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thePrincipIe of Effective Market Classification) ,罗伯特·蒙代尔出生于1932年,曾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23岁时以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论文从MIT(麻省理工学院)得到哲学博士学位,1956至1957年在芝加哥大学做政治经济学博士后研究。蒙代尔教授发表了大量有关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著作和论文,被誉为最优化货币理论之父;蒙代尔理论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突破了短期、静态分析的旧有模式。 概述 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在引入动态分析方面,蒙代尔在60年代的两项研究尤其值得关注,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推崇:一是“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一是所谓的“配置问题 (Assignment Problem)”。关于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蒙代尔在开放经济分析中引入货币后巧妙地将国际收支的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相结合, 使分析结果具有动态、均衡和长期的特点。 而在“配置问题” 的研究中,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弥补了这一缺陷。蒙代尔对于政策调控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政策工具实际上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例如,货币政策隶属于中央银行的权限,财政政策则由财政部门掌管;如果决策者并不能紧密协调这些政策,而是独立地进行决策的话,就不能实现最佳的政策目标。蒙代尔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实现最佳调控目标。这一原则成为后续理论研究和政策运用的基本准则,由此而引发的关于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合理配置的有关研究,不仅再次拓展了关于政府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而且也极大的便利了现实中的政策操作,为实际的政策运用提供了一种基本准则。 原则分析 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在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匹配问题中 “丁伯根原理”(Tinhergen’s Principle)是广为认同的,同时“丁伯根原理” 也是传统理论分析和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之一。按照“丁伯根原理”,政府在进行经济调控时应当保证政策工具的数量不少于其计划目标的个数。从形式上看,“丁伯根原理”具有直观、简洁和易于掌握的特点,类似于多元方程组有一个确定解的必要条件是方程的个数不能少于未知变量的数目。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 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政府所拥有的政策工具至少应有两类。我们知道,政府的基本调控工具恰恰有两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完全符合“丁伯根原理”,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内、外均衡的实现就获得了完全的保证呢?情况显然并非如此。我们即使就最为简明的形式稍加分析,便可从中看出这种理论分析离实际运用的需要还存在差距。 我们定义经济的内部均衡为充分就业下的实际经济均衡(Real Equilibrium W ith FullEmployment),外部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政府拥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类调控工具当经济发生失衡时,在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的组合中,典型的有这样几种状态:“不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顺差”、“超额需求(相对于充分就业的产出)与国际收支逆差”、“不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以及超额需求与国际收支顺差”。当出现前两种失衡状态时,政府可以相应的采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调节政策,使失衡状态得到纠正,但是,当后两种失衡状态出现时,政府的调控就会遇到困难。以“不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 的情形为侧,内部均衡的实现要求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调控政策,而外部均衡的实现要求政府施以紧缩性的调控措施此时,政府虽然仍然拥有两类调控工具,政策目标也同样是两个,符合“丁伯根原理” 的要求,但是,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以实现内、外均衡,显然遇到了逻辑和指导思想上的困难,显示理论的研究与实际运用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 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蒙代尔认为,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是以“丁伯根原理” 为代表的传统理论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效率等同对待,而实际上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与效果是不同的。在前面的例子中,货币政策的运用除了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外,还对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但财政政策在调节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作用却小得多,因此如果用货币政策纠正外部失衡,用财政政策对付内部失衡,经济就有可能重新恢复内外均衡。表一l是我们给予前述经济内、外均衡实现问题赋予具体数值后的示倒,假定初始时经济呈现就业不充分且伴有国际收支逆差,如果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产出增加(100个单位),同时又由于需求增长使国际收支逆差扩大(20个单位)--边际进口惯向为0.2;为降低国际收支逆差,政府在扩张财政的同时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进口(10个单位),但同时也造成国内产出减少(50个单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会带动资本流入(15个单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得产出增加(50个单位)、国际收支逆差减少(5个单位);如果反复运用上述政策组合就可将经济调整到平衡位置。 如果我们反过来,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增加产出(100个单位)的同时,将造成进口增加、资本外流(合计30个单位),为了抵消货币扩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恶化,政府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考虑进口边际倾向为0.2时,为减少国际收支逆差30个单位,则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将造成国内产出下降150个单位。这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事实上使经济越来越远离均衡点。 由此可见,不同的政策工具与恰当的政策目标的匹配是彀为重要的,匹配的原则就是蒙代尔提出的所谓“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各个政策工具应与最受其影响的目标相匹配,显然,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是以对政策传导和影响机制的细致分析为基础的,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这一点并不构成蒙代尔关于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相匹配的理论与“丁伯根原理” 的本质区别。关于两者的基本差异,正如蒙代尔曾指出的“政策工具与目标匹配的问题源于不完全信息和对经济运行所进行的动力系统分析” 。 但是, 当存在信息不完全或可供使用的政策工具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掌握时(如财政政策由财政部掌握,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掌管),“丁伯根原理就会失效。首先,由于信息不完全,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与经济均衡相对应的政策目标yn的取值究竟是什么,没有政策目标的准确信息,根本无法找出政策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案,这实质是有关动力系统解的存在性及解的位置的问题;其次,当政策工具分置于不同职能机构控制时各机构通过调控政策工具在使经济向均衡位置过渡时,势必要经历一种尝试、摸索的过程。既然是一种尝试和摸索,就无法保证政策工具的实际操作与最优的实施方案时时保持一致,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匹配应当能够保证这种尝试和摸索最终可以引导经济回复均衡,也即整个动力系统应是稳定的。 仍以政府通过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为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使就业和产出增加,国际收支逆差扩大,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就业和产出减少, 国际收支逆差减少,动力系统的稳定要求。此时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匹配是沿主对角线进行的,也即财政政策主要用于稳定就业和产出水平,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针对国际收支失衡。这就是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分类意义 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有效市场分类原则的意义在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两个政策目标分别具有不同的影响力,财政政策对实际产出的相对影响力较大,而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相对影响力较大。这里的相对是指,比较的重点不是各政策工具对各个政策目标的绝对影响力的大小,而在于对影响力的大小。 由此可见,有关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有效匹配的问题实质是如何判断和保证经济在偏离其最优或经历扰动后仍能保持系统稳定并回复均衡的问题。 相关词条 品牌联合 福特主义 货币替代 资本逃避 机会成本 市场预测 企业边界 实体经济 溢出效应 规模效应 品牌效应 财务分析 商品流通 外汇汇率 补偿贸易 财务控制 项目融资 阿罗悖论 破窗理论 服务蓝图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http://203.208.33.101/search?q=cache:0r1SPxR6xNUJ:202.113.23.180:9050/CourseShell/ShowContent.asp%3Fid%3D77+%E8%92%99%E4%BB%A3%E5%B0%94%E7%9A%84%E6%9C%89%E6%95%88%E5%B8%82%E5%9C%BA%E5%88%86%E7%B1%BB%E5%8E%9F%E5%88%99&hl=zh-CN&ct=clnk&cd=8&gl=cn&st_usg=ALhdy2_epdD5Qlme-gHd6LItj2f072vfkQ (3)http://books.google.cn/books?id=p-MEstrFqlIC&pg=PT308&lpg=PT308&dq=%E8%92%99%E4%BB%A3%E5%B0%94%E7%9A%84%E6%9C%89%E6%95%88%E5%B8%82%E5%9C%BA%E5%88%86%E7%B1%BB%E5%8E%9F%E5%88%99&source=web&ots=-A7g-2OZNm&sig=Eksztb35BwIRQU6CKDjG96tJjFs&hl=zh-CN&sa=X&oi=book_result&resnum=6&ct=result#PPT306,M1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Mundell-Fleming-Dornbusch Model,简称MFD Model) 概述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在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Meade 1951)的政策搭配思想的综合。蒙代尔(1963)在他的论文“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弗莱明(1962)在他的论文“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下国内金融政策” 中,利用了凯恩斯理论的扩展宏观分析框架,即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凯恩斯《通论》基础上创立的IS-LM模型,融入国际收支的均衡,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该模型假定短期内价格水平不变,这是对凯恩斯刚性价格思想的继承。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它包括三个市场即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在这里外汇市场的均衡不仅仅是经常项目的均衡,而是随着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强,加入了资本项目的分析,其假定资本流动是国内和国外利差的函数。在均衡状态的条件下,经常项目的盈余或赤字由资本项目的赤字或盈余来抵消,即模型不仅重视商品流动的作用,而且特别重视资本流动对政策搭配的影响,从而把开放经济的分析从实物领域扩展到金融领域。 该模型重点研究了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和不同的资本流动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该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政策含义,即一国怎样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它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条件下建立的理论模型,同样也适用于浮动汇率制条件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这也是该模型生命力长期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的优秀模型,它对理论界的贡献是巨大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多恩布什(Dora-busch)继承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不变价格的特点,融入到货币模型的短期分析中,建立了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Dorn-busch 1976)。1976年多恩布什在他的论文“预期和汇率动态” 中提出了汇率的超调理论(overshooting)。多恩布什的超调模型放弃了弹性价格的假设,继承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固定价格的分析,假定在短期内价格粘性,并采取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分析,即IS-LM的均衡曲线,超调模型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一种扩展。同时他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了修正,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假定是静态预期,而多恩布什引入了理性预期的分析。但长期内仍然假定购买力平价假说是存在的,即在长期内此模型又符合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特征。 粘性价格介于不变价格和弹性价格之间,它假定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化是缓慢的,滞后于资产市场的调整。在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的分析中,假定利率平价和购买力平价都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都是瞬时的,不存在时滞,但实际上在短期内不同的市场对外部冲击反应的调整速度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的调整速度导致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资产市场调整的速度通常要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即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粘性的,价格的调整是滞后的,因此在短期内利率平价是存在的,但是购买力平价是不成立的。 多恩布什的超调分析可用下图表示。图1中的MM曲线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曲线,表示汇率和价格水平是反向变化的;triangle p=0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当超额需求不存在时,汇率和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它的斜率为正;45度线表示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的长期均衡,即购买力平价曲线。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市场的均衡曲线MM右移到MM1,在短期内,价格粘性,商品市场不能立即出清, 而实际货币存量增加,货币市场均衡则实际货币需求必须增加,这样在短期产出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市场出清的唯一方式是利率下降,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汇率由Sa上升至Sc,即由A点移到C点。从长期来看,商品市场的缓慢调整,价格将相应上升,这将逐步消化掉部分货币存量的增加,实际货币供应量将下降,利率上升,汇率下降,直到新的均衡点B,经济体系又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其中SbSc。是短期内汇率超调的部分。 多恩布什提出的汇率超调思想是开创性的,它的贡献在于充实了对汇率变动的短期分析,总结了汇率超调这一重要的经济现象。超调分析的理论前提是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存在着不同的调整速度,后者快于前者。这一理论前提假定具有其客观合理性,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金融要素的流动性要大大强于实物要素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的调整速度要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多恩布什模型和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是一脉相承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重要理论模型,共同形成了Mundell-Fleming-Dornbusch模型的分析框架。 相关词条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相关链接http://wiki.mbalib.com/wiki
马斯格雷夫均衡简介 马斯格雷夫均衡模型论述了理论上最优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量,是美国理查·马马斯格雷夫均衡斯格雷夫和皮吉·马斯格雷夫于1973年提出的。该模型假定最初的收入分配业已存在,公共产品的供给由消费者依据其收入所做的评价来决定;假定消费者的偏好为已知,并假定为特定的消费者们制定了税收价格,以便他们所消费的公共产品按照定价原则向他们征税。 马斯格雷夫均衡意义 马斯格雷夫均衡旨在说明,一种产品的所有数量对每一消马斯格雷夫均衡费者都按同一价格出售,而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单位价格比率等于消费者在这两种产品之间边际消费替代率。 相关条目 理论、税收
定义 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标准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方案A优于方案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刊亦有A优于B。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改进。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有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为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基本介绍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或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也有A优(或劣)于B。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也有A与B无差异。这就是帕累托标准。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提出了一个最优状态标准,人们简称为“帕累托最优(效率)”。主要内容包括: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否则,就不是帕累托最优,而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帕累托改进是基于人们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们正在试图取得的东西,因为后者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种改进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或者是否有助于实现崇高的目标,都不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通过持续改善,不断提高社会的公平与效率,从而使社会和事物发展达到“理想王国”。简而言之,各方都有利、都同意的事情或制度安排,一定是帕累托改进,社会没有理由不让每个人都得到好处的事情进行。 例如,一条溪流之水终年不断,外来至此的人从溪流中取点水饮用,从正常供水的角度看对附近居民并无任何影响,那么,这种外来人员的取水饮用就是帕累托改进。再如,一辆有30个座位的客车,有序地一次性安排满载运行,即是帕累托安排。在没有满载之前,每增加一个乘客,即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车辆达到30位乘客满载运行,即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标准、帕累托安排是理想环境和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制度安排,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帕累托改进则是达到“理想王国”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改进、帕累托安排、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最优是人类进步、事物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并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1]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标准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 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如果一个经济制度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制度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重要前提 第一,它假定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权利是相同的,如果损害某人而让别人得益就不是帕累托最优。它的深刻含义是市场经济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经济。在被帝王贵族统治下的经济,统治者的权利高于被统治者,因而那里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 第二个前提是在市场经济中帕累托的最优解取决于每个人的初始资源,包括个人的天份,家庭和受教育的环境,从上一辈得到的遗产等。所以市场经济承认各人所达到的富裕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因为各人参与到市场中来时的起始点不同。 第三个前提是假定各人的幸福仅仅取决于他所享受的物质条件。这一前提使得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标准帕累托法则又称80/20法则、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 一、什么是80/20法则 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情形下,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例如,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 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80/20 原则表明在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以及努力与报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不平衡。这说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会有大量的收获、产出或回报。只有几件事情是重要的,大部分都微不足道。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 80/20原则包含在任何时候对原因的静态分析,而不是动态的。使用 80/20原则的艺术在于确认哪些现实中的因素正在起作用并尽可能地被利用。 80/20这一数据仅仅是一个比喻和实用基准。真正的比例未必正好是80%:20%。 80/20原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该关系很可能是不平衡的,并且接近于80/20。 80/20原则极其灵活多用。“它能有效地适用于任何组织、任何组织中的功能和任何个人工作。”它最大的用处在于:当你分辨出所有隐藏在表面下的作用力时,你就可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最大生产力上并防止负面影响的发生。 80/20法则专家告诉我们,要遵守下列事项: 鼓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的观察;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找人来负责一些事务,我们可以让园艺师、汽车工人、装潢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来发挥最大的效益,不需事必躬亲;小心选择事业和雇员,如果可能,就自己当老板;只做我们最能胜任且最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从生活的深层去探索,找出那些关键的20%,以达到80%的好处;平静,少做一些,锁定少数能以80/20法则完成的目标,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机会。当我们处于创造力巅峰,幸运女神眷顾的时候,务必善用这少有的“幸运时刻”。 帕累托标准二、80/20法则能做什么? 80/20法则是如此普遍,凡是认真看待80/20法则的人,都会从中得到有用的认识,有时甚至因此而改变命运。运用80/20法则有两种方法:80/20分析法和80/20思想。 1、80/20 分析法 80/20分析法检验两组类似数据之间的关系,并用来改变它们所描述的关系。一个主要用途是去发现该关系的关键起因——20%的投入就有80%的产出,并在取得最佳业绩的同时减少资源损耗。 假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70%的啤酒,那么这部分人应该是啤酒制造商注意的对象。尽可能争取这20%的人来买,最好能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啤酒消费。啤酒制造商出于实际理由,可能会忽视其馀80%喝啤酒的人,因为他们的消费量只占30%。 同样的,当一家公司发现自己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顾客时,就该努力让那20%的顾客乐意扩展与它的合作。这样做,不但比把注意力平均分散给所有的顾客更容易,也更值得。再者,如果公司发现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产品,那么这家公司应该全力来销售那些高利润的产品。 80/20分析法的第二个主要用途是对80%的投入只产出20%的生产状况进行改进,使之发挥有效作用。 不同于线性思维,我们应该系统并谨慎地应用80/20分析法,因为线性思维会导致对80/20原则的误解,也可能会导致滥用。“不要轻易地认为某一变量是关键的原因是其他每个人都会关注……这就是线性思维。80/20分析法赋予的最有价值的洞察力总是检验别人都忽视的非线性关系。” 2、80/20思想 80/20 思想如果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它能帮助你改变行为并把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80/20思想的行动结果就是使你以少获多。使用 80/20 思想,你必须不断自问:20%凭什么因素能导致80%?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你知道的答案,还是用点时间好好想想。一份真正的深刻领悟需要上百份的知觉和感觉上的理解。 3、80/20原则和你的商务 将80/20原则应用于商务的主要思想就是怎样以最少的资金和努力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和价值。通过实际应用这个原则,任何个人商务都能获益无限。原则最重要的用法是“明确你在何处获利,同样重要地明确你在哪里失利。每个实业家都认为他们已经知道,可他们几乎都错了。如果他们有正确的概念,那么整个经营面貌将大为改观” 。 该策略就是找出你目前正在赢利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件产品,一个市场,一种顾客类型, 一门技术,一个销售渠道,一个部门,一个国家,一笔交易,一名员工或一个团队。充分关注他们并找出你没抓住的环节加以解决。 4、80/20原则和革新 革新是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如果你使用80/20原则并考虑以下几点意见,革新将变得更简单: 顾客所获价值的80%与你组织所作努力的20%有关;产品或服务的利益的80%由成本的20%提供;在你从事的行业中有80%的利润由所有商行的20%创造。如果你不是其中之一,想想他们做对了什么而你又做错了什么;你资源的80%仅仅创造了20%的价值,这一比率总是给真正的企业家和改革家创造套购机会。5、在商业中,有十个顶尖领域值得你去应用80/20法则 战略:除非你用80/20原则仔细观察过你企业的不同层面并重新制定你的战略,否则你几乎不可避免地要为太多人浪费太多精力。“这个原则对确定您的事业发展方向具有极大价值。” 质量:很小比例的质量缺陷往往造成最频繁的质量问题。如果你弥补了最关键的20%的质量缺口,你将获得80%的利益。仅仅靠纠正 20%的起因,你就可排除80%的客户投诉。降低成本:“所有降低成本的有效技术都采用80/20的三个洞察力:简化,通过排除无益活动;集中,在改进的几个关键推动力上;和业绩比较。”降低成本是一项昂贵的业务,请集中你80%的精力花在那些(大概是20%)最有潜力降低成本的地方。 市场:营销应致力于提供优质服务,而现有的产品或服务的20%创造了80%的利润。应该以最大努力来留住为公司提供80%利润的20%的客户。 销售:监管销售业绩的关键是停止考虑平均力量,而要开始考虑80/20原则。留住表现佳的销售员,让每个人都能采用取得投入、产出的最高比率的方法。让销售员努力用20%的产品创造80%的销售额,并把握那些能做成80%生意的和创造80%的利润的客户。 信息技术:投资的回报通常遵循80/20原则:所得利益的80% 源自最简单系统的20%。大多数软件用80%的时间仅仅完成20%的有效指令。 决策和分析:收集80%的数据,在最初有效的20%的时间内,作出80%的相关分析。 库存管理:大约80%的存货仅仅占据所有销售额的20%。 管理:任何工程的80%的价值源自20%的行为。 协商:问题的20%或更少将包含争议部分的80%的价值;在最后20%的有效时间内将会出现80%的让步。 要想成功进行管理变革以及成功地将80/20理论运用到你的公司,你需要证明简单就是美并讲明原因。除非你明白这一点,否则你永远都不会放弃你目前业务上没有效益的80%及其管理费用。 不要单一地应用80/20分析法和策略。像任何简单而实用的工具,80/20分析法有时会被误解、误用,成为经常犯错误的借口。如果不恰当并直接运用80/20分析法,它会让你误入歧途。你需要始终警惕,不要犯逻辑上的错误。[2] 人物介绍 维弗雷多·帕累托维弗雷多·帕累托(1848年7月15日 - 1923年8月19日),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的研究和个人选择的分析中。 他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用无异曲线来帮助发展了个体经济学领域。他的理论影响了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帕累托因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著名,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20/80法则),后来进一步概括为帕累托分布的概念。 帕累托指数是指对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参见基尼系数。 帕累托的父亲、热那亚人马尔凯塞·拉斐尔·帕累托似乎是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复兴运动的典型产物、马志尼(②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1805—187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复兴运动)中民主共和派的领袖。曾加入烧炭党,后被捕,被驱逐出国。1831年在法国马赛创立青年意大利党。参加1848年意大利革命,为1849年罗马共和国三头政治的领导人之一。1860年支持加里波第对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远征,提出建立共和国的主张,未果。19世纪60年代,宣传在“劳资合作”和“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解决工人问题。——编辑注)的热情拥护者——或许较多地由于国家原因而不是由于社会原因——他是“阻碍意大利走向全国统一的一切政府”的毫不妥协的敌人,而且是在这一意义上而不是在其他意义上的一位革命家。因此他流亡国外,逃到巴黎,娶了一位法国妻子。本文的主人公在那里出生了。如果加雷尼将军曾经把自己描述为“法国人但也是意大利人”,那么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也可以把自己说成是“意大利人但也是法国人”。他于1858年被带回意大利受学校教育,1869年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他立即从事工程学和工业管理工作,并在几次调换工作以后升任意大利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应该是“董事长”——直到1893年,他才到洛桑大学,并被任命为瓦尔拉的继承人,虽然几年前他就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专职的经济学家了。这样,他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时间大约是1892-1912年,后来他的全部工作实际上都是社会学性质的。1906年,他辞去教授职务,退休回到位于日内瓦湖畔的乡村的家里。在充满旺盛精力和富有成果的老年阶段,他成为“塞利尼的孤独思想家”。 帕累托标准首先,理论家们会注意到,由于他受过工程学的训练——而且他似乎形成了理论观点——他早年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达到专家水平(①我不能准确地说明这水平有多高。帕累托需要沃尔泰拉告诉他。Xdx+ Ydy表达式经常有无限多的积分因子,而当它有两个以上变数时就不需要这样的因子存在。我不知道一位真正的专家能否忽略这一点。)。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他已是一位非同寻常的经济学家,他完全熟悉工业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学院经济学家、公务员和政治家靠所能利用的方法获得的熟悉、精通程度是十分不同的。但是,第三,正因为他对当时的经济政策和一般政策表现出了强烈兴趣,才使得他在开始创造性工作之前,差不多就已是一位经济学家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将马上在另一处加以评述。弗朗西斯科·费拉拉当时仍然声名卓著,而自由主义者不加批判地赞美的那种理论结构仍然没有遭到冷遇。费拉拉的著作,特别是发表于《经济学家文库》中为古典经济学著作而写的著名序言使帕累托深受教益,其影响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帕氏学生时代的大学课程。帕累托对瓦尔拉著作的研究则源于马费奥·潘塔莱奥尼为建议。 上述事实没有一样能全面地说明帕累托的社会和政治观点,或者说明他对那个时代和意大利的实际问题的态度。我绝不相信他的个性能像极易被抽干的池塘一样轻易地被人了解。但是,贵族出身对他的影响多于对一般人的影响,我相信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特别是这一背景使他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精神上成为兄弟,不能成为在各种团体中完全被接受的成员。它也阻碍了他同那些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建立感情联系,例如被称作“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孪生兄弟。这一背景的作用是,使他有足够维持生活的经济收入——起初勉强够用,后来变得相当富裕了(①这是由于继承了一份遗产,而不是由于早年担任总经理所致。)——使得他更加离群索居,因为这为帕累托提供了把自己孤立起来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古典学识按同样的方式起着作用。这里指的不是他与同时代受过教育的每个人共享的那部分古典学识,而是他通过不懈地研究希腊与罗马的古典作品,经历许多不眠之夜后形成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古典理论。古代世界是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一间应用科学的实验室。他太相信那里面所积累的智慧,结果必然会远离生活于1890年或1920年的任何人群。参加本国的政策和政治辩论使得他完全孤立,以至于在接受洛桑大学邀请之前,他就已决定移居瑞士。孤立对他的暴躁脾气有影响——只是在晚年,第二次结婚所带来的家庭和睦才使他脾气好些——而暴躁脾气实质上是不能容忍孤独的。 但他为什么怀着极其愤怒的心情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他从内心深处热爱她,祖国的新生不但是他所渴望的,而且是他亲眼看见了的。公正的观察家很可能提出这一问题,因为在这样的观察家看来,似乎在帕氏离开祖国以前的30年里,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的情形不算太糟。除了以相当快的速度促进经济增长和从财政混乱中解脱出来以外——得向我们的凯恩斯主义者们表示歉意——这个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是进行社会立法,并成功地把意大利建成当时所谓的列强之一。从这一角度来看问题,我们的观察家们将会对阿戈斯蒂诺·德普雷蒂这样的政权表示极大的尊敬。而且考虑到新的民族国家在初创阶段容易遇到的困难,观察家们会原谅那些不太令人高兴的情景。但是帕累托没有任何原谅的表示。他所看到的只是无能与腐败。他怀着公正的愤怒与走马灯似的政府进行战斗,于是那时他就成了公认的极端自由主义者——在19世纪其涵义就是自由放任主义的毫不妥协的鼓吹者——而且在那个时期的德国新政者们中间,他帮助造成这样的印象,即边际效用只是被用来反对改革者的邪恶诡计。(①因此,德国的批评家接受了他的《政治经济学讲义》。事实上书中很少含有可作不同解释的内容。但是它包含有这样的观点:在这里所断言的纯粹的竞争的优点对实际经济过程不起任何作用,因为纯粹的竞争实际上没有普遍盛行。)关于帕累托对经济政策问题的态度以及1900年以前他在科学著作中所留下的深刻痕迹,这可能就是全部的内容了。但是即使在那时,在他的那种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中仍然有些东西是直接反对官方自由主义的教条和口号的。他确实是一位反国家干预主义者,但这是出于政治理由,而不是出于纯粹经济的理由: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不同,他不反对政府活动本身,但是反对议会民主制的政府,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热烈拥护的那种议会民主制的政府。从这一点来看,他这种类型的自由放任主义有了引申意义,与英国式的自由放任主义完全不同。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其他的就容易理解了。 在19世纪末和本世纪前20年中,越来越多的法国人也意大利人开始表示不满,从单纯地表示失望,发展到对议会民主不断更迭的方式及其在法国和意大利所产生的后果表示强烈厌恶。有这类情绪的人有很多,如E.法盖和G.索雷尔,而他们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分析这些情绪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更不用说去评判它们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存在着这些情绪,而且,晚年的帕累托之所以在这种思想潮流中显得突出,是因为他在同时代的人们中更为突出,还因为他写了一部社会学方面的著作——还有索雷尔和莫斯卡的著作——使这些情绪合理化了。 英国人和美国人忘记了特殊的和历史上独特的情况,这些情况使他们在心目中产生了同样特殊和独特的对议会民主制的态度,他们怀疑帕累托对法西斯主义的态度的可能意义。不过他的这种态度一点也不成问题,不需要用什么理论去加以解释。1914-1922年的事件已经把他召回了政治辩论的舞台。他发表的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凡尔赛和约的失策以及国际联盟的无能等的精辟分析都是最强有力的论述,虽然这些文章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没有引起反响。但是他毕竟目击了带有某种恐怖色彩的意大利社会的解体,这是只有亲眼看到才会相信的。 他把这些年间的一切动乱都归因于颓废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软弱性。这位罗马史学者可能想到罗马共和国元老院使用过的一个方案,即:为了应付紧急局面,元老院常常命令执政官们任命一位实际上具有无限权力——虽然是临时权力——的官员,即独裁者。执政官应该注意不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但是在意大利宪法里没有这一条款,而且即使有了这一条款,也不会有任何好处。因此,独裁者必须自己任命自己。帕累托决不曾超越这一界限,也不曾超越只赞成墨索里尼恢复秩序所取得的成就这一界限。墨索里尼为了标榜自己,向这位始终宣传温和主义、始终主张新闻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人授予参议员职位。(①参阅《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生平和著作)第182-194页相关叙述。)但直到去世前,帕累托都拒绝信奉这种“主义”,就像他拒绝信奉任何其他主义一样。从英美世界的传统观点来看,没有任何必要去裁判他的行为——他的任何行为或情绪。 其他任何事情都沉在“池塘”的底部。
偏好诱导实验预期效用理论对个体偏好理性有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假定,而这些公理化假定在广泛进行的彩票选择实验中受到了显著的违背。但严格说来,这些检验性质的实验对个体偏好的探究是间接的。 那么,能否通过某种实验机制直接显示人类的偏好性质呢?实验经济学家在此方面进行了成功操作,即偏好诱导(preference elicitation)的实验开展。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个体偏好是从价值衡量中得到表征(representation)的,故偏好 诱导通常采取的是某种定价机制的实验技术──也正因为如此,偏好诱导有时也称作“价值诱导”(value elicitation)。实验的成就偏好诱导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接受愿意”(willingness to accept)与“支付愿意”(willingness to pay)间的巨大悬殊,即如果让人们对某种经济利益进行定价,则其得到这种经济利益所愿支付的最大值,远远小于其放弃这种经济利益所愿接受的最小补偿值。 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是“外部效应”问题。 譬如,在哈马克和布朗(Hammack and Brown, 1974)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猎人对于猎场被毁所愿接受的补偿额为1044美元,但仅愿支出247美元用于对猎场的保护使其免于毁坏。霍夫曼和斯别兹(Hoffman and Spitzer, 1990)等也在实验中观测到了这方面的现象。而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如科斯定理)来说,财富的变动方向并不影响财富本身的价值,财产权利的初始安排与经济效率无关。显然,这也是个体偏好方面的一个悖论。该悖论将使按经济学原理制定政策的决策者们感到无所适从。卡耐基(Knetsch, 1989)将这种因为对物品的拥有,而在定价方面卖价高于买价的现象,称之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关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偏好诱导,贝克尔、 德古鲁特及马萨克(Becker, DeGroot, and Marschak, 1964)创立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却十分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简称BDM,后被广泛运用。具体来说,实验者要求被试对某种彩票提出一个其所认为的等价于现金的 卖价,然后以随机方式在一定的价格区间中产生一个买价;当买价高于卖价时,则彩票卖出,被试相应获得等于买价的现金收入;而当买价低于卖价时,则进行实际 抽奖。显然,BDM方法对风险情境下的偏好诱导借助的是定价机制,该定价机制通过一个随机兑现的程序诱导出被试的风险态度。如果说同结果效应及同比率效应等实验发现对预期效用模型提出的尚属挑战,那么建立在偏好诱导基础上偏好颠倒问题的实验发现则对其形成了真正打击。所谓“偏好颠倒”(preference reversals),即个体决策与偏好方面选择与定价不一致的现象。该现象在70初被发现,随即获得了广泛证实,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研究热潮。考虑这样一组彩票组合: S5=($4, 35/36; -$1, 1/36) R5=($16, 11/36; -1.50, 25/36) 实验表明,当被试在S5与R5中进行选择时,绝大多数选择S5;而在对S5与R5进行最低定价(采用BDM方式)时,绝大多数被试对R5的定价高于S5。这就是著名的偏好颠倒现象。 该现象最初由心理学家利希滕斯坦与斯洛维克(Lichtenstein and Slovic, 1971)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为验证其准确性,他们甚至在拉斯维加斯赌场利用赌场老手进行了实际研究。而几乎同时,另一位心理学家林德曼 (Lindman, 1971)也提出了同样的实验发现。 偏好颠倒的实验发现令经济学界震惊,最初也遭受到很大程度的怀疑。而随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工作的开展,这方面的疑虑几乎消失。进一步 的实验验证是相当广泛与严格的。譬如,格雷瑟和普洛特(Grether and Plott, 1979)曾对利希滕斯坦等人的实验持有多达13条的疑问,并在自己的实验中尽可能严格地对各种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与测试,如采用真实激励,控制财富效应,排除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检测策略性反应即 讨价还价效应,甚至采用不同的概率器等,而结果则是仍然观察到偏好颠倒现象的普遍存在。对于偏好颠倒的讨论是相当广泛的,尽管在其产生原因及机制方面有不 同看法,但正如特维斯基和萨勒(Thaler)(1990)所说,它几乎违背了经济学中关于偏好的所有原则。看来,标准理论对其是束手无策的。格雷瑟和普 洛特(1979)甚至悲观地宣称:偏好颠倒现象让人觉得,哪怕最简单的人类选择行为,都不存在任何种类的最优化法则。
帕累托曲线/PARETO曲线/柏拉图曲线(Pareto curve) 目录 1 什么是帕累托曲线 2 帕累托曲线的提出 什么是帕累托曲线 排列图中有两个纵座标,一个横座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左边的纵座标表示频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纵座标表示频率(以百分比表示),有时,为了方便,也可把两个纵座标都画在左边。横座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至右排列;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数,这条曲线称帕累托曲线。 Image:排列图.gif 通常把累计百分数分为三类:0~80%为A类,是累计百分数在80%的因素,显然它是主要因素。累计百分数80~90%的为B类,是次要因素;累计百分数在90~100%的为C类,这一区间的因素是一般因素。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V.帕累托在研究个人所得的分布状态时,用坐标曲线反映出“少数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绝大部分,而多数人收入很少”的规律。 1951年,美国管理学家H.F.戴克(H.F.Dickie)发现库存物品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用曲线描述这一规律,定名为 ABC分析。1951~1956年美国统计学家J.M.朱兰在质量管理中应用了这一分析,并取名为帕累托曲线。1963年,美国管理学家P.F.德鲁克(1909~ )在研究企业经济效果和管理效果时,贯串了ABC分析的基本思想。目前,ABC分析已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企业管理的基础方法。 帕累托曲线的提出 新经济已引发公众对财富分配差异的再次关注,经济不平等的原因和后果,争论可上溯到亚当·史密斯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时代。遗憾的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是不管事实,玄空讨论。直至十九世纪末,统计学成功广泛应用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后,事情才有转观。帕累托是首个真正系统化用实证数据研究收入分配的学家。他引用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数据,从英格兰,多个意大利和德国城邦、巴黎,甚至古代秘鲁和切诺基印第安部落,把累积收入分布描绘在双重对数图上,发现他们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条直线,下端有切口,斜率很相近;频率分布则非常倾斜,几乎成单边,起始于某种最低收入,和正态分布相比,严重不对称,帕累托称为“社会金字塔”。这便是著名的帕累托曲线。 帕累托并不满足于大量证据,他还想解释为什会这样,后世一轮又一轮的争议便埋下伏笔。亚当·史密斯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古典派学者总认为存在并想找出纠正财富分布的机制,帕累托不以为然。当然,机遇、社会机制和人性本身均可能是收入分布不平等的根源,但如此跨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的财富分布相似性,怎可能把社会机制作为重要根源?这些社会具有很大的机制差异,而且经济结构发生根基式变化后,帕累托定律仍然不变,帕累托便发出惊人之言:收入分布主要是由人性本身而来。他认为帕累托曲线对应的是潜在的人类能力分布,又由生存的必需加以切断,所以收入分布曲线有一切口。那些低于平均能力的个人或不能生存或必须由他人持有。而且更具创意的论断是,这种相似性极强的收入分布主要是由于最成功者有控制社会资源的强烈意志。不同的环境与经济机制可能很有力影响一个社会的物质丰裕程度,但不管有何千差万别,不同社会奖励不同个性,人性最终决定这种社会争斗的胜利者,以及相应的物质分配。人性也决定人们趋于接受某种比例,不是无休无止拚打下去。社会工程或左或右,人性品调或东或西,但这一根本事实无法改变,帕累托认为其曲线定律是一个均衡状态,一旦社会偏离这个状态,自动的力量又会把它发展调整回去。所以用立法来进行收入再分配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不管机制结构如何,最适者终会要求具有总体收入中的明明白白的一个部分与比例。
区域智力资本应用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首次提出了智力资本这一概念。1969年他在一封致波兰某经济学家的信中写道: “我认为,你应该认识到、世界上已经有许多人把你在过去几十年中所探讨的东西归功于智力资本。”加尔布雷斯指出:智力资本中的智力不再是“作为纯粹智力”的含义,而是体现为一种智力性活动,智力资本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 基本资料 加尔布雷斯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当人们正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曾被预言家称为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人才时代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人们身边,而推动这个时代到来的力量,正是智力资本。 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 区域智力资本是指通过一种开放性的网络在地区内共享信息,通过最大化集体经验建立一个“智能社区”,从而充分利用不同机构与企业人员的潜能。智能社区将人员管理和信息管理联系起来,使人员创造力和信息结构之间达到平衡。这是一个首过良好培训的知识工人的网络,这些工人会在网络中通过系统的合作使组合知识的价值最大化,并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主要特征 区域智力资本除了具有智力资本本身的无形性、价值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以外,其理论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1、地域性。区域智力资本以一定地理空间的经济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虽然不同区域的智力资本状况不同,但其研究结论具有可比性和参照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区域优势和劣势,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方案提升区域竞争力。 2、政策性。区域智力资本的经济学属性反映了它的政策性,政府的政策制定在区域竞争力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智力资本研究通过分析区域内各行为主体的知识存量和区域网络范围内外知识流动效率等关键环节,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导和依据。 3、网络性。区域智力资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各要素的知识积累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知识流动具有复杂的网络特性。 4、多元性。区域智力资本的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的社会经济主体,如:个人、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科研基础设施、中介机构等。这些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5、创新性。智力资本的载体是知识,提升区域竞争力,关键就是实施区域知识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等等。 培养应用 通过对智力资本的使用,在地区财富增加的基础上,员工获得工资收入,同时也为股东创造了红利,为政府创造了税收收入,这些反过来又成为未来研发的基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才是价值增值的真正驱动力?如何提高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在一个社会或地区中,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化智力资本的杠杆作用。这就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个人的智力资本得以转化为区域的或社会范围的智力资本;通过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军队以及企业部门的组织文化创新与变革,为智力资本向社会财富转化提供理想的环境。 1、单个智力资本向区域智力资本的转化——瑞典经验 使信息在区域内共享:如果你向这个系统中输入信息,你就成为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同时作为回报,你也可以从这个系统中获取对你有用的信息。 在瑞典的科斯塔,爱立信和诺基亚两个公司之间有着竞争关系,但它们还是会经常合作,并且分享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看来是高度机密的信息。这两个公司都没有寄希望于在当地市场获得大量的利润,它们旨在快速地开发出解决方案和标准,快速地进入能够为它们提供大量机会的更大的全球市场。 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的大型公司开始逐渐需要更多有能力的人和更有质量的研究,但是这已经超过了这个地区所能够提供的限度。于是瑞典一流的科技大学皇家理工(KTH)、国家政府、瑞典技术发展委员会、爱立信、瑞典通用电器集团(Asea)以及斯德哥尔摩市开始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这个组合最终决定建立Electrum基金会,使企业、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的人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网络而不是组织间的网络,来自地方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的专业人员就有机会碰面和一起工作,从而了解他人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合作的基础。浓厚的团队、合作和信息分享文化对瑞典紧密联系的区域智力资本网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合作,甚至与竞争者合作在新生市场上变的越来越重要。因为每种不同的技术对在新生市场上开发创新方案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合作是瑞典经济实体的一个典范:“合作是为了生存。”在现代环境中能够说明瑞典这种传统特征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爱立信和诺基亚在科斯塔的共存 在瑞典,一流的企业家、学者和政客们都保持着紧密的网络联系,因为它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从这个国家最好的三所大学毕业的——皇家理工大学、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和歌德堡大学。除了瑞典的教育网络之外,企业网络也扮演着重要地角色。20世纪90年代企业家地位迅速崛起之前,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通常被瑞典的大型企业雇佣,如ABB和爱立信。他们为这些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令人振奋的具有国际性的职业机会,从而使瑞典的管理人员形成了强大的国际性商业网络。 2、借鉴之处 区域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实现网络化。对于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地区来说,要推进网络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负责提供相互作用的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生产者”,和一个负责将适当的人安排到这个平台的适当位置上的“指导者”。这样,就能够从网络成员的相互作用种产生价值增值了。 模型套用 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针对中国东北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借鉴瑞典区域智力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一个推动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智力资本应用模型,从知识资源上看,中国东北地区的大学教育的规模与水平都是居于全国前列的,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重点大学以及分布在东北各个主要城市的专业性大学。同时,建国之初,出于战略考虑,东北地区拥有庞大的科研机构;作为国有重工业基地,大型国有企业内部也设有相当规模的研究部门;东北军区是中国作战能力最强的军区之一,也是军工企业最强大的军区之一,军事部门也有着巨大的研究资源;商会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虽然本身并不进行生产经营和研究活动,但是它们是连接其他机构的很好的纽带与桥梁,并可充当各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润滑剂。 为使区域智力资本得以充分开发与应用,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是搭建和维护这个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的最佳人选。政府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以及服务与社会的职能,通过搭建信息高速公路,使得在企业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军队、商会以及其他非营利机构等之间建立起一个知识共享、信息共享以及利益共享的平台。借鉴瑞典经验,东北三省可以成立一个振兴东北经济专项基金会,资金分别来自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以及地方企业,全部资金用来搭建和维护这个信息共享网络以及网络成员的组织与培训,网络成员则可以是上述机构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所有致力为振兴东北而奋斗的人们。 以上的区域智力资本将形成推动东北地区企业与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地区财富增加的基础上,员工获得工资收入,同时也为股东创造了红利,为政府创造了税收收入,这些反过来又成为未来研发的基础。 政府除了搭建和维护这个网络平台以外,还应当承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自由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充分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使单个智力资本能够转化为区域与社会智力资本,从而使智力资本发挥的价值最大化,各个部门以及企业应该相互配合,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更多的人、更多的知识与技术资源得以转化为区域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关词条 品牌联合 福特主义 货币替代 资本逃避 机会成本 市场预测 企业边界 实体经济 溢出效应 规模效应 品牌效应 财务分析 商品流通 外汇汇率 补偿贸易 财务控制 项目融资 阿罗悖论 破窗理论 服务蓝图 参考资料 [1]《国际经济贸易百科全书》 天津市国际贸易学会编出版社 [2]《工会财务会计百科全书》 银声音像出版社2006年
估计复利的捷径。一个每年以r%的速度增长的量大约在第70/r年时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