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竞赛促销 竞赛促销就是企业诱导消费者参加与经营商品、经营活动有关的竞赛活动,消费者发挥自己的才华,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根据比赛成绩,领取奖品、奖金的促销活动[1]。 竞赛促销是基于利用人的好胜、竞争、侥幸和追求刺激等心理,通过举办竞赛、抽奖等富有趣味和游戏色彩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经销商或销售人员的参与兴趣,推动和增加销售。这些活动在家电超市最明显,很多商家开展购机中大奖的活动,对销售人员更是开展竞赛的形式,增加销售。 竞赛促销的形式[1] 竞赛促销的形态比较繁多,凡是能够刺激公众竞技欲望的活动,都是竞赛促销活动的原型。在实际运用中,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奖征集活动 即设定奖品、奖金,公开向广大公众征集品牌商标、广告标语、广告作品以及经营点子之类的方案。海尔集团为了宣传抗菌冰箱,在报纸上刊登了“海尔冰箱开创抗菌新时代”、“海尔抗菌冰箱从里到外的革命”等八条广告语,让消费者投票排列优劣顺序,消费者的排列顺序位于第一条的广告语与最终结果相符,就可参加幸运大抽奖。这种征集消费者广告意见的做法,就是有奖征集活动。 2、游戏竞赛 即根据某种游戏文化,诱导公众完成游戏程序,根据游戏程序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品。游戏竞赛的形态有拼字游戏(游戏答案往往是企业名称、品牌名称或者行业术语)、拼图游戏(游戏答案通常是企业商标、企业吉祥物或者商品造型)、收集游戏(即积累包装袋内或贴在包装袋上的小卡片,利用它们完成某种图案如商标的拼组)。 3、消费竞赛 消费竞赛活动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定量竞赛法,即在特定场所和特定时间内,要求消费者在限定时间内耗费既定数量的商品,达到指标即可获奖;二是相对竞赛法,即在限定时间内,比较消费者的实际耗费量,从大到小排列耗费量,数量最大者为最高奖获得者,其他依次类推。 4、体育竞赛 即根据全民健身活动的安排、企业的经营项目和目标公众的体育兴趣,举办具有游戏色彩的大众化体育竞赛活动,以此为载体,开展促销活动。 5、生活情趣竞赛 即充分开发日常生活模式的商务价值,精选较有吸收力的生活情趣,开展比赛(如厨艺比赛)活动,推销商品。 6、操作技能竞赛 即围绕商品,组织商品操作技能竞赛活动,实现商品与品牌形象的宣传目的。 竞赛促销的策划技巧[1] 竞赛促销的策划包括两个方面,即活动规则的设计和活动形式的策划。 1、竞赛活动规则的设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竞赛活动的起止日期;评选方法;公布答案的办法;参赛条件、有效证件要求;奖品等级、金额、奖品形式、相关资料;中奖名单的公告时间、媒体名称与方法;奖品赠送方法等。 2、竞赛活动形式的策划应该突出趣味性、游戏性,难度适中,奖品奖金的价值比较大,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此外,还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竞赛活动得以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 1.0 1.1 1.2 出自:华东师范大学(课件).《公共关系策划》[M].第九章 公共关系促销的策划
市场疲软概述 市场疲软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动,销量不大。市场疲软是一种典型的经济现象,反映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态势。 市场疲软产生的原因[1] 1、治理整顿和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产生的效应造成需求压缩。 为了控制经济发展过热,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的比倒关系,政府自1988年第四季度起对我国的经济进行治理整顿.又从1993年下半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一系列紧缩措施控制住了银行贷款规模和货币发行,从而压缩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控制了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了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在压缩需求的同时,国家还增加了有效供给,工业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农业取得较好的收成,粮食产量增加,副食品丰富。这就出现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对过剩:一些消费品的供给相对城乡居民的真实需求的结构性过剩也暴露出来。到目前为止,国内商品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在605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达437种,比1988年下半年增加38.42%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便造成和进一步加重市场疲软。 2、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直接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从居民收入角度看,1986- 1998年ll白J城乡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比GDP年增长率少4个百分点,比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少2.6个百分点。这种状况造成了在这一时期中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2个百分点,1998年这一比重为41.4% ,比“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0可见,城乡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减少。1998年我国的GDP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是自90年代以来最低的。由于收入构成消费的预算约束,收入增幅下降必然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减少,同时居民未来收入预期下降也必然影响即期消费支出减步,这是目前国内消费不旺 导致市场疲软的原因之一。如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来考察近几年的需求增长情况,可以看到1995、1996和1997年 城乡居民消费增幅分 比上年回落4.6、7.2和8.3个百分点。l998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比上年同期增长6.8% ,增幅下降4.2个百分点,已经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3、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强 整体消费倾向减弱。 消费与储蓄作为居民货币收入分配的两个方面,从静态上看,当居民货币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居民消费与储蓄互为消长,用公式表示:居民货币收入=消费+储蓄。 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诸如收入的多少、预期收入、子女教育、个人养老、医疗费用、住房费用以及国家经济的稳定性等的影响,当人们有后顾之忧时,即使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5月1日至今已连续7次调低利率,居民储蓄额仍呈上升趋势,到今年6月份已达近6万亿元。同时由于居民的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并无多大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特别是农民的消费观念由于受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还没有明显改变,广大居民在消费断层面前遇到阻碍.似乎没有找到下一步合适的消费目标,这就使得人们的结余购买力越来越多。可见,大量的居民收入不进入消费 而是通过储蓄流入银行。或是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入保等形式进行金融资产投资 进入具有储蓄功能的股票、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其后果直接造成整体消费倾向减弱 影响市场繁荣.最终导致生产的产品销售率下降和市场疲软,这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已经表现得较为清楚。1998年全国286家大型零售商场商品销售总额、零售额和利润总额增长速度均有所下降,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销售总额为1069.54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0.29% ;商品零售额为852.13亿元,同比增长2.62% ;总体实现利润22.2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93%。其中136家商场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53家商场亏损。 4、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己达到近6万亿元,并有一定数量的国馈和股票等有价证券及其他形式的资产,但在居民储蓄存款中有近30%的储蓄存款来自城乡个体户的生产经营资金和各种机构以个人名义在银行的存款.同时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人占存款者的比例为8.2% ,但他们的存款额却占28.5%,月收入800元以下的存款者占到70% ,但他们的存款额只占42% ,不足总额的一半。可见,城乡居民绝大多数仍靠劳动获得现在和未来的收入,完全靠利息、股息维持生活的人是极少数。在此情况下,劳动就业状况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很大 截止N19卵年末.我国下岗职工总数达l151万人:全国因下岗停、减篮T资而无收入或收入在基本线以下的职工人数约为1600万人;还有229.8万离退休人员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和低收入者的即期消费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5、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容易造成货不对路.商品积压。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明显特征是国家借助于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把企业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环节置于国家的直接管理之下.以此来保证计划的实现。它强调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够销售出去,实行计划性的供、产、销。在当时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国家重点建设.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计划调节就必然向市场调节过渡和发展。市场调节的明显特征就是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市场实现,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由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加上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日益社会化,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如不能很好地更新观念适应这种转变,在已经存在的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的条件下,非常容易出现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资料生产的浪费,造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货不对路,造成商品积压 6、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质量、价格和售前售后服务,也直接影响广大居民的消费。 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愿意购买服务周到的商品。但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比较低,劳动者素质也比较低,生产经营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企业只注重创名牌,不注意保名牌,不注意搞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换代,商品生产落后于市场,落后于广大居民的需求,再加上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不顾消费者的和益,生产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同时由于我国人口较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较高,这也影响广大居民的消费。当然,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消费者对价格的变化和反应也不一样,就现在情况看,物价持续保持在低位.并且伴有严重的价格战.使消费者产生了再等待物价下降的心理预期。1998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了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了2.6%。商品价格下跌,并没有刺激消费需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来看,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质量、价格和信誉,是直接影响广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治理市场疲软的对策[1] 治理整顿,实行“双紧”政策产生的效应虽是导致市场疲软的原因之一.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措施却是必要的 正确的做法是知难而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研究新情况,克服新困难 解决新问题,逐步消除经济发展巾的不稳定因素.使整个经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撖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提高企业内在素质。 市场疲软后,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差异清晰地显示出来.由市场滞销造成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能力过剩.这为资源转移提供了条件,也为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让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同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对有较好技术基础和较好市场前景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及生产日用必需品的中小企业,在财政投资、银行贷款、能源、原材料供应和运力等方面.实行政策倾制:对物质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实行规范破产。当前市场滞销的是那些质次价高、花色款式陈旧、供大于求的商品,而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仍然供不应求。企业应在技术革新、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花色品种、加强配套服务、加快引进设备国产化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内在素质.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落实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逐步提高居民收入。 扩大内需要同时注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且从长远看最重要的还是消费需求。目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长期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 要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入手,逐步降低过高积累率 提高最终消费率,使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能与国家的生产能力相适应,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在提高居民收入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投资需求的时机发展基础工业和公共工程,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大力发展个私企业等途径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活动、自办企业和自谋生路的 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家还要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通过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稳定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促进乡镇企业和“三高”农业的发展等办法,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3、充分考虑居民利益和承受能力,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稳定居民未来预期收支。 当前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是影响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各项改革的如何进行又是影响居民对未来预期收支的重要因素。对于那些已经在进行之中的而又尚未完成的改革,应该尽快明确答案,及时落实完善。而对一些正在筹划尚未铺开而且对居民支出预期有影响的改革,可以暂缓.以后分步进行,以免影响当前的居民消费。总之.各项改革的时机选择要充分考虑整个经济形势、尤其要充分估计居民的利益和承受能力.恰当安排.以利于保证必要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4、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鼓励支持消费,促进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 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注重节倚、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与消费信贷不发达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改革以来我国储蓄存款利率虽然有过几次连续下调,但总的情况看还是比较高的 居民对银行的债务很少,金融机构没有及时建立起消费信贷体制。这样,当短缺经济结束,进入买方市场后,生产相对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很快突出出来。因此 加快建立与生产领域发达的信贷关系相适应的消费领域的信贷关系,让有稳定收入和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消费,鼓励支持消费.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 当前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对外扩大出口 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 为了缓解供过于求的矛盾 刺激和拉动消费需求,除了继续坚持已经出台的一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外 还要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向登记制转变 适当放宽对非国自企业出口经营权的限制;努力提高企业内在素质,多生产价廉物美、信誉度高、适销对路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对外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广大居民的收入.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也才能缓解国内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的矛盾,促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消除市场疲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市场疲软的哲学思考[2]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已从过热进入了一个高平台的滑行阶段。物价的普遍性、持续性下降,轻度的通货紧缩,由此而带来的“市场疲软”现象已使工商界大多数企业饱尝苦头。 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认识“市场疲软”的积极作用。“市场疲软”确实不利于经济发展,它使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制约,造成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看淡,影响了生产者的信心。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我们既要看到市场疲软反映了经济活动不够活跃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一是它唤醒了大多数经营者看到市场经济的无情,客观上推动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经济学中常说:市场是无情的法官,市场经济规律对一种产业,一种产品认可还是否定是毫不留情的。认可,你就能存在、生产、发展;否决,你就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时,鱼龙混杂,某些产业和产品是不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就很难看得清楚。而通货一紧缩,市场一疲软,就露出庐山真面目。残酷无情的事实使众多的经营者在市场疲软这面镜下,痛定思变,积极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促使经营者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市场疲软”使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在加快市场经济的发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市场认可的产业和产品成为市场经济的“宠儿”。不久前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通货紧缩没有什么可怕》的文章说,“通货紧缩也许会损害旧行业,因为它将迫使生产降低价格以消除生产力过剩现象,但却不会影响到新的技术领域,因为价格的下降将促进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因此,在通货紧缩、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劣势产业、劣势产品将被无情地淘汰出市场,使那些已没造血功能,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式的企业得以适时的死亡。空出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使这些企业得以茁壮成长。否则,大家都半死不活,资源未能合理配置,企业素质也未能得到提高,国民经济就不能得以健康发展。从这一角度上说,市场疲软也为一些企业提供了商机的希望。 二、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优势企业应利用市场疲软这一机遇低成本快速发展。市场疲软是一种经济现象,反映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态势,这就是普遍性;但它对每一个企业而言,由于企业自身的状况不同,其影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对每一个企业都不利,这就是特殊性。应该说,市场疲软给有扩张欲望和有能力的优势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如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扩大需求,必然会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也就为相关的产业和行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去年以来,国家通过发行国债、适度增加货币投放、调整银行利率等,同时还加大了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其中就蕴涵着大量的发展机遇。另外,市场疲软虽然给企业开拓市场和经营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同时也为企业的生产、建设以及原材料购进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为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减少生产费用提供了机遇。许多有扩张欲望和扩张能力的企业,正是抓住了物价下跌这一“剪刀差”来发展自己。再者,由于市场疲软,使市场情况从原来的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变到了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因此,优势企业可以靠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凭借掌握专有技术,创造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做到“专”而“特”,以自己独特的产品开辟市场,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按照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新东西的生成过程,理解为旧东西的灭亡,新东西的产生。面对市场疲软的困境,企业应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做到疲而不软,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即在似乎不可为的领域中,开拓出可为的空间来。一是经营思想空间。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未真正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旧的经营方法、管理手段未能真正摒弃,面对变化了的客观经济环境,就感到束手无策,怨天尤人。所以,正确的选择应是主动接受市场的挑战,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思路,创造新的灵活的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的需要。二是农村消费空间。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已逐渐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发展的目标应瞄准这一潜在市场,并引导、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有效地开发农村市场这一广阔的天地。三是国际市场空间。现在国际经济正朝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发展。最近,我国和美国签署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为我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铺平了道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指日可待。随着我国的入世,世贸组织的100多个成员国都将给我国以最惠国待遇,不得不减少、取消原来对中国实行的不同程度的贸易歧视措施,这必将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因此,企业应抓住机遇,调整产品结构,大做出口文章。当然,加入世贸组织也会给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这些企业应以变应变,采取措施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四是人才发展空间。经济学家说,企业的一个轮子是科技,另一个轮子是管理,而连结这二个轮子的轴子是人才。所以,企业应积极营造引才、育才、聚才的良好环境,使企业具有发展的活力源泉。五是攀亲结缘的空间。要利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机会,向国营大企业、大公司,乃至中央部委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挂钩,让利结亲,以求得他们从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帮助。 参考文献 ↑ 1.0 1.1 刘勇.市场疲软的原因与对策[J] ↑ 曾保友.关于市场疲软现象的哲学思考
什么是推动策略 促销策略可分为两类,即推动策略和拉引策略。 所谓推动策略,是指企业以中间商为主要促销对象,通过推销人员的工作,把产品推进分销渠道,最终推上目标市场,推向消费者[1]。其运作程序如下图: 推动策略运用的条件,是企业与中间商对商品的市场前景一致看好,双方愿意合作。运用推动策略对企业来说风险较小,销售周期短,资金回收快,但同时需要中间商的理解与配合[1]。 推动策略的适用情形[1] 一般来说,推动策略多用于以下情况的市场促销: 1、传播对象比较集中,目标市场的区域范围较小。 2、处于平销状态,市场趋于饱和的产品。 3、品牌知名度较低的产品。 4、投放市场已有较长时间的品牌。 5、需求有较强选择性,如化妆品。 6、顾客购买容易疲软的产品。 7、购买动机偏于理性的产品。 8、需要较多介绍消费、使用知识的产品。 参考文献 ↑ 1.0 1.1 1.2 庞鸿藻.《国际市场营销》[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1
供应链信息流概述 供应链信息流是指整个供应链上信息的流动。它是一种虚拟形态,包括了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它伴随着物流的运作而不断产生。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信息流的管理主要作用,在于及时在供应链中传递需求和供给信息,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从而使供应链成员都能得到实时信息,以形成统一的计划与执行,从而为最终顾客更好地服务。 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全球化的信息网络和全球化的市场,围绕着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合需求多样化,产品更新速度快的要求,如何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成为企业须迫切解决的问题。“横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模式正是适应这些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1?。由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是现代物流的深入发展,是一种更先进、更综合的组织模式。“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各相邻节点企业是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供应链中主要有四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是物资(商品)的流通过程,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方向是由供应商经由分销商、零售商等指向顾客。商流是买卖的流通过程,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资金流是货币流通的过程,方向是由顾客经由零售商、分销商等指向供应商。信息流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方向是在供应商与顾客之间双向流动。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如下图所示。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它主要包含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主要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流和信息流。 供应链信息流的地位 供应链中的信息连接着供应链这个大组织中的各个节点企业,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信息流是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沟通和传递,是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共同支撑力量。信息流是公路和桥梁,是买卖、物品和资金流通的载体,没有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将变得支离破碎,处处受阻。信息控制着买卖、物品、资金流动的方向、大小和速率。畅通、及时、准确的信息从根本上保证了商流和物流和资金流的高质量与高效率。总之,信息流在供应链四流中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供应链信息流的作用 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传统的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等实物形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一个特殊的管理对象要素越来越占据核心地位。信息流管理就是要对贯穿于供应链全程中的信息流动进行控制、协调,以期达到有效流动,各节点企业实现信息无缝衔接,最终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流动的高速公路,“链条”中的各方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其相邻企业的各种需求信息,并快速做出正确的反应,满足他们的需要,快速供货,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1)信息的有效流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决策与运营。在许多企业中,尤其是组织复杂的大企业,各种信息流错综复杂,纵横交错,如何获取、传递、分析这些信息并最终形成各种决策,从而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变得至关重要。供应链中的信息包括供应源信息、生产信息、配送信息、零售信息和需求信息?3?。供应链管理者须运用这些信息做出驱动供应链的重要决策:库存水平决策需要来自顾客的下游信息,来自可利用的供应商信息,以及现存库存水平的信息;运输策略的制定需要了解顾客、供应商、运输路线、运输成本、运输时间以及运输数量的信息;设施的决策既需要了解供需信息,又需要了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收益及成本的相关信息。畅通、敏捷有效的信息加速了决策的速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信息更是供应链运营中最大的驱动要素。信息包括链中采购、库存、运输、销售、及顾客的资料。事实证明,有效信息的增长带来了利润的成倍增长。此外,信息联系着供应链的不同阶段,使各个阶段相互协调,且对各个阶段的日常运营来说十分重要:例如生产日程安排利用需求信息制定生产计划,使工厂能够用高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满足需求的产品。信息就像发动机,带动了供应链这台机器的高速旋转。 (2)信息共享是消除需求信息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作为下游终点的用户对商品的需求是起伏不定的,当下游需求发生变化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这种变化的信号就会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渐放大。这种“牛鞭效应”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伴随销售信息流动的基础上其他相关动态信息不确定性所引起。信息共享即集中信息需求使供应链中所有的企业都能直接得到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信息,增加了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透明度,减少了重复建设和重复运作中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大幅降低了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相应地减少了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 (3)信息交流能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可存储于电子介质,光介质上,电子信息的传输和管理变得更迅速有效,信息使用也将更加容易、快捷与经济,核心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可以增强和用户、供应商和接受业务外包的第三方物流等各方面的协调和沟通,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强化同供应商的关系,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信息流管理对于压缩整个供应链的响应时间,提升企业供应链竞争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供应链信息流的内容 供应链信息流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信息、供应信息和共享信息。 需求信息的方向是从用户到零售商,再从零售商到分销商,再往上游到达制造商和制造商的供应商。方向反之为供应信息。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不应该只局限于交易数据,战略信息的共享也是同样重要的,因为它更利于企业共同计划最佳的方法和采用更有效的手段来满足彼此和用户的需求。共享信息既有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过INTERNET/EDI进行交换的信息,也有单个企业内部共享有关研发、采购、库存、销售等的信息。信息流的内容如下图: 供应链信息流的特点 (1)覆盖的范围广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覆盖了从供应商、制造商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等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其信息流分为需求信息流和供应信息流,这是两个不同流向的信息流。当需求信息(如客户定单、生产计划、采购合同等)从需方向供方流动时,便引发物流。同时供应信息(如入库单、完工报告单、库存记录、可供销售量、提货发运单等)又同物料一起沿着供应链从供方向需方流动。单个企业下的信息流则主要限定在企业内部的进销存记录。 (2)获取途径多 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种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因而供应链中的信息获取渠道众多,对于需求信息来说既有来自顾客也有来自分销商和零售商的;供应信息则来自于各供应商,这些信息通过供应链信息系统而在所有的企业里流动与分享。对于单个企业情况来说,由于没有与上下游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上下游企业也就没有为它提供信息的责任和动力,因此单个企业的信息获取则完全倚赖于自己的收集。 (3)信息质量高 由于存在专业分工,供应链的中的信息质量要强于单个企业下的信息质量,例如分销商和零售商可以专门负责收集需求信息,供应商则收集供应信息,生产厂商收集产品信息等。 加强供应链信息流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供应链信息流标准化工作,解决信息流接口问题 标准化是供应链信息流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标准化不仅包括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等技术层次的问题,也包括项目的立项,开发过程控制,验收管理环节采用的标准化。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多缺乏统一规则,并且由于技术、业务、需求、经费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各系统的开发平台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特别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千差万别,彼此之间很难实现互通互联,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统一信息代码,为系统功能和结构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确保信息要求与关键业务指标一致;对信息系统定义、设计和实施建立连续的实验、检测方法;实现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计划信息的集成;制定统一的供应链协议将供应链管理工作进行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各个企业之间不同的“接口”是供应链信息沟通过程的独木桥,难以担当频繁复杂的交易信息和交易互动的需要。这样的“接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影响信息的沟通和时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构想用数据总线的方式解决信息交换问题,所有的系统、模块都遵循一种通行的模式和能够被接受的协议,并且使系统由一个个能够独立定义的功能组件,按照设定的流程在软件总线上连接在一起,系统将软件总线作为链接运行平台,模块之间、系统之间使用统一、或可约定的协议和规则。 (二)改善信息有效流动的环境 供应链的形成和运行都要以契约网络和信用机制作保障。作为一种迎合任务或市场机遇的企业联盟,供应链需要通过大量的双边规范形成一种“准市场虚拟企业”,而大量的双边规范实际就是由它形成的契约网络。供应链信息共享需要一定的契约网络来保证其胜利进行,但同时也强调伙伴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强调各节点企业对共同任务的重视,毕竟各节点企业不是同一组织运作,有了信用机制,各节点企业才愿意共享信息,愿意在与对方交往中交流信息并为信息传递提供便利。因此,在契约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信用机制的建立,从而可以形成一个契约/信用网络,这才是供应链信息有效流动的关键。 (三)构建信息流平台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运行的支持系统和平台,通过信息集成减少协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否投资建立独立的平台应取决于行业的具体情况。组建平台时要考虑成员交易、交流的规模与习惯,避免华而不实的平台,也不可以完全鄙弃传统的方式,而且并非每个企业都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各企业可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设施。平台构建主要是信息流运作模型构建。信息流运作模式包括链式和网式两种结构。链式信息流是自上而下的链式信息流,前馈信息是以订单形式出现的市场信息,存在协调性差,反馈时间长等弊端。网式信息流运作模式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每个节点企业又要面对较多的信息通道,加重了节点信息处理负担。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克服两者的缺点,综合两者的优点,重组信息流运作模式。核心企业可以构建集中信息平台,通过辐射型信息流模式,实现供应链上的信息协调,缩短订单处理时间、研发时间,消除供应、生产、分拔中的无效等待时间。信息流运作模型如下图。该信息运作图中有五个信息系统:各节点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两两之间都有一个系统,分别为智能化产品检测系统(内置诊断)1,智能化产品检测系统(内置诊断)2,网络化配送信息系统,视频化远程服务系统。核心企业和各节点企业之间有可视化资源共享信息系统,在由需求拉动的供应链上有自动化协调控制系统。 (四)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提升,原来处于竞争关系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全面合作,努力提高对用户的整体服务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彼此都获得最大的利益。要实现高度的合作,对于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来说,必须共享信息。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可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例如采用POS技术,及时将零售企业销售数据传输到供应商的信息中心;运用EDI技术进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特别是零售业与加工企业之间业务上的整合;采用GIS技术对产品运车辆、运输信息进行跟踪,实时查询,调度和导航;采用BC/RF技术对商品进行全球监测识别。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运用如下图。联系渠道中的信息技术有:电子交换技术(EDI),电子商务(EC)(有企业对企业B2B,企业消费者B2C两种类型),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地理决策系统(GIS)。产品设计中的技术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条码技术(BC),射频技术(RF)。生产上的技术有: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中的技术有:客户关系管理(CRM)。
什么是商品生命周期预测 商品生命周期是指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历程和持续时间,即商品在市场上经历试销、增销、饱和、减销直至退出市场的全部地程。商品寿命周期预测就是对商品进入市场直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中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前景做出估计。 其预测应从供求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影响商品生命周期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某商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能延缓的时间,以及各阶段之间的转折点,特别是需求和销售的饱和点作出定性、定量的推断和估计。 商品生命周期预测的影响因素 影响商品寿命周期的主要因素有: 1、购买力水平的高低。 2、商品本身的特点起决定性的影响。 3、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社会风尚的变化对某些流行商品的影响很大。 4、商品供求与竞争状况。 5、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以及商品的成本、定价都有重要影响。 商品生命周期预测的方法 商品寿命周期预测,要对商品从试销到衰退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推断,难度较大,一般较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销售增长率分析法 销售增长率分析法是以商品的销售量增减快慢的速度,来判定、预测该商品处于寿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2、家庭普及率推断法 家庭普及率推断法是主要用于高档耐用消费品寿命周期的预测。 3、成长曲线分析法 根据某种商品的销售历史时间数列资料,根据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建立数学模型,对商品的寿命周期的变化趋势和转折点,做出定量预测。 4、同类产品类比法 参考同类产品、相近产品或相关产品在国外或国内其他地区寿命周期的发展变化趋势,来推断本地区某种产品寿命周期的变化趋势。 相关条目 市场需求预测 市场占有率预测 供求动态预测 商品资源预测
什么是商品资源预测 市场商品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投放市场出售的商品。商品资源预测是进入市场的商品资源总量及其构成和各种具体商品市场可供量的变化趋势的预测。 商品资源预测的作用 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商品资源预测: 1、便于企业分析了解未来市场的供求状况。 2、可以预见本企业同类产品竞争对手供货趋向,以便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它同市场需求预测结合起来,可以预见未来市场需求矛盾的变化趋向。只有在摸清商品资源的基础上,预测出各种产品的发展前景,才能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较精确地预测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正确的经营决策。 相关条目 市场需求预测 市场占有率预测 商品寿命周期预测 供求动态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