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公积审计是审查企业净利润的分配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分配的标准与数额是否真实、正确,从而证明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是否得到增值。 审计目标 盈余公积审计明细表 (1)证实盈余公积的存在性 (2)证实盈余公积的完整性 (3)证实盈余公积的合法性 (4)证实盈余公积分类的合理性 (5)证实盈余公积记账的准确性 主要内容 (一)税后利润是否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金,数额是否正确; (二)盈余公积的使用是否合法; (三)盈余公积的核算是否正确,会计记录是否全面、完整; (四)盈余公积在会计报表上反映是否恰当。 审计程序 1.获取编制盈余公积明细表,分别列示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并与明细帐和总帐的余额核对相符; 2.对盈余公积各明细项目的发生额,逐项审查其原始凭证; 3.检查盈余公积各明细项目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4.检查盈余公积减少数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5.检查动用公益金举办集体福利设施是否按规定冲减公益金并相应增加公积金; 6.验明盈余公积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反映。 参考资料 [1]教育联展网http://www.thea.cn/cs/learning/2008-11-1/121715-1.htm
应付票据审计清查要点 应付票据审计是指对企业开具或承兑的在短期内兑付的各种票据的审查,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应付票据审计目标:确定应付票据的发生及偿还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应付票据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应付票据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充分。 主要程序 ①获取或编制应付票据明细表,列示票据类别及编号、出票日期、面额、到期日、付款人名称、利息率、付息条件,抵押品名称、数量、金额,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相符; ②向票据持有人函证,确定应付票据的余额是否正确; ③复核票据利息是否足额计提,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④检查逾期未付票据的原因,如系有抵押的票据,应作出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必要的披露; ⑤检查非记帐本位币折合记帐本位币采用的折算汇率,折算差额是否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⑥验明应付票据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披露。 实质性测试 1、核实应付票据的实有数 审计人员核实被审单位应付票据的实有数,意识向被审单位索取或自行编制应付票据明细表,并据以与总帐中应付票据帐簿及应付票据备查簿相核对,检查其是否一致;二是根据各种应付票据凭证与应付票据备查簿及有关帐簿进行核对,如发现不附应查明原因;三是通过对应付票据发函询证的方法,索取外部证明,与应付票据各明细账核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应付票据的实有数。 2、审查应付票据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痕迹人员审查应付票据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应重点查明一下问题: 1)审查企业应付票据的原始凭证及合同等,检查企业应付票据是否属于企业业务正常需要,应付票据中所存在的抵押或担保契约,是否予以记录;应付票据的计算有无差错,凭证、手续是否齐全,有无遗漏和虚列现象。 2)审查企业应付票据有无到期而未对付的现象,检查企业应付票据业务中有无违法乱纪行为,如利用应付票据营私舞弊,应予以揭露并查明责任。 3)审查应付票据利息支出的正确性、合规性。企业开具的票据如果是带息票据,审计人员应根据有关规定和各种凭证,审查利息计算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如发现有利用带息票据进行营私舞弊活动,应予以揭露并查明原因。 符合性测试 审计人员在对应付票据实施审计时,一般以对应付票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为基础。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其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1)票据的经办人、记账人、署名人、付款人等是否由不同的人或部门分别负责。 2)所有签发的票据是否都得到了相应负债人的成人,是否有签发的授权批准手续。 3)有无空白票据用纸的领用等级管理制度,是否将作废或写错的票据留存备查 4)是否根据规定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簿”,有专人负责,并按所要求等级的内容逐一登记,当应付票据到期付款后,是否在备查簿内予以主笔勾销。带息与不带息票据的帐务处理是否正确等。 5)带息应付票据和不带息应付票据的会计记录和处理是否不同,其应付总额的计价是否正确。 参考资料[1] 豆丁网 http://www.docin.com/p-3034555.html
应收账款管理审计概述 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属于管理审计的范畴,是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效益、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发挥程度以及应收账款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审计,也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和方向。 应收账款管理审计与应收账款审计有着显著区别。应收账款审计属于财务收支审计的范畴,起着检查和监督作用。 应收账款管理审计的意义 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可以通过评价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改善管理。同时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应收账款的产生、评价、回收、处置以及风险预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措施和建议,以充分利用应收账款的杠杆作用增加企业价值。 应收账款管理审计的内容 (一)信用政策效果好坏的审计 应收账款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进行的投资。而投资本身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一个企业信用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应收账款管理效果的好坏。 1. 信用期间的审核 可以通过计算当前信用期间下企业净收益的增加额来评价信用期间的确定是否合理。延长信用期间会增加销售额,增加收入,与此同时应收账款费用和坏账损失也会增加,会抵减收入。当收入项大于其抵减项时,有利润产生,说明信用期间选择合理,有利于增加企业收入,否则信用期间确定不合理。 2. 信用标准的审核 企业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要先评价他赖账的可能性,这通常是经过5C系统来进行的。那么可以通过检查公司客户资信档案以了解公司对客户的调查了解是否充分全面;观察公司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以了解他们是否严格按公司章程制度办事;可以检查公司人力资源的档案以明确公司的人员配备是否合理。 3. 现金折扣政策的审核 现金折扣政策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企业采用什么程度的折扣要与企业的信用期间结合考虑。那么如何评价现金折扣政策的优劣呢?同样的可以通过计算净收益的方法来比较确定现金折扣率以检查该公司当前的折扣政策是否合理。 (二)应收账款监控体系的审查 企业应收账款监控体系一般包括赊销的发生、收账、预期风险预警等环节。 通过检查和观察,确定企业管理层是否为企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企业员工是否按流程履行工作。工商企业的一般销售业务要经过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供货按销售单装运货物、向顾客开具账单、记录销售、收回资金这样的业务流程。那么针对这个流程,应收账款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审查销售管理部门是否严格按照信用部门的客户信用资料来决定是否批准销售;信用部门接到销售单后是否经过认真审核该客户的资信情况来决定是否批准赊销;财务部门是否将销售数据和资金回收情况反馈给销售部门和信用部门以让他们及时更新资料做出新的对策。通过对应收账款发生到收回各环节管理状况的审计拟让企业达到这样一种满意状态:即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的严密体系,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促进销售,增加企业价值。 我国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直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开展应收账款管理审计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人员素质相对低下 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不完善,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没有严格规定其准入标准,甚至很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受过正式的审计业务培训,不具有相关的专业理论体系。在某些单位内审人员甚至是精简机构的淘汰“产品”,内审队伍专业人员比重比较低。 1. 审计人员对企业管理知识了解甚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对记载财务收支情况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检查和核对,而是对会计资料的形成过程中牵涉的管理过程、法律制度环境等进行判断,进而对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评价。而审计人员很可能多是从财务部门精简过来的,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这必定不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的需要。比如审计人员在对应收账款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的时候他可能只会简单的凭应收账款平均回收天数衡量应收账款管理效果的好坏,而忽视了分析应收账款的组成中有未过期和已过期之分。 2. 审计人员缺少对法律适用能力、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 应收账款管理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活动使其能充分发挥潜力为企业谋求最大利益,是一种绩效审计。那么审计人员应该是不仅具备会计资料的分析和判定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定的敏感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 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 审计是一项得罪人的事业,审计过程中必然要揭露查处一些违纪问题,遇到各种阻力和压力。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敢于执法,做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而介于现在审计队伍的组成情况,既然是精简机构的“产品”,那么他们必定有些特定的关系群不利于开展工作,并且他们自己本身的素质不是很高没有过强的免疫力。这些对开展内部审计也是很不利的一个方面。 (二)缺乏独立性 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和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现在有很多企业设立了独立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但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独立;有的企业没有设立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其并入财务部门或纪委监察部门。更不要说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审计部门了。诸如这样的情况下,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并没有超然的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更好地为企业增值服务和改善经营。 (三)职能定位不够准确 按照现在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应收账款管理审计作为促进管理的有效手段,不仅要会发现问题,更要会有效地解决问题。传统的应收账款审计只审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显然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应收账款管理审计的重点在于审计和评价应收账款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即使设置了完善的应收账款监控体系,也不能保证不会发生逾期的应收账款,这除了监控体系指定的合理与否以及监控体系是否得到执行外,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有可能导致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而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在预期账款面前审计部门并不是无能为力,管理层可以制定业绩量化的标准来评价职能部门的业绩,而审计部门就可以以该部门创造的量化的经济利润最大化为标准作为审计标准,而不单单只是以职能部门对制度的履行与否作为审计标准。 (四)没有考核审计成效的科学统一的规范 内部审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准则法规也只是指导性而非规范性,甚至没有具体的标准以及奖惩法规。因此不可能象传统的会计工作那样有规可循有法可依,而仅仅靠审计部门管理层自身的素养和职业谨慎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应收账款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和理论体系。所以这项工作还有待于逐渐完善,有待于共同的努力。 解决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开展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相关措施提高应收账款管理审计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 提高审计人员上岗资格的获取条件 可以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我国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办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门槛,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审计的特殊考核制度选拔特殊人才担任应收账款管理审计。 2. 改善人员结构 由于应收账款管理审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笼统的全部由传统的内部审计人员担任,必须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小组,或者配备具备多元化高素质的人员:一是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政策水平、熟练的现代计算工具操作技术及敏锐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知识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精通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非常熟悉经营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要有不断学习的观念以及自学的能力,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 3. 加强培训和考核 由于应收账款涉及到销售、管理、信用、财务等部门,应收账款的管理涉及到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对其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绩效考核、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为应收账款管理审计人员提供学习、提高与回顾的机制,并帮助他们设计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应收账款管理审计人员能够持续的提高业务能力,促使审计质量的提升。 (二)制订确实可行的效益考核标准,开展应收账款管理效益审计 积极开展应收账款效益审计,促使企业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使应收账款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增值服务。应收账款管理效益审计就是由独立审计主体对应收账款的发生、回收以及处置等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效率、效益和风险进行检查和评价。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出一种科学合理的量化的考核标准。这样能准确及时确定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寻求进一步提高和实现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三)职能定位应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1. 审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 随着内部审计的职能由单一的监督职能向监督、管理与服务多种职能转变,传统的只审查合法性与合规性的财务审计,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应收账款管理审计主要是为了对应收账款管理活动的效益进行审计,是为了提出改善意见找到增加经济利益的管理方法。因此,应收账款审计的重心应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 2. 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应收账款管理审计主要体现在管理上,如何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周转率,从而提高应收账款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是应收账款审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应在管理活动开始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开展审计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完善,应收账款问题越来越多,甚至逐渐成为企业的“定时炸弹 ”。企业管理层应积极开展应收账款管理审计工作。选拔、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应收账款管理审计人员,督促企业对自身的应收账款管理成效,定期进行考察、审核,并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全面计量考核,及时发现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善,充分挖掘应收账款的潜力,同时为内部管理审计开辟新方向。
资产负债表审计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被审计单位某一特定时日财务状况的报表,它是一种静态会计报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首先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格式的审计,以确认资产负债表外在的形式是否符合要求;其次对资产负债表格式的年初、期末数进行审查。审查年初数的目的在于了解前后会计期间财务资料的连续性,使本年度资产负债表的审计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通过对上期会计信息的比较、分析,以确定异常变动项目,为后续审计确定重点。对其期末数的审计,是资产负债表审计的重点和主要工作,期末数主要是依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期未余额填列。 发展 19世纪中叶,股份公司的兴起导致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多数资本所有者成为股份公司纯粹的股东,完全脱离了对资本直接和日常的经营管理,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又非常关心公司的财务状况,希望通过及时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帮助做出投资决策。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更为广泛的渗透,使得股份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可能,而股份公司的有限责任性质在降低股东风险的同时,又相应加大了提供信贷资金的银行的风险。为加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银行开始关注股份公司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其偿债能力,把它作为是否提供信贷资金的主要依据。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资产负债表审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展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查资产负债表数据确定企业财务状况,审计报告使用人包括企业股东和债权人,审计方法也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了抽样审计。 内容 资产负债表一、资产负债表的常规审计 资产负债表的常规审计,主要是审查资产负债表填列的内容是否完整,表内数字计算是否正确平衡,有关项目填列是否准确等。 1.审查资产负债表填列内容的完整性。一是检查填报日期是否漏填;二是审查表内应填项目是否填列齐全;三是审查有关人员签章是否齐全。 2.审查资产负债表内相关数字的准确性。一是复核表内小计数是否正确;二是复核表内合计数是否正确;三是将表内左右两方项目数字分别相加,看资产负债表的总额是否平衡。 3.审查资产负债表内综合项目的填列是否准确。对根据各有关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的项目,应与各有关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相核对;对需要根据汇总抵消或分析才能填列的项目,应与各有关总账账户余额相加或相抵及分析的数额相核对;对需要根据明细账户期末余额或其合计数填列的项目,应与各有关明细账户期末余额及其合计数进行核对;资产负债表“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应与上年末资产负债表内“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相核对。 二、资金使用合理性的审计 1.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分析。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在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资产负债率反映被审计单位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用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对于债权人来说,这个比例越低越好。负债占资产的比率越低,说明可用于抵债的资产越多,表明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借出资金的安全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越弱,债权人借出资金的安全程度越低。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资产负债率是否超过100%,如果资产负债率大于100%,表明被审计单位已资不抵债,视为达到破产的警戒线。 2.负债权益比率的计算分析。负债权益比率是被审单位总的负债与总的权益之比。负债权益总额,反映被审单位财务结构的强弱,以及债权人的资本受到所有者权益的保障程度。负债权益比率高,说明被审单位总资本中负债资本高,因而对负债资本的保障程度较弱;负债权益比率低,则说明被审单位本身的财务实力较强,因而对负债资本的保障程度较高。 3.流动比率的计算分析。流动比率,又称营运资金比率或流动资金比率,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流动资产与全部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负债偿还能力最通用的比率,它表明被审单位的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由于流动负债是在短期内偿还的债务,而流动资产是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因此流动资产是偿还流动负债的基础。流动负债比率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短期偿债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其变现能力。流动比率越高,说明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越弱。但是,如果流动比率过高,则表明流动资产占用多,意味着可能存在库存材料积压或产成品滞销问题。 4.速动比率的计算分析。速动比率,是指被审计单位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所谓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中最具流动性的部分,一般指扣除存货后的各项流动资产的总和。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短期清算能力。速动比率高,说明被审计单位清算能力强,偿还债务有保障;反之,则弱。因为速动资产中只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不包括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慢的存货,只要速动比率高,就有较足够的偿债资金。 目的 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与审计首先,资产负债表审计的目的已不再是传统审计的查错防弊,而转向为证实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是否真实,这就使得审计内容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无须对审计期间内的交易活动进行检查,而只需对于资产负债表项目余额有关的会计记录和存货进行检查、认证和盘存,即可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做出判断。因此,从技术方法上,详细审计已显得不那么适应了,必须有更科学的方法取而代之。 其次,资产负债表审计一般属于强制实施的年度审计,这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保证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而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由于股份公司的兴起和对股份公司的强制审计,使审计业务量急剧膨胀,加上年度审计制度的时效性,使得审计人员不可能对股份公司进行详细审计。 第三,资产负债表审计是由民间审计来承担的。作为独立执业并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审计必然要考虑如何以最少的时间耗费和最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也感到继续采用传统的详细审计方法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经济利益的要求了。 审计目的发生的重大变化,导致了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产生;强制性审计的实施扩大了社会对审计的需要;审计人员职业化趋势的发展使审计人员开始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这些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系列审计变革,不仅为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的转化提供了可能,也对这种转化提出了必然要求。从此,从审计对象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继续审查,然后再根据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抽样审计方法开始取代对审计对象的每个项目进行逐一审查的详细审计方法,并成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比较通行的一种审计技术。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审计的工作量,提高了审计效率,对缓解审计人员当时所面临的社会对审计需求的日益增大与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为审计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用1.复查和评价审计证据 公司资产负债表审计表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真实、相关、充分的审计证据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存在性、负债的完整性和所有者权益的合规性予以证实。①采用监盘法对库存现金、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实际存在予以确认.并取得必要的证据确认其所有权。②对银行存款及银行借款进行清查核实.取得银行的对账单和对未达账项调节的书面证据证实其实际存在。③采用函询法取得审计证据核对各种往来账项并予以证实。④通过对有价证券或书面证据的清点.取得审计证据,证实长期投资的债券、股票或其他长期投资、长期应付债券和其他长期负债的实际存在。⑤通过审阅公司章程、投资协议(合同)及其验资报告和有关账目取得审计证据:通过审查股东会决议及有关账目取得有关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的审计证据。对所有者权益的合规性予以证实。如果资产负债表审计是在已全面完成财务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则只需对已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查和评价。 2.检查会计原则的遵循为了保证表内所列资产、负债数额的正确性。其确认和计量必须符合一般会计原则的要求,故必须对遵循会计原则的程度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是:①一贯性原则。审查资产项目的会计处理中,诸如折旧计提、存货计价方法的运用在前后会计期间有无变动,如有变动应属需要和合理,并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变更的情况.理由及其影响。②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审查资产、负债项目是否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如发现调整其账面价值应查核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③稳健性原则。着重审查资产项下的应收账款是否设置坏账准备等备抵项目,其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是否符合规定;审查在市场价格大幅度变动时存货计价的方法、技术进步较快时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是否作合理变更、检查资产价值的真实性,防止损益不实。④重要性原则。审查发生对当期财务状况有重要影响的事项时(如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或长期负债)是否按规定在表内单独列项反映。3.审查报表编制的准确性和编制方法的合规性4.审查报表所列主要指标的可信性根据资产负债表及其他报表提供的资料,可以计算若干项财务指标。对于报表使用者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会计信息因而应验证其可信性。主要指标有:①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②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③反映经营能力的指标 要点一、资产负债表的常规审计。资产负债表的常规审计,主要是审查资产负债表填列的内容是否完整,表内数字计算是否正确平衡,有关项目填列是否准确等。1.审查资产负债表填列内容的完整性。一是检查填报日期是否漏填;二是审查表内应填项目是否填列齐全;三是审查有关人员签章是否齐全。2.审查资产负债表内相关数字的准确性。一是复核表内小计数是否正确;二是复核表内合计数是否正确;三是将表内左右两方项目数字分别相加,看资产负债表的总额是否平衡。3.审查资产负债表内综合项目的填列是否准确。对根据各有关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的项目,应与各有关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相核对;对需要根据汇总抵消或分析才能填列的项目,应与各有关总账账户余额相加或相抵及分析的数额相核对;对需要根据明细账户期末余额或其合计数填列的项目,应与各有关明细账户期末余额及其合计数进行核对;资产负债表“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应与上年末资产负债表内“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相核对。二、资金使用合理性的审计1.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分析。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在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资产负债率反映被审计单位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用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对于债权人来说,这个比例越低越好。负债占资产的比率越低,说明可用于抵债的资产越多,表明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借出资金的安全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越弱,债权人借出资金的安全程度越低。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资产负债率是否超过100%,如果资产负债率大于100%,表明被审计单位已资不抵债,视为达到破产的警戒线。2.负债权益比率的计算分析。负债权益比率是被审单位总的负债与总的权益之比。负债权益总额,反映被审单位财务结构的强弱,以及债权人的资本受到所有者权益的保障程度。负债权益比率高,说明被审单位总资本中负债资本高,因而对负债资本的保障程度较弱;负债权益比率低,则说明被审单位本身的财务实力较强,因而对负债资本的保障程度较高。3.流动比率的计算分析。流动比率,又称营运资金比率或流动资金比率,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流动资产与全部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负债偿还能力最通用的比率,它表明被审单位的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由于流动负债是在短期内偿还的债务,而流动资产是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因此流动资产是偿还流动负债的基础。流动负债比率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短期偿债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其变现能力。流动比率越高,说明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越弱。但是,如果流动比率过高,则表明流动资产占用多,意味着可能存在库存材料积压或产成品滞销问题。4.速动比率的计算分析。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试比率,是指被审计单位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所谓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中最具流动性的部分,一般指扣除存货后的各项流动资产的总和。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短期清算能力。速动比率高,说明被审计单位清算能力强,偿还债务有保障;反之,则弱。因为速动资产中只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不包括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慢的存货,只要速动比率高,就有较足够的偿债资金。 参考资料 [1] 全球品牌网 http://source.globrand.com/data/soft/11331.html [2] 宜都农业网 http://www.ydnw.gov.cn/news/Show.asp?id=1227 [3] 价值中国网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189896 [4] 考试大 http://www.examda.com/sjs/fudao/llff/20080922/141517234.html
内容 管理审计1、管理过程审计管理过程审计是指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为对象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它通过对各种管理职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以考查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素质的优劣以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并针对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如对决策职能的审查,主要应查明是否制定科学的决策和程序,是否遵守合理的决策原则;决策的方法是否科学、恰当,决策的结果是否正确等。对控制职能的审查,主要应查明有无健全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其实际效果如何等。 2、管理部门审计管理部门审计,是以企业的各管理部门为基本对象,通过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如对设备物资管理部门的审计,应查明是否履行了对物资消耗和存储定额的制订、采购、保管、收发和维护等职责。对财务部门的审查,应查明会计工作是否遵循了会计法规,有无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资金的筹措,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管理审计后,从过去的纠错防弊、扮演“警察”角色为主向高层次的“参谋、耳目、助手”方向发展;从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主向注重效益审计方向发展;从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财务基础审计的方向发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方向发展。 重点 管理审计1、价格审计对本部门、本单位在购销过程中发生的价格行为进行咨询、审核、监察,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价格决策服务。这包括购价审计、销价审计、成本价审计、造价审计和投资价格审计。 2、经济合同审计企业在联营投资、技术引进、资源开发、设备订购、生产协作、工程施工等方面存在大量的经济合同,通过对经济合同的签定、履行、结果各个阶段的审计,及时发现影响企业权益的种种问题,如在合同签订前,即审查其是否可行、合理,可以制止无效经济合同的签订,避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是检查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查找“盲点”。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会计控制、主要经营管理环节、实物控制程序以及经营实体管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评价经营管理秩序是否规范,是否严密和有效,各控制点是否由不同部门和个人去完成,有无“独揽”情况,经营管理职权是否民主科学和相互制约,寻找失控点和漏洞,提出弊端及症结所在,从而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管理过程审计它是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管理职能为内容的一种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组织、工艺流程、技术改造、投资决策、业务经营、劳动人事等各个环节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评价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灵活地开展监督和服务。 方法 管理审计1、“因果分析法”与“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从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终查出所对应的结果。“果因分析法”则正好相反,是从事件所产生的结果查起,最终透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果分析法”的优点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审计内容较为全面,不足之处是审计所需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大。“果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溯果撷因,方法简便,需要时间较短,不足之处是审计过程容易以点带面,内容不够全面。究竟哪种方法效果更好,这要视具体的审计情况和审计目的而定。一般来说,在没有审计线索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审计人员掌握了审计线索,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便可以考虑采用“果因分析法”。 2、“窗帘中间拉开式”审计法如果一个窗帘由两幅组成,在阳光充足的早晨,我们从中间拉开,眼前便会迅速地明亮起来。这种拉窗帘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审计中,也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审计线索,依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时,向“左”追查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脉络,向“右”验证分析自身判断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先入为主”法。例如,某项工程成本管理审计,已知该项工程成本过高。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材料采购成本过高。依此判断,审计人员便可向“左”追寻材料采购过程及管理方式,向“右”可通过抽查票据的方式,具体验证材料采购成本是否真的过高。如果向“右”的结果验证了审计人员的判断,向“左”的工作业已完成,此项管理审计便可初步结束。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缺点是如果审计人员的判断出现偏差,反而会迟滞审计工作进度。因此,运用该审计方法,职业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不宜使用。 3、“遵循性”审计法与“思维创新”审计法“遵循性”审计法是针对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对问题的是与非做出判断。“思维创新”审计法则相反,它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判断。举例来说,企业临时用工问题,按照国企固有的管理模式及固有的思维方式,企业临时用工是不可取的,因为国企本身已经存在冗员。按照“遵循性”审计法,就会否定企业临时用工的做法。但我们如果采用“思维创新”法,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由于临时用工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用国有企业闲置职工,而这种大于效益又足可以抵偿临时工用工成本的话,用临时工也未尝不可。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因循守旧,死抱框框。否则,审计结论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甚至会给企业决策带来一定的误导作用。 管理审计4、“解剖麻雀”审计法与“高屋建瓴”审计法强调管理审计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解剖,并不是说管理审计要一味地在“微观世界”中探索。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之后,审计人员还要“跳”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微观”进行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屋建瓴”审计法。通常所说的“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就是这个道理。“解剖麻雀”法停留在“微观”层次,“高屋建瓴”审计法则提高到“宏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微观是宏观的基础,没有微观只有宏观是不可能的,同样只有微观没有宏观也是不行的,站在微观和站在宏观的角度所得出的审计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如一个集团公司,内部有许多子公司,某一个子公司车辆需要进行修理,经过考察,委托集团公司以外的单位进行修理,比集团公司内部其他公司的价格要低得多。如果站在这个子公司“微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得出用外部单位进行修理的结论,但如果站在集团公司这个“宏观”角度考虑问题,从集团公司整体效益出发,又会得出用集团公司其他子公司进行修理的结论。可见,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结论。 5、“否定之否定”审计法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由于受环境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先前的审计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时,如果审计人员发现了这一偏差,应对原有的审计结论进行否定,重新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定之否定才是肯定。审计人员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单指一次否定,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否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搞好管理审计需要审计人员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还需要掌握正确方法。只有这样,管理审计才能逐步迈入正轨,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1]
所谓管理建议书,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已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误报告的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书面建议。现行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应当告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必要时,可出具管理建议书。 主要内容 (1)标题。管理建议书的标题应当统一规范为“管理建议书”。 (2)收件人。管理建议书的收件人应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 (3)会计报表审计目的及管理建议书的性质。管理建议书应当指明审计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仅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不应被视为对内部控制发表的签证意见。所提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和公证性。 (4)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影响和改进建议。管理建议书应当指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包括前期建议改进但本期仍然存在的重大缺陷。 (5)使用范围及使用责任。管理建议书应当指明其仅供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内部参考,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与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6)签章。管理建议书应当由注册会计师签章,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 所起作用 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特点,在审计过程中按规定需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所在。通过管理建议书,可以针对内部控制弱点,提供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改进会计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参考意见。这种意见最及时,有效,能促使被审计单位注意加强控制,改善工作,以防止弊端的发生。 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借助管理建议书,事先提出了改进建议,可以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降低到最低限度。 注意事项 一方面,可能存在审计意见不准确的风险,如管理建议书提到的已被利用的重大缺陷,是否导致会计报表出现未调整的重大差错、而审计报告未加以披露的风险;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审计程序执行不足从而导致审计证据不足的风险,如管理建议书提到的可能会被利用的重大控制缺陷,而未履行充分、完整的审计程序,只是以较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量,或者用其他测试来替代应履行的实质性测试。 参考资料 [1] 中华会计网校 http://www.chinaacc.com/new/287/289/309/2006/7/sh38641513593760023285
内容 江苏省价格审计培训班1.从狭义看,价格审计的内容包括购价审计、销价审计、成本价审计、造价审计和投资价格审计购价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因生产、建设、技改、维修、科研、管理。劳动防护等所需而购进的各种物品,包括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办公用品、劳动防护用品、消防绿化卫生用品、医药医疗用品等,此外还包括劳动工资、资金利息及相关的定额、控制制度等;销价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产成品,也包括企业用于出售的各种原辅材料、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各种边角废料、各种价差、折扣及相关的定额、控制制度。成本价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各种生产材料、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废品、停工损失、期间费用以及相关的消耗定额和控制制度。投资价格审计的对象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企业整体和建设投资项目。造价审计包括事前对概、预算的审计、事中对施工过程的审计和事后的决算审计。 价格审计2.从广义讲,价格审计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各种可以流通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或负债等 价格审计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和充实审计力量,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价格标准,遵循规定程序,不断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特别要处理好价格审计的内外关系,在审计内部,要正确处理好价格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审计权限,实行分级分层次审计;在审计外部,要正确处理好价格审计与物价管理、物资质检管理的关系,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防止越俎代庖,防范审计风险,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质量与价格相统一的原则,定点采购和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原则,大宗物资。大型设备和工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的原则。分析、判断、审查、验证物资价格,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科学公正,不主观臆断和歪曲事实,以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在价格审计中要应用相关的法律条文,但更多的是应用诸多非法定性依据,如销价审计中的最低销价定额,成本价审计中的各种计划、预算指标及消耗定额,购价审计中的各种市场公允价格信息等。当前,价格审计应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从购和销一进一出两个主要环节入手进行审计,由易到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 关键一、建立价格审计制度是价格审计的前提。价格审计是一项内容复杂、工作量大、涉及部门多、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价格审计制度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否则就难以真正实行。其次还应得到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此外,还要通过制定价格审计的相关规定,明确价格审计的范围、程序、方法,审计部门的职责、权限,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与责任等。二、送达《物品采购价格送审表》是价格审计的始点。主管部门提出物品采购申请,报领导批准后,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责任人根据采购计划,通过市场调查,确定所购物品意向,填制《物品采购价格送审表》经部门领导签字后,送交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审计部门应对采购物品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经费来源及落实情况采购物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及选择的供货厂商是否合理等进行审计。三、确定审计依据是价格审计的关键。审计部门针对报审的物品通过查询、测算等方法确定合理、公允的价位和相关费用水平作为审计的依据。可询价物品的特点是供货厂商较多,同性能或可替代品较多。对此,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市场询价的方法了解到不同供货厂商的报价,并通过比价后确定可以接受的价位,以此作为价格审计的依据。根据采购物品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询价方法。常用的有:分别询价、交叉询价、利用因特网询价、零星物品集中询价等方法来确定审计依据。不可询价物品的特点是供货厂商较少,同性能或可替代品较少甚至没有,物品的加工制作需要通过特殊的工艺流程,使用的原料有时也有特殊要求,以满足特定的用途或需要。对此,审计部门难以直接通过市场询价获取物品的价格信息,而需要根据物品的特殊用材、特殊加工工艺和技术含量的高低来测算物品的价位,并以此作为审计的依据。常用的有:价格测算、定额核算、元素计算、现场观察等方法。此外还可以采用专家辅助法和提供佐证法来确定审计依据。四、做出审计意见是价格审计的结果。审计部门将确定的审计依据与报审的物价(包括相关费用)进行比较权衡,对报价合理、公允的,同意按报审价格及相应的物品采购。对报价不合理的,审计部门将其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和询价、测算情况与主管部门、供货厂商三方进行协商,以确定合理的价位,并在此协定价之内进行采购。五、对采购合同进行审计是价格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合同采购的物品,采购责任人应向审计部门送达购销合同意向文本(一般为供方加盖了印章,本单位尚未加盖印章的合同文本),提交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审计部门要对合同文件内容是否完整;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合同条款是否合法;签订程序是否合规等相关内容进行审计,对物品质量、付款情况、结算方式、售后服务等条款提出审计意见。不经审计不得签订正式合同,不得支付预付款。六、采用招标法是大宗物品价格审计的有效方法。大宗物品的特点是成交金额大,有单价大、数量少及单价小、批量多两类物品。大宗物品由于成交金额大,供货厂商可减少交易费用,获取较多利润,因而能在交易中给予批量折扣。对此,不能采取一般的询价方法来确定审计依据,而应在询价的基础上再考虑批量折扣因素,最有效的方法是招标法。在实施招标过程中,审计部门要对招标条件是否具备;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有关要求是否合规;招投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投标的管理工作是否规范;投标报价是否真实、准确等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中标价不仅是参与投标人中最优的也是在事实上最为合理的。 必要性1.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符合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伴随着市场价格的放开,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购销权也在扩大。由于形成价格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在价格上的投机和欺诈行为也日益增多,甚至已经成为企业当前买方市场条件制约经济利益的最重要的矛盾之一。许多曾经辉煌而最终走向衰落的企业,大多栽在采购和销售这一进一出“黑窟窿”。因此,开展价格审计可以建立完善价格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克服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 2.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产品的成本源于生产要素的消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要素的进价和消耗,就意味着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盈利。可见,开展价格审计,易于发现企业价格执行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企业增强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3.可以有效地遏制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为反腐倡廉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价格领域存在高买高卖、高估冒算、暗箱操作、收受回扣、变相折让、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价格审计的实质,就是把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企业决策透明化,减少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堵塞漏洞。 4.开拓了内部审计新的领域,可以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价格审计尤其是购销比价审计,程序简单,效果明显,十分有利于它的普及和推广,从而为经济效益审计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价格审计把事后审计推向了事前,使经济效益审计得到了深化和拓展,把我国审计界十几年来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状态的事前效益审计成功地付诸了实施,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经营化、制度化的事前效益审计形式。 参考资料[1] 财会论文网 http://www.kuaijilunwen.com/kuaiji/sj/nb/9510.htm
概念含义 决策审计1、决策审计和决策审计调查是一项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处理依据的活动。 2、决策审计是在决策付诸实施之前开展的;而决策审计调查则是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或者是在决策实施终了后开展的。 3、决策审计和决策审计调查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 4、决策审计和决策审计调查的对象是接受政府资助的重大项目。 审计内容 决策审计当前,责任与权力相脱节、制度刚性与执行弹性的现象依然存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把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与承担责任联系起来,围绕建立民主政治、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机制的要求,将决策审计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其主要内容有: (一)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在进行决策审计时,首先需对决策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计。主要审查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对外投资、土地出让、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分配、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建立;对外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是否存在不符合法规或显失公平的条款;是否存在为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而弄虚作假等问题。 (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在对决策内容进行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对决策过程的规范性进行监督。主要包括: 1、审查决策机制是否有效。主要审查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大额资金分配、大宗物资采购等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社会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 2、审查决策程序是否规范。主要审查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如工程项目是否切实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程序向社会公开或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对闲置资产的处置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公开拍卖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的程序执行。 3、审查决策方式是否民主。对重大决策事项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否存在违反决策程序,个人擅自决定大额资金运作(包括拆借资金、短期投融资等),特别是对外投资、工程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国有资产处置等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经过集体讨论,有无采取“通报”方式代替民主决策。此外,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是否在一定范围内或向社会公开、倾听群众呼声,或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三)决策效果的真实性。各级审计机关在进行决策审计时,既要履行好“经济卫士”职责,也要担当起“保健医生”的角色,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贴近于干部管理工作。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加大决策效果审计,转变不装个人腰包不是大问题的观念,将决策的效益性和真实性纳入审计范围。在决策效果审计时,主要审查决策确定的各项目标是否真正实现,有无谎报决策效果,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核实决策的效果,看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否取得了设计要求和预期效果。此外,应重点关注“实事工程”、“政绩工程”和“试验田”等重大决策事项,主要审查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四)决策资料的完整性。主要审查重大决策事项的相关资料管理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如建设项目的立项文件、可行性报告、对外签订的协议(合同)、集体讨论形成的会议纪要等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是否按项目及时立卷归档等。 重要性质 决策审计 (一)决策审计是“民本审计观”的重要体现。 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任何决策必须对公众负责。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伸张的是民声,维护的是民权。加强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有利于推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当前,一些地方盲目投资、违规担保等决策失误,每年都要给国家和集体造成巨大损失,而且有的还屡决屡误。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还是缺乏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往往在决策时“一手遮天”,既未请专家论证,也未搞调查研究,更没有听取群众意见,为了个人仕途,忙于搞那些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倘若在决策之前,广泛听取公民意见,全面加以论证,严格进行监督,就不至于出现决策上的屡屡失误。 (二)决策审计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各地发生的因决策不周,造成损失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决策连续失误,造成惊人的浪费。如某地市区内有一块空地,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有关部门不停地在这里建了拆、拆了建,最终,又用帆布围起来,里边机器穿梭,马达轰鸣。任何一项城市建设,不论是修路、架桥,还是建商场、造绿地,建成后都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生这种建了拆、拆了建的原因主要是当初决策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也不排除存在利益驱动或权力寻租等问题。因此,强化对决策行为的监督问责,将有力地推进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决策审计是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手中掌握着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支配权,对他们的经济决策进行审计,界定他们应负的责任,既是警示领导者要合理使用并节约资金、努力提高使用效益,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和化解决策风险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法治国家,政府投资效益如何,主要依靠公众监督和程序决策。因此,中国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决策审计上。只有进一步强化决策审计,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才能有效遏制“决策时拍脑袋、执行时拍胸脯、失误时拍屁股”等“三拍”现象的产生,真正建立起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避免因决策不周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方法 决策审计从大的方面讲审计方法是指在审计领域关于思想、语言表达和行为的路径与程序(2),包括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具体工作的开展和审计结果的利用等方面。本文仅讨论针对经济决策审计内容而采取的审计技术方法,特别是审计取证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24条规定“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银行开户、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取得审计证据”。显见国家审计技术方法主要有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询、计算、分析性复核七种,不同的审计目标需要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要求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本文认为与经济决策审计的内容相适用的审计技术方法主要有检查、观察、查询和计算四种。 一是检查,主要检查经济决策的背景资料和具体资料,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现状、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领导班子组成人员和分工;上级对被审计单位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指示,上级授予被审计单位的决策权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会议记录和发文、具体经济决策的实施方案、实施过程记录和实施总结以及与决策活动相关的合同、文件及帐册、凭证等资料。通过检查主要判别经济决策目标的合规、合理性。 二是观察,主要观察经济决策的环境,做到“心中有数”,要现场观察经济决策实施的结果,做到“眼见为实”,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记录整理。 三是查询,主要查询决策程序的合规、合理性、结果的真实性。一般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相关人员和部门详细了解决策的过程细节,与经济决策结果相关的人员,也可以以调查表(卷)形式开展查询,如有必要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来信来访情况。 四是计算,主要是复核验算决策方案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检查计算决策实施结果的真实、完整性,对比决策方案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为分析原因提供依据。 注意问题 决策审计 (一)决策审计的评价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由于目前在审计评价实践中,普遍存在经济责任难界定,评价标准难统一等问题。因此在决策审计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审计评价应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如在评价决策目标实现程度时,不仅要与其前期情况和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相比较,还要注意与其所在行业平均水平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大背景进行比较,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对决策事项进行公允、客观地进行评价。 2、注意国家和上级政策对决策的影响。由于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变化调整因素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来说,是不可控因素,如果政策调整对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影响较大,在对决策效果进行评价时应给予客观、真实、全面的陈述。如:对某些重大投资决策程序正常,且操作规范,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影响,致使项目投资效益差甚至投资失败,造成损失的,则可采用写实的方法进行评价。但对审计发现的领导干部违反决策程序,擅自决定重大项目投资、对外经济担保或大额资金运作、大宗物资采购等事项,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的,要如实披露,明确责任。 (二)决策审计不仅要关注直接的审计效果,而且更要关注可控的社会效果。 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除了向组织部门汇报审计结果外,应通过信息、专报、综合报告等载体提升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对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浪费的相关责任人,要积极利用审计建议、移送处理等手段,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促进监督体系整体合力的发挥。此外,要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完善干部管理体制方面建设性作用,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权力不明、责任不清,评价不准、追究不力等现实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