职业资格、职业实践等来确定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必要时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作为参考,在基本确定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进行职业选择。 2、职业实践和教育培训是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 1)职业实践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 职业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专业劳动,能促使人的能力向高度专业化发展。例如,计算机文字录用人员,随着工作的熟练和经验的积累,录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个体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和强化。 2)教育培训促进教育能力的提高 个体职业能力的提高除了在实践中磨练和提高之外,另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接受教育和培训。像我们所熟悉的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学生通过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以后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 3)职业能力、职业发展与职业创造间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人的发展和创造的基础。前面讲到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任务或胜任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没有能力或能力低下,就难以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不能胜任。个体的职业能力越强,各种能力越是综合发展,就越能促进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就越能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和业绩,越能给个人带来职业成就感。
美国货币政策概述 美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职责,长期以来由美国的中央银行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RS)承担。货币政策是美国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政策工具。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市值的稳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美联储积极运用有关金融工具以尽量减少利率和货币信贷量的变化,努力达到兼顾 “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的两大目标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经济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思想及工具的运用 调控的思想是逆经济风险行事,衰退时降低准备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入;繁荣时则反过来操作。 准备金制度原本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后来演变成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工具。 美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运用存在着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生效时滞,然后使得正确的政策在错误的时间发生作用,不是“熨平”,而是扩大经济的波幅。30年代的大危机据说就是货币政策的失误造成,90年代初格利斯潘的调控实践也不很成功。 美国货币政策调控思想与工具的变化 90年代以来调控思想主要是,稳定经济与“逆经济风向行事”交替,更侧重于稳定经济,也就是尽可能抵消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 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质 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服务于本国经济,美联储深刻理解美国资产泡沫是美国多年扩张的货币造成的,主观上希望泡沫永远不会破裂,另一方面通过微调美国经济、消化历史包袱。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1、40-50年代初。1941年,美联储为筹措军费,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即钉住战前的低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为0.375%,长期财政债券利率2.4%。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迫使利率下降。这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成功的,但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引起了通货膨胀。1951年3月,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一致协议”,取消钉住利率,但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同时,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此后货币政策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50-70年代。这期间美国经济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也很明显,货币政策目标经常变化。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美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竞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到了60年代,又重新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日趋上升,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松的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2.3%到1969年的6.1%。这些政策进一步导致了70年代滞胀的发生。70年代,美联储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从M1 和M2的增长率来看,美联储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经济危机。 3、80-90年代。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美联储又转向了平稳利率政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例如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在1990年7月到1992年9月间连续逐步降息17次,将短期利率从8%降到3%,促进投资与消费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1994年到1995年7月,美国经济过热时,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 4、目前。自1999年6月开始,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抽紧银根,半年中先后三次提高利率。但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于是在2000年2月2日、3月21日和5月16日又分别提高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5月底公布的数据表明力度加大的宏观调控开始见效,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但2001年伊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进入了明显放慢的敏感时期。为刺激经济回升,从1月至6月底,美联储连续六次降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采取如此大的降息动作,是近20年来的第一次。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为3.75%和3.25%,均为7年多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表示,美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危险仍是疲软,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还会降息。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还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将会出现好转。因为,首先,利率调整通常需要6至9个月的时间才能对经济产生全面影响。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1月开始的降息行动将在下半年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布什政府已开始实施其大规模减税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下半年可获得450亿美元的减税。再次,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已开始回升,个人消费开支可望继续增加。 美国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从美联储提供的1971呈2001年美国GDP增长、生产力水平和物价走势图可以看出:90年代中后期是美国经济最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美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控制在较低幅度,生产力水平的增长超过了30年的平均水平。在美国过去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是各类投资基金发展迅速。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有力支持了新兴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并购基金的发展,加快了企业的兼并重组,使一大批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更多的由传统行业转向半导体、电信、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居民及企业投资意愿旺盛。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1998年以来,美国经济也不同程度上出现投资过度、投机增加等泡沫经济现象,一些新兴企业股价被严重高估,如从事信息网络业务的亚马逊公司的股票市值在一段时间竟与通用公司的市值几乎相当,严重背离了实际情况。为了防止经济进一步过热,美联储在两年曾连续7次提高贷款利息,促使市场修正过热的经济预期,导致美国股市回落,企业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明显下降,经济增长逐步趋缓。 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增长出现停滞之势。2000年以来,为了防止经济衰退,提升企业和个人投资意愿,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振兴 “9·1l”事件后遭受重大打击的美国经济,美联储又连续11次降息,美元一年期浮动利率从原来的6.5%下降到1.75%,以刺激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美联储有关官员认为:从近30年来美国生产力水平曲线图可以看出,这次美国经济衰退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经济衰退有所不同。由于美国生产力水平仍保持在基本高于平均增长值状况,竞争力仍属较高水平,因此美国经济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并逐步进入新一轮增长。 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Judd, Rudebusch 下面是一封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学通信。里面谈到了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历史演变。1913年,美联储成立的时候,没有规定目标,只说它的作用是维持货币弹性。1946年《就业法》规定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促进最大就业。1977年和1978年的《全面就业和预算平衡法》规定,货币政策有三个:“完全就业,价格稳定,中长期利率平稳”。现在,正在争论是否将货币政策目标只减为保持价格稳定这一项。欧洲央行已经这样做了。================FRBSF Economic Letter99-04; January 29, 1999The Goals of U.S. Monetary Policy * The evolution of the Fed's legislative mandate * The debate about the Fed's current mandate * ReferencesThe Federal Reserve has seen its legislative mandate for monetary policy change several times since its founding in 1913, when macroeconomic policy as such was not clearly understood. The most recent revisions were in 1977 and 1978, and they require the Fed to promote both price stabi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The past changes in the mandate appear to reflect both economic events in the U.S. and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how the economy functions. In the twenty years since the Fed's mandate was last changed, there have been further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s as well as refinements in economic thought, and these raise the issue of whether to modify the goals for U.S. monetary policy once again. Indeed, a number of other countries--notably those that adopted the Euro as a common curency at the start of this year--have accepted price stability as the new primary goal for their monetary policies.In this Letter, we spell 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legislation governing U.S. monetary policy goals and summarize the debate about whether they could be improved.The evolution of the Fed's legislative mandateThe 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 did not incorporate any macroeconomic goals for monetary policy, but instead required the Fed to "provide an elastic currency." This meant that the Fed should help the economy avoid the financial panics and bank runs that plagued the 19th century by serving as a "lender of last resort," which involved making loans directly to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discount windows of the Reserve Banks. During this early period, most of the actions of monetary policy that affected the macro economy were determined by the U.S. government's adherence to the gold standard.The trauma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coupled with the insights of Keynes (1936), led to an acknowledgment of the obligation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prevent recessions. The Employment Act of 1946 was the first legislative statement of these macroeconomic policy goals. Although it did not specifically mention the Federal Reserve, it requir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general to foster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re will be afforded usefu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 for those able, willing, and seeking to work, and to promote maximum employment, production, and purchasing power."The Great Inflation of the 1970s was the next major U.S. economic dislocation. This problem was addressed in a 1977 amendment to the Federal Reserve Act, which provided the first explicit recognition of price stability as a national policy goal. The amended Act states that the Fed "shall maintain long run growth of the monetary and credit aggregates commensurate with the economy's long run potential to increase production, so as to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goals of maximum employment, stable prices, and moderate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The goals of "stable prices" and "moderate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are related because nominal interest rates are boosted by a premium over real rates equal to expected future inflation. Thus, "stable prices" will typically produce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that are "moderate."The objective of "maximum" employment remained intact from the 1946 Employment Act; howe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term may have changed during the intervening 30 years. Immediately after World War II, when conscription and price controls had produced a high-pressure economy with very low unemployment in the U.S., some perhaps believed that the goal of "maximum" employment could be taken in its mathematical sense to mean the highest possible level of employment. However, by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70s, it was well understood that some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which involves the search for new jobs a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occupations, is a necessary accompaniment to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the economy in the long run.This understanding went hand in han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70s with a general acceptance of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 which implies that if policy were to try to keep employment above its long-run trend permanently or, equivalently, the unemployment rate below its natural rate, then inflation would be pushed higher and higher. Policy can temporarily reduce the unemployment rate below its natural rate or, equivalently, boost employment above its long-run trend. However, persistently attempting to maintain "maximum" employment that is above its long-run level would no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stable prices.Thus, in order for maximum employment and stable prices to be mutually consistent goals, maximum employment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meaning maximum sustainable employment, referred to also as "full employment." Moreover, although the Fed has little if any influence on the long-run level of employment, it can attempt to smooth out short-run fluctuations. Accordingly, promoting full employmen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countercyclical monetary policy in which the Fed aims to smooth out the amplitude of the business cycle.T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d's mandate was later confirmed in the Humphrey-Hawkins legislation. As its official title--the Full Employment and Balanced Growth Act of 1978--clearly implies, this legislation mandate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generally to "...promote full employment and production, increased real income, balanced growth, a balanced Federal budget, adequate productivity growth, proper attention to national priorities, achievement of an improved trade balance . . . and reasonable price stability..." (italics added).Besides clarifying the general goal of full employment, the Humphrey-Hawkins Act also specified numerical definitions or targets. The Act specified two initial goals: an unemployment rate of 4% for full employment and a CPI inflation rate of 3% for price stability. These were only "interim" goals to be achieved by 1983 and followed by a further reduction in inflation to 0% by 1988; however, the disinflation policie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not to imped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full-employment goal. Thereafter, the timetable to achieve or maintain price stabi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was to be defined by each year's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The debate about the Fed's current mandateThe Fed then has two main legislated goals for monetary policy: promoting full employment and promoting stable prices. With this mandate, the Fed has helped foster the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U.S. economy during the past decade. Still, some have argued that the Fed's mandate could be improved, especially in looking ahead to future attempts to maintain or institutionalize recent low inflation. Much discussion has centered on two topics: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goals and their dual nature.The transparency of goals refers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objectives of monetary policy are clearly defined and can be easily and obviously understood by the public. The goal of full employment will never be very transparent because it is not directly observed but only estimated by economists with limited precision. For example, the 1997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which has authority in this matter from the Humphrey-Hawkins Act) gives a range of 5 to 6% for the unemployment rate consistent with full employment, with a midpoint of 5.5%.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very wide range of uncertainty around any estimate of the natural rate, with one prominent study finding a 95% probability that it falls in the wide range of 4 to 7-1/2 % (see Walsh 1998).Price stability as a goal is also subject to some ambiguity. Recent economic analysis has uncovered systematic biases, say, on the order of 1 percentage point, in the CPI's measurement of inflation (see Motley 1997). In this case, actual price stability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measured inflation of 1%. In addition, at any point in time, different price indexes register different rates of inflation. Over the past year, for example, the CPI has risen about 1-1/2%, while the GDP price index has risen about 1%. Still, a transparent price stability goal could be specified as a precise numerical growth rate (or range) for a particular index (which could take into account any biases). However, economists have also suggested other ways to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policy. For example, publishing medium-term inflation forecasts might help to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policy (Rudebusch and Walsh 1998). Because the central bank has some control over inflation in the medium term, its forecasts would contain an indication of where it wanted inflation to go.A second recent proposed modification to the Fed's goals involves focusing to a larger extent on price stability and de-emphasizing business cycle stabilization. Some economists have argued that having dual goals will lead to an inflation bias despite the Fed's best attempts to control inflation. This argument stresses that the temptation to engineer gains in output in the short run will overcome the central bank's desire to control inflation in the long run. As a result of elevated inflation expectations of the public, inflation will end up being higher than the central bank intended, despite its best efforts. This "time-inconsistency" argument, as economists call it, coupled with the pain incurred in the 1970s as inflation skyrocketed and in the early 1980s as inflation was reduced to moderate levels, persuaded many that the primary goal of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be to stabilize prices.This view is embodied in the charter for the central bank in the new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 is to maintain price stability.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objective of price stability, the ESCB shall support the general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Community." Among these latter policies are "a high level of employment" and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ctivities."Economists remain divid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time inconsistency problem and on the need to put primary emphasis on price stability at the expense of output stabilization. Some stress the fact that the central bank is the only entity that can guarantee price stability, and that this goal is not likely to be attained for long unless price stability is designated as the primary goal. Others find the arguments for time inconsistency implausible because policymakers, who are aware of the arguments about an inflationary bias and see the implications for inflation, can conduct policy without an inflationary bias (McCallum 1995). Still others argue that the abdication of other goals is irresponsible (Fuhrer 1997). Also, a good deal of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simulations of models of the U.S. economy suggests that a focus on dual goals can reduce the variance of real GDP (i.e., smooth the business cycle) while achieving an inflation goal as well (Rudebusch and Svensson 1998).While these issues are not yet resolv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two decades provides some support to those who think dual goals that lack transparency can function successfully. It is true that som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duced inflation over this period while putting primary emphasis on explicit inflation target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with its current legislative mandate, the Fed also has had success in reducing infla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 flexibility of responding to business cycle conditions.John P. JuddVice President and AssociateDirector of ResearchGlenn D. RudebuschResearch OfficerReferencesFuhrer, Jeffrey C. 1997.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Inflation Targeting: Monetary Policy Paradigm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 January/February, pp.20-36.Keynes, John Maynard.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New York.McCallum, Bennett. 1995. "Two Fallacies Concerning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vol. 85, no. 2 (May), pp. 207-211.Motley, Brian. 1997. "Bias in the CPI: Roughly Wrong or Precisely Wrong." FRBSF Economic Letter 97-16 (May 23).Rudebusch, Glenn D., and Lars E.O. Svensson. 1998. "Policy Rules for Inflation Targeting." NBER Working Paper 6512.Rudebusch Glenn D., and Carl E. Walsh. 1998. "U.S. Inflation Targeting: Pro and Con." FRBSF Economic Letter 98-18 (May 29).Walsh, Carl E. 1998. "The Natural Rate, NAIRU, and Monetary Policy." FRBSF Economic Letter 98-28 (September 18). 美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美国的汇率制度概述 美国的汇率制度是二战后由固定汇率制度逐渐演变成浮动汇率制度。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建立了黄金一美元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每年获得大量的铸币税,而且也通过高估美元(35USD=1盎司黄金,而市场价则高达39USD)无偿占用了其它国家的资源。 1971年8月15日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后,国际货币本位就变为纯粹的美元本位,各国对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采取了积极的合作态度,这是因为:没有其他替代办法;美元仍能兑换其他通货,即它具有“市场可兑换性”;由于在有N个国家通货的世界里,只有N-l种汇率,而美国一直愿意承担第N 个国家的被动角色,其他国家则倾向将其货币低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临时委员会1976年1月在牙买加召开会议,通过了以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主张的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牙买加协定”。实际上,该体系是当时的一种权宜之计,但浮动汇率使美元有贬值权利;通过黄金非货币化,使美国赖掉其所欠外债;而SDR一直不能成为主要储备资产,国际货币制度出现事实上的美元本位。 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美元的贬值,1995年美国开始实行强势美元政策,美国联合日本、法国等七国集团成员国央行,联手干预外汇市场,拉抬美元,奠定了强势美元的基础,并将该政策维持至今。在追求强势美元的七年里,美国获得了极大的益处,外国人大量持有美元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致使美国的资本市场实力雄厚,流动性更强。 因此,从美国的汇率制度可以看出:美国的汇率制度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环境而变化;美国的汇率政策以及经济力量是支持其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强有力的保证。
什么是美元化制度 美元化制度是指放弃本币而用美元代替本币执行货币的各项职能的制度。美元化制度是一个极端的,比货币联盟还要强的制度。这种制度下,国家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货币,而且他们不是和亲密的贸易伙伴共同使用一种货币,而是直接使用美元,这种制度缺点也是没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率和汇率政策来适应国内情况。美元化制度一般都是因为公民对中央银行完全失去信心,也不期望中央银行将来会变好的情况下才实行的。 美元化包括非官方美元化和官方美元化,前者是指私人机构用美元来完成货币的职能,但还没有形成一种货币制度;后者是指货币当局明确宣布用美元取代本币,美元化作为一项货币制度被确定下来。美元化是一项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考虑的货币制度。厄瓜多尔和萨尔瓦多于2001年实行了美元化。危地马拉也于2001年把美元作为法币,但它仍保留本币,也不确定本币与美元的平价。阿根廷、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正积极准备推行美元化。 美元化制度和货币局制度的比较 美元化制度与货币局具有相似的特点: 1、货币局制度实际上是程度较低的美元化制度。 2、美元化则是一种彻底的货币局制度。 在美元化的制度下,美元不仅仅是发行本币的保证,而是取代了本币发挥货币的职能。因此,货币局与美元化制度的差别主要是美元发挥作用程度的差别以及是否还存在本币的差别。 美元化制度具有货币局制度的上述缺陷,而且在下述两个方面要甚于货币局制度: 1、在实行美元化制度的条件下,美元取代了本币,铸币税收益完全丧失。虽然货币局制度也发生了铸币税收益的损失,但是作为货币发行保证的国际储备货币通常是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和政府债券的形式保存的,而存款和债券可以取得收益,所以货币局制度造成的铸币税收益的损失相对较少。 2、虽然在货币局制度下货币当局已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但本国或本地区的货币还存在,该国或该地区至少还具有名义上的货币主权。在美元化条件下,本国或本地区的货币已不存在,该国或该地区完全放弃了货币主权。 美元化制度解决了货币局制度最重要的缺陷,即易于遭受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的缺陷。在美元化制度下,已不存在本币对美元的汇率制度,从而避免了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冲击。
网络货币的概念 网络货币是以公用信息网(Internet)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送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具体而言,网络货币就是采用一系列经过加密的数字,在全球网络上传输的可以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现今主要形式为电子钱包、数字钱包、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智能卡、在线货币、数字货币等。 网络货币与传统货币区别 1、发行机构多元化。一国的货币是由央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的,央行承担起发行的成本与收益。而网络货币发行机制与其不同,发行机构既包括中央银行,也有一般的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而其中以非金融机构居多。 2、网络货币的风险大与传统货币。传统货币是以中央银行和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币,而网络货币则由于是不同机构自行开发设计,其担保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 3、网络货币兼具存款特性,由于网络货币可以按照客户指令在不同账户上转账划拨,网络货币就能够随时成为各种存款的生息资产,这是纸币无法比拟的。 4、网络货币打破了传统货币的地域限制。一般来讲,网络货币只要双方认同,可以使用多国货币交易,而传统货币一般都只能在一定地域流通。 5、交易成本低廉。首先网络货币节省了国家或央行的造币成本和发行费用。其次,客户进行交易结算时成本,也远远低于现在纸币的交易结算费用。 网络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 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三个动机:交易性动机;预防性需求动机;投机性需求动机。由此构成了两类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其需求函数形式为: Md/P=L1(Y)+L2(i) (1) 公式(1)描述的L1为消费性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和预防性动机)是实际收入成正向关系,L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关系。在网络货币流通和使用后,由于不同用途的货币的转换费用几乎为零,货币周转期将会大大缩短。一方面人们为交易和预防动机所持有的货币量L1的比例将减少;大量的资金将随时准备着从原有的状态流向资金回报率更高的部门和行业,L2的比重将增加。另一方面各种交易动机分类将变得不明显,L1将不只受收入Y的影响,也会因利率i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它的货币需求量,同时L2也会受收入的影响。 弗里德曼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货币需求的是持有货币机会成本和恒久收入的函数: Md/P=f(Y,W;rm,rb,re,1/p*dp/dt;U) (2) 其中Y为实际收入,W物质财富占总财富比例;rm预期货币名义收益率,rb固定受益的债券收益率,re非固定受益的债券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为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在引入网络货币后,rm,rb,re的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差异将会减少。 2、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 (3) 当引入网络货币后,我们可以将上式分解为:M*V* +MeVe =PT (4) 其中,M*为传统纸币数量,V*是其流通速度 ,Me为网络货币数量,Ve为其流通速度 随网络货币的普及与应用M*将会减少,V*也将会趋向减少,在网络货币发展初期,由于纸币仍占绝对比例,货币流通速度将会V*为主,呈下降趋势。同时 Me,Ve会同时增大,当发展到一定阶段,M*将会快速向其他各层次货币转化,整体货币流通速度将会以Ve为主呈上升趋势。因此,货币流通速度将会随网络货币的发展呈V字形走势。 网络货币对货币层次组成及统计的影响 1、货币的各层次之间的界限正逐渐减弱。 客户通过电子指令,可以瞬间实现现金与储蓄,定期与活期之间的相互转化。变现的快捷意味着货币存在的方式(现金或储蓄等)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现金流动的本质已成为从一个银行的存款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或是银行间账户的转换银行间账户的转换,现金很少流出结算或清算系统。可见货币各个层次之间流动性的差别正日益缩小,界限正逐渐淡化。 2、货币层次M0、M1、M2、M3、…… Mn将逐渐沿脚码序号升高的趋势转化。 这一点可以借用威廉·杰克·鲍莫尔(William Jack Baumol)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平方根定律来说明。流通中所需现金量为:(5) T是其可预见的开支总额,b是每次将生息资本转换成现金的交易费用,利息i为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网络货币的使用显然大大降低了将生息资产转变为现金的交易费用,b下降引起了整个现金需求的下降。这解释了网络货币的使用可以促使现金向更高层次生息货币的转换,其他层次货币转化的道理是一样的。 3、网络货币交易的地域模糊性,给货币计量带来了困难。 客户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能够使用多国货币交易。同样来自国外的智力收入、服务收入等也可以直接存放在其网络银行账户。因此统计货币量时要考虑居民手中持有的未存在本国银行的货币。 网络货币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影响 1、网络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引入网络货币后基础货币公式为:B=C*+E+R*(6)其中B为基础货币,C*现金通货,E为网络货币,R*准备金。由前面分析可知C,E通货将因为向高层次货币转化而减少。而由于网络货币的的存在,若央行监管严格,垄断网络货币的发行,假设法定准备率不变,各家商业银行会因为网络货币便捷性,减少它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R减少,基础货币B减少;若央行放松管制,网络货币可以有非银行机构发行,则将会出现网络货币存款准备金漏掉的可能,R减少,从而基础货币B减少。可见基础货币总额是趋于降低的。 2、网络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货币乘数(m)主要受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d)、定期存款准备金率(Rt)、超额准备金率(Re)、现金漏损率(k)、定活期存款比率(t)等因素影响。在网络经济时代到来时,网络货币使影响货币乘数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分析的前提是准备金率为恒定不变的静态常量。 (1)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将减少。网络货币的出现使商业银行资金的给付,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虚拟的、帐面的划拨。由此可见,超额准备金将会失去了作为对外支付现金准备的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出于经营的目的,自然会降低超额准备金率。 (2)现金漏损率k下降。在网络经济时代,人们以网络货币取代现金进行结算时,表现为各种账户间资金转移,引起数字增减,资金并不出整个银行体系,则现金漏损量将趋向减少。 (3)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率t先是逐渐减小,然后逐渐增大。网络货币的出现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方式。大量原有的银行定期存款将投资于其他领域,如证券、期货等。而随着网络货币的发展,如前面所述货币层次向生息资产转化,t又会逐渐变大。 以上各项分析说明,网络货币的出现,将在整体上使货币乘数变大。从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印证,如前面所述基础货币将会萎缩,由于央行会控制货币供给量在一定水平,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乘数的变大。
什么是综效 综效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业、活动或过程结合在一起所创造出来的整体价值会大于结合前个别价值之和的概念。 综效通常会在公司的年报(annual report)和公司的讯息发布中讨论,这样做的价值通常只是将这项特殊的行动合理化。例如,当通用汽车公司买下休斯飞机公司时,市场便盛传许多关于双方之间日后可能产生的综效。汽车可能会转为使用电力能源,因为休斯公司在这方面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技术。不过,大部分提到的综效都仅限于年报中的范围而已。 综效的产生类型 本质上有两种类型的关系能产生真实的综效。 第一种是能够在双方公司的各部门中转移特殊技术的能力。例如,在美容产品行销上,有专精技巧的化妆品事业单位,便可能将包装和促销这方面的点子传递给被新买下的洗发精公司。 第二种是两家公司要能够共享有意义的商业活动,如销售人员或研究部门。例如,宝洁公司在生产可丢弃式尿布和纸巾的这两个部门就是共用相同的销售人员和配销体系。
条例的主要内容 规定英格兰银行为国家发行银行;其他银行不得增发钞票;规定英格兰银行自1844年8月31日起划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使商业银行业务与发行银行分开;英格兰银行的发行限额为1400万英镑,这部分信用无需黄金准备,且白银比例不得超过1/4。 条例的影响及意义 这个条例是英格兰银行逐步成为英国唯一货币发行机构进程中的里程碑。 经过1914和1928年两次通过膨胀,在1928年英格兰银行终于独占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成为唯一的发钞行,1931年金本位制度废弃后,其发行的钞票成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自我意识的性质 (一)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角色化的过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自然的实体,一个生物的人,甚至还比不上动物,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必须得到成人的关怀和照顾才能长大成人,产生人的意识。如果婴儿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人类的社会环境,使其同动物生活在一起,就会由于失去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而不能形成人的意识。因此,一个人只有处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成长,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对自己的认识,即形成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形象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周围人们的期待中,以及周围人们的评价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当个体觉察到对方的态度和言语中所包含的内容时,自我意识的内容也就得到了丰富。因此,个体的自我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中发展自我态度。心理学家柯里把自我意识的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象”。他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人们由于把自己的容貌、姿态、服装等作为自己的东西,通过对镜子中的形象的观察,以一定的标准衡量美丑,便会产生喜悦和悲哀。同样个体在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的姿态、行为、性格时,也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一个人正是这样在与周围人们的接触中,注意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构成一个客观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自我形象。所以,个体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情感体验依存于个体与他人的接触,它是在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中形成的。 (三)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人对自身的存在,对自身和周围关系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获得的,正因为人们具有自我意识,人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和体验着什么。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才会有痛苦之感;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的利害关系,才能体验到自身的安全,才会知道一些事情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同样,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错误的时候,才能够主动地矫正自己的行为,改变和修正原来的计划。 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因为人的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行动之前就预见到行动的结果,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一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自己头脑中将蜂房建成了。这就是说,人们在行动之前,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动机和方式,就在自己头脑中观念性地存在了。而人们在行动之前确立行动目标,制定行动计划,选择行动方案,实现预期结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参与下完成的。 自我意识的组成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比如有人观察自己的体形,认为属"清瘦型";分析自己的品性,认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自我时,觉得自己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这类问题,比如有人感到自卑,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对自己感觉不满意,甚至不愿接受这个丑陋的我。而自我控制则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之类的问题。三个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没有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所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适应周围环境,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十分清楚周围的社会环境,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如果个体对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就会无所适从,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产生焦虑。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时,还同时要受到个体本身的需要、愿望、动机等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个体就会有安全感,对自我评价充满信心;反之,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相距甚远时,个体则会与周围人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而丧失安全感。长此下去,就会导致个体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面确定的,决定于个体的内部标准。比如当个体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他人认为他未获成功,而个体可以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或者是他人认为他已取得成功了,而个体自己却认为是失败的。由于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要受社会的期望标准的影响,因而,决定个体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的内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要与社会的共同标准相适应。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反之,当个体体验到失败感时,则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闷闷不乐,甚至放弃努力。可见,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发动作用,其二是制止作用。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强制使自己的言语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种种活动,这就是自我控制所起的发动作用。例如学生克服贪睡的欲望,晨起跑步早读。而主我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行动和言语,则为自我控制起制止作用。例如,身患感冒的学生,在上课时强行压制自己避免咳嗽。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的作用 1、自我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人的认识活动不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都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更加自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人不仅能对外部世界的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人还能对自己的这些认识过程本身进行认知,即对这些过程加以分析、监督和调整。通过对自身认识过程的认知,人就有可能发现原有认识活动的不足,可能选择和运用更好的认知策略,从而使认知活动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2、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使人们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才会逐渐产生“孤独”之感;他们体验到自尊的需要,才会产生与自尊咸相联系的“羞赧感”和“腼腆感”。由于他们发现了一个自己的的内部世界,他们才时常感到“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种种不符或冲突,从而产生“苦闷”、“彷徨”等新的情感。 3、自我意识大地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 意志以人确定的行为目的为开端。个体意志力的表现同动机的性质和力量密切相关。社会意义丰富的动机通常比社会意义贫乏的动机更能支持人的意志行为。但社会意义的丰富与否,是要通过行为者的个体意识从主观上加以认定的。 4、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包含现实的自我,还包含着理想的自我的方面。由于人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就不能不受到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规范的制约。社会道德就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找到了可以存在的处所,也找到了可以调节、激发(或抑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杠杆。就个体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里,就包容了道德、信念和道德体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诸如责任、义务、使命、荣誉等价值观念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作用原理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Flavell)曾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