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感交流策略[1] 根据公众在接待过程的特别需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应该强化接待工作的策略意识。公共关系接待工作策略主要有语言感化策略、体态语言规范策略、微笑表达策略、赞美贴近策略、服务侍候策略和情感交流策略。 情感交流策略就是公共关系人员主动投入情感,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投资,积极开展情感交流,并诱导公众给予情感回报,形成双向性的情感交流,从而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 对照现代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公众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等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以情感需要为中心的高层次需要成为优势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公众的行为取向。因此,在接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应该有意识地与公众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通过满足公众的情感需要来赢得公众的好感。 情感交流策略的基本要求[1] 1、热爱公共关系接待工作 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与公众进行情感交流的前提条件是热爱公共关系接待工作。正如日本的阿部章藏说:“艺术家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热爱工作,所以在作品之中会产生出感人的热忱,能够引起观众或者读者的共鸣。公共关系人员就热爱工作、以自己无比的热忱去感化公众而言,与艺术家一模一样。”只有接待工作,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公共关系人员才有可能创造无限的激情,萌发丰富的情感,积极与公众进行情感交流。 2、情感投入意识 情感交流需要良好的心理基础,这就是在心灵深处认同公众,把公众视为亲人,而不仅仅是服务的对象。对待公众,应该具备情感投入意识,主动把公众视为自己的亲人。在这个方面,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一直主张:“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都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把商品看作女儿,把公众看作亲家。”印度尼西亚的林绍良也说道:“做生意首先要注意的是为‘公众服务’,但这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公众要视如亲戚、朋友,建立感情,热情服务,从公众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永久的公众。” 3、善于观察情感变化 情感生活具有较强的情景性和时间性,与公众进行情感交流存在一个时机问题。为了提高情感交流的有效性,公共关系接待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情感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公众的情感需要,在公众需要情感的时候及时与公众交流情感。 4、永远感激公众 对于公众,推销人员应该心存感激之情。关于这个方面,松下幸之助似乎颇有体会,他说:“从表现上看来,做生意是出售东西,并收取货款。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就同自动售货机没有什么两样了。我认为对客人,也就是买我们东西的公众,要有一份感谢之情。据说古时候的商人即使睡觉的时候,脚也不能朝着客人的方向。如此以感谢之心对待公众,诚意自然能够感应公众。即使同样的货物,公众也会经常到这家来买。两者彼此的心灵相通,整个社会就会温暖。我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 物心如一’”。他甚至还说道:“向公众的背影衷心感谢地合掌。如果你的店铺保持这样的作风,就会吸引很多的公众。” 参考文献 ↑ 1.0 1.1 出自:华东师范大学(课件).《公共关系策划》[M].第四章 公共关系接待的策划
什么是形象策划[1] 策划一词,最早直接出现在我国汉代文献《淮南鸿烈?要略》中,含有计谋、打算、出主意、想办法的意思,即我们常说的出谋划策。策划活动的历史,渊源流长,像人类一样古老,它蕴藏着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智慧、深邃的谋略、以及科学的决策思想。而今,策划已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至治理国家、拓展事业,小至买卖商品、出门旅行,都少不了要策划一番。 形象策划是指公共关系人员在形象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订出最佳的公关活动方案,以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过程。 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形象策划是由公关人员来完成的。然而,公关人员又可分为三种:一是具体操作者,二是组织指挥者,三是公关专家。按照这种分法,形象策划则主要依靠公关专家来进行。世界上最早专门从事形象策划的是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他在1903年创办了美国第一家公关事务所,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挽回了声誉,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重塑了形象,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 目前,国外的公关公司大都拥有一批高水平、高档次的公关专家,他们有的是专职的,但大多是兼职的,他们的本行可能是报社的名记者、大学的公关教授、研究所里某方面的高级专家等等,这些公关专家为公关公司所作的工作是专门进行形象策划。我国公共关系起步较晚,公关专家阶层尚在成长过程之中,但也涌现出了王力的恩波咨询所、余明阳的CI专家团等一批专门从事形象策划的机构,形象策划工作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形象策划的基本原则[1] 1、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形象策划的一项根本原则。策划公关活动必须围绕组织的目标进行,否则公关活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广东健力宝集团在创业之初,确立的目标是扩大企业知名度,于是他们围绕目标,策划了一系列扩大知名度的公关活动。如1984年为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提供300万元赞助。接着,又连续赞助了第24届、第25届奥运会。随着中国运动健儿频频取得优异成绩,健力宝公司声名大振,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2、公众利益原则 在形象策划中,不能只顾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公众的利益,应始终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达到双方的互惠互利。如某商场策划了一次优惠券购物活动,那些手持优惠券兴冲冲前来购物的顾客惊讶地发现,“优惠”的商品竟比其他商场的价格还高出许多,人们于是愤然离去,从此不再相信这家商场的任何公关活动。 3、实事求是原则 形象策划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和公正,不夸大事实,不隐瞒真相,更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欺骗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与好感。 4、创新求异原则 形象策划要敢于大胆创新,别出心裁,以新颖、奇妙、独特的公关活动来吸引公众,达到出奇制胜,战胜对手的目的。如日本的一家酒店,由于位置偏僻,尽管风景优美,住客还是很少。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好主意,在酒店的小山坡上专门划出一块地方,供游客来种植各种纪念树,如结婚纪念树、生日纪念树等。此举吸引了大批游客,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新闻记者前来采访,酒店由此门庭若市,欣欣向荣。 5、切实可行原则 在形象策划中,策划人员既要“目光远大”,力求使策划的公关活动具备高层次、高水平,同时更要“脚踏实地”,考虑活动是否切实可行。无法实施的策划方案再好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空架子,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形象策划的方法[1]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创造学之父奥斯本在1939年发明的。这种方法的基本要点是: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召集一种特殊的小型会议,让参加会议的人毫无顾忌地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彼此激励,相互启发,从而导致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设想。 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人数一般为10人左右,会议时间最好不超过1小时,地点应选择安静、不受外界干扰的场所,切断电话,谢绝会客。会议应提前发出通知,告诉与会者会议的主题,使他们事先有所准备。会议设主持人1名,鼓励大家发言,设1名~2名记录员,专门负责记下提出的所有设想,不能遗漏。最后,对提出的所有设想进行集中评价、筛选,从中选出一个或几个最佳策划方案。 2、组合性形象策划法 组合策划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貌似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加以联结、组合,从而获得新思想、新观念的一种策划方法。 组合是想象力中最宝贵、最核心的内容。策划者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各种有关、无关的事物统统拿来加以组合,如书和声音、钢笔和光等,看组合后的事物是否具有新的作用、新的价值。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为了筹集经费,策划了这样一个活动:凡是捐款35美元的人,可以在一块砖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再把这块刻有名字的砖铺在亚特兰大正在建造的奥运公园内。活动消息一经公布,人们纷纷响应,前往捐款者络绎不绝,喜欢出名的美国人都乐意花这点钱而使自己扬名。组委会在短短几天内便筹集到大量的经费,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策划就是巧妙地运用了组合方法,把奥运筹款与公众名声组合起来,成为奥运史上筹集经费的一大创举。 3、类比性形象策划法 类比策划法是指把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从二者的某些相似之处推出另外一些相似之处的策划方法。 形象策划的流程 企业形象策划流程一:提案阶段 1、明确导入企业形象(CI)的动机:确定企业内部、外部的需求背景,针对具体企业的营运及设定状况选择时机,同时明确导入的目的与目标,及时立项。 2、组建负责企业形象的机构:有发起人召集最初的参与人员,委托专业公司,有企业,专家顾问、专业公司三方面组成CI委员会,并设常务机构。 3、安排企业形象(CI)作业的提案书:按照CI作业的四大阶段,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拟订作业项目与进度安排,提交讨论并最后确定,制作。 4、预算导入CI的提案书:仔细进行各项作业的预算,写出CI预算书,提交企业主管与财务主管审核。 5、完成企业形象(CI)提案书:按规范内完成CI提案书,充分说明导入CI的原因背景、目的,负责机构的设想,作业安排、项目预算,使推进方针与期待成果明确化。 企业形象策划流程二:调整阶段 1、确定调研总体计划:制订调研计划,其中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对象、调研方法、调研项目、调研程序与期限、调研成果形成。 2、分析与评估企业营运状况:分析企业各种相关的报表与调查资料,走访有关人士的,诸如企业主管、财务主管、营销人员,充分掌握资料,分析研究。 企业总体形象调查与视觉形象项目审查采取定性定量调查,就企业的基本形象,特殊形象对企业内外进行采访与问卷调查,收集视觉形象项目,分析、比较;广泛征求意见,得出审查意见。 3、调查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对经营情况与形象调查的所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对企业经营实态与形象建设现状做综合的研究与评估。明确企业目前的问题点,从这一前提初步构想CI导入战略。 4、完成调查报告书 将调研成果记述在系统的报告书中,提交企业主管、相关部门主管、CI委员会全体人员讨论,审议。 企业形象策划流程三:开发设计阶段 1、总概念的企划:根据调研结果导入CI的基本战略方针,对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的开发设计提出基本设想,对企业主管或董事会解释总概念书的内容并确定总概念书。 2、创立企业理念:提出具有识别意义的企业理念,其中包括企业使命、经营观念、行动准则与业务范围等,并提供理念教义规范的行为特征,创作企业标语、口号、座右铭、企业歌曲等。 3、开发设计视觉识别系统:确定企业命名或更名策略,将CI概念体现在基本因素的设计中,再以基本设计为准,开发应用设计要素、商标与包装设计需认真开放,对新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评估与形态反应测试、修改,举一反三,最后确立,编印CI设计手册。 参考文献 ↑ 1.0 1.1 1.2 出自: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课件).《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M].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基本工作程序 第二节 形象策划
罗德公关公司简介 罗德公关公司成立于1948年,拥有50多年历史,是提供全方位公关服务的跨国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独立公关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营业额超过5,000 万美元,在世界各地拥有800多名员工。其全球范围经营的业务涉及消费产品的营销、企业形象治理、危机治理等。为世界上超过250家公司、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提供公共关系服务。 五十多年来,罗德公关公司引导客户在瞬息万变的动态世界环境中应对来自传播与沟通领域的种种挑战,通过协调与公众的关系,引导公众舆论、公众态度和公众行为,让客户享受到极具个性的专业服务,从基于对国内和国际市场充分理解的专业见解和综合服务中受益。 罗德公关公司的使命在于追求持续性的卓越,为客户提供战伙伴式策略性支持,并获得最佳效果。 罗德公关的主要客户 罗德公关的主要客户: 奥迪、蓝博基尼、BP、米其林、波音、大众集团、微软、罗氏、DHL、麦格劳-希尔、B%26amp;O、通用电气医疗部、花旗集团、卡地亚、爱马仕、欧莱雅、阿联酋航空、加拿大旅游局、诺华、强生、GSK、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等。 罗德公关在中国 罗德亚洲公司创建于1989年, 区域总部位于新加坡。罗德公关公司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业务包括消费品、科技(B2B及消费品)、危机和突发事件处理、金融服务、医药保健等领域,客户服务包括客户关系、媒体关系、营销沟通/产品发布、大型活动治理/赞助、危机和突发事件处理、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内部沟通、政府部门关系/公共事务、间接产品、媒体培训等。 罗德公关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设办公室,有在全国各地治理公关项目的丰富经验。十多年来罗德公司与全国各地的媒体建立了密切关系,具有非常强的媒体控制力。该公司聘用中国雇员作为主要业务骨干。2000年,盖洛普中国咨询公司所做的调查与评选中,罗德公司被评为中国汽车行业内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公关公司。 在中国市场,罗德公关主要向客户提供医疗保健、科技与消费品传播等专业服务。2001年法国国际公关公司中国医药部正式并入罗德公关后,罗德中国医药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跨国医药公关团队。 罗德公关中国的主要客户及荣誉 国内客户主要为跨国制药公司,包括辉瑞、安万特、法国爱的发、德国基诺药厂、阿斯利康和博福-益普生等。此外,一汽大众、李宁也是罗德的客户。 公司荣誉或奖项:2002年获得亚洲《公关周刊》颁发的5项大奖 。
什么是如实宣传策略[1] 在危机事件中,尤其是事件的初发阶段,社会上的舆论往往是一面倒的,各种公众都抨击企业,指责企业,而且越是反对企业的信息,越是容易传播,公众越是容易接受。因此企业在采取种种行为措施消除危机事件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利舆论环境,采取宣传措施扭转舆论环境,通过针对性、真实性的宣传,使公众获得新的信息,改变自己的态度。 如实宣传策略就是针对危机事件中的不利舆论,组织各种真实的材料,通过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来改善企业的舆论环境。 如实宣传策略的作用[1] 解决误解性危机事件,如实宣传策略本身就是一种处理危机的手段。向公众提供了真实的信息,流言、误解自然就会消失。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企业如果能拿出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公诸于众,就能直接消除危机事件的影响。 在其他危机事件中,如实宣传策略同样能产生较强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能通过公布真相、告知处理措施和手段,为解决危机事件创造顺意的、合作的、谅解的舆论环境。 如实宣传策略的注意事项[1] 危机事件中运用如实宣传策略,不同于常规宣传,应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实事求是,务求绝对真实 如果说,在其他正常市场促销活动中,宣传还可以容许艺术性、夸张性,那么,在危机事件期间,宣传则强调一切从事实出发,一切以符合事实为准则。因为此时公众的心理存在着强烈的怀疑倾向,对于任何形式上的夸张,哪怕是纯艺术性的夸张,都会感到不可理喻、不可接受,从而对企业更加不信任。相反,企业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向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公众反而会觉得企业诚实可信,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商业人格形象。 2、精选内容,突出针对性 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宣传,不是泛泛而谈的宣传,要求根据公众的需求、危机事件的情况,有选择地组织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内容,开展针对式宣传。公众怀疑企业的商品质量,企业就要宣传生产工艺、产品原料、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直接事实,而无需面面俱到,或把重点置放在其他各处,它不需要铺天盖地式的全方位宣传。大量事实证明:做到了针对性,宣传就能产生点射效应,消除不利舆论的影响。 3、讲究速度,开展即时宣传 在危机事件中,公众对信息的要求是迫切的,他们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企业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若能迅速发送信息,即时策划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那么既能满足公众“先睹为快”的心理,又能强化各项解决危机措施的力量,从而加快重塑企业良好形象的进程。 相关条目 情谊联络策略 参考文献 ↑ 1.0 1.1 1.2 出自:华东师范大学(课件).《公共关系策划》[M].第八章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策划
什么是形象危机防范 所谓形象危机防范,是指形象主体通过强化危机意识,着重于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尽可能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期,做到防微杜渐。在现代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学会预防危机,避免危机出现,才能使个体或组织的形象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预防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 形象危机就是指一种可能对主体的形象带来高度威胁和不确定性影响的事件或活动。 形象危机防范概述 个体或组织良好形象的建立是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中形成的,需要通过几期谨慎小心地塑造与维护才能获得。同时,大量的形象危机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是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果。个体不良的行为举止积久成习,最终可能致使形象危机的产生。对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对内、对外各个环节的小问题、小隐患,长此以往,都可能酿成大的危机。其实,在个体或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个体或组织对这些问题的态度是怎样的。有的以其问题小,而不屑处理,使问题愈演愈烈;有的则小心谨慎地防范各种小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问题的及时处理与控制。两种态度必然导致两种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 形象危机的发生虽有其必然的、人力无法完全控制的一面,但是,就多数的危机来说,又都是可以预见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危机常常被视为一种局部、偶发现象,对危机的处理也大多是采取随机临时处置的方式,缺乏必要的预先性关注、预防监测和全程控制。如果不能把形象危机问题放到攸关个体或组织生存、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考虑,其结果是本可避免或可控制的一些突发事件,最终遗憾地演化成了个体或组织的形象危机。英国著名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不管对危机的警戒和准备是自发的,还是法律所要求的,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预防。” 最高明的危机管理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以后的干预,而是在于排除可能导致危机前期的各种可能性,从根本上防止危机形成、爆发,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危机的预防。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危机管理有着充满辩证思想的论述。例如,“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无有不测风云”,强调的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思想。又如,“长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强调的是“无时防有,有备无患”的思想。再如,“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听于无声,见于未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强调的都是未雨绸缎、预防在先,“从小危机防患大危机”的思想。 形象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时期或萌芽时期。所以形象危机的预防在个体或组织的形象危机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形象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对突发事件和重大形象危机的预警应作为个体或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在现代社会,个体或组织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众多未知数的环境。一个小小的问题、小小的危机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加强形象危机管理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形象危机防范的意义 具体而言,形象危机防范的实践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培养形象主体的忧患意识 美国学者胡尚?库克兰在《管理危机:挑战与复杂性》一文中指出:“任何企业,无论其规模、业务性质和工业类型如何,都免不了出现危机。我们都记得泰勒努密封舱事件,印度碳化物联合工厂悲剧,克莱斯勒公司危机及其奇迹般的复兴,蔓维勒公司的石棉危机及其随之而来的诉讼案,堪萨斯市海伊特旅店高架公路坍塌等诸如此类的危机。这些危机都已公之于众,但另有成百的事件并非众所周知。” 如果将胡尚?库克兰先生的上述话语引申一下,我们便可这样说:任何社会组织,无论其性质、类型和规模如何,也不管其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情况怎样,都免不了出现危机,包括形象危机。在信息社会,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或社会组织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所面临的公众对象更为多样,形象的制约因素更是层出不穷且变化多端,因而,出现危机的可能性更日渐增大。正因为这样,任何个体或社会组织为了保持其良好形象,便不能不培养忧患意识。其中,危机预防实战可说是最为重要的、极有帮助的培养方法。它不仅能使形象主体亲临其境,直接感受,而且还通过实战现场所营造的心理压力,促使形象主体自觉实践,深入理解。 (二)能有效减少形象危机的形成概率 个体或社会组织的形象系统是一个由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系统,当其中的某些或某一因素转变为非常性因素并严重影响和制约形象系统的正常状态和正常运转时,形象危机便形成了。形象危机形成因素存在于影响形象系统状态的四类因素,即形象主体因素、相关公众因素、传播媒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形象主体能通过形象危机预防管理减少危机的形成概率。 第一,在形象系统的四类影响因素中,存在着诸多的形象主体可控因素,只要对这些可控因素施以控制,使其保持上常状况,而不让其转化为非常状态,那么,就有可能大大减少危机形成的概率。 第二,危机的形成因素中,主要原因在于形象主体,而相关公众因素、传播媒介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次要的。穆建刚先生在其所著《现代公共关系操作示范》一个小曾对企业危机从何而来进行了讨论,他将人为因素作为重点,概括出了个人为因素,其中至少有5个因素是企业自身的因素。 这表明,只要社会组织从对内部因素的严格控制做起,防患于未然,就可以有效减少危机的形成概率。 (三)有利于实现形象危机的及早消除 危机的及早消除是指在危机尚未全自爆发的时候,就使危机得以化解和平息。危机及早消除的可能性来自于危机形成的过程性。任何形象危机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形象危机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潜伏期、初显期、爆发期。无论在危机形成的哪一个阶段,形象系统都要产生一定的信号,显示出一定的危机征兆,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形象系统所产生的危机信号和显示的危机征兆在相关信息的量上或时间年短工向着较大的差异而已。形象预防管理就是根据危机形成过程的阶段理论,采用各种科学的监控手段,对形象系统所产生的危机信号和所显示的危机征兆进行监测,以便在危机形成的第一阶段(潜伏期)或第二阶殷(初显期)就准确地发现危机的苗头,分析危机发展的趋势,采取果断措施,把危机消除在前许之际,化解于全面爆发之前。 (四)有利于提高形象危机的处理水平 形象危机事件和形象危机带来的危害部需要形象主体去处理、去消除。但是,同样是进行危机处理,不问的形象主体的处理水平是不一样的。危机处理的水平如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主要有:人员、经费、物质设施、组织机构、信息、策略等。一般来说,如果上述六个方面的因素都处于准备充分和运行良好状况,那么,这样的形象主体危机处理的水平就高,反之则低。形象危机预防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未雨绸缎的危机处理准备工作,它通过危机教育,组织危机应变小组,发生危机领导小组,制定应变计划与应变对策,做好物质技术和经费准备,并通过对形象系统的长期和持续不断的监测与诊断获取充足的危机发展情况的信息等,实际上为危机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于提高危机的处理水平是极为重用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形象危机预防管理有利于提高形象危机处理水平。 形象危机防范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居安思危,强化危机意识,观察发现危机前兆,做好危机防范的情报收集工作 做好形象危机防范工作,首先是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形象危机防范的起点,危机意识是这样一种思想和观念,它要求个体或组织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口常工作、生活中,就抱着遭遇和应付危机状况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和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对抗困难境地的准备,预先提出对抗危机的应急对策,避免在危机发生时因束手无策、不能积极回应而遭受失败。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通过将“危机意识”引入个体或组织日常的形象管理中,已成为许多个体或组织维护自身形象的一个普遍法则。 美国微软公司曾提出,“微软公司距离破产只有十个月”,以警示所有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小天鹅公司实施本目管理,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危机意识。具备危机意识,对个体而言,就是要经常反省。检讨自己的行为,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还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始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而清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形象。对组织而言,就是要十分关注与组织运行相关的宏观与微观因素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危机前兆、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 组织形象危机的前兆常常表现在:管理行为方面,组织领导者不信任部下,猜疑心很强,固执己见,使员工无法发挥能力,对部下的建议听不过去,一意孤行;经营策略方面,计划不周,在市场变化或政策调整等发生变化时,尤应变能力等;经营环境方面,如市场发生巨变,市场出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市场价格发生不利于组织的突变等;内部管理方面,如员工的情绪紧张,生产计划需要调整,职工情绪低落,不遵守规章制度等;经营财务方面,如亏损增加、过度负债、技术设备更新缓慢等。 做好形象危机防范,还需要进行广泛的情报收集工作,然后对已收集的情报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估,并将结果迅速上报或分送有关决策者。危机防范中情报收集有如下几条极为重要的原则: 一是“报忧不报喜”原则。平时上报材料总是有喜有忧,甚至更多的是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心理倾向。但是,当形象主体面临危机时,由于“报忧”事关其生死存亡,决策者首先需要的是“忧”的情况,因此应坚持“报忧不很喜”原则。 二是“巧迟不如拙速”原则。平时情报收集力求完整,有时不得不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在进行危机管理时,情报追求首先是快,是效率,即使不完整也要速报。 三是紧急报告事项指定原则。在面临危机时,需要将情报快速传递至决策者,但不能事无巨细,无所不报。事事呈报,会使决策者不得要领,反而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重要情报。 因此,必须指定需安紧急呈报的重要事项,一般来说,主要是决策者职责范围以内的并且可能导致个体或组织形象严重受损的事情。四是再确认原则。对于情报源以及情报本身,随时都有必要进行再确认,以免情报有误。对于收集到的情报,决策者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预测手段,如假说验证法、倾向分析法、风险分析法等,推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把握突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全面、清楚地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形象危机情况进行预测,制定危机公关的具体策略步骤,形成易于执行的危机反应计划 面对可能危及个体或组织生存的形象危机事件,做好预测规划工作更为关键。借鉴其他个体或组织的经验教训,针对自身的主、客观环境,预测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对症下药地制定相应的危机防范措施,并尽量使其易于操作。 良好的形象危机防范管理不仅能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而且要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制定危机反应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一是针对引发形象危机可能性因素,制定各种危机预案。危机预案包括危机管理的目标、策略对策、工作程序,以及方法、方案运作条件、资源配置等。当然,危机预案不应太僵化。太具体,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包容各种危机均有的不可预见的方面,给管理者临阵决策留有余地。 二是组建危机管理小组,以便在短时间内集结处理危机。小组成员应由职位相对较高的领导者或其他专业负责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经过仔细挑选,具有较好的素质和才能,如视野宽阔,处事冷静,决策迅速,表达清楚等。危机小组的作用主要是全面清晰地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为处理危机制定有关的策略步骤,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以及在危机实际发生时,对工作作全面指导和咨询。 三是培训专业人员,进行“模拟危机”演习。为确保处理危机时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平时应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包括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临危的应变能力。同时,设定模拟危机情境,定期进行模拟演习,使人们熟悉方案,并检测方案的有效性。 (三)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个环节、各工作岗位、各部门以及每个员工,甚至涉及设备、环境、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预防危机,为此应该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危机征兆,以便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危机预警系统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起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根据捕捉的危机征兆,制定对策,把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社会组织而言,需要掌握的信息主要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举措及政策变化的信息,以使形象主体行为与社会大气候吻合;市场供求信息及发展趋势,以便使组织的决策与市场需要相适应;市场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经济实力、业绩拓展特点等,以使组织管理者知己知彼;本组织经营策略,公众的反馈信息,如消费者对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的评价以及组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增长率、客户满意度等,以决定组织是否调整经营策略。 第二,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形象主体自我诊断,分析形象主体在各方由活动或工作的状况,客观评价形象塑造的成效,找出薄弱环节,以便采取必到的纠错措施。 第三,预警系统制度化。把形象危机管理纳人形象管理的核心内容中,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由公关部、市场部、形象管理办公室和信息中心等部门组成的形象危机预警组织,定期开展危机预测工作,分析危机信号,制定危机预防措施。 防范形象危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 一是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质量,实行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的决策制度; 二是克服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强化管理基础性工作,实现组织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三是全面提高形象主体自身素质,特别是组织人员素质,突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原则。这样,形象的危机预警系统才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第十一章 形象危机应对,第二节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什么是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并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第一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的发起者、策划者和行动者,它决定了公共关系的状态、过程、发展方向。[1] 社会组织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共同活动的群体形式最初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群、血缘家庭和家族,以及稍后出现的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村社等。它们都是人类发展的初级社会群体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的出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活动日趋复杂,社会组织适应社会及社会成员的需要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但这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的形式还是以初级社会群体为主。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初级社会群体在很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完成特定目标和承担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就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组织的分类[1] 由于公共关系研究的是组织形象塑造问题,因此,对组织进行分类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公共关系。社会组织的存在纷繁复杂、形式各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但鉴于组织类型对公共关系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营利和竞争,我们这里主要根据组织是否营利和是否具有竞争性为标准,将组织分为四类,即竞争性营利组织、竞争性非营利组织、独占性营利组织和独占性非营利组织。 1、竞争性营利组织。这类组织一般包括生产型组织、商业组织、服务型组织等,它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争取顾客,一般都会比较主动地争取公众的支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但比较容易偏重与市场活动直接相关的公众,其公关行为的营利性较为明显。 2、竞争性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一般包括各类专业学术团体等,它们没有营利动机,但由于需要在竞争中赢得舆论的理解和公众的支持,因此,也十分重视公共关系,会尽可能广泛地去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公众关系。 3、独占性营利组织。这类组织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居独占性地位的组织。由于其产品或服务具有独占性,其他组织无法与其竞争,这类组织很容易产生违背公众利益的行为,从而使自己陷入不利舆论的困境。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类组织已经不多。 4、独占性非营利性组织。这类组织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和军队等。由于利益驱动及压力竞争的缺乏,这类组织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公众,甚至脱离公众,公关意识比较薄弱,公关行为相对滞后。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社会组织一般由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1、规范。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是社会关系极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它要求个人或团体应如何思考、感觉与信仰,在各种情况与关系当中应如何行动。规范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 2、地位。地位是指个人或团系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现代社会中,人际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地位之间的互动,社会组织的互动也是经由地位而建立的。社会地位包括归属地位和成就地位两种形式,其中后者处主要位置。 3、角色。角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互相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 4、权威。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收到约束和限制。 社会组织的特点[1] 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尽管它的社会存在形式千差万别,但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 1、导向性。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它的行为有很强的目标导向。建立组织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的目标,组织的成员正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2、整合性。组织一般都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和机制,组织内各分支系统、各个流程环节、各个成员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这种结构纽带,社会组织把分散的人、财、物、信息与环境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整合起来,从而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3、动态性。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势必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针、政策、经营理念等,不断进行自我协调、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来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发展。 社会组织的功能 社会组织是有目的、有目标,由特定的一群人所组成。人们既然生活在一起,彼此关系相对稳定,就需要一定的组织,社会组织由具有共同利益的特定人群组成,而它的目的就是处理公共事务。 由此,对于社会组织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上述设立目的、标准及型态来看,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下列几种功能:安定的功能、经济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政治的功能、社福的功能和宗教的功能。 参考文献 ↑ 1.0 1.1 1.2 出自: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课件).《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M].第一章 公共关系是一门关于组织形象的学问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含义、要素与特征
什么是公共关系传播效果[1]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资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物件的影响程度。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先是提出“传播万能论”,继而提出“有限效果论”(以“两极传播”为主要内容),后来又由“两极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层次[1] 各类传播者对受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这就是效果。但是效果并不都是等值的,它们有作用范围大小与作用程序深浅不同的区别。对于公共关系工作者来说,由于各类传播形式都要使用,更应该了解传播发生作用的不同层次。 针对公共关系的目标和公关传播的目标评估,传播对于受者的影响可以达到四种程度,也就是四层次传播效果。 (一)信息层次 即将所要传递的信息传到受者处,使之完整、清晰地接收到,并且较少歧义、含混、缺漏,这是简单的传到、知晓层次,是任何传播行为首先应达到的传播效果层次。 (二)情感层次 指传播者传出的信息从知晓进而触动受者情感,使受者在感情上与传播内容接近、认同,对这一传播活动感兴趣,从而与传播者接近,这是传播达到的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有正负之分,只有正面情感才是传播者所需要的,负面情感如反感、厌恶等,应予以以避免。 (三)态度层次 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现象认识的程度、情感表达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它已从感性层次进入了理性层次,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理性思维而产生的,一经形成就非常难以改变。传播如果能达到这一层次,对受者的影响就非常深入了。态度除有正负--肯定与否定之外,也不一定与情感有必然的同方向联系。有些人和事,人们在感性上同情,而在理智上则不赞成。 (四)行为层次 这是传播效果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受者在感性、理性认识之后,行为发生改变,做出与传播者要求目标一致的行为,从而完成从知到行的认识--实践全过程,使传播者的目标不仅有了同情、肯定者,而且有了具体实施、执行者。实验研究证明,态度对行为的改变有着较密切的相关关系。 应该看到,随着效果层次的提高,受者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减少;同时只有能达到较高的效果层次,才能使哪怕是初级效果得以较长时间的保持,否则受者很快淡忘,一个传播行为也就以无效告终。 几种传播效果不是直线相连、必然上升的,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复杂的,关系是辩证的。 影响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因素[1] 在传播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同时作用于受者,并对受者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了解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应用,会使传播效果得到改善、提高。研究证明,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拔或然率= 报偿的保证 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评价[1]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所发出的信息对传播对象的影响和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而传播效果的评价,就是指对传播对象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进行分析与衡量,对传播效果的评价可采取两种方法来进行: ⑴传播前评价法。这种方法是在传播前进行的一种事先评价法。公关信息都有一个特定的目标。传播前,可根据这个既定的传播目标进行直接评价,即邀请部分受传者对备好的几种传播方案(包括传播方式、媒体选择、传播内容、传播时间等),进行直接评价,比较哪一种传播方案与传播目标最为接近。各种传播方案的“ 形象差距”有多大,据此改进,最后确定实施最佳传播方案。 ⑵传播后评价法。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收集反馈意见,检查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以评价传播效果;二是认识程度测试,抽样调查传播对象,让他们回忆信息的中心内容,以测定传播对象对公共关系信息的认识程度,找出传播目标的形象与公众认识形象的差距,以此来评价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播要素的影响制约,任何一个传播要素不能发挥正常功能,都会导致传播效果的失衡。因此,在评价传播效果时,应对传播诸要素的功能正常程度进行检测并做出综合性分析,以提高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 1.0 1.1 1.2 1.3 公共关系[M].第五章,公共关系的传播与媒介.第三节,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什么是明星宣传策略[1] 既然人们喜爱明星形象,就可以利用明星形象进行公共关系宣传。明星宣传策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的公众定位、公众的明星崇拜情况等,聘邀合适的体育明星、文艺明星、社会功臣、公众领袖等知名人士,来宣传企业形象的策略。因为明星对公众、尤其是对青少年公众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所以利用明星进行宣传,在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范围、改变商品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往往能创造轰动效应。 现代社会中,在产品有出色的质量和服务作保障的前提下,聘请明星宣传是产品走向市场的捷径,而且也只有明星的推波助澜,产品才能畅销于市场。只要对现代社会市场稍加观察,便可发现:世界级的著名产品,背后往往有一个世界级的明星。明星作宣传所特有的非凡感染力,是其他广告媒体所不可取代的。 明星宣传策略的作用机制[1] 明星宣传策略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市场轰动效应,其作用机制在于公众对于明星形象的崇拜。人都有一种“爱屋及乌”的移情心理。公众对于明星形象的崇拜,会转移为喜爱明星所推荐的商品。这样,明星形象在公共关系宣传中便具有特殊的作用。 现代公众对于明星的崇拜是有其深刻心理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性本身具有一种崇拜基因,渴望找到一种信念或者是信念的替代物(如图腾)作为自己的人生精神支柱,充实自己的生活。当然,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崇拜的具体对象是有所不同的。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如原始社会),人们主要崇拜“神灵”,国家出现以后,人们发现“神灵”并不能保护自己,于是开始崇拜英雄,特别是开国元勋。而大众传播媒体发展起来后,人们发现英雄不是完美的,存在不少缺点,于是又找出理想化的偶像化身,这就是完美无缺的大众明星形象。 2、明星形象能够满足现代人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明星之所以能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他们不断追求的结果,每个明星都有一个追求成功并取得成功的奋斗历史,这样就能移情式地满足现代人期望成功却没有取得成功的心理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星崇拜具有“英雄崇拜”的色彩。 2)人们所喜爱的明星,其所扮演的荧屏形象往往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刚正不阿、仁慈忍让、理智克制、智慧过人、大苦大难之后大获成功的典型,是社会正义的化身,这样,明星崇拜就具有“理想崇拜 ”、“信念崇拜”的气息。 3、明星形象能够让现代人体验到一种浪漫化的非凡爱情。在影视作品中,明星形象的容姿比较好,特别是通过艺术包装后,其非凡的银屏形象更加具有人格魅力,人们通过这些爱情化主题、爱情化台词(歌词)、爱情化形象的渲染,能够间接地尝到一种神话般的伟大爱情,因此对明星容易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幻想。这可以说是青少年公众崇拜明星的一个重要原因。 4、明星形象能够满足现代人追求时尚、流行的要求,与明星形象保持一致,公众似乎就有了时代感和社会依赖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由于人们崇拜明星具有深刻的心理基础,所以说现代社会充满着浓浓的明星崇拜气息,明星多,明星谜多,“发烧友”多,这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 明星宣传策略的宣传方式[1] 在公共关系中,策划明星宣传策略进行宣传,关键的就是选择恰当的明星、名人。一般而言,企业聘邀明星、名人进行宣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聘请明星、名人长期作企业的特殊荣誉员工、形象大使、品牌代言人,企业一旦有重大宣传任务,便可与其协商,邀请明星出场宣传。这种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明星效应,而且可以建立企业与明星之间的情感关系,由此创造出良好的明星宣传基础。 2、策划、主持、资助名人明星俱乐部之类的活动,这既可以利用明星宣传企业形象,又可以改善企业与明星群体之间的关系。 3、聘请明星参加某次公共关系专题宣传活动,让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明星形象向公众推介企业信息和形象。 4、利用各种机会,向明星、名人赠送产品,提供服务,让他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宣传产品。在这种形式中,明星、名人是以顾客、消费者身份出现的,因而更具有公共关系宣传效应。 5、利用明星、名人的赞誉词进行公共关系宣传。 6、在不侵犯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表演权等权益的前提下,选用酷似某个明星、名人容貌的“假明星”进行公共关系宣传。这是西方企业界利用明星机制进行公共关系宣传的新尝试。聘请大明星、大名人作宣传,一则费用很高,二则他们日程安排很满,所以总有些困难。有些人于是想出一个既花钱少又能产生“明星效应”的方式,即搞“假明星”宣传。 明星宣传策略的运用技巧[1] 为了更好地发挥明星形象的宣传效果,运用明星宣传策略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1、注意公众的“明星崇拜潮流”,公众有时崇拜潇洒型的明星,有时又喜欢丑星,有时崇拜活泼型,有时又喜欢冷峻型的,虽然都是明星崇拜,但是具体对象又各不相同。在公共关系宣传中要侧重选择与公众“明星崇拜潮流”同步的明星作宣传模特。 2、选聘的明星要真正具有冲击力,明星效应要显著,在社会上拥有一大批狂热公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明星形象的宣传效用。 3、选用的明星个人生活形象、语言形象比较好,幕前幕后都能堪称生活楷模,对公众的态度也要比较友善,具有“德艺双星”的品质。否则,就会影响广告形象,甚至断送产品的市场前途。 4、注意对明星形象进行大众化处理,使之更加贴近公众。国外一项调查表时:70%以上的人不相信明星本人当真是他们宣传的产品的喜爱者。一般而言,明星的生活水平高于大众。如果在广告宣传中,对明星形象不进行大众化处理,公众就会觉得明星远离自己,高高在上,自然就会不相信明星所宣传的商品。 5、处理好明星崇拜效应与公共关系宣传效应之间的关系。一般有明星在场的公共关系活动,会有众多的公众。但是公众参加这类活动,主要是想目睹明星风采,会因此而把企业淡忘。对于公众而言,明星是第一位的,而企业则可能完全在关注之外。公共关系活动中往往明星崇拜效应显著,而宣传效应相对较弱。因此,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就成为公共关系活动成败的关键。 6、处理好明星形象与美女形象的关系。美女形象因其容貌出众,自然具有吸引公众的独特之处。但是,现在国外研究指出:在广告中过多借助美女形象进行宣传,容易产生两个负作用:一是视觉导向失误,即让公众只注意美女形象而忽略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商品形象;二是直接得罪于市场消费的主体公众,即女性公众。由此,国外广告界提出一个主张,在广告宣传中应谨慎使用美女形象。这个研究结论对于公共关系同样是有指导意义的。 7、明星宣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品位,做到名优商品与明星效应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明星形象的宣传效能。 8、明星宣传的信息内容应力求货真价实,实事求是,绝不能借助明星形象宣传虚假信息。 9、选用明星形象进行公共关系宣传时,应该加强创意、策划和设计,强化明星宣传的主题境界和艺术气息,让明星根据创意主题和情节进行表演,巧妙地推荐商品。如果把明星形象与产品形象简单地置放地一起,企图借助明星脸面来宣传商品,其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 10、策划明星广告时应该强调特色,以特色化的明星形象、特色化的主题情节和特色化的明星表演,创造出特色冲击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明星宣传的宣传效果。 相关条目 活动宣传策略 参考文献 ↑ 1.0 1.1 1.2 1.3 出自:华东师范大学(课件).《公共关系策划》[M].第六章 公共关系宣传的策划